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论文

合集下载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散文理论的贫弱是文学理论场域内突出的现象。

除了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之外,散文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阙域,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辨识,也是散文理论举步维艰的表征之一。

孙绍振的“审美、审丑、审智”说在新世纪初期面世,理论模型的宏伟与逻辑论证的粗放构成了鲜明的错位关系,其中关于“审丑”的演绎在逻辑自洽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审美、审丑、审智”说由闽派理论界的代表人物孙绍振所提出。

如果说陈剑晖是新时期散文思潮、争鸣、理论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话,那么对于孙绍振而言,他则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争鸣、观念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从新诗理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再到小说理论和幽默理论,从创作论范畴中的审智理论再到文本细读理论,在这些理论场域和研究范式的自由切换,皆能见出其强大的学术活力和及时介入的理论态度。

而散文如其所言,则是“最后关注的形式”。

作为后期涉足的研究领域,孙绍振当然不满意于平面研究的形式,文艺理论家的身份和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在这一新的试验田里另起炉灶,树立新说。

平心而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多,如果以论文、专著、影响力三个指标来验证散文研究成果的话。

毕竟,新时期文学以来,专注于散文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如前所述,这也是导致理论建丰子恺漫画“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文/刘军设身影蹒跚的一个原因。

不过,他的研究成果却因为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独特,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他的《“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是一篇全面清算和批判“真情实感”论的学术论文,在立论和逻辑上推翻了这一长期笼罩散文界并演化为教条的理论观点。

相关余秋雨、南帆等人的作家作品研究也注重新意的开掘。

此外,他的台港幽默散文研究更是别具一格。

在散文理论的声张方面,借助于前期的理论积累,尤其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形式美的理论思考,再加上积淀的大量文本细读的经验,他绕开了范畴论、特征论这些常见的理论视角,而是基于建设“散文审美规范”的思路入手,强调散文在形式美因素上的独特文体特征。

余华作品审丑情结[论文]

余华作品审丑情结[论文]

余华作品的审丑情结中国的传统历来是宣扬“美”,压抑“丑”。

也许是因为丑在美的光环遮蔽下压抑得太久,又或许是二十世纪的文明、二十世纪的中国负载了太过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家们表现出强烈的反审美倾向,把艺术丑的视野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对日常生活经验、常识、习惯看法全面挑战,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丑”的过度嗜好。

余华在《活着》这篇小说的《序言》中说到:“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种紧张关系。

我沉涸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

”对于先锋作家来说,反审美倾向似乎是普遍的趋势,在他们的笔下展示的“丑”也是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的丑陋、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以及对暴力和血腥的嗜好都大量的体现在先锋作家作品中。

余华前期的作品,以审丑的眼光充分展示极其冷酷的血腥暴力美学。

在余华眼里,大多数人都是欲望和暴力的俘虏,是酗血者,是人性恶的代言人。

亲情、友情、爱情在暴力本能的迸发以及相互杀戮中无声滑落,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在争斗与残杀中来展示着冷漠、敌对与仇视。

这在《现实一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皮皮对堂弟揍耳光、掐喉管并从中享受到无限乐趣的心态而后失手摔死堂弟,已隐然阐述了人性恶之主题;山峰发现皮皮摔死了儿子,兽性大发,一脚踢死皮皮,而皮皮的父亲山岗也为其儿子杀害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则充满恶意地将山岗尸体献给国家以期医生将他零割碎剐,让他死无完尸。

而母亲在这整个杀戮过程中,犹如局外人,只是自顾自怜,热切地盼望儿子“关心一下她的胃口”。

在这里作者把传统意义上的家、血浓于水的亲情解构得体无完肤。

在《世事如烟》中,九十余岁的算命先生为了给自己增寿,不惜一一克死儿子;六十余岁的老妇与孙子同床而怀孕;父亲卖女儿挣钱,售女儿的尸首牟利,整篇阴风惨惨,丑陋无比。

审丑文化浅谈

审丑文化浅谈

2.2 影视审丑
荧屏上的“丑”不外乎“黄”、“暴力”、“血腥”、 “恶搞”。“纯黄”影片在任何国家都是禁品。而掺杂在 所谓“艺术片”里的黄色片段则被冠以“艺术”美名。但 难保所有观众都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都会用纯艺术眼观去 欣赏。而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制片人是否早知人性中有阴 丑的一面,并以此为他们提供“审黄”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也许就是完整版《色•戒》比删减后的受欢迎,《朗读者》 票房甚高的原因了。集“暴力”、“血腥”于一体的电影 首推《电锯惊魂》系列,把人性的阴暗,卑劣,残酷无限 放大,展露无遗,以刺激求票房。
在此且不重复以“芙蓉姐姐”为风向标的自学成才的“丑 角”后起之秀。尚在潜伏期的“丑雏儿”也不少。这些 “丑雏儿”有些是“丑角”的粉丝,一切以“丑角”的言 行举止为方向标,一旦“丑角”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绝 对是忠实的支持者与捍卫者。
3.审丑文化的影响
其实其他“美角”的粉丝也是如此,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 想个性,在“丑角”,“美角”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后自 己也成了一群毫无主见,个性丧尽的小丑,被别人“审” 着。另一部分的“丑雏儿”是一味模仿“美角”而终于失 去本色的雕塑,或者一味迎合大众审丑趣味而最终丧失自 我的“百变达人”。更可悲的是文学艺术界的个性失真。 个性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在艺术中,只是那些没有性格 的,就是说毫不显示外部的和内在的真是作品,才是丑 的。”今越来越多的挂着“文学家”,“艺术家”头衔的 精神生产者为分得“审丑”经济圈里的一杯残羹,于是万 卷文字都长着一张讨好读者的嘴脸。他们都是为求出名, 求个性而最终变成个性失真的奴隶。源自 THANKS!!审丑文化浅谈
组长:--组员:---
审丑文化:
1、什么是审丑文化 2、审丑文化的分类 3、审丑文化的影响 4、审丑文化的根源 5、对待审丑文化的建议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崎岖心路:美学教学的审丑教育

