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合集下载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 : 乡一体化是 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 实现 城 乡一体化的根 本是要 废除原有 的城 乡二 元经济结 城
构 ,促进. T z L ̄济结构 向一元转 变。在 对 中国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 点及影响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的主要 因素进行 阐 . -
述, 并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促 进 中国 二元 经济 发 展 和城 乡一体 化 建 设 的 建 议 。 关 键 词 : 元 经 济 结 构 ; 乡一 体 化 ; 乡差 距 二 城 城 中 图 分 类 号 :1 0 F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1 2 1 )4 0 0 — 2 17 — 9 X(0 0 3 — 0 8 0
和城 市第 二 次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影 响 又 出 现 了加 剧 的趋 势 。 而 农 村 二元 经 济 基 本 上 处 于 二 元 程 度 加 剧 的 阶段 。 受二元程度 加剧 的影 响 , 中国城 乡一 直存在 巨大差 距 , 并 且 这种 差 距 有 不 断 拉 大 的 趋 势 。 明显 的就 是 城 镇 居 民 家 最
21 0 0年第 3 期 4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C RE EARC GUI H DE
No3 2 0 .4。 01
S ra .08 e i lNo 1
总第 1 8期 0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杨 胜 君
(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 , 成都 6 0 6 ) 10 4
了相当规模 的隐形失业人 口。 加之农 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
市涌入 , 城市 面临巨大 的就业 压力 , 使得 中国城市和农村均 面临解决就业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两难选择 。 3大城市发展过 于饱和 , . 中小城市及城镇相对发展 不健 全。 长期以来 , 中国城市的发展过分偏重于大型城市 , 使得大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条件。

首先,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修建和拓宽农村公路,提高道路质量,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方便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

其次,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同时,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此外,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四是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在教育方面,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医疗方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文化方面,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绿色发展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绿色发展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今时代,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城乡一体化发展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进步,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而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绿色发展首先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在过去,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农村也未能幸免。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

而绿色发展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

通过加强对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保护农村的土壤、水源和空气,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在城市,绿色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些绿色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农村,绿色产业同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比如,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能够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发展农村电商,将绿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城市,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

通过绿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交通拥堵、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农村的道路不畅、水电设施不完善等情况,都制约着城乡的发展。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

在城市,推广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居民绿色出行,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和相互依存关系,合理规划和整合城乡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下面我将从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探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首先,在土地利用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城乡土地资源,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控制土地的供应和开发,避免过度膨胀和无序扩张;在农村,要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和耕地,保持农村的农业功能和生态价值。

其次,在经济发展方面,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城市和农村作为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和领域,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在城市,要依托城市规模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农村,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素质提升,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第三,要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应该有相对的公平。

要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建设,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

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增强农村社会稳定性和自治能力。

第四,要优化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公共服务差距,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性。

同时,也要加强城市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对接协同,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支教支医等,促进资源要素的互动交流。

最后,要加强统筹机制和政策支持。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架构,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和协调。

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

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
放 了 生 产 力 ,使 农 村 得 到 了 发展 。 以 数
字 为 证 :3 年 来 ,我 国 农 民 年人 均 纯 收 O
入 从 1 4 增 加 到 4 4 多 元 ,贫 困 人 口 3元 10
期 以来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的 体 制 ,使 得 很
键 时 刻 ,进 入 着 力 破 除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
要 ,我 国一直 是处 在城 乡差异 化发 展 的 二 元结构 中,长久 以来 ,许 多地方 在发 展 过 程 中并没 有把 城 乡作 为一 个整 体来
多地方在 发展 过程 中并没有 把城 乡作为

