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文字材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5、商朝又称为殷朝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的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第5课: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2、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做"三星堆" 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过着悲惨的生活第6课: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4、楚晋争霸在春秋时期最激烈其中有城濮大战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赵、魏、韩)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出现了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因此成都平原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变法的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第8课: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书(战国)→小篆、隶书(秦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商朝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其代表作是《离骚》5、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第9课: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仁" 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其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面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对一切战争;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③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孙武--兵家著《孙子兵法》第10课1、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秦统一六国成为不可抗拒的事实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咸阳)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第11课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兵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的暴政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但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4、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楚汉之争"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12课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是在--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原因: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①政治:重视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③统一铸钱盐铁官营第13课:1、汉武帝曾令人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2、发明水排的是--东汉的杜诗这是个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这一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第14课1、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族首领是-- 冒顿单于从此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2、汉武帝时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跟西汉对抗4、西汉时期有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15课1、西域--指的是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4、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转运到欧洲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政府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大秦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第16课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早期2、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3、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5、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一台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6、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第17课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创始人之一是张陵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3、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秦汉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18课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2、奠定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以少胜多战胜曹操)3、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吴国的建立国家建立建立者都城灭亡魏 220年曹丕洛阳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蜀 221年刘备成都 263年被魏所灭吴 222年孙权建业 280年被西晋所灭第19课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2、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3、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东晋)第20课1、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年代是--439年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有:①学说汉话;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同汉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法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第21课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第22课1、中国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3、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大绘画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1。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概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档将以汉语史为主题,从汉字的起源、汉语的演变、汉语的变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信息。

金文是商朝末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记录重要事件。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2. 汉语的演变汉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古汉语逐渐发展为中古汉语,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汉语,该时期的汉语音韵系统略有不同于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在音韵系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从公元14世纪起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汉语的变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汉语存在着一些方言和口音的变体。

方言是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吴语等,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口音和词汇,这些口音和词汇也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变体。

4. 汉字的重要性和挑战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汉字不仅用于汉语的书写,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文字系统,如日语和韩语。

然而,学习汉字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大量的字形,学习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5. 汉语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中,如商务、文化交流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一)政治1.宋朝(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1.农业(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宋朝: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日损斋笔记》元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一卷,元代黄溍撰。

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

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

他的门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元大德五年(1301),25岁的黄溍,被举为教官。

两年后,又举为宪吏。

可是不久,黄溍仍退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

元延祐二年(1315),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仕郎。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

提升他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监运改任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后又奉省撤监税杭州。

黄溍任州县官,历时20余年能廉洁自律。

至正十年(1350)四月,黄溍年已七十有四,终于告老还乡。

他南归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乡村田野间。

但他依然勤治学,严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诗作赋,意趣不减当年。

“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

其间所作之《秋怀五首》,借景抒情,表达了黄溍迟暮之年的心情,也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黄溍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据《元史》记载,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县志》7卷、《日损斋笔记》1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皆考证经史子集异同得失,其‘辨史‘十六则尤精于‘辨经’,如:引《史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之文,证颜师古《汉书注》之误;又引《宋实録》‘李继迁赐姓名不在真宗时,证僧文莹《湘山野録》之误,引据尤极明确,非束书不观而实仅臆断者也”、清人陈晋又对此书逐条加以考证,更为详明扎实。

今有:《日损斋笔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日损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万历野获篇》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沈德符撰。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号他子。

3-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

3-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

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1.“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明清时期文学是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是通俗文学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材料二: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

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引佛教和道教学是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1分)(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1分)2.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分)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以为功德无且,令群臣商议国君的称号。

臣下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

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资料中国古代史作为一个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

这些重要资料包括古代的史书、碑刻、铭文、简牍等,它们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料。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资料。

一、史书史书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历史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的史书可以分为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两种类型。

官修史书是指由朝廷官员编纂的历史著作,代表着当时官方的历史观点和立场。

其中最重要的官修史书是《史记》和《后汉书》。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一部以正史的形式记述了中国历史的巨著,对后世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汉书》是东汉班彪所著,记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私修史书是指由个人或私人团体编纂的历史著作,代表着个人或特定群体的观点和立场。

其中最重要的私修史书是《资治通鉴》和《十八史略》。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所撰的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历史的巨著,它以纪年的方式编排,对后世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八史略》是清代钱穆所编,概括了从夏朝到明朝共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