崎岖心路:美学教学的审丑教育

教学 , 审美教育 的光晕将会变得稀薄与绵软 。


美 与 丑 多重 辩 证 关 系
的骨力 赫然 可见 , 正如《 偃松 图》自题所 言 : 怪怪 奇奇 , “ 盖 是描写胸 中磊落不平之气 , 以玩世者也 。 八大 山人 ” …‘ 朱耷 在 其“ 墨点无多 泪点多 ” 画之 作 中, 绘 将鱼 、 的眼睛画成 鸟
干枝 , 盘扭而 长 , 著树 叶 , 不 特别是 树根 处作 一特 大怪 石 ,
种否定性 的审美体 验。美育教 学若是 缺失 了“ 审丑” 的
占据了画面的重 心。旁生 竹子 几株 , 疏 的枝 叶, 力苍 稀 笔
古 中 暗含 着 不 曲争 生 的 心 力 。透 过 画 中 “ ” “ ” 乱 、破 、 “ 、 死” 枯” “ 的艺术形 式 , 画者胸 中逸 气 的潜 隐与傲岸 人 间
证统一关 系。《 巴黎圣母院》 美丑对 照” 中“ 的蕴 意颇 为丰
富, 内中最Leabharlann 心的则 是“ 美丑对照” 丑 中寻美 ” 与“ 的创作理
喜好“ 残荷” 而非 “ 日荷 花” 映 。园林 艺术 中, 石丑 为美 ” “ 讲究的是“ 、 、 、 ” 瘦 皱 漏 透 之美 , 正如刘熙 载在 《 艺概 》 出 指 的 : 怪 石 以丑 为美 , 到极 处 , 是 美 到极 处 。 这 里 的 “ 丑 便 ”
在 西 方 , 色 是 血 与 火 的颜 色 且 常 用 作 贬 义 , 示 血 腥 、 红 表 残
当下 ,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 即便是现 实 中的“ 丑
女无 敌” 但经 过电脑 图像 的美化处 理后 , , 倒也 成了 “ 中 镜 花水 中月” 镜像 美人 ” 的“ 。前者 是镜子式 的再 现 , 者是 后 心灵化的表现 。再看 一则 传说 : 前有个 独 眼 国王 , 从 右手 伸不直 , 左腿又 比右腿短 。一 次 , 叫画师 给他画像 , 他 第一 位画师不敢把 他 画成独 瘸 子, 而把他 画成 两眼炯 炯有 神 、 顶天立地的英 雄 , 国王 以为戏 弄他 , 把画 师杀 了。第二 就 位画师如实画下 独 眼龙 和瘸 子 的形象 , 国王恼 羞成怒 , 就

“丑”的狂欢——论西方审丑美学与莫言

“丑”的狂欢——论西方审丑美学与莫言

一、丑之美学:西方审丑及其发展谈“审丑美学”首先就要从概念上明确审视对象的含义,即“丑”是什么。

从否定的角度看,丑就是美的对立面,不论何时“丑”发展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认知,但在人类感性认识的表层意识里,自古以来“丑”随着美的诞生而产生。

因此,“丑”成为美学中的范畴之一。

审丑就成为美学思维中的一环。

雨果在《克伦威尔》中就提出过美丑并存的原则。

从肯定的角度界定丑,古希腊的学者和后来的黑格尔、波德莱尔、尼采等人都对丑做过不同的界定。

但总体来看,丑代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表现形式和非理性的审美内容,表现的是负面的审美价值。

丑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原因在于西方古典美学一直崇尚美,但近代以来随着宗教改革,神学动摇,人文思想发展,理性精神高扬,人类的自我发现使“丑”的因素增长。

丑逐渐从依附地位走向独立,审丑逐渐兴起,除了自然丑之外,人们更多发现的是“社会丑”。

这种审丑主要表现在“对美的审美理想的刻意扭曲,诸如西方现代文学中荒诞的场景、怪诞的形象就是通过对美的审美原则的有意违背来揭示人生存的境遇。

”[1]理解了这点就会更加清楚地了解20世纪的审美转向和审丑思潮。

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逐步迈入现代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文化语境,社会的矛盾与对立不断暴露出“丑”的因子:主体价值的丧失、人的异化、情感的淡漠和信仰缺失等。

当此种因素在社会扩张并积攒到一定程度时,西方古典美学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范式就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肃穆典雅的传统美学很快被具有反叛力量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替代,由此导致传统审美观念偏离,审美转向之后兴起审丑思潮。

审丑时代的开启意味着现代美学对古典美学的冲击。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指出: “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力量,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美学中,则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了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