形成 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 一体化新格局 的
重要 时 期 ” 。 十七 届 三 中全 会 公 报 科 学 概 括 了 当 前 我 国 农 村 改 革 发 展 所 处 的 历
从 2 5 减 少 到 l 7 万 ,这 些 数 字 真 切 .亿 49
地 反 映 了 中 国农 村 改 革 的 成 果 。
以工 促 农 以 城 带 乡
“ 国 总 体 上 已进 入 以 工 促 农 、 以 我
城 带 乡 的 发展 阶 段 ,进 入 加 快 改 造 传 统
农 业 、 走 中国 特 色 农 业 现 代 化 道 路 的 关
责 任 制 ” 的实 施 为 土 地 政 策 松 绑 ,调 动
了 农 民的 生 产 积 极 性 ,从 而 从 根 本 上 解
个 整 体 来 通 盘 考 虑 ,而 农 民受 土地 的
束 缚 ,也 很 难 真 正 流 动起 来 。
'n
由 瞳 存 胡 科 技 20 . 08 1 0
热点解读
史方位 ,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统 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性阶段。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Actuality,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rural-urba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as imbued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to be studie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actuality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达到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1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 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 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 005亿元,增长9.5%。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 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1.4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发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发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达到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 253元上升至5 919元,增加了3 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280元上升至19 109元,增加了12 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 027元上升至13 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乡基础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 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不足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农民进城”的同时推动了“资本下乡”,让农民能够获得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其次要实现要素的平等流动,尽量减少征地,推动土地要素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农民能够从土地、山林、草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次是对要素向农村流动给予特殊支持。如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并加以制度化。3.2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一致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客观上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3.3积极推进城市化水平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应把中心城市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发达区域优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中心和市场引力中心,产生城市聚集效应和效益,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内涵提升和经济边界的扩张,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化率来支持新一轮经济发展。另外,在突出地区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对具备发展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扶持,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应当放开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充分考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3.4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以产业差别为基础的城乡差距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因此相对落后,城乡因此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世界发达国家都给予农业以特殊支持。日本、韩国实行的是“高农价”,欧洲美国实行的是“高补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权,但从农业产业特性考虑给予农业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却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因此缺乏后劲。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却是农业弱国。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例不大,但农业产业却较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性,通过补贴稳定农民,通过投入做强农业。这种补贴和投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现代工业国家保持城乡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3.5强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农业税费废除后,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强调公平赋税、强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民。由此开启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这一体制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殊人群,更是同样生活在共和国的平等国民。。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业化 为纽带、 强化产业支撑 , 加强城 乡联 系和互动 , 强化 市场 主导作用, 注重顶层设计 、 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 , 提 出 了推 动大
庆城 乡一体化的举措。
[ 关键词 ] 城 乡经济发展 ; 城 乡一体化 ; 二元结构 ; 大庆
[ 中图分类号 ] F 2 9 1 . 3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3 4 1 ( 2 0 1 4 ) 0 1 — 0 0 2 2 — 0 3
2 0 1 4年 2月
总第 1 8 2 期第 1 期

大 庆 社 会 科 学 D a Q i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F e b . , 2 0 1 4 S e r i l a No . 1 8 2 No . 1
学 习贯彻 党 的 十 八 届 三 中全 会 精 神 ・
年增长 4 9 . 2 %。2 0 1 3年大庆土地 规模 经营面积 , 2 0 0亩以上的为 1 7 3 . 7 万亩 , 占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耕地面积的 2 2 . 6 %, 比去年增长 8 2 . 8 %。 2 0 0 亩以上 规模经营主体达到 2 6 7 2 个 ,其 中经营 1 0 0 0 亩以 上的种植 大户( 包括家庭农场 ) 为2 3 2 个, 3 0 0 0亩 以上的种植业合作社( 包括农村合作社 ) 为1 6 2 个。
不明显 ,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缓慢增长。第二 、 第三
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劲 ,与其 自身产值贡献不
成正 比,这种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只有二 、 三产业发达 , 大多数农 民实现非
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 ,方可为
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和城镇化创造条件。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

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摘要:本文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实施城乡合理规划、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措施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更好更快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构建;措施一、“城乡一体化”释义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要求“四个实现一兼顾”,即: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在于城、乡两方面都发展,并非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或是城市向乡村靠拢。

”[1](P.13-23)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产业分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的一体化,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一体化等。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内容提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二元结构形成原因和城乡差别发展过程,并概要分析国外经验,说明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我国应以继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动力,以“农民非农化转移、新农村(含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为内容,以区域协调机制为手段,分区域、分阶段、分重点,稳步强化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争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二元结构并不是中国近代才有的国情。

在国外,发达国家大都经过城乡不平衡发展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钱纳里对100多个国家进行统计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成高度相关关系;库兹涅茨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收入不平等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业相对国民收入(部门收入比重与部门人口比重的比值;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等对很多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之间、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行了分析;罗斯托对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产业特征和发展动力进行了分析。

