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鼓胀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鼓胀教学讲义ppt课件

·源流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没有“鼓胀”病名, 相当于其所述的肝水、脾水、肾水的范畴. 《金 匮 水气篇》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 ,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 水者, 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微不生,但若 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 ,不得溺”。这些论述(肝脾肾功能失调)奠定 了后世鼓胀病机学基础。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虚则补之 •温补脾肾 •滋养肝肾 •实则泻之 •理气 •利水 •化瘀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舌苔白腻
四、诊断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
情志内伤。 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 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源流
3、晋·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 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 病因与寄生虫有关。指出沼泽地带水中有“水 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 。 5、金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 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鼓胀“皆由脾胃之气 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 胀满。”“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 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为主症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合胃苓,水湿困脾实脾行,水热中满合茵陈,瘀结水留需调营,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附苓或济生。
鼓胀气湿热,瘀水阴阳虚,变证出血神昏与黄疸
30
鼓胀
标实
气滞湿阻
腹胀按之不坚,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脉弦。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瘀结水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晦暗黧黑,见赤丝血缕,面、颈、胸、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地萸药,丹苓泽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调营莪芎归元胡,赤芍瞿黄槟陈腹,葶苈赤苓辛桑皮,桂草白芷姜枣煮。
本虚
阳虚水盛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丸
附子+理中汤+五苓散(肉桂)
八味六味加桂附,济生八味加车膝
阴虚水停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前胡草香附。
平胃散加五苓散
水湿困脾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肝胆疾病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

概述1.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2.鉴别诊断鼓胀与水肿、肠蕈鉴别诊断(点击看大图)3.预后转归:①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互相联系与转化;②鼓胀后期,正虚邪盛,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鼻衄、齿衄、大量呕血、便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鼓胀为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引起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而为病。

1.病因:①酒食不节(酿湿生热,蕴阻中焦,气血郁滞,湿邪与气血交阻);②虫毒感染(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形成癥积,后气滞络瘀,水液停聚);③他病继发(黄疸、积聚损伤肝脾,致肝脾失调,水湿积聚);④情志刺激(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水湿与血瘀蕴结,痞塞中焦)。

2.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3.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4.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辨证论治1.常证常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2.变证变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3.辨证要点初期以实为主(点击看大图)晚期以虚为主(点击看大图)必备经典1.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素问·腹中论》2.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

——喻嘉言《医门法律》3.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舌红苔黄燥
七、转归预后
转归
攻乏太过 实证 复感外邪 虚证
湿重
湿热 热重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八、预后:
出血 鼓胀 神昏 预后差
痉厥 黄疸
临床缓解 带病延年
九、结语
病机 –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腹。 病位 – 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临床特征 – 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辩证-分虚实两大类 治则 – 攻补兼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鼓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福生
鼓 胀
一、概述
· 定义: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
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 概 水气内停于腹中。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 病位: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方药:实脾饮。
舌苔白腻水滑
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皮紧拒按,烦 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塘垢, 小便赤涩,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 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鼓胀特点+湿热内蕴症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舟车丸。
舌红苔黄腻
黄疸
4、肝脾血瘀 症状:腹大坚硬,脉络暴露, 胁腹刺痛,面色晦暗,头颈胸臂 等处可见赤丝血缕,唇紫褐,便 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 咽,舌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鼓胀特点+瘀血内阻症 治法: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明代李梃提出补中行湿消积的方法,《医学入门.鼓胀》 曰:“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 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西医学中的多种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 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鼓胀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畅、酒食不节、虫毒感 染及病后续发等。
1.情志失畅
中医内科学


【学习目标】
1.掌握鼓胀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预防调护。 3.了解鼓胀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
鼓胀是指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为临床重症,治疗难 度较大。历代医家将本病列为“风、痹、鼓、膈” 四大顽证之一。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在历代文献中尚有 水蛊、蛊胀、臓脖、蜘蛛蛊、单腹胀、血蛊等名 称。
(三)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作 胀,暧气后稍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细。
病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前方疏肝理气,后方运脾利湿消胀。胸脘痞闷、腹胀、气滞偏甚者, 可酌加佛手、木香调畅气机;尿少、腹胀、苔腻者,可酌加砂仁、 大腹皮、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功效;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可 酌加党参、附片、干姜以温阳益气、健脾化湿;胁下刺痛不移、面 青舌紫、脉弦涩,为气滞血瘀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莪术活血化 瘀。
2.寒湿困脾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 怯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中医内科学-05-04鼓胀

