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 内部牵制阶段:这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主要通过岗位分离、限制接近、定期盘点等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控制。

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扩大,自发性的内部牵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于是内部控制制度应运而生。

1972年的美国水门事件成为推动内部控制进一步发展的导火索,1977年美国颁布《国外反贿赂实务法案》,这是美国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
式出现的内部控制规定,强制性的内部控制制度由此揭开序幕。

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合理保证其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项要素。

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在此阶段,内部控制不再局限于审计领域,而是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

同时,内部控制的要素也变得更加完整和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框架。

5.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阶段: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内部控制逐渐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个阶段的内部控制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还强调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和预测,从而更加全面地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以上是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的信息,仅供参考。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机构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内部监督机构和控制方法,以确保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管理学的早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经验型阶段,即“自我控制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多依靠一些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通过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和目标的实现。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内部控制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接参与和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控制手段。

第二个阶段是制度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逐渐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等。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内部控制开始从个人行为转向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控制手段逐渐规范化和系统化。

第三个阶段是标准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引入一些内部控制的标准和框架,主要是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与外部治理机制的衔接。

内部控制标准的引入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指导,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

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

第四个阶段是信息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来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

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例如,通过采用ERP系统、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总之,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经过了经验型阶段、制度化阶段、标准化阶段和信息化阶段。

这些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管理理念的进步和发展,也为组织提供了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关注和改进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复杂的环境要求,确保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流程和机制,对组织、人员、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规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的建立最初是为了防止欺诈行为和内部失误的发生。

在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一些基本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等,来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阶段: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着重完善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包括风险评估和防范、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业务流程规范和监督、内部审计和监控等,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的一体化
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被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导向相一致。

企业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战略工具,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设计制度,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第四阶段:数字化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也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企业开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精准度,提前预警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总之,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完善,再到与企业战略一体化,最后走向数字化的演进过程。

这一历程体现了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和对风险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论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演进

论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演进

论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演进内容摘要:内部控制目标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财产安全性、财务报告可靠性、财务报告可靠性与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的合理保障、风险控制和基于企业战略实现的控制目标。

文章通过探讨不同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及维系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展开的内在机制,以为当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改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发展(一)实物财产安全性控制社会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剩余财产的出现。

财富的私人积累逐渐导致财产的保管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引出为降低财产物资实物风险而采取的内部牵制措施,这也是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

公元前4000年的巴比伦到亚述的契约证书、古埃及国库支付、中国周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家长账簿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Michael Chatfield,1977)。

(二)财务报告可靠性控制十字军东侵(1096-1291年)促成了地中海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商业和银行组织的产生和产权形式的复杂化。

在短期定向贸易中,经营代理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产权的进一步分离,具体表现为财产的保管权、经营代理权和短期占用权从所有权中的分离。

在这一时期产权所有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财产物资的实物风险和经营代理和占用之后的财务报告风险。

为避免财务报告风险,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形成了天然的内部会计控制(丁友刚,2007)。

这一内部控制思想也被称为基于财务报告视角的内部控制。

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这一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表现形式为内部会计控制。

(三)财务报告可靠性与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的控制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时期,企业管理层级组织和长期雇员的出现以及经营权与所有权进一步分离,经营风险问题由此变得突出。

为了控制经营风险,出现了采用单个财务指标进行经营效率控制的措施。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当时的统治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和资源分配。

然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演变并适应了不同的时代需求。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企业更加庞大和复杂,内部控制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企业主开始意识到,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这一时期,内部控制主要关注于财务方面,包括会计核算、报告的准确性和资产保护等问题。

20世纪初,由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内部控制也得以优化和提升。

例如,使用机械式会计机实现自动化记账,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同时,对于不同部门间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也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在20世纪后半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兴起,内部控制也逐渐与企业治理和合规管理相结合。

此时,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还包括确保企业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运营。

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内部控制也逐渐扩展到风险管理领域,并包括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监督和审计。

