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上机心得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感想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感想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结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结构及其特点,如框架结构、拱结构、悬索结构等。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结构问题,建立结构计算的初步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结构模型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工程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结构设计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关注工程安全和社会责任。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本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和优化结构,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概念:结构稳定性、强度、刚度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2. 结构类型及特点:分析框架结构、拱结构、悬索结构等不同类型的结构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结构类型及受力特点3. 结构计算与分析: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和计算。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结构计算方法4. 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分组进行结构模型设计和制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结构设计实践5. 结构优化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和评价。
教材章节:第五章 结构优化与评价6. 结构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结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结构设计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由浅入深,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据结构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一学期的数据结构课程学习,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首先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在课程开始时,老师详细介绍了各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明白了不同数据结构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后续的编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老师不仅讲解了各种数据结构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和编程练习,让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教学方法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结构的应用场景,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论知识的拓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如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
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使我认识到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树结构在数据库索引、文件系统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图结构在社交网络、网络拓扑分析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编程能力的提升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使我的编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体会:1. 算法设计与实现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数据结构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通过实际编程练习,我掌握了各种数据结构的操作方法,如插入、删除、查找等。
这使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设计算法,提高编程效率。
2. 代码可读性与优化在编程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编写可读性强的代码。
这包括合理使用命名、注释、缩进等技巧,使代码易于理解和维护。
此外,我还学会了代码优化,如避免冗余操作、提高算法效率等。
三、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体会:1. 课堂讨论与交流在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积极讨论和交流。
2024年结构设计实习心得(2篇)
2024年结构设计实习心得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上机实践。
我的课程设计题目是线索二叉树的运算。
刚开始做这个程序的时候,感到完全无从下手,甚至让我觉得完成这次程序设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于是开始查阅各种资料以及参考文献,之后便开始着手写程序,写完运行时有很多问题。
特别是实现线索二叉树的删除运算时很多情况没有考虑周全,经常运行出现错误,但通过同学间的帮助最终基本解决问题。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明白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提高了自己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
培养了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以及合作能力。
这次课程设计同样提高了我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并对V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数据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习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进行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上机实习一方面能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起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上机实习是对学生软件设计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机器是比任何教师更严厉的检查者。
因此,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地、积极地、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实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与专业素质。