二、碑刻碑刻是指刻有文字和图案的石碑或木刻。

中国古代的碑刻以石碑为主,它们常用于记录重要事件、表扬功绩或纪念人物。

碑刻往往可以提供古代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和背景,对研究古代历史非常有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碑刻包括“汉武帝碑”和“玄奘大唐西域记碑”。

三、铭文铭文是指刻有文字和图案的金属器物,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铭文往往记录着器物的制作时间、用途、来源等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铭文包括六朝时期的铜镜铭文和明代的铜钱铭文。

四、简牍简牍是指古代使用的木简和竹简,上面记载着重要的文字内容。

它们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之一,也是最早的史料之一。

简牍可以记录政府文件、文书、契约、信件等内容,对于研究古代法律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

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③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三、历史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历史的载体及价值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2、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3、文献: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a)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释文》
胡厚宣任主编, 王宇信、杨升南任总 审校,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出版。
《甲骨文合集释文》 总审校:
王宇信,1940年出生于北 京平谷,主要研究甲骨学与 殷商史,并研究原始社会史 及先秦政治制度史、商周考 古学。主要代表著作:专著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西周甲骨探论》、《甲骨 学通论》等。
《甲骨文合集》
编纂的必要性:
1.是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 2.对甲骨材料的公布和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3.对甲骨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都是非常迫切 的需要。 4.尽可能地将那些尚未著录的材料公布。
《甲骨文合集》
不足:
在一片甲骨上往往契刻有多条卜辞而内 容不同,为保持甲骨的完整性不允许将拓 片割裂分开著录,所以各类间的内容有不 少彼此交叉的现象,致使其分类带有一定 的主观性而不能尽善。
《甲骨文合集释文》
编写原则:
一、释文采用前人公认的说法加以隶定(一般情况下不注 明出处),对卜辞语句加以标点(范例另祥),原则上不 做考证。 二、遇有各家考释尚有争论的甲骨文字,采用何种意见, 须经集体讨论,并由主编定夺。对未采用意见可作扼要说 明。 三、凡发明新字或对旧说提出新见解,须经集体讨论,主 编同意后方能使用。其论据只作扼要说明,不详细考证。 四、凡前人未识的甲骨文字,能隶定者即隶定,亦需经集 体讨论,主编同意后采用,尚不能隶定者,照原形准确地 摹录。 此外,还对释文的格式,诸如“按占卜顺序作释文”、“ 正反相接卜辞按一条完整卜辞作释文、“按正、反、臼作 释文”以及“缺刻”、“伪刻”等情况的处理,都做了初 步的规定。
三、甲骨文的字形 整理及材料归类
甲骨文编
一、主要编纂者简介: 孙海波(1909~1972):中国古文字学家,字 铭思,河南光州(今潢州)人。 著有《甲骨文编 》、《古文声系》、《中国文字学》等专著。还 写了许多甲骨学方面的书评,如《评殷墟书契续 编校记》、《评甲骨地名通检》、《评金璋所藏 甲骨卜辞》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对 他的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很高评价,著名的古文 字学家商承祚也称他的《甲骨文编》一书“其释 字既谨严,而于商代用字之例,尤为易检,其有 功于学人非浅鲜也”。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经济:农业:刀耕火种纺织:纺织技术萌芽原料:麻、葛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商业:早期交换政治:出现城禅让制贫富分化产生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绘画:陶器图形、壁画·夏(前2070~前1600)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金文(商周)·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功臣:姜尚:齐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文化:文学:《诗经》·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春秋(前770~前476)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小国寡民”战国(前476~221)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水利:李冰都江堰(川)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冶炼:淬火的钢件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文化:儒:孟子:“仁政”“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中国古代史文字材料

中国古代史文字材料

中国古代史文字材料第八讲:元代统治的特点元代统治的黑暗性元代错误的民族政策《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为什么这么冤?元代政治黑暗的一面一、元代统治的黑暗性元代是中国历史1、人身奴役关系的加强蒙古人夺天下依靠武力,早期对付敌人的最主要手段是屠杀。

驱口问题战争中虏获人口即位“虏者”所有,本人及所生子孙永为奴婢,可公开买卖,即是所谓“驱口”。

?“落日沉海云压城,官军多载妇女行。

大弓劲箭自山下,颜色如灰愁上马。

”思考:驱口问题为什么在元代成为严重的问题?2、特权阶层生活奢华、滥赏滥赐对外征战是蒙古人的传统,扩张领土是可汗的神圣任务。

财政崩溃不断加税,重用理财之臣,搜刮民财。

滥发钞票。

政治黑暗吏治问题:官吏素质降低。

司法腐败:特权横行和没有成文法典社会治安极其不稳定3、社会鸿沟的拉大沉重的劳役和赋税导致民众饥寒交迫。

元末自然灾害频繁,政府救助不力。

4、元曲的繁荣思考题:为什么元曲是独属这个时代的绝响?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科举中辍文禁松弛戏剧本身发展理路第七讲:元代错误的民族政策一、民族生态二、民族政策三、民族关系四、民族政策与元朝兴亡一、民族生态元代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肇建的统一王朝。

