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时代的东西方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美天成"与"诗意地栖居":"精神时代"的东西方美学中国文明网/zt/2010-08/06/content_20545145_2.htm 2010-08-06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叶朗与安乐哲

雀梅盆景

庄子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表达了传统中国“美与自然合一”的哲思,海德格尔也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体现了美学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意义。

8月9日—13日,被称为“世界美学风向标”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将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世界美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人类文明正在碰撞与融合中走向一个观照“精神与心灵”的时代,东西方美学应如何融汇“大美”,让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这也是本届世界美学大会被寄予的期待。

■主持:吴子桐

■嘉宾:安乐哲(RogerT.Ames,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唐乐舞俑

美学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吴子桐:本届世界美学大会的主题为“美学的多样性”。二位认为应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美学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否可以通约?

安乐哲:我认为,在最基本的层面,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美学是相同的。最基本的事实是,美学不是一种文化概念,而是一种宇宙观的概念,美学表达的是一种整体论的思想,也就是说美学其实是把所有东西融入经验当中去,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的“审美秩序”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实用主义哲学家普特南认为:当我们谈到经验时,我们的语言、思想、经历都会渗入经验之中。

我认为各种文化在审美体验上的相通性就植根于对审美经验的追求上。在我看来,理想的审美体验不是某一种的经验,不能把这种经验和理性的经验、宗教的经验分开,审美经验也可以是宗教经验,也可以是理性经验,这比较像西方的“宗教感”概念,宗教感与审美经验就非常接近。我认为,审美经验、理性经验和宗教经验都是我们每时每刻想要追求的经验的品质,或者说审美的感受,这不只是我们欣赏一个事物时才会获得。不应该将审美经验局限在雕塑、画作这样的艺术品上,审美经验应该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追求并达到的审美体验。

叶朗:按照中国美学,审美活动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最本原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就这个最本原的“生活世界”的层面来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是相通的。钱锺书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东方西方在审美经验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例如,宋玉称美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古希腊诗称美人:“不太纤,不太秾,得其中。”拜伦诗称美人:“发色增深一丝,容光减褪一忽,风韵便半失。”不是同样的审美眼光吗?顾恺之论画人物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说的“阿堵”是指眼睛,而苏格拉底论画人物像也说传神理、示品性全在双瞳,不也说明东方西方在审美经验上的相通吗?

吴子桐:本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带给世界东方美学价值的一大盛事。请二位概括一下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安乐哲:我想中西美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美学就是要从平凡的每一刻中获得最大的惊奇。传统中国哲学关注于立足现世、改造现世,西方的传统则是要追寻超越现世的启示或者说神灵感应,就如同中国的宗教感是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的宗教感则是以上帝为中心。在中国语境中,美是尽可能地从我们已有的东西中追求的,而西方则是要到达上帝之国。比如,中国的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立足于我们普通生活的东西;西方有一位叫皮埃尔·哈道特的法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做《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也认为哲学是一种追求美的生活方式,但是他讲的这种追求是出离于现世的、与普通生活不同的一种美。哈道特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即柏拉图讲过的斐多的故事,斐多追求的是纯粹的灵魂,即纯粹的、客观性的、超越性的东西。

叶朗:安教授讲的我也很赞同。比如中国儒家的孔子,他讲艺术也好、美育也好,都是跟现实生活、特别是跟人格的塑造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倡“诗教”、“乐教”,用诗歌和音乐来教育学生,塑造好的人格,成为一个好的人、有用的人,成为仁人志士。所以中国的儒家都是讲如何提升人的精神,都是现实生活的,不是脱离现实去追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因此,中国美学与人生结合得比较紧,进一步地就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结合得比较紧,中国美学参与了人格的塑造,参与了民族精神的塑造。冯友兰先生就提到过,他认为中国哲学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中国哲学的内容很丰富,为什么冯先生单单提出人生境界这个理论并认为它最有价值呢?我觉得所谓人生境界的理论,就是一种塑造人格、塑造民族精神的理论,哲学和美学都是提升人的精神。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人生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就叫境界。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不同的,同样的世界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美学就着眼于提升人的境界,引导人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中国这种传统美学精神特别对今天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时代有一种要求就是要我们更重视精神生活。我曾经在文章中引过黑格尔的话,200年前,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开始他的哲学史演讲的时候,他对他那个时代轻视精神生活的社会风气感到非常感慨:“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我觉得说得非常好,黑格尔讲的是19世纪初期的事,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但是我觉得不论中外,这个问题重复出现,而且更严重了。这样发展下去,人就会成为马尔库塞讲的单面人,就是没有精神生活、没有情感生活的技术性的、功利性的动物。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回应这种呼唤,更多关注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这恰恰引导我们回到传统,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关注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

吴子桐:正如叶教授所说,传承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成果与精神内核是当代中国美学重要的发展基础。叶教授就特别强调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二位认为中国美学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了哪些关键特质?

叶朗:中国美学重视精神的价值、重视心灵的作用。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就是这样,宗先生特别强调心灵,他说没有心灵的照射是没有美的,中国艺术是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