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doc 7页)
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课程相关资料从1949年至1978年将近30年的时间里,基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建立和不断强化的是一种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模式。
其主要特征为。
执政党和政府以政治为本,一切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实现理想社会主义这一政治目标。
基于此政治取向,执政党和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动群众性阶级斗争运动作为治国的主要形式.以党政一体化高度集权为体制基础,以强制性管制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权力单一中心和权力运行单向度为治理机制,以政治立场、政治觉悟、政治表现作为任用和评价官员的主要标准。
这种政府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基于整体的视角和中长期时段的考察,它却是经济与社会走向衰退的根源。
三.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与转型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中,长期存在着重视政府,轻视个人的倾向。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后我们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表现出十足的“全能政府”的形象。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制定到落实实施和具体执行,从人、财、物各个方面管理,均是通过各级行政组织和带有行政级别、行政职能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组织,一竿子插到底,进行全方位、无巨细的包揽。
政府高度集权使其成为全社会最大的雇主,政治和行政权力几乎垄断和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
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经济社会问题,而经济社会问题又往往容易转化成政治问题,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习惯于社会生活的政治化、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从个人来讲,人们每当有什么纠纷或者矛盾,就习惯于找组织,找上级领导干部,而不去求助于法律,政府则不得不予以解决,这样就容易陷入大量的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去,由此导致了政府机构的不断庞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卷入了经济活动,既当经济仲裁员又亲身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又给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培育了温床。
公民与政府
行政府职能,但起到沟通公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有利于推动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
【易错判断】
1.专制就是专政,与民主对立统一。( × ) 提示:(1)专制指独裁者独断专行的统治制度,专政指主要依
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2)作为两种国家制度,民主与专制是根本对立的。而民主与 专政的对立统一存在于任何民主制国家中,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选举的权利包括选举权。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一样
的。( × ) 提示:(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一切特权。
(2)平等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别。权利和义务是具体的,是有条 件的。公民因在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别,实际享受到的权利 以及所履行的义务是不一样的。
式上看都是公民通过提意见、发表建议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侧重的是决策立项前的信息搜集, 此时尚没有明确决策目标,公民只能发表表态性意见;后者侧
重于“立项性决策”的“公示”,决策项目相对明确,需要公
民提具体的修改性意见,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3.参与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意义不同。
共服务职能则重在服务。
(4)政府的一项活动可能会体现多个职能,政府的职能具有交 叉性。
3.政府职能的转变
(1)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职能 的转变既不是政府职能减少,也不是政府职能市场化。
(2)我国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
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 平。
了干部任用通过“网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方式,目的是 接受群众的监督,所以体现的是民主监督,故选B。民主选举、
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一、名词解释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A ). A.里格斯B.古立克C.德鲁克D.高斯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4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B ) 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法B.美C.中D.英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C )。
A.选任制B.考任制C.委任制D.聘任制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
A.政府职能B.行政监督C.行政决策D.行政体制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 A.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A )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B.《论译书》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D.《行政学》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 )的行政A.特殊型B.发展型C.传统型D.现代型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CDE )。
形成性考核作业2答案(4-6章)
形成性考核作业 2(4-6章)答案一、填空(每空 1分,共 10分)1、根据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将其划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近代地方行政制度和现代地方行政制度。
812、根据地方政府所具有的职权和地位,可以将地方行政制度分为有充分自主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和没有实质性自主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813、根据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地方行政制度分为非代议性地方行政制度、半代议性地方行政制度和代议性地方行政制度。
814、根据地方政府设置的目的,可以将地方行政制度分为一般地域型地方行政制度、市镇型地方行政制度、民族区域型地方行政制度和特别地域型地方行政制度。
815、根据地方政府的层级,可以将地方行政制度分为多级制地方行政制度和一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816、根据地方政府所属国家的结构形式,可以将地方行政制度分为联邦制国家地方行政制度和单一制国家地方行政制度。
817、根据地方政府组织的典型特征,可以将地方行政制度分为美国型地方行政制度、德国型地方行政制度、英国型地方行政制度、法国型地方行政制度。
818、英国的品位分类模式考虑的是文官的外在三大要素:学历(文官的受教育程度)、资历(文官的经验)、职位(文官的任职)。
1349、《彭德尔顿法》是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法,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