当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

随着科技
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内部控制也得以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国际合规标准的制定,内部控制也越来越重要。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其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

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

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第一篇: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内部控制的定义与演变历程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 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掌握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

1.内部控制的主体内部控制的主体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岗位,如同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不只涉及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是与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相关,只有所有员工都了解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健康,人力资源工作才会做好。

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只有董事会和总经理重视,那么内部控制体系不会做好,只有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衔接部门理解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支持并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化,否则只是形式主义。

2.内部控制的目标实施内部控制,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目标效益性控制的目的不是增加成本、限制人员自由、限制弹性,首要目标是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产生增值。

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控制到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好处:第一,企业能够赚钱;第二,企业赚钱具有持续性;第三,企业赚钱比较有质量。

很多企业赚钱没有质量,只追求账面利润,而忽视现金利润。

如果将内控做好,不仅能够让企业效益更好,而且会大大提升效益的质量。

数据的可靠性企业实施内控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财务制度中的财务核算制度,就是依据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制定的,这对于企业的财务处理非常重要,因为针对同样业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处理效果。

法规的真实性法规的真实性是指,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有四大目的:实现企业目标实施内控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国内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手段,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各种风险和损失,保护组织的利益。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起步较晚。

当时,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对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益。

然而,由于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过多,导致内部控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和行政因素,而非经济效益。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开放,逐渐实行市场经济。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此时,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积极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内部控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1992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求。

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风险管理水平。

此时,国内各种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相继出台,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开始逐渐成熟。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复杂度增加,内部控制的要求更高。

此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要求也与国际接近。

如今,国内内部控制已经进入到更加规范和专业化的阶段。

我国企业遵循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注重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内部控制体系。

总结起来,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引进阶段、深化阶段和规范阶段。

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程,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内部控制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1.起源阶段内部控制起源于古代的会计制度。

在古代,人们为了防止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开始采用账目核对和审计等手段来控制和管理经济活动。

这些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内部控制制度。

2.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逐渐增多,内部控制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内部控制向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提高,内部控制开始涵盖更多的方面,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原则,如“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五要素”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提出,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0世纪末期至今20世纪末期至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准则,如《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报告)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报告)。

这些标准和准则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从早期的会计制度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和深化。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内部控制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巴比伦的契约证书、古埃及的国库支付、中国周王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双人记账制”,无不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古代的内部牵制的实践,出现了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思想。

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有关组织规划、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到7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Internal accounting system)的概念。

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述评

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述评
基 于 此 , 00 年 9 月 份 , 2 4 COSO 委 员 会 也 发 布 了
制 的局 限 , 成本 控制 、 算 控制 、 期报 告 经 营情况 、 把 预 定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并 保 证 管 理 部 门 所 制 定 政 策 方 针 的 贯 彻 执 行 等 内 容 也 涵 盖 进 去 。 1 58 年 , 计 程 序 委 员 会 将 9 审
的 一 系 列 财 务 信 息 造 假 行 为 , 彻 底 打 击 了 投 资 者 对 资
本 市 场 的 信 心 。人 们 呼 唤 更 为 有 力 、 时 俱 进 、 效 控 与 有
公 共 会 计 师 的 重 要 性 》的 特 别 报 告 , 次 提 出 了 内 部 控 首
制 的 定 S . “内 部 控 制 包 括 一 个 企 业 内 部 为 保 护 资 产 , Z: 审 核 会 计 数 据 的 正 确 性 和 可 靠 性 ,提 高 经 营 效 率 ,坚 持 既 定 管 理 方 针 而 采 用 的 组 织 计 划 及 各 种 协 调 方 法 和 措 施 。” 一 定 S. 破 了 与 财 务 会 计 部 门 直 接 有 关 的 控 这 Z突
理 要 素 :即 目标 设 定 、 项 识 别 和 风 险 应 对 , 出 了 企 事 突
业 Nt 控 制 。 , 险 ・从 此 , 内 部 控 制 进 入 了 企 业 Nt 管 理 时 , 险 代 。
我 国 内 部 控 制 的 发 展