特点:民族众多统治民族人少罕少且文化落后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元朝按照被征服次序的先后,把全体民众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级,各有不同的地位和待遇。

?思考:四等人制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二、民族政策不同民族的待遇差别很大。

任官:法律:武装:多元文化多语兼用:诸教并崇:各从本俗:三、民族关系政治关系:科举的名额分配。

任官以家世为标准,就所谓“根脚”。

南人最受压迫。

经济关系蒙古、色目贵族的财富来自于合法的赏赐和非法的掠夺。

政权和金权结合,元代商业发展畸形。

社会关系民族歧视不是民族隔离,各民族之间的迁徙、杂居和交往未有限制。

民族融合的渠道:通婚。

关系:师生、同门、同僚。

文化关系蒙古、色目人的汉化问题蒙古、色目文化对汉人的影响。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概述及其阅读应用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概述及其阅读应用

张帆:中国古代史史料概述及其阅读应用史料,或者称历史资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材料,对历史学家来说主要是文字记录。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无论是从事史学研究的专业学者、讲授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师还是学习历史的学生,都需要具有不同程度的史料阅读、辨析与运用能力。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又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记录和保存的民族,留存下来的史料浩如烟海。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的史料类别和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一部分 先秦史料概述如果按照年代划分,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分为先秦与秦至清(鸦片战争前)两个时期来讲。

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史料还没有形成体系,文献性质、类型的认定比较模糊。

二是在先秦史研究中,文字材料相对比较少,实物材料(主要是考古资料)占据着比后代更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教学中,考古资料一般用得不太多,特别是受老师专业背景的影响,很少对它们深入细致地解读,很少从细节上进行追究。

因此,由于文献史料属性、地位的差异,我们要将先秦史料与后面分开介绍。

一、五经先秦的文献史料,可以粗略地分成四类。

第一类就是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它们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几部典籍,被儒家奉为经书。

“五经”里面,《春秋》是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

它本来是东周前半期鲁国的国史,但也记载了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情况。

后来,人们就借用这部书的书名,把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语言简洁,又暗含褒贬之意,据传是由孔子修订成书的。

后来,出现了三部对它进行解释的书,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五经”中另外四部都不是史书,不过史料价值仍然非常高,特别是《尚书》和《诗经》。

《尚书》是一部上古文件汇编,主要是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论记录,也有综合性的追述描写。

其中关于商朝后期和西周的篇章,基本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一手材料。

时代更早的篇章出自后人追忆,具有程度不等的想象、虚构成分,但也曲折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学生版)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学生版)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1.(2024·广东·中考真题)书藏古今,传承文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作(译)者简介《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

《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2.(2021·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

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

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

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讲义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讲义

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

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2012年考过,以此类推)2、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促使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4、炎帝与黄帝1、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3、黄帝(人文初祖)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

(嫘祖养蚕抽丝技术)注:(毛泽东:“赫赫始祖,吾华肇始。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

)5、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6、尧、舜、禹的传说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

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被尊称为“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 (11)(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2)主要内容:“授民授疆土”。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中国古代史·C早期国家的演进·三皇五帝时代

中国古代史·C早期国家的演进·三皇五帝时代

殿 堂 遗 迹

位》,参看教材33-36页”古文献中的大同之世”)
李 伯 谦 《 考 古 视 野 中 的 三 皇 五 帝 时 代 》
1、黄帝
《史记· 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 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 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
生产技术: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 物质生活:制衣裳、旃冕、扉履等 精神文化:作甲子、占日月、算数、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 嫘(léi)祖(蚕母娘娘):教民养蚕缫丝。 湖北宜昌西陵峡风景区的嫘祖庙
3. 经济生活 4. 繁荣期的社会组织 二、父系氏族 1. 重要文化遗存 2、父系氏族的特点 3、父系氏族时期的社会经 济 4、氏族社会的解体 第三节 远古文化 一、科学萌芽 二、远古宗教 三、远古艺术 四、文字萌芽
第二章早期国家的演进
引子——早期国家的形成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于何时? 大汶口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从夏代提前一千年,定在龙山文化时期 形成于夏代 夏代仍是氏族社会,盘庚迁殷是国家形成的界标 周灭商才开始国家产生的过程