通过这段时间的课程设计,我认识到数据结构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
需要多花时间上机练习。
这次的程序训练培养了我实际分析问题、编程和动手能力,使我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了我适应实际,实践编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课程设计让我获益匪浅,对数据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2024年结构设计实习心得(2)____年结构设计实习心得导言:作为一名结构设计专业的学生,在____年暑假期间,我有幸获得了一家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的结构设计实习机会。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心得体会 学习体会 (15)
课程设计感想本次课程设计我所做的程序是矩阵的加法运算问题。
初拿到这个题目觉得很简单,因为在线性代数中矩阵的加法很容易计算。
我抱着很愉快的心情进行了我的程序设计编写阶段。
首先,查找有关矩阵相加的算法及如何使用十字链表存储稀疏矩阵。
虽然这些知识上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课时老师已经教过,但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
然后用了2天时间在实验室里编写程序,并行程序语法的检错与纠错。
当程序编写完毕后感觉自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最后带入数据进行测试,当我输入数据时发现问题并没有我想像中的简单,程序竟然突然终止运行。
这种错误只可能是算法错误引起的,检错的过程相当艰难。
带入数据逐行手工执行运算找到错误语句并从新更正算法。
再次测试,程序能够运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矩阵都能得到真确的结果。
这又让我很失望,原来要设计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算法是如此困难。
最后的几天我都在调试程序找出算法漏洞并弥补错误。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回顾这次的课程设计,令我仍感慨颇多。
从拿到题目到完成整个编程,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个星期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加深了对编程知识的认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尤其是那些从书本里学不到的经验。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学好一门课。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编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都是对自己的考验。
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又是对自己意志、耐心的一次考验。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会将我学到的经验用于以后的学习之中,同时改正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还要感谢指导老师的帮助和辛勤工作。
08计本2班陈明。
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心得体会
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心得体会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了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和操作等问题。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数据结构的重要性和程序设计的复杂性。
下面我将从数据结构的认识、程序设计的实践和心得体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将我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数据结构的认识是学习和运用数据结构的基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存储、组织和操作数据的方式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程序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在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各种基本的数据结构类型,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等。
每一种数据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这些特点和范围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习数据结构还需要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操作,比如插入、删除、和排序等,这些操作是对数据结构进行处理和管理的基本手段。
在掌握了基本的数据结构和操作后,我通过实践练习巩固了相关的技能。
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考验了我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不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学习的落地实践。
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而程序设计又是将数据结构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程序的复杂性和优化性能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程序的复杂性意味着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代码结构和注释是保证程序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学会了使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来降低程序的复杂性,将程序划分为各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方便代码的编写和维护,还能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另一方面,优化程序性能也是程序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程序中,对数据结构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着程序的性能。
例如,如果要对一组数据进行频繁的操作,那么使用二叉树或哈希表可能会比使用数组或链表更高效。
另外,对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任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c语言结构体程序设计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
c语言结构体程序设计心得体会范文稿三篇c语言结构体程序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学习C语言已经一年多,对C也算得上半个入门者,期间也写过一些自娱自乐的代码。
其实个人认为无论学习什么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习编程思想,然而C语言一种学习编程思想的基础语言。
所以,C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课本无论用的是什么书,要学好C语言,把书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的代码读懂,这是学C最基本的要求。
弄懂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在C语言中有什么用?并尝试修改每一个例题的代码,采用不同的代码来实现题目的要求。