:迟 到 的 觉
的 各 种 政 策 和 程 序 ”, 出 了 “ 要 素 ”, 确 了 内 部 控 提 三 明
步 拓 展 了 内 部 控 制 的 内 涵 , 构 造 了 三 维 的 内 部 控 制 Nt ,

话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

话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

话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一、内部控制的前世1、内部控制的由来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近代提出来的,最原始的控制思想的雏形来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牵制思想的体现可以追溯到人类几千年以前的古文明时期,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古埃及、波斯、古罗马等地的国库管理职能的分工上,都有内部牵制思想的体现。

在《周礼》的记载中,中国早在西周时代的国库管理中,便分为了职内、职出和职币三个岗位,分别负责收入、支出和盘点登记。

所谓牵制,是指职能和职能之间必要的相互弥补、相互约束,不能由一个职能完全支配一项业务活动而没有交叉检查和约束。

可以看出,牵制思想最早出现在财政管理(财务管理)中,这些牵制思想直至今天还被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延续了下来。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最开始的牵制思想体现其实不仅仅是在财务管理领域,对于管理领域来说,管理牵制也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只不过是由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敏感地位体现的突出一点罢了。

今天牵制思想的体现也随处可见,比如重要的场所上两把锁,保险柜的密码分为两段、业务按不同权限授权不同岗位等等。

我们前面写风险管理发展历史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分支是财务管理领域,指的就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前身内部牵制思想的源头。

随着内部牵制思想的发展,控制一词最早在17世纪被提了出来,含义为“由登记者之外的人对账册进行检查核对”。

在这个阶段,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会计账目和会计岗位的分离和牵制。

2、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内部牵制思想的出现是要避免两类问题的出现,一类是无意识的错误、另一类是有意识的舞弊。

无意识的错误,如由于粗心大意或信息遗漏,或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最终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出现差异;有意识的舞弊,则是指有计划、有预谋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导致财务数据和真实经营情况不符,最终的公司利益受损。

而有意识的舞弊情况也是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和合规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趋势。

1. 历史回顾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巴比伦,当时已经出现一些类似于内部控制的做法,旨在保护财产和资产免遭损失。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发展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控制机制,企业可以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保护资产的安全。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通过规范流程和制度,企业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

在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需要建立合规性的控制体系,确保自身的合法经营。

3.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

以下是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几个趋势:3.1 技术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内部控制也受到技术的影响,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3.2 数据分析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3.3 多维度控制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基于流程和制度,而现代的内部控制趋向于多维度控制。

不仅对财务流程进行控制,还对战略、风险、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

3.4 风险导向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关注规则的执行,而现代内部控制更加关注风险的管理。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韧性。

4. 总结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1、萌芽期——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

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

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

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

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SASNo.1)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内部控制发展的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的历程

内部控制发展的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企业自我管理阶段
早期,在缺乏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的情况下,企业自行制定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实施自我管理。

公司内部部门之间协作合作,相对自闭,理念混乱。

这种阶段较为简单粗暴,通过简单的人员配备、法人制度明确、管理层的权威调配来予以解决。

2. 法律法规约束阶段
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渐健全,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管理,如财务制度、内部审计等。

这种体系使得内部控制逐渐成熟,能够对公司的财务和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

3. 完善管理体系阶段
进入21世纪,在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内部控制需求不断提升与变化。

公司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信息流、人力资源、客户信用等各方面的风险。

同时,企业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管理环境的内部控制政策,使得政策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适当的运用。

4. 信息化时代阶段
现在,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管理体系亦逐步向内部控制集成化发展。

企业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管理内部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流程的安全性与风险防范,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对内部控制要求变得更为综合化,管理人员也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内部控制要求。

内控发展及演变

内控发展及演变

2012年5月12日内控控制的演变过程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控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几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

1905年,L.R.Dicksee最早提出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他认为,内部牵制由三个要素构成:职责分工;会计记录;人员轮换。

