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黛玉之死的综述和索引剖析

合集下载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肖楚楚内容提要《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关键词《红楼梦》;贾府之衰落;黛玉之死;悲剧意蕴从女娲氏炼石补天所剩一顽石开始絮絮道来,《红楼梦》以一百二十回篇目,演绎了一出人生百态的悲剧,贾府的衰败、宝黛爱情的陨灭、众多灵秀女子的悲惨结局,莫不令人唏嘘。

虽然高鹗续的第一百一十九回中有“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贾府似有复兴之象,但牵动人心的一干主角或香消玉殒,或悟道远去,或孤身一人独守空闺,那点滴的复兴之象与曾经的繁华热闹相比,反而更令人心酸。

一、《红楼梦》中的死亡描写:悲剧中的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依叔本华之说,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1]《红楼梦》的悲剧就属于第三种,“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2],即是说所有无错之人却共同制造了一个伟大悲剧,乃是“悲剧中的悲剧”。

既是悲剧,死亡则是不可或缺的描写。

在常人看来,死亡往往是人生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但在《红楼梦》中,“死”这一字眼却常常出现,有人统计过,在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中大大小小确证提到人死之处达到三十四处之多[3],在这众多死亡之中,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黛玉之死。

黛玉的死可谓有其必然性,无论是在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中埋下的伏笔,还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直写黛玉之死,都可以看出生活在一个没落家族中寄人篱下而又心思细腻敏感的黛玉,若不以死亡的悲剧结束,如何面对这惨淡的人生二、女儿花枯萎的必然性《红楼梦》中的一切描写都是以贾府为背景和依托的,贾府繁盛,则宝玉与一干女子则可无忧无虑地畅游,作雅诗、品美食、赏美景,所忧愁的也只是儿女情长之分分合合,完全无平常人家的生计之愁;但到“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之时,贾府之衰亡之象毕露无遗,本就已失去生机的贾府开始捉襟见肘,众人也开始惊慌失措,再无之前繁盛之象了。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黛玉入贾府,第一次是林如海升官外任,加之母丧无人照顾,暂时托庇于贾府。

黛玉投奔贾府指靠的是谁呢?贾府的老太君贾母。

这个很好理解,女儿死了,唯有一个外孙女,老人念女之情,眷顾外孙女之情可以想象。

书中说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去姥姥家拘谨到如此,可见黛玉是个心思非常重的人,也可证当时的贾府气势之足,荣华富贵之盛。

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遇,以及借此铺陈而出的贾府关系,让读者初步对贾府有了了解,也让读者知道了黛玉所面临的复杂情势。

贾府之荣,黛玉之孤,文中表露的很彻底。

而黛玉第一次入贾府与第二次不相同之处在于,这第一次去姥姥家暂住,母亲不在了,父亲还在,没有失家。

而黛玉第二次入贾府,与第一次就截然不同了,第二次是投亲,父亲死在外任上,自己成了孤儿,一个小姑娘从此寄人篱下。

黛玉一进荣国府,贾母生怕府中诸人慢待欺负黛玉,于是说:“虽说全府上下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但是都不能小看她。

”这句话是点题之笔,贾母之威,外孙女之亲,贾母尚且有此顾虑,黛玉的贾府之路,可见其艰。

二次进贾府,黛玉已经是孤儿,贾母照顾自然非比平常,加之宝玉也是体贴有加,黛玉也算过了一段快乐日子。

如果抛开后半部续书,只看曹雪芹原著,贾母应该属意宝玉与黛玉成婚的,王熙凤也几次戏谑黛玉,也表露出了这个意思。

王熙凤深得贾母欢心,作为府中的核心成员,她表露的意思,应该就是贾母的意思。

黛玉之才,之聪慧,加之超凡脱俗的气质,配宝玉当然是绰绰有余。

然而,贾母虽然实际上执掌贾府之权力,可这表面之下还有薛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各方势力的争斗。

贾母属意宝黛,并不意味着薛夫人也属意。

戏剧化是薛夫人进京,带来了一个薛宝钗。

薛宝钗的才能也就是略输黛玉,但是其情商远远高于黛玉。

况且论到势力,宝钗背后的势力有薛夫人、薛姨妈,那可是一大家子人。

薛夫人作为宝玉的亲身之母,属意宝钗从清理上可以理解,亲上加亲,薛夫人与薛姨妈的亲缘关系更近。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为贾府四大女角之一,其个性鲜明,才情出众,但遭遇了早逝的命运。

本文将探究林黛玉的早逝命运并思考其影响。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族女子,兼具美貌和高尚的品质。

