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
嵇康不仅是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家,他还是否定儒学的第一人
嵇康不仅是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家,他还是否定儒学的第一人▲嵇康说起嵇康,大家一定会把他与魏晋南北朝的主要社会思潮“玄学”联系在一起。
不错,嵇康与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合称“竹林七贤”,同为魏晋名士。
玄学与嵇康“竹林七贤”生活的魏晋时期,正处于社会政治大动乱,两汉以来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纲常名教受到冲击,以嵇康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对两汉以来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以及三纲五常等陈词滥调感到非常厌倦,于是转而寻找个人精神的家园,醉心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辩论,在与风雅名士的辩论中寻求精神慰藉。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经常聚集在一起,谈玄论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清谈的内容涉及生与死、有与无、动与静、名教和自然、圣人和常人、有情或无情、言能否尽意等哲学问题,谈论内容与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玄之门”一样幽深微妙,故后人称之为“玄学”。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好文论、赋诗歌、弹琴咏唱,好读老庄,倾向玄学,寄情山水,尚奇游侠,风度潇洒。
曾在太学中活动,评议时政,对司马家族诛杀异己、图谋篡位而又盛倡“名教”强烈不满,进行揭露、批判和抵制,最后为司马集团所不容,惨遭杀害,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不止于“谈玄论道”,他针对当时儒学“名教”教育,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批判教育思想,发人深省。
嵇康的教育批判思想▲赵孟頫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嵇康在其著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和《释私论》等篇章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批判当时传统的儒学教育和世俗教育。
一、大胆抨击名教所推崇的“圣人”偶像▲画像石中的尧舜禹“将如箕山之夫,颖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嵇康《卜疑》“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对于传统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唐尧、虞舜和夏禹抨击一通,还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足见其对儒家“圣人”的厌恶。
“竹林七贤”之嵇康才情探析
“竹林七贤”之嵇康才情探析内容摘要:魏晋时代,有七位名士在河内山阳的一片竹林中,远离仕途,崇尚老庄,谈玄论道,开怀畅饮,放歌长啸,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这就是“竹林七贤”,而七贤的领袖人物就是嵇康,他在音乐、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突出的才华。
关键词:嵇康的才华嵇康是七贤的领袖人物,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
他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在哲学、文学、音律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
(一)他擅长理解节奏,钢琴技巧高超嵇康对音律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是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的《琴赋》,深受时人推崇,东晋时又把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的《声无哀乐论》,被史学家推崇为“中国美学史上讲音乐的第一篇文章”。
他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不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音乐本身并不蕴含快乐与悲伤,声音就是声音,哀乐只是人的主观情感体验而已。
嵇康的琴艺超伦,他常常面对潺潺流水、青青翠竹,弹琴弦。
嵇康最喜欢的是《广陵散》,它有着极好的语调和不同的反应。
在派对上,听嵇康演奏《广陵散》也成了朋友们难得的享受。
(2)他擅长创作,是一位著名作家嵇康的文学素养很高,王夫之曾这样评论嵇康的诗:“虽体似风雅,而神韵自别”。
嵇康的作品很富有感染力,一方面在于作品中的意境动人;另一方面,在于他的作品能够折射出他非凡的人格形象。
最著名的是与单菊媛断交的信。
被调到另一个职位后,单涛想推荐嵇康接替他的职位。
嵇康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这封信,拒绝了山涛的推荐。
嵇康在信中指出,人有自己的善良本性,自己的性情懒惰,不受礼法约束。
全文观点深刻,措辞犀利。
与单菊媛断交实际上是与掌权的司马昭断交。
在这封信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不与司马昭集团勾结,追求自由,倡导老庄,珍惜山水,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理想。
嵇康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死后也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面对死亡,他显得镇定自若,没有哀悼生命之死,而是哀悼广陵三之死。
这种非凡的精神和不羁的行为已经成为时代的象征,并为后来的名人树立了生活模式。
嵇康与魏晋玄学
嵇康与魏晋玄学作者:李年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之一嵇康的生平与哲学观点。
叙述了嵇康思想所处的魏晋乱世历史背景。
概述了嵇康思想的历史渊源、时代现状、社会思潮、学术界现状。
分析了嵇康与魏晋玄学的关系,玄学思想是儒道冲突,融合的产物;嵇康玄学思想是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的玄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评价了嵇康玄学的地位:嵇康强调本体,崇高自然,他破坏了王弼贵无论的玄学体系,促使它解体,但却围绕着本体与现象,自然与名教这个核心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玄学思想。
【关键词】嵇康;魏晋玄学;儒道冲突一、嵇康思想的历史、社会、思想背景1、嵇康思想的历史渊源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远承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关于“自然”的表述最早出现于春秋的老子,他对当时社会人生的种种乱象进行观察与反思,认为人类应当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赋予“道”以“自然”之视野透视人生命之真实状态,推出了“无为逍遥”的人生哲学,以求得心灵的豁达、安宁真实和人生的洒脱。
汉末,玄学思潮兴起,竹林时期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表现出他反礼教、率性自然的个性特点,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2、嵇康思想的社会时代背景正始十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此次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但这次政变更深远的影响是消灭了正始名士集团,从而也终止了正方兴未艾的玄学思潮的发挥,自由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新思潮从此转入了“礼教尚峻”的受压境地,新思潮由蓬勃发展的正始时期转入了坚持抵抗的竹林时期。
嵇康正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他身处魏晋交替的动乱时期,他本人秉性刚直,率性自然,并且“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天”,便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
3、嵇康思想的社会思潮嵇康思想也深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玄学从其哲学内容来说,是着重探讨本体论的玄远之学;从其主题来说,是探求理想人格,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学术内容上看,玄学是追求宇宙本体论的根本;从治学方法上看,玄学摆脱了文句的束缚,主张得意妄言;从学术追求上看,玄学家醉心于人格美的追求颇重抒情,竹林玄学是在继承正始玄学某些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玄学家自身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同于正始玄学变化,由于它具有模糊性、不具体性,因此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认识空间和发挥想象力的余度。