中医内科学-05-04鼓胀


此外,肝胆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经络、情志方 面的病证多与之相关。如头痛、眩晕、中风多与风阳 痰瘀上扰有关,郁证、厥证多有肝气失调。至于肝气 逆肺之喘证、肝火内扰之不寐、肝脾失调之泄泻、肝 气郁滞之癃闭等,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 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 胁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肝胆系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瘿病
第六节 疟疾
学习目的:
掌握肝胆病证的发病特点和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瘿病、疟疾的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
学习要点ຫໍສະໝຸດ 胁痛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黄疸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积聚的概念,病因病机,瘕积治疗原则,分 证论治;鼓胀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瘿病的概念, 病因病机,分证论治;疟疾的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经脉属肝络胆。胆附于 肝,内藏“精汁”,肝胆相为表里。肝胆的病理表 现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储藏调节和胆汁疏泄 功能的异常。


肝体阴而用阳,肝胆病证大致可分为肝体和肝用 两方面。若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为胁痛;气血壅 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湿邪壅滞,肝 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则发黄疸;肝脾肾功能失调 ,气血水互结,形成鼓胀;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颈 前喉节两旁结块肿大,则为瘿病。依据肝的生理功能 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胁病、黄疸、积聚、鼓胀、瘿病 归属为肝胆病证。至于疟疾归于本系,多因于“疟不 离少阳”。上述病证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应 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抗血吸虫治疗等。
05
鼓胀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情况
01
患者男性,52岁,因腹胀、下肢水肿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肝硬
化引起的鼓胀。
症状表现
02
患者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尿少等
症状。
既往病史
03
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多年,长期饮酒。
治疗方案探讨
中医治疗
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中药治疗原则,方剂选用五皮饮、五 苓散加减。
03
鼓胀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鼓胀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稀粥等,以减轻肠胃 负担。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 代谢和体内废物的排出,对缓解鼓胀 有一定帮助。
控制钠盐摄入
过量摄入钠盐会加重鼓胀症状,患者 应减少盐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含盐 量高的食品。
生活调护
西医治疗
给予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 放液。
辅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评估
短期效果
患者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尿量增加。
中长期效果
经过持续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腹水减少,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防 治并发症。
鼓胀的病因
外邪侵袭
长期感染湿热、疫毒等外邪,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
血瘀、水停于腹中。
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 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 血生化不足,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不畅,忧思过度,导 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中医内科学课件80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80鼓胀
李某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戒酒、保肝、降酶、利尿等措施,同时配合中 药治疗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鼓胀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的病 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调理机体、缓解症状。治疗效 果的评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病机
鼓胀的病机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其 中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阳虚衰等 为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鼓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部膨隆、腹胀满、皮色苍黄、脉 弦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相关辅助检查 ,如腹部B超、肝功能等,可对鼓胀进行诊断。
02
鼓胀的治疗
中药治疗
疏肝理气
03
04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忧思郁怒 ,防止肝气郁结。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损伤脾胃。
预防感染
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避免病 邪侵入,导致病情加重。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 病情,及时治疗。
调护方法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健脾利湿
养阴清热
温阳利水
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选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 加减,以健脾利湿,行
气活血。
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针灸治疗
针刺
选用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以调节气血,促进代谢。
艾灸
选用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中肝医内科散学—合—鼓胀胃——苓鼓胀 汤。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朱丹溪认为本病病机是湿热相生, 隧道壅塞之故。 《格致余论·鼓胀论》 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脾胃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 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 生,遂成胀满。”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6、明清基本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 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小结
1、内经对鼓胀病名、症状、理法方药的认识
2、历代医家对鼓胀病机和治法的观点 虚寒论 湿热论 水裹气结血凝说 治法观点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时可参 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而成鼓胀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 饮食不节-运化失职- 蕴结中焦-波及肝肾 气滞不畅
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血行受阻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渐成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二、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腹胀大如鼓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04
与痞满鉴别:痞满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不伴有腹部胀大如鼓。鼓胀则 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0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肝脾肾损伤
痰饮内停
中医认为鼓胀的病因与肝脾肾损伤密 切相关。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肾阳 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鼓胀的发生。
痰饮内停也是鼓胀的常见病因之一, 痰湿困脾,影响水谷运化,进而导致 鼓胀。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鼓胀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恢 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病例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案例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慢性胃炎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鼓胀症状。
02
治疗过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口服。西医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 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 于病情恢复。
定期复查
鼓胀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3
现代医学对鼓胀的研究
发病机制研究
肝性腹胀
肝功能障碍导致腹水形成,进而 引发腹胀。
热鼓:腹胀满,按之疼痛,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寒鼓:腹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
水鼓: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血鼓:腹胀满,按之疼痛或腹壁有青 筋暴露。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鉴别诊断
03
与水肿鉴别:水肿以头面、眼睑、四肢为主,伴见小便短少。鼓胀以 腹部胀大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练一练1.鼓胀的病机主要是A.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B. 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C. 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潴体内D. 心肝脾功能失常,水结腹内E. 肝脾肾受损,血郁脾内2.下列哪项不属于鼓胀的病理因素A. 寒凝B. 气滞C. 水湿D. 血瘀3.患者,男,60岁。

