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正经图解和文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

⼗⼆正经及奇经⼋脉中国⼈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病时⾝体会出现红⾊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体脏腑⽓⾎运⾏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治病的⽞妙之处。
⽐如说,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捶胸顿⾜”。
⼈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
为什么呢?因为胸⼝有⼀个⽳位叫膻中⽳。
⼈悲痛时,⽓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就可以把郁⽓震出来,⼼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体的⼀种本能反应,是对⾝体机能的⾃我调节。
⼤家不妨试⼀试。
顾客拒绝时不⽤⽣⽓,回来拍这么⼀会⼉,⽓震开了,⼼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
顿⾜可以打开涌泉⽳,令肾的精⽓充沛。
肾精⽓振奋升起,⼈就会从郁闷之⽓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
经脉是纵⾏⼲线;络脉是经脉的⼤⼩分⽀。
经络内属脏腑,⼊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和筋⾁的通道。
⼈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正经、奇经⼋脉、⼗五别络、⼗⼆经别、⼗⼆经筋等。
正经有⼗⼆,即⼿⾜三阴经和⼿⾜三阳经,合称“⼗⼆经脉”,是⽓⾎运⾏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的作⽤。
⼗⼆经别,是从⼗⼆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经脉中相为表⾥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能补正经之不⾜。
下为图解:⼗⼆经脉 ⼗⼆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中医经脉养生: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值得收藏(内含穴位图)

中医经脉养生: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值得收藏(内含穴位图)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行走于手臂内侧的一条重要经脉,属肺脏,中医认为肺为“娇脏”,这是因为肺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易受侵邪,不耐寒热,肺的主要功能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使卫气散布全身,输送水分和血液。
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咯血等;五官疾病:如咽炎、鼻炎等;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重要穴位列缺、少商、太渊、鱼际为重要把保健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大肠经可以有效缓解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会在大肠经瘀积主治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发热、咳嗽、头痛等;头面五官疾病:如面部痉挛、面瘫、甲状腺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大肠功能疾病: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等;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手指手背肿痛、肩膀疼痛等。
重要穴位合谷、手三里、曲池为重要保健穴位。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胃经属于胃,络于脾,所以它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和脾有关,胃经出现问题首先表现在消化功能上。
主治疾病胃肠疾病:如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眼疾等;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重要穴位四白、大迎、下关、气舍为重要保健穴位。
足太阴脾经脾经是阴经,跟脏腑联系最密切,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前列腺炎等;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重要穴位三阴交、血海、公孙、阴陵泉、地机为重要保健穴位。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十二經脈循行路徑圖圖1.圖2.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圖中府(募穴)〔穴名解釋〕"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氣;"府",聚集的意思。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本穴為肺經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氣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稱為中府。
〔取穴方法〕有兩種方法:(1)患者仰臥,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在距胸骨正中線6寸(指同身寸,下同)處取穴。
(2)乳頭直線向上交三根肋骨處,再向外橫開2寸為本穴。
本法較簡便,但只限於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氣喘、胸痛。
尺澤(合穴)〔穴名解釋〕"尺"為尸(人)與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
"澤"指淺水低凹處。
這是根據它的位置特點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即凸起的肌腱外側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郤穴)〔穴名解釋〕"孔",指孔穴;"最",是極或聚的意思。
本穴是郤穴,為氣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側部,太淵與尺澤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體炎。
列缺(絡穴)〔穴名解釋〕"列",分解;"缺",破裂。