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嵇康的音乐理论体现了他的玄学思想,他反对人为的规范和约束,主张自由 奔放的生活态度。他认为音乐应该超越情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嵇康的艺术鉴赏思想及其影响
艺术鉴赏思想
嵇康的艺术鉴赏思想强调自然与简约,他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与本真的表 现,同时反对虚伪和繁琐的形式。他认为艺术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人为 的规范相违背。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嵇康思想的内 在逻辑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对于其思 想的影响和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嵇康思想 的理解和研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 应用和意义。
对进一步研究嵇康思想的建议与展望
建议加强对嵇康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发掘更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建议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嵇康的思 想与其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拓展其 影响和应用范围。
《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2023-10-26
目录
• 嵇康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 嵇康的哲学思想 • 嵇康的文学艺术思想 • 嵇康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与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嵇康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嵇康的生平简介
1
嵇康,字叔夜,出生于谯国铚县,是三国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和画家。
2
他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自幼失去父母,由祖 母和兄长抚养长大。
嵇康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
嵇康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他对于政 治和社会问题的主张。他认为,统治 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现实,不 要过度干预和强制命令,让人民自由 地生活和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嵇康 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强制统治的反 感。
“无为而治”思想的来 源
嵇康的“无为而治”思想来源于老庄 哲学。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 统治者应该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人 民自由地发展。庄子则强调“逍遥游 ”,主张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要被名 利和地位所束缚
肖临骏: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探析
魏齐王曹芳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以阮籍、嵇康为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诸人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修武县一带)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玄学清谈中心。
他们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和人格理想,常聚于竹林之中,饮酒赋诗,弹琴啸歌,谈玄论道,肆意酣畅,世谓之竹林七贤。
本文拟在研读七贤作品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魏晋易代之际的时代政治背景,对于七贤在玄学思潮的濡染下,竹林之游团体产生的原因、思想发展轨迹及其生命范式的意义进行探析。
首先,竹林七贤的出现与魏晋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始年间,在曹魏上层分别形成了以曹爽和司马懿各自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
曹爽集团腐败奢侈,日趋衰微,司马氏集团日益强盛,野心勃勃。
这两个政治集团长期互相倾轧,当时的一些士人感到无所适从,若其稍一不慎,涉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从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清剿曹爽政治集团的“典午之变”到甘露五年(260)高贵乡公曹髦的被杀十余年中,司马氏集团通过对反对者的血腥屠戮和残酷镇压,逐渐把持了朝政。
在此腥风血雨的政治氛围中,目睹司马氏集团屠刀上淋漓的鲜血,当时的士人心上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他们失去了前辈建安士人奋发扬厉、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常常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普遍对莫测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斗中,竹林七贤既不愿投向腐朽荒淫、奢侈没落的曹魏集团,又不愿追随凶残暴戾、阴险狡诈的司马氏集团。
竹林七贤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两大政治集团的权力之争感到深深厌倦。
为了全身远祸,他们选择了遁世,隐居于山阳的竹林之中。
在如此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竹林七贤的思想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的嬗变。
竹林七贤在青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前辈建安士人激昂慷慨、高蹈踔厉的进取精神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的《孔子诔》云:“养徒三千,升堂七十。
潜神演思,因史作书。
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其《四言咏怀诗》其六云:“嗟我孔父,圣懿通玄。
竹林七贤
文学上
• 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 外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 达,不拘于礼法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 度”。在文学创作上,竹林七贤诗赋创作中的玄 学化倾向影响亦为深远。而他们寄居山林,回归 自然的人生态度,对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了陶渊明、谢灵 运等一批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纵酒昏酣.以酒入 文的放达之气,对后世酒文化的发展也是不言而 喻的 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无一不是酒后文章之 大家。而苏轼更是把酒放歌,抒发“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人生感慨
• 总的来说他们的追求 之道可概括为三: 一.是追求与“庙堂”相 联系的 “山林”之乐。 竹林七贤追求回归 大自然的生活,同时 又不离现实生活。他们 追求的不是典型的“山隐”、 “朝隐”之乐,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追求 一种与“庙堂”相联系的山林之乐。
• 二是追求人文熏陶下的 本真之乐。竹林七贤追 求回归自然本性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率性、任诞、 本真。但是,他们的生 活情操、文化修养使他 们的率性、任诞和本真 浸润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他们追求的生活乐趣是 一种人文熏陶下的本真 之乐。