她聪慧敏锐,情感细腻,文学才华出众。

然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林黛玉的命运却异常坎坷。

她生来命苦,被贾母端详过后即被视为倒霉星宿,被命名为黛玉,象征着命中不幸。

林黛玉误解自己命中注定的悲剧命运,她对自己的遭遇心生愤怒与抗争。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起成长,两人相依为命,情感纠葛复杂。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意,但与他们相爱相杀的是封建礼教与家族利益的束缚。

林黛玉才情高绝,敏感多情,但却无法与贾宝玉共度美好时光。

她逐渐发现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渐渐式微,贾府的世俗利益和宗法制度成为了她与贾宝玉相守的障碍。

林黛玉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心灵与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病弱而多病,身体的虚弱与命运的无情悲剧相互呼应。

小说中,林黛玉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她情绪的波动以及行为的表现。

她的痛苦常常体现在诗词之中,表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贾府现实的厌倦。

她的早逝命运不仅仅是身体的逐渐衰弱,更是心灵的压抑与折磨。

林黛玉在小说中的早逝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悲恸与思考。

她是一个纯粹而脆弱的灵魂,她对命运的嘲讽和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既是她独立人格的展示,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她的离世是对封建道德伦理的反抗,是对女性命运的哀悼。

林黛玉早逝的命运给现实社会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

她的死使得人们警醒,引起对女性地位、社会道德以及命运的讨论。

尽管林黛玉早逝,但她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她被赋予了象征女性独立、纯洁与艺术才情的意义。

她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的执着,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的形象被广泛崇拜,成为无数女性的榜样与追求。

谈林黛玉之死

谈林黛玉之死

谈林黛玉之死艺术大师曹雪芹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它不仅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里面更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医学知识。

本文我想通过谈谈林黛玉的死因,向大家揭示出精神因素对疾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影响。

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她的一生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她到底患了什么疾病呢?纵观整部《红楼梦》,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她所患的为肺痨,即肺结核,这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表面上看,黛玉是由于当时没有肺结核的特效药而不治身亡,但我认为在病情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她所遭遇的诸多精神刺激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加快了病情的恶化,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在诸多的精神刺激中,黛玉与宝玉爱情幻想的破灭对其造成的打击最大。

尽管她与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大观园中是唯一与她趣味相投的人,她一直视宝玉为孤独飘零中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但是她要面对最大的竞争对手——薛宝钗。

这位奇女子无论在外貌还是学识上都与黛玉旗鼓相当。

更为致命的是,黛玉处在一个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世来计算的。

而对于一个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黛玉来说就等于失去了她的全部。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黛玉发现在与宝钗相比较后,自己竟然一无是处。

首先,自己只是一个投奔到贾府的孤女,寄人篱下。

宝钗的家人皆健在,有房有地,开有钱庄当铺。

其次,宝钗很健康,而自己却体弱多病。

在以延续子嗣为主要目的的封建婚配中,这是一个不可让步的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满足“多子多福”的传统要求。

最后,宝钗遵从“三从四德”的妇道,鼓励男人读书做官,品格端方,举止娴雅,而黛玉孤高自诩,对所谓仕途不屑一顾,这与传统妇道格格不入,这当然为封建家庭的家长们所不悦。

宝钗的这三点优势就像一块巨石无时无刻不对黛玉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因此黛玉时常郁郁寡欢,以泪洗面,病情也随之时好时坏,可以说正是她幻想与宝玉的爱情维系着她那脆弱的生命,她在如此重压之下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打击。

绛珠仙草的离去——黛玉之死的原因分析

绛珠仙草的离去——黛玉之死的原因分析

绛珠仙草的离去——黛玉之死的原因分析摘要:文章在对《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因的相关资料进行简单的综述之后,系统分析了她的死因的四个方面,即生理原因、性格原因、生活能力原因和社会原因。

林黛玉的生活和精神不时受到打击,孤立无助,加重了病情;生活能力的缺乏致使脱离病情和实现超脱的希望渺茫;尤其关键的是她的思想和精神与社会制度和贾府的要求相去甚远,当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做出贾薛联姻的决策时,林黛玉遭到最致命的打击,跨向了死亡的深渊。

关键词:林黛玉;死因;生理原因;性格原因;生活能力原因;社会原因;The Deep Red Bead Immortal Grass Leaves——Discusses The Reason of Lin Daiyu's DeathSun Chang-chunAbstract: Firstly, we summarize the concerned documents of the cause of death of Lin Daiyu simple in the paper, and then system analysis her death is four aspects, that is physiological reason, disposition reason, the capability of living reason and social reason. Lin,s life and spirit has been blowed frequently,isolated and without of help,and then the illness is more hara;the lack of capability of living lead the hope to get better and achieve detachment to be a dream.Particularly the critical is that her ideology and spirit is far from to the social systerm and Jia-Fu,s requirements.When the supreme ruler of Jia-Fu—Mrs.Jia made the marriage decisions, Lin,s heart was broken thoroughly,then dead sorrowfully,and achieved the great tragedy.Key words:Lin Daiyu; the reason of the death; physiological reason; disposition reason ; the capability of living reason ; social reason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里,林黛玉是病死的。