1930年,George E.Bennett发展了内部牵制的概念,他于1930年给内部牵制制度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内部牵制是帐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

扯淡事例:张作霖支钱的故事。

二、内部控制制度:1949年, 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了一分特别报告“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审计人员的重要性”。

该报告第一次给内部控制制度下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由组织的计划和组织内部为保护其财产安全、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

进一步强调公司在某一个经济业务程序或者某一个经济业务方面的控制。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审计模式的变革,均促使以账户核对和岗位分工为主的内部牵制逐步演变为由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

扯淡实例:三、内部控制结构: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985年,由AICPA、IIA、FEI、AAA、IMA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那时,中国的经济改革才刚刚起步,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企业的财务稳定和经营活动的安全,中国开始逐步引进和建立内部控制的机制。

在1992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暂行条例》,这是中国首个内部控制的法规。

条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机构、职责权限、信息反馈和内部审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此后,许多行业和企业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2008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进行自我评估和披露。

这一规范进一步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和监管。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相关规定。

法律要求公司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公司财务、生产经营和资产运作等方面的控制。

此后,相关部门还颁布了一系列细则和指南,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中国的内部控制进一步提升了水平和标准。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全面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阶段。

并且,中国的内部控制逐渐与国际接轨,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和做法。

总的来说,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从起步阶段到完善阶段的逐步演进。

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机构的设立、标准的制定和实践的推进,中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日益健全,并且与国际接轨。

未来,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还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是指组织通过内部规章制度、流程和方法,以及在操作活动中建立的各种控制手段,确保组织的目标能够达到,并实现保护组织资产、防止欺诈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组织形式简单,内部控制并不复杂。

家族、氏族等组织形式的控制主要通过家族长辈、族长等长者层面来实施。

他们以权威、经验和道德观念来约束和引导成员的行为,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组织的出现,内部控制需要更加科学和成体系化。

古希腊的城市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城邦的管理者们建立了法律和制度,以遏制权力的滥用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财务制度,确保城邦的财产和收入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到了中世纪,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内部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商人们在进行商业交易时,面临着风险和欺诈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商人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例如审计制度、合同约束和财务记录等。

这些控制手段成为商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控制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企业管理者发现,传统的权威控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的管理需求。

于是,管理学的兴起为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管理者开始关注组织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业务流程等方面,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机制。

到了20世纪,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计算机辅助审计、电子商务控制等。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多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内部控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挑战。

例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内部控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环境。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内部控制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巴比伦的契约证书、古埃及的国库支付、中国周王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双人记账制”,无不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

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古代的内部牵制的实践,出现了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思想。

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有关组织规划、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国内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初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在这个阶段,国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以财务控制为主,存在较大的盲区和薄弱环节。

这一阶段主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2. 制度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国内对内部控制的意识逐渐增强,相关法规和规范文件相继出台。

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相关制度。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阶段(21世纪中期至今):为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国内开始推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报告相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内部控制报告。

201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这一阶段,国内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和标准逐渐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4.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阶段(近年来):近年来,国内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开始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起来,形成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这一阶段,企业不仅关注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还注重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以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国内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意识薄弱到意识增强、从简单控制到完善制度、从单一评价到全面管理的过程。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内部控制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巴比伦的契约证书、古埃及的国库支付、中国周王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双人记账制”,无不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

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古代的内部牵制的实践,出现了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思想。

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有关组织规划、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到7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Internal accounting system)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生产自动化迅猛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期间涌现出大量的巨头公司,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时,一方面企业需要在企业管理上采用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的靠小生产方式及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投资者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这时西方学者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认为,虽然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对审计师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计控制都不是没有管理控制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具有重大鉴证意义。

而且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

与此同时,控制环境逐步被纳入内部控制范畴。

于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 ),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3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该公报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①控制环境、②会计制度和③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组成。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至20世纪末)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

经过两年的修改,1994年COSO 委员会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得到了美国审计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GAO)的认可。

