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目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互动与练习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学会珍惜和回报母亲的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等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01教学难点02注03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030201《我的母亲》内容概述文本特点与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文本风格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联系针对性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有序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播放与母爱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铺垫。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交流,引导思考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对母亲的印象是什么?”“母亲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善良等。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如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评价学生对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的理解,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文章,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举办孝敬父母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课件PPT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我的母亲》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基本信息,如生平、著作、文学地位等;阐述《我的母亲》在老舍作品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老舍的图片、著作等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
教学内容:老舍对母亲的描述,分析其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描绘母亲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坚韧等。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教学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拓展阅读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了解类似的主题作品。
教学内容:推荐与《我的母亲》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如其他作家的母亲题材作品等。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我的母亲》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老舍作品风格解析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老舍独特的写作风格,分析其在《我的母亲》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老舍的语言特点,如北京方言的运用、幽默与讽刺的结合等。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识别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第七章:情感表达技巧分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
第八章:母亲形象分析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母亲形象在文本中的意义,思考母亲形象对作者的影响。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我的母亲的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诗歌欣赏与创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欣赏部分现当代文学作品;2.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4.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与素材:1.课件、音响设备;2.多种类型的现当代诗歌作品:包括自然诗、抒情诗、小诗歌等;3.小红花或其他奖励物品;4.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课程(15分钟)1.师生互动:与学生谈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现当代诗歌作品:播放录音或展示作品,引发学生兴趣和欣赏的情感。
第二课时:欣赏与解读(30分钟)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共享阅读体验和理解,然后展示理解和表达。
3.全班讨论:总结各组的发言意见并展开全班的讨论。
第三课时:创作步骤(30分钟)1.师生互动:与学生分享诗歌创作的经验和技巧。
2.创作指导:提供给学生一些创作素材和题材,帮助学生选择并启发他们的灵感。
3.自由创作: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进行创作。
第四课时:展示与评价(30分钟)1.学生展示: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或表演。
2.评价与奖励:全班共同评价,学生可以互相表扬和给予建议。
3.奖励表彰:表彰精彩创作的学生,给予小红花或其他奖励。
第五课时:收尾与反思(15分钟)1.师生互动:与学生反思整个课程,分享成果和学习心得。
2.总结与展望:总结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继续创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学生乐于参与并积极发言的情况;2.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和创意程度;3.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延伸(可选):1.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的诗歌朗诵比赛;2.安排学生的优秀创作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展示;3.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或阅读分享活动。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诗歌,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情。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家庭亲情。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ir parents and长辈,培养感恩之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和感情。
2. 预习下节课文,掌握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文中句子或段落表达情感;3. 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2. 相关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与母亲的美好回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表达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尊敬母亲。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我的母亲》;(2)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篇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作品。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1.2.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对子女的影响。
1.2.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作品,理解情节和人物。
2.1.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2.1.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老舍的图片、作品节选等,丰富教学手段。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老舍和《我的母亲》的信息。
2.2.3 纸质教材:提供《我的母亲》的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我的母亲》,理解情节和人物。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第四章:作业设计与评价4.1 作业设计布置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读后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4.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学会尊敬母亲,关爱家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经验教训。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课件PPT。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母亲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故事。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
2.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三、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情感体验1.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 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2.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前两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母亲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母亲、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词汇、句型等知识,理解并朗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懂得珍惜母爱,传承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句型的学习和运用;文章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的母亲》。
