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

合集下载

司马迁《垓下之围》

司马迁《垓下之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读后感》读完《垓下之围》,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纠结、沉重,却又夹杂着一丝敬佩与感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项羽那悲壮的结局。

垓下,成了项羽的末路,却也让他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高大而清晰。

项羽,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被困垓下,兵少粮绝。

他的眼神中不再有往日的自信与骄傲,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和无奈。

我能想象到他站在营帐前,望着那片被战火染得通红的天空,心中是怎样的一种悲凉。

文章里对项羽和虞姬告别的那一段描写,让我感触颇深。

虞姬,这个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的女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她轻歌曼舞,用自己的方式为项羽送行。

项羽眼中含泪,却又强忍着不让它落下。

他知道,这或许是他们最后的相聚时刻。

那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刻在了我的心上。

虞姬的舞姿,项羽的深情凝望,还有周围士兵们沉重的呼吸声,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让人心痛。

当项羽决定带领着他的残兵突围时,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决绝。

他跨上战马,挥舞着长剑,带着那股子一往无前的气势。

他的怒吼声响彻云霄,仿佛在向命运宣战。

在这突围的过程中,他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但他却没有丝毫的退缩。

他的战马已经疲惫不堪,身上也布满了伤口,可他依然奋力向前。

每一次挥剑,每一次呐喊,都充满了力量。

然而,最终项羽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乌江之畔,他拒绝了渡江的建议。

他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的骄傲,也看到了他的愧疚。

他宁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挫折。

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想要放弃,觉得自己无法承受。

可和项羽所面临的绝境相比,我的那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项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保持着那份尊严和勇气,而我呢?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了战火纷飞,没有了生死抉择。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司马迁《垓下之围》赏析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司马迁《垓下之围》赏析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司马迁《垓下之围》赏析在古代文学中,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可谓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详细地描绘了英雄类型人物的形象,以及英雄风姿的典型模式。

细节描写的功力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的一大经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英雄的形象,就是司马迁写的司马安。

司马安是一位303年助周灭秦的英雄人物,他生机勃勃地带头起兵反抗秦国,令人敬仰。

司马迁在此书,以细致而生动的笔触,娓娓道来了司马安的全貌,使他脱离此前英雄形象中的约束,在文字中充实了生命力。

司马迁首先从外观上描绘司马安,把他描绘成一个帅气而又高大挺拔的男子。

他的容貌英俊,令人惊叹,富有非凡的气势,令人折服。

司马迁将大量的细节都细细刻画了出来,比如他的眼睛:他的眸子闪烁,如同冻绿的石头一般,晶莹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司马迁没有只关注司马安的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和英雄魅力。

随着文字的描述,司马安的容颜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他有大智若愚、刚柔并济、开朗灵动、博学多才的气质,让人敬仰不已。

他出众的英雄魅力也令人着迷:他的能力超凡脱俗,像破碎的虹霓一样潇洒而又卓然,象炙热的太阳一样耀眼而又慷慨。

司马迁有能力把司马安的形象叙述的异常详细,一步步地展现出司马安的英雄气质,尤其是宁静的写作风格,更让人深深被其英雄魅力所吸引。

在古代文学中,司马迁的《垓下之围》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详细地描绘了英雄类型人物的形象,以及英雄风姿的典型模式,司马迁有能力把司马安的形象叙述的异常详细,一步步地展现出司马安的英雄气质,尤其是宁静的写作风格,更让人深深被其英雄魅力所吸引,令人爱不释手。

所以司马迁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英雄风姿,为古代文学增添了无限的精彩。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不仅仅突出了司马安的英雄风采,更重要的是突显了司马迁独有的细节描写的功力。

司马迁精心描写司马安的形象,使他脱离此前英雄形象中的约束,在文字中充实了生命力,并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具体,令人惊叹不已,可谓神乎其技。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是一部描述楚汉战争中垓下之战的历史小说,作者是韩国作家知泰京。

该小说以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描绘了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战争之一,深入探讨了战争带来的残酷与悲惨。

读完《垓下之围》,我深受触动。

首先,小说中描写的垓下之战的战斗场面令人震撼。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详细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战斗中的壮丽景象和英勇的将士们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可怕和无情。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大量的战争策略和战略决策,展示了古代军事智慧的精髓,令我感到钦佩和敬畏。

