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城乡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在过去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重大的变局和变革。
这些变局和变革的影响深远,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而在当下,我们正身处于这一波大变局的洪流之中。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不仅结束了欧洲长期的稳定秩序,也使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局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20世纪初的俄国十月革命,彻底颠覆了旧的沙皇统治体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
而在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引领了中国近代史最重大的政治变局。
20世纪的变局并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和政治革命。
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革命也为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二战之后,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科技的进步迅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完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也成为了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的全球化潮流,深刻改变了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促成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点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也对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全球治理体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峻,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愈发激烈。
新兴大国的崛起和老牌强国的调整,也在重塑着国际政治的力量格局。
一些全球性挑战,如疫情、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也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近一百年来的变化作文
中国近一百年来的变化作文您要是能穿越回一百年前的中国,再溜达一圈儿回来现代的中国,那保准惊掉下巴。
这一百年间,咱中国就像开了挂似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说这交通吧。
一百年前,大部分人出门基本靠两条腿,要是能有个毛驴或者坐个马车,那就算是挺不错的待遇了。
您再瞧瞧现在,公路就像蜘蛛网似的遍布全国,汽车多得像蚂蚁。
高铁更是个神奇的存在,那速度,“嗖”一下就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了,感觉就像在玩时空穿越。
还有飞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出国都跟串门儿似的方便。
咱再聊聊通讯。
以前啊,要给远方的人传个消息,要么靠写信,等信寄到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要是有啥紧急事儿,就只能找人捎口信,还指不定中间传成啥样呢。
现在呢?手机人手一个,甭管距离多远,一个视频电话打过去,就跟面对面唠嗑似的。
而且网络那叫一个发达,各种社交软件、通讯工具,想联系谁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住的方面变化也老大了。
一百年前,很多老百姓住的都是破破烂烂的房子,能遮风挡雨就不错了。
现在,高楼大厦林立,住宅小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农村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土坯房当道了,不少地方都盖起了小洋楼,和城里比也不差啥。
吃的就更不用提了。
以前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逢年过节才能见点荤腥。
现在呢?各种美食满大街都是,国内的八大菜系随便挑,国外的美食也能轻松找到。
而且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光要吃饱,还得吃好,营养均衡。
教育也是变化惊人。
以前读书识字那是少数人的特权,很多孩子连学堂的门都没进过。
现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孩子们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
大学也不再是高不可攀,各种各样的学科专业供人选择,培养出的人才那也是各行各业都有。
在娱乐上的改变更是有趣。
一百年前,人们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听听戏、耍耍杂耍啥的。
现在呢?电影院、KTV、游乐场,还有各种网络游戏、短视频。
咱可以在电影院里感受大片的震撼,可以在KTV里尽情高歌,想放松想嗨,方式多得不得了。
再看看咱们的科技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革命一、如何看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两千多年来,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虽然也曾发生过许多激烈的社会变动,但是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力、生产关系。
二十世纪的中国,在国际势力的强烈冲击和国内矛盾严重激化形势下,社会不断大变动、大动荡。
在这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扭转乾坤和影响中国发展的界标有三个。
其一,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立。
它的重要历史地位,是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封建传统社会引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的转折点。
它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二,是1949 年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建设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现代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但它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封建主义的遗留和帝国主义压迫依然存在。
而1949 年革命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真正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和宰割的历史,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它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逐步成为政治大国、政治强国,这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东亚病夫”、“一盘散沙”成为历史的陈迹。
其三,是1978 年的改革开放。
1949 年民主革命胜利了,但是中国经济仍很落后,社会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
毛泽东以强化阶级斗争为纲的变革思想,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走上了严重的曲折道路。
1978年,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勇敢地实行战略转移,把中国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中国的工农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迈向了经济强国的道路。
毫无疑义,二十世纪一百年中发生的这三件大事,对中国大地起着无比震撼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革命是社会矛盾发展激化的集中表现,它是以暴力手段实现社会的变革。
一场革命的成功或失败,主要看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反封建主义第一枪——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简介一、前言一百年,在宇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那短暂的一瞬;一个世纪,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那白驹过隙的片刻光阴。
但在中华大地,这片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在这小相对来说的一瞬,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在世界纪元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世界文明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局面。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从此,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封建主义的第一枪打响了。