而且,是听着贾宝玉婚礼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欢庆之声、心痛与疾病交加而气绝身亡的。

在死前,她还悲愤的焚烧了与贾宝玉“传情”的诗帕,以示绝情。

应该说,这个结局还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

首先,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边是宝玉热闹的婚礼,一边是与宝玉真心相爱的黛玉的垂死而无人问津。

其次,是宝玉得知和自己结婚的不是黛玉时的“癫狂”。

第三,高鹗忠实的继承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对林黛玉身体状况的定位,因此,给出了一个病死的结局,也还算合情合理。

第四,我们说过,关于宝黛爱情是有很多“暗喻性的陪衬”的,比如通过宝玉对晴雯的感情揭示了许多其实是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的东西。

在这个方面,其实,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宝玉与秦钟的同性恋感情,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陪衬宝黛的爱情的。

宝玉和秦钟的感情,其实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一是两者都是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时相识相知;二是秦钟与黛玉气质相近,可以说是“男儿中的黛玉”;三是秦钟与黛玉的体质相近,都是属于“先天不足”。

正因为如此,秦钟很早就病死了。

当然,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暗示就是:晴雯也是病死的。

显然,高鹗是理解到了这一层面的。

因此,他就据此给黛玉设计了一个病死潇湘馆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高鹗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忠实的体现原作的原意。

但是,林黛玉真的是病死的吗?我刚才说了,高鹗的设计忠实体现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并没有说他的这个“忠实”就是“确实”。

其实,我想说的是,林黛玉的确一直是“多病的身”,再加上她和宝玉爱情的这块“心病”,身体肯定是不会好的。

但并不因此而就能够确定她是病死的。

在我看来,洋洋大观的红学研究确实取得了丰硕而不可否定的成果。

但是,红学研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说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宏大的气势、生动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中,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悲惨遭遇和早逝离世成为了故事中的重大转折点。

本文将分析红楼梦中黛玉的死亡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令人动容的角色之一,她聪明、才华横溢,同时也备受病痛的折磨。

她的死亡描写出现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和《红楼梦末回》中,通过对黛玉最后时刻的描述,揭示了她的心境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中,黛玉在思念宝玉的同时,身体逐渐虚弱。

词中描述了她魅力凋零、面容憔悴的形象,并以琵琶音声与金陵劫相提并论,意味着她像琵琶一样被命运摧残。

黛玉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她对宝玉的深情以及对身体虚弱的无奈,这也预示着她即将离世。

而在《红楼梦末回》中,黛玉的死亡描写更为详细。

她最后的时刻,身心俱疲,呼吸微弱,宝玉在一旁默默守候。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次警示。

她的死亡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同时也传递了人生无常、离别无情的主题。

透过黛玉的死亡,读者无法回避自己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反思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对个体命运的摧残。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事件,更是对整个社会背景和人性的深入触及。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并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压迫提出质疑。

黛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悲剧,更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以改变不公和艰难的处境。

总结起来,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原文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内心独白,展现了黛玉的遭遇和个性。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更是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个体命运的提醒。

黛玉的死亡让读者思索人生的脆弱和无常,并反思社会中的问题。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其中,林黛玉的意外命运尤为引人注目。

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的性格复杂多变,命运起伏不定,让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将探讨林黛玉的意外命运,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林黛玉是贾府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角色。

她是贾府的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宝玉的表妹,与贾宝玉有着特殊的感情。

林黛玉的美丽与聪明使得她备受宠爱,然而,与她的美貌以及才情相匹配的是她的病弱和敏感。

她时常抱怨命运不公,觉得自己注定要受苦受难。

但就在她对自己命运的不满情绪达到巅峰时,林黛玉却突然去世了,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林黛玉的意外去世对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死引起了贾府的深深哀悼,也使得贾府的整个氛围变得悲戚。

林黛玉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离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她的死意味着红楼梦中那种纯洁与美好的东西正在消失,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为悲剧的轨道。

林黛玉的死也使人们对她的命运产生了反思。

她的早逝是她悲剧命运的体现。

作为一个敏感和脆弱的女性,她长期承受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压力。

她面对社会的冷漠和压迫,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的死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