”[2]审美观念上的转变造就了审丑美学的热潮,审丑进入文学领域,催生出一批具有审丑价值的作品。

论审丑之维度

论审丑之维度

形 象来 源 于伊 比利 亚 石像 的 形象 和原 始 时期 的面 具 , 画家 被这 野 蛮 的 尊伊 比利 亚 石像 迷得 神 魂颠 倒 , 因为这 些 石像 代表 了西班 牙 第一 章 丑 的本 身—— 内容 丑 丑 的 本 身 主 要 表 现 在 内容 方 面 ,指 的 是 生 活 中丑 的事 物 和 的文 化 根源 。从 画 中人 物 的X 光 片 里 能够 看 出,这 幅 作 品 里人 物 现 象 , 生 活 中丑 的事 物 相 当之 多 ,如 排 泄物 、腐 烂 的 尸体 、糜 烂 的形象 正 是受 这 些 民俗博 物 馆里 面石 像 和面 具所 影 响 ,毕 加索 想 的水 果 、满 身 黏糊 的 昆虫等 等 ;丑 的现 象也 数 不胜 数 : 战争 、犯 使 野蛮 的东 西变 得美 丽 ,使 作 品里 的人 物 形象 具有 一 种野 蛮 的美 罪 、歧视 、谎言 等等 ,这类 常 常容 易跟 恶联 系在 一起 。 感。 蒙 克 是 一个 经历 了太 多坎 坷 、遭 遇 了太 多痛 苦 的社 会 底 层 第 二章 丑 的形 式— — 形式 丑 丑 与 美 一 样 ,有 形 式 美 , 就会 有 形 式 丑 ,形 式 上 的丑 指 的 人 民。这 位 可怜 的长 期 生活 在惊 恐之 中的天 才 画家 蒙 克 ,对 于人 是整 体 的 各部 分 之 间缺 乏均 衡 、 失调 、 呆板 、畸形 等 。例 如 :枯 生有着 太 多 强烈 的痛 苦 体验 了。他 的代 表 作 《 呐 喊》 呈现 出了强 藤 、老 树 、残 花 、败 柳 等等 。就 好 比我 们在 街 上看 到 一 个只 有几 烈的 视觉 冲 击力 ,人 物 形象 丑 的震 撼人 心 ,这 样 一个 具有 震 撼力 颗 牙 齿 的 人 ,另 我们 感 到不 愉 悦 的不 是 他仅 剩 的几 颗 牙 齿 ,也不 的 、扭 曲 了的一 个正 面 人物 的形 象 , 没有 明显 的 性别 感 ,形 象酷 是他 嘴 唇 的形 状 ,而 是 一个 他 的牙 齿 本 应该 在他 嘴 里 的事 实 ,对 似 骷髅 ,极 具丑 陋 ,我 们看 不 出是 男是 女 , 留给 我们 的只 有 一种 于这 个 整 体 的不 完整 、不连 贯 ,缺 乏 均 衡 ,失 调 ,我 们 可 以说这 过 目不 忘的 呐喊 的表 情 。这 样 一个 人物 形 象 的来源 其 实是 出 自一 具像 婴 儿般 蜷 曲双手 抱 头 的秘 鲁木 乃伊 的形象 。正是 由于蒙 克经 张脸 是 丑 的。 第三 章 丑 的 艺术表 现 方式— — 艺术 丑 历 的 磨难 太 多 ,才会 如 此歇 斯底 里 的表 达 自己, 才使 他 的作 品表 艺 术 领 域 中 的丑 和 前 面 两 者 有 所 不 一 样 ,他 可 以表 现 在 内 现 出强 烈的 具有 悲剧 性 的美 。这 是 一种 敢 于 与时 代抗 衡 的悲 壮力 容 上 ,也 可 以表 现在 形 式上 ,也 可 以是 两者 的统 一 。但 是生 活 中 量 ,~种 用毁 灭去 换取 美 的奇迹 。 原 始丑 的形态 和 形 式上 的 丑是 不 能 直接 成 为艺 术 丑 的 。如垃 圾 、 达利 《 内战 的预 感 》使 人 感觉 更 加诡 异 ,达 利所 采用 的超现 粪便 、鼻 涕等 只会 让 人 恶心 难 受 ;贪 污 、打 架 、 杀人 、放 火 这些 实的 手段 揭 示 了战争 的血腥 、残 酷 , 以及 给人 类 带来 的恐 怖 、痛 丑 的现 象 也只 会 让人 鄙 视和 厌 恶 。但 是 如果 这 些丑 的 事 物和 现象 苦 、还有 思 考 。这看 似 疯狂 其 实颇 具 美学 意义 的 作 品 ,把 丑 的本 符 合美 的 规律 ,再经 过 艺术 家 的 主观 加 工处 理 , 就能 转 化为 艺 术 身和 形 式丑 赤裸 裸 的揭 示 了 出来 ,通 过艺 术 的丑 ,还 原 了一 个丑 的 丑 。 比如看 到 一 个天 真 浪漫 的 小孩 儿 打 了一 个 喷嚏 , 呼 出一 个 的本 来 面 目,这 种表 达 丑 的过 程 ,就 具有 美 的属 性 ,正如 车 尔尼 鼻涕 泡 ,人们 只会 觉 得 这个 纯 洁 的孩 子 给人 产 生 了愉 悦 之感 。再 雪夫 斯基所 说 的 : “ 了解丑 之为 丑 ,那是 一件 很愉 快 的事情 。” 如 毕加 索 1 9 3 7 年 创 作完 成 《 格 尔 尼卡 》 ,表 现 的是 1 9 3 7 年德 国空 人类 对 艺术 丑 问题 不 断 的探 索 、 思考 ,使 得 丑在 当代 艺 术 中 军疯 狂 轰 炸西 班 牙 小城 格 尔尼 卡 的暴 行 。表 现 了 战争 的 残暴 、恐 处于 一 个雄 霸地 位 。人 们 不仅 认识 到 了现 实 中的 丑经 过 艺术 处 理 怖 、痛 苦 、绝 望 、死 亡 和呐 喊 。 画 面中 曲线 和 锐角 对 比交错 ,支 以后 , 可 以使人 获得 快 感 ,也 认识 到 了 ,丑 可 以使美 愈加 丰 富 多 离破 碎 的 层次 组 合 ,描 绘 了动 乱 和暴 力 的情 景 。错 综 复 杂 的黑 、 彩。 白、灰 ,让整 个 画面 更 恐怖 、更 沉重 、更哀 伤 。那 些 变 了形 的种 种 形象 发 出 了无 声 的控 诉 ,它 的 声音 大 过 声音 本 身 ,震 撼 了观 者 注 释 : . 寿觉生. 《 艺术随笔 》, 《 福建艺术 》,1 9 9 6 年 第5 期 ,第2 7 页 的心 。难 道我 们 能说 这 幅 画不 美 吗 ?它 的美 正 是通 过 内在 的真 实 1 和形 式 体 现 出来 的 。这 就 是丑 的 事物 本 身通 过 艺术 家 的 加工 ,转 2 . 车尔尼 雪夫斯基. 《 文学论文选 》,人民文学 出版社 ,第1 1 8页 化成 了艺术 丑而 产 生 了巨大 的 艺术 美 。 同样 ,形 式 丑 也 可 以 转 化 为 艺 术 丑 ,进 而 产 生 艺 术 美 。 最 经典 的 案 例莫 过 于 罗丹 的 《 欧 米埃 尔 》 ,通 过 这尊 雕 塑 ,人 们可 以领 悟 到 青春 易逝 的伤 感 以及 对妓 女生 活 的艰 辛和 命 运 悲惨 的 同 情 。罗 丹 说 : “ 艺术 之 源 ,在 于 内在 的 真 ,你 的 形 ,你 的色 ,都 要 传 达 情 感 。 ”这 种 传 达 了画 家 深刻 情 感 的作 品 ,是 多 少艺 术者

