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紧急医疗救护管理制度
急诊救护工作制度范本
急诊救护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1.1 急诊救护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有效地救治和护理。
1.2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急诊救护工作,包括急诊科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设施、抢救流程等方面。
1.3 急诊救护工作应遵循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原则,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二、急诊科设置与人员配备2.1 急诊科应设立在医院便于患者及时就诊的区域,具备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2.2 急诊科应配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的医护人员,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护理人员、医生、技师等岗位。
2.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抢救意识和水平。
三、设备与设施3.1 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和设施,包括急救车、抢救床、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药品和器械等。
3.2 抢救设备和设施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检查、维护和消毒。
3.3 急诊科应设有急救药品和器械的专用储存柜,并严格执行药品和器械的管理制度。
四、急诊救护流程4.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首诊医师和护士应立即进行接诊,询问病史、查体,并根据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
4.2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立即启动抢救程序,进行紧急救治。
4.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做好护理记录。
4.4 急诊科应与相关科室紧密合作,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转科治疗。
五、抢救工作规范5.1 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重大抢救需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并立即呈报院领导。
5.2 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5.3 抢救物品应保持齐全、完好,班班交接,帐物相符。
无菌物品应注明消毒日期,超过一周重新灭菌。
5.4 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
5.5 抢救结束后,应做好抢救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抢救措施、药物使用等。
六、护理工作规范6.1 急诊科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
急救处置与抢救制度
急救处理与抢救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医院急救处理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产科、儿科、ICU等相关科室,以及相关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三条急救处理与抢救工作应坚持生命至上、抢救为主的原则,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安全。
第二章急救处理第四条急救处理是依据患者的急危重症情况,对其进行快速和有效的抢救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
第五条医院设有急诊科,负责接收并处理各类急诊病人。
急诊科应具备以下条件与设备:1.快速反应的医护团队,包含急诊科医生、护士等;2.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急诊抢救车辆;3.必备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包含CPR设备、除颤仪、氧气瓶等;4.标准化的急诊处理流程和协作机制。
第六条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应立刻进行初步快速评估,推断其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第七条急诊科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采取以下急救处理措施:1.快速评估病情,建立病历和护理记录;2.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必需的液体、药物治疗;3.进行CPR(心肺复苏术)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操作;4.必需时布置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如X光、CT、超声等;5.与其他科室合作,协调转运和转诊。
第八条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急救处理记录制度,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动、治疗措施和结果。
第三章抢救制度第九条抢救是指对危重病人或生命垂死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抢救处理,以挽救生命。
第十条医院设有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等科室,负责危重病人抢救、手术及相关治疗。
第十一条医院应配备专业的医生、护士和丰富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抢救工作应依照以下程序进行:1.接收患者后立刻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推断是否需要进行抢救;2.配置好抢救设备和药品,以备抢救过程中需要;3.组织医护团队进行协作,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4.依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如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呼吸机等;5.必需时进行手术或其他特殊治疗;6.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7.抢救结束后,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和病情记录。
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医疗救护
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医疗救护一、背景和目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对于医院而言,如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突然发生时,医院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参与救援和救护伤员。
本预案制定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亡。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救护和救援工作。
三、应急流程突发事件初期处置1.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后,医院应立即启用应急处置预案,同时紧急调度急诊医生、护士等人员前往现场,尽快进行伤员救护。