仁义定性的道德观
阮籍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所生,所以人 的本性有刚柔之分.也正因为有刚柔,人才 会有情。阮籍是要通过定性来制约个体情感 的放纵,抵制外界的诱惑,达到天人合一的 人生境界。阮籍认为那种在天地开辟之初的 社会里,万物按照自身规律成长是一种理想 的状态,个体要达到这一状态,就要做到顺 应自然,无欲无求。另一方面,阮籍又强调 外在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具体手段上就要借 助于刑教和礼乐。
• 三是追求甚至沉湎 于感性之乐,如恣意 饮酒等。然而,他们 对感性生活的沉湎, 是经历了深刻的生命 反思后的选择,蕴藏 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甚至是对这种精神生 命的另一种表达,体 现了他们对生命“永 恒性”的诉求。
嵇康以及魏晋玄学
嵇康(224—263),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
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
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养身《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
”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精辟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一、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
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
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
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
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可见,嵇康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人物事迹相貌堂堂嵇康长的是相貌堂堂,他的好朋友山涛说他是“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
竹林七贤嵇康思想是什么
竹林七贤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当时能够说特别有代表性,或许正是由于地位的原由,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仍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下边是自己为你收集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嵇康的思想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爱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对现实的黑暗做出了论述,他以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可以被现世的诸多要素约束。
嵇康的一些论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乞降对社会现状的激烈批评。
这与同一期间的玄学家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生活的反对都是对当时甚至是后代都有深刻影响的。
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盛行的新学派,嵇康的玄学思想是成立在对自然的崇拜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最能被接受的主张,嵇康的玄言诗表现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风格,他以为自然的天性是气规定的。
嵇康好多的文学作品不会用浮华的辞藻过分修饰,以自然的真情表露为准。
玄学重申的是对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学的盛行和汉朝末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有关,人们逐渐将情思寄望在宇宙自然中。
在玄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再将为官从政看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将自己精神的洒脱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养生论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他继承了道家的养生之道,《养身论》是中国养身史上第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养生思想的著作。
嵇康幽愤诗嵇康幽愤诗,是三国期间嵇康的作品,这首诗是嵇康由于吕安被诬告的时候抒发自己忿忿不平所作的,道出了自己平生的郁闷,道出了这个世道的黑白颠倒。
全诗鲜亮的表示了嵇康自己的立场,他果断反对司马氏的政治态度,要与这不公的社会斗争究竟。
《幽愤诗》是嵇康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嵇康个性和思想的重要参照资料,我们在看这首诗的时候不得不先认识它的写作背景,从史料记录能够发现,这时候嵇康的好朋友吕安由于被兄长诬告入狱。
因此嵇康为了证明自己的兄弟是清白的,就说吕安的兄长才是罪魁祸首,可是当时的朝廷已经不是嵇康想的那样了,结果没想到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可是嵇康没有由于这个怪罪吕安。
嵇康玄学思想成因新探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收稿日期:2013-05-07作者简介:张立恩,男,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①余敦康先生认为“稽康原来也是以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的”,“在原来的精神支柱崩溃以后承受了巨大的内心痛苦继续从事新的探索。
”后即“在《释私论》中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此说甚是。
见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02—306页②外缘因素即可然因素,无此可然因素则必无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之玄学思想。
嵇康玄学思想成因新探张立恩(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将嵇康玄学思想置于竹林时期特殊的政治现实与玄学思潮之中并结合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探讨嵇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内核的玄学思想产生的原因。
分析认为,政治环境是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玄学思潮构成了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文化条件,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则是其玄学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嵇康;名教;自然;玄学思潮;气质;政治现实一、竹林时期的政治现实竹林玄学所在的历史时期大约在魏齐王曹芳嘉平初至魏元帝曹奂景元年间(250-263)。
在这段时期,司马氏与曹魏氏两集团间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国家政权日趋分化,政局动荡不安。
晋宣帝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1]17-18。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迫使曹爽交出大权,并以谋反罪诛曹爽兄弟。
嘉平三年(251),王凌欲拥楚王曹彪为帝,以伐吴为名请求发兵。
司马懿以谋反罪发兵讨凌,凌事败被害。
之后司马懿进军寿春,开挖王凌坟墓,剖棺暴尸,并将与王凌事牵连者诛灭三族。
“司马懿父子的坚忍阴毒,连子孙也感到羞耻,以至怀疑晋祚能不能长久保持下去。
”[2]15“明帝时,王导侍坐。
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及文帝末高贵乡公事。
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1]18正元二年(255),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起兵寿春,称“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园,举兵反”[3]486,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杀死毋丘俭,文钦逃入孙吴。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总结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总结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东晋末年的动荡时期,以自由不拘的个性和深邃的思辨能力,提出了独特的玄学思想。