2.学习词汇与句型(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常用句型,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3.阅读文章(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根据课前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理解和解读,学生可借助词典、课文译文等辅助理解。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各自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包括母亲的特点、习惯、爱好等,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
5.听力练习(15分钟)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个人表达(10分钟)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编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包括母亲的特点、对自己的爱、平时的行为等,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
7.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并教师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四、教学活动设计: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章中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英语作文,内容可以是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母亲的赞美等。
3.诗歌朗诵:让学生背诵一首关于母爱的英文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1.关于母爱的英文词汇和句型。
2.学生分享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描述。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语言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在对母亲的理解和关爱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母爱、尊重母亲,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崇尚家庭文化价值

教案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家庭文化价值的传承。
本文将以《我的母亲》为例,探讨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崇尚家庭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1.理解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懂得感恩母亲,学会尊重、关爱和体贴母亲;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母爱、孝道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4.掌握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孝道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我的母亲》文本阅读理解和表达训练。
通过朗读文本、分析文本、讨论文本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方式。
2.古诗词欣赏。
选择一些著名的古诗词,以母爱和孝道为主题,给予学生启示和感染,使其深刻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母爱、孝道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3.实际案例分享讨论。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感人故事,从而促进学生对家庭中感情的体会和理解,增强对家庭文化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朗读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文本,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信息,记忆文章中的细节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2.分析文本:通过提问、词义解释、情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蕴含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讨论文本:以小组形式为主,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际案例分享:以小组形式为主,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亲身经历,从而增强对家庭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阶段通过介绍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关注。
2.阅读与理解教师让学生朗读文本并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词义解释、情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蕴含意义。
3.讨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力量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尝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育同学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育同学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长拓展。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顺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肯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常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日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受,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气。
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同学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静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慈爱:慈祥慈爱。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晰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阔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同学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索:(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同学争论回答,老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同学通读全文,体会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同学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支配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老师引导同学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倾听教导,催“我“去上学。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内容、主题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我的父母”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十、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并付诸实践。
十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十二、家长沟通1. 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 鼓励学生在家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爱。
十三、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如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品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如“慈祥”、“挚爱”、“坚韧”等,并能正确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母亲的形象,学习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4.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提高朗读技巧。
2.各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母爱事例进行分析,探讨作者描绘母亲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回顾文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
2.对文章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如速读、细读、批注等,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2.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明白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案设计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的含义,理解母亲对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学会感恩。