2.医院应及时通知120医疗急救中心,通过联合协作,共同展开救护和救援工作。
3.医院应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员,对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品进行合理移动和转移。
4.医院应尽可能最新、最准确的紧急事件信息,以便其他救援单位做出决策。
紧急处理及处置1.医院应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救援和处置的方案,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地救护工作。
2.医院应派遣急诊护士、急诊医生、外科专家、创伤处理专家等人员到现场协助救援,并依据现场情况调度或转送重伤患者。
3.医院应密切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和其他救援单位,共同协作、迅速处置突发事件。
事后处置和恢复工作1.突发事件救援和处置后,医院的应急处置小组应成立评估组,并成立随访小组,对受害者做心理辅导和随访工作。
2.针对事件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医院应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修订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
3.医院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及时做好修复工作,以便更好地为患者医疗服务。
四、人员和物资保障1.医院应设立应急处置小组,制定相应的应急流程并及时宣传。
2.医院应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开展紧急的救援工作。
3.医院应建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保证现场救援和救护所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储备充足。
五、应急演练1.医院应定期进行应急特殊应用场合及相应条款增加1. 生化恐怖袭击1.生化物品处理条款:详细说明生化物品的识别、处理和处置流程。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规范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抢救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法、急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活动,以及其他有条件和能力的单位、个人参与急救工作的情况。
(三)院前医疗急救应以社会公益为宗旨,尽可能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应当遵循科学救治原则,注意安全、防止病情恶化、保护患者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二、技术要求(一)医护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执业资格证书,能够熟练运用院前医疗急救器械和设备,并能进行合理用药和严格的医学观察。
(二)院前医疗急救器械和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检修、维护、保养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和制度执行。
(三)院前医疗急救车辆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持通畅的通信、导航、监控等系统,确保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四)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有完善的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预案,并能够针对不同的急救情况进行有效的应对。
三、急救流程(一)接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24小时值班机制,听取报警人报案的信息,确认急救需要,并派遣医疗救护人员前往现场。
(二)现场急救和转运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应当进行简要的初步诊断和处理,确定疑似诊断,并进行转运。
急救车辆应当保证到达现场的时间和路线最短,尽可能减少转运过程中的病情恶化和安全风险。
(三)院内救治急救车辆到达医疗机构后,应当及时移交患者,并与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按照规定的急救流程进行救治。
医院应当建立合理的急诊医疗系统和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机制,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管理要求(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体系和医疗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人、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并进行相关记录和统计工作。
(二)医护人员应当关注患者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严格执行专业操作规程和道德要求,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紧急医疗救护行动管理制度
紧急医疗救助行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内的紧急医疗救助行动的高效运作并确保患者的安全与生命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紧急医疗救助行动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紧急医疗救助行动是指对突发性生命威逼的情况进行高效、快速的医疗救治行动,包含急救、院内事故应急救援等。
第二章紧急医疗救助组织及职责第四条为了有效组织和协调紧急医疗救助行动,设立紧急医疗救助指挥部,由院长或其指定高级主管担负指挥部指挥长,直接负责指挥、协调、决策紧急医疗救助行动。
第五条紧急医疗救助指挥部设立紧急医疗救助组,由院内各科室专家构成,依据紧急医疗救助行动的需要进行调配。
紧急医疗救助构成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六条院内全部员工应熟识紧急医疗救助制度,并定期参加紧急医疗救助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理本领。
第三章救助设备与药品的配备与管理第七条医院应配备必需的应急救援设备和急救药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供应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服务。
第八条应急救援设备和急救药品的配备应依据医院规模、科室设置、职能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经批准后方可购置和使用。
第九条医院应订立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制度,明确负责人、使用规范、保养维护、定期检查和更新换代等事项,确保紧急救援设备和急救药品的可靠性和完好性。
第十条医院应定期进行设备和药品的检查,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设备完好可用,药品保持有效期内。
第四章紧急医疗救助程序第十一条紧急医疗救助行动应遵从以下程序:1.接到紧急医疗救助恳求后,医院应立刻启动紧急医疗救助指挥系统;2.指挥部指挥长依据情况做出快速决策,确定救援的具体方案;3.指挥长指派紧急医疗救助构成员,协调各科室参加救援行动;4.各科室依据指示快速调集人员、设备、药品等资源,组织救援行动;5.救援行动完成后,指挥上进行总结评估,并进行事故追溯、后续处理。
第十二条在紧急医疗救助行动中,应优先保障患者的安全与起死回生的急救措施。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工作目的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合理,急救措施及时到位、抢救成功率高,改善急救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重大疫情和灾害事故急救)。