在他们的思想中,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矛盾也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阮籍和嵇康玄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首先,阮籍和嵇康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迎合外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们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阮籍在《与郭仲礼书》中说:“道非成性之理,心非体势之物,心理自由,长不可待有人,道便能成马之然。
”嵇康也在《与谢安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活人莫非有所自析分,以此为己,高人也。
”其次,阮籍和嵇康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探索并追求最高的真理,探究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他们批评了当时儒家的经学传统,认为这种传统只是空洞的文字学,不能真正领悟到真理的本质。
阮籍在《与郭仲礼书》中说:“经言道理,皆非圣王之所独创,皆人君之所由制。
”嵇康也在《养生主》中提到:“我吾师言人生者,莫之为重也。
故欲浩然于天地之间者,诚心而已矣。
”最后,阮籍和嵇康对于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矛盾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他们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个体不自由的根源,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和谐需要通过道德纲常来实现。
阮籍在《与潘尼书》中说:“大纲存于内心,不才敏于外物。
”嵇康也在《养生主》中提到:“苟知吾身,吾为善者也。
”他们呼吁人们应该在追求个体自由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总的来说,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们强调了个体心灵的自由、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腐败和矛盾的批判。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文人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嵇康的玄学思想
论嵇康的玄学思想
李季林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嵇康的玄学思想是丰富的、多面的,其本质是"外道而内儒",但是又外不甘于道、内不甘于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李季林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5.3
【相关文献】
1.嵇康玄学思想成因新探 [J], 张立恩
2.浅谈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 [J], 侯艳霞
3.论嵇康《兄秀才公穆人军赠诗十九首》中的玄学思想 [J], 李博昊;孔建华
4.浅谈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 [J], 侯艳霞;
5.略论阮籍嵇康玄学思想之异同 [J], 李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一、魏晋时期道家玄学的特殊产物:竹林七贤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将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学,即玄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因此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这时期人们将《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贤”,顾名思义是竹林中的七个贤人,贤的本意是才,因此,也就是竹林中有七个有才的人。
这七个才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主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七人中领头的是嵇康,善于音律,尤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很多人对《广陵散》的了解估计来源于金庸武侠小说,嵇康的行为在当时确实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边,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网络,否则他身边会聚集更多这样类似网友的群体,由于他们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北的竹林之中聚会,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
二、做玄学必须的三个条件魏晋时期,玄学虽然兴起,可是并不为显学的儒家人士所认可。
儒家人士以忠君爱国为使命,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玄学却强调虚幻的安乐,藐视礼法,重视个人思想和行为,整日崇尚不切实际的清谈,这在儒家人士看来,是误国误民。
儒家人士的重要人生目标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也就是当官。
实际上,做官也是寒门摆脱贫困,光宗耀祖的途径。
而玄学强调清谈,虚幻,和做实事的做官却背道而驰。
于是,纯粹的玄学家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家道充实,三还必须有才华。
以此来看竹林七贤,并非所有人都满足这几个条件。
三、“竹林七贤”的发起者:“竹林三贤”最初嵇康一个人在竹林里,与青山绿水为伴,喝酒、弹琴纵歌,不问世事,他本人“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有如此好的外形条件,却不去泡妞,不做网红,却任意毁坏颜值,不洗脸不洗澡,自由散漫,成为常在竹林的一个闲(贤)人。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再次,嵇康抨击了六经教育内容,他批评这种 后天人为扭曲的 人情和“唯学为贵”的“好学”现 象,绝非自然人性的体现。
他认为音乐的作用:“和心足于内,和气见外。”足于内,是指音乐对个人和谐 发展的作用,音乐能使人对自己的事功自娱自乐,借以解除寂寞、抒发情怀、寄托 志趣、养神健体。见于外,是把音乐对人的个体的教育作用推及到社会,他不但把 音乐作为顺应人性、发展人性的重要教育手段,而且还把它视为“万国同风”、 “穆然相爱”的最佳良方。
评价:
嵇康批判经学教育,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 保全自然和实现自我生命、生活意义为目的。这种新的 教育价值观也给当时的教育开启了一些新思维。 但是嵇康把社会的世俗精神追求与人的正当的本能需要 混在一起予以攻击,并借以树立自然教育理想,这就给 他教育理论的合理性打了折扣。
五、论音乐教育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当时有一些维护世俗名教的学者,鼓吹爱好儒学 名教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世俗教育也是符合人的自 然本性。嵇康把它归纳为“《六经》为太阳,不学为 长夜”的谬论。针对这种观点,嵇康专门撰文《难自 然好学论》进行系统地批驳。
首先,他集中抨击了名教所推崇的“圣人”。他 自称“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孔”, 并一再表白自己师从老庄,以此对抗世俗教育所推 崇的圣人偶像。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有人说嵇康这么做是因为想要保全山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已经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十分不满意而山涛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这么做就会让他们认为山涛和嵇康没有关系了这样山涛也可以不必担心什么了
竹林七贤嵇康的思想是什么.doc
竹林七贤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嵇康的思想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欢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对现实的黑暗做出了阐述,他认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能被现世的诸多因素束缚。
嵇康的一些阐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