139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地方行政改革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ABC)92A.削减陈旧规制B.改革预算制度C.改革人事制度D.改革决算制度2、一般来说,政府改革的进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BCD)96A.准备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不适阶段3、公共事务有以下突出特点。
(ABD)100A.整体性B.集中性C.道德约束性D.政治强制性4、从国体意义上讲,反映国家性质的核心政治制度有(ABCD)。
127A.政党制度B.总统(元首)制度C.议会制度D.内阁制度5、英国普通行政人员实行品位分类,划出的等级有(ABCD)。
地方政府创新与公民社会发展
公民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 、实践和驱动 力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分别 围绕 “ 地方政府创新 的理 论 与经 验 ”与 “ 民社 会 的发 展 与挑 战 ”两 方 公 面展开具体论述 ,与会 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均对相关 议题介绍 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成果。
议由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劳动保障 与公共政策研究 中心、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和浙 江 台湾研 究 会联 合 主办 。会 议 由浙 江大 学光 彪 特聘教授 、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蓝志勇和浙江大学
维普资讯
地 政 府 仓 薪 与 公 l 社 会 美 屡 咕 j 《
郁 建 兴 徐 越倩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 3 02 ) 10 7
“ 地方政府创新与公 民社会发展 ” 国际研讨会
于 20 0 7年 5月 2 - 1日在 浙 江 大 学 召开 ,本 次 会 93
将进入第三阶段的整治改革 这种转变为地方政府
创新提供了大的宏观背景。Fw m t esi h教授同样认 同 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特别是 中国共产党从传统的 马列主义政党 向现代政党的转变 ,认为这为地方政 府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蓝志勇教授审视 了美 国 多级政府之间的法律环境 , 给分权设底线 , 给创新设
在中央下放的 自主权基础上获得了一个具有扩张性 的 自主性空间 , 借此地方政府不仅能够根据 自 的 身 偏好选择性地执行 中央政策 , 履行 自己的职能 , 根据 自己的效用 目标来 配置其 拥 有 的越 来越 丰富 的公共 资源 ,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凭借 自己的博弈经
郁建兴 ( 浙江大学 ) 中国公民社会的范式研 就
诺丁汉大学 中国政策研究 所主任郑永 年教授作 了 《 中国的经济发展 、 社会转型和治理 》 的主题报告 ; 中共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所长何增科教授作 了 《 中国 地方政府创新与政治合法 性 :一项初 步的经验研 究》 的主题报告 ;美 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校长 R . Sag w教授作 了 《 hnr a 地方政府计划 中的综合呈现 、 仿真 以及协作工具 》 的主题报告。 研讨会就下列 7 个主题进行 了讨论 :地方政府 创新 的理论 与经 验 ,社 区建 设 与公 民协 商 ,社会 创 新 民社会与 国家 , 民社会发展策略 , 公 公 国家构建
公民社会与社会关系
公民社会与社会关系在当代社会中,公民社会被认为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公民社会是指不仅仅由国家和政府所组成的社会,而是由各种不同社会组织、个人和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所组成的广泛网络。
它体现了公民的自治、参与和集体行动,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在公民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组织还是职业协会,它们都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组织通过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际利益。
同时,这些社会组织也是社会交流和社会参与的平台,使得公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除了社会组织,个人和团体也在公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是公民社会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个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公共事务和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还能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作出贡献。
在公民社会中,良好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互信和互助,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协作。
例如,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能够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安全感;工作场所的合作和支持能够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和创造力;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情则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的支持和快乐。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其成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基础。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破坏社会关系的问题。
例如,社会的利益分配不公,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冲突;社会道德观念的淡漠,使得人们的信任和诚信受到侵蚀;社会不公正的制度和规则,使得个体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这些问题都对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和强化社会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正确处理政府与NGO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NGO之间的关系作者:汪鹏来源:《海峡科学》2012年第02期[摘要]处理好政府与NGO间的关系是我国NGO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完善NGO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我国的NGO才能够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NGO政府相互关系我国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已发展了30多年。
30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NGO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帮助,而政府也需要NGO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管理公共事务。
只有在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优势,不断提高NGO的组织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好NGO的作用,才能促进NGO健康持续地发展。
1NGO与政府之间应相互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要想发展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顺利实现政治文明,需要公民的参与,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撑,这也必然会导致NGO的大力发展。
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塑造了个人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同时还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离,拓宽了社会自治领域,为NGO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相当一部分政府职能正逐步让渡于社会,客观上也要求NGO的接手,为社会提供满足这部分需求的公共产品。
