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感觉概述听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rti氏器:位于基底膜 毛细胞(内、外)
前庭阶:卵圆窗为其在蜗底部的窗口
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
鼓阶:圆窗为其在蜗底部的窗口
盖膜:内侧连耳蜗轴,外侧游历在内淋巴中
螺旋器上的毛细胞 是声音的感受器细胞
耳蜗中的声音感受器是位于基底膜上的来自旋器纤毛毛细胞的扫描电镜图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间差判断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正常
语言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二)中耳的功能
1. 鼓膜: ⑴结构特点: 是一个具有一定紧张度、动作
灵敏、斗笠状的半透明膜,面 积约50~90mm2,对声波的频 率响应较好,失真度较小。 ⑵功能作用:能如实地把声波 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3.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⑴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 应(17×1.3≈22倍) 。 ⑵机制:
①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
∴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17倍;
② 55mm2∶3.2mm2=17∶1
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2.听小骨:
⑴ 结构特点: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
听骨链。 这一杠杆系统的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
突、支点恰好在整个听骨链的重心上。 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 1.3 ∶ 1 ⑵ 功能作用: 增强振压(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止卵圆窗膜
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耳蜗的感音装置如何把耳蜗淋巴液和基 底膜的振动转变成为神经冲动。
一、声波的特征和听觉
纵向压力波
声波的频率与强度
●人耳的适宜刺激:
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16~20000Hz) 。
※听阈:某一声频引起听觉的最 小声强。
※最大可听阈:听觉忍受某一声 频的最大声强。
二、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 外耳的功能 1.耳廓: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 移到感受器电位以及神经冲动(特定序列)的可 变参数之中的过程。
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 进行分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刺激仍然存在,但传入纤维的冲动频率减少或主 观的感觉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产生机制:与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 功能状态、感受器细胞与感觉传入纤维之间的 突触传递等有关联。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 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是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是能量转换的特殊结 构。
感受器分类:
按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proprioceptor): 如肌梭
等;内脏感受器 (visceral receptor): 如化学~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 如视、听、嗅觉~等;
接触感受器: 如触、压、味、温度觉 按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
感觉阈(阈值):
能引起感觉传入冲动的最小的适宜刺激强度。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激
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号转 换使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将感受器看作“生物换能器”。 适宜刺激→感受器→ 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感觉神经末梢上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特点: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传音性耳聋时:骨导>气导; 感音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
咽鼓管
调节鼓室内压力, 与外界大气压保 持平衡。
四、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结构特点: 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 膜分隔为三个腔: 前庭阶 蜗管 鼓阶
耳蜗内的三个阶: 前庭阶(外淋巴) 蜗管(内淋巴) 鼓阶(外淋巴)
受器等。
按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最敏感的,感觉阈值最低的刺激。 如:眼:一定波长(380~780nm)的光波是视 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耳:一定频率(16~20000Hz)的声波是听觉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 →相应的感觉中枢→
产生感觉 。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
感受器电位:由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 的去极化电位(视觉例外)。
是局部电位: 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②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 ③可总和; 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感觉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耳的听觉功能 第三节 眼的视觉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由三部分结构(感受器、传导路和中枢)完成。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二、感受器:
是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1. 换能过程:
螺旋器上下振动
声波
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
外耳道
毛细胞的听毛弯曲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 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听觉
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耳,耳的适宜刺激是 一定频率(16~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振动。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 内耳:耳蜗。
主要解决的问题
声音怎样通过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 到耳蜗。
声波
声波
外耳道
外耳道
鼓膜
鼓膜
听骨链
鼓室内空气
卵圆窗
圆窗
前庭阶外淋巴
鼓阶外淋巴
基底膜振动
(1)中耳骨链导: 为正常听觉传
音途径。
基底膜振动
(2)中耳气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仅当听 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 减低。
2.骨导: 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振动。 骨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导要低得多,当气导明显 受损时,•骨导才相对增强。
