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热 教学反思
《电和热》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和热》教学设计与反思(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奚治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2.知道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爱科学的兴趣.2.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教具准备学生用: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演示用: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课件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许多电能变成热能的例子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二、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你们面前的仪器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可以用水来代替煤油,只不过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才能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原因同学们在后续课程中将会找到答案.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只有等量的煤油,才能通过它们的温度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控制变量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煤油温度高,说明煤油中的金属丝产生的热量多.即电阻大的金属丝产生热量较多.结论:1.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2.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3.在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三、焦耳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我们称之为焦耳定律。
《电与热》的教学反思
《电与热》的教学反思
电与热的教学开始时我利用视频电炉烧水、电热取暖器、电熨斗接着提问,学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学习欲望。
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
然后在猜测假设时放开让学生提出猜测,在设计实验时,我对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做了强化,效果较好。
最后关于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给学生举例,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另外时间安排合理,给学生留了几分钟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了学生对焦耳定律掌握得较好,但在单位的选择上出现的失误,加强学生在这一点上的理解。
今后的改良意见
1、在教学中都有一些学生提出了电压影响电热,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实改变电压实质就是改变电流,电压与电流不是独立变量。
2、在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原来水柱的位置,再讲明其中的原理。
3、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准确性,热量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不能说成正比,否那么误导学生。
(优质课)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
辛庄初中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反思辛庄初中张长庚为期一周的课堂教学大比武结束了,听了这么多优秀教师的课,结合自己的课堂,感觉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
本节课内容是第十五章电功率中的第五节“电与热”,应该说本节课内容相当重要,也是中考必考知识点。
本节从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产生电热的用电器开始,让学生对电热的产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电流通过导体时电热的产生跟什么因素有关。
因为本节课有一个演示实验,但是经过操作发现,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有效果,并且效果也不太明显,所以最终放弃了直接演示,而是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焦耳定律,并说明了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式子,同时说明了最为关键的——公式适用条件。
又通过例题和山东中考题使学生得以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应该说教学的设计环节齐全,而且内容设计思路很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并没有取得我想要的那种更好的结果。
一是实验的展示,变成了课件上的动画展示,学生的兴趣明显降低了,虽然紧跟思路,但总觉得不如实验操作效果好,可是实验器材确实不给力。
三是得出焦耳定律后,对于其理论的推导式子,通过能量的转化,比较好理解,但是不少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因为式子太多,感觉不好记忆。
三是做例题的时候,学生较容易的就得出了结论,对于练习以及山东中考题,学生也能给与积极回答,但是由于整堂课互动太少,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有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如下: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多互动,多讨论,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同时让学生也就能紧随老师思路。
对于实验,能够演示的尽量演示,能够让学生体验的尽量让学生体验。
2.对于公式的掌握应该多从练习着手,多做不同类型的习题,从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方面讲练,使学生的能力当堂得到锻炼。
3.不能太依赖课件,应该黑板、白板、投影等手段结合,力争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反思4(刘洪杰)
《电和热》教学反思刘洪杰《电和热》这节课,结合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我首先从生活实践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提出质疑,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用实验结论从理论上解释提出的问题,其中主要突出的是科学探究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归纳、动手操作、辩证思维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电和热》这节课,我就在教学环节一些好的创意以及出现的问题谈一点儿课后想法。
一、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这种探究模式打破了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动口、动手、动脑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创新的实验设计、激烈的讨论、精彩的回答,都超出了我的预想,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学生那种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实验设计是物理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电和热》这节课,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由于实验装置比较复杂,且演示实验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动手参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就决定把这个实验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学生自己模拟动手。
课件模拟过程逼真,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得出“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的实验结论。
这也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形象直观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中,我利用生活视频和Flash再现生活原型,将需要很多环境和时间的知识与探究过程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让学生如同亲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说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值得改进的地方1、本节课最大的遗憾:让更多学生亲自感受电热这一环节。