站在历史的山巅,俯瞰那些革命先辈用血肉铸就的辉煌,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一种豪情壮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中华文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我们再次回首那一个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就可以明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重要性,值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革命先辈的艰难困苦与革命之道,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二、革命背景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帝国主义投降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十年是社会矛盾积聚最紧张的十年,这十年是一段事与愿违的历史。
这段时间内,虽然废了科举,兴了学堂,但“名器”还是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且科举制度本是中国传统精英与王朝联系的一个制度性管道,但这个管道却断裂了,也并未出现新的替代性的制度性中介。
而口中所说的即“维新变法”也只是客观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中国的新陈代谢,实际上,它所采取的措施是没有针对当时的中国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受惠,反而增加了民间的负担;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虽然已经存在,但一是他们并没有任何出路,二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在当时也并没有真正的形成。
这以至于当时的社会走得慢,缺乏民意,成为一个内忧外患的王朝。
慈禧太后死后,传位于宣统,然而宣统又太过年轻,缺乏管制能力,今后的整个清政府的走向都是乱的,没有领导者,直到最后2岁的溥仪即位。
党领导人民百年历程创造了四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党领导人民百年历程创造了四个方面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征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的重要支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新时代更需要“党领导人民”成为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饱经磨难,但从未停止奋斗历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推进伟大事业、创造伟大成绩、铸就伟大精神,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百年历程表明,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
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越是复杂局面越要增强战略定力,越要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实现了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梦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繁荣、民族兴旺,中国梦必须以人民幸福生活为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过,取得过很多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艰苦奋斗50多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领导中国进行长期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告别百年激进》读后感10篇
《告别百年激进》读后感10篇《告别百年激进》是一本由温铁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百年激进》读后感(一):原来朝鲜战争爆发的前提是这样的!原来朝鲜战争爆发的前提是这样的!原来居然是因为北朝鲜分地造成北朝鲜的有产阶级逃往南朝鲜(这和中国朝代历史上多么的类似,远的永嘉南渡近的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的大资本逃亡香港,大陆收回香港主权前夕香港当地的大资本逃亡欧美、英国,西藏解放前夕地主阶级有产阶级高层逃亡不丹、印度……),造成南朝鲜底层农民对当时南朝鲜的执政党强烈的不满,底层要求政府必须平均地权,从而引起了南朝鲜社会剧烈的动荡,在这种环境下给了北朝鲜统一半岛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土地革命促成的。
《告别百年激进》读后感(二):粗浅的总结站断断续续的看过几场温老的演讲,他的理论我还没完全理顺,大致给我的感觉温老是反对中国完全西化,认为一味的发展城市产业化扩张,致使农村萎缩,当代中国已经三项过剩,产能过剩,商业过剩,金融过剩,按照经济规律,三项过剩必导致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剧增,社会不稳定,这些危机转嫁到农村便是软着陆,如果无处转移,没有出口便只能硬着陆,继而可能带来革命和动荡。
当今的金融已经从实体经济转到虚拟经济,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成了黄金最大储备国,发行了全世界最多的货币和债券,美国的产业过剩通过发放国债的形式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然后增发货币,增发的货币再购买增发的国债,稳定国内通货膨胀。
其产生的泡沫由发展中国家替他买单。
现代金融离公正,可持续发展精神渐行渐远,华尔街新贵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贪婪,浪费,欺骗变成正义的道德。
温老提出的农村生态文明,除了环保还有去除对美国的依附,世界粮食和能源控制在美国手里,美国的世界霸权源于金融霸权和军事霸权,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顶端位置,发展中国家为了出口创汇依附于美国的需求,导致了粮食种植单一,国际竞争价格又由进口国决定,创汇得来的美币高价购买稀缺的能源和其他农业,贸易逆差无法扭转。
中国教育学百年
中国教育学百年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教育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
这段历史既包含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孕育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回顾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中国教育学在百年时间内,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建国后的教育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崛起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事件,探讨中国教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大力倡导西方文化,抨击封建主义思想,强调科学与民主。
这种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学。
人们开始西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提倡面向现实、社会,强调实用主义教育,这也为中国的教育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实行“老解放区”教育经验,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然而,这种模式后期也导致了教育过于政治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同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也再次进入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这个阶段,教育公平和普及成为的焦点,各种新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应运而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重要举措纷纷出台,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回顾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和融合全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现代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努力为构建公平、高效、创新的中国教育学做出贡献。
在总结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学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全球先进经验,也需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