三、工作职责(一)由急症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备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急症科主任及护士长分别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急诊科护士长、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平时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急救准备(一)救护车上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要求配置所需设备、药品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和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五、急救内容(一)现场急救医生现场急救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立即诊治,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
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严格遵守急救常规技术规范。
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二)途中救护合理转运和分流患者,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转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给予维持生命的必要治疗和处理。
转送过程中应将患者病情及时向所转送的医院报告,以便接诊医院准备抢救设备和措施。
救护车上患者的担架应固定良好,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侧卧位或头低足高位等适宜的体位。
六、注意事项(一)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
死亡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
(二)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员的调度安排,充分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
医院应急救护小组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应急救护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应急救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管理。
2. 设立应急救护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救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3. 各科室设立应急救护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应急救护工作。
三、职责1. 医院应急救护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和修订医院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和预案;(2)组织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3)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工作;(4)对应急救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应急救护办公室职责:(1)贯彻落实医院应急救护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2)负责应急救护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使用;(3)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4)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工作。
3. 各科室应急救护小组职责:(1)贯彻执行医院应急救护管理制度和预案;(2)负责本科室应急救护物资的储备和管理;(3)组织开展本科室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4)协助应急救护办公室开展应急救护工作。
四、应急救护物资1. 医院应急救护物资实行统一管理,由应急救护办公室负责。
2. 应急救护物资包括:急救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
3. 应急救护物资应定期检查、补充,确保完好、充足。
五、应急救护培训与演练1. 医院应急救护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
2. 应急救护培训内容应包括:急救知识、技能、操作规范等。
3. 医院应急救护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应急救护演练,检验应急救护能力。
六、应急救护信息报告1.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救护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护工作。
2. 应急救护小组应及时向应急救护办公室报告应急救护情况。
3. 应急救护办公室应及时向医院应急救护领导小组报告应急救护情况。
七、奖惩1. 对在应急救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在应急救护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医院医疗救援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救援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医院医疗救援工作,提高医疗救援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救援组织1. 医院应设立医疗救援中心,中心设立救援组织机构,负责医疗救援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
2. 救援中心设立救援队伍,队伍成员应具备专业的医疗救援技能和经验。
3. 救援队伍分为急救组、地方组和卫生组,各组在救援工作中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三、救援设施1. 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救援设备和药品,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医疗救援。
2. 医院应有完备的救援通讯系统,以便及时与各单位协调救援工作。
3. 医院应设立紧急医疗救援通道,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接受治疗。
四、救援流程1. 患者发生意外情况后,应立即通知医院救援中心。
2. 救援中心接到通知后,立即调集救援队伍,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援。
3. 救援队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救援设施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救援方式和药物进行治疗。
4. 救援队伍应及时与医院其他科室协调,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救援服务。
五、救援训练1. 医院应定期开展医疗救援培训,提高救援队伍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
2. 救援培训应包括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确保救援队伍能够熟练应对各种医疗救援情况。
3. 救援队伍应定期组织模拟救援演练,检验队员的救援能力和配合默契。
六、救援评价1. 医院应设立救援评价机构,对医院救援工作进行定期评估。