《电与热》教学反思
《电与热》教学反思"电与热"的教学思考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鲜有"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描述,更别说对二者的介绍说明了。
我们知道,任何导体都有电阻(包括超导体也不能实现电阻为零),其对电荷在其中发生定向移动或电磁波通过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阻碍作用,于是便产生了导体"电阻",初中物理的"电阻"也就是这么引出来的,并将其概念就此固化。
然而,我们物理教师都知道,只要有电阻的存在,通电体(注意不一定只是单纯的导体,包括各类用电器)就会发热,也就是电流的热效应,概括为理论那便是"焦耳定律",抽象为公式就是"Q=I*IRt"。
但是,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过多地强调导体电阻的存在性,而根本没有提及因电路性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电功效果。
以致于在老师和学生们的物理思维中只要想起电压、电流与电阻三者关系时,就相当然地勾出"I=U/R"(欧姆定律)来,认为电流就是电荷在电压的"驱动"和电阻的制约下而产生的定向有限电荷流,从而产生错误的物理观念。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只有像电炉子、电热毯、白炽灯等这样的用电器在工作时,电功全部或大部分会转化为内能,电路中的电流值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即I=U/R,我们称这样的电路就叫做"纯电阻电路"或"电阻性电路",欧姆定律是适用、有效的;而像电扇、各类电机、电磁炉、LED灯等用电器工作时,电功会全部或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磁能或光能等,而只有一小部分电功因克服导体或用电器的固有电阻从而产生热量,这种电路我们统称为"非纯电阻电路"(实际上还可细分为"感性电路"、"容性电路"等)。
这时,若不区分电路的性质,电扇的电机电流依旧按照I=U/R(欧姆定律)来计算的话,那么因为电机的线圈为铜质,其电阻值趋向于无穷小,则由欧姆定律计算出来的电机电流应为无穷大。
电与热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孙秀娟上完《电与热》这堂课后,使我想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表达必须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
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利用多媒体做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而语言则是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激起学生兴趣的导火线。
介绍实验仪器、说明实验步骤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过程就会产生一知半解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2、操作规范,不可颠倒顺序。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器材、连接和装配器材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教师对重点和难点的提示。
演示实验目的是想要学生学到什么懂得什么,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应把握最佳的时机点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师实验操作过程中所站的位置。
演示实验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在操作时,稍为不注意就会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部分学生的视线,时间长的话,被挡住视线的学生便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兴趣也提不起来了。
所以,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应该站在不挡住学生视线的位置为最佳。
1个人简历基本资料姓名:孙秀娟性别:女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学历:本科所学专业:物理计算机水平:合格工作年限:13 年职称:中学一级教师资格:中学教师资格自我评价本人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对实验室管理及物品使用也较为娴熟。
对物理教学课改方向的判断和把握有独特的见解。
适应能力强,虚心求教,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上进好学,富于创造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新知识本着严谨求学的态度.力争使自己尽快适应课改潮流走在前列。
学习经历1998年8月——2000年7月博州师范物理实验加强班;2000年8月——2003年7月新疆教育学院物理系物理专业2004年1月——2007年1月石河子大学物理系本科物理专业工作经历2000年8月——2002年7月在托托乡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在此期间担任园团支书记带领全园青年教师在园领导及乡领导和上级团组织的支持帮助下,争创了州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并配合妇联共同获得了“巾帼建功示范岗”的荣誉称号。
物理(心得)之《电热》探究性教学反思
物理论文之《电热》探究性教学反思《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摘要: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了。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必要每节可都面面俱到,应该有侧重,本节电热探究着重从:1、猜想及猜想的依据、2、设计实验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探究侧重 2个环节正文:学习完了电功率后开始了《电与热》的教学,开始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电热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生活中电能转化热能的事例,例如:电饭堡、电取暖器、微波炉、热得快、电烤箱、电烘箱、浴霸等等。
通过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取暖器的电热管热得发红,而电线却不怎么热?有的学生根据电灯提出了为什么灯丝热得发光而导线却不怎么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了正确引导探究电热关系,老师提出了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导入了电热的探究。
我们学校进行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在平时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步骤,一般的学生都能进行探究;本次探究活动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1、猜想及猜想的依据:很多学生的猜想是没有边际的,而且不知道怎样猜想,因为我们的提出问题: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电流产生热量,让学生联系电流的热效应这样许多学生马上想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流过导体,自然让学生联想到导体的电阻,电阻是导体的性质通过一系列联想,让学生猜想到电流流过导体上产生的热量可能与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有关?学生生活中经常使用电热器,对电流的热效应并不陌生,有的学生他提出了电流流过导体上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热器使用的时间有关?学生依据用热得快烧开水短时间只能将水烧热,要烧开时间较长。
有的学生提出了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两端电压有关等……2、设计实验:这次探究我收获最大的是引导了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实验方法的设计学生提出了不少的方案。
初中物理_电与热(焦耳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焦耳定律》--《电与热》教学设计思考1:我们通常都把电水壶接在什么电路中呢?请联系欧姆定律,这又能说明什么?你能猜想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吗?提示:看仔细,电壶芯的形状确有不同哟!这能说明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要烧开一定量的开水,利用不同的电壶所用的时间也不同,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二、探究电热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思考2:(1)要探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物理学中应采取什么方法?(2)在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你是怎样实现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呢?(3)要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你是怎样实现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呢?实验器材及工作原理介绍。