林黛玉的命运之所以意外,是因为她的死不符合人们对于她的预期。

她是一个才情出众、美丽动人的女子,她应该有着辉煌的命运,而不应该就此离世。

然而,小说中的命运并不总是如人们所愿。

它是复杂而无法预测的,有时甚至是残酷和狠厉的。

林黛玉的命运之所以意外,正是因为它违背了人们对她的期望,使得人们为之惋惜和痛惜。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命运并非完全可以掌控,有时它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和挫折。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意外和失望,但我们不能放弃。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研究>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前言: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造化吧,儿时心灵深处的一种共鸣,时至今日,竟然让我和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有了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识的一些朋友,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我和林黛玉联系在一起,从他们的言语和眼神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审视和遗憾。

我感谢诸位的抬举,上天没有赋予我绛珠仙子的天生丽质,然而如果拥有黛玉的品质与才气,我也不枉在这世上做了一遭女儿身。

然,唯有望尘莫及可以形容我对自己的悲悯。

黛玉是多么圣洁的女神化身,在这个时候,我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洗刷“罪名”。

整理了一下思绪,今天,终于有勇气将自己的这一观点实实在在的发表出来,与朋友们分享,还望各位能不吝赐教。

说实话本人不太喜欢逻辑性太强的文字,干巴巴的一长串文字按照一二三依次罗列,让人头疼,可是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二三,怪只怪那位老师偏让我写成论文,没办法,大家将就一下吧。

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后四十回遗失,后来又由文学家高鹗所续,于是续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四大家族的命运是否符合原作者本意,一时成了后人争论的焦点。

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的结局,力图从前八十回原作者对于黛玉的偏爱、宝黛之恋、以及贾母对黛玉的宠爱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刘心武先生推测“黛玉沉湖”的结局,品析“黛玉沉湖”所能凸显的艺术之美。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后续的不妥之处:一、后续黛玉之死与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不搭调。

宝钗和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不分上下,然而从众人的眼光中明显感觉的宝钗近乎完美,所以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必有过人之处,必有作者偏爱的原因,然后续黛玉之死却未凸显黛玉的人格魅力。

二、后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未能体现出宝黛之间的经典之恋。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二人两小无猜、心灵相通,然在黛玉临死前却“焚稿断痴情”,充分说明黛玉对宝玉有多么的失望,他们的爱情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了,这样的恋情又有何经典可言。

林黛玉死因之谜:上吊、沉湖还是泪枯?

林黛玉死因之谜:上吊、沉湖还是泪枯?

林黛玉死因之谜:上吊、沉湖还是泪枯?今天我们分析一下又一个红楼热点: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一直以来,很多人对黛玉之死充满好奇,因曹雪芹先生在前八十回中并没有写到,也没有明确地暗示黛玉死因,因此学界就黛玉判词和前八十回中相关情节,以及脂批,大致得出了黛玉死因的三种解释:泪尽夭亡、上吊自尽、沉湖自尽。

最近我读到几篇文章,很多人倾向于黛玉是上吊自尽,这让我大跌眼镜,持这种观点的人,最主要的根据在黛玉判词上,红楼梦第五回关于黛玉的判词有一句是“玉带林中挂”,解说是“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很多人将这围玉带看成是黛玉的象征,而其挂在木上,自然是象征了黛玉是上吊自尽。

这种观点可不可信呢?我们试着来驳一下。

首先我们先得弄清楚曹公对金陵十二钗之死的写作手法,我们知道,金陵十二钗都入了薄命司,皆是薄命之人,每个人薄命的成因及结果各不相同,从文学手法上来说,也不可能相同,十二钗中的秦可卿已经被曹公安排成了悬梁自缢,他不可能再安排一个人上吊自尽,这就犯重了,以曹公如椽大笔,他怎么可能这么写红楼呢?其次,如果“玉带林中挂”解释为黛玉是上吊自尽,那么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自然就可以解释为薛宝钗最后死在了雪地之中,熟读前八十回,这显然不合理,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钻了文字的牛角尖,试想:曹公笔下最钟爱的两个女子,怎么可能安排一个上吊自尽,一个死在雪中这么不堪的结局?再次,黛玉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弱柳扶风般娇弱,且对大观园中的每一个人都充满善意,是与宝玉有着非常深的灵魂共鸣的知己,是曹雪芹笔下最美的女子,即便是死,她怎么可能选择上吊自尽这种不雅的死法?更何况,她对宝玉一往情深,如果宝玉活得好好的,以黛玉性情,她怎么可能主动去寻死?已经被证伪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写到黛玉是上吊自杀,死了一年之后才被发现,这就不是红楼梦而是聊斋了,读来令人喷饭。