与此同时AICPA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N0. 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五)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21世纪开始)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的讨论稿,并与2004年4月颁发了正式稿。

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方面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果,结合《萨班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进行扩展研究得到的。

普华永道的项目参与者认为,新报告中有60%的内容得益于COSO 1992年报告所做的工作。

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是在1992年的研究成果《内部控制框架》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一般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广义的企业内部控制。

二、内部控制演进的脉络评述(一)“一分法”到“二分法”:经验总结到系统构建内部牵制方法一般包括:①实物牵制(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完成一项重要资产的保管任务,在缺少某一人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或接近该重要资产)、②机械牵制(如各项、③体制业务处理按照正式的流程描述或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形成制度性的文件执行).牵制(主要表现为职责分离)、④簿记牵制(如明细账和总账的核对相符)四类。

内部控制更类似于COSO框架五要素中的“控制活动”。

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ASB)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①内部会计控制和②内部管理控制。

前者是指与财产安全和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直接联系的方法和程序,后者主要是与贯彻管理方针和提高经营效率有关的方法和程序。

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使得审计人员在研究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方式成为可能。

从此,内部控制从“一分法”进化到“二分法”。

会计基本流程分为: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

笔者认为,会计控制是信息控制,可以称之为结果控制,管理控制是业务控制,可以称之为过程控制。

“一分法”更倾向于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总结,而“二分法”则体现为一套科学系统的构建。

然而遗憾的是,“会计”和“管理”、“业务”与“信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十分微妙的,界限很难分明。

(二)“二分法”到“三分法”:外部视角到内部视角美国SAS No. 55该文告的颁布和实施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性成果。

重点表现在:①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②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美国SAS No. 55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①控制环境、②会计系统、③控制程序。

从此,内部控制从“二分法”进化到“三分法”。

比较上一次进化而言,这次更能体现为“质”的变化。

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二分法”,更多是基于外部视角。

而“三分法”则是基于内部视角。

“二分法”是“别人看内控”,“三分法”是“内控看自己”。

但我们看到,“二分法”给“三分法”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管理控制”——“控制程序”。

“二分法“三分法控制环境——会计系统要素会计控制控制程序管理控制这种改变,并不仅仅是“概念”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改变。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并列的,而“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是互补的。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结合的,而“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是融合的。

:内部结构到整体框架“三分法”到“五分法”(三).根据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

”COSO报告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其内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一个内控概念都要深刻和宽泛。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①控制环境、②风险评估、③控制活动、④信息与沟通、⑤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五分法”是对“三分法”的进一步深化,甚至是“革命化”。

“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经过融合,进一步分解为“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三分法”中,“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是互补的,但联系不够。

而在“五分法”中,“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之间的关系更融合,联系更紧密,让内控更具有流程化和可操作性。

另外,“五分法”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增加了“风险评估”要素。

“风险评估”让内部控制从单纯地防范已知风险,到兼顾防范未知风险,更具有前瞻性。

(四)“五分法”到“八分法”:兼顾未来到突出未来COSO在2002年定义风险管理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的保证”。

企业风险管理分为:①内部环境、②目标制定、③事项识别、④风险评估、⑤风险反应、⑥控制活动、⑥信息和沟通、⑦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从此,“五分法”进化到“八分法”。

“八分法”主要对“风险评估”进一步的分解和补充,从兼顾未来到突出未来。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满足管理层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管理层为达到目标,进行内部控制的需基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战略目标(新增,全局掌控)经营目)经营目目)财务报告目)报告目标(范围更广)合规目)合规目从企业总体层面,提出风险组合风险没有提出风险组合观,只有风险评管理层及员工的风险观念,并提管理层及员工的内部控制观环风险偏好、风险容限概)控制环)内部环境(更广义)风险评要)目标设定(新增)事项识别(新增)控制活(.(4)信息与沟通(4)风险评估(5)风险应对(新增)(5)监控(6)控制活动(7)信息与沟通(8)监控内部控制的发展演进,与时代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