用电器。
由图片对比得出电壶芯的电阻不同。
并联系欧姆定律的公式:,总结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从而猜想电热可能与U、I有关。
猜想“电热可能与加热时间有关”。
小组讨论后确定:(1)本实验的方法为控制变量法。
(2)让不同阻值的电阻串联。
(3)让一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
观察、小组讨论。
联系生活,凸显“STS”思想。
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必要的引导,提出猜想。
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实验方法,确保实验的严密性。
引导探究实验步骤的设计。
通过观察瓶内电阻丝的长短及粗细来粗略估计电阻丝电阻的大小。
分析你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探究二:电热与电流的关系分析你的实验现象,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探究三: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在电阻和电流都评价练习1、某电热器接在220V的电源上,它的电阻是55Ω,通电10分钟产生多少热量?评价练习2、为什么电炉丝通过铜导线接到电路中,炉丝热得发红,铜导线却不怎么热?四、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电热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
因此使用电热器时,一方面要利用其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带来的危害。
示范练习。
联系实际,相互交流。
列举生活实例,区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巩固应用,矫正提高。
体现“STS”思想,承上启下。
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第一篇: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电与热》教学反思在这次创新杯教学能手比赛中,我选择了《电与热》作为课题。
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从选题的方面来看,我认为本节课能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回顾本节课上课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以下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一、成功之处:1、课题的引入是一大亮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引入时设计了一个身边的小场景:场景给出后,学生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而且对场景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学生感受电发热的实验也是一大亮点:这个实验即让学生亲自感受了电能发热,又对下一个问题(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起到了引入的作用。
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并带着问题进入实验探究。
3、实验探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感受实验;发动学生进行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二、不足之处:1、在焦耳定律的理论推导中,给出公式太多:焦耳定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物理公式的推导又很抽象,在本环节中,我不应该把求功率的公式全部板书出来,这样给学生增加了难度。
在此环节中用的时间较多了一点。
2、实验结论总结过快: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论,此环节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叫几个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例题讲解不够透彻:虽然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做对例题,但是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做题的思路,这有助于在今后遇到题目学会自主分析。
4、练习的设计可以做到更精一些:有一个练习题可以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把求热量和电能分开,让学生发现最后的计算结果是热量和电能相等,这样可以进一步说明电能全部转化成热。
这样更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难点。
通过本次的锻炼,我觉得收获甚多。
《电与热》一节教学后的思考
《电与热》一节教学后的思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中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物理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以往那种“深挖洞”寻难题,为应付中考而大量集训的做法,培养的只是一个个解题的机器人,创新意识、开放思维已经变得麻木,这样的教育肯定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和“重在参与”的意识,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表达其思维过程,学生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他们成功地表达之后,会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同时会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赞赏,从而有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这些都将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
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关键。
在《电与热》的教学中,我充分应用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我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我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星期天,妈妈对小明说:我出去一会儿,你不要玩电脑。
妈妈回来后,摸了摸电脑,说“你玩电脑了”。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妈妈是如何知道小明同学玩电脑了?同学们齐声回答,是因为电脑发热。
那么我想问同学们电脑为什么会发热?学生说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脑。
有学生就问:电流通过电脑产生的热量和那些因素有关呢?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们提出了好多因素,最后一致认为可能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8.4电与热配套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下8.4电与热配套【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电和热”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
2、知道并掌握焦耳定律内容。
3、能运用焦耳定律运用实际生活。
4、了解电热的利与弊,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的应用和防止。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2、体验探究几个环节,分享合作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将科学应用于生活信心和勇气。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1、探究电流产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2、焦耳定律的运用。
3、电热的利用与防止。
【教学难点】1、焦耳定律的得来。
2、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准备】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课件。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配幻灯片2)1、电功率是什么样的物理量?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实验探究中几个环节是什么?二、新课导入(配幻灯片3)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1、请同学欣赏几种用电器,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为什么会这们的特征?(“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三、进行新课(一)电流的热效应(配幻灯片4)(1)教师引导: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电和热》课后教学反思