二、课堂在每一节课上,注意老师讲的内容,有的知识,老师稍微提点,你就能弄懂,但是自己看书,或许你几天也弄不懂。
老师更能清晰地让你明白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在草稿纸上写下你自己的代码,让老师看或是自己上机调试。
三、笔记无论学习什么知识,笔记是重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总是记了很多笔记的,想学好编程,你的笔记本上总有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代码的核心部分。
以及八大经典的算法举例,递推、递归、穷举、贪心、分治、动规、迭代、分枝。
四、交流想学好C语言,交流是必须的,尤其是学习C语言的新手,这里,我向大家推介——百度C语言贴吧,这里有很多的学习者,也有很多高手,在这里你能学到课本以及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和他人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五、上机练习这是学习好C语言的关重要的环节,无论你编程学得多好,上机实现才是目的,所以,不怕要辛苦,把你的每一段代码都敲进计算机,让计算机来实现,这样有助于你对程序的理解,并试着修改你的代码,让你的代码更精简,效率更高。
平时没事的时候,在计算机上多敲代码,一个编程厉害的高手,他的计算机上会有多代码。
想成为编程高手的军规: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会令你一生都难忘,但难忘有很多种,你可以学了很多东西而难忘,也会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而难忘!2、编程不是技术活,而是体力活。
3、C语言是基础,很重要,如果你不学好C语言,那么什么高级语言你都学不好。
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Part 1 简介结构矩阵分析法是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它首先将结构拟成矩阵的形式,再通过进行矩阵运算实现对结构的分析。
这种方法既可以对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也可以对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
此文档将介绍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中,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方法及其应用。
Part 2 原理介绍2.1 矩阵分析在数学中,矩阵是数字的一个矩形数组,它数值的每个位置都表示矩阵中与该位置相对应的实体属性或关系。
矩阵分析是研究矩阵基本性质的数学分支,通过矩阵的运算及相关算法,实现对结构的分析。
2.2 结构矩阵结构矩阵是用来描述结构中元素之间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矩阵。
在结构中,节点和元素都可以表示为矩阵。
如果节点之间存在支承,在结构矩阵中则会有对应的值表示。
同样,如果元素之间存在刚度或压力,也会在结构矩阵中有对应的值表示。
2.3 结构稳定性分析使用结构矩阵分析法进行结构稳定性分析,需要通过求解结构的特征方程来获取结构的一些基本性质参数,如共振频率、振动模态等。
2.4 结构振动特性分析使用结构矩阵分析法进行结构振动特性分析,需要通过约束条件等来确定结构的初始位移状态,然后对结构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同时还需要对得到的特征模态进行归一化,以获取结构的振动状态。
Part 3 程序设计教学设计3.1 设计目标和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将结构矩阵分析原理运用到程序设计中,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现方式。
本教学设计主要面向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旨在使其更好地学习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3.2 设计过程•步骤1:介绍结构矩阵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步骤2:引导学习者设计结构矩阵分析程序,包括矩阵的输入、运算和输出。
•步骤3:引导学习者通过程序实现结构稳定性分析,包括计算结构的特征值、共振频率和振动模态等。
•步骤4:引导学习者通过程序实现结构振动特性分析,包括计算结构的初始位移状态、特征值分解和归一化处理。
矩阵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反思
矩阵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反思1. 引言矩阵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应用广泛的工具。
矩阵在线性代数、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矩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困难。
本文将对矩阵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矩阵。
2. 矩阵的原理教学反思2.1 概念的引入在教学矩阵的原理时,我们首先需要引入矩阵的概念。
可以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矩阵。
例如,可以从二维几何图形的变换出发,引入矩阵作为表示变换的工具。
2.2 矩阵的性质及运算在学习矩阵的原理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矩阵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可以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矩阵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例如,可以通过给出一组线性方程组,引导学生将其用矩阵表示,并通过矩阵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来加深对矩阵运算的理解。
2.3 矩阵的行列式行列式是矩阵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在教学行列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行列式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应用行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3. 矩阵的应用教学反思3.1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与求解线性方程组是矩阵在应用领域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我们可以引入矩阵的表示方法,将线性方程组转化为矩阵形式,并通过矩阵运算求解。
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和求解方法。
3.2 矩阵在几何变换中的应用矩阵在几何变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平移、旋转、缩放等变换操作都可以通过矩阵来表示和计算。
在教学几何变换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变换操作和矩阵的对应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矩阵在几何变换中的应用。
3.3 矩阵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矩阵在图像处理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图像的旋转、缩放、平移等操作都可以通过矩阵运算来实现。
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上机成果