二、教学内容1. 母亲的角色和责任2. 母亲对家庭的影响3. 孝敬母亲的重要性4. 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5. 实践活动: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的角色和责任,母亲对家庭的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孝敬母亲的重要性和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实践法:引导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验感恩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故事材料3.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书写感激之情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母亲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导入本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母亲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了解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孝敬母亲的重要性和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写一封信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并承诺为母亲做一件小事。
5. 分享和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写的信和计划为母亲做的事情,互相交流感受。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母亲的认识和孝敬母亲的态度。
2. 收集学生写给母亲的信,评估他们对母亲感激之情的表达。
3.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为母亲做小事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庆祝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制作礼物等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开展一次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九、教学资源1. 视频或故事材料: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或视频,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关于我和我的母亲之间的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重点在于刻画母亲和我之间的感情。
本文适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母爱的伟大,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感受到母爱的深刻内涵和人性的伟大。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关于母亲的词汇,并能够借助词汇运用,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母爱的温暖和伟大,并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内涵和人性的伟大。
3.通过讨论和交流,能够发现文章所呈现的母爱的伟大并可自我思考如何报答母爱。
4.能够通过整合所学知识,自主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有关母爱的作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和掌握与文章相关的词汇。
2.理解文章述说的故事,通过深刻体会母爱的内涵。
3.能够通过思考和交流,发现母爱的伟大,并自我思考如何回报母爱。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词汇学习、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感悟母爱的内在涵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1: Warm-up通过图片展示相关母爱的图片,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描述。
比如:图片展示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走在树林小路上,要求学生描述母亲和孩子的表情、所穿服饰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关于母爱的一些话题。
Step2: Lead-in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难以忘怀的经历,并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Step3: Vocabulary让学生学习本文所涉及到的生词和词组,如:surprised,whisper,decision,realize等。
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学习到生词的运用和重点掌握。
Step4: Reading在学习完生词后,让学生阅读本文。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进行语音模仿。
同时,教师可结合读后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实例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实例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对象:初中生单元:家庭生活教学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母亲的特点、生活、为人处事等情况,感恩母亲。
2.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认识到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增强家庭意识。
3.让学生理解家庭中的合作共赢思想,与家人相互关心、支持和扶持,真正做到家庭和谐。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让学生描述母亲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2.配合家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中的合作共赢思想,真正做到家庭和谐。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与展示2.实践操作3.案例分析教学素材:1.教材:《我的母亲》2.视频素材:《舌尖上的中国》太仓版3.家庭故事:母亲养育自己的经历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请学生们拿出手机,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太仓版中的关于母亲的内容。
2.讨论视频中呈现的母亲形象,并引导学生们从中获取灵感,提取有用素材,帮助学生们构想属于自己的母亲描述文章。
第二步:阅读文章,描述母亲1.将《我的母亲》整体阅读一遍。
2.小组内讨论母亲的形象与主题表达,然后让学生们撰写一份关于母亲的文章,同时可以配合小短诗或文言文。
3.在结束之时,指导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文章,在磨砺中互相学习。
第三步:分享家庭故事,增进家庭意识1.请学生们分享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经历,鼓励学生们把满怀感激的情感倾诉出来,给予自己的母亲最深的赞许与回报。
2.可以请一些着名母亲代表,或是学生的家长代表来到教室,分享他们的母亲故事,这样可以更贴切地给学生们带来亲身体验。
第四步:案例分析,悟出合作共赢思想1.从学生们分享的内容中,引导他们讨论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共同思考的方式,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案。
2.学生们可以采用教材或者网络上的案例,帮助他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共赢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想到的家庭合作方案,同时鼓励他们回家实践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我的母亲》教案指导

《我的母亲》教案指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感受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能够运用现代汉语语言技能陈述自己对母亲的感慨和思考。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深刻领会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懂得珍惜母亲的爱,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孝心,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方法:1、归纳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3、情境教学法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母亲对我们的爱及对我们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1、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认真阅读《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主旨。
2、让学生自己把作文中的优美语言摘抄下来,分析一下它们的文体、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再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尝试写出一篇自己的作文;或者带领学生编写一首感恩母亲的诗歌、演唱一与母爱相关的歌曲等等。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思想,参与课堂讨论,表达感想和情感,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母亲的理解和尊敬。
五、板书设计:《我的母亲》母亲的爱;我们的感恩六、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是否能够清晰地用现代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能够考察他们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是否有所提高。
如果家长也能够积极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学习进展,那么评价的结果也会更加准确和全面,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培训体悟】课堂教学高效与否判断的标准之一是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
要求教师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有效教学。
然而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尤为重要。
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上也有不同的差异。
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
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
教师要对学生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层。
低层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有困难,对学习没有兴趣;中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高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偶尔会有创造性的思维。