《电和热》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反思: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电功率的问题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利用生活中用电器工作时伴有发热的现象引入电流热效应,通过实验探究说明了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都有关系,从电能的转化和欧姆定律推出了焦耳定律,这对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来学习、研究物理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本章节物理计算公式增加,变形公式多,使学生一下变得无所适从,感觉本章节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山。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寻求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过符号和单位关,这个工作应该放在前面学习中完成;其次是P=W/t的两组单位换算是难点,这个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方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意式;而P=UI计算实际功率的时候,要牢牢抓住电阻不变的核心,至于两个变形公式尽量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实际功率方法之后再引入,并且尽量给于学生一定的时间消化理解:P=U2/R多适用于电压保持不变时功率大小计算和判断,P=I2R多适用于电流保持不变时的功率计算和判断;最后是焦耳定律应用,先考虑是否纯电阻电路,然后在推倒公式Q=W=Pt=UIt=U2/Rt=I2Rt中根据题目给出物理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的掌握可能会轻松一些。
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对于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很多,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只是要注意热必须是由电能转化,没有这一前提,谈利用和防止是没有意义的。
2、对于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在学生的猜想中会出现很多因素(如电压、电功率)要通过讨论确定本节探究的重点是电流、电阻和时间问题。
3、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对于前一种方法的利用学生还是非常熟悉的,但转换法的思想要给学生一定思考过程,因为在后期的物理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抽象问题定量分析,转换成直观形象的物理现象这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
“电与热”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电与热”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王继云(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第一部分“电与热”的深层次理解一、“电与热”在电学知识中的地位焦耳定律是重要的物理定律,它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热能转换中的体现。
“电与热”是安排在电能和电功率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既是电功、电功率的延伸,同时也为学生升入高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通过实验说明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都有关系,并指出 1840 年英国科学家焦耳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焦耳定律。
教材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来学习、研究电热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焦耳定律的认识。
然后又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在生活中电热的利用和防止,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
二、“电与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1. 电热的利用:各种电热器2. 高压输电: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此处电流产生的热量主要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高压输电中,要减小导线的电阻,必须增大导体的横截面积,在导体的电阻再减小情况下,可以把某段输电线的电阻看成一个值,此时要减小电流通过输电线产生的热量,只有减小电流,而要保证输出的功率不变,只有提高输电电压,这就是高压输电的依据。
这儿的隐藏条件是把输电线的电阻看成电路中的一部分,当电阻一定时,电流越大,输电线两端产生的电压降 U=IR 也越大,即输电线产生的热量 Q=W=UIt=I2Rt 。
3. 各种电器的散热装置三、相关知识与拓展1. 电流的三大效应:电流的热效应、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的效应是多方面的,电流三大效应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
具体体现是:1 )电流的热效应:当电流通过电阻时,电流做功而消耗电能,产生了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 )电流的化学效应在电解质的水溶液中通入电流,两电极上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
这种利用电流使物质产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我们称为电流的化学效应。
电功和电热教学反思
电功和电热教学反思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要。
而电功和电热是电力工程专业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们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电功和电热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是对电功的理解,学生们往往把电功和电能混淆。
其次是对电热的认识,学生们往往只记住了电热公式,但不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电功和电热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而不是单纯地教授公式。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究电功和电热的本质,帮助他们建立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探究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去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电功和电热教学是电力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掌握这些概念,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与热》教学反思
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周淑斌
2011年5月10日,我的校级公开课在八三班教室顺利进行。
我上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电与热》。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
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完课之后,我觉得我的这节公开课存在以下不足:
1、在编写学教案时,一些问题我处理得不够灵活,知识点只是以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呈现,这样学生只要一翻书就能找到答案。
这不免给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达不到教学目标。
2、对课堂上的一些生成问题,我处理得不好。
例如在处理学教案上的一个问题:电炉通电时,为什么电炉丝是一点点地变红而不是一下变红?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很热?有一个学生选择的答案不对,而我就直接讲解,没有再找其他学生回答。
根据我的教学实际,我今后有如下的改进措施:
1、继续认真编写学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让学教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2、在平时的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对回答对的加强强化,给予鼓励,再接再厉;对回答错的,勉励其不要气馁,下次争取答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相信我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有让他们爱学、会学,我们教师才能真正走出多年的困惑,不要一为地强调结果,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过程吧,只有这样结果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