除了战争场面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塑造不同角色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曹参和项羽作为主要角色,分别代表了智者和勇者。

他们之间的对抗和奋斗,让我思考了人性中的善恶、勇敢和智慧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在战争中,作者还描写了普通士兵和百姓的遭遇,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痛苦和困境,感受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毁和伤害。

除此之外,我还在小说中发现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作者通过曹参和项羽的对话,暗示了权力和欲望的无穷膨胀会导致灭亡和失败。

同时,小说还反复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敌。

这些思想和感悟在现实中依然具有启示作用,让我深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

总的来说,读完《垓下之围》,我的内心被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触动。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人类历史中战争的重要性和代价,也让我对和平与团结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让更多的人重新思考战争和和平的话题,进而促使人类更加珍惜和平、追求和谐。

《垓下之围》译文

《垓下之围》译文

《垓下之围》译文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

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

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雅,也常常骑着它。

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

项工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

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

项工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

”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

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

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

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

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癌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

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

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读后感》读完《垓下之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亲眼目睹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楚汉之争的终章。

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最终在垓下陷入了绝境。

文章中对他的描写,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失败者的结局,更是一个英雄的悲壮落幕。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反应。

当那熟悉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项羽的心中想必是充满了震惊和绝望。

他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士兵们也开始思乡心切,士气低落。

项羽原本坚定的眼神中,此刻透露出了一丝迷茫和无助。

他可能在想,自己曾经率领着这些英勇的将士们南征北战,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如今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我仿佛能看到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双手紧紧地握着剑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应对之策,可是那楚歌却像一把把利刃,一点点地刺痛着他的心,瓦解着他的意志。

而虞姬的出现,则让这一幕更加凄美动人。

虞姬,这个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的女子,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没有丝毫的恐惧和退缩。

她用她那温柔而坚定的目光看着项羽,为他跳舞,为他歌唱。

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却又带着无尽的悲伤。

她的歌声婉转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和无奈。

项羽看着虞姬,眼中充满了爱怜和不舍。

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保护她了,无法给她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英雄和美人,只是一对相濡以沫、即将生死别离的爱人。

当虞姬舞罢自刎,项羽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他抱着虞姬的尸体,放声痛哭。

那哭声中,有对虞姬的深情,有对命运的不甘,有对自己失败的悔恨。

他的泪水滴落在虞姬的脸上,与她的鲜血混在一起。

这一刻,项羽不再是那个战无不胜的霸王,而是一个失去了爱人、心碎欲绝的普通男人。

然而,项羽毕竟是项羽,即使在绝境中,他依然有着英雄的气概。

他带着仅剩的八百骑兵突围而出,试图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荣耀。

在这一路上,他杀敌无数,展现出了惊人的勇猛和战斗力。

他的战马嘶鸣,他的剑刃挥舞,仿佛在向命运做最后的抗争。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及翻译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读后感》读完《垓下之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那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楚汉战场就在眼前。

项羽,这个曾经称霸天下、威风凛凛的英雄,最终却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这让我不禁为他感到深深的惋惜。

在《垓下之围》中,项羽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他被汉军重重包围时,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霸气。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在绝境中唱出的这首歌,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他深知自己大势已去,但却依然不愿意低头认输,这种倔强和不屈让人心生敬佩。

项羽的爱妃虞姬,在这生死关头,也是不离不弃,为了不拖累项羽,毅然拔剑自刎。

这一幕,真的是太让人痛心了。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战火纷飞中,项羽抱着虞姬渐渐冷却的身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悲伤。

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曾经一起驰骋沙场、共享荣华富贵的爱人,如今却离他而去,他的心中该是何等的煎熬。

而项羽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苟且偷生。

这或许是他的骄傲使然,他宁愿死得轰轰烈烈,也不愿屈辱地活着。

他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了乌江之畔,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让我想起了他曾经的辉煌,破釜沉舟的勇气,巨鹿之战的霸气,那时候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然而,项羽的失败也并非偶然。

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错过了很多机会。

比如,鸿门宴上,他本有机会除掉刘邦,却因为一时的仁慈和犹豫,放虎归山,最终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而且,他不善用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离他而去,转而投奔了刘邦。