如何认识国家(文明时代)产生的标志?
1、文字的出现不是国家产生的标志。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字当然和文明时代有一定的联系。但 文字的出现并不等于文明时代的到来。 某一历史时期是否属于文明时代,在于社会组织发展进化的 程度,而不在于是否出现了文字。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民 族在进入国家形态的时候并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我国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刻划符号即使可以断定为文字,也 无法据此断定当时的社会组织是否已由氏族进化为国家。


2、阶级(阶层)和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必要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

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有火药 火 配方。 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 药 战争。(突火器、火箭、火炮) ②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 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 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 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 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 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推动 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 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 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历史趋势(最主要) 秦孝公支持; 商鞅才能 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文化上——“百家争鸣”
学派 姓名
主要思想 ①“仁” “爱人”,为政 以德 儒家 孔子 ②创办私学;“因材施教”, 春 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秋 时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期 道家 老子 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灿烂的宋元文化——科技
成就
印刷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 欧洲早400年 术
对欧洲影响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 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指 南 针
①战国时制成的“司南”是世界 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为新航路开辟创造条件 ②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 于航海事业; ③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经阿拉 伯人传到欧洲 结束了冷兵器时代,为欧洲 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创造 条件,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 程。
元 关汉卿 曲
史学两司马
朝代 人物 著作 反映的 历史时 期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的历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叙述战国到五代的 历史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题(一)文字材料选择题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题(一)文字材料选择题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1.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3.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7.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史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建立者禹,继承者启,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时间公元前2070年,灭亡者桀。

2、商,汤,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变得强大,灭亡者纣。

暴政而亡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定都镐京。

周幽王4、西周在政治上实行,目的、内容、影响、实质、等级、局限、代替。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殷墟6、春秋①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③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7、战国:三家分晋、战国七雄,最强大的是、政治特点分裂兼并战争变法8、商鞅变法原因、目的、时间、国家、国君、影响、措施、启示、性质、成功的原因、法家思想。

9、判断一个变法是否成功的依据①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10、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岷江,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11、①老子,观点,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道德经》②孔子,儒家,思想观点,教育成就,评价,影响,《论语》12、百家争鸣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制度瓦解,新的社会制度确立)墨子的观点、孟子、荀子、庄子、韩非的观点各是、百家争鸣的影响。

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四点)、时间、定都、意义、先后灭掉。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①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三点)、影响(①开创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②维护了国家统一③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思想各是影响3、影响(三点)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4、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刑法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6、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灭秦、楚汉之争7、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汉文帝、汉景帝,措施,表现。

【2020高考历史】专题0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专题0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具体史实】一、先秦和秦汉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政治上: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或改革,逐渐确立了封建制度。

经济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金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文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1)王位世袭制:它的确立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其继承方式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2)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①目的:周王加强对西周地方的统治。

(地方政治制度)②实施办法: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元代统治的特点▪元代统治的黑暗性▪元代错误的民族政策《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为什么这么冤?▪元代政治黑暗的一面一、元代统治的黑暗性▪元代是中国历史1、人身奴役关系的加强▪蒙古人夺天下依靠武力,早期对付敌人的最主要手段是屠杀。

驱口问题▪战争中虏获人口即位“虏者”所有,本人及所生子孙永为奴婢,可公开买卖,即是所谓“驱口”。

▪“落日沉海云压城,官军多载妇女行。

大弓劲箭自山下,颜色如灰愁上马。

”▪思考:驱口问题为什么在元代成为严重的问题?2、特权阶层▪生活奢华、滥赏滥赐▪对外征战是蒙古人的传统,扩张领土是可汗的神圣任务。

财政崩溃▪不断加税,重用理财之臣,搜刮民财。

▪滥发钞票。

政治黑暗▪吏治问题:官吏素质降低。

▪司法腐败:特权横行和没有成文法典▪社会治安极其不稳定3、社会鸿沟的拉大▪沉重的劳役和赋税导致民众饥寒交迫。

▪元末自然灾害频繁,政府救助不力。

4、元曲的繁荣▪思考题:为什么元曲是独属这个时代的绝响?▪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科举中辍▪文禁松弛▪戏剧本身发展理路第七讲:元代错误的民族政策▪一、民族生态▪二、民族政策▪三、民族关系▪四、民族政策与元朝兴亡一、民族生态▪元代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肇建的统一王朝。