这与同一时期的玄学家的思想是不同的,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生活的反对都是对当时甚至是后世都有深刻影响的。
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兴起的新学派,嵇康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最能被接受的主张,嵇康的玄言诗体现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风格,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气规定的。
嵇康很多的文学作品不会用浮华的辞藻过度修饰,以自然的真情流露为准。
玄学强调的是对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学的兴起和汉朝末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有关,人们渐渐将情思寄托在宇宙自然中。
在玄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再将为官从政当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将自己精神的洒脱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养生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继承了道家的养生之道,《养身论》是中国养身史上第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养生思想的著作。
嵇康幽愤诗嵇康幽愤诗,是三国时期嵇康的作品,这首诗是嵇康因为吕安被诬陷的时候抒发自己愤愤不平所作的,道出了自己生平的忧郁,道出了这个世道的黑白颠倒。
全诗鲜明的表明了嵇康自己的立场,他坚决反对司马氏的政治态度,要与这不公的社会斗争到底。
《幽愤诗》是嵇康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嵇康个性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在看这首诗的时候不得不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这时候嵇康的好朋友吕安因为被兄长诬陷入狱。
所以嵇康为了证明自己的兄弟是清白的,就说吕安的兄长才是罪魁祸首,但是当时的朝廷已经不是嵇康想的那样了,结果没想到把自己也赔进去了,但是嵇康没有因为这个怪罪吕安。
这首诗就是在吕安被捕入狱后所做的,其实这首诗的产生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原因,与诗人独特的个性有着极其相关的联系,我们知道魏国末期政治相当黑暗,在朝中正直的知识分子随时都有可能让小人拿去了性命。
【doc】“竹林玄学”文本诠释思想探析——以阮籍和嵇康为例
“竹林玄学”文本诠释思想探析——以阮籍和嵇康为例第35卷第4期V01.35No.4西南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9年7月July,2009"竹林玄学"文本诠释思想探析——以阮籍和嵇康为例臧要科(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竹林时期玄学思想重点围绕道家《庄子》展开,其思想追求和生活方式均源自对《庄子》的"体验式"理解,与"体验式"理解相互彰显的是竹林玄学的表达方式:诗."体验式"理解与诗的结合,张扬了文本理解过程中的主体性,造就了竹林时期以精神体验为追求的文本诠释取向,统一了文本诠释与生命践履,由此开显出一个审美境界.同时,体验式理解对主体性的张扬和对经典文本的疏离,也为相对主义打开了缺口,对这种缺口的弥补,构成了郭象《庄子注》的主要任务.关键词:体验式理解;诗;阮籍;嵇康;《庄子》中图分类号:B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4—0090—05一,阮籍和嵇康的诠释特色竹林玄学继承了正始玄学对道家思想的重视,其诠释倾向更侧重于道家尤其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老庄之学的重视是正始时期和竹林时期玄学思想的共同特色,所不同的是正始时期士人诠释经典时的视域是儒道融合的视域,构成该视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基本上处于互补状态,其表现便是何晏,王弼在诠释儒家和道家经典时,有意识地使儒道思想向对方进行渗透.而到了竹林时期,在阮籍和嵇康作于正始时期的着作中,这种相互渗透还是在发生着的,在其后期也即高平陵事件之后的着作中,便很难看到渗透现象发生了,代之而来的是视域完全向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方面的转移.竹林时期,士人对自我有了深刻认识,这是认识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人(我)的自觉成为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魏晋玄学的主要成就."Ll而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当时的文本诠释所带来的变化便是,在诠释过程中诠释者主体意识的突出,诠释者可以超越时间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对于庄子进行体验④式理解,其特点就是对文本中所呈现的主题有同感性的认识(心理移情式的切身感受).他们并不刻意去追求这种感受是否真的完全符合文本原意,而是将自己的生命感受融入对经典的诠释中,给予被理解的经典一种与理解者当下境遇紧密联系的意义.更为突出的是,他们还将这种理解融化到当下自己的生命当中,去亲身践履这种理解.这里所出现的是诠释者与经典的融合,以至于《庄子》成为竹林式的《庄子》,而竹林士人也成为了《庄子》式竹林士人.与体验式理解相适应的是竹林时期士人诠释文本时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这固然与正始时期王弼对于语言问题的重视有关,同时也深受正始清谈语言风格的影响,但竹林时期的语言风格在具体形式上并不同于正始时期的语言风格,就作诗本身①潘德荣在《诠释学导论》中,把狄尔泰的诠释学称为"体验诠释学",并对"体验"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认为:"体验包含着移情中所获得的同感,但并不可以追求它们完全的吻合,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汇人其中,赋予被理解的对象一种更新了,现实的意义."(参见,潘德荣:《诠释学导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55—61页.)收稿日期:2009—04—08作者简介:臧要科(1978一)?,男,河南汤阴人,哲学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诠释学.基金项目:2008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清谈与诠释——魏晋诠释思想研究"(2008一GH一016),项目负责人:臧要科.9O来说,何晏,王弼很少有诗作,而阮籍,嵇康则偏重于诗的创作.对此,《文心雕龙》早有评价:"及正始名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_2j3另外,阮籍与嵇康二人的语言风格也略有不同,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则使气以命诗.嵇康作诗,他的诗作有《忧愤诗》,《述志诗》,《六言诗》等等,他更擅长思维和论文创作,这就是"师心以遣论",不过,观其文,不难发现他所用的语言往往是诗意的语言,其文处处洋溢着诗意,所以我们可以说嵇康的表达方式是诗意的.而对于阮籍来说,他不仅擅长用诗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其论文如《乐论》,《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以及《大人先生传》更具有诗的形式.所以我们说,在诠释中对于诗意语言的运用,是竹林时期诠释思想的又一个特色.要而言之,视域焦点向道家思想的偏移,体验式理解,诗的语言,以及由此所孕育出的以精神为取向的诠释,是竹林时期阮籍,嵇康等人诠释文本时的特色.二,语言风格:师心以遣论与使气以命诗在阮籍,嵇康二人身上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诗人气质.试看阮籍,"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l3ll只有至真之心才能有能如此纯真之表现,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l3且也只有至真之心才能够如此敏感,也才能生发出如此与天地同心的情感;而嵇康则是"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l_3"心不能不渭平淡,他临刑前的"顾视日影,索琴弹之"3儿又显示出其心的恢宏.至真之心,至醇之情,平淡之心以及恢宏之气便造就出了诗人般的气质.而这种诗人气质不仅表现在其El常行为中,而且也表现在其作品中,于是便有了阮籍的《清思赋》,《咏怀诗》,《乐论》,《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以及嵇康的《忧愤诗》,《述志诗》, 《琴赋》,《声无哀乐论》,《释私论》,《明胆论》.牟宗三对阮籍的评价是,阮籍"只是一个浪漫文人之生命",其实这种浪漫在嵇康身上也有所表现,因为康"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_3j】自然乃是其天质,这与阮籍至真至醇之心是相通的.二人对于酒,琴,长啸的挚爱,都可以说这种自然之质的外在表现,只有具备自然之质,方能有浪漫之外在表现.