2. 救援评价应包括医疗救援效率、救援设施配备和救援队伍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3. 救援评价结果应作为医院改进医疗救援工作的参考依据,不断提高救援工作水平。
七、救援应急预案1. 医院应制定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2. 应急预案应包括救援通讯、救援流程等内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救援工作。
3. 应急预案应定期修订和完善,适应不同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工作需要。
综上所述,医院医疗救援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救援效率至关重要。
医院应定期组织救援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制定和完善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医疗救援工作。
医院120如何管理制度
医院120如何管理制度首先是医院120急救体系的组织架构。
医院120急救体系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领导机构、专业部门和辅助部门。
领导机构是医院120急救体系的核心,负责领导和监督整个急救工作的开展。
专业部门主要负责医疗救护和急救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包括急诊科、ICU等部门。
辅助部门则主要负责支持性工作,包括医疗设备管理、药品供应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因管理混乱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
其次是医院120急救体系的人员配置。
医院120急救体系是一个专业化的紧急救治系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医院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急救人员,确保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治工作。
医院应当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应对急情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医院120急救体系的工作流程。
医院120急救体系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急救受理、急救判断、急救处置和急救转运等环节。
在急救受理环节,医院应做好信息的接收和登记工作,确保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
在急救判断环节,医院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确定急救措施。
在急救处置环节,医院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急救处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在急救转运环节,医院应选择适当的转运方式,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最后是医院120急救体系的管理制度建设。
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急救工作操作规程、急救设备使用规范、急救人员考核制度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明确急救工作的流程和规范,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同时,医院还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急救工作的需求。
综上所述,医院120急救体系的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医院急救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合理配置急救人员,优化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医院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医院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医院日常急救工作制度范本
医院日常急救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医院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急救工作应以人为本,坚持“及时、准确、高效、安全”的原则,全面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第三条医院应设立急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全院急救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四条医院应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加强急救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急救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急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完善急救工作制度、流程和应急预案,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医院应设立急救病房和急救床位,确保急救资源充足,满足患者急救需求。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急救队伍建设,选拔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急救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急救设备和管理制度,保证急救设备完好、备用状态,确保急救设备随时可以使用。
三、急救服务流程第九条医院应设立急救绿色通道,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治疗。
第十条急救人员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急救方案,并立即执行。
第十一条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急救病历管理制度,要求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治疗措施和用药情况。
四、急救质量控制第十三条医院急救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急救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急救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急救质量评估体系,对急救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不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第十五条医院应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确保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五、急救培训与演练第十六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
第十七条医院应开展急救演练,检验急救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提高急救团队的应对能力。
第十八条医院应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各类急救培训和竞赛,提高急救水平。
六、急救考核与奖惩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急救考核制度,对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
医院急救规章制度范本下载