以上分析都说明出现城乡收入差别等二元结构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另一方面从我国历史上看,我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城市,因为农业发展水平决定其能够供养的城市人口非常有限,城市作为封建行政中心对农村具有很强的支配权,从而城乡生活水平长期差别很大。

1.城乡差别到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总体上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用弗里德曼和我国陆大道等人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四个阶段理论进行说明:第一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比较匀质分布,存在少量互不联系的经济中心,每个中心与各自的周边农村地区内部互动,而中心之间并无等级关系。

这一阶段陆大道指出通常农业占绝对优势,城乡之间缺乏联系,总体经济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受内外部各种因素刺激,若干地区率先获得发展动力,经济率先发展,形成对周边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区域经济中心,随后产生集聚效应,周边资源不断向该中心流动,形成若干极核式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建议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 要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城市和农村将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的局面。
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制定适 合的发展战略;二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 会资本和资源向农村流动;三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要注重城乡 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要点二
启示意义
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我们 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 相应的发展策略;其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 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再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 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 要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和发 展。
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01
明确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02
制定和完善涉及城乡发展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
策法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03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
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势,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加剧了城乡差距。

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附加值高,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较多;农村则主要依赖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资源向农村倾斜。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二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城乡论文经济结构论文: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论文经济结构论文: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论文经济结构论文: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城乡财政投入严重失衡、城乡土地制度改革仍然滞后、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仍未建立等。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全党发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城乡一体化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尊重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是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城乡人口流动管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农村和城市关系。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整合城乡资源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同时,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和社会公平。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共享和均等化,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推动城乡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降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和心理隔阂,促进全民素质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三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城市规划和农村改造,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可以降低城乡土地利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进步和生态文明双赢。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从政策、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财政投入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需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特殊制度和机制,包括土地、财政、税收、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

同时,需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农村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产业发展等。

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功能分工和协调合作,形成城乡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和协同进步,促进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美好格局。

应该充分发掘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和创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哪些治理创新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哪些治理创新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哪些治理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治理创新。

治理创新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它能够为城乡融合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一、观念创新: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式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分割,这种分割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上。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观念创新,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式。

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念,认识到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乡村的振兴也需要城市的带动。

只有将城乡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

同时,要摒弃对农村的偏见和歧视,充分认识到农村的价值和潜力。

农村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要尊重农村的特色和优势,激发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城乡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障碍,制约了城乡融合的进程。

因此,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

在土地制度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户籍制度改革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要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分布。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三、产业创新: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平潭城乡融合改革实施方案

平潭城乡融合改革实施方案

平潭城乡融合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平潭是一个美丽的海岛,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南方向,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对台开放试验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潭正处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推动平潭城乡融合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1.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实现资源要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均衡化。

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统一的城乡发展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 推动平潭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平潭。

三、实施重点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4. 加强城乡规划整合,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5. 加强城乡人才流动和培养。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推动农村人才向城市流动,实现城乡人才互补。

四、实施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地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城乡融合发展。

加大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融合发展项目。

3.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落实到位。

4.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城乡融合发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城乡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预期效果1.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2.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3.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对此你们是怎么理解和认识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出路和方向,同时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个基本判断,准确把握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今后制定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基点,是统筹城乡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基本依据,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心愿。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

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些年来,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结合,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因此,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弥补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二、目标设定1.经济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公共服务平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3.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4.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生态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1.经济发展(1)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农村金融创新等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企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加强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开发,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社会事业(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

(2)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3)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对农村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3.基础设施(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2)加强农村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建设,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3)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进农村居民住房改造,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4.生态环境(1)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推进农村节能环保工作,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3)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四、政策保障1.制定相关政策: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责任和部门任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实施城乡统筹 破除二元结构——昆山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城乡统筹 破除二元结构——昆山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统 筹 有 规 划 。上 世 纪 8 代 以来 , 0年 昆
山以撤县设市为契机 , 以城 乡统 筹 和 片 区 发 展 为理念 , 以城 市 化 引领 新 农 村 建 设 , 于 突 破 勇
城 乡 二元 结 构 和 城 乡 分 治规 划 的 旧 体 制 , 市 将
大局 。 昆 山市 委 、 政府 在 实 施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市
网站 的影 响力 。
的农业 信息 及 时有效 地发 布 出来 , 决好 信 息 的 解
( 作者单位 : 山区农业信 息服务中心) 金
上 海 农 村 经 济 2 1 第 2期 0 0年

