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教学原则是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考点,考察的方式包括单选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尤其需要重视该内容。
那么接下来就针对教学原则结合其考察方式给大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备考教学原则。
首先单选题的考察通常以概念反选、例子反选或古文反选的形式进行。
其次简答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考察教学原则本身,需要记忆教学原则包括哪些原则;二是考察某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以及材料分析题以材料的形式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以及掌握具体教学原则的概念并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那么具体的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八大原则: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基本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考察方式:1、规律与原则对应: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符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2、例子反选:“教师在讲解‘精忠报国’这个知识点时,会结合南宋岳飞的实例,先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之情,再讲解知识点的含义。
”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3、古语或人物反选: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想结合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基本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察方式:1、规律与原则对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符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例子反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上,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关于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
”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古语或人物反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等均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是塑造未来的重要环节,而小学既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也是他们人生道路的起点。
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得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得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为了获取教育教学知识,小学教师应不断学习和钻研。
首先,他们应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和社会背景。
其次,了解教学方法、教材解析等专业知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他们还应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的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能力的培养除了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得外,小学教育教师还需要培养一系列的能力,以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
以下是几个关键能力的介绍:1. 情感沟通能力:小学教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
通过耐心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 计划组织能力: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等。
教师要做到既灵活又有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加高效。
3. 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教育教师应具备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通过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团队合作能力:小学教育教师经常需要与其他教师、家长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合作。
团队合作能力是成功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三、培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途径为了培养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师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自己:1. 继续教育:参加教育培训班、研讨会等专业活动,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更新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学习交流:与同行教师保持良好的学习交流,分享经验和教学心得,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 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原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原则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一、直观性原则(一)基本涵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需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
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
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
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
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
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
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需须进行需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
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
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
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拟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需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师用语言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表象或想象,以使教学顺利进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什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什么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小学阶段教育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考察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该考察什么呢?
课程知识
小学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知识。
从语文、数学到科学、社会,小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
考核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是评估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学习能力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
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
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不仅仅是看成绩,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
综合能力
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
考察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情况,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状况。
品德素质
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考察学生的品德素质,包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正直诚信、乐于助人等方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应当通向实践,考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为教育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希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这个阶段中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品德的人才。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一套原则或准则,它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方针和方法。
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传授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的传授。
包括讲授的内容要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讲授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理解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这种理解能力不仅是对知识点的表面理解,还应包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引入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课堂游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相关性原则: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与实例结合、引入案例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5.激发思考的原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不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点的灌输。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6.适应个体差异的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与关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教学。
7.培养能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8.分层次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需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9.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育学中单选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其中包含了八个教学原则,每个教学原则的概念以及要求都要求掌握,对概念要进行深入理解,单选题一是围绕概念含义举事例选原则,二是结合概念考常见的俗语、词句,要求我们一一对应,在复习的时候要重点深入理解识记。
教学原则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也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传递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一原则体现了教学与德育相联系。
教学中赫尔巴特提到“教育性教学原则”体现了这一思想,认为教学都是具有一定教育性的,对人的思想品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授岳飞精忠爱国一篇课文时,既要把基础的课文知识讲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中岳飞爱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事例就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反映和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社会实践不致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
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如练习、实验、实习、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学会读、写、算及其他一些学习的和劳动的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已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书本知识来认识的,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而学生的具体实践实际操作是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要把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处理突发事件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处理突发事件(一)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1.成员间的分歧2.打架斗殴3.顶撞4.恶作剧(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班主任要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对方方面面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尽量做到公正、公平,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2.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因为自己的主观随意导致处理问题不公,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
那样只会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巾的威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其越错越远。
3.有效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讲究效果。
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如何,要用“育人”的态度去看事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无论什么事都应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消极不利的一面,同时又看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4.可接受原则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积极加以改正。
5.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
对于有些突发事件,教师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但是“冷处理”不是不处理,也不是拖到不能再拖时再处理,而是先进行正常的活动,等活动结束后再处理。
(三)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
2.机智果断应对要尽可能地平息事端,使当事人冷静,为思考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拖延时间。
还可采取“转移话题,暂避锋芒”“冷处理”等方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教学实施-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单选题]1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江南博哥)真谛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研究B.行动研究C.叙事研究D.调查研究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单选题]2.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让学生背给她听,故意将“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
这种课堂总结方法属于()。
A.自然式B.归纳式C.游戏式D.悬念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游戏式课堂总结指把游戏引入课堂,寓课堂小结于游戏中。
题目中于老师以扮演耳背奶奶的方式属于游戏式课堂总结。
[单选题]3.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这种总结方式属于()。
A.开放型总结B.认知型总结C.封闭型总结D.归纳型总结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开放型总结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封闭型总结又称认知型总结,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单选题]4.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A.案例B.命题C.反例D.正例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
麻雀.燕子均是鸟类,且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前肢为翼,无齿有喙。
所以证明了前肢为翼,无齿有喙的是鸟的基本特征。
故选D。
[单选题]5.读书指导法是一种()的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B.以直觉感知为主C.以实际训练为主D.以语言传递为主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都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单选题]6.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的发明成果,碑刻书画,这对理解我国古代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简答题高频考点
简答题高频考点1、教学设计导入原则:目的性启发性关联性趣味性艺术性。
