再别康桥试讲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徐志摩的生平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文本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1.2.3 诗歌情感解读:解读诗歌中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使学生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1.2 诗歌情感内涵:深入解读诗歌中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意象的理解: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康桥”、“青荇”等。

2.2.2 诗歌情感的把握:如何把握诗歌中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1.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使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1.3 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艺术特色。

4.1.4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1.5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第一篇: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如何看待离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名),体会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诗也是有眼睛的,就是诗题。

让我们看到这首诗的诗题——《再别康桥》,老师发现了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1、诗题中的“再”是什么意思?再,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告别2、“康桥”指的是什么?是一座桥么?康桥不是桥,是指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3、诗人徐志摩跟“康桥”有什么不解之缘呢?徐志摩曾在康桥留学,康桥是徐志摩的母校1921年,徐志摩如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于乘船归国途中写下这首诗通过对诗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诗人徐志摩重游母校后作的一首离别诗。

其实徐志摩先生为康桥留下过许多文字,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徐志摩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从诗人的文字中来看,康桥美吗?你们想到康桥这样的地方求学吗?是的,康桥很美,美得让老师都恨不得回到高中,重新高考,呵呵!不过很遗憾,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徐志摩先生重又康桥是,才会感慨万千。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再别康桥诗人的情感与哀愁。

首先请各位同学带着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朗读全诗。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

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3)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和韵律;(3)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完成质量,如赏析文章的深度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2. 介绍新月派诗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闻一多、朱湘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分析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徐志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阅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2.2 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和押韵。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主题与情感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爱情和离别之情。

3.2 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包括爱情和离别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第四章: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徐志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一、教学过程1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课堂初始,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同学们,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师:徐志摩是谁?有同学能介绍下他吗?生1: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生2:他写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师:大家预习的都很好!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2.正音断句。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作,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读)师: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能不反复诵读去感受它的美呢?接下来,咱们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这首诗,女生读前四个小节,请读出诗作的温柔,男生读后三个小节,读出诗作的多情。

(生读)师: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

3.了解内容。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生:写了诗人在与康桥分别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师:嗯!总结得真不错!基本概括了本诗的内容。

4.感知画面。

师:这首诗写得非常美,请大家概述一下诗歌描述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为每幅画起一个名字。

(生各抒己见)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大部分同学面露难色,所以,我先展示一下我的答案,大家看看,觉得怎么样?——“挥手告别图”“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撑篙寻梦图”。

接下来,我们就一幅画一幅画地去欣赏一下吧!3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第一,绘画美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诗人在诗歌中,都与哪些意象一一告别?生:金柳、青荇、潭水。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再别康桥》教案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四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介绍1.1 诗歌作者:徐志摩1.2 诗歌创作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康桥(Cambridge)是其留学地。

1.3 诗歌主题:离别、怀念、爱情、自然景观。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形式:新月派诗歌,四行一节,共七节。

2.2 诗歌韵律:采用押韵方式,每节第二、四行押韵。

2.3 诗歌意象: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读3.1 诗歌主题:离别康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

3.2 诗歌情感:抒发作者对康桥美景和留学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3.3 诗歌意境: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梦幻、浪漫的氛围。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2 词语选用:运用丰富的词汇,表现诗歌的美感和深度。

4.3 意象运用:以自然意象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徐志摩;分析诗歌结构,掌握新月派诗歌的特点;解读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结构和艺术特色;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意象和情感;欣赏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第六章:诗歌拓展阅读6.1 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以便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6.2 比较徐志摩与其他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分析新月派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第七章:教学设计7.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

7.2 教学步骤: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讲解: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讨论:分组讨论诗歌意象和情感;欣赏: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第八章:作业布置8.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第九章:评价与反馈9.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讨论、朗读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9.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赏析文章进行细致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学会分析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及意境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展示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

3. 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团队协作能力等。

七、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改进措施。

3.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徐志摩其他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教学过程:similar to previous class5. 课后作业:similar to previous class九、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3)了解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2)理解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丰富心灵世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和理解;2. 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 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把握;2. 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悟;3. 对徐志摩诗歌风格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素材;3. 准备默写题库,用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歌的意象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化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品鉴(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感受,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2)教师引导students experience the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poem and discuss the theme of pursuit of freedom and beauty.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4篇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材分析与思考]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