因為該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由此分別走入手陽明經;而其部位又在二條肌健(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如裂隙,故名。
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閃電,閃電的形狀,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1)側掌,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2)患者兩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即為穴區。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頭痛。
太淵(原穴,脈會)〔穴名解釋〕"太",大的意思;"淵",指水深處。
本穴為手太陰經的原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脈會,當寸口動脈處,血氣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针灸十二正经的名词解释

针灸十二正经的名词解释针灸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疗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十二经”(也称为“十二正经”)。
这些经络在身体中形成一种网络状结构,通过针灸的刺激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十二经的名词解释:1. 手太阴肺经:这是膝下的手厥阴心包经通过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
它主要与肺脏相关,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一些情绪障碍。
2. 手少阴心经:它起源于心脏,通过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肺经形成。
它主要与心血液循环和情绪相关,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
3. 手阳明大肠经:它开始于指尖,通过手少阴心经和足阳明胃经形成。
在针灸中,它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问题和清热解毒。
4. 手太阳小肠经:它起始于指尖,通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形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相关的问题。
5. 足太阳膀胱经:它由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形成。
它主要与膀胱和神经系统相关,用于治疗膀胱问题和神经疾病。
6. 足少阴肾经:它起源于足底,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心包经形成。
它主要与肾脏和生殖系统相关,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和生殖问题。
7. 足厥阴肝经:它起源于足趾,通过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形成。
它主要与肝脏和情绪相关,用于治疗肝病和情绪失调。
8. 足少阳胆经:它开始于足趾,通过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形成。
它主要与胆囊和消化系统相关,用于治疗胆囊疾病和消化问题。
9. 足阳明胃经:它起始于足趾和颊部,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形成。
它主要与胃和消化系统相关,用于治疗胃部问题和消化不良。
10. 手少阳三焦经:它起源于指尖,通过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形成。
它主要与三焦经络和水液代谢相关,用于治疗代谢问题和水肿。
11. 手厥阴心包经:它开始于心脏,通过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形成。
它主要与心血液循环和情绪相关,常用于治疗心脏问题和情绪失调。
高清十二经络图及走向图

⾼清⼗⼆经络图及⾛向图科学就是⽴竿见影,迷信就是遥遥⽆期,能够现场兑现的只有达摩真经!达摩洗髓经是内功正道,妖道洗髓功是外功邪道!内功养内,外功伤内!第⼀害、中风:⽆论中西医,都讲究发散,外排!出汗时猛吸⽓,是为中风创造条件!善于偏瘫。
第⼆害、出偏:站桩盗汗,有外⽆内,灵魂⽆主,⽓⾎混乱,松静⽣阴,久阴⽣魔,⽓滞上头。
第三害、淤⾎:猛吸⽓,等于颅内拔罐,内部必然肿胀出⾎,淤⾎久⽽⽣成垃圾,堵脑堵经络。
第四害、⽿鸣:猛吸⽓的后果是⽿膜内陷,严重者⽿膜破损,⽿聋、⽿鸣、头痛、异样感,不可逆转!第五害、瘫痪:长期猛烈向前勾尾椎,对腰椎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如同碎⽯:⼀锤没事,千锤粉碎。
第六害、蛋瘤:揉捏勒吊拍打两球,久⽽肿⼤、变⿊、增⽣、缠绕,神经⿇坏,烂⽽不疼,癌变⽽割。
第七害、宫寒:⽯性寒,夹于宫,脱垂倾位,反进为拽,逆天⽽⾏,外伤难补,畸形难复,后悔莫及。
针灸刺伤!艾灸熏肺!拔罐瘀⾎!世⾯上哪个养⽣不添伤?哪个药物不添毒?哪个⽅法能⼊内?哪个法门能量⾜?哪个疗法是绿⾊?有⼏个不是外施内伤?绿⾊、安全、⾼效、长久、⾃助、⽆成本、⽆消耗,⽆可替代的幸福指数,⽆法模拟的靶向精准,是《经络内功学》的基本特⾊!达摩真经,经络之祖!达摩内功,养⽣法宝! 【⼤周天】⼗⼆经脉循⾏动画图,⼗⼆经脉循⾏3d图,⼗⼆经脉动画,⼗⼆经络图及⾛向图,⼗⼆经络动画。
1⼿太阴肺经 肺⼿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肠,还循胃⼝,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少阴⼼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下廉,⼊⼨⼝,上鱼,循鱼际,出⼤指之端;其⽀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经脉循⾏图。
2⼿阳明⼤肠经 ⼤肠⼿阳明之脉,起于⼤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两⾻之间,上⼊两筋之中,循臂上廉,⼊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之前廉,上出于柱⾻之会上,下⼊缺盆络肺,下膈属⼤肠;其⽀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齿中,还出挟⼝,交⼈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孔。
陈玉琴人体十二经络养生法——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陈玉琴人体十二经络养生法——图文并茂,值得收藏任脉循行图[全屏欣赏]督脉循行图[全屏欣赏]膀胱经可以减肥、排毒,所以我先看这个经络。
1、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全屏欣赏]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中医认为,身体臃肿肥胖与气郁不舒有密切关系。