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到,NGO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NGO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政府的对立面,而是政府的帮手,是政府的合作伙伴。
另外,政府也应认识到,从宏观上看,政府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仍将是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和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NGO只是处于补充和辅助的地位,因此政府还应主动承担责任,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对NGO进行有效管理。
从NGO的角度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拥有大多数的物质和管理资源。
即使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政府的这种优势仍无法撼动,再加上现实的公民意识还比较缺乏,大多数NGO完全独立发展的条件还不成熟,还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因此,我国NGO的发展更多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模式运作。
社会矛盾调处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嵌性”运作
社会矛盾调处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嵌性”运作摘要:社会矛盾问题凸显与政府调处矛盾低效之间的张力,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治理难以回避的问题。
作为联结国家与信访人的社会组织,J市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以其中立性、公益性和专业性的社会组织身份,介入涉法涉诉类社会矛盾化解,通过制度互嵌、资源互嵌、身份互嵌、过程互嵌等调解活动的多重维度展开,试图建立起一种国家与社会之间灵活的“互嵌关系”和矛盾“调解机制”。
此种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构及实践过程,为我们理解评价社会组织“官民二重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是新时代国家与社会探索建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一种积极尝试。
关键词: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组织;互嵌性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5-0063-13作者简介: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治理困局从社会矛盾生成的背景及矛盾性质上看,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社会矛盾问题,一方面复制了国际性“变革社会”演进变迁过程中社会矛盾凸显的一般性规律,同时又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压缩式发展”所衍生的利益分化、阶层固化、制度结构不良等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改革前“单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矛盾化解的责任主体,在“国家―单位―个人”体制组织框架的背景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置身于冲突结构之外。
“单位是制度设置的办事方,多数社会问题在单位得到解决,或者由政府送回单位处理,而政府工作则对组织不对个人。
”①随着单位的退场,中间层级断裂,个人与国家直接面对,大量社会矛盾?^度聚集于信访通道,依赖政府出面干预和化解。
但信访制度在调处社会矛盾领域作用愈发重要的同时,却面临着多重困局。
1.制度困局政府信访工作本身的制度困局对社会矛盾调处构成了重要制约,表现在:(1)在信访制度的设置中,信访部门的职权与职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信访被定位为一个公民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的法定制度,但信访部门目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转办”、“交办”和“督办”,并不拥有直接处置权。
地方治理中积极公民资格的新理念
地方治理中积极公民资格的新理念理查德·C·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写到21世纪将是公民治理的时代,其中提到了积极公民资格这一概念,积极公民资格是公民有效参与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治理的基础。
本文旨在对积极公民资格进行了再思考,对积极公民资格关于实现公民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对我国的公民资格进行了剖析和再思考。
标签:公民治理;公民资格;积极公民资格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公民作为消费者,开始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但此时的公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拥有社会权利,他们并不能自主的去选择所要消费的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
随着之后社会的进步,公民们对直接控制政策议程意识慢慢苏醒以及回归地方控制带来了公共事务领域广泛的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逐步从“管理型”走向“共治型”。
到了21世纪,随着公民越来越深入的参与社区的治理,公民逐渐意识到了他们需要选择优化的、适合他们表达意愿的制度结构以保证他们更“顺利”的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
基于此,理查德·C·博克斯在其《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这本书中预言:“21世纪就是美国地方治理的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将是以公民治理为中心和主导的时代”〔1〕。
一、公民治理过程中的公民资格博克斯教授所构建的公民治理模式主要围绕公民、代议者和公共服务职业者之间的角色定位与关系的转换所展开,公民应成为地方治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代议者应在地方治理中起到协调的作用,而那些公共服务职业者应该担任帮助者的角色,幫助公民有效地参与到地方治理的过程中去。
而如何实现公民的有效参与?公民要想实现有效参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基于对问题的解答就必须对“公民资格”,这一公民参与的基础性要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人们通常理解的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基于政治学的角度,用于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共同体的成员,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政府学论述题1
1.试述我国中央政府和一般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分析产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的“怪圈循环”的原因。
答:我国中央政府和一般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现实情况来看,产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的“怪圈循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律赋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不科学。
(2)制度结构不健全。
(3)监督机制不健全。
2.试述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答: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正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1)更加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2)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 (3)第三部门影响日趋扩大。