论审丑

论审丑

论审丑摘要丑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由亚里士多德引入了,而从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审丑现象日益增多,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

但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在这里不做太多的阐述,或许是物质的富有,精神的匮乏;或许是社会分工高度精密化,机械化,从而使人失落了存在的意义;也或许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使得人们的理性王国轰然倒塌,精神无所寄托。

不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审丑已经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学审丑审丑的意义在谈及审丑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应知道什么是丑,丑是歪曲人的本质力量,违背人的目地、需要的畸形,片面,令人不快的事物特性。

与美相对,美学范畴之一。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审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所作出的对一种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按照丑的定义而言,丑可以说是完全消极不可取的,但是丑与其余所有美学范畴如喜剧、悲剧、崇高、荒诞都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作为一种必然的因素参与其中,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审丑的重视,那审丑对现代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可以让人直面现实促使人警醒丑与假,恶有着内在联系,构成事物的否定价值,但丑的不一定虚假,也不一定凶恶。

而且我认为,丑更能表现真实。

美和丑是一对孪生子,当人意识到美的时候,丑也就必然诞生了。

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喜欢趋向美的事物,为了造就美就不得不掩盖丑的因素,这时虚假就产生了。

就如开头所说,丑与假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为了掩盖丑刻意去制造美而产生的虚假却更让人厌恶。

在西方,现代艺术把目光投向丑,是因为他们感到置身其中的世界是丑的。

我们知道,人们只有弄清楚丑、恶,才能防止丑、恶。

隐蔽掩饰除了自欺欺人外,只能让丑、恶滋生繁育得更快。

浅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以《孔乙已》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以《孔乙已》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以《孔乙已》为例-中学语文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以《孔乙已》为例◎付贵天“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从形态上来看,艺术中的丑多表现为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扭曲;从审美体验上,丑常常引起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并且也能给人快感,不过是一种带有苦味的快感,一种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感。

我们现实生活中除了美的东西外,还有丑的存在,比如卑鄙、阴险、狡猾、自私等等。

我们语文课堂在对课文中出现的美的形象进行审美发现时也要对文学艺术中出现的丑形象进行挖掘和揭露,让艺术的丑与艺术的美一样绽放出艺术的魅力。

而初中的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艺术丑的形象:诸如《皇帝的新装》中虚伪愚蠢的皇帝;《杨修之死》中阴险奸诈、冷酷无情的的奸雄曹操;《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贪婪、金钱唯尊的菲利普夫妇;《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胡屠户和逢迎谄媚的市侩人物张乡绅,还有是《孔乙已》中好吃懒做、迂腐无能、麻木自欺的孔乙已等等。

这里众多的艺术丑形象给我们审丑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本文以《孔乙已》中孔乙已形象的审丑为例谈谈初中语文课中的审丑教育。

一、课文中“丑”的发掘“审丑”与“审美”是一致的,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存在,“审丑”不是对“审美”的否定,而应该是补充。

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文时除了开展“审美”活动外还要进行“审丑”的教育。

那么要“审丑”首先要对“丑”发现,并正确处理好“审丑”与“审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孔乙己》的产生是鲁迅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支配着这种体制运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深刻体察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鲁迅对知识分子旧有的生活状态的反思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

充满了对落寞知识分子的失意的同情。

课文把孔乙已放在了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中让他哀鸣,从中透露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其中的主人公孔乙已是一个丑的形象。