因此,阮籍,嵇康都是浪漫的文人生命,这也是他们不同于正始何晏,王弼的地方,何,王二人主要是哲学的,而阮籍,嵇康二人则主要是文学的,诗人的.不过这种概括也并非绝对,因为哲人与诗人这两种气质贯穿魏晋这个"人觉醒的时代"始终,它体现在这个时代的士人身上.所以,虽然说阮籍,嵇康都是文学的诗人的,但二人又各有所侧重:"阮为文人之老庄,嵇则稍偏于哲人之老庄."_4业这里虽以老庄并称,但他们所面对的文本主要是《庄子》,《庄子》自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的多样性,当然诠释者自身的诠释境遇也即诠释者自身的历史性,同样也造就了理解的多样性.所以对作为中国思想源头的经典的理解,因经典的源头性,就决定了由源头生发出的众多理解的支流,必然与这个源头一起构成了经典的意义.即多样性的理解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它们还构成着经典自身的意义.就竹林时期的阮籍,嵇康来说,《庄子》自身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二人对于《庄子》的理解,而且,还影响着对它的理解得以发生的语言形式.《庄子》在寓言,重言,卮言之中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l5_J天下决定了对它的理解,以及对这种理解的表述必须是相似的语言形式.又因为竹林时期阮籍,嵇康对于《庄子》的理解,是以其内在的精神为取向,也就说这种理解不是基于训诂学的理解,而是由于具备了与《庄子》相似的境遇而发生的体验式理解.这就更使得阮籍,嵇康对于其理解的表达形式与《庄子》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相似:诗意的语言, 恣肆汪洋的想象.而在这种诗意的言说之中所呈现出来的则是言说者内在的精神意义.阮籍,嵇康的言说方式是诗意的,那么何谓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之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_2J3诗言志,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且具有"称美框恶"l_2』3的功能.但刘勰在这段话表达出来的更为重要的观点则是,诗者,持也.持人之性情."持"既具有"拿着,持有"等空间上的占据之意,又具有时间上的"持续"之意,合而言之,"持"就是"使在场".而且,诗所持者,不是他物而是人之性情,由此看来,将内心之志言之于外的诗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便在于对人之性情的持续呈现——空间和时间上的在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处于人类理解之晕中的被遮蔽者的出场.诗人以诗的方式将自己处于特定境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然后,诗人便隐退,诗因为诗人的隐退也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诗篇,诗的这种独立性也因诗对诗人性情的持91续呈现而获得.所以对于诠释者来说,特定的诗篇仍是特定诗人的诗篇,诠释者在面对诗篇时,因为诗对于诗人之性情的持续呈现,所以蕴含于诗中的意义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流失,它仍活生生地呈现在那里,诗人作诗时的具体境遇以及感悟会一时呈现于诠释者面前,而且它对诠释者来说还是开放的, 它允许诠释者进入到自己的意境当中来与诠释者发生对话.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诗所持之性情并非伪饰之性情,而是至真至纯自然之性情,这也正是刘勰所强调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也正因为如此,本真的诗才具备了如此功能:"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l_6"诗者,吟咏情性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_7诗乃是对性情的表达,其可贵之处在于,诗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言语界限,意义是不断生成的,对于不同的诠释者来说诗便具有不同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个诗仍是某个诗,它不会因为不同诠释者理解的不同而改变了自身的意义,这也是诗对诗人性情空间和时间的上持续呈现所致.而且诗之所以能够做到意无穷,也是由于诗对于诗人性情的呈现所具有的开放性而成为可能.因为,意义不是因为诗人的性情而无穷,乃是因为不同诠释者的不同境遇而无穷.所以,惟有对于诠释者的开放性才能使得诗与诠释者发生对话交流,从而不断地丰富着诗的意义.至此,可知,诗之为诗,在于对于诗人性情的持续呈现.而且所呈现之性情乃是自然之性情,是天人之际中的人的性情.就作为诗人的阮籍,嵇康来说,阮籍有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三首四言咏怀诗以及六篇赋:《东平赋》,《亢父赋》,《首阳山赋》,《清思赋》,《猕猴赋》, 《鸠赋》.与阮籍相比嵇康更侧重于论,但是也有不少诗作,有诗歌6O首(又附嵇喜,郭遐周,郭遐叔,阮德如答赠诗14首),其中四言诗3O首,五言诗12首,六言诗10首,乐府诗7首,骚体诗1首.对于阮籍,嵇康二人做诗的特点,后人多有评判,钟嵘在其《诗品》中认为阮籍的诗:"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8嵇康的诗则"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谕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l8阮籍之诗无雕琢之功,乃是其至真92至纯性情的自然表露,其遥深之意旨再配以其八荒之情境,便为诠释者呈现出一片深远的意境.而嵇康更侧重于师心以遣论,这也体现在他的诗中,与阮籍的诗所呈现出来的深远意境相比,嵇康的诗显得清俊明朗,托谕清远.以上评价只是就其个人风格而言,但就他们的表达方式来说却都是诗式的. 而于这种诗式的言说中,所表达出来是对人生的感叹和悲伤,这种感叹和悲伤乃是当时残酷的政治社会环境所致,而他们却是把这种政治的残酷性所带来命运的无常,用诗的语言曲折地抒发出来,而且还是如此深沉凄美,恐怕也只有生活于竹林时期的阮籍,嵇康能够做到.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乃是源自于他们所诠释的对象《庄子》:"嵇阮诗歌,飘忽峻佚,言无端涯,其旨开于庄周."_gJ3们正是基于他们所主要诠释的文本《庄子》,我们才说,阮籍,嵇康二人的表达方式是诗意的,这不仅表现在他们都有大量的诗作存世,而且其存世的文章当中也是充满着诗意的表达,这些文章虽不具备诗的形式,但却具备诗的内容,其精神实质与诗并无太大不同,与基于训诂式文本诠释方式不同,阮籍,嵇康对《庄子》的诠释是对《庄子》的思想做体验式的理解,然后再将这种理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二人的文章,刘师培的评价很有代表性:"嵇康,阮籍之文艳逸壮丽,大抵相同.若施以区别,则嵇文近汉孔融,析理绵密,阮所不逮.阮文近汉祢衡,讫体高健,嵇所不及.此其相异之点也."_gl3∞这也正是《文心雕龙》所说的"师心以遣论与使气以命诗"之别.阮籍,嵇康之文共同的地方便是艳逸壮丽,与阮籍以至真至纯至性情使气以明诗相同,嵇康作文也是如此,是其自然性情的不事雕饰般流露,"嵇叔夜土木形骸,不事雕饰,想于文亦尔,如《养生论》,《绝交书》,类信笔成者,或遂重犯,或不相续,然独浩然之语,自是奇丽超逸,览之跃然而醒."l9j3也就是说,阮籍,嵇康所作之文也具备诗所特有的对作者自然性情持续呈现的结构.它们虽然不具备诗的具体形式,却具备诗的特征.具体表现便是对于《庄子》的灵活运用并用这种语言来描述宇宙八荒,从而营造出一个具体的情境来,而在此种情境中则寄托着作者的种种感受.它为诠释者面前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意境,让诠释者在此形象的意境中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其具体的生活境遇.三,诗意中的天人之际阮籍,嵇康诗意的言说,为我们所开启的是一个审美的境界.对此境界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当时人感应并无太大分别,对此汤用彤也认为:"嵇康,残酷的政治社会生活环境来进行,这将陷入纯粹的阮籍把汉人之思想与其浪漫之趣味混成一片,并无历史考察而忽略意义的存在.同时也不能仅仅从作形上学精密之思考,而只是把元气说给以浪漫外纯美学的角度来进行,这也有可能导致忽视历史事装.他们所讲的宇宙偏重于物理的地方多,而尚未实的存在以及效果历史的存在,而滑入主观任意式达到本体论之地步."口幻但恰恰是这诗意的浪漫赋的理解.正如李泽厚所说:"把残酷政治迫害的痛予了阮籍,嵇康二人自己的特色:宇宙论的探讨在楚哀伤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出来,大概从来没有像阮他们这里并不占重要地位,而是他们不言而喻的言籍写的这样深沉美丽.也只有从这一角度去了解,说前提,基于元气的同一式的天人合一,使得在阮才能更多地发现魏晋风度的积极意义和美学力量籍,嵇康这里并没有刻意的主客体的划分,更多的之所在."l1..所以,理解阮籍,嵇康的合适视角应该则是与天地万物的合一,也正是基于这种混沌的主是美学的视角,而且这种视角应该是基于历史事实客为分的理解方式,在他们各自的言说中才最为集和效果历史的基础之上.即在阮籍,嵇康基于对中地凝结着自己的情感,由此,在作品种所开启的《庄子》的理解,诗意的言说以及于其生命中所表现境界可用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来形容.无论是"含出来的风度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审美的境界.