百年大事件简短
百年大事件简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百年大事件是指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和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未来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百年中,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事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成为了历史上的里程碑。
以下是一些百年大事件的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破坏性和影响深远的战争之一。
从1914年至1918年,世界各大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和庞大的物质损失。
大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体系被打破,新的霸权体系崛起。
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发生了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加速了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实践。
纳粹德国崛起: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纳粹党崛起并掌握了政权,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独裁者。
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混乱,导致了数千万人的死亡和极大的破坏。
二战结束和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对抗。
冷战时期,世界陷入了两极对立和核军备竞赛的状态,随时面临战争爆发的威胁。
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民权运动,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为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经过各方努力和牺牲,民权法案终于通过,种族歧视制度被废除,美国社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终结。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转型为资本主义体制,俄罗斯成为了独立国家,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911事件:2001年,美国发生了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导致数千人丧生,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打击战争,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战略重心。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时间如秋风,吹落一片历史;岁月如溪水,在我眼前远逝。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
一百年,蝴蝶破茧飞天;中华民族在风沙中磨砺,在峭壁上独唱;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新颜换旧貌。
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百年的磕磕绊绊,一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像一盏明灯,指引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似一颗明星,照亮神州大地黑暗的角落;中国共产党如一场春雨,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良知与自尊。
1921年7月23日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中共一大的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让中华民族实现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百年前的中国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民不聊生,四万万同胞备受凌辱,几经磨难,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
中国共产党敢为天下先,应运而生,像一把刺向苍穹的利剑,搅得周天寒彻。
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对其部队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1928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经过三年的战斗,党领导的红军发展到十万人,赤卫队十几万人,建立了大大小小15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越烧越旺,革命烽火在中国大地上遍地燃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燎原之势。
正如埃德加·斯诺先生所说的:红星必将照耀中国。
我要用所有的红色,绣出我日出喷薄的祖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响起阵阵回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的那天起,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日益成长,经历了艰苦卓绝,震惊世界的中国革命。
为推翻长期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浴血奋战,取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百年中国解说词
百年中国解说词开篇:20世纪,正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都在我们心间;这是一个从贫弱走向富裕的世纪,乞求与满足我们全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纪,善良与宽容是我们永恒的情怀;这是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纪,呐喊与探寻是我们不变的性格;这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世纪,战争与和平我们曾历尽沧桑……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让我们做一次深情的回望。
20世纪正渐渐远去,那一幕幕交织着中国人痛苦与欢乐的瞬间却变得越来越清晰——100年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狂风巨浪,每次他都在痛苦和奋起,在烈火中涅槃。
站在新千年的门前,中国人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终于可以从容规划未来,一百年了,中国的容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绚丽灿烂。
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长河,我们不妨将时针倒转,回到19世纪,回到20世纪的前夜,那是一个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那时候,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时针的节奏依然缓慢,南船北马、男耕女织是中国千年不变的风景,这是一个勤劳而朴实的民族,这是一个正在经苦难、正在苦苦乞求的民族,从世纪初留下的影像资料看,我们可以感受100年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姿态。
当时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长城环绕着北中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这个巨大屏障的防卫功能开始丧失,这是当时中国正在萎缩的版图,割地赔款成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痛苦与屈辱,长城无声地经历着风霜雨雪,无声地见证着一切。
国力衰败而统治者却在享受人间的奢华,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耗尽了大清王朝建造北洋海军的全部费用。
当这座石坊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的时候,中国的海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硝烟弥漫在中国的天空,炮声震惊着封闭的中国,当20世纪悄然降临的时候,等待中国的又将是什么呢?第一集:风雨世纪初①新世纪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
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