医院急救规章制度范本下载第一章急救管理体制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设立急救领导小组,设专职急救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医院急救工作。
第三条医院急救中心设立急救科,配备专职急救医生和护士,负责24小时应急医疗服务。
第四条医院各科室应配备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并定期进行急救演练。
第二章急救流程第五条患者在发生急救事件时,应第一时间拨打医院急救电话,并提供患者姓名、年龄、所在地点、症状等信息。
第六条医疗急救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组织急救队伍前往现场,进行急救救治。
第七条急救队伍到达现场后,首先应进行现场评估和紧急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八条患者需要转诊到医院时,急救队伍应迅速协调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接诊并实施进一步的救治。
第九条急救人员应遵守“救死扶伤”的原则,全力救治患者,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三章急救技术第十条医院急救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气道通畅等技能。
第十一条医院急救人员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医院急救人员应熟悉常见急救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确保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
第四章急救设备第十三条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并定期维护保养。
第十四条医院急救车辆应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第五章急救药品第十五条医院应储备常用急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红细胞凝集素、血塞通等,确保急救过程中的药品供应。
第十六条医院急救人员应熟悉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品。
第六章急救演练第十七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包括院内急救演练和院外急救演练,提高急救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八条急救演练应定期评估演练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效率。
第七章急救记录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救记录系统,记录急救过程中的患者信息、病情变化和处理结果等信息。
医院紧急预案现场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医院正常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院长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医院应急工作。
副总指挥:由副院长担任,协助总指挥开展工作。
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工作。
2. 现场指挥组组长:由分管副院长担任,负责现场指挥和协调。
副组长: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协助组长开展工作。
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 医疗救护组组长:由医务科主任担任,负责医疗救护工作。
成员:由各科室医护人员组成,负责伤员救治。
4. 安全保卫组组长:由保卫科科长担任,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和人员疏散。
成员:由保卫科人员、保安人员组成,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和人员疏散。
5. 后勤保障组组长:由后勤保障科科长担任,负责应急物资保障和后勤保障。
成员:由后勤保障科人员组成,负责应急物资保障和后勤保障。
三、应急处置程序1. 报警发生紧急情况时,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各小组组长。
2. 现场处置医疗救护组立即进行伤员救治。
安全保卫组立即进行现场秩序维护和人员疏散。
后勤保障组立即提供应急物资和后勤保障。
3. 信息报告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各小组组长应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4. 善后处理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善后处理,包括伤员救治、财产损失评估、事故调查等。
四、应急物资和设备1. 应急物资:包括医疗救护用品、防护用品、灭火器材、应急照明设备等。
2. 应急设备:包括急救车、消防车、通讯设备等。
五、培训与演练1. 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一、前言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是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急救和门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患者的诊治和医院的声誉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的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二、院内急救管理制度1.急救流程(2)医护人员进入急救点后,应首先确认患者意识和呼吸,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
(3)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如心肺复苏等。
(4)配备必需器械和药品进行急救处理。
(6)急救结束后,及时填写和报送相关急救记录。
2.急救队伍建设(1)建立急救队伍,包括急救科医护人员和院内其他科室人员。
(2)急救队伍成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保持急救技能的熟练。
(3)建立急救队伍成员轮值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护人员能随时响应急救工作的需要。
3.急救器械和药品管理(1)医院应配备必需的急救器械和设备,并保持其完好有效。
(2)急救器械和药品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3)急救器械和药品的使用管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避免过期使用和浪费。
1.急诊流程(1)患者到达急诊门诊后,应首先由急诊护士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和分诊。
(2)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其分发到相应的急诊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3)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急诊患者,应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步诊断和处理,并确保关键症状的控制。
(4)如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时调取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或转院安排。
(5)急诊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和报送相关急诊病历和费用记录。
2.急诊科室管理(1)建立规范的急诊科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
(2)定期举行急诊科室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和病例讨论,提高工作水平。