结合教材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一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问题。
这些层次并不是明显地用标题标出,而是在一个问题里设计三个层次。
这些问题并不指定哪一层次学生回答,而是要求三层学生共同思考,使他们在思考、回答中进行隐性互补合作学习。
在选题时注意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请低层学生回答,再请中层学生补充,最后由高层学生完整回答。
在合作学习中,一般以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尽量保证有一位后进生,两位中等生和一位优等生。
高层学生当组长,是小组学习中的组织者,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高、中、低层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小组讨论后进行班上交流时,每组可以推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意见,并可以由其他组员提出补充意见,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结果,给所有组员以同样的机会,强化小组意识。
各组之间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在培训中的认识,我坚信只要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就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下面是胡适《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意图】“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实现两种转变。
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为“主动”。
【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
节选自《胡适自传》,体裁是一篇传记。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本文既没有鸿篇巨制的结构,也无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仰仗它不事雕琢的平实,平淡的语言,朴素明净的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同时,作者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把那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描摹得感人至深。
【学情分析】本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2)收集有关胡适成长经历的资料,注意母亲给他影响的内容;(3)整体感知文意,推敲含义丰富的语句,概括文中母亲形象,感知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性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态度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起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在本文中,让学生以理解母亲的形象为切入点,品味平实的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感知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法设计】:自主、合作学习、拓展、反思【课前准备】多媒体、讲义资料、小黑板【教学流程设计基本模式】“问题”+“解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一)出示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罗大佑的歌曲《母亲》,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师: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发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即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二、导学1、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2、走进作者(多媒体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资料,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三、质疑(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质疑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母子亲情画面。
)师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词语概述母亲的形象。
生: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从中感悟到母亲不仅是慈母,更是严父加恩师。
四、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围绕慈母、严父、恩师三个关键设置问题,体会母爱,学生分组讨论后加以作答,答案用小黑板展示,师生共评)1、深深慈母情,浓浓爱子意,体会慈母形象师:本文是一篇质朴动人的母亲赞歌,通过全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种爱是在平淡的描写中透露出来的,大家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做出评价吗?A 组展示:夜里用舌头舔我的病眼B 组展示: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帮我把衣服穿好,天大明才让我去上学C 组展示: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D 组评论:第一件事例体现母亲为我病眼的着急之情,不管是否卫生仍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第二件事例写母亲在我醒来之前便提前坐起,唤我早起,但又为我的安全着想,直到天大亮才让我去上学;第三件事例写母亲为照顾我少年的尊严,从不在别人面前训斥我。
这三件事例都体现了一颗慈母之心。
师:三组同学展示的事例都十分恰当准确,D 组同学的点评也十分到位,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慈母形象。
2、谆谆教诲语,时时常督促,感受严父形象师:从文中我们看到,母亲不仅是慈母,而且身兼双职,也是作者的严父,课文里有许多事例都是来描述母亲对我严格要求的,同学们请尝试找出典型事例并加以点评好吗?E 组展示:天刚亮便把我叫醒,反省昨天的错误F 组展示:做错事后,如果事小,第二天早晨教训“我”;如果事大,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责罚我,或罚跪,或拧我的肉G 组展示:“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因这句轻薄话受母亲”重罚H 组点评:这些事例体现了母亲对“我”在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两方面的严格要求,母亲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不要跌他的股,因此便督促儿子用功读书,严谨做人,于是对“我”严加管教。
师补充:母亲对“我”的教诲是十分讲究方法的,在一天早上纠正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一天的行为就会特别谨慎。
师: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胡适的母亲 16 岁嫁给当时已 48 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为填房,6 年后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胡适的母亲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母亲大。
所以按辈分,她是后母,是长辈;按年龄,儿女们(除胡适)都比自己大;按职责,她要负担起管家的责任。
因此,胡适的母亲是一位特别家庭、特殊时期和特别地位的母亲,正如胡适所言“以少年做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困苦艰难非有外人所能喻者”“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胡适的母亲面对这让人劳心费神的一大家子,她又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的呢?I 组展示:除夕夜,对来找大哥讨债的债主,母亲请本家来帮助解决纠纷,但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J 组展示:大嫂二嫂闹矛盾,母亲先装作不见,但忍不住时就会用“哭”来发泄心中的压抑K 组展示:受五叔言语侮辱后,直到五叔当众向母亲认错、赔罪,母亲才肯罢休L 组点评:从这件事中我们总结出母亲处理家庭问题的“三大法宝”:“请、忍、哭”,同时,也感受到了母亲“气量大,性子好” ,“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母亲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我”以后为人处事产生巨大影响,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如作者所言“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母亲是我的恩师。
五、小结师:我们围绕“慈母、严父、恩师”这三个关键词,从具体事例与平淡的话语中概括出了母亲的形象,也体悟到了母亲之不易,母爱之伟大,并感受到作者对母亲之怀念和敬重之情。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1、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相信你的父母特别是你的母亲许多言行已深深影响了你,并引着你走向未来。
课后,请大家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并感谢他们对你的教诲。
2、朗读、鉴赏有关母爱的诗词3、课外阅读推荐: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七、评价与反思课文通过作者在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深切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了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胡适先生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
在本课教学“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慈母、严父、恩师”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母亲形象与品质的具体事例,并让学生自己点评,从而概出括出文章主旨,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并且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附:培训前的教学设计《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实现两种转变。
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内容】《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
节选自《胡适自传》,体裁是一篇传记。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