至德之和平"_9j】的音乐中,还是"披发飞鬓,衣方由于历史事实和效果历史的双重作用,就使得该境离之衣,绕绂阳之带,含奇芝,爵甘华,喻浮雾,餐霄界不仅具备历史的深沉感,而且是敞开的.其中,霞,与朝云,飚春风,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更因为他们这种诗意的言说是放在天人情境中来遗辔隋策,流盼乎唐虞之都,罔然而思,怅尔若进行的,从而就使得他们对于《庄子》的理解不仅是忘"…的大人先生,已无我物之分,在这种境界"诗"的而且还是"思"的.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为在诗意的语言所在阮籍,嵇康的作品中,他们并未对天人问题开启的境界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分别,而是物中有给予明确的表达,应该说,他们对于自己思想的阐我,我中有物,是为天人合一.我们也可以说,阮发是基于天人合一这么一个不言而喻的预设.而籍,嵇康诗意言说中的天人合一,所开启就是一种且,他们的天人合一并未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无我之境",他们最终所追求的也是这种"无我之阮籍,嵇康这里,他们的理论背景——天人合境"."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只有基于这种与《庄子》一——是"元气自然论",这是宇宙论层面的看法,思想息息相通的"无我之境",方能成为可能.种,:看源皇四,体验式理解所导致的诠释困境于他们所要诠释的经典《庄子》."通天下一气一…一一一一~~".~一耳".知北游是《庄子》宇宙论上的重要观点."气"可对于竹林时期的嵇康和阮藉来说,他们最为感以表现在万事万物当中"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兴趣的经典是《庄子》,在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和内容也.".人世但其最本质的表现却可以归结为阴阳:上,除了在儒道融合的视域下继承王弼等人的诠释"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阴阳的相互作用便会方法之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他产生万物:"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骸."物''天下通们的体验式理解和生命践履中.他们对于《庄子》于一气"依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这是的诠释,不再使用"以注合经"的诠释形式,而是直《庄子》的基本观点.再来看看阮籍,嵇康的观点:接以自己对于庄子内在精神的体验为基础,将对"人生于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精气《庄子》的理解融人论文和诗,赋之中,并且还将这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种理解付诸于El常践履,用生命展示着对于《庄子》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浩浩太素,阳曜阴理解.如前文所书,这种理解方式和生命的践履方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夫元气陶铄,众生式,当然能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审美的境界,使我禀焉."身体是阴阳之精气,阴阳陶化即相互作们对于那种越名教而任自然后的精神逍遥充满敬用化生万物,也就是"元气陶铄,众生禀焉."因为,意.但是,这种理解方式同时也导致了个体的极度通天下一气耳,故可齐万物,齐是非,超越现世种种张扬,也就是说,在诠释文本过程中,诠释者主观性束缚作逍遥游.基于宇宙元气论,阮籍,嵇康所谓的过于突出,由此便掩盖了文本主题所应当呈现出的"天"便是充满元气的自然之天,"人"是充满阴阳来的意义,它往往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这种张扬的之精气之"人".天人因元气而合一.也就说天人生命上,而忽略了诠释者与文本思想之间的具体关问题在阮籍,嵇康这里是同一的,这就同汉代的天联,由此,对于诠释学的方法论层面来说,这就极容易走向相对主义,而对于诠释学的本体论层面来说,其本体论追求,以及其思想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往往也会走向虚无.阮籍,嵇康痛苦的逍遥,以及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所导致的崇尚虚无的社会后果就表明了这一点.阮籍,嵇康等人的体验式理解和生命践履方式,就现实层面来说,所表现出来一种冲突传统束缚走向精神自由的勇气,但其独特生命践履方式还是遭受到社会大多数群体的不认同,抛弃传统的无根的自由是孤独的.就经典的诠释方面而言,离弃了经典本身而专注于自身思想的阐发,这对于有着以经典为依托的"述而不作"诠释传统的古代中国来说,离开对经典的注释基础而直接进行自己的哲学思想创作,可谓是一种真正的作,同时,也因为没有经典的依托,而使得这种诠释游离在传统之外.诠释主体个性的过度张扬,就使得传统处在一种被抛弃的地位,而实际上,他们的诠释过程却无时无刻不是在儒道融合这个传统的视域中来运作的.一方面是对与传统的超越乃至否定,一方面就实际诠释过程来说,却又是始终离不开传统本身;一方面是现实存在的不可抛弃性,一方面是对于超越现实的精神逍遥的追求;一方面是对《庄子》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经典为依托,一方面却又是诠释文本时自身因素的过度张显.竹林时期的诠释始终限于这样的困境之中.可以说,竹林时期,阮籍,嵇康等人思想的困境,都是源自于儒道视域的不可抛弃性,以及他们在此中视域之中,对经典所做出的意欲超越此中视域的理解所致.参考文献:E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中)[M].合肥:文艺出版社,1999: 197.E2]文心雕龙?明诗[M]//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晋书?阮藉传EM]//(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E4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台北:人生出版社,1963:292.E53庄子[M].[63(梁)钟蝾.诗品[M]//(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2.E7](宋)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E83(梁)钟嵘.诗品[M]//(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8.[9]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o]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0.[1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6.责任编辑刘荣军AnAnalysisoftheTextualInterpretationIdeasin"MetaphysicsofthePeriodofBambooGrov es"——RuanJiandJiKangAsaCaseStudyZANGYao—ke(College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如ng475004,China)Abstract:ThemetaphysicsoftheperiodofBambooGrovesweremainlyrelatedwithChuang zi,andthepursuingaimand theideallifestyleoftheintellectualintheperiodofBambooGrovesal1camefromtheirexperie nceofChuangZi.What correspondedwiththeexperienceofChuangZiwasthewayofexpression:poetry.Theexperi。
竹林七贤嵇康思想研究
竹林七贤嵇康思想研究作者:于靖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2期【摘要】以“宗教理念”和“养生志向”来划分嵇康的诗文作品,可以看出嵇康思想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宗教心理体验在嵇康论辩文中的运用、修身与养神的养生志向和个人自主意识觉醒的新道家思想。
【关键词】嵇康;儒道思想;个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自鲁迅发表魏晋时期“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的言论后,国内学者多沿着鲁迅的研究思路,认为整体的政治环境导致了嵇康前后期截然不同的言论态度,思想上也由儒家向外道内儒转变。
对于嵇康思想的研究,海外汉学家的研究尤其是俄罗斯裔法国汉学家马古烈(《诗歌与政治》,1949)和侯思孟(《嵇康的生平与思想》,1957)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他们独特的研究路径、新奇的研究思路和得出的富有新意的学术见解至今读来仍具亮点,可以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放置一处进行横向比较,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凸显嵇康思想的独特个性和研究价值。
遗憾的是,海外汉学界对嵇康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尚无完整的中文译本。
对于嵇康思想前后期的转变,马古烈并不赞成是政治因素影响的观点。