我曾经去过一个历史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关于楚汉相争的一些文物和介绍。

其中有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的正是垓下之战的场景。

画面中,项羽骑着乌骓马,手持长枪,奋力拼杀,但四周的汉军却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团团围住。

那画面中的项羽,满脸的悲愤和决绝,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场惨烈的战斗之中。

还有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些仿制的兵器,有剑、有戟、有弓。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史记·垓下之围》注释、分析

垓下之围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⑥,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⑦!”歌数阕⑧,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⑨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⑩,麾下⑪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⑫溃围⑬南出,驰走。

平明⑭,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⑮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⑯,迷失道,问一田父⑰,田父绐⑱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⑲,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⑳不得脱㉑,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㉒七十余战,所当者㉓破,所击者服,未尝㉔败北㉕,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㉖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㉗决死,愿为诸君快战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㉙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㉚。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㉛山东㉜为三处㉝。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㉞,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㉟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㊱而叱㊲之,赤泉侯㊳人马俱惊,辟易㊴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

《垓下之围》知识点总结1. 战役背景《垓下之围》发生在秦朝和楚汉之间的战争中。

当时,秦国灭亡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楚国和汉国合作,发动了对秦国的进攻。

楚王项燕与汉王刘邦联合,共同进攻秦国。

另一方面,秦国内部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秦将王离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集结大军,准备与楚军决战。

2. 参战双方《垓下之围》的参战双方有秦军和楚汉联军。

秦军由王离率领,楚汉联军由项羽和刘邦共同指挥。

3. 战役过程《垓下之围》的战役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楚军攻占宛城,逼迫秦军在垓下展开决战。

在垓下之战中,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双方士兵鏖战至日昏。

战斗中,汉军形势危急,刘邦将士兵的衣服旗号掷向楚军战队,蒙蔽楚军。

在混乱中,楚军误认为是项羽的部队对自己开火,导致内部混乱。

最终,楚汉联军在刘邦的计策下大获全胜,击溃了王离的秦军。

4. 战争结果《垓下之围》的结果是楚汉联军获得了胜利,秦军全军覆没。

王离率领的秦军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楚汉联军则大获全胜。

这一胜利标志着秦国灭亡的开始,楚国和汉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分别取得了一些战役上的胜利。

5. 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的灭亡,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开启了楚汉之间争夺天下的新局面。

其次,此战的胜利,使得汉王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建立,并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基础。

最后,此战也标志着楚国和汉国联合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新一轮的政权更迭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垓下之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结束了秦国的统治,还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的新纪元。

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大事件。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垓下之战的文学著作。

这本书以深入的情节和丰富的历史描写,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垓下之围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

下面我将就不同方面的内容来谈一下我的读后感受。

首先,该书的人物塑造饱满而丰富。

书中不仅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项羽、刘邦等,还有一大批普通士兵和百姓的形象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深入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该书的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正值项羽和刘邦争霸的时候。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细节,使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砺,书中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让人读之时亦忧亦喜。

此外,书中也融入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人生观。

例如书中描写了刘邦和项羽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以及他们的不同命运。

通过对他们的比较,作者似乎在提醒读者关于人性和留给后人的启示。

这些哲理启迪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并使读者在故事过程中得到一些人生智慧。

总体来说,《垓下之围》是一本富有深度和内涵的历史文学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故事所吸引,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垓下之围的战斗,更展现了每个角色的命运和人性的探讨。

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深入了解,读者对历史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

通过阅读《垓下之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给人们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会是一部必读之作。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

《垓下之围》原文翻译及注释文言文《垓下之围》选自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楚汉之间战争的经典小说,也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并没有阅读小说的能力,但我可以从网上搜到一些关于《垓下之围》的评价以及读者的感受。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公元前203年,楚汉之间的战争达到了顶峰,不丹之地的垓下成为了两军决胜负的关键之地。

小说着重描写了国家、民族、人民、军队之间的生死关系、人性、情感等方面,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名人们的斗争。

通过小说描述的历史舞台和人物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上的英雄们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奋斗,为子孙后代的命运努力奋斗的榜样力量。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华佗、张良、项羽、刘邦、韩信、周瑜等历史名人的形象,他们都是聪明、勇敢、善良、有情有义的人物。

