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笔记 (1)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1. 蒹葭的起源与发展:蒹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韵文体。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共分《风》、《雅》、《颂》三大部。
其中,《风》部收录了大量的蒹葭,这些蒹葭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体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蒹葭逐渐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
2. 蒹葭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
蒹葭以叙事为主线,以抒发情感为辅助,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展现出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蒹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情感真挚深沉。
蒹葭常常描绘离别、思念、乡愁等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和人情的深切感慨。
诗人借助蒹葭这种韵文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题材广泛。
蒹葭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爱情、离别、乡愁、自然景观等,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人在创作蒹葭时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题材,使得蒹葭具有了更加真实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3. 蒹葭的影响与意义: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真挚情感、广泛主题、叙事抒情的特点,使得蒹葭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品种之一,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同时,蒹葭也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启发,许多现代诗人都受到了蒹葭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蒹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真挚深沉的情感与广泛的创作题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蒹葭这一古代诗歌的瑰宝,让其在现代文学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2021版一.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二.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知识点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烈的萧瑟凄迷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向往之情。
2、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皑皑的浓霜。
3、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③营造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凄婉惆怅之情。
4、从炼字角度说说“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妙在何处?“宛”是宛如、仿佛的意思。
它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情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赏析《蒹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③显示出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6、《关雎》和《蒹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长春版初三语文上册蒹葭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doc
长春版初三语文上册蒹葭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查字典整理的蒹葭知识点具体如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三、字词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诗之宗、词之华、文之源”,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两首《诗经》的选读内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首诗的知识点。
一、《诗经》选读之《蒹葭》《蒹葭》是一首节选自《诗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词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在意念与行动的冲突中所产生的矛盾感和苦闷感,而在文学和修辞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作者《蒹葭》的作者是古代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的爱国诗人,被誉为古代诗歌的杰出人物。
2. 诗歌主题《蒹葭》主题是“爱欲与自由”,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重男轻女、爱情婚姻不自由的现实问题,以及个体权利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诗中,诗人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情人自由选择的愿望和爱欲之情。
3. 词句解析(1)蒹葭:中文意思为芦苇,亦是诗歌的标题。
蒹葭作为芦苇,快情似情。
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与芦苇相比,表现出他的爱欲之情。
(2)猗与:中文意思为“住”,在诗歌中表现为“止”、“停留”的意思。
(3)结发:中文意思为结婚,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结发是男女结为夫妻的标志。
(4)连理、比翼:连理是指一对相爱的姻缘,比翼则是指一对相爱的鸟儿。
这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
二、《诗经》选读之《关雎》《关雎》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首《诗经》的古诗,讲述了乐师们在邳国宫廷中演奏《关雎》时,所引发的在场者的思考与回忆。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和修辞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古代中国音乐、文化和宫廷生活的重要途径。
1. 诗歌作者《关雎》的作者是有名的诗歌大师孔鲤,他是春秋时期的大公子,通晓音律,长于音乐,因此在《诗经》中留下了不少关于音乐的诗篇。
2. 诗歌内容《关雎》主要讲述了在邳国宫廷中演奏《关雎》时,所引发的在场者的思考与回忆。
蒹葭的课文笔记整理
蒹葭的课文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1. 出处二、字词注释1. 蒹葭(jiān jiā)-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2. 苍苍- 茂盛的样子。
3. 为霜- 凝结成霜。
4. 所谓- 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 伊人- 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 在水一方- 在水的另一边。
方,边。
7. 溯洄(sù huí)- 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8. 从之- 追寻他。
从,跟随、追寻。
9. 阻- 险阻,(道路)难走。
10. 溯游- 顺流而下。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11. 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水的中央。
宛,仿佛、好像。
12. 萋萋- 茂盛的样子。
与“苍苍”同义。
13. 晞(xī)- 干。
14. 湄(méi)- 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5. 跻(jī)- 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6. 坻(chí)- 水中的高地。
17. 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18. 已- 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19. 涘(sì)- 水边。
20. 右- 向右迂曲。
21. 沚(zhǐ)- 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诗歌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四、诗歌赏析1. 意境美- 画面感- 诗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
这一画面不仅点明了时间是深秋的早晨,而且烘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 朦胧感- 诗人所追求的“伊人”始终是若隐若现,“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等描述,使伊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缥缈的、充满雾气的水境之中。