(4)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5)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是: (1)在职能内容方面,定位将日趋明确。
(2)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将从管治型走向服务型。
(3)在职能木目标方面,将从追求效率、追求社会效益,进而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
1.试论述当前影响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因素。
答: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环境是指世界各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的问题和共同背景。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职能不断膨胀。
(2)经济全球化。
(3)民主化与信息化的提升。
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的特殊环境是指各国地方政府面临的特殊环境,包括: (1)政治环境。
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关系,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的价值导向。
(2)经济环境。
包括本地市场化程度,财政状况。
(3)区域环境。
包括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的政治区位。
2.试论述地方选举在地方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
答:地方选举在地方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选举是地方民主的实现形式和重要保证; (2)地方选举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机会; (3)地方选举强化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联; (4)地方选举在公民政府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公民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责任感。
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相互关系
方基 础工作 没有做 到位 , 政府 公信 力不强 , 公共 信息 与
民众信息 的交 流不 畅通 , 缺乏解决矛盾 与冲突 的科学机
制 ;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化 解利益矛盾 的意识 和本领 , 不 善于把握解决 问题 的时机 和方法 , 未能把 矛盾和 问题妥 善解 决在基 层 ;更有 的地 方缺 乏处理这 些 问题 的积极 性, 缺少行政作为 , 使矛盾层层上 推。 从这些 问题可 以看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相互关系陈如钧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大量表现为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中 共南 宁市委党 校学报
2 0 1 4 年第2 期
正确处理政府 、 社会和公民 三者的相互关系
陈如钧
[ 摘要 ] 我 国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 过程 中呈现 出的新 的阶段性 特征 , 大量表现 为“ 政府 ” 、 “ 社会 ” 和
稳定局面 。 一些措施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 , 往往忽视 、 扭
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 下 , 全能 型 、 保姆 型政府 管
理模式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建设 的形 势。 尤其是在我
们 这样 的幅员 辽 阔, 人 口众多 的发 展 中大 国 , 经济 的快
速发展使政府 、 社会与公 民之 间的相互关 系出现重大变
( 一) 切 实推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
对立 、 警 民对立 , 使 矛盾焦点直接指 向政府 。 2 . “ 全能” 的成本 巨大。为 了化解社会 矛盾 , 维护稳 定, 一些 地方政府推 出 “ 零指标 ” 和“ 一票否决 ” 的维稳 措施 , 扩大编制增设 “ 维稳办 ” 、 “ 综治办 ” 等机构 , 大规模 动员 , 各个部门齐抓共管 , “ 一切都要给维稳让路 ” , 力保
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1.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50分)答:(1)地方政府是国家和地方实施有效治理的管理者。
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各地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又为全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因而各级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是与整个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全局性问题。
(2)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服务比由中央政府直接提供更有效率,地方政府取得税收并以财政支出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3)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和地方非政府主体双重利益的代表者。
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政策与地方民众及社会磨合的中介,中央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活动来完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及时准确地将民众的境况和要求反映给中央政府,并协助中央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中央的政策也能通过地方政府的宣传和解释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4)地方政府是民主政治的建设者。
当代地方政府已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最直接的舞台,民众广泛参与地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仅可以使地方政府直接接受公民的监督,还可以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技能,这有利于推动、促进整个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50分)答:(1)职能重心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就是指地方政府把哪项职能作为工作的重点,哪些方面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地方政府职能重心改变的依据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所决定的。
在不同的时期,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随着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地方政府职能会发生重心的转变,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
(2)职能范围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范围的转变,主要是指重新划分政府发挥作用的职责范围,政府把握好该管、有能力管好的领域,退出不能管、管不好的地方,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处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
但是,近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更多的公民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的参与到了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来。
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很多新问题。
公民参与对于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到底有多大意义?在具体操作中,又该怎样去有效的规范公民参与的行为?这些都是摆在所有地方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第1章文献综述1.1 公共决策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共管理始终是围绕公共决策的制定、修改、实施进行的。