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上机成果工程力学系力1101-3班第8组组员:杨圣银:20113110刘奇:20113122范炳辉:孙海明:20113098卞炟:20113115王正来:20113117陈怡婧:20113126童心潜:田旺:20113103日期:2013.11一、试用教材中平面刚架的源程序frame计算下列各题1.教材90页题2.8;(1)数据的准备于输入1.控制数据2.节点坐标3.各单元始、末端结点号及EA、EI值4.直接结点载荷5.非结点载荷6.可动支座中的约束条件4,3,0,2,5,2,21,0,02,0,43,6,44,6,01,1,2,7.2E6,3E52,2,3,1.05E7,1.2E63,3,4,7.2E6,3E51,1,10,0,02,3,20,0,01,1,1,2,0,-15,02,2,2,0,6,-10,-101,2,02,3,03,10,04,11,05,12,1.75E-2输出结果为Plane Frame structural Analysis*******************************input data= = = = =structural control data---------------------nn ne nf nd ndf npj npe n4 3 0 25 2 2 12Nodal coordinates---------------------Node x y1 0 02 0 43 6 44 6 0Element Information---------------------Ele.No. jl jr ea ei al1 12 7200000 300000 42 23 10500000 1200000 63 34 7200000 300000 4Nodal Load---------------------i mj xd yd md1 1 10 0 02 3 20 0 0Element loads---------------------i mf ind aq bq q1 q21 1 12 0 -15 02 2 2 0 6 -10 -10Bonundary conditions---------------------i ibd bd1 2 02 3 03 10 04 11 05 12 0.0175output data============nadal displacement-----------node no. u v fai1 0.04 0 02 0.04 0 03 0.04 0.0001 0.0024 0 0 0.0175Element No.&member-end force:= = = = = = = = = = = = = = =Eie No. n(1) q(1) m(1) n(r) q(r) m(r) ----------------------------------1 -182.4 -10.0 94.1 182.4 25.0 -24.12 25.0 -182.4 24.1 -25.0 242.4 1250.43 242.4 45.0 -1250.4 - 242.4 -45.0 1070.4nadal displacement-----------弯矩图2.8。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0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1“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它不像其他课程那么容易理解,它比较抽象。
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
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材料,其性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中有些理论是参照实验资料分析得出的结果,有些数值则是经验数值,而且混凝土结构也涉及到物理、化学、力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比较难的。
学习混凝土结构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便体现了这一点。
做课程设计时,必须首先熟悉书本的理论,同时还得对照《规范》正确的加以应用,才能作出一份优秀的设计。
在进行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很多,既要满足安全要求,还要满足经济要求。
这就使得我们在构件的选型、计算、配筋和构造等各方面都要综合考虑,选择最优方案。
学好“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的诀窍是多看看书,当然,听老师讲课也是至关重要的。
“混凝土结构”中的每个公式都有其适用范围。
学习的时候必须明确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
由于这门学科是在不断地演进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熟悉《规范》,在实际应用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问世才100多年,但其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
各种新型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出现,使得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的发展将不断推动工程建设的发展。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2《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我们掌握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具备一般土木工程设计的能力,并为学习后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这本书分10章来介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正常使用阶段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计算等。
矩阵的课程总结和心得江召林
矩阵的课程总结和心得江召林
在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基础上,我通过矩阵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矩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矩阵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矩阵分解的计算方法,了解矩阵的各种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矩阵的基本理论,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矩阵分解及其应用,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阵、对角距阵、三角矩阵、零矩阵、数量矩阵、对角距阵等。
这些内容与方法是许多应用学科的重要工具。
矩阵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数学领域里,而且在力学、物理、科技等方面都十分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学习得知,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
从行列式的大量工作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为了很多目的,不管行列式的值是否与问题有关,方阵本身都可以研究和使用,矩阵的许多基本性质也是在行列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而矩阵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依赖于元素的。
在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应先于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在历史上次序正好相反。
矩阵和行列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行列式代表着一个数,而矩阵仅仅是一些数的有顺序的摆法。
利用矩阵这个工具,可以把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组成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这样对于一个多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以及不同解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结构矩阵分析与程序设计(桁架vb代码)