在他的论述中,嵇康的思想定位始终是面向自己内心的,既有思想自身发展的脉络又贯穿着“养生”的志向。
笔者认同马古烈的观点,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上古之末的中国思想家如何耕耘、坚守自己的志向?嵇康比他的同时代人更好更全面地展示给了我们。
他以古老神秘的哲学文化为基石,以雄博气势的辩论为武器,坚决捍卫自身的宗教生活理念”。
如果以“宗教理念”和“养生志向”这两个标签来划分,我们基本可以把嵇康的作品归入以上两类。
“宗教理念”类包括嵇康大部分的诗歌和《释私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圣贤高士传》等;“养生志向”类更侧重纯粹的哲学研究,如《明胆论》(哲学研究方法)、《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难自然好学论(儒家经书价值)》。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
它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
自三国魏正始年间开始以迄东晋,当时名士无不竞相参与,以至于波起云涌,颇具声势,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最显著特色。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思潮,魏晋玄学虽然始于以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为代表的正始名士,但与竹林七贤却有不解之缘。
由于竹林七贤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在开始阶段就表现得极富声色,而魏晋玄学的流行与勃兴更是得力于竹林七贤的推波助澜。
一、竹林七贤的玄学活动以年齿而论,竹林七贤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属于同一时代人。
只是由于何晏等人在正始中就已享有盛名,声誉远在阮籍、嵇康等人之上,东晋袁宏撰写《名士传》,才把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分别列为两个名士团体,与所谓的“中朝名士”鼎足而三。
魏晋玄学始于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是不争的事实。
但由于何晏正始十年(249)被司马懿杀害,同年王弼病卒,夏侯玄正元元年(254)被司马师杀害,所以,所谓的正始玄学不过是昙花一现。
自正始末至景元三年(263)年嵇康被杀、景元四年(264)阮籍病逝的十多年间,曹魏朝政一直由司马氏父子把持。
这一时期,玄学思想虽然十分活跃,但大旗实际上却是由竹林七贤扛起的,具体些说则是由嵇康和阮籍扛起的。
正始末至景元年间,竹林七贤以其特殊身份活跃在当时的玄学论坛上。
他们的玄学活动虽然不乏辩难驳议之类的事情,却不像两晋名土那样常常为某一玄学命题争执不休,甚至一定要分个高下输赢。
他们通过竹林之游畅言玄理,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同时又在社会活动中不经意地张扬着玄学思想,推动着玄学的流行。
阮籍是竹林玄学的坚定鼓吹者。
任尚书郎的时候,他与同为尚书郎的王浑是好朋友。
王浑之子王戎当时才十几岁,随父在郎舍,因而与阮籍成了忘年之交。
两个年齿悬殊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朋友,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都崇尚清谈,在谈玄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浅谈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
浅谈阮籍、嵇康的玄学思想作者:侯艳霞来源:《教育界·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魏晋玄学是统治者高压政策下的产物,阮籍嵇康深受其影响。
他们蔑视名教、追求自由、主张心任自然、循性而动。
但这只是对司马氏虚伪的提倡名教极为不满的表现,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至极的”。
【关键词】阮籍嵇康玄学思想为魏晋名士所推崇并风靡一时的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当时的士人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曹魏正始年间,“玄学之风”兴起,到了“竹林七贤”,特别是他的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已经把玄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魏末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及周围的一大批名士,控制了曹魏政权。
为了掩饰他自身的行为,司马懿又虚伪地提出“儒家名教”“以孝治天下”,企图来钳制人的精神。
但这种高压政策反而引起了士人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危机和幻灭,人生信仰也发生了改变,玄学开始盛行。
玄学思想深深影响着“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
阮籍性情高傲,思维敏捷,任性不羁[1]。
从他写过的《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来看,他十分推崇道家思想。
在他的思想中,主流是玄学,其特征就是否定虚无,返璞归真,超然物外。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他终日放浪形骸,不守礼法。
如母亲去世,他依然饮酒食肉,但临决时,却“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与嫂面别,为人所讥,他坦然而言:“礼岂为我辈设也?”[2]又“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辙痛哭而返。
”[3]这充分表现了他对伪礼教的不满。
虽然阮籍在个人作风行为上我行我素,但现实的处境不允许他任性而行,为得以自全,他只能采取隐遁避世的态度,他的出言谨慎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上自保的策略。
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4]的司马氏执政时期,这也可以看作是阮籍保全自身的一种韬略。
与阮籍同时代的嵇康同样承受着思想极端渴望自由而身心倍受摧残的矛盾和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导读:“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
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陈冬至《嵇康抚琴图》
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老庄道学的基础上阐发其对黑暗现实的理解和人生选择,醉于醇酒而不沉溺,超脱隐逸,其作品中洋溢对自由的精神追求和对权贵当道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同时期其他玄学人物相比不同的是,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名教等的清醒认识使其作品及思想有着更浓厚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容。
玄学,又称玄远之学,于曹魏正始年间兴起。
嵇康作为竹林玄学的代表有诗作《忧愤诗》、《述志诗》、《六言诗》等,论文《乐论》、《达庄论》、《通易论》、《大人先生传》等。
《释私论》中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思想的中心命题,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主张。
玄言诗因其体现了崇尚自然和真情的时代审美风尚而为当时人们推崇。
任自然即任从自然本性。
嵇康以气言性,自然
本性为气所规定。
嵇康擅长思维论文创作,即师心以遣论,语言富含诗意,无意雕饰重在自然流露,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从诗文之中透露内心情感。
玄学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
玄学的兴起与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汉王朝的解体和经学的衰败有重要的联系,因受正始玄学的影响,嵇康诗文常以对自由神化的仙境描绘表现其崇尚无拘大道贵无、超越现实远离世俗,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嵇康《述志诗》)的理想境界。
嵇康等名士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
嵇康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竹林玄学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评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肤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仙心中显露飘忽俊佚,言无端涯的风格,从嵇康诗作文论中可一窥魏晋名士的玄远气度和名师风采,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