试想,如果曹雪芹真的把黛玉写成了是上吊自尽,你还会把红楼梦奉为经典么?这就流于世俗小说了。

黛玉之死深度赏析解读

黛玉之死深度赏析解读

黛玉之死深度赏析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而其中的黛玉之死更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黛玉之死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黛玉之死进行深度赏析解读,探讨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黛玉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

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他的至爱。

她聪明美丽,却又情感复杂,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俗的烦恼和对真爱的渴望。

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小就被定下了“命中注定的悲剧”的命运。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黛玉之死发生在小说的后期,她在得知自己是红楼贾府的嫡亲后,心灰意冷,悲伤欲绝,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一情节的发生不仅仅是对黛玉这个角色的一个结束,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黛玉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黛玉之死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她这个角色的离世,更在于她的死亡对整个故事的影响和作用。

黛玉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小说的后期,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黛玉的死亡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她的死亡让整个故事更加悲情,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黛玉之死的深度赏析解读不仅仅是对一个角色的离世的分析,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探讨。

她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的死亡让整个故事更加悲情,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黛玉之死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她这个角色的离世,更在于她的死亡对整个故事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黛玉之死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的死亡标志着红楼贾府的衰落和败亡,也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她的死亡让整个故事更加悲情,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剖析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剖析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权进凤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 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

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一、概述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

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

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

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黛玉之死研究综述

黛玉之死研究综述

黛玉之死研究综述涂早玲文学院学号:2011010779摘要:黛玉作为《红楼梦》的首席女性,作为《红楼梦》中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与品性的奇女子,她的死历来被称红楼梦悲剧的顶峰,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

黛玉下世的动机(报甘露之惠)和目的(还泪)就早已确定了黛玉命运的悲剧性质,然而就黛玉是如何完成这一悲剧命运的,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有必要对其作一客观综述。

关键词:黛玉之死;红楼梦;悲剧;研究引言:在中国文学名著中,《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地位及后世影响是无可比拟的,从来没有另外一部文学作品而形成过如此大的一个研究流派,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学研究有越来越盛之势。

黛玉作为《红楼梦》的首席女性,作为《红楼梦》中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与品性的奇女子,她的死历来被称红楼梦悲剧的顶峰,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

历来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做过种种研究、猜测与讨论,其研究方位、研究结果都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其作一客观综述。

正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曹雪芹前八十回(现在也有红学家说曹雪芹事实上只写到第七十八回)最为重要的创作手段,黛玉下世的动机(报甘露之惠)和目的(还泪)就早已确定了黛玉命运的悲剧性质,然而就黛玉是如何完成这一悲剧命运的,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一、久病而亡说。

此观点的首席代表人物是高鹗老先生。

据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黛玉乃因病而死。

黛玉自小多病,从会吃饭起就开始吃药,不停的咳嗽,不停地伤心流泪,身体极度虚弱,在经历了各种变故和打击后,终于泪尽而亡。

在高鹗续的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补写黛玉病亡“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①高鹗也为其作了极为人性化的描写,虽然下世本为还债,泪尽归天却不仅仅是宿命完结的简单干脆,黛玉至死依然不是看开后坦然离去,而是深深爱着恨着,牵着挂着,留下“宝玉,宝玉,你好……”一句未完的话,留给后世读者无尽猜测与回味。

《红楼梦》黛玉之死

《红楼梦》黛玉之死

《红楼梦》黛玉之死引导语:黛玉之死,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由黛玉梦魇、宝玉失玉、掉包计、宝黛参禅、黛玉焚稿、黛死钗嫁、对景悼颦儿等细节组成,是整部《红楼梦》最感人至深的部分,赚足了千千万万读者的眼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红楼梦》黛玉之死的解析。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

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

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

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

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

“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黛玉是伤心而死的,是伤情而死的。

是梦碎而死的,是心碎而死的。

大家都猜测她未说完的是那个“狠”字,她在责怪宝玉“你好狠”。

黛玉病卧的潇湘馆门可罗雀,大观园的另一头,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宝玉明媒正娶宝钗的仪式正在举行,证明黛玉想嫁宝玉的念头终究落空,彻底是一个破灭的单相思。

昨天的甜蜜变成今日的苦酒,反差太大,她实在是喝不下去。

她的嘴里是苦的,心里是苦的,泪水、汗水都是苦的。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命,是苦的。

苦不堪言,她活不下去了。

直到焚稿断痴情时,黛玉还在不断地咳嗽,吐血。

传说中的杜鹃鸟鸣叫时是啼血的。

黛玉也在啼血,一边把从前题在帕子上的情诗烧成了灰。

她自己,也五内俱焚、身心俱焚吧?爱情的残酷,把这个外冷内热的苦命姑娘心中的海市蜃楼,烧得只剩下灰烬。

林黛玉之致死

林黛玉之致死

林黛玉之致死周汝昌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

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

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

今试作一点解说。

头绪较繁,分段而叙:一、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

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

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一是“绿玉春犹卷”改成“绿蜡……“。

宝钗明说:”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你会子偏用…绿玉‟,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此笔最为要紧。