'========================================'Structural Analysis Program For Plane Frame'========================================Option ExplicitPublic nn As Integer, ne As Integer, nd As Integer, ndf As IntegerPublic nf As Integer, npj As Integer, n As IntegerPublic al(50) As Double, t(4, 4) As Double, x(40) As Double, y(40) As DoublePublic jl(50) As Integer, jr(50) As Integer, e(50) As Double, a(50) As DoublePublic c(4, 4) As Double, r(120, 120) As Double, p(120) As Double, pe(120) As DoublePublic ibd(20) As Integer, ii(4) As Integer, bd(20) As Double, ff(4) As DoublePublic mj(20) As Integer, qj(20, 2) As Double, f(4) As Double, dis(4) As DoublePublic mf(30) As Integer, ind(30) As Double, aq(30) As Double, bq(30) As Double'==========='main program'===========Sub truss()Open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juzheng\桁架\tr3.2.txt" For Input As #1 Open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juzheng\fw.txt" For Output As #2Call input1Call wstiffCall loadCall boundCall gaussCall nqmClose 1Close 2End Sub'==============================='SUB-1 Read And Print Intial Data'==============================Sub input1()Dim inti As Integer, intj As Integer,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k As IntegerDim dx, dy As DoublePrint #2, "Plane truss structural Analysis"Print #2, "*******************************"Print #2, "input data"Print #2, "= = = = ="Print #2,Print #2, "structural control data"Print #2, "---------------------"Print #2, "nn"; Spc(3); "nf"; Spc(3); "nd"; Spc(3); "ndf"; Spc(3); "ne"; Spc(2); "npj"; Spc(2);Input #1, nn, nf, nd, ndf, ne, npjn = 2 * (nn - nf)Print #2, nn; Spc(2); nf; Spc(2); nd; Spc(2); ndf; Spc(2); ne; Spc(2); npj; Spc(2); nPrint #2,Print #2, "Nodal coordinates"Print #2, "---------------------"Print #2, "Node "; Spc(2); "x"; Spc(5); "y"i = nnFor inti = 1 To iInput #1, inti, x(inti), y(inti)Print #2, inti; Spc(2); x(inti); Spc(3); y(inti)Next intiPrint #2,Print #2, "Element Information"Print #2, "---------------------"Print #2, "Ele.No."; Spc(4); ; "jl"; Spc(4); "jr"; Spc(6); "e"; Spc(10); "a"; Spc(6); "al"i = neFor inti = 1 To iInput #1, inti, jl(inti), jr(inti), e(inti), a(inti)Next intiFor inti = 1 To iIf jl(inti) >= jr(inti) Then StopNext intiFor inti = 1 To ij = jl(inti)k = jr(inti)dx = x(k) - x(j)dy = y(k) - y(j)al(inti) = Sqr(dx * dx + dy * dy)Print #2, Spc(3); inti; Spc(4); jl(inti); Spc(3); jr(inti); Spc(2); e(inti); Spc(2); a(inti); Spc(2); al(inti)Next intiPrint #2,k = npjIf k <> 0 ThenPrint #2, "Nodal Load"Print #2, "---------------------"Print #2, "i"; Spc(13); "mj"; Spc(3); "xd"; Spc(2); "yd"For inti = 1 To kInput #1, inti, mj(inti), qj(inti, 1), qj(inti, 2)Print #2, inti; Spc(1), mj(inti); Spc(1); qj(inti, 1); Spc(1); qj(inti, 2)Next intiEnd IfPrint #2,j = ndfIf j <> 0 ThenPrint #2, "Bonundary conditions"Print #2, "---------------------"Print #2, "i"; Spc(5); "ibd"; Spc(3); "bd"For inti = 1 To jInput #1, inti, ibd(inti), bd(inti)Print #2, inti; Spc(3); ibd(inti); Spc(3); bd(inti)Next intiEnd IfEnd Sub'======================================================== 'sub-2 Assemnble Structural Stiffness Matrix{R}'======================================================== Sub wstiff()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ie As Integer, k1 As Integer, k2 As IntegerFor i = 1 To nFor j = 1 To nr(i, j) = 0Next jNext iie = 1Do While ie <= neCall stiff(ie)Call locat(ie)For k1 = 1 To 4i = ii(k1)If i <= n ThenFor k2 = k1 To 4j = ii(k2)If j <= n Thenr(i, j) = r(i, j) + c(k1, k2)End IfNext k2End IfNext k1ie = ie + 1LoopFor i = 2 To nFor j = 1 To (i - 1)r(i, j) = r(j, i)Next jNext iEnd Sub'========================================================'sub-3 set up Stiffness Matrix[c]'========================================================Sub stiff(ie)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Dim cx As Double, cy As Double, b1 As Double, b2 As Double, b3 As Double, b4 As Double Dim s1 As Double, s2 As Double, s3 As Double, s4 As Double, s5 As Double, s6 As Doublei = jl(ie)j = jr(ie)cx = (x(j) - x(i)) / al(ie)cy = (y(j) - y(i)) / al(ie)b1 = e(ie) * a(ie) / al(ie)s1 = cx * cx * b1s2 = b1 * cx * cys3 = cy * cy * b1c(1, 1) = s1c(1, 2) = s2c(1, 3) = -s1c(1, 4) = -s2c(2, 2) = s3c(2, 3) = -s2c(2, 4) = -s3c(3, 3) = s1c(3, 4) = s2c(4, 4) = s3For i = 2 To 4For j = 1 