(3)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4)建立急诊科室医护人员轮值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护人员随时为患者提供急诊服务。
3.急诊病历管理(1)患者到达急诊科室后,应及时记录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医院急救规章制度内容范本
医院急救规章制度内容范本第一章急救机构及人员第一条急救机构1. 医院设立急救中心,负责医院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每个科室都应设立专门的急救护理人员,负责急救工作的实施。
第二条急救人员1. 急诊科医师、护士、急救员等专业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培训,确保急救技能的熟练掌握。
2. 急救人员应具备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证书,且经过医院认可的急救培训后方可从事急救工作。
第二章急救设备及药品第三条急救设备1. 医院急救中心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气管插管设备、呼吸机等。
2. 每个急救箱应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如止血带、呼吸囊、溶氧设备等。
第四条急救药品1. 医院应根据实际需要采购并储备常用的急救药品,如心血管药、抗生素、止痛药等。
2. 每个急救箱内均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并定期检查更新。
第三章急救流程第五条急救流程1. 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第一时间送往急诊科进行初步检查。
2. 急诊科医师根据患者症状及病情,及时决定是否进行急救处理。
3. 急救人员应按照急救指南和流程,有序高效地进行急救处理。
第四章急救标准第六条急救标准1. 急救人员应遵守国家规定的急救标准,确保急救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急救标准应包括急救人员的操作流程、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急救药品的使用剂量等内容。
第七条急救措施1. 在紧急情况下,急救人员应快速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救治等。
2. 急救人员应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并避免二次伤害。
第五章急救培训第八条急救培训1. 医院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2. 急救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演练、急救案例讨论等。
第九条急救考核1. 急救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急救工作。
2. 急救人员如有不合格表现,应及时进行补习和再考核。
第六章急救记录第十条急救记录1. 急救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急救过程,包括用药情况、操作步骤、处理效果等。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院前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院前急救工作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医疗机构提供的紧急医疗救援服务。
院前急救工作应遵循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
第三条医院应设立独立的院前急救科(室),配备专业的急救医护人员和必要的急救设备,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包括急救调度、急救出诊、现场急救、转运治疗、急救记录等环节,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急救调度第五条医院应设立急救调度中心,负责接听急救电话,调度急救资源,协调急救工作。
第六条急救调度员应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熟悉医院急救资源情况和急救流程。
第七条急救调度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联系电话,判断病情紧急程度,并按照病情紧急程度和急救资源情况进行调度。
第八条急救调度员应指导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并指导现场人员安全转运患者。
第九条急救调度员应立即通知急救医护人员出诊,并告知出诊医护人员患者病情、地址等信息。
三、急救出诊第十条急救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熟悉急救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第十一条急救医护人员接到出诊通知后,应立即准备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急救箱、氧气袋等,并迅速到达现场。
第十二条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检查,评估病情,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第十三条急救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转送医院,如病情稳定,应立即转送医院;如病情不稳定,应给予相应处理后转送医院。
第十四条急救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与医院的联系,及时报告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医院指示进行处理。
四、现场急救第十五条现场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病或受伤现场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第十六条现场急救应遵循ABC原则,即Airway (保持呼吸道通畅)、Breathing(维持呼吸功能)、Circulation(保证血液循环)。
医院紧急救援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医院紧急救援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类紧急救援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第三条紧急救援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医院紧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医院紧急救援工作。
第五条医院紧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一)现场指挥小组:负责现场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二)医疗救护小组:负责伤员的救治、转运和后续治疗。
(三)后勤保障小组:负责物资、药品、设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四)信息联络小组:负责收集、整理、上报救援信息。
第六条各部门、科室应明确职责,加强协作,确保紧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第三章紧急救援预案第七条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紧急救援预案,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第八条紧急救援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救援原则和目标。
(二)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三)救援程序和措施。
(四)救援物资、药品、设备等保障。
(五)救援信息收集、整理、上报。
(六)救援演练和培训。
第九条紧急救援预案应定期修订和完善,确保其适应性和实用性。