大腿到臀部这段由两条经络来管理——膀胱经和胆经,膀胱经主管代谢水分,胆经负责代谢油脂,如果这两条经络阻塞不通了,体内的水液和油脂代谢不出去,堆积此处便形成赘肉,显得臃肿。
经常按摩从臀部到脚外侧这段膀胱经线路,从上到下,按摩时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时痛感越小。
当用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时,膀胱经就算是打通了。
膀胱经重点在臀下殷门穴(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至委中穴这段。
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
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瘀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
重点穴位: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
为刺血首选。
经络上的穴位: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
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
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
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
用身体的感觉去量,当你肾腰酸的时候,肾脏虚弱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有些反应。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
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
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小腿肚子边沿的位置。
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
治疗慢性腰痛的要穴。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这个穴很深,用手可以拨到里边有筋,你可以拨动这个筋,经常拨动昆仑穴可以降低血压。
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
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
治疗腰痛的要穴。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古图)任督二脉高清图与十二经络图解

(古图)任督二脉高清图与十二经络图解文字详解十二正经一、十二正经运行方向及规律:1、运行方向。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2、循行规律: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腹。
阳经会于头,阴经会胸腹。
手阳、阴经会于手,足阳、阴经会于足。
3、阴经,阳经在手、臂、足、腿上的运行规律是:内侧:手、足太阳在前(大指向前),少阴在后,厥阳在中间。
外侧:手、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间。
4、阳经中只有胃经在腹部有其经络,因胃经是脾的作用之所在,把营养贯通前后。
二、十二正经运行顺序、流注、表里及其属性(一)、十二正经的运行顺序及经络起始1、十二正经的运行顺序及经络,起始于手太阴肺经。
是十二经第一个开始运行的经络。
其原因是:1)在十二经中,只有肺经是起自于上、中、下三焦,走至大拇指少商穴,是全身之气集中起来开始运转的。
2)肺经运行时间是寅时(3~5时),3~4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4~5点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
古人把寅时当作一天的开始,十二经的运行是从寅时手太阴肺经开始的。
手太阴肺经于手阳明大肠经同属金,大肠经属阳金,肺经属阴金,这两经相互表里,相互制约。
从治病的角度来说若肺上有火,要泻大肠以治肺,若大肠非常软弱、滑肠不留谷、泄泻、便溏就要泻肺阴,点列缺、合谷,从阴上治阴,从阳上治阳。
一天最好的时辰是四个:子、午、卯、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时)开始运行,卯时是生时,起于商阳终于迎香。
肺滋润了大肠,大肠生肾水,从大肠补肾水,这是中医的理论。
老年人体虚血压高不能补人参,补不进去,要想强肾,怎么补?从大肠经补,大肠是阳金,金生水,阴金生阳水,治疗膀胱的病要从肺经去治。
3、足阳明胃经辰时(7~9时)运行,大家看上面的运行表:太阳对太阳,阳明对阳明,少阴对少阴,厥阳对厥阳,太阳对太阳,少阴对少阴,是非常规律的。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咳声阵阵,“少商”镇镇
一是可以促进肺把肺里面的燥热清除在 体外,二是可以治疗顽固性的呃逆等呼 吸疾病。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大肠经
大肠主津,传导糟粕 助肺排毒养颜 助阳气,泻火气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大肠主津,传导糟粕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最终作用是传导。传导我们食物消化出来的糟粕。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鱼际通心肺,止咳平喘不疲惫
家里有哮喘病人的朋友,一定要记住这 个穴位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列缺穴,头项酸痛的特效药
中医有一个四总穴歌,叫“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 收。”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头部和脖子所 或患的疾病我们都可以通过列缺穴来解 决问题。
列缺穴除了治疗头部和脖子的疼痛,酸麻胀痛以外,还是一个排毒和美容的穴位, 具有排出和分解毒素的功效,所以在身体皮毛的光泽,都有很好的养护作用。还 可以治疗痤疮,黄褐斑等皮肤疾病。若能够再睡前轻轻的敲打足三里和列缺这两 个穴位并长期坚持的话,可以明显减轻黄经褐络十斑二和正痤经专疮业等课皮件肤疾病。
大肠参与了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所以称为“大肠主津”。若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呕吐、腹痛、腹胀、泄 泻或便秘等症状。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助肺排毒养颜
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就是说,肺经是 主内,而大肠经主
通过疏通大肠经而能够有效地防治皮肤 疾病,改善皮肤状况,大肠主津,人体 只有津液充足,皮肤才会有光泽
经络十二正经专业课件
外合皮毛,内络大肠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毛发方面的疾病,也可从肺经入手着手治疗