蒹葭读书笔记
蒹葭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蒹葭读书笔记范本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伊人,我一生中的信念,恍恍惚如爱琴海岸高耸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男儿志,在四方,终点只有一个方向,我苦苦向前,再向前,一路望着你的背影,好像一个即将在黑暗世界迷路的小孩,看见面包屑的路标一样执着的走下去。
理想很丰满,我一直想追寻到那伊人,衣带渐宽不去思量,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没有在意,我只想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夜晚,暮然回首,看见你的身影。
现实却让我身心疲惫,我在长长跻跻的道路上不知走了多远,芦苇割破了我的手,我想用这手中鲜血来向你敬礼,而你,却一直对我漠然而视,原来伊人一直都不在我的身边,你只用了一眼,便让我对你用一生去追念。
纳兰曾说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我时常在想,纳兰曾经肯定熟读诗经,要不然他怎么会那么的哀伤,天涯行役,不语半字苦,正如同那追寻伊人的人,无论道路多么困难,他却依然为之疯狂。
只是,物是人非,梦醒之后,只剩凄凉,伊人,伊人,唤不回的前世千眸。
一弹指不知有多少念,让我来思考一生的路线。
我始终在这条路上去勾勒完美的线条,画出一个无暇的你,我始终在用生命去想象你在何方,填满佛教中的十方。
你是爱情,醉生梦死,你是信念,破晓天荒。
那爱情,让人变傻,走着一条困难的道路,还笑语天堂。
那信念,让人坚强,坚信横刀过后,昆仑乾坤。
1。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
它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寄托情感的象征,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之一。
在文学创作中,蒹葭一词常常出现,并且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蒹葭的知识点考点,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讨论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乡之情。
它的生长环境相对特殊,它生长在泥泞的水沟旁,但却能够挺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常常使人想起离别时的别离之情。
因此,蒹葭常常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离别琴剑之地的象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蒹葭在考试中的常见考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蒹葭在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在古诗词鉴赏、古文阅读等题目中。
很多考题要求学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例如,有一道考题是要求学生解释一首古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义,并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描写蒹葭的诗句。
针对这些考点,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关于蒹葭的描写,逐渐了解它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同时,背记一些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和句子,以加深记忆。
例如,可以背诵一些古诗中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如杨万里的《临江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诗词卡片或者参加相关的诗词比赛来加深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最后,我们强调在备考过程中要有系统性地学习蒹葭的知识点。
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习题,通过刷题来巩固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还可以参加各类模拟考试和竞赛,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技巧。
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重复、背诵,才能真正将蒹葭知识点融入自己的大脑中。
综上所述,蒹葭是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它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
对蒹葭的了解是古代文学考试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蒹葭》的作者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楚辞之祖”。
《蒹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屈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 内容《蒹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蒹葭这一植物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蒹葭之齐”、“庐陵之川”,描绘了庐陵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良人与诗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2. 艺术特色《蒹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典独特、意境深沉。
诗中运用了蒹葭、庐陵等形象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深沉凄婉。
(2)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诗中表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蒹葭》的意义和价值1. 文学价值《蒹葭》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诗篇,它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它通过蒹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和良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意境丰富,抒情深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 思想价值《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定的启示。
3. 文化价值《蒹葭》所反映的收获的悲和离别的伤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蒹葭》知识点解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被广泛传诵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赏析、主题意义等方面对《蒹葭》进行知识点解析。
诗歌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被编入《诗经》中。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古代诗歌。
其中,《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儿女情长的描写而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蒹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佚名。
佚名是指作者的身份无从考证,因此被称为佚名。
然而,《蒹葭》一诗却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对作者抱有深深的敬仰之情。
诗歌赏析《蒹葭》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共有四句,每句各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
诗歌以描述蒹葭这种植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首句:“风吹蒹葭几度凋,雪欲穷时犹有苗。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风吹蒹葭凋谓蒹葭在风中凋谢的次数无法计数,而雪欲穷时犹有苗则表达了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仍有蒹葭的新苗在寒冷中顽强生长。
这些景物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不断迁移和特点。
第二句:“古屋无柱知其春,三衙共宿水悠悠。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古屋中度过寒冬的情景。
古屋无柱表明房屋已经破败不堪,然而仍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种对生命的顽强和对未来的期盼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衙共宿水悠悠则表明人们一起寻求庇护所,面对未知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第三句:“行尽山封人独归,见花应识春归否。
”这句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展示了人们对归家的渴望。
山封人独归表明诗人经历了艰难的旅程,最终只有他一人能够返回家园。