审丑论文

审丑论文

审丑的价值——读莫言莫言的《红蝗》是一部谵妄现实主义的力作,有人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的颁奖辞的翻译提出异议,原文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认为魔幻两字的翻译并不准确,应为谵妄,因为莫言的现实主义描绘大多出自于自己的主观幻觉,而魔幻则较多客观因素,说谵妄更能体现莫言作品的特色,魔幻与谵妄看似相近,实质两者相去甚远。

至于翻译是否准确,那是翻译专家的事,但是在《红蝗》中,似乎更印证了“谵妄”才是莫言的本意。

《红蝗》的历史跨度长达五十年,既写五十年前(1935年)和五十年后两次蝗虫灾害。

小说熔历史和现实与一炉,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

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交叉渗透的叙述法,不再将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严格地划分为两条平行线,这样的好处是使历史和现实勾连,相结合,使两者浑为一体,其描写更带主观色彩和荒诞色彩。

《红蝗》写了生活于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两个时代之中的两组人物。

前者,如四老爷、四老妈、九老爷、九老妈、锯锅匠、红衣媳妇等;后者,如“我”、遛鸟老人、教授和姑娘、蝗虫考察队青年女专家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各自独立的,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和纠葛。

即使在同一组人物中,特别是现在时这一组人物中,甚至像黑衣女人、教授和姑娘等人物是游离于作品大背景“灭蝗”之外的,可以说和“灭蝗”完全不搭界的。

在作品中,“我”是一个现代青年,四老妈和锯锅匠死于五十年前,作品却让“我”充当见证人和目击者,这就只能说他们的死是出于“我”的谵妄的想象和幻觉,这种描写显然带有荒诞性。

在五十年前,食草者家族的后代四老爷和九老爷生活的年代,他们为情欲所支配,干出了一件件丧天害理的事。

为“偷情”方便,四老爷借行医之便,用药毒死了红衣媳妇的公公,继而设圈套抓奸,用“狼筅”打瞎锯锅匠一只眼,接着一封休书,将四老妈置于死地,最后在与九老爷争风吃醋中打死红衣媳妇。

《审丑》阅读附答案

《审丑》阅读附答案

《审丑》阅读附答案审丑(16分)严歌岺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

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

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

许多杂志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轻捷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

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

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

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

美丑之辨 —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 毕业论文

美丑之辨 —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  毕业论文

美丑之辨—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鸿篇巨著除了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内容宏大之外,其人物描写更是精彩绝伦。

据近代红学家徐恭时统计,全书出场人物共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1]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在这众多人物中,本文将选取一个小人物刘姥姥作为研究对象,来与读者一起欣赏曹雪芹高超的写人艺术。

刘姥姥虽是一个来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之家的农村老太太,却在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她不仅在书中穿针引线,成为全书重要副线,而且借助刘姥姥这个贾府外人,还让我们更加真切的看到了贾府的富丽堂皇,以及在富贵之下的骄淫奢侈,虚伪堕落。

刘姥姥在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陪衬作用,在刘姥姥的陪衬下贾府主要人物王熙凤,贾母等人的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作为“丑角”出现的刘姥姥,其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研究价值。

所以研究《红楼梦》,就不能不研究刘姥姥。

本文将通过对刘姥姥美与丑的分析研究,探讨美的本质,并与读者一起欣赏曹雪芹高超的写人艺术。

1.2选题的特色与创新红学研究主要有索引派、考证派和文本研究派。

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研究,前人们也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各种专著,学术论文多不胜数。

刘姥姥作为一个重要的配角,其研究总体可归纳为四种观点:一是“成分说”,二是“陪衬说”,三是“结构说”,四是“对比说”。

四种观点从不同侧面对刘姥姥形象进行分析。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从美学角度对刘姥姥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甚少。

从“审丑”美学角度对其研究的论文至今并不多见。

经过仔细对比分析发现,刘姥姥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有众多相似之处,两位伟大的作家都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比”、“化丑为美”等“审丑”美学理论,塑造了两位经典的文学形象。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研究“审丑”理论时,却很少提到曹雪芹,很少提到刘姥姥。

本文将尽量弥补此不足,从美学“审丑”角度对刘姥姥这个经典文学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刘姥姥美丑之辨,探讨美的本质。

“审丑”——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审丑”——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审丑”——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课◆马艳萍鲁东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职教育硕士264000;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262700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改的前沿,可以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积极探索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位老师往往都能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把握文本中的真善美,适时地进行审美教育,但却往往忽略“审丑”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审丑”能力的培养,成了一个让人们忽视的死角。

面对急剧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尚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在需要正确引导和塑造的时期的中学生,在社会这个“万花筒”面前,有可能变得无所适从,而每位老师都想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教学中往往让学生接受的是“审美”教育,对现实中的丑恶现象,能避则避,能掩则掩,但越是如此,学生的现状越让人忧心,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看待社会中“不美”的丑象,对“丑”缺乏“免疫力”,就越容易盲从,越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从丑”的不归路,现实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审丑”的能力已到了亟待提高的时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培养学生“审美”、“从美”的同时,还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审丑”教育,“审丑”是“审美情趣”中不可忽视的课题,让学生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丑艺术”,掌握审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增强孩子们的免疫能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塑造正面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激励,但也塑造了一定的“丑艺术”。

像《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白毛女》中的黄世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他们在作品中与美构成了深刻对照,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同时更有一些以写反面人物为主的作品,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鲁迅的《阿Q正传》、《药》、《祝福》等,契诃夫的《变色龙》、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果戈理的《死魂灵》等,作品里的反面人物更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其典型性在世界文学形象中占有重要一席。