我们身体的皮肤觉得粗糙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肺津不足了, 肺的津液是不是充盛,是不是肺气不足了。
十二正经分别为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这十二经正好阴阳互为六对表里,手阳、阴经会于手;足阳、阴经会于足;而最后所有的阳经会于头,阴经会胸腹。
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谭腿。
差不多就是这一境界。
十二正经之后,接下来就是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能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这里我称为“气海境”看上面的说明,其实就很好理解,在这一境,就是内力更加浑厚,周天通达,气息流转全身。
相比之下正经境,只是做到分段性运转,即气行于手,便止于手。
武学到了气海境,就代表着人物再差,也是小有名气之人,正常而言已经到了成名人物之列了。
还是以电影《功夫》里的人物为例,那对瞎子便是此中人物。
奇经八脉更上一层楼,就是过去常说的打通任督二脉,我称之为“通脉境”。
这也是世间宗师级人物最低的进入门槛,内力外放成为可能,六脉神剑大致如此。
金庸老师小说里曾写过这样一段:“第一柄是青光闪闪的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第二柄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不已,乃弃之深谷。
第三柄是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恃之横行天下。
第四柄是已腐朽的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独狐求败四十岁之前,其实正好是正经境,气海境,通脉境的最好写照。
其到了四十岁之后,上升到了最绝世高手之地,就是过去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先天境”。
在这一境界中的成名人物除了独狐求败之外,还有最广为人知的东方教主了。
由一代女神林青霞主演的东方不败,通过电影技术的展示,将这一境界具现大半了。
人体十二条经络图

肾经功能与主治
滋养肾脏
肾经作为肾脏的直接通道,可以滋养肾脏,促进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
调节水液代谢
肾主水液代谢,肾经通过调节肾脏功能,可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 衡。
强健腰膝
肾经循行经过腰膝部位,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强健腰膝、缓解腰 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经与泌尿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治疗尿频、 尿急、尿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下行耳后
从耳后下行至颈部,与身体侧面相 交。
沿身体侧面下行
胆经沿着身体侧面下行,经过季胁 、髋关节、大腿外侧、小腿外侧直 至足部。
胆经主要穴位
风池穴
位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 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穴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 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环跳穴
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 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
处。
胆经功能与主治
调节肝胆功能
胆经与肝胆相连,通过刺激胆 经可以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
汁分泌和排泄。
缓解头面部症状
胆经经过头面部,可以缓解头 痛、目痛、耳鸣等症状。
治疗下肢痿痹
胆经沿着下肢外侧循行,可以 治疗下肢痿痹、麻木等症状。
调畅情志
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密 切相关,通过刺激胆经可以调 畅情志,缓解焦虑、抑郁等情
连舌本散舌下
连舌本,散舌下。其胃部支脉 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 ,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经主要穴位
隐白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02
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 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01
人体十二经络(图文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图文详解)人体十二经络详解如下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人体经络之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3点)分类:健康养生 (2011-12-01 11:09:48) 收藏2018-12-30 16:02:30足厥阴肝经(网络整理转载)今天讲肝经。
肝的功能在中医里边,传统中医里边肝的功能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功能就是肝主疏泄,疏泄主要是从情志这方面说的,就是说从心情这方面说的,疏泄是什么意思呢,疏发宣泄,肝主疏泄,就是说如果肝经是通畅的,肝的功能是正常的,人就会感到愉悦、舒服,所以人的情志,主要是由肝来引起的;另一方面就是说,我生气了,郁闷了,就是肝经堵塞了,为什么人说怒伤肝,还有很多人说,你别生气,气大伤肝,主要是肝主疏泄的功能。
第二个功能是肝主藏血,这个藏血就是储藏的意思,肝是一个血囊,肝可以把人体的血液,暂时不用的血液暂时储备在肝脏当中,肝主藏血这个藏的另一个含义呢,就是有收摄、约束的意思,比如说肝脏功能出现问题了,控制血的能力就差了,它会造成人体的出血症,比如说经常鼻子出血,脑溢血,脑出血了,视网膜出血了,还有便血,胃出血,这都跟肝有关系,因为肝主藏血。
第三个功能是跟男人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肝主宗筋。
宗筋是什么?宗就是祖宗的宗,传宗接代的宗,筋是人体的大筋,宗筋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
咱们从肝经的图上就可以看到,肝经的图是绕着阴器,阴器就是宗筋,绕着阴器转一周,所以来讲,男性生殖方面的问题,都跟肝经有密切的关系。
这几点表明肝经在人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根经,所以咱们一定要把这根经打通了。
怎么去打通它?先得知道它循行的位置,肝经的循行位置起点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它的起点在那儿,起点叫大敦穴。
它的终点在哪里?终点在乳下一点五寸,终点叫期门穴,期就是期望的期。
这整条经是循着大腿内侧,直接上胸,这么一条经络。
十二条正经图解和文解