同时,这首诗没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就是简单的表达一种离愁别绪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

所以,本诗的学习打算通过以朗读来带动感悟,以感悟来指导朗读的方式来学习。

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以节次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和朗读技巧。

再者,这首诗是新月派诗歌,所以,对于闻一多“三美”主张做介绍,并在写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学思考。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来体悟诗歌情感;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来;3.自行体悟对于这种面对美好事物逝去我们无限怀念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学习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

二、了解背景1.那么,康桥是何?“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作者为何要为康桥写一首别离诗呢?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再别康桥试讲教案《再别康桥》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

以下是yjbys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试讲教案,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2.欣赏法;3.点拨法。

媒体设计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中国》MTV。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解题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

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

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听录音,指导朗读。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1.2.2 诗歌《再别康桥》的逐句解析和意义阐述。

1.2.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如比喻、排比、象征等。

1.2.4 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的感受和分析。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1.2 诗歌作者介绍:讲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1.3 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1.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1.5 诗歌朗读与表达:学生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1.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歌。

2.2.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2.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朗读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3.1.2 诗歌解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1.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评价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

3.2.2 教师自我反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再别康桥》诗歌文本。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教案题目:《再别康桥》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背景、诗人及其创作动机。

2.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3.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文、课件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听课笔记、教材、课堂活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康桥的照片,带领学生了解康桥的背景,并问学生是否了解过陈毅这位诗人。

2.分组阅读(1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描述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整体理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诗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紫荆花谢了”指的是什么?“北国的风光”代表了什么?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4.剖析诗句(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两句诗进行剖析,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感悟。

5.朗读和赏析(15分钟):学生轮流朗读自己剖析的诗句,并就其表达的意境、情感等进行赏析和评价。

6.写作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句或数句作为素材,写一篇简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包括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感或体验。

7.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向欣赏突出的作品提问,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展示和分享。

8.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强调诗歌是我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要积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阅读《再别康桥》的归纳总结,并写一篇读后感。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

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意象”“意境”分析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把握《再别康桥》的整体意境。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音乐美美建筑美寻梦---彩梦--梦醒绘画美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明确:别离诗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师生齐读,正音正字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再别康桥》课教案

《再别康桥》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 能够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文本分析、背景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深厚感情,理解其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追求。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背景信息。

2.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情感和体验。

3.2 诗歌朗读与理解1. 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分析与解读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诗歌创作与分享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分享并讨论学生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的讨论、提问和分享的质量。

4.2 诗歌理解与解读1. 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中的《再别康桥》诗篇。

2. 徐志摩的传记和相关文献。

3. 诗歌的音频、视频资料。

5.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诗歌朗诵会,增强对文学的感知和体验。

2. 开展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再别康桥》诗篇,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试讲教案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

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意象”“意境”分析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把握《再别康桥》的整体意境。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音乐美美建筑美寻梦---彩梦--梦醒绘画美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明确:别离诗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师生齐读,正音正字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知人论世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附:板书设计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作别金柳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潭水寻梦沉默告别形式: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作者:徐志摩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试讲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天除了学习都干点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开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找出影片的主人公这部影片上演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生命中总有一些岁月是浪漫的,总有一些时光是难忘的,徐志摩是多情的,多情人的眼里烟柳画桥、水墨树影也自成一段风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的《再别康桥》,走近康桥走进志摩的内心世界二、志摩情结:打开志摩“志摩情结”链接,找出志摩和康桥的关系以及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徐志摩,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1、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2、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3、是不是都是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打开“内容赏析”链接,结合自己的分析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线索。

提问:除了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有没有变化?明确: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5、但是诗人放歌了吗?你怎么看出来的?6、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明确:——“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

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7、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明确:——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感情是轻快的。

8、配乐师生诵读:四、赏析诗歌的“三美”: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

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②请同学找出韵脚。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2、每一节有几行?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

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明确:——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请同学集体朗读。

3、打开内容赏析到诗歌艺术形式,结合范例描绘三副画面。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明确: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明确:——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