腹胀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有波动感应首先考虑的是A. 水饮B. 痞满C. 积聚D. 水鼓E. 内痈4.治疗鼓胀水湿困脾证,应首选A.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B. 实脾饮C. 中满分消丸D. 调营饮E. 济生肾气丸5.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伴下肢水肿,胸脘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尿少便溏,舌苔厚腻,脉缓。

其治法是A.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B.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C. 健脾益气,化气行水D. 理气疏肝,化瘀利水E. 健脾渗湿,行气利水夏天的味道1.[正确答案] B[考点还原] “鼓胀病因比较复杂,概言之,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

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B 对)。

[答案解析] 鼓胀系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所致。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形成鼓胀的基本条件,脾肾功能受损,水湿停聚为重要因素,其中气滞、血瘀、水停互为因果。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为积聚的病机(A错)。

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为鼓胀形成的病机(B 对)。

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潴体内,无血瘀之征(C 错)。

心肝脾功能失常,水结腹内无血瘀之征(D错)。

肝脾肾受损,血郁脾内无水停之征(E错)。

2.[正确答案] A[考点还原] “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湿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臌。

”(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鼓胀的形成虽有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B对)、血瘀(D对)、水湿(C对)停聚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鼓。

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整理:第三十节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整理:第三十节鼓胀

第三十节鼓胀
鼓胀-攻补兼施
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气滞湿阻证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证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3)水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瘀结水留证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5)阳虚水盛证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停证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1.木香顺气散
木香顺气青陈朴,芎苍枳壳与香附;砂仁桂心乌药草,肝郁气滞此方服。

2.调营饮
调营饮用元胡陈,芎芍莪黄当归身,瞿葶腹苓槟桑白,辛芷桂草姜枣斟。

3.济生肾气丸(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上牛膝,车前子)
4.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饮六味,柴芍山栀枣仁归;肝肾阴亏得培补,滋水清肝两功备。

5.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鼓胀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鼓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标本之主次。 初起——肝脾失调——以邪气盛实为主,正气亏虚不 甚明显,病程相对较短; 久病——肝、脾、肾损伤——正虚为主;
(二)标实者辨气、血、水的偏盛 1.气鼓:肝郁气滞 少量腹水,肠腔充气 2.水鼓:脾虚湿阻 腹水量多,下肢浮肿 3.血鼓:肝脾血瘀 积块肿大,瘀血征突出
或服药不当,劳倦过度,病情可致恶化,而见动 血、神昏谵语、痉厥、气脱等严重征象。
病证鉴别
(一)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相似点:都有躯体某个部位肿胀的特征,病机上也有水湿 内蕴的存在;
不同点:臌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 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 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 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有关,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 内”; 《丹溪心法·鼓胀》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 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历史沿革
张景岳认为鼓胀的形成与情志、劳欲、饮
食等有关,指出“少年纵酒无节,成水臌”,
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症积日
病因病机
5、病后续发
如黄疸日久——湿Biblioteka (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 血瘀;
癥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 水湿不化;
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 水湿停留。
病机分析
(一)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二)病理变化为气、血、水互结:

肝脾肾
气机壅阻,湿浊内聚,遂成臌胀。 2、情志刺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鼓胀一、鼓胀的概念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二、鼓胀的病因病机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病机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三者。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初期多以气滞湿阻或湿热壅结为主。

后期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者愈虚,气血水壅滞腹中而不化,实者愈实,呈现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象。

三、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四、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瘕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晃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胀与痞满两者均有腹部胀满的症状。

胃痞胀满见于上腹部,外观无胀形可见,按之柔软无物。

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按之腹皮绷紧,腹内有积块等有形之物。

五、鼓胀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六、鼓胀的辨证论治1.气滞湿阻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课件24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24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 鼓胀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治疗方法 • 预防与调护
01
鼓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 致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引 发的疾病。
分类
鼓胀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阳 水多因湿热内蕴所致,阴水多因 脾肾阳虚引发。
病因与病机
病因
运动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 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主要是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 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过 度饮酒等。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 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 和配合度。
05
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以降低鼓胀的发病风险。
水肿
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积聚
腹部可触及肿块,或痛或 胀。
并发症的识别
出血
可出现呕血、便血等。
黄疸
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昏迷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04
肝脾不和证
治以疏肝健脾,选用柴胡疏肝 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
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选 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
对于严重的鼓胀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缓解腹水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腹腔穿刺放液术、肝移 植等。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康 复、心理辅导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 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症状,但并 不能治愈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常用药: 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 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 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热势较重, 常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清热解毒; 小便赤涩不利者, 加陈葫芦、蟋蟀粉( 另吞服 ) 行水利窍; 如腹部胀急殊甚, 大便干结, 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 但其作用峻烈, 不可过用。
加减:
01
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
02
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等,以温补肾阳。
03
6.阴虚水停证
主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 兼证: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纽,牙龈出血,小便短少, 舌脉: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淡渗利湿。
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静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
02
01
03
一、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 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 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参见气、血、水臌)
二、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 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 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 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为主者, 当根据阴阳的不同, 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 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 补虚不忘实, 泻实不忘虚。
胁下癥积肿大明显, 可选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 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 以化瘀消癥; 如病久体虚, 气血不足, 或攻逐之后, 正气受损, 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等补养气血; 如大便色黑, 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如病势恶化, 大量吐血、下血, 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 当辨阴阳之衰脱而急救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一般病程较短,腹膨急起,纳佳,身体壮 实,大便艰,舌红或紫暗,苔腻,脉弦滑或弦数。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一)辩证要点
2.辨气血水
气滞为主者,患者腹胀闷或胀痛,或兼两胁胀痛,得矢 气而舒,腹部胀大,按之不坚,叩之空空如鼓。
水湿偏重者,则腹胀且大,腹部膨隆,脐平或脐突, 按之腹部坚满,如囊裹水,叩之声浊,动摇则有水声。
湿热实证腹坚满,面目黄染,苔黄腻;
阴虚热证腹胀朝轻暮中医重内科,学-舌鼓胀红光络,无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通过超声波、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腹水的多少及有
关脏器病变的情况,有助于确定腹水形成的原因; 通过胃镜与胃肠钡8x线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食管、
胃底静脉曲张。 对于有齿衄、皮下瘀斑者需作肝功能、B超、血常规、
中医内科学-鼓胀
诊断要点
• 2、病史 多有胁痛、黄疸、肝掌、蜘蛛痣。 • 3、辅助检查 B 超检查显示腹腔内有叶性
暗区。肝功能可有异常。X线食道钡餐造 影及胃镜检查。
中医内科学-鼓胀
1.水肿与鼓胀 水肿
病 因 外感六淫、饮食不节 或劳倦大过
病变脏腑 肺、脾、肾 病 机 肺失宣降,脾失健运,
气化不行。 临床表现 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
水肿多在肌肤,初起从 眼睑部开始,继则延及 头面四肢以至全身, 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 后及全身,皮色一般不变。 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 不能平卧等症。
鼓胀 情志郁结、酒食不节、 感染虫毒以及它病转化
肝、脾、肾 肝脾肾功能失调, 气血水互结于腹内。 以腹部胀大坚满为主, 四肢不肿或枯瘦,水停在腹内 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 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 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 四肢消瘦,皮色苍黄, 晚期可出现四肢浮肿, 甚则吐血、昏迷等危象。
按之腹内无积块,外观腹部无胀急如鼓之象。 鼓胀患者除自觉腹内胀满不舒之外,外
观可见腹大如鼓,或有腹筋显露,有时可扪 及腹内癥积有形之物。
中医内科学-鼓胀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虚实
虚证往往病程较长,或鼓胀形成反复多次,面 色枯槁,精神萎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畏寒, 便溏,或头面和下肢浮肿,舌淡或红绛,脉虚、缓、 细。
苍术、陈皮、厚朴:行湿散满。
可加郁金、青皮、香附以疏肝理气。
中医内科学-鼓胀
2.寒湿因脾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
如胁下胀满疼痛较重,胸闷气短,脉弦,肝气郁滞为主 者,用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郁金、川楝子、青皮:疏肝解郁;
陈皮、甘草:
顺气和中。
中医内科学-鼓胀
食少腹胀甚,小便短少,舌苔腻,质淡体肿,脉弦滑, 脾虚湿阻为主者,用胃苓汤。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湿;
桂枝:
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之力;
中医内科学-鼓胀
2.鼓胀与积聚 不同点:鼓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甚者腹皮青
筋暴露等为临床特征。大部分鼓胀与积证都可有腹 内积块,但鼓胀除腹内积块以外,更以水液不能排 出体外,停聚于腹内,使腹部胀大为主症;
积证一般腹内尚无停水,若积证日久损伤肝脾 肾,水湿内聚,亦可转化为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3.痞满与鼓胀 痞满是指患者自觉有腹中胀满感觉,但
出凝血时间等检查。 此外,AFP(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肾功能等检查亦
有助于疾病诊断。 对长期少盐饮食,或利水、攻下较猛的患者,须监测
血清电解质,以便指导用药。
中医内科学-鼓胀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攻补兼施。 偏重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者应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 偏重气滞、瘀血、水饮者应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 本病初期根据病机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 等法,必要时可暂用峻剂逐水,后期本虚标实酌情政补兼施。 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缓急,随证辨治 2.顾护正气,慎用攻下
血瘀甚者,腹胀坚满,腹壁青筋暴露,腹中触及积块, 两胁刺痛,面色黧黑,面颈胸臂红缕赤痕,赤掌,舌质紫 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一)辩证要点
3.辨寒热
鼓胀初起,实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鼓胀久病虚证,有 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之别。
寒证除腹胀尿少外,可伴面色晄白或萎黄,畏寒,便 溏等症。
热证除腹胀尿少外,可伴咽燥口干,大便秘结,舌红 等症。
于腹内而成。
中医内科学-鼓胀