第四章紧急救援行动第十条发生紧急救援事件时,医院应立即启动紧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第十一条现场指挥小组应迅速到达现场,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救援。
第十二条医疗救护小组应立即对伤员进行救治,包括现场急救、转运和后续治疗。
第十三条后勤保障小组应确保救援物资、药品、设备等供应充足。
第十四条信息联络小组应收集、整理、上报救援信息,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第五章救援后续处理第十五条救援结束后,医院应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救援预案。
第十六条对救援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对救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整改,提高医院紧急救援能力。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相应机构和人员在医疗机构外,对急、危、重伤病员现场实施紧急必要救护和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的过程。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院前医疗急救遵循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及时救治、规范操作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急救网络医院,承担相应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中心(站)承担相应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根据需要,将符合条件的医院纳入急救网络,承担相应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第六条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划定的服务区域范围开展工作,由调度机构统一调度指挥。
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和调度机构之间应当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机制。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建设,保证其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急诊急救能力和专科建设,提高其综合急救、转运和危重症救治能力。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区域人口每X万人口配置X辆救护车,并根据区域地理特点、人口分布和交通状况等因素,适当增加或者减少配置数量,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急救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管理制度
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效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业管理要求,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实习生等。
第三条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包含但不限于心脏骤停、严重外伤、溺水、窒息等紧急事件的处理;涉及到抢救包、抢救车、急救设备及药品的使用、医院内部急救流程等相关事宜。
第二章责任与权限第四条医院应配备专业的急救团队,由专业急救医生负责组织和引导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工作。
第五条医院领导应供应必需的支持与资源,确保急救工作的开展。
第六条急救医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急救证书,并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和考核。
第七条急诊抢救室应设立在医院重要入院通道相近,并保持24小时开放。
配备充分的急救设备与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第八条医务人员在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工作中,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进行,不得擅自更改或疏忽。
第九条对于无医学执业资格证书的非医务人员,禁止直接参加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工作。
第三章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流程第十条发现紧急情况后,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或相关机构报告并供应必需的信息。
第十一条医院应及时布置抢救团队前往现场,并依据情况对抢救人员、设备和药品进行合理的调度。
第十二条抢救团队在抵达现场后,应快速进行现场处理,并尽可能快速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第十三条紧急抢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抢救的快速、有效。
第十四条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妥当的转归处理,包含住院察看、病愈随访等情况的跟进。
第十五条紧急抢救与急救处理工作中的信息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第四章设备与药品管理第十六条医院应保证急救设备的充分供应,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设备。
第十七条急救设备的存储和贮藏应符合相关规定,设备应明码标识,方便使用和管理。
第十八条药品的配备和管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保证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并定期进行药品清查和更新。
急救与抢救服务管理制度
急救与抢救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制度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实际情况订立,旨在规范医院急救与抢救服务的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二条急救与抢救服务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抢救等各项服务。
本制度适用于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及相关辅佑襄助人员。
第二章急救与抢救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第三条医院应设立急救与抢救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急救与抢救服务工作。
中心设置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医院领导任命。
第四条急救与抢救服务中心应配备充分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相关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急救与抢救操作技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第五条医院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急救网络,包含院内急救、院前急救和转院急救等环节,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急救服务。
第六条医院应订立医学救助标准和流程,明确急救与抢救服务的各项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并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