见花应识春归否则表达了对回到春天的期盼,诗人希望家人和朋友能够在他回归时触发花开春来的变化。
第四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
”这句诗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达诗人对归家的疑问和思索。
诗人对自己归宿的目的地产生了疑问,同时也对白云的离去感到忧伤。
蒹葭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蒹葭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蒹葭的读书笔记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邓丽君的《蒹葭》在小时候就听过,这或许便是我和诗经最早的缘分了。
那时的我不懂得什么叫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懵懵懂懂地听懂了后面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边,简单稚嫩又不完全正确的理解,却能确确实实感受到那里面流动的美。
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继续深入探寻这份独属于《诗经》的景色。
于我而言,《诗经》就仿佛是《蒹葭》里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长的时间间隔成了河上氤氲的雾气;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语言成了那重重的芦苇。
我能看见她影影绰绰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间具有着的朦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遥远,没有注释便是寸步难行。
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个辈分,仿佛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样,总是畏惧而不愿靠近的。
相比较而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亲近太多。
直到这一次的打卡活动,才再续了我和她的缘分。
翻开这本记载千年前歌声的《诗经选》,细细地诵读着,反复地体会着,突然发现,她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不可亲近。
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语言诉说着千年前纯真的情感,她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还一起唱过的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当弄懂那些几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词语后,整篇诗歌的意思也就简单明了起来了。
她是通俗的,她没有唐诗宋词等刻意雕砌的韵律仪仗,她只有未经雕琢的深情与诚恳。
诚恳的劳作,诚恳的纪念祖先,诚恳的想念喜欢的人。
是的,我喜欢诗经里的爱情。
爱情作为诗歌永远的主题,在《诗经》里也占了相当比重的一部分。
但她不像后来因宋明理学而变得含蓄矜持的爱情,她只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恋爱。
在诗经里,喜欢就是喜欢,她不是后来的那种“我爱你,我就卑微到了尘埃里”,她没有扑朔迷离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初二语文限训《蒹葭》重点笔记和知识点掌握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年级、考号等信息2.注意书写3.合理分配时间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暗示了时光的流逝D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可以说惆怅不可以说绝望)3.“蒹葭萋萋”的“萋萋”(茂盛的意思)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B )芳草萋萋鹦鹉洲A .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人凄凉孤独)B .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
)D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使用的比兴手法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出题人王静审核人 翟小亚衡水志臻中学八年级限训一 内容:《蒹葭》时间:45分钟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蒹葭听课笔记
蒹葭听课笔记《蒹葭》听课笔记步骤一、自由朗读诗歌《蒹葭》,捕捉一下自己的体会,用一个两字词生:韵律画面悲伤(情绪)朦胧(意境)渴望师:评价二、师范读(读后交流听后感觉)生:厚重决心沧桑追求的无奈感情的变化三、生读(在头脑中畅想画面)四、关注幻灯片中的红体字,说说头脑中的画面苍苍白露为霜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溯游水中央五、找三章变化处,发现了什么?(打动你的地方,谈感受)生: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想到了思念)时间的变化推移(字面的变化)六、《我的祖国》选段,师生共唱,第三段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生:对祖国的热爱昂扬饱满情绪师:韵脚《蒹葭》中也有韵脚表达情感昂扬悲凄…(此处可多讲解一下)情感有扭转的变化,生共读,体会情感诗歌一半的生命都留存在声音里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重章叠句那些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
一切动作感涨满其间,却又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雾,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
余秋雨《中国文脉》七、你理解的伊人是怎样的形象(交流),脱离爱情情境还有怎样的解读学生交流八、展示各学者理解的“伊人”师:黄永武:伊人是“道”的化身,中国诗人善于将“善”与“美”凝结成一体,“伊人”是诗人崇拜的对象梁玉东:“伊人”——贤达之人吕恢文: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九、尝试完成其中一个,学生交流如果你是孔子,你心中的伊人是()如果你是想开创圣明统治的一代明君,你心中的伊人是()如果你是一位心忧天下的贤达之人,你心中的伊人是()如果你就是你,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你心中的伊人是()十、《蒹葭》美在哪里?生:安静神圣真情实感立体空间坚持不懈节奏韵律这些语言,这些情感,这些思绪,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蒹葭的读书笔记
蒹葭的读书笔记蒹葭写出了可望而不可求的距离美感。
那我们有什么心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蒹葭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蒹葭读书笔记篇1《蒹葭》描绘了一场浪漫悠久的寻找。
这是一场迷失却又坚定的旅程,寻找心的故乡。
待最后,佳人如梦不可考,寻找成了唯一。
谁也不知道,他所寻伊人是何,只道那时秋风细润,芦苇摇曳,那个孤独的追寻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
穿梭,向芦苇深处漫溯,没有方向的溯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分明似近在咫尺,转瞬便如流光从眼前不见。
他在白茫茫的芦苇丛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里徘徊不定。
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雾非雾,有时在水一方,仿佛只跨越一步便可靠近,俟其接近,佳人又远在水之滨,不可停息,呼唤在耳畔响起……空灵意境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这样若即若离中寻找,只是寻找,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若时过境迁已千年,一生终了。
《人间词话》中有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这种风致,难以言说,只有曾经寻找过的人才能恍然大悟。
世间诸多痴男怨女,却被人苦口婆心劝导,不要去追逐那些缥缈的得不到的,要紧紧握住手中真实的幸福。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寻找是永远不可能放弃的。
真实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蒹葭读书笔记篇2《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
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
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
诗全文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极美。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知识点汇总
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2.翻译:
大片的芦苇碧色苍苍,清晨的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3.主要内容: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4.中心:诗人对美好爱情(理想、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5.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6.男主人公的形象:
一个热烈向往爱情,矢志不渝,执着追求心上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每章开头都在写景,有何作用?