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穴位名称: 太渊主治: 肺炎百日咳咳血位置: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其他功能: 静脉曲张早搏房颤等和血管、脉络相关的疾病气虚者补气效果好说明: 本经腧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鱼际主治: 感冒咳嗽失音位置: 拇指本节后凹陷处其他功能: 有退热效果心烦燥热咳嗽效果好说明: 本经荥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名称: 合谷主治: 百病大药箱:外感发热结膜炎角膜炎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牙周炎口腔炎扁桃体炎咽喉炎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上肢关节痛半身不遂神经官能症精神病晕动症失语症闭经皮肤病小儿惊风等位置: 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其他功能: 心血管疾病、脑中风治疗和防治要穴,治疗牙痛效果显著,合谷配合太冲可清大肠之热(便秘)、泻肝火。
说明: 本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按摩手法: 拇指按揉稍用力(孕妇禁针)穴位名称: 迎香。
主治: 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位置: 面部鼻翼外援中点旁说明: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为之交会穴按摩手法: 食指或中指按揉稍用力足阳明胃经穴位名称: 承泣主治: 迎风流泪青光眼位置: 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其他功能: 眼皮跳说明: 胃经第一个穴位按摩手法: 点按稍用力穴位名称: 四白主治: 防治近视老花眼黑眼圈眼睛胀痛发涩发痒位置: 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凹陷处其他功能: 三叉神经痛面部神经鼻窦炎按摩手法: 点按稍用力足太阴脾经穴位名称: 太白主治: 健脾补脾原穴主治和脾有关的病症位置: 足内侧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其他功能: 睡觉流口水消化不良手脚冰凉月经淋漓不止舌边齿痕糖尿病降血糖说明: 本经原穴主治和脾有关的病症糖尿病实为脾经问题按摩手法: 按揉穴位名称: 阴陵泉主治: 祛湿要穴化痰要穴(脾湿生痰)位置: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其他功能: 湿气大则生菌、水肿、皮炎、皮疹、及各种炎症说明: 本经合穴从根本上解决生痰问题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手少阴心经穴位名称: 极泉。
十二正经循行路线原文归纳表

足厥阴肝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少阴肾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手厥阴心包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穴位名称: 太渊主治: 肺炎百日咳咳血位置: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其他功能: 静脉曲张早搏房颤等和血管、脉络相关的疾病气虚者补气效果好说明: 本经腧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鱼际主治: 感冒咳嗽失音位置: 拇指本节后凹陷处其他功能: 有退热效果心烦燥热咳嗽效果好说明: 本经荥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名称: 合谷主治: 百病大药箱:外感发热结膜炎角膜炎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牙周炎口腔炎扁桃体炎咽喉炎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上肢关节痛半身不遂神经官能症精神病晕动症失语症闭经皮肤病小儿惊风等位置: 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其他功能: 心血管疾病、脑中风治疗和防治要穴,治疗牙痛效果显著,合谷配合太冲可清大肠之热(便秘)、泻肝火。
说明: 本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按摩手法: 拇指按揉稍用力(孕妇禁针)穴位名称: 迎香。
主治: 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位置: 面部鼻翼外援中点旁说明: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为之交会穴按摩手法: 食指或中指按揉稍用力足阳明胃经穴位名称: 承泣主治: 迎风流泪青光眼位置: 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其他功能: 眼皮跳说明: 胃经第一个穴位按摩手法: 点按稍用力穴位名称: 四白主治: 防治近视老花眼黑眼圈眼睛胀痛发涩发痒位置: 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凹陷处其他功能: 三叉神经痛面部神经鼻窦炎按摩手法: 点按稍用力足太阴脾经穴位名称: 太白主治: 健脾补脾原穴主治和脾有关的病症位置: 足内侧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其他功能: 睡觉流口水消化不良手脚冰凉月经淋漓不止舌边齿痕糖尿病降血糖说明: 本经原穴主治和脾有关的病症糖尿病实为脾经问题按摩手法: 按揉穴位名称: 阴陵泉主治: 祛湿要穴化痰要穴(脾湿生痰)位置: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其他功能: 湿气大则生菌、水肿、皮炎、皮疹、及各种炎症说明: 本经合穴从根本上解决生痰问题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手少阴心经穴位名称: 极泉。
主治: 心痛心悸心率不齐位置: 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其他功能: 脑血栓后遗症之上肢不遂增加心脏供血调整心血管功能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拨动稍用力需出现麻感穴位名称: 神门。
主治: 心绞痛冠心病高血压失眠饥不欲食位置: 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其他功能: 调节情致配合灵道通里两穴说明: 本经腧穴原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名称: 腕骨主治: 热病湿热便秘糖尿病位置: 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凹陷处其他功能: 糖尿病人小肠功能多紊乱调料小肠对糖尿病功效好说明: 本经原穴按摩手法: 食指、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天容。