第三章院前急救服务管理第七条医院应与本地急救中心、交通管理部门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确保院前急救服务的快速响应。
第八条院前急救服务人员应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具备急救技能和相关知识。
医院应定期向院前急救服务人员供应连续教育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九条院前急救服务人员应遵守急救操作规范,做到快速、稳定、准确地为患者供应急救服务,严禁私自使用急救设备和药品。
第十条医院应加强与院前急救服务人员的沟通和搭配,及时供应患者的病历、情况和预算等信息,确保院前急救服务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院内急救服务管理第十一条医院应设置相应的急救科室,配备专业急救医生和护理人员,并在科室内设立急救药品、设备和监护设施,以保障院内急救服务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院内急救科室应常备充分数量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并定期检查、更新药品。
药品过期、失效或损坏的,应及时更换。
第十三条急救科室应配备专业的急救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急救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相关推荐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精选8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1(一)急诊检验制度1、全科人员要十分重视急诊检验,经常检查急诊检验的仪器、试剂,认真做好每件急诊检验。
2、急诊检验单由医生填写。
脑脊液及各种穿刺液、胃液由医生采集;血液及分泌物或排泄物由护士或检验人员采集。
急诊检验单连同标本应及早送检验科。
3、检验人员接到急诊标本后,应迅速进行检验,准确、及时地报告检验结果。
4、认真做好急诊检验登记、查对工作,虚心听取临床医生、病人的意见,不断改进急诊检验工作,提高急诊检验质量。
(二)急诊检验范围1、急诊病人。
2、门诊重病人。
3、急诊室观察病人病情突然变化者。
4、住院重症病人或病情突变者。
(三)急诊检验的基本项目1、血液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DIC诊断项目、疟原虫等以及临床特需的检验项目。
2、尿液常规检验:尿蛋白、尿糖、尿隐血、尿胆原试验等以及临床特需的检验项目。
3、大便常规检验:涂片镜检、潜血试验等以及临床特需的检验项目。
4、脑脊液及各种穿刺液检验:理学检验、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蛋白定性、糖定性或半定量,涂片法作细菌检验等,以及临床特需的检验项目。
5、生化检验:钾、钠、氯、钙、糖、肌酐、尿素氮、淀粉酶、胆碱脂酶测定,血气分析,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定量,心肌损害标志物测定,肝功能试验,以及其他临床特需的检验项目。
6、胃液的毒物分析:如巴比妥类、有机磷类的毒物测定,以及临床特需的检验项目。
7、急诊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其它项目,根据临床需要,由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商定。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2一、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紧急医疗救护管理制
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紧急医疗救护管理制度
1.目的:
保证医院内如有人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能立即获得专业医务人员最快速有效的急救。
2.范围
医院科室/部门、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
3.定义:
无。
4.内容:
4.1院内急救团队组成及负责人:由负责各急救责任区域的紧急医疗救护小组组成,院内急救团队的组织与运行由分管医疗院长负责。
4.2紧急医疗救护培训:教育科每年与临床培训中心共同组织高级(ACLS、APLS)及基础心肺复苏(BLS)急救培训及资质考核。
4.2.1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科、ICU听班医师及主班护士均需通过ACLS考核并获得ACLS证书。
4.2..2临床听班医师及主班护士均需通过APLS考核并获得APLS证书。
4.3紧急医疗救护小组运行机制:采用24小时值班,岗位负责及急救责任区域负责制。
4.4紧急医疗救护小组组成责任区域划分(紧急医疗救
护责任区域为除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心脏监护病房、急诊科、手术室以外的区域):
4.4.1第一小组:NICU医护人员。
责任区域:A楼儿内科区域。
4.4.2第二小组:CCU医护人员。
责任区域:A楼儿外科区域。
4.4.3第三小组:麻醉科和PICU医护人员。
责任区域:B楼病房区域。
4.4.4第四小组:门诊部成立急救小组,负责院区内楼宇外区域、花园、及地上停车场。
4.4.5第五小组:急诊科医护人员。
责任区域:门诊区域、行政区域及地下停车场。
4.4.6第六小组:感染科急诊医护人员,责任区域:感染楼。
4.5院内紧急医疗救护系统:
4.5.1紧急医疗救护专线:68661290(内线:81290),院内建立广播系统。
4.5.2电话及广播要求:医院总机人员应确保应急专线81290通畅,响铃3次内必须接起电话,1分钟内在责任区域播放应急广播,播放内容为“xx楼xx层xx病区/xx区域,81290”。
4.5.3应答要求:紧急医疗救护小组成员听到广播后,5
分钟内到达现场并辅助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4.6运行流程:
4.6.1发生紧急情况的第一位医院员工为紧急医疗救护的责任人,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抢救。
4.6.1.1如医护人员评估不需要启动全院急救紧急呼叫时,现场医护人员负责抢救,必要时可按照《早期病情识别制度》请应急反应小组或相关科室协助。
4.6.1.2如医护人员评估需要启动全院急救紧急呼叫时,立即拨打内线电话81290或外线电话68661290,电话内容为:(楼号+楼层+病区或部门、公共区域+xx事件),并立即实施初级生命支持。
4.6.1.3在医疗区域发生需紧急抢救的情况,应尽快向所在病区的科主任及护士长汇报。
同一楼层其他医疗区域的医护人员作为支持人员,可在听到广播后赶到事发现场参与抢救,在非医疗区域发生需紧急抢救的情况,目击员工均有责任作为支持人员,参与患者抢救。
4.6.2紧急医疗救护小组成员听到急救广播后,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并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紧急医疗救护小组的医师为紧急救护指挥者,其他员工均有义务主动参与协助救护工作。
4.6.3如紧急医疗救护对象非我院患者,应视病情给予相应处置,抢救完成后送至急诊抢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过
程应详细记录后与急诊医护人员交班,并向医务科汇报。
4.7人员职责:
4.7.1第一目击员工:初级生命支持+呼救他人帮助(拨打电话等)。
4.7.2第二目击员工:拨打81290或68661290告知接线员具体情况:楼号+楼层+病区或部公共区域,xx事件--推抢救车--开放气道并人工辅助通气。
4.7.3接线员:响铃3次内接电话--1分钟内播放应急广播。
4.7.4紧急医疗救护小组:听到广播--5分钟内到达事发地点并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4.7.5电梯员工:听到广播--立即到达急救小组所在楼层等候。
4.7.6安保人员:听到广播--5分钟内赶到事发地点维持秩序。
4.8急救事件记录:
4.8.1启动全院急救紧急呼叫时,《心肺复苏记录单》和《急救事件数据收集表》由紧急医疗救护小组护士负责完成。
4.8.2不启动全院急救紧急呼叫的,《心肺复苏记录单》由参与抢救的责任护士完成。
4.8.3心肺复苏记录单医师签名后,送医务科统计分析。
4.9急救药品及物品管理:
4.9.1配备:各紧急医疗救护小组配备一个急救包,负责公共区域急救任务的紧急医疗救护小组同时配备除颤仪一台。
急救包内药品及物品详见《急救包药品及物品配置单》,急救包及除颤仪放在同一位置。
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