①运用起兴,引起下文
②点明了时节,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却一直追寻心中的女子,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
③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感情。
8.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咏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主人公感情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蒹葭 语文笔记
蒹葭一、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二、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蒹葭》课文注释以及笔记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简介】《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诗歌结构】全诗三章:(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蒹葭之美: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第二篇《蒹葭》精读文章学习笔记
第二篇《蒹葭》精读文章学习笔记
1.选自《诗经:秦风》此诗是一首爱情诗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释义:清晨一大片非常茂盛的荻芦映入眼帘,白露凝成的霜覆在上面。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的对岸边。
我逆着河流而上去追寻它(他她),道路阻碍重重而且十分遥远。
我顺着河流而下去追寻它,它好像在水中的小沙洲上。
原文: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释义:茂盛的荻芦上,阳光洒在上面露水还没晒干,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对岸水草交接的岸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它(他她),道路艰难险阻难于攀登,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它,它好像在水中的小沙洲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释义:茂盛的荻芦上,露水还没有全干。
我所思念的人啊,她就在河对面水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它),道路曲折且困难重重,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它,他好像在水中的小沙洲上。
1.领′会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痴情追求未得的无限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3.说明在水-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
4.简析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5.学习句式的修辞,和语法应用,。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也是《诗经》中的一篇。
它以其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独特方式而闻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蒹葭》的知识点,分别是:创作背景、诗意主题、艺术特点和文化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首古老而又充满美感的诗歌作品。
创作背景《蒹葭》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被收录于《诗经》中。
据传,它是鲁国的郑文公命令乐师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并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赞颂蒹葭植物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意主题《蒹葭》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人以蒹葭植物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和凋谢,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他借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转化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意,正如诗中所写:“嘉乐君子,宜嗜宜忌。
”这表达了对政治人物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康的祝福之情。
艺术特点《蒹葭》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采用了对仗工整的韵律。
整首诗由六个句子构成,每个句子都有四个字。
句子之间通过韵律的对仗来达到音调上的和谐。
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流畅的音韵美。
其次,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蒹葭的生长和凋谢过程,以及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次,它独特的描写方式给人以美感。
诗中描绘的蒹葭植物是在春天时生长,在秋天时凋谢。
通过描绘植物的生死轮回,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亲人的感伤之情。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影响《蒹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成为后来文人所借鉴的范例,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开创了许多后继者。
同时,它寄托了人们对家国和覆亡的情感,成为后世文人思考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重要素材。
总结《蒹葭》是一首以蒹葭植物为象征,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家国的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赏析题:
5.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举例:每章的后四句。
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6.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7思考:《蒹葭》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8.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凄凉
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10.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1.《蒹葭》一诗没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思念之情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身影却无处不在。
这首诗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1)每章开头均以秋景起兴,渲染一种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
(2)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3)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主人公不畏艰险几度求索,也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12.《关雎》《蒹葭》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相同:
(1)都属于“国风”,都是民歌;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3)都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
(5)都使用双声叠韵,富于声韵美。
不同:
(1)《关雎》感情健康明朗,热情浓烈。
《蒹葭》充满惆怅伤感。
(2)《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清晰可见。
《蒹葭》含蓄
朦胧,情感韵味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