审美与审丑

审美与审丑

审美与审丑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学理分析等方法,从感性学意义上重新界定了美育的内涵,即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

审视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所存在的问题,重构了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

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新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

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背景下提出的。

然后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

最后进行了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

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

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

分四章。

1980年代以来,在美学界、文论界悄然兴起了感性学研究视角,它是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新拓展。

研究者认为美学(Aesthetics)的初始意义就是感性学,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应该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

感性学是美学和丑学的合题。

感性学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丑已成为了生活和丈艺作品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审丑具有同审美一样的现实意义。

美育的英文拼写是与美学相对应的Aesthetic education,美育通常被定义为美学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从词源学意义上讲即缘于此,是采用了朱光潜先生翻译aesthetics的提法。

但朱光潜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不妥,特在1981年补充,丑,也属于审美范畴,并要求人们从感性学意义上理解美学、美感或审美。

本论文认为感性学意义下的美育应该包含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

中篇,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感性学视角的缺失。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络红人——浅谈大众审丑文化现象摘要: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迅速蹿红的人越来越多,而更多的则是以“丑角”姿态亮相。

在继芙蓉姐姐之后,凤姐、小月月等新一批“丑角”女性再次走红。

网络审丑为何如此流行?大众审丑的背后又是对国民心理效应的怎样折射?本文试着从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众审丑心理效应传统社会中,相对于审美而言,审丑无疑不能算是显学,甚至会与大众观念格格不入。

就连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都一再强调:“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这说明传统的审丑或丑学的存在,也是为了衬托美,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却让审丑文化大放异彩,全网民在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众多接连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红人或丑角的带动下,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大众审丑运动。

审丑一词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一个生造词,是由审美一词转化而来的。

在美学思想上,审美是一种对艺术形式的认识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体悟,而审丑,是一种由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过渡,单个人的审丑不足为奇,但大众审丑现象的兴起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诸多思考了。

一、滋生审丑现象的土壤及其赖以生存的原因(一)商品经济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生长的土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首先都是因为它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审丑现象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滋生它的肥沃土壤。

当今时代,商品经济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市场逻辑与效率优先的理念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商品经济在推动整个时代的变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商品经济带来的文化领域的喧嚣与浮华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现代化与商业化的大潮中,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已进入误区,不得不承受着异化的苦楚,遭受着退化和变质的命运。

在商品经济中,消费的形象属性日渐突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塑造掩盖了意义的追寻。

短视频中审丑现象及其影响的分析——以抖音为例

短视频中审丑现象及其影响的分析——以抖音为例

短视频中审丑现象及其影响的分析——以抖音为例方慧丽(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5G 技术的普及,短视频用户数量不断上升,制作内容也丰富多样,其中,审丑类短视频成为一大流行趋势,本文以抖音为例,从平台、受众、发布者三个层面研究审丑类视频走红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类视频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短视频;审丑现象;抖音一、审丑的概念“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引申意是指人相貌难看 ,亦指“不好的”“污 秽”等含义,审丑的概念众说纷纭,大概分为两个学派。

一种认为“审丑”是与“审美”相对立的一种特殊的美学范式;另一种则认为 “审丑”是从特殊的角度欣赏“丑”,认为“丑”是一种特殊的美,本文研究审丑概念倾于前者。

二、抖音短视频审丑现象产生原因分析1、 利益竞争,平台助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5G技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火爆全网。

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8亿,月活跃用户增长率达到了53.6%。

这意味着以抖音为代表的众多短视频平台挤进了互联网行业。

抖音利用其低门槛和快速传播特点,将底层的青年们聚齐起来,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这些因素为审丑现象提供了生长环境。

于是,在抖音平台上,我们看见了一批靠卖丑迅速走红的用户,比如凭借“年轻人不讲武德”等走红的马保国,每次视频中穿着邋遢,喊着“一给我里giao giao”的GIAO哥、说一系列匪夷所思而又令人发笑的言语的郭老师。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平台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是与商业资本相结合,它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以求在互联网行业这个蛋糕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块。

不断吸引流量,再通过商品交易等形式实现流量变现,成为媒介平台主要盈利方式,争夺流量成了各大平台的目标。

随着短视频市场的下沉,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用户,更乐于接受通俗化、趣味性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审丑类短视频的发展空间更大。

“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论文

“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论文

论“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摘要:本文以大树比喻丑角艺术,讨论研究丑角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从丑角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古人的审丑观出发,分析丑角艺术的具体表演形式,最终揭示出它是怎样在“丑”的表演中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丑角;审丑;审美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40-01一、丑角之根(一)自然之根——丑角的发展史既然提到丑角,我们就不能不对它作一简短介绍,让大家了解到它是怎样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提到丑角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在有据可查的戏曲史料中,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是由宋杂剧中的“副净”演变而来的。

而宋代戏曲中的“副净”、“副末”又几乎是由唐“参军”戏中“参军”、“苍鹘”两个行当直接衍变来的。

(唐代的“参军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滑稽讽刺为主的,在前代优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滑稽戏”)再往上追溯,就可以找到秦汉“俳优侏儒”的影子。

顺着这条脉络,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国古代“滑稽戏”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丑角”的出现演变是与整个戏曲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古代就有“无丑不成戏”之说。