To (i - 1)c(i, j) = c(j, i)Next jNext iEnd Sub'======================================================== 'sub-4 set up element location vector{¢ò}'======================================================== Sub locat(ie)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i = jl(ie)j = jr(ie)ii(1) = 2 * i - 1ii(2) = 2 * iii(3) = 2 * j - 1ii(4) = 2 * jEnd Sub'======================================================== 'SUB-5 Set Up Total Nodal Vector {P}'======================================================== Sub load()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k As Integeri = 1Do While i <= np(i) = 0#i = i + 1LoopIf npj > 0 ThenFor i = 1 To npjk = mj(i)p(2 * k - 1) = qj(i, 1)p(2 * k) = qj(i, 2)Next iEnd IfEnd Sub'======================================================== 'sub-8 set up coordinate transfer matrix[t]'======================================================== Sub trans(ie)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Dim cx As Double, cy As Doublei = jl(ie)j = jr(ie)cx = (x(j) - x(i)) / al(ie)cy = (y(j) - y(i)) / al(ie)For i = 1 To 4For j = 1 To 4t(i, j) = 0#Next jNext iFor i = 1 To 4 Step 2t(i, i) = cxt(i, i + 1) = cyt(i + 1, i) = -cyt(i + 1, i + 1) = cxNext iEnd Sub'======================================================== 'sub-9 introduce support conditions'======================================================== Sub bound()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k As IntegerDim g As DoubleIf ndf <> 0 Theng = 1E+20For i = 1 To ndfk = ibd(i)r(k, k) = gp(k) = g * bd(i)Next iEnd If'======================================================== 'sub -10 solve equilibrium equations'======================================================== Sub gauss()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k As Integer, k1 As Integer, n1 As IntegerDim c As Doublen1 = n - 1For k = 1 To n1k1 = k + 1For i = k1 To nc = r(k, i) / r(k, k)p(i) = p(i) - p(k) * cFor j = k1 To nr(i, j) = r(i, j) - r(k, j) * cNext jNext iNext kp(n) = p(n) / r(n, n)For i = 1 To n1k = n - ik1 = k + 1For j = k1 To np(k) = p(k) - r(k, j) * p(j)Next jp(k) = p(k) / r(k, k)Next iFor k = 1 To neCall locat(k)For k1 = 1 To 4i = ii(k1)If i > n Thenp(i) = 0#End IfNext k1Next kPrint #2,Print #2, "output data"Print #2, "============"Print #2, "nadal displacement"Print #2, "-----------"Print #2, "node no.", Spc(5); "u", Spc(18); "v"For i = 1 To nnPrint #2, i, p(2 * i - 1), p(2 * i)NextEnd Sub'======================================================== 'sub-11 Calculate Member-end Force Of Elements'========================================================Sub nqm()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ie As Integer, k As IntegerDim fe(4) As Double, f1(4) As Double, fg As DoublePrint #2, "force and stress of Elements :"Print #2, "= = = = = = = = = = = = = = ="Print #2,Print #2, "Eie No.", Spc(6); "Force-N", Spc(20); "Stress-N"Print #2, "-----------------------------------"ie = 1Do While ie <= neCall trans(ie)Call stiff(ie)Call locat(ie)For i = 1 To 4dis(i) = 0#j = ii(i)If j <= n Thendis(i) = p(j)End IfNext iFor i = 1 To 4fe(i) = 0#For j = 1 To 4fe(i) = fe(i) + c(i, j) * dis(j)Next jNext iFor i = 1 To 4f(i) = 0#For j = 1 To 4f(i) = f(i) + t(i, j) * fe(j)Next jNext ifg = f(3) / a(ie)Print #2, ie, Spc(5); f(3), Spc(5); fgie = ie + 1LoopEnd Sub。
结构设计心得体会7篇
结构设计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reporting material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结构设计心得体会7篇想要写出一篇好的心得体会,我们就要结合实际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我们人生智慧的积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结构设计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结构矩阵设计心得体会[修改版]
第一篇:结构矩阵设计心得体会结构矩阵设计心得体会这学期的结构矩阵设计课程分为两部分,理论课程和上机实验课程。
在理论课程中,老师讲解了结构矩阵分析的理论知识,包含原理,平面钢架静力分析等。
通过理论的学习对结构矩阵设计的总体思想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比较复杂的是结构的刚度方程的确定,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我开始了上机实验课程。
上机实验课程中,我们先确定了小组,我负责编写程序中的一部分,当我们把程序都编写好汇总以后,进行了调试,确认程序可以正确运行后,我们用程序完成了《结构矩阵分析原理及程序设计》大作业。
现在课程已经快要结束了,感慨颇多,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计算机在计算结构内力方面的运用,计算机的方便快捷不仅使计算结果精确可靠,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大量计算劳动,为结构设计提供的巨大的便捷,这也让我明白,课程需要用一种交叉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方式,并且还要学会使用各种便捷的工具,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这次学习也使我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次作业的完成,就是与小组成员合作的结果。