前庭阶:卵圆窗为其在蜗底部的窗口
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
鼓阶:圆窗为其在蜗底部的窗口
盖膜:内侧连耳蜗轴,外侧游历在内淋巴中
螺旋器上的毛细胞 是声音的感受器细胞
耳蜗中的声音感受器是位于基底膜上的来自旋器纤毛毛细胞的扫描电镜图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间差判断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正常
语言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二)中耳的功能
1. 鼓膜: ⑴结构特点: 是一个具有一定紧张度、动作
灵敏、斗笠状的半透明膜,面 积约50~90mm2,对声波的频 率响应较好,失真度较小。 ⑵功能作用:能如实地把声波 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3.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⑴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 应(17×1.3≈22倍) 。 ⑵机制:
①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
∴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17倍;
② 55mm2∶3.2mm2=17∶1
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2.听小骨:
⑴ 结构特点: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
听骨链。 这一杠杆系统的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
突、支点恰好在整个听骨链的重心上。 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 1.3 ∶ 1 ⑵ 功能作用: 增强振压(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止卵圆窗膜
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耳蜗的感音装置如何把耳蜗淋巴液和基 底膜的振动转变成为神经冲动。
一、声波的特征和听觉
纵向压力波
声波的频率与强度
●人耳的适宜刺激:
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16~20000Hz) 。
※听阈:某一声频引起听觉的最 小声强。
※最大可听阈:听觉忍受某一声 频的最大声强。
二、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 外耳的功能 1.耳廓: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 移到感受器电位以及神经冲动(特定序列)的可 变参数之中的过程。
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 进行分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刺激仍然存在,但传入纤维的冲动频率减少或主 观的感觉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产生机制:与感受器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 功能状态、感受器细胞与感觉传入纤维之间的 突触传递等有关联。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 受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是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是能量转换的特殊结 构。
感受器分类:
按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proprioceptor): 如肌梭
等;内脏感受器 (visceral receptor): 如化学~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 如视、听、嗅觉~等;
接触感受器: 如触、压、味、温度觉 按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
感觉阈(阈值):
能引起感觉传入冲动的最小的适宜刺激强度。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激
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号转 换使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将感受器看作“生物换能器”。 适宜刺激→感受器→ 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感觉神经末梢上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特点: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传音性耳聋时:骨导>气导; 感音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
咽鼓管
调节鼓室内压力, 与外界大气压保 持平衡。
四、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结构特点: 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 膜分隔为三个腔: 前庭阶 蜗管 鼓阶
耳蜗内的三个阶: 前庭阶(外淋巴) 蜗管(内淋巴) 鼓阶(外淋巴)
受器等。
按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最敏感的,感觉阈值最低的刺激。 如:眼:一定波长(380~780nm)的光波是视 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耳:一定频率(16~20000Hz)的声波是听觉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 →相应的感觉中枢→
产生感觉 。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
感受器电位:由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 的去极化电位(视觉例外)。
是局部电位: ①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②不具有“全或无” 的特征; ③可总和; 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作近距离的扩布。
感觉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耳的听觉功能 第三节 眼的视觉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由三部分结构(感受器、传导路和中枢)完成。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二、感受器:
是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1. 换能过程:
螺旋器上下振动
声波
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
外耳道
毛细胞的听毛弯曲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 续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听觉
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耳,耳的适宜刺激是 一定频率(16~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振动。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 内耳:耳蜗。
主要解决的问题
声音怎样通过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 到耳蜗。
声波
声波
外耳道
外耳道
鼓膜
鼓膜
听骨链
鼓室内空气
卵圆窗
圆窗
前庭阶外淋巴
鼓阶外淋巴
基底膜振动
(1)中耳骨链导: 为正常听觉传
音途径。
基底膜振动
(2)中耳气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仅当听 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 减低。
2.骨导: 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振动。 骨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导要低得多,当气导明显 受损时,•骨导才相对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