可见丑角艺术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之重。

(二)灵魂之根——中国古人的审丑观“丑角”既然占了个“丑”字,那么它的形象自然是与美挂不上边的。

但是,在此,我们要谈论的就是它的丑中之美。

因为,它既然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行当,也就必然是艺术领域的一名成员,作为一种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它自然有它的审美特征。

而要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又不得不追根溯源,看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理解美与丑的。

在我国古代,辩证性的思想理论很早就得到了认识和发展,关于美与丑,也是作为一个辩证性的存在加以认识的。

在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有关于“丑”以及美丑共存的表述。

例如《老子·二章》中所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中的审丑意识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科:当代文学专题工作坊教师:胡西宛学生:李骏卿学号:0805010133完成日期:2009-11-19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审丑观这一美学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它的印迹。

而其中以莫言为代表的先锋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将审丑发扬光大,带来了一个审丑观念的高潮。

这种审丑观主要着力于描写肮脏的环境,荒诞的场景,裸露的性爱等来引起读者视觉或心理的震动,以达到作者希望的自我审视的目的。

但审丑观具有极端暴力、缺乏真实性等局限,以致会偏离作者的创作目的。

本文将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为主要分析篇目,简析其中的审丑表现和写作意义,探讨莫言小说的审丑意识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如何化丑为美。

关键词:审丑意识;莫言小说;审丑表现;写作意义;价值;局限性;超越审丑意识,似乎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

殊不知在我国,它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

庄子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美恶共存”的美学思想。

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引导下,我国古代的作家们往往不会避讳丑。

唐代的韩愈写诗就喜欢以丑为美,在他的诗中经常会用晦涩难懂的语句描写一些怪异、恐怖的事物。

另外呢,中国古代的审丑是多具有伦理和道德上的特征的,人们的审美和审丑都一次为出发点。

之后的许多作品,如清末的四大谴责小说,鲁迅的一些小说《阿Q正传》就是从道德方面对社会、人性的丑恶进行批判,也不自觉地体现了审丑意识。

然而审丑意识在近代的西方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

西方学者说我们“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通用的《美学原理》里中早已被界定: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而康德却将丑于崇高联系在一起:“丑本身不一定是崇高的,但丑与引起恐惧的性质联系在一起,就显得崇高了。

”①从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到萨特的《恶心》,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作家们开始揭露生活中的丑,将文学艺术带入了一个审丑时代。

继而也对我国的文学的审丑造成了影响。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3,第158页。

在我国,审丑意识在文学上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有学者做过研究:1、文革摧毁了人们曾经单纯而明亮的信仰,暴露了人性和政治的丑恶面;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对丑的描写和表现,西方美学和文论中的审丑理论,都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刺激和影响;3、社会的世俗化使丑的表现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

同样地,也有学者对于这一类审丑文学的表现有一个总结:1、对人物活动的肮脏环境的展览;2、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3、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4、对性的观赏式裸呈;5、对祖辈的挖苦和嘲弄。

莫言的小说,描写冷酷、恶性,将人类最丑恶、最残忍、最污秽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莫言都毫无顾忌的从丑的角度揭露人性,并冷静地将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呈现出来,暴露人性的阴暗。

下面,我们将以《红高粱家族》为代表简析莫言小说中审丑意识的表现。

其一是恐怖的丑。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相信没有人会希望去面对暴力,面对恐怖的丑,我同样相信莫言也知道这一点。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人们的潜意识中是具有欣赏这种丑的能力的,而莫言正是抓住了读者的这一心态,在作品中充斥着暴力的刑罚、剥皮、血腥的惨杀等行为。

《红高粱》中十分细致地写了日本兵强迫孙五剥罗汉大爷的全过程,先割下耳朵,再割下生殖器,然后从头往下剥下整张完整无损的人皮,最后罗汉大爷成了“肉核”。

作者此时写道“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的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

”②这种让人头皮发麻,喉咙里某物翻腾,皮肤上鸡皮疙瘩一层的描写确实恶心。

而将恐怖的丑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则要属《檀香刑》了。

如果说砍头、剥皮只是让人初初地体验了恐怖、恶心的话,那么对凌迟的描写就已经能让人厌恶了。

受刑者目睹自己的身躯被一刀一刀地片下来,经受五百刀生不如死的折磨。

作者在这里说道“凌迟,就是一场大戏,刽子手和犯人联袂演出。

在演出的过程中,罪犯过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声不吭也不好。

最好是适度地、节奏分明的哀号,既能刺激看客虚伪的同情,又能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

”③这段话是《檀香刑》的主题所在,他将人的兽性的一面展现出来,让人们看看自己的凶残、邪恶与丑陋。

当然,书的重点是在后半段,小说用了数万字的篇幅细致地写了施行檀香刑的过程。

这是莫言对恐怖的丑以及暴力的极致。

面对这逼面而来的血腥、污秽、肮脏和恐怖,我们再次看到了国人嗜血顽疾的心性。

其二是污秽的丑。

可以写进作品中的丑的事物有很多,但大部分先锋作家②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32页。

③莫言,《檀香刑》,作家出版社,2001,第241页。

对污秽物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莫言。

比如在《红高粱》中对尿的描写,“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蹿一蹿地滋出来。

”而爷爷“清亮的尿液滋到满盈的酒篓里,溅出一朵朵的酒花”最后竟成了闻名遐迩的“十八里红”。

还有人狗大战时的场面,污秽、恶心的东西真是随处可见。

在其另一部小说《欢乐》中,更是破天荒地写道月经,“味道并不坏,有点腥,有点甜。

处女的干净、纯正;荡妇的肮脏、邪秽、参杂着男人们的猪狗般的臭气”。

这种绘声绘色的对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存在却不愿提起的污秽物的描写,当然是很难使读者产生“情绪上、感觉上的快适和精神上的满足”的,它们就是丑!其三是事件和场景的荒诞与非常规。