历史沿革
胀 为 气 、 血 、 水 停 的 病 理 观 。

《 医 门 法 律
胀 病 论 》 确 立 了 鼓
病 于 感 受 “ 水 毒 ” 有 关 。
巢 元 方 《 诸 病 源 候 论 》 认


了 概 括 性 论 述 。
对 鼓 胀 的 症 状 、 治 法 、 方 药 有
鼓 胀 病 名 , 首 见 于 《 内 经 》 ,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与西医联系

本病多类似于西
医学所指肝硬化腹水,
其中包括血吸虫病,病
毒性肝炎,胆汁性、营
养不良及酒精中毒性肝
硬化腹水等。
中医内科学-鼓胀
病因病机
• 病因: 1、酒食不节 2、情志所伤 3、它病续发 4、虫毒感染
中医内科学-鼓胀
血吸虫
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主要内容
• 定义 • 历史沿革 • 与西医联系 • 病因病机 • 诊断要点 • 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鼓胀
定义

鼓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

多又湿热毒邪久羁,情志所伤,酒食
不节,血吸虫感染,或黄疸、积聚失治等,
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三)分证论治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1.气滞湿阻 2.寒湿困脾 3. 湿热蕴结 4. 肝脾血瘀 5. 脾肾阳虚 6. 肝肾阴虚
中医内科学-鼓胀
1.气滞湿阻 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 舌苔白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鼓胀
治法: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加减。
病因病机
• 病机: 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
水饮互结于腹中。 • 病位:
肝、脾、肾三脏,且由肝脾累及于肾。
中医内科学-鼓胀
诊断要点
• 1、临床特征 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 则腹胀大,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 日久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脉络暴 露,脐突。常伴乏力、纳呆、尿少、齿衄、 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 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