主治: 耳聋耳鸣位置: 颈外侧下颌角后方其他功能: 具有美容效果按摩手法: 按揉稍用力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名称: 睛明主治:近视位置: 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其他功能: 眼睛昏花,涨痛,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结膜炎说明: 治疗包括近视在内的眼科疾病按摩手法: 拇指指肚夹住鼻根垂直往眼睛深部按压穴位名称: 鱼腰主治: 头痛眼睛涨痛慢性鼻炎其他功能: 明目说明: 经外奇穴按摩手法: 食指指节刮眼眶稍用力足少阴肾经穴位名称: 太溪主治: 全身第一大补肾大穴,六脉细微、通体虚寒、手脚冰凉、特别是女性艾灸此穴,直至感到热烫。
位置: 足内缘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其他功能: 肾虚引起的诸症如胸闷支气管炎哮喘老年痴呆耳鸣牙齿松动经期腹痛肾结石绞痛痛风尿酸高厌食(饥不欲食)足跟痛说明: 本经腧穴原穴激发身体原动力回阳九针穴之一按摩手法: 点按揉搓稍用力穴位名称: 阴谷主治:颈椎病位置: 腘窝内侧其他功能: 生殖系统疾病腹痛(与下巨虚穴配合)说明: 本经合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搓稍用力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名称: 天池主治: 乳腺增生乳腺炎淋巴结结核位置: 胸部乳头外1寸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其他功能: 对乳腺增生乳腺炎和淋巴结结核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定要常揉打通此穴说明: 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按摩手法: 2-3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天泉主治: 心脏供血不足引起胸闷气短胸闷咳嗽理气化痰位置: 臂内侧腋前纹头下 2寸肱(音功)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其他功能: 心脏病患者易常揉此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中里主治: 早期心梗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应常揉打通此穴位置: 曲泽穴上3寸附近其他功能: 心脏病患者易常揉此穴说明: 此穴乃中里巴人发现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曲泽主治:胸闷心悸心痛急性胃痛及肠胃炎位置: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其他功能: 心脏赔补要穴对肝气郁结及心脏功能虚弱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疗效好说明: 本经合穴合穴治脏腑此穴按揉较痛说明经络畅通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郗门主治: 急性乳腺炎急性心绞痛位置: 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音挠)侧屈肌腱之间其他功能: 治疗心率不齐早搏等疗效好说明: 本经郗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中指关节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间使主治: 心悸心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脑中风醒目开窍位置: 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音挠)侧屈肌腱之间其他功能: 防治老年痴呆与牛黄清心丸功效相当说明: 本经经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中指关节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内关主治:呕吐恶心心源性哮喘打嗝(呃逆)高血压冠心病心率不齐心绞痛失眠痛经胸口痛位置: 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音挠)侧屈肌腱之间其他功能: 可以缓解治疗很多与心脏胃以及胸胁有关的病症疗效强说明: 本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气血虚禁按摩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中指关节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大陵主治: 治疗失眠疗效好急性胃痛急性足跟痛位置: 腕横纹中点上掌长肌腱与桡(音挠)侧屈肌腱之间其他功能: 健脾效果好增强胃动力疗效类似马汀林说明: 本经原穴按摩手法: 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劳宫主治: 发热口臭心痛失眠因紧张引起的心动过速手心出汗位置: 手掌中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屈指握拳时中指尖指处其他功能: 补养心脏气血大穴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易常揉此穴说明: 本经荥穴按摩手法: 拇指中指关节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中冲主治: 热病中暑位置: 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其他功能: 去热清火开窍醒目祛除心火功效好说明: 本经井穴按摩手法: 指甲掐稍用力或三棱针刺血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名称: 关冲主治: 热病无汗心情郁闷咽喉肿痛(急性气郁型)位置: 环指末节尺侧距趾甲角0.1寸其他功能: 排除肠胃中的浊气晕车时按揉此穴及劳宫穴效果好说明: 本经井穴按摩手法: 指甲掐稍用力穴位名称: 液门主治: 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位置: 手背部第4、5指间指蹼后方赤白肉际处其他功能: 主水液治疗身体干燥等症浑身酸懒无力时有助恢复体力说明: 本经荥穴按摩手法: 指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中渚主治: 眼睛胀痛酸涩急性结膜炎各种痛症治疗要穴位置: 手背部环指本节后方第4、5掌骨尖凹陷处其他功能: 肩膀痛腰椎痛牙痛胃痛膝盖疼痛肩周炎手臂痛说明: 本经腧穴按摩手法: 指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阳池主治: 肩臂痛糖尿病位置: 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其他功能: 激发阳气急性腰痛说明: 本经原穴按摩手法: 指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外关主治: 发热头痛落枕上肢痛麻木瘫痪位置: 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音挠)骨之间其他功能: 偏头痛宜按揉此穴各种痛症说明: 本经络穴按摩手法: 指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支沟主治: 便秘失音岔气位置: 