墅 , 城 市 居 民 一样 过着 现 代 化 生 活 。 像
— —
习●l
镇 即花 桥 经 济 开 发 区 在 推 进 城 乡 一 体 化 中所 创 新 的 双 置 换 ( 民承 包 土 地 经 营 权 流 转 入 农
工作 有要 求 。早在上 世 纪 8 0年 代 自
费 兴 办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时 就 明确 提 出 , 乡 镇 各
要 自力 更 生 筹 办 工 业 小 区 ,工 业 向小 区集 中 , 实 行 城 乡 联 动 、 向 联 合 、 城 带 乡 、 同 发 横 以 共 展 。 其 是 党 的十 七 届 三 中全 会 后 , 山市 委 、 尤 昆 市 政 府 坚 持 工 业 反 哺 农 业 、 市 支 持 农 村 和 多 城 予 少 取 放 活 的 方 针 , 面 系 统 地 提 出 了推 进 城 全
现 代 化 水 平 , 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成 就 。2 0 取 0 5年 以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综 合 水 平 连 年 荣 获 全 国 百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交通方面,农村公路网络日益健全,许多偏远乡村也通上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

城乡公交线路不断拓展和优化,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同时,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为农产品的外运和消费品的下乡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水利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渠道得到修缮和新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让农村用电更加稳定可靠,智能电表的普及提高了用电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信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4G 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5G 网络也在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高速便捷的网络服务。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教学楼、宿舍和食堂,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

通过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优化。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设施得到更新和补充,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体育健身器材在农村广泛安装,农村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增强了农民的身体素质。

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通过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内容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新中国后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附加不同的社会权益,使得城乡差异日趋明显,户籍制度的松紧过程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的过程。

正文: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户籍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登记和管理两大作用,还有附着与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由此户籍制度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形成的重要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现行户籍制度表现出来的弊端愈发明显,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必须“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文章从我国历史上户籍制度的发展,追溯现行户籍制度的历史,分析其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过程之间的关系,说明打破现行户籍制度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户籍制度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渊源,自商王朝到近代不断在发展和完善。

商王朝就有“登人”或“登众”制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萌芽。

西周创建了最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书于版”,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地区进行登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秦朝的“什伍编制”、汉时的“案户比民”、魏晋南北朝的“土断”、隋唐的“输籍定样”、宋朝的“都保制”、明朝的“保甲制”、清朝的“岁计”,民国时期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户籍法》和《户口普查法》,国民政府在1946年还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

不过直到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作为人口登记、管理和财政税收,没有限制人员的自由迁徙和附着其他特殊的权益。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而于此伴随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成、发酵和日趋凸显的阶段。

一、建国初期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成期这一阶段户籍制度是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农村,从人口迁徙自由到限制自由流动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性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这表明迁徙自由是合法的权利之一,没有户籍限制自由迁徙之说。

但是中共建政伊始,各地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政权受到“敌特土匪”的破坏十分严重,为保证人群众的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打击限制敌人,维护正常稳定的治安环境,中共中央下令“镇压反革命”。

公安部对各地的土匪、地主恶霸、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等反革命分子进行身份登记。

公安部在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上,决定先在城市建立新的户籍制度。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建国后最早的户籍法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从1949年到1955年,农村、城市间没有户籍壁垒,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粮食供应。

1953年国家开始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并发起“上山下乡”运动。

但日趋紧张的粮食问题并未得到缓解,为解决严峻的城市粮食供给问题,全国城市开始实行粮食配售,统购统销,分配的依据就是户口。

农民生产的粮食无论丰年欠年都必须先交国家规定的“皇粮”,剩余部分才作为自己生活所需,即为农业粮;拥有本地城镇户籍的城市居民,由国家国家统一配售,即为商品粮,而没有本地城镇户口的或农村户口的都被排除在配售之外。

由此中国社会有了农业粮、商品粮之分,相对应的就是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而更可怕的是因户籍而产生的身份差别是“世袭”的,前者吃粮靠天靠自己靠政策,难保证,后者靠国家靠配售靠政策,旱涝保收。

与此同时为限制城市人口,招工政策也倾向于城市户籍,城乡户籍带来的福利差别开始出现,但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保障等条件下,二者各自的优劣、矛盾并不突出。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而无论是1951年公安部颁布的“条例”还是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指示”都没有对人口的自由迁徙做出明确规定,只是规定建立城乡户籍登记制度,便于身份确认和人口管理,城乡之间人口是可以自由迁徙流动的,对于盲目流动人员也只限于劝阻。