一、但仅仅因此,感情善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师出无名”,要想毁黛玉,必须有“名正言须”的罪名。

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罪状”之人。

一、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

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黛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

“真正了解”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

这就是赵姨娘。

如第七十三回写赵姨娘的小店环小鹊跑来向宝玉报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

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

“此等处最堪注目。

一、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

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讲坏话。

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

正如龚人向王夫人所言:“二爷也大了,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

“这就是所谓大题目,所以王夫人竟如”雷轰电掣“。

一、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言,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

——所避忌的,只有赵姨娘。

证据十分显明:第五十二回,宝、黛正待谈心,“一语未了,史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忙的一阵周旋招待,“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

辨黛玉之死(解读红楼梦)

辨黛玉之死(解读红楼梦)

辨黛玉之死(解读红楼梦)邯郸夏欲辨黛玉之死,须先理清八十回后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按原著108回分六大段之说,第五大段即第73-90回写的是大观园的毁灭。

而黛玉之死,无疑是标志性事件。

这就是说,黛玉之死必须在90回之前完成。

书至第八十回末,已进腊月。

可以想见,第八十一回将是书中所写的第三个元宵节。

节后,香菱病夭。

至此,第五段上半段完成。

下半段必将围绕着正册之首的黛玉展开。

第七十九回黛玉在现存原著中最后一次出场已有先兆。

第八十二回,元宵一过,王夫人就会让宝玉搬出大观园。

当然,我不认为王夫人此举是想拆散宝黛。

第七十七回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不再赘述。

搬出大观园也就意味着宝玉成年,他的婚事很快要被提上日程。

事情的发展一如薛姨妈意料的,“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

二玉心事,阖府皆已看破。

最终,还是薛姨妈捅破这层窗户纸,出面为宝黛保媒,定下亲事。

这也就是《葬花吟》所说的“三月香巢已垒成”。

我想宝黛的婚期应该都是议定了的。

定亲之后,黛玉又正式认了薛姨妈为娘。

她将是以薛家养女而非贾府外甥女的名义嫁进贾府。

至此,宝黛似乎终于修成正果。

然天意难违造化弄人,贾府突遭变故,宝玉被迫离家。

至于宝玉离家的原因,可能是因犬戎叛乱,也有可能是为避祸,但后回宝黛分离是肯定的。

“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此一分离,便成永诀。

按书中多次暗示,宝玉离家当是在秋天。

《枉凝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的正是宝黛别后情景。

只不过,前句说的宝玉,后句说的是黛玉。

宝玉离家之后音讯全无,生死未卜,黛玉日夜牵挂。

再加上府内赵姨娘诬陷宝黛不才,也有可能是在黛玉药中做了手脚,黛玉病情加重。

次年春末夏初,黛玉终至泪尽,这也就是“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宝玉回来,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落叶萧萧寒烟漠漠”,黛玉已死去数月了。

此时大观园已彻底荒废,绛芸轩潇湘馆都已是“蛛丝儿结满雕梁”,所以才有宝玉对景悼颦儿,叹“冷月葬花魂”。

木石前盟彻底破灭之后,金玉姻缘才被正式提起,这也是“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的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综述红学界关于黛玉之死的研究异彩纷呈,研究者对黛玉之死的时间,方式,原因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不同评论。

一、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关于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我大致整理了一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同意程高本续书中的黛死钗嫁这一时间点。

王仁铭在《从“黛死钗嫁”看艺术形象的完成》中支持续作者高鹗的观点,他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和贾母等人物的形象分析入手,认为黛玉死于宝钗与宝玉大婚之时,这样安排不但在全书结构上是一个制高点,也是展现人物性格的制高点,是一个创举。

2、黛玉死于宝钗与宝玉结婚之后。

在诸懋型、林伟平的《是谁破坏了宝黛婚姻——徐恭时谈红楼人物的另一种结局》(《新民晚报》1983年12月13日2版)中认为林黛玉死于宝玉与宝钗结婚之后。

3、黛玉死于春末夏初即春尽花落一说。

与上述观点不同,蔡义江的《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之死》(《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65页)认为《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

起先是迎春被蹂躏夭折,探春离家远嫁不归,接着则是政治上庇荫着贾府的大树的催倒——元春死了。

三春去后,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

贾府获罪,宝玉因那些所谓“不才之事”引出来的“丑祸”离家避祸,很久音讯隔绝,生死未卜。

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疾痛忧忿,日夜悲啼,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便“泪尽夭亡”“证前缘”了。