第二篇:结构矩阵程序设计心得结构矩阵程序设计心得体会结构矩阵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在计算机上的实现是结构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好这门课,是对本科土木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本学期我们开始学习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其中包括理论课时——第一章结构矩阵分析原理、第二章平面钢架静力分析的程序设计。
其实,结构矩阵分析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结构力学原理相同,只是把计算过程用矩阵运算来表示,从而使复杂多变的结构受力在计算机上实现。
矩阵位移法分为一般刚度法和直接刚度法,二者基本原理相同,形成整体刚度方程的方法不同,我们学习的是直接刚度法。
理论课结束后,我们有亲自上机把所学的方法在计算机上逐步实现,从而提高我们对结构矩阵的学习兴趣及理解。
此次上机实战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团队配合的较量,在得到老师给出的题目之后,我们迅速有效地分配任务:把代码输入计算机程序,再进行调试程序,调试完成后根据书中例题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结构矩阵02
2.8试填写计算如图3所示刚架的的原始数据,并打印出结果。
已知各杆27100.3m kN E ⨯=;横梁:412104.0,35.0m I m A ==;立柱:422201.0,24.0m I m A ==。
1、 数据输入4, 3, 1, 1,2 ,3 ,2 1, 0.0, 0.0 2, 0, 4.0 3, 6, 4.0 4, 6, 0.0 1, 1, 2, 7.2E6,3E5 2, 2, 3, 10.5E6, 1.2E6 3, 3, 4, 7.2E6, 3.0E5 1, 1, 10, 0.0, 0.0 2, 3, -194305, 0.0, -2618 3,4,1963.5,0,5236 1, 1, 1, 2.0. 0.0, -15, 0.0 2, 2, 2, 0.0, 6.0, -10, -10 1, 2, 0.0 2, 3, 0.02、 数据输出plane frame structural analysis ************************* input data=============== structural control data --------------nn ne nf nd nedf npj npe n 4 3 0 2 5 2 2 12 nodal coordinates --------------- node x y②①③3 1241 0 02 0 43 6 44 6 0element information-------------------ele.no. jl jr ea ei al1 12 7200000 300000 42 23 10500000 1200000 63 34 7200000 300000 4nodal load-------------------i mj xd yd md1 1 10 0 02 3 20 0 0element loads-----------------------i mf ind aq bq q1 q21 1 12 0 -15 02 2 2 0 6 -10 -10boundary conditions-----------------------i ibd bd1 2 02 3 03 10 04 11 05 12 0.0174Output Data===============Nodal Displacement----------------Node No. u v fai1 4.13464494569759E-02 1.67180043383951E-18 -9.69348669939494E-192 3.93837418926928E-02 9.2877801879973E-05 -8.25798226585989E-043 3.93694561784071E-02 -1.26211135213307E-04 1.88472808920349E-034 4.5E-19 -2.27180043383953E-18 0.0174Element No.&member-end force:======================Ele No. n(l) q(l) m(l) n(r) q(r) m(r)------------------------1 -167.180043383948 -10.0000000000001 89.4348669939495 167.180043383948 25.0000000000001 -19.43486699394892 24.9999999999955 -167.180043383948 19.4348669939492-24.9999999999955 227.180043383948 1253.645393309743 227.180043383948 45.0000000000001 -1253.64539330974 -227.180043383948 -45.0000000000001 1073.645393309743、绘制内力图M图Q图N图2.9试完成图4所示结构原始数据的填写,打印出结果,并绘内力图。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感悟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感悟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概念,如稳定性、强度、刚度等;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结构及其特点,如梁、板、框架等;3. 引导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设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如AutoCAD、SAP2000等)进行结构设计和计算的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引导学生关注结构设计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结构设计原理,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包括结构稳定性、强度、刚度等概念,以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安全系数;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2. 结构类型及其特点:介绍梁、板、框架等常见结构类型,分析其受力特点和应用场景;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常见结构类型及受力特点。
3. 结构设计步骤与计算方法:讲解结构设计的步骤,包括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结构设计步骤与计算方法。
4. 结构设计软件应用:介绍AutoCAD、SAP2000等结构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结构设计软件应用。
5.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结构设计项目,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结构设计实践。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第二周:常见结构类型及受力特点;第三周:结构设计步骤与计算方法;第四周: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第五周:实践项目及成果展示。
2024年数据结构心得体会
2024年数据结构心得体会2024年,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数据结构这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数据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实现。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分享一下我的数据结构心得体会。
首先,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研究的是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实际开发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