1958年1月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改变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由迁徙的政策,从此中国社会被分为了两个阶层,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即农村农民和城市市民。

由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开始形成,即便此时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上所附着的社会利益也不突出,城市户籍的优势也并不明显。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发酵期1958年开始直到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实行更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在这期间,我国实行农村供应城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其结果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

标志性事件是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

响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任务,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号召,我国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

1956年后中苏关系交恶,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城市就业严重不足,要保证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支持,唯一的方式就是依赖国内的资金积累特别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解决。

这就要把大量的劳动力捆绑在土地上,而人民公社的建立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公社体制的作用之一是保证国家权力渗透到村庄,旨在强化村庄成为一个行政单位,以稳定国家税源,完成城市工业的原始积累”。

在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下,从1958开始长达二十多年里,农业在保证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全国城市对生产、生活资料需求的同时,农民自身的利益却被忽视了,而且至今积重难返。

比如城镇化仅从1958年的16.3%提高到1978年的17.92%,几乎停滞。

“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与此相应的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等公民权益方面的城乡化差异日趋明显。

据保守估计,城镇每安排一个人的就业和生活需花费3万元~4万元,2亿多人就需要6万多亿元。

然而,占人口80%只能提供积累不能分享工业化收益的农民一直与这种制度无缘。

至于农村教育国家一般不给或很少给予资金、师资等支持,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达到20%以上,远远高于城市人口的文盲率。

即使人民公社时期搞得最好的农村大医疗政策,其质量也不能同时期国有企业的医疗机构水平相提并论。

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下的差异日趋明显,但矛盾并未显山露水。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长期积累的政治资源。

诚实憨厚的中国农民即使看到城乡之间的诸多不平等,也认为这是暂时的,合情合理的,他们相信他们也是为共和国的建立抛过头颅洒过热血的,共产党不会对他们的处境置之不理的,最终会带占80%的农民兄弟走上幸福路的,只是这个道路太过漫长罢了。

二是中国千百年来的小农意识,农民知足常乐的心态。

受够了旧中国内忧外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日子的中国农民,这时不但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而且可以基本吃饱肚子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幸福呢。

至于城市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优越,那是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比我们大,那是理所当然的。

三是国家强化二元户籍制度,更严格地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城乡之间信息传递面窄。

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体制,把城市和农村分割成了两个不同的单元,农民对自己提供积累的城市工业化发展知之很少。

这个时期,城乡二元体制矛盾表面风平浪静,但下边却暗流涌动,日趋尖锐的矛盾正在不断发酵。

三、改革开放以后半开放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开放后,受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国户籍制度由严格控制向半开放渐进式松动,但这都是在二元户籍框架下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附着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权益差异使得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表现的明朗更加突出了。

1978年开始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农转非”政策、“自理口粮户口制度”、“当地有效居民户口制”、“居民身份证制度”等相继出台,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坚冰开始被打破、融化。

出于对城市人口增加的恐慌,农民进城要成为“城市人”,条件依相当苛刻,比如照顾“上山下乡”的知青和精简干部的家属等特殊人群,指标是不超过当地非农业人口的千分之二。

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落户的“非农业人口”吃的是加价粮油。

政策的松动,使农村人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但拥有农村户口的他们大部分在城市“立业”,却不能“安家”,成了随季节迁移的候鸟——“农民工”。

就业、教育、高考录取、住房等各种社会保障在对城市和农村户籍的人实行的两套制度,即使在人命价的赔付上同命不同价,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权益越加明显,城乡之间的沟壑越拉越大,矛盾日趋尖锐。

激发市场活力,缩小城乡差距,解城乡矛盾,改革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福音。

但是改革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不是简单的把农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那么简单,只有完全剥离了户籍上附着的社会权益,使城乡户籍的人在各项权益上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这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折晓叶等,2000浙江人民出版社。

3.搜狐网:《中国大户籍改革:先改户籍还是先改附加制度(转载)》。

4.中国学术期刊网:《二元户籍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论农村人民公社的制度绩效——兼析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长期存在并最终解体的原因》,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王玉贵。

6.《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2012年5月湖南师范大学韩阳环博士毕业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