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音挠)骨之间其他功能: 偏头痛宜按揉此穴各种痛症说明: 本经经穴按摩手法: 指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天井主治: 瘰(音罗)疬(音力)位置: 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其他功能: 瘰疬即淋巴结结核颈部或腋下有硬块或溃烂不易愈合说明: 本经合穴按摩手法: 垂臂拇指或食指指尖扣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清冷渊主治: 热胀头痛目黄眼赤风火牙痛位置: 臂外侧肘尖直上2寸其他功能: 内火引起诸症此穴配合天井、外关祛火最佳按摩手法: 垂臂拇指或食指指尖扣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消泺主治: 头痛项强位置: 臂外侧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其他功能: 祛湿化痰功效显著说明: 消泺(音落)按摩手法: 垂臂拇指或食指指尖扣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臑会主治: 臂痛肩痛肩周炎位置: 臂外侧肘尖与肩髎(音聊)的连线上肩髎下 3寸其他功能: 主治肩痛说明: 臑(音闹)会按摩手法: 垂臂拇指指尖扣压稍用力穴位名称: 天牖主治: 颈椎病落枕耳聋位置: 颈侧部乳突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后缘说明: 天牖(音有)按摩手法: 食指指尖按揉轻用力穴位名称: 翳风主治: 耳鸣耳聋位置: 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间凹陷处其他功能:说明: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瘈(音赤)脉按摩手法: 食指指尖按揉轻用力穴位名称: 瘈脉主治: 头痛小儿惊风位置: 头部耳后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音义)风之间其他功能: 脑部供血之穴位防治脑血管疾病穴位说明: 瘈(音赤)按摩手法: 拇指指肚按揉稍用力足少阳胆经穴位名称: 瞳子髎主治: 近视白内障位置: 面部目外眦(音子)旁眶外侧缘处其他功能: 美容祛除鱼尾纹说明: 瞳子乃瞳孔之意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听会主治: 耳鸣耳聋面瘫位置: 面部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骨突后缘张口凹陷处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悬颅主治: 头晕目眩偏头痛位置: 头部鬓发上头维与曲鬓弧线连线中点按摩手法: 点按手2-4指指肚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悬厘主治: 头晕目眩耳鸣目外眦痛位置: 头部鬓发上头维与曲鬓弧线连线上3/4与下1/4交点处说明: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会穴按摩手法: 点按手2-4指指肚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率谷主治: 呕吐消化不良位置: 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其他功能: 头痛眩晕说明: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按摩手法: 点按手2-4指指肚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天冲主治: 恐惧牙龈肿痛位置: 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1.5寸其他功能: 因情绪激动造成的头痛说明: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按摩手法: 点按手2-4指指肚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浮白主治: 头痛项强耳鸣耳聋淋巴结结核位置: 头部耳后乳突后上方其他功能: 专治白发长期熬夜失眠等引起肝肾虚火旺导致白发说明: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按摩手法: 点按手2-4指指肚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风池主治: 感冒眩晕头痛抽搐位置: 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其他功能: 经常扭脖子的人要常按此穴说明: 足少阳胆经与阴维脉之会穴按摩手法: 大拇指指肚点按向鼻根方向用力穴位名称: 肩井主治: 肩周炎颈椎病落枕乳腺炎乳痛淋巴结结核位置: 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其他功能: 治疗牙痛头痛要穴治疗乳腺炎乳痛最有疗效防治淋巴结结核之要穴说明: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按摩手法: 2-4手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渊腋主治: 胁痛肩臂痛位置: 侧胸部举臂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其他功能: 防治乳腺增生之要穴治疗肋间神经痛效果下显著腋下汗多者可止汗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辄筋主治: 哮喘胁痛位置: 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其他功能: 肝火旺爱生气的人常受气委屈的人容易气郁不舒损伤肝脏定要多揉此穴说明: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按摩手法: 2-4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日月主治: 黄疸呃逆位置: 胸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其他功能: 防治胆囊炎胆结石效果显著肝为日胆为月说明: 胆经之募穴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胆经之气血汇集之地按摩手法: 2-4指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京门主治: 肾虚腰痛腰酸位置: 侧腰部章门后1.8寸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其他功能: 补肾要穴说明: 肾之募穴按摩手法: 2-4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带脉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子宫垂脱减肥位置: 侧腹部章门下1.8寸第11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交点上其他功能: 妇科病要穴腰腹部减肥效果明显老年人防治大便不通说明: 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之会穴按摩手法: 半握拳敲打推腹部揉腹部穴位名称: 