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喜面前请安,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百年间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百年间,世界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用唯物史观回眸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看到,上世纪初那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中国,自1921年有了中国共产党后,人民群众的奋斗有了主心骨,虽然历经艰险,但能排除万难,逐步实现了改天换地的梦想,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当今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明显提高,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发生在世界东方人口大国的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堪称史无前例,当代罕见,举世瞩目。
这一历史现象,包含和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和发展着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先进性,发挥着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就是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反复证明的历史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意愿诞生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她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以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以民主集中制这一先进的政党组织制度凝聚全党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进政党,成为最有资格担当历史重任的领导力量。
任何一个自称先进的政党都不能不接受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检验。
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拥护,能够清醒把握时代特征、所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坚定站在进步潮流前列,自觉按照人民的意愿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最大限度造福于人民的政党,才算得上是先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始终保持和发展自己先进性的历史。
中国近代历史的百年沧桑
中国近代历史的百年沧桑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充满沧桑和曲折的历程,它记录了中国从封闭落后到追求现代化的艰辛过程。
这个历史时期涵盖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从19世纪中叶开始,直至20世纪中叶。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挑战,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和变革。
1. 鸦片战争与近代史开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这场战争发生在1840年,中国以惨败告终。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也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外来侵略。
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迫于压力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
2. 改革与变革的尝试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改革尝试层出不穷。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努力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这些尝试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抵制改革的势力,使得这些改革在开始的阶段就宣告失败。
3. 辛亥革命的胜利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为中国进入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国家建设的新时代。
4. 民国时期与内外挑战辛亥革命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即中华民国。
然而,稳定的政权很快面临了内外多重挑战。
国内冲突和战争不断,外国势力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控制。
这个时期的中国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5. 共产党的崛起与内战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并通过长征等一系列斗争与抗战,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然而,共和国的成立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困难和矛盾。
国共内战后,中国继续面临着贫困和经济困境。
6.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1978年,中国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个政策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和外贸发展使中国逐渐脱贫致富。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7. 当今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019—2020学年度德州市夏津第二学期初二期终质量检测初中历史
2019—2020学年度德州市夏津第二学期初二期终质量检测初中历史历史试卷〔考试时刻:60分钟总分值: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l分。
〕1.中国人民理想军开赴朝鲜是因为:〔1〕朝鲜爆发内战〔2〕朝鲜政府要求中国出兵援助〔3〕美国出兵入侵朝鲜〔4〕美国入侵军严峻威逼中国安全A.〔1〕〔2〕〔3〕〔4〕B.〔1〕〔3〕〔4〕C.〔2〕〔3〕〔4〕D.〔2〕〔4〕2.中国民主革命完全完成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D.三大改造完成3.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A.一五打算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三大4.以下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时期差不多路线的内容: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四项差不多原那么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不包括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孔繁森6.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国民经济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遭到严峻的缺失,是历史的倒退B.尽管受到干扰破坏,但总体上有所进展C.经济状况一直停滞不前D.进展连续保持高速度7.真理标准咨询题的讨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奠定了A.组织基础B.政治基础C.思想基础D.经济基础8.我国开放的经济特区中,属于广东省的是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⑤海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⑤D.①③9.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包括①特区姓〝社〞不姓〝资〞②进展才是硬道理③党的差不多路线要管一百年,坚决不得④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的差不多政策是A.民族区域自治B.各民族共同进展C.西部大开发部D.大杂居、小聚居1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成功解决〔〕地区的咨询题。
A.香港B.澳门C.台湾D.西藏12.两会达成〝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指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
C.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讴歌社会主义初期历史成就征文
讴歌社会主义初期历史成就征文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
微信、支付宝、网购、高铁、共享单车等高科技产品正引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
记得读幼儿园时,最令我高兴的事情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逛街了。
当时还没有微信、支付宝,出门购物都得带着钱包。
付款时,有时候还得找零钱。
碰到人多时,排长龙的情况让人苦不堪言。