2、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O(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系统性原则7.效益型原则8.动态性原则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2.法律原则3.思想教育原则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档、报表统计)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理)3.政教处(德育思想政治)4.总务处(后勤提供经费物质保障)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6.年级组(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由来:《孟子尽心上》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a.继承性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人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按作用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隐性功能(非预期的)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发展:7.原始社会a.具有一定的目的性b.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c.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d.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e.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f.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中国夏朝——痒序校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宗教教育古希腊斯巴达——尚武教育雅典——崇文教育5.封建社会中国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显学盛行隋唐——实行分科教学科举制宋朝——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清朝——学堂中体西用1905废除科举西方教会学校骑士学校特点: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4.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终身发展的一生5.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6.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7.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8.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中国《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道家道法自然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昆体良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创立阶段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教育观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经验活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人民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五条教学原则a.高难度B.高速度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美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德创立范例教学理论皮亚杰——瑞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人力资源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着受教育权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b.教育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3.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因材施教原则
(一)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在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
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这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基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
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
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
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
练习题
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选项是教学原则?A.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B. 因材施教C. 教学相长D. 知识传授答案:B解析: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原则之一,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 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是什么?A.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B.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D. 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答案:A解析: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活动课程主要是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
这两种课程类型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共同构成了小学课程体系。
3. 以下哪个选项是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自主学习C. 课堂讨论D. 教学评价答案:A解析: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4. 以下哪个选项是教学评价?A. 课堂提问B. 学习成绩C. 教学计划D. 教学目标答案:B解析: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学习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反映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以下哪个选项是教学策略?A. 情境教学B. 小组合作C. 教学设计D. 教学评价答案:A解析: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计划。
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二、简答题1. 请简述教学原则。
答案: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可接受性、因材施教等。
2. 请简述教学方法。
答案: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教学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他们在这个阶段将学习到基础的语言、数学和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通过小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 培养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相处、沟通和合作,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1. 注重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也有所不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多元化教学资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实物等资源,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践实验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 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和特点,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知识涵盖了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
只有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知识的内容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学科目的内容,包括知识框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易犯错误的点等。
只有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原则、方法等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总结。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灵活运用适合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 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群体。
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1.提升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需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培养个性化教学能力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速度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培养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他们走向成功。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大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该科目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等。
2.教育思想和流派:孔子思想、兴学、新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等。
3.教育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发展。
4.教育原则: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
5.教育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等。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
2.学习心理学:学习的条件与要素、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1.课程与课程标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国家课程标准等。
2.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法。
3.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知识的呈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等。
4.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等。
四、教育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网络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3.教育软件:教育软件的类型与特点、教育软件的运用。
五、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1.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常见疾病、饮食与营养、心理健康等。
2.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
3.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4.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理与急救知识。
六、小学德育教育1.德育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示例引领、言传身教、激励教育等。
2.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等。
3.小学生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培养、行为规范培养等。
七、小学语文教育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等。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
考点: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教育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组织和开展班队活动时,要以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有积极影响和有力的促进为目的。
这是班队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2)针对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针对性原则是指要针对班队组织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
(3)自主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自主性原则是指班队活动要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班队全体成员是班队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真正的主人。
(4)多样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多样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5)计划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计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活动进程;二是规划活动形式。
(6)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指班队活动要扎根生活、深入实际,使活动符合客观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味生活、感悟人生,以达到对学生的自然而然的教育。
(7)可行性原则
班队活动多数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和开展的,这就要求班队活动要注意活动的频率、活动的规模,要量力而行,具有可操作性。
(8)创造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充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教学原则是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考点,考察的方式包括单选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尤其需要重视该内容。
那么接下来就针对教学原则结合其考察方式给大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备考教学原则。
首先单选题的考察通常以概念反选、例子反选或古文反选的形式进行。
其次简答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考察教学原则本身,需要记忆教学原则包括哪些原则;二是考察某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以及材料分析题以材料的形式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以及掌握具体教学原则的概念并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那么具体的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八大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符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教师在讲解‘精忠报国’这个知识点时,会结合南宋岳飞的实例,先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之情,再讲解知识点的含义。
”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想结合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
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符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上,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关于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
”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等均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考察方式:
1、例子反选:“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使他们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符合直观性原则。
2、古语或人物反选: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直观性;
3、教学方法与原则的对应: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
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启发性教学原则符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
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
小说很快被翻译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
”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首次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我国的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符合启发性原则,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启发性原则、第斯多惠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启发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2、古语或人物反选:《学记》中“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孟子提出“盈科而后进”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六、巩固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考察方式:
古语或人物反选: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符合巩固性原则。
七、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
基本含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考察方式:
古语或人物反选:“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符合量力性原则、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符合量力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的对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2、古语或人物反选:首次提出因材施教四个字的是朱熹“夫子施教,各因其材”、《论语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除了上述客观题的考察方式外,教学原则也可能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察,现在就让我们感受一下,材料分析题的考察方式吧~
例题: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
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洛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
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解析:
(1)张老师贯彻了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工作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原则。
材料中,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通过一步步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2)张老师贯彻了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材料中,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老师通过让学生做实验、展示示意图来让学生看到做实验呈现的全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取直接经验,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3)张老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材料中,张老师在进行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在最后布置的小组讨论的作业中“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均为了使学生充分的将书本当中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上常用的教学原则你学会了吗?如果还没有记住教学原则都包括哪些,那
么小口诀来帮你记忆~“要想接进(循序渐进)直(直观性)发(启发性)量(量力性)妹,必先巩固(巩固性)科学(科学性与思想性)理(理论联系实际)材(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