莫言小说中的事件和场景是一种人异化之后的写照。

他喜欢描写一些荒诞的,宏大的事件和场景,这通常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便可使读者进入这些场景,摆脱现实,以达一种宣泄。

如在《红高粱》中出现的荒诞的人狗大战,“八颗质量一等的日本手榴弹几乎同时爆炸,巨大的气浪挟带着黑豆般的弹片四处飞溅,起码有十几条狗被炸碎了,二十几条狗收了伤。

”④我“爷爷”为“奶奶”出的高粱殡更是隆重得彷佛一场闹剧,而看殡的人更是带有鲁迅笔下陌生的看客一般的麻木。

《檀香刑》中盛大的行刑场面可以说莫言这种丑的表现到了极致。

里面写了五种刑罚:阎王闩、腰斩、砍头、凌迟、檀香刑。

每种刑罚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精细,一次比一次延宕。

作者自己把这些刑罚比作是刽子手和犯人联袂出演的戏,这五场大戏一直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抓住读者的心理。

其四是泛滥的性描写。

在过去,对性的描写是极其避讳的,文学作品中省略掉,影视作品中熄了灯。

但在莫言的笔下,性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观赏。

《红高粱》中有“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肆无忌惮的野合,有三个日本蹂躏二奶奶的场面。

更有甚者,在《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她一生育有一儿八女,大女儿、二女儿是和姑父乱伦生下,三女儿是和赊小鸭子的男人生下,和江湖郎中生下四女儿,和卖肉的光棍生下五女儿,与和尚私通生下六女儿,被四个大兵轮奸后生下七女儿,与瑞典籍牧师生下唯一的儿子和八女儿。

这还不算完,作为母亲的她竟为大女儿偷情把风,为儿子拉皮条。

在大致了解到了莫言的“丑”的表现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希望从这种丑的背后体现出对人生真实的追求和终极的人文关怀,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第一,它是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传统的审美原则是欣赏那些被认为是真、善、美的事物,但莫言却在作品中大肆渲染假、恶、丑的事物,而且是用很冷静的,站在客观立场对其进行描述。

其中充满了对旧的审美原则的反叛与颠覆。

第二,审丑意识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莫言用各种惊世骇俗的丑与怪给读者以心理的冲击和震撼之后,也会带给有心人一种深深的思考——让人通过对④莫言,《红高粱家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191页。

丑的暴露与描写来思考世间的丑恶。

最好的结果是,通过对假、恶、丑的否定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但有学者却严厉地指出:莫言变态的审丑表达早该受到无情指控和尖锐批判。

因为审丑意识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首先,莫言审丑的恐怖及其恶心带来的阅读障碍我想是许多读者都无法避免的。

有论者提出,“读者只要阅读思维加以转变,换一个视角,从丑的负面来观察,也许会带来另一种感觉和印象”。

但我们属于一般的读者群,读读文学作品本就求一种愉悦,你却还要求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转换思维,真的会很累的。

其次,语言所描写的暴力具有本身的局限性,而且暴力的极端化、过度的描写丑使得审丑意识的小说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了更大的局限性。

莫言们有时过于热衷展示肮脏的环境及暴力、流血场面,去描绘性和荒诞,毫无节制地以丑恶、畸形、变态来刺激读者的感官,他们的审丑观中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

另外,审丑意识都带有较深的作家自我意识,作家以冷漠的态度,关注人性的阴暗与残忍,并且无休止地描写丑、欣赏丑、品味丑的话很容易将人引向一种消极的情绪中——悲观、绝望、甚至厌世。

我国古语所谓的“过犹不及”正是如此。

我不敢说莫言小说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它至少应该引起具有审丑意识的作家的高度注意的。

接下来就该谈谈我们怎样来欣赏作家们的审丑意识了。

也许有的读者具备极高的素养,能够做到转换阅读思维,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很好,不,甚至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

但对于我们一般读者,不妨尝试下面两种方法。

斯托洛维奇说道:“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 同卑鄙的家伙交往很少有愉快可言。

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件快事啊……难道这一切不产生特殊的愉快和享受吗?”⑤对啦,就是这样,我们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会激起自身的愉快之情,如同我们审判一个罪孽深重的犯人一样大快人心。

但这种方式同样要求读者有广博的阅读量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而另一位美学家蒋孔阳却说:“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不要想猪猡掉在泥淖中淹没自己,我们要前进,要超越。

”⑥没错,就是超越一词,在佛家是这样解释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们要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审丑现象,用与作者同样的冷静的,甚至冷漠的眼光去理解作者。

既然作者的审丑是对传统审美的颠覆与否定,那么我们就超越传统的审美观——一种以在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社会道德系统、人伦关系准则以及民众的审美取向。

这个要求很明显了,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审美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还要有一颗豁达的心能包容假、恶、丑。

不过我们也知道只有经历时间考验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那么我们是⑤[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46页。

⑥蒋孔阳,《说丑》,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否可以认为,我们想做到的这种“超越”也就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限制,也许在等到多年后,人们从时间的海浪淘洗过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具有审丑意识的作品时,在彼时人们已经比我们现今的人对美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足够做到“超越”了,审丑的意义与价值便能更好的为人们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