现在呢,我们出门购物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就能付款了。
每个商店的付款处都会有两个二维码,一个是用“微信”支付,一个是用“支付宝”支付。
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填写好金额,就可以付款啦!这样一来,假设原来一个人要花五分钟排队付款,现在花一分钟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再也不用等得不耐烦了。
这种付款方式和以前比起来真的方便多了,既不用找零钱,又节约了时间。
如果你比较“宅”,网购就是最适合你的“懒”办法了。
在拼多多、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上,货比三家,找到中意的商品,在网上付完款后就可以等着送货上门了,这种好事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的。
另外,滴滴快车、高铁、共享单车也让我们的出行方便了许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2020年,我们14亿华夏儿女再次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比的。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坚信“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时刻必将到来;我们坚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时刻就要到来;我们期待春暖花开时,相约樱花树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国家一定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历史ⅱ人民版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堂练习
历史ⅱ人民版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堂练习【随堂基础巩固】1、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
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A、一化三改造B、改革开放C、市场经济D、国企改革解析:“醒过来”是指辛亥革命,“站起来”是指新中国成立,“富起来”应是指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B2、下面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都改变了所有制形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两幅图片反映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C3、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B项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C项反映了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4、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这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A、深圳经济特区B、珠海经济特区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D、上海浦东新区解析:题干材料描述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最早经济特区的背景及建设画面。
上海浦东新区不能满足“临近香港”的要求,珠海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不能满足“第一声”的要求。
答案:A。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中国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体现
一. 衣: 二. 食 三. 住 四. 行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阶段
1840— 1949
1949— 1978
1978— 至今
服饰变化
代表服饰 男装: 长袍马褂、中山装
女装:旧式旗袍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
男装: 丰富多彩
女装: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三. 住 四. 行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 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 泥土,成墙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做好墙脚后(一般以 石为墙脚)用木做的模具, 置于上面,放入泥土模具内 人工分段分层夯实成墙。二 是手工做的土砖,(多指没 经烧制的土砖)砌墙而成的 房子。...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清代民间较 普遍穿用的 一种服饰。 长袍有单袍、 夹袍和棉袄 之分,单袍 又俗称“大 褂”。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旧式旗袍
旗袍通常指一类 当代中国的女性 礼服式样。旗袍 起源于满族服装 。20世纪上半叶 有过大幅度改进 ,成为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都市妇 女的主要服装。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中山装为服装的一 种,由孙中山提倡 而得名。1912年民 国政府通令将中山 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中山 装是在广泛吸收欧 美服饰优点的基础 上形成的,综合了 西式服装与中式服 装的特点,设计出 的一种直翻领有袋
宴席美食
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变化
中国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体现
一. 衣: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 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 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二. 食: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 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 素。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 然因素;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 因素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城乡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
生活在这一时段的中国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这样的变化。
可以说,人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的变化。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在这样的过程中,社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断裂,而仍然体现出一种延续(至少在外观上是这样)。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延续是通过生活在中国社会中而又跨越了不同时代的人的延续表现出来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我们才有通过对人的记忆的发掘去追溯历史事件的真相进而在微观层面达成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史的把握和描述的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致与宏观层面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史的把握和描述相互印证,并在某种意义上补充和完善宏观变迁史这样的目标。
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借助历史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
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应对这样一些对“走向叙述”的历史社会学来说是关键性的问题:(1)历史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一点与历史学相同,即其基本目标也在于发现(历史)事实、弄清(历史)事实和叙述(历史)事实,那么,个人的回忆性叙述能否反映这样的事实?进一步地,通过被访人的回忆叙述我们能否达致对历史事件真相的认识和相对准确的叙述?(2)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传统的社会学(比如孔德和涂尔干)认为事件“只是历史的表象而非真实”,在对由叙述而获得的事件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真实性”问题?(3)由此必然产生的一个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是,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与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依据的方法论有何不同?同时,走向叙述的历史社会学还必须解决自身的一些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叙述如何提供解释?理论在叙述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在实践中的解决无疑会对历史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难以估量的帮助。