支持黛玉死于春尽花落一说的还有著名红学大师梁归智先生,但就蔡先生认为的宝玉离家的原因,黛玉死时元春是否尚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梁归智的《辨林黛玉之死》(《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99页)认为宝玉离家的原因是“被迫从军去了”,这一点从宝玉后来能够回到大观园“对景悼颦儿”与前八十回中透露的贾府被抄时景象极惨,“忽喇喇似大厦倾”终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情况中可以考究出。

事实上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还没有大败。

她死于宝玉离家从军后的第二年春末夏初。

张庆民的《黛玉之死考论》(《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2期)认为黛玉之死的时间,在宝玉与宝钗议婚之前,也在贾府抄没之前。

4、黛玉死于中秋月夜说。

周汝昌先生在《两种迥异的“还泪”》(《贵州师大学报》1986年6月第2期)中提到黛玉与中秋之月夜,自投于与湘云联句的那处池中。

5、黛玉死于秋天,是黛先死而钗后嫁。

张锦池的《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通过脂批,诗文,判词和人物的对话等等指出,黛玉死于秋天,死时宝玉正被关在狱神庙且宝玉与宝钗成婚在黛玉死后。

庄克华的《略谈林黛玉艺术典型时悲剧结构》通过分析黛玉的先天不足之症以及黛玉的性格悲剧认为林黛玉不应该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那一刻离去的,而是应该死在“金玉姻缘”被确认之前。

综合大量文献,黛玉死亡时间以春末夏初一说和中秋月夜一说最为盛行。

虽然许多红学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表现出了一些证据不足,脱离《红楼梦》文本进行推测的现象,笔者认为关于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应该结合《红楼梦》文本进行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实性。

二、黛玉之死的方式问题除此之外,关于黛玉之死的方式问题,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黛玉的死与“水”有关。

在诸懋型、林伟平的《是谁破坏了宝黛婚姻——徐恭时谈红楼人物的另一种结局》(《新民晚报》1983年12月13日2版)中,徐恭时认为是元妃拆散了宝黛的婚姻,宝玉与宝钗结婚后,黛玉抵挡不住众人的流言蜚语,投大观园池水而亡。

端木蕻良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期)从“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诗上,推断出林黛玉是赴水而死的。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2(精编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认为黛玉是沉湖而死。

并且提出黛玉沉湖后不会有尸体,只会有她的衣服和钗环存在,只会留下她的腰带和她的披纱,刘心武认为黛玉是仙遁。

周汝昌先生的《两种迥异的“还泪”》(《贵州师大学报》1986年6月第2期)认为黛玉因惜宝玉而自投于中秋月夜与湘云联句的那处池中而死。

与上述观点不同,支芳颖在《浅谈黛玉之死》一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提出黛玉是选择土葬的,与水并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黛玉的死亡方式,红学研究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黛玉的死与“水”有关;另一种是与“土”有关。

前人的研究拓宽了后来学者的视野,让我们对黛玉的死有了大胆的设想。

但是也同时给研究者一些错误的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关于黛玉之死的方式问题,我们应该不只是敢于大胆的想象,也要脚踏实地的结合文本进行研究。

三、黛玉之死的原因问题关于黛玉之死的种种研究数不胜数,翻阅大量文献,发现研究最广的还要数黛玉的死亡原因研究。

一些研究者支持高鹗续书“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掉包计”是导致黛玉死亡的直接原因。

韩文志的《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看续书中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研究集刊》1982年第9集)支持程高本《红楼梦》,论者认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黛玉不仅是用“眼泪还债”,而且包含着婚姻不能自主等社会内容,钗黛之间始终存在着“金玉”与“木石”之争,不存在“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皆为无疑”的情况。

宝黛二人是红学界所认为的具有叛逆性的人物,所以续书中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方式来处理林黛玉之死是与前八十回原文的描写或暗示相一致的,是前八十回所描写的林黛玉的合乎情理的归宿。

同样支持黛死钗嫁一说的还有著名学者王禾秀,他在《略论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咸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中提出贾母、王夫人等早已对黛玉的“乖僻”性格不满,黛玉的身体又不好,时常感伤,当得知宝玉与宝钗即将成亲时,心中唯一的希冀彻底幻灭,怨恨宝玉,痛恨当时的社会,悲伤离去。

肖景清在《从林黛玉之死说起》中提出“掉包计”是致黛玉之死的直接原因。

黛玉之死,主要不是因病而死,而是因受迫害而死,黛玉早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预感,曾有过“惊梦”、“绝粒”,当获知宝玉宝钗即将成婚的信息后,更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病情恶化。