▪特点:▪民族众多▪统治民族人少罕少且文化落后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元朝按照被征服次序的先后,把全体民众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级,各有不同的地位和待遇。

▪思考:四等人制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二、民族政策▪不同民族的待遇差别很大。

▪任官:▪法律:▪武装:多元文化▪多语兼用:▪诸教并崇:▪各从本俗:三、民族关系▪政治关系:▪科举的名额分配。

▪任官以家世为标准,就所谓“根脚”。

▪南人最受压迫。

经济关系▪蒙古、色目贵族的财富来自于合法的赏赐和非法的掠夺。

▪政权和金权结合,元代商业发展畸形。

社会关系▪民族歧视不是民族隔离,各民族之间的迁徙、杂居和交往未有限制。

▪民族融合的渠道:通婚。

▪关系:师生、同门、同僚。

文化关系▪蒙古、色目人的汉化问题▪蒙古、色目文化对汉人的影响。

▪民间习俗、科技食品、精神文明民族心理▪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视汉人为剥削对象。

▪汉人对回回印象:狡诈贪婪▪汉人对蒙古人:▪早期:风俗醇厚质朴。

但“不识字”“不谙政事。

”▪中期:累世承袭、骄奢淫逸、自奉而已。

▪后期: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四、国家覆灭▪元代的覆灭与错误的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

▪红巾军口号: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

▪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叶子奇: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以北。

第八讲:元朝的几个特点(一)▪1、特殊的国家体制▪2、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流▪3、民族融合的高峰▪4、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地位。

1、特殊的国家体制▪元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广。

▪蒙古帝国跨越欧亚大陆,地形复杂,民族繁多,文化互不相同,经济水平更是相去甚远,统治难度极大。

地方行政体制▪行省制度:中央宰相机构的中书省派出高级官吏出任地方行政长官,称”行省”。

▪思考:元代为什么要施行行省制度?▪分封制:投下军州,领主和朝廷分享所在地的主权。

▪不同民族地区实行不同制度。

军事制度▪元朝拥有多民族复合军队,军队不同,形成不同的军事体制。

▪宿卫怯薛制:是蒙古语轮番宿卫的意思。

成吉思汗组建万人怯薛,充禁卫亲兵,兼有宫廷服侍和行政差遣职能。

怯薛成员称怯薛歹。

▪军官世袭,恶果严重。

全国交通网▪驿站制度:为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代建立发达的驿站和急递铺系统,便于公务往来和物资运输。

▪海运:元大都处于华北,粮食物资以来元政府大力疏通运河,开辟粮食海运新路线。

▪思考:元代为什么要开辟海运?▪对于贸易发展、大都的繁荣,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埋下元朝灭亡的种子。

2、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流▪元朝时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如高丽、日本、东南亚、西亚、欧洲、非洲都有密切的往来。

▪元代是海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础。

《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

评价▪《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

▪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真伪问题:西方学者怀疑此书,分别从中国史籍无记载、襄阳献炮无证据,对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

《马可波罗游记》的意义▪一、拓宽欧洲人的世界观念,打破地中海的世界中心观念,摆脱中世纪的地图幻想。

▪二、激发欧洲的世俗观念,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催醒中世界对压抑的欲望世界。

▪三、开启地理大发现。

对传说中”契丹财富的向往”是促使欧洲人探索世界的动力。

大都城:汗八里▪至元十三年,在原来金朝燕京的西北旷野中,元朝大都城建成。

从此,北京开始了600多年国都的地位。

▪思考:元朝为什么定都北京?定都北京对于国家有着怎么样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高峰▪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创造了重要条件,揭开了前所未有的异域文化相互激荡的新篇章。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对外征服战争,使中国西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从而导致无数的穆斯林无阻碍地进入中国境内,并带来了伊斯兰教文明。

民族新格局▪古老的民族如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逐步消失,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

▪从元代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一个回回族。

该族信奉伊斯兰教,使用汉族语言文字,保持阿拉伯文化传统。

回回族的形成,直接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寺遍布全国各地。

▪西北甘、青地区形成东乡、土、撒拉、保安、裕固等民族,边疆民族内迁,许多地方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

多元宗教兼容▪不独伊斯兰教在中国得以生根,基督教也于此时大举进入中国。

元时基督教称为“也里可温”,参见陈垣先生《元也可温考》。

▪基督宗教在中国传统从唐至元,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化、本土化问题,始终难以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佛教▪蒙古人基本秉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汉地各种宗教允许自由传播,得到政府保护,给予免税、免差役、尊崇神职人员等优待。