环跳主治: 腰腿痛三叉神经痛瘫痪位置: 股外侧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与中1/3交点处其他功能: 防治高血脂水肿静脉曲张说明: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提高膀胱经排毒功能故可防治高血脂等按摩手法: 半握拳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风市主治: 治疗风症大穴:伤风感冒身体抽搐羊角风癫痫帕金森;高血压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位置: 大腿外侧部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其他功能: 此处拔罐治疗失眠效果明显睡觉前拔15分钟说明: 腰胀痛者不宜拔罐胀痛者气郁手掌根部按揉按摩手法: 半握拳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中渎主治: 口苦乳房胀痛两胁胀痛腰膝酸痛麻木下肢瘫痪头胀痛位置: 大腿外侧部中线上腘横纹上5寸其他功能: 此处气血淤积会造成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症状故此类病症需常按揉此穴说明: 胆囊切除者更需按揉此穴按摩手法: 半握拳敲打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膝阳关主治: 膝关节肿痛瘫痪位置: 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说明: 治疗膝关节要穴按摩手法: 点按稍用力穴位名称: 阳陵泉主治: 膝关节肿痛岔气抽筋瘫痪口苦位置: 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其他功能: 调节胆囊功能之要穴亦能治疗与筋有关的病症相当于“逍遥丸”晚上睡觉前按揉治疗口苦最好方法说明: 本经合穴(合穴治脏腑)八会穴中筋之会穴小腿胆经通畅后拨动阳陵泉则腿脚有发麻的感觉按摩手法: 点按拨动稍用力穴位名称: 阳交主治: 胸胁上满坐骨神经痛肋间胀痛位置: 小腿外侧踝尖上7寸其他功能: 治疗急症之穴位突发头痛坐骨神经痛乳腺痛说明: 阴维脉之郗穴按摩手法: 点按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外丘主治: 胸胁胀痛位置: 小腿外侧踝尖上7寸其他功能: 治疗急症之穴位突发头痛坐骨神经痛乳腺痛说明: 本经郗穴按摩手法: 点按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光明主治: 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视神经位置: 小腿外侧踝尖上5寸其他功能: 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病等善治(慢性)头痛说明: 本经络穴(久病入络)按摩手法: 点按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阳辅主治: 偏头痛全身关节痛腰膝冷痛位置: 小腿外侧踝尖上4寸说明: 本经经穴按摩手法: 点按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悬钟主治: 落枕颈椎病头痛腰椎痛关节炎位置: 小腿外侧踝尖上3寸其他功能: 治疗腰椎疾病时配合太溪复溜效果更好说明: 八会穴之髓会穴按摩手法: 点按敲打稍用力穴位名称: 丘虚主治: 咽炎咽喉肿痛牙痛发炎位置: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其他功能: 治疗炎症(中医称之为上火)效果最佳说明: 本经原穴按摩手法: 点按稍用力足厥阴肝经穴位名称: 大敦主治: 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位置: 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寸其他功能: 与隐白穴配合使用止血效果更好下焦出血症状堪比云南白药说明: 本经腧穴原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艾灸(最好)穴位名称: 行间主治: 牙痛两腮肿痛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位置: 足背部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其他功能:去火功效显著且是泻心火上述症状乃心火太旺所致“实则泻其子”说明: 本经荥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太冲主治: 很多慢性疾病从源头调理诸如高血脂高血压心脏供血不足肝病等位置: 足背部第1趾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其他功能: 疏肝理气排毒解毒大穴肝火旺脾气大者爱生闷气者常忍气吞声者欲美容养颜者说明: 本经输穴原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蠡沟主治: 瘙痒症阴囊瘙痒湿疹阴道瘙痒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要穴位置: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其他功能: 慢性肝病慢性胆病有疗效说明: 本经络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中都主治: 急性肋间疼痛急性眼睛胀痛位置: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其他功能: 治疗急症说明: 本经郗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曲泉主治: 滋阴祛湿肝肾阴虚位置: 膝内侧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处其他功能: 沟通肝肾要穴堪比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说明: 本经郗穴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阴包主治: 腰痛阳痿月经不调位置: 大腿内侧胫骨内上髁(音科)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其他功能: 肝经脉易血瘀之处说明: 若按揉太冲不敏感可能阴包穴处有瘀滞按摩手法: 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章门主治: 调节五脏功能之要穴位置: 侧腹部第11肋游离间下方说明: 脾之募穴按摩手法: 2-3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 期门主治: 疏肝要穴调理肝脏问题位置: 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前正中线旁开4寸其他功能: 肝经气血会聚之地说明: 肝之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与阴维脉之会穴按摩手法: 2-3指点按揉稍用力经络穴位配合穴位名称: 承山阳陵泉三阴交主治: 腰腿痛经常落枕睡觉时小腿长抽筋突然眼花视力减退头晕胁下热痛口干易打嗝恶心全身酸痛其他功能: 肝血阴虚的人通常会有以上症状,采用这三个穴位效果好,需要每日按揉,2、3周就可以见效,甚至症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