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的厘清需要一个历史主义的立场。
基于历史社会学的历史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合法性依赖于韦伯的理解方法以及现象学和阐述学传统。
它的最基本的信条是: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和历史“科学”的方法论是独特的。
因为社会现实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只能通过阐述性的理解加以揭示的主观面向,所以社会世界不可能用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的因果方式进行了解,经常被认为是因果分析所必须的超越的客观性不可能达到。
因此,历史主义拒绝科学的实证主义哲学,也拒绝它的伪装形式的理论。
它偏好强调历史事件复杂性、唯一性和偶然性的阐释以及研究历史的整体性的方法。
它也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者,拒绝单一的因果模型,偏好通过丰富的描述性的叙述来把握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而且,它对理论并无仇恨,只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理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也不放弃对规律的追寻。
由此出发,历史社会学对因果关系重新给予定义和解释。
比如,索莫斯倡导发展一个“以叙述性和意义、次序和偶然性的中心性而不是普遍性和预测性法则为基础的因果关系观念”(Somers,1996)。
历史社会学中的叙述主义者进一步认为,事件为什么发生,事实上可以从事件如何发生那里寻找答案(Tilly,1990)。
因此,对于事件的“适当的”叙述即是对事件的解释(Collingwood,1946)。
维因进一步指出,“历史就是叙事”,“历史学和物理学的真正差别在于后者把事实归于规律之中,而前者把事实归于情节的集合之中,因此,历史就是叙述事件,叙事就是把历史上行动者相互之间看起来是局部的、混乱的和不可理解的清洁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和解释。
”(转引自杨豫,1993)
因此,在历史社会学者的眼中,叙述大致可以这样被定义;
“按照年代顺序整理材料,并将之集中为一个虽然有分支情节但前后连贯的单一故事。
”(Stone,1979)
“叙述是分析性的建构(或“综合”),它们将过去和当代的很多行动和事件组合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有关系的整体,该整体对其组成元素赋予意义并作出说明,同时也由这些元素构建而成。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些行动和事件可能只会被当作分散的和无关的(Griffin,1993)。
由以上定义可知,叙述本身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但也包含了叙述者的主观建构在内,而且“事件”(故事)构成了叙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历史社会学这样的理念显然为口述历史研究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口述历史研究本身也可以丰富历史社会学的内涵,并对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给予帮助。
这是因为这样的口述历史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与传统史学研究依赖于对文献的发掘和对宏观史实的关注和描述不同,口述历史研究更关注微观层次个人的生命过程和经历的事件,并试图从个人经历这一侧面去反映和折射宏观社会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影响。
2.与传统史学的另一个差别是口述历史研究由于是从微观层次个人口述的经历为研究对象,因此它可以在分析个人的口述内容时引入社会学的结构—能动的分析视角,以此去分析个人对社会的反作用以及这样的反作用的集合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因为只有这样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才给我们考察实际运作中的制度提供了可能,而在中国,实际运作中的制度和以书面形式叙述的制度往往会有很大差别。
因此,正是由于这一点,口述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补充和完善宏观的社会变迁史这一目标。
3.与第2点相联系的是,正是由于口述历史研究是以个人的口述为基础,所以它在选取叙述者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他们的社会代表性,即可以选取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作为叙述者,然后去考察中国城乡社会的宏观社会变迁对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影响和他们对变迁的体认,从而使我们可以对宏观社会变迁史有一个更准确的整体性的把握。
4.考虑到叙述本身包含了叙述者的主观建构这样的因素,现在我们的口述历史研究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成熟的话语分析方法,并通过对叙述者的生命过程的理解去发现他叙述中的内在逻辑,从而实现叙述和阐释的结合,并通过和已有文献的比较,达致历史社会学意义上的对“真相”的了解,而这恰恰是以往口述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在北京市选择两个城区(西城和宣武),在全国各大区农村选择若干个村庄(浙江绍兴、山西榆社、湖南宁乡、河北平山和四川宜宾等),然后选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访谈对象,以个人生活史为切入点,进行深度访谈,然后整理访谈资料,归纳和提炼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前期相关成果:
杨善华、侯红蕊,1999,“血缘、姻缘、亲情、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宁夏社会科学》第六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转载);
杨善华,2000,“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社会学研究》第三期;
杨善华、罗沛霖、刘小京、程为敏,2003,“农村村干部直选研究引发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学研究》第六期;
杨善华,2004,“理解普通妇女与她们的生活世界—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光明日报》11月23日B4版;
杨善华,齐欣,2005,“一以贯之的家庭责任与退休生活的平稳过渡—以北京市宣武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为例”,《天府新论》第三期;
杨善华,柳莉,2005,《日常生活政治化与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杨善华,孙飞宇,2005,《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第五期(《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2日第8版理论周刊论点摘编,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刊登);
宋婧、杨善华,2005,《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六期(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刊登)。
主要参考文献:
卢晖临,2002,“叙述的复兴”,未刊稿。
楊豫,1993,《西方史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Collingwood, R.G. 1946. 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riffin,1993,“Narrative, Event-structure Analysis, and Causal Interpretation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Americal Journal of Sociology. 98(5): 1094-1133.
Somers, Margaret R.,1996,“Where Is Sociology after Historic Turn?” in Terrence J. McDonald. eds. The Historic Turn in the Human Science.
Stone, Lawrence,1979,“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 on a New Old History.” Past and Present No.85.
Tilly, Charles,1990,“Future History”.in S. Kendrick eds. Interpreting the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