▪清代赵翼:“古来佛事之盛未有如元朝者”。

▪思考:元朝如此优待佛教,给佛教带来怎么样的影响?4、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地位▪关于元朝的地位,中国学者并不一致,大体而言,不专治蒙元史、主要研究其他朝代历史的学者,从经济破坏和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方面出发,对元朝倾向于否定。

而元史学者则认为元代统治并非“一团糟”。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元代科学技术一方面承续了唐宋时期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元帝国辽阔的版图使它能够充分吸取西亚和欧洲的技术进步的成果。

在农学、水利、纺织、数学、天文历法(授时历)、医学(回回医学)等方面,元代都有骄人的成就。

消极影响▪明朝的世袭的军户和匠户制度、驱奴制度、诸王分封制度、以军户为基础的军事制度等等,基本上承袭元朝。

▪君臣关系:从宋代“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到“果于戮辱,视士大夫若仆隶”,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应当来自元朝“家产制国家”的皇权观念。

第三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一、洪武时期国家体制建立▪二、靖难之役▪三、嘉靖政治:“大议礼之争”▪四、张居正一、洪武时期国家体制建立▪朱元璋崛起于元末动乱中,逐步积蓄力量,击败其他武装力量,1368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太祖以彻底统一内地,抚定边疆地区、亲和外藩国为方针。

▪整顿国内则以“恢复华夏”为方针,“悉复衣冠如唐制”。

重典驭下▪胡惟庸案、蓝玉案:打击开国元勋。

▪朱元璋特设锦衣卫,除负责皇宫侍卫外,还指掌皇帝指定的“诏狱”,监视百官。

▪特务统治强化了君主专制,并破坏正常的司法检察体系。

▪朱元璋推行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开启杖责大臣的恶例。

改革中央和地方体制▪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选用文士为顾问,协理章奏,但不置僚属、不专制百官,后来至洪熙、宣德年间演变为内阁制。

▪地方上废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管行政财务、司法和军事,互相牵制。

与民休息▪实行移民垦荒、推行屯田、重视水利等措施。

▪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力戒奢侈浪费,躬行节俭。

▪编定户帖和鱼鳞图册解决赋税问题,推行里甲制度,建申明亭宣传礼教,稳定乡村社会。

洪武国家体制▪明王朝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后建立起来,使得农民国家政治理想在明初国家制度留下很多痕迹。

▪英明君主敬天法祖,为天下代言,集权中央,严惩贪官污吏。

礼乐政治和文官政治的精神逐步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在国家体制制定中,可以说,明王朝的国运、成就和弊端都肇始于洪武时期。

▪2、靖难之役▪分封制: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择名城大都为驻地,分封诸子为藩王,岁禄万石,置僚属护卫,意在监督地方,维护皇权。

▪宗藩问题。

▪靖难:朱元璋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可以“清君侧”。

谁知事与愿违。

靖难之役▪建文帝革新洪武政治,废除朱元璋时代的严刑苛法,包括实施削藩令。

▪燕王朱棣不安于位,发兵“靖难”,经过四年激战,燕军进入南京,展开疯狂报复。

▪“硬气”的宁海人方孝孺:诛九族建文下落▪正史:“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明史·胡瀠传》:“先,(胡瀠)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太监)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

至是,疑始释。

” ▪万历皇帝即位后,就曾于阁僚谈起:“听说建文帝逃亡不知真相如何?”▪钱谦益《建文年谱序》。

3、嘉靖政治▪洪熙、宣德年间提升内阁职衔,增加“票拟”权力,由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达到平衡政治权力的目的。

▪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平衡地域权力关系。

▪洪武体制的核心是皇帝充分掌握官僚系统,随着皇帝个人能力和勤政程度的变化,君主专制逐步显示其恶果。

大礼议:家系、皇统、道统▪大礼议之争是指嘉靖前期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系统和嘉靖皇帝围绕皇统礼仪伦序,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

▪思考:你支持大礼议的哪一方?理由何在?▪大礼议表面是皇帝家族内部宗法伦序之争,其实是皇权和官僚系统的纷争,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内阁和文官系统坚持士大夫以“公天下”为原则,强调皇统原则高于家系,这种原则被嘉靖以粗暴的方式严重破坏。

炼丹皇帝▪嘉靖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笃信道教,无心治理朝政。

为追求永生,妄图服食仙丹。

▪正如海瑞所说:“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