华佗为了救治孙权的暗疮,愿意牺牲自己的羊脂玉净,项羽为了不让自己的士兵流血牺牲,甘愿自刎。

夫人阴丽华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事,扮成商人,行医、牵连妓女、炒股、从中发财擒获济南、都有数十万军队的相国家御下,甚至骗得项羽爱上自己然后消失以完成韩信的计划。

刘邦执着于自己的游击战争,最后几乎不能够再前行。

这些名人的人性也许是小说中最令人深思的地方。

他们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和信仰而奋斗,但其背后都是深藏的人性:“权欲、利益、荣誉、感情、恐惧、欲望”等等。

这些人性并不是善良的、高尚的,而是近似于人类本性的弱项。

在小说中,这些名人因为自己过多的人性导致了失误,成为了许多人借口和代价,成为了历史的悲剧。

另一个小说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也许是历史中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很多人依然无法理解历史中的那些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也许是因为受到了中小学课本对那些人物描述的影响太过单一。

但小说描绘了类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历史事件的现实背景,中间的复杂因素和历史人物间的具体过程,使得读者对那个时代的事情重新产生好奇和加深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去向和意图的理解,对历史的教育和思考也表现得更独立和正视其作用的一面。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是一部由作家邓舸创作的历史小说,通过再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垓下之战,向读者展示了这场战役中的英雄壮举以及人性的考验。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深受震撼和教育,对于历史的了解也更加加深。

这部小说以垓下之战为背景,描述了战国时期齐国与秦国的大军对垓下进行了长时间的围攻和防御。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各个参战方的策略、人物情感以及国家命运的转变,让读者更加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在这场战役中,我最为敬佩的是韩非子的智谋和智勇双全。

韩非子作为齐国的谋士,他洞察敌情,提出了“曲线救国”的战略,并且运筹帷幄,使齐军成功地挫败了秦军的围攻。

他的智慧和决断力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齐国能够保持地盘和国家的独立。

另一个让我深思的角色是秦国的将军白起。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带领秦军不断进攻垓下,力图摧毁齐国的抵抗。

然而,在战争中,他被出现的突发情况所迫,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残忍的手段来保持战争的动力。

这让我不禁思考战争对于个人道德观的影响以及战争背后所隐藏的无尽的牺牲和苦难。

在整个小说中,我最感动的是战争中的普通人物。

他们可能只是简单的军士,但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而战,表现出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些普通人的无私奉献和英勇壮举让我深为感动。

他们的存在和奉献使得整个战争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通过阅读《垓下之围》,我不仅仅了解到了历史上垓下之战的经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深远影响。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使得我对于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它也提醒我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并且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前途负起责任。

在读完《垓下之围》后,我对于历史和英雄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我看到了智慧和勇气,也看到了爱和坚守。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的宝贵的品质和信念。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
二情节结构2东城快战?溃围?斩将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3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一、西楚霸王(公元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 秦末反秦重要领袖 名将,楚军统帅。
(二)情节结构
1、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英雄末路, 刚强镇定, 多情无奈, 悲剧氛围笼 罩天地。
2、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3、乌江自刎
• 拒渡 • 赠马 • 赐头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视死如归
(三)人物点评
司马迁评项羽
三、题解
本文是《史记》中《项羽本纪》的一 小段。《项羽本纪》分前后两部分。前一 部分是本传,后一部分是论赞。前一部分 又分两大段,第一大段记述项羽的成功, 第二大段记述项羽的失败。第一大段包括 项羽出身、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 西屠咸阳等情节;第二大段写分封诸侯、 诸侯叛离、刘项斗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 刎等情节。
四、课文研读
(一)主要内容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 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 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 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 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 节,如千古悲歌《垓下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 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 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垓下之围》原文、译文及注释

《垓下之围》原文、译文及注释

《垓下之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垓下之围两汉-史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作为一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著作,《垓下之围》以其精彩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深深吸引着我。

这本书以垓下之战为背景,通过讲述围困在垓下的国士、战士和百姓的生死挣扎,展现了当时的战争景象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和温暖。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实的场景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他不仅描述了垓下之围的战斗,还深入描写了围困双方的困境和挣扎。