所以,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来说,掌握数据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例如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结构等。
其中,线性结构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之一,它的特点是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在实现线性结构时,常用的数据结构有数组和链表。
数组是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可以通过下标快速访问元素,但是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相对较低。
链表则是通过指针将元素链接在一起,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较高,但是访问元素需要从头节点开始遍历。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可以根据程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线性结构。
除了线性结构,树形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数据结构。
树是一种分层结构,它由多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
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二叉搜索树,它具有以下特点:左子树的值小于根节点的值,右子树的值大于根节点的值。
二叉搜索树可以用来实现查找和插入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logn),其中n是树中节点的个数。
通过掌握树的相关知识,我可以更好地理解递归算法和分治策略,对于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此外,图结构也是数据结构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图由节点和边组成,可以用来表示各种真实世界中的关系,例如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关系、地图中的道路关系等。
在图的表示和遍历过程中,常用的算法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通过递归实现,它先访问某一个节点,然后继续遍历这个节点的相邻节点,直到没有未访问的节点为止。
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范文_
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心得体会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通常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
数据结构往往同高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一般认为,一个数据结构是由数据元素依据某种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
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必须在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数据结构的实现形式,是其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此外讨论一个数据结构必须同时讨论在该类数据结构上执行的运算才有意义。
一个逻辑数据结构可以有多种存储结构,且各种存储结构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
在许多类型的程序的设计中,数据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设计考虑因素。
许多大型系统的构造经验表明,系统实现的困难程度和系统构造的质量都严重的依赖于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数据结构。
许多时候,确定了数据结构后,算法就容易得到了。
有些时候事情也会反过来,我们根据特定的算法来选择数据结构与之适应。
不论哪种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面我们了解到了数据结构的重要性,它是一个程序的关键因素。
拿到“阴风习习的大楼”这个题目时,一开始不知道从哪入手,以为可以把每个位置看成一个图的一个节点,从而可以用邻接表这种结构,通过遍历邻接表,每次选择权值小的路径走就可以得到最短的路径了。
我错了,完全的错了。
通过认真的分析后,我认识到,这能简单的看成一个图,因为每个位置都只能到达它邻接的位置而不是和其他各位置都有联系。
而且如果每个位置转化为图的一个节点,这样要表示每个节点的关系就需要n*n节点和n^4大小的数组来存储各个点的关系。
还有这个大楼结构想转化为一个图也是不容易的。
根据书上有些类似的“老鼠迷宫问题”,让我想打,不如就用n*n大小的数组直接存储大楼结构。
通过类似走迷宫的方法来遍历,当遍历完所有路径后就能得到一个最小的路径。
那接下来怎样遍历呢?我采用了深度优先遍历的方法,这样可以用递归的方法,简化代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矩阵分析原理与程序设计上机心得
在结构分析中,把各项计算公式表达称矩阵形式,进行矩阵运算,称为矩阵方法。
再利用计算机对矩阵进行运算,就可以很快得到计算结果。
我们所编写的程序就是进行这项工作。
整个程序由各个子块组成:数组变量的定义,原始数据的输入、输出(input1),组集总刚(wsiff)、综合结点荷载的计算(load)、支承条件的引入(bound)、解方程的结点位移(gauss)、各单元最后杆端力的计算(nqm)。
这些就是结构矩阵分析的总体思路和流程.
在程序编写中,首先是要细致,要在理解程序的基础上输入程序,知道每个变量的定义,每个子块的作用及其运算原理,结合PAD图理解,程序输错时可以在电脑提示下修改,最后使程序运行成功。
再者就是数据输入时的问题。
数据输入前要对结构中的节点单元进行编号,结构中的单元划分必须使个单元均质,等截面直杆;结点编号先编可动支座,再编不可动支座,这主要是因为程序使用前后处理结合法。
单元局部坐标系由小号到大号。
输入荷载时,若荷载与杆件成一定夹角,则需要把荷载分解成沿杆轴方向和垂直于杆轴方向的荷载,变成一个杆件上的两个荷载,按照表2.3进行两次输入,局部坐标系下荷载的正负也需要注意,例如例4.1中从结点左到右的单元上的荷载向上但是负值。
在输入直接结点荷载时若某非固定支座上有结点荷载,则该结点上与约束相对应的荷载分量可以输入任意值。
该结点上数据输入时需把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搞清楚按照input1中的程序编写的输入顺序输入。
最后,我所做的修改程序题中一个是改为主一付零法,首要是知道其原理,即先把总刚中主元素换为1,使用r(k,k)数组,使用循环语句时i,j的循环范围,例如i是从1 到n,n是总刚阶数,在前面程序中已给出,可以直接使用。
修改弹性支座的过程中,关键是弹性支座输入时的处理,要先撤去弹性支座,使该支座在弹性约束方向上自由移动;第二步则需要把弹性支座信息输入,输入其弹性支座个数,编号(i),对应的位移变量编号(ibd(i)),刚度系数(sk(nk)),最后在结构刚度矩阵中【k】中与⊿i相对应的主元素kii加上弹性刚度系数k。
在程序中体现为由循环对数组r(k,k)每个加上sk(j)相应的值。
整个上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静下心来,慢慢研究程序和原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一步步解决。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对结构矩阵的原理和程序有了深入的理解,学会了它在各种结构中的应用。
同时我发现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解出结构内力等,对超静定次数较多的结构抵用时很方便,但也有其缺陷,程序比较死板,我们在输入数据时自己首先要做好编号等工作,针对程序,编号与我们手算也是不同的。
总之,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对程序由了深入理解。
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