宝玉的背弃自己,使她唯一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她绝望了,“焚稿断痴情”,最终带着对宝玉的误会与怨恨而“魂归离恨天”了。

论者认为黛玉之死,是对封建宗法势力,对封建婚姻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

晓弟在《关于黛玉之死的思考》中,通过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与程高本《红楼梦》作比较,提出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编导对黛玉之死的重大改动,降低了黛玉之死的悲剧力量,不如原作那么感人至深,是一处败笔。

论者认为程高本关于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构思基本上是符合曹雪芹的原意的,黛玉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贾府不能容忍一对叛逆者的结合和在爱情婚姻上面的叛逆,深刻的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

魏晓光、吴兴全在《黛玉之死新解》中,从气候和精神因素对黛玉疾病的影响入手,阐述黛玉的死因,在黛玉身体素质极差的情况下,当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即将成亲的消息后,黛玉无法支撑住病体,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外界刚燥的邪气相互作用使她病情迅速恶化,从而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与上述观点不同,蔡义江等人否定了高鹗续书中关于林黛玉之死的情节,蔡义江《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65页)认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悲剧。

悲剧的原因,不是由于贾府在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没有王熙凤设谋用“掉包计”来移花接木的事,林黛玉之死与婚姻不能自主并无关系,她是因怜惜宝玉的不幸而“泪尽夭亡”“证前缘”的。

“金玉良缘”是黛玉死后的事,与“木石前盟”无关。

梁归智的《辨林黛玉之死》(《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第99页)认为:“黛玉因相思和受诬,‘眼泪还债’而死,与贾家择媳并无直接关系。

”同时他还在《<红楼梦>里被迷失的世界》(《红楼梦探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253页)中否定了程高续书中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梁先生认为程高续书将悲剧主人公的心灵气质、精神力量和执着向往都变得一般化、世俗化了。

续书写黛玉很轻易地被“调包计”瞒过,误会宝玉负心,最后恨宝玉而死,这岂不改变了原著的精神基调!林黛玉的“哭”不再是为了“报恩”,而成了“以怨报德”。

再说,林黛玉那样容易受骗,这比起前八十回所写“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来,其聪明智慧、精神气质都大大降低了,变得庸俗化。

丁维忠的《红楼探佚》(京华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认为黛玉并不是因为凤姐、贾母的“调包计”,造成误会绝望而死,而是因为贾母去世后,她受王夫人一党人的一连串“欺负”或“风刀霜剑严相逼”,再加上宝玉蒙难罹祸,她愁苦交加,忧愤攻心,又未及时抢救,无衣无药,病势转急而死。

陆尚遵的《林黛玉之死如何安排才合情理》一文中通过对黛玉之死的不同研究结果的对比,提出给黛玉造成致命一击的是宝玉被囚,黛玉因惜宝玉,而好不顾惜自己,最终“泪尽而亡”。

论者认为黛玉之死与贾母等人对她的厌弃和误会宝玉娶宝姐姐对她变了心毫无关系。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从黛玉自身性格与当时封建社会理念入手,分析导致黛玉死亡的根本原因。

安默的《关于黛玉之死的考证——与蔡义江、梁归智两先生商榷》(《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1期)认为蔡义江提出的“黛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贾府被抄,宝玉被拘黛玉痛惜知己而亡。

”和梁归智的“宝玉从军,黛玉‘想林姐夫’而死”的设想,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思路。

并根据第77回后脂评推断:“黛玉的死,是她的叛逆性格与贾府那个封建环境不断冲突的必然结果,宝玉的被迫搬出大观园,只是这一冲突的高潮。

”庄克华在《略谈林黛宝艺术典型时悲剧结构》中,分别分析了林黛玉的情感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才能悲剧,通过分析得出,黛玉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黛玉与宝玉建立在知己之上的爱情和封建会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它严重地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排斥,是明显不受欢迎的。

黛玉性格中的“真”与封建礼教的“假”是格格不入的,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黛玉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才能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遭到白眼。

黛玉的情感,性格,才能与当时的和社会环境以及封建理念的格格不入,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曹漾漾在《从庚辰本及脂评论程高本“黛玉之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2月第31卷第1期)中提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是造成其死亡的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更加倾向于求诸其身。

辛若水在《从林黛玉、葬花吟的魅力到精神自杀》(《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4期)中认为黛玉死于“精神自杀”。

王子溪在《红消香断有谁怜———从异常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的死亡》(《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2期)中提出黛玉我们既不能认为黛玉的死因是多方面的,单就其个人因素来说,心理疾病是引起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