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悲壮的气息,使人对战争的暴力和伤害有了直观的感受。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合都令人动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而震惊于战场上的残忍,时而感到唏嘘于那些无辜牺牲的人们。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和温暖。

在战争中,人们的团结和互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围困的士兵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抵抗敌人的进攻。

他们不畏艰险,坚守信仰,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互助和关爱。

战斗中的友情和家庭间的深情,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这种困境中,人们共同抵抗敌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除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了许多反思。

通过垓下之围,我看到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和摧毁。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死亡和伤害,还有深深的心灵创伤。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必要性。

这种无谓的杀戮是否能换来和平和幸福?在这个愿望实现之前,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通过这本书,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对爱与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而言之,通过读《垓下之围》,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和温暖。

这本书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战争的意义和必要性,对爱与和平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我相信,《垓下之围》将继续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思考中成长。

《垓下之围》原文及译文赏析

《垓下之围》原文及译文赏析

《垓下之围》原文及译文赏析出处或作者: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中考文言文《垓下之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垓下之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垓下之围》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选自《史记》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如何评价项羽乌江自刎的举动?
就项羽而言,依据的不是任何政治考虑、利害 计较或者策略需要,也没经过什么深思熟虑,其间 起决定作用的只在项羽的“一念之间”,而这一 念又与人的品行、性格息息相关,是深深根植于 体内,化为行为准则的道德风范。因此项羽根本 不可能渡乌江。纵观项羽一生,可谓有大勇无大 略,善打仗不善计谋。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设想虞姬和歌后的情景。
拔剑自刎,为项羽冲出重围,减轻后顾之忧。
• 项羽是英雄吗?你觉得这一段中有浩然 之气吗?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展露勇 猛雄壮 之英姿
• 首先,以数字变化写项羽的日暮途穷:
项羽:“八百余人”—>“百余人耳”—> “二十八骑”—>“亡其两骑”…… 灌婴:“五千骑”
课文层次:
• 霸王别姬 • 东城快战 • 自刎乌江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英雄末 路,多 情无奈, 悲剧氛 围笼罩 天地。
• 项王形影不离的两件宝贝是什么,对他 们的感情如何?
• 乌骓马 ,美人虞姬 • 项王对他们难舍难分。
霸王别姬歌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是 什么?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 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 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 • 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 对苍天怨恨; • 对自己不觉醒; • 对美人无可奈何。
• 设想一下虞姬和歌的内容。
和项王歌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自刎乌江
•拒渡 •赠马 •赐头
*笑言拒渡——知耻近乎“勇” *宝马赠亭长,头颅赐故人——重情重义
知耻 重义
• 思考:
• ①“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一情节的安排,给 了项羽一个什么样的选择机会?
• (生与义)
• ②项羽为何“笑曰”?
• (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 面对死亡,却毫无惧色,表现出他临大难而
• 其次,以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后段对应)“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钱钟书评:“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 再次,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 思考:① “阴陵迷路,田父绐之”说明了什么? ②“乃谓其骑曰:何如?”二字说明什么?
也是介词机构后置句。) •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骑能属者”,定语后置句。中心词+“……者”) •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 江东:江南。地方:土地方圆。 • 王,名用作动,称王。 • 德,名用作动,给……恩德,可译为“做好事”。 • 动,给……恩德,可译为“做好事”。
六、历代吟咏项羽的诗歌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题乌江亭
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பைடு நூலகம்围
——司马迁
垓下之围
英雄末路
垓下之围
的慷慨悲歌
《项羽本纪》
•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难点翻译
• 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饮[于]帐中,省略句,省略介词,应译为于帐中饮。
不苟活的“勇”!)
鉴赏人物形象
1、请同学结合三个场面看司马迁笔下垓下之围中 的项羽是怎样的人? 2、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 3、学了《垓下之围》,你觉得项羽是个怎样一个 人?
分析司马迁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 的悲剧英雄的原因:
历代名家对项羽的评价:
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后人评议颇多,宋代女词 人李清照写出了的铿锵之句来歌颂项羽。唐朝杜牧的 又替项羽惋惜,王安石的观点却正与杜牧相对。项羽 最后失败了,但司马迁不以胜败论英雄,他从未登上 过帝位,司马迁却在《史记》中为他作了“项羽本 纪”,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倔强的性 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气概的 真正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