1.2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个体以及由普通公民所组成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手段,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来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的合法行为。
1.3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地方政府作为基层的执政部门,直接面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到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人的生活。
因此,公共决策民主化是地方政府决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必须“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已经逐步实现制度化,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表现出了发展性、规范性和基层性的特点。
这是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1.4研究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决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大。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描述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描述当前,中国大陆与社会的关系似乎与法团主义理论的制度设计相似,然而源自西方的法团主义其内在要求——市民社会,却与中国大陆现实不符。
由此提出行政吸纳理论从宏观和微观重新界定中国大陆中央与地方基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但是,国家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回归法团主义所强调的独立且合作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标签:法团主义;国家与社会;行政吸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关于中国大陆与社会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本文将描述中国大陆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分为三种:市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和行政吸纳理论,其中行政吸纳理论包含行政吸纳社会理论和行政吸纳服务理论。
本文结合中国大陆现实,通过对三种理论评述,认为行政吸纳理论是法团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延伸,它从中央(宏观)和地方基层(微观)来描述当今中国大陆与社会的关系。
一、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又称公民社会,它源于西方的自由多元主义理论,是指一种不受国家控制的经济、社会和伦理秩序。
市民社会有两大特征:首先是强调一种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能够自由结社,社会组织能够公平多元竞争;其次在国家与社会的权利资源分配中,社会战胜国家,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社会的控制逐渐减弱,社会经济自由逐步放开,带来社会空前活跃。
因此,市民社会论者认为中国大陆正在经历国家与社会的分化过程,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逐渐减弱。
认为这种分化就会导致市民社会的出现。
但是这种分化并不彻底,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半市民社会”等概念。
很明显,市民社会理论在解释国家与社会时,从国家与社会分离的角度出发,描述一种“公民社会对抗国家”甚至“公民社会反抗国家”的状态,似乎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式的天然对立关系。
然而现实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社会与国家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对社会的许多领域仍保持着强劲的控制力。
因此中国大陆与社会关系演变的特点是,国家与社会开始分离,但在很多领域仍有联系,并没有形成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领域。
漫谈公共行政的民主及其责任取向
漫谈公共行政的民主及其责任取向【关键词】公共行政民主责任价值取向在迄今为止的各种类型国家中,拥有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主体无疑都是政府,但对现代民主制国家而言,政府的这种行政主体地位又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它必然受制于社会、公民或立法机关,由此决定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说明。
(一)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若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人民与政府的这种授权与被授权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它规定着政府与公民间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就公民而言,一是通过同意(选举)或遵从使政府获得合法性行使权力的基础,二是通过纳税给予政府经济支持。
同时,公民也自然期望能从政府那里得到相应的回报,包括以服务对象的身份获得政府提供的良好服务。
就政府而言,它在获得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支持的同时,必须按契约要求提供令后者满意的服务。
显然,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数量、效率和有效性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这里,显然不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恩赐”,而是体现着一种资源交换关系和互利行为。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府是公共行政权的直接掌握和行使者,是各类重要社会资源的实际拥有者,又拥有庞大的官僚体制和内在的权力膨胀和扩展欲望;而作为授权者一方的民众,却大都处于独立无援的分散状态,他们在与政府的契约关系中往往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这就使得政府极易违背其初衷,偏离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要知道,政府并不是“天使”的化身,公共选择学派把政府官员视作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固然有失之偏颇之处,但现实中的政府的确不总是那么高尚,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谓“内在效应”(interalitie)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金元”政治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机构的“内在效应”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更时有发生。
山东交通学院地方政府学复习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方政府》A复习题A.分级包干制B.统税制C.分税制D.统收统支制2.法国思想家( B )提出并区分了“政府集权”与“行政分权”的概念。
A.卢梭B.托克维尔C.孟德斯鸠D.洛克3.1983年,江苏省率先推行( A )体制改革试点,此后逐步推向全国。
A.市管县B.省管市C.省管县D.县管乡4.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国家的( D )。
A.政治职能B.客观职能C.文化职能D.社会职能5.( B )素有“地方自治之母”的称号。
二、名词解释1.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对自身业务和对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总称。
2.地方自治是指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地方行政机关是指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部分,是行使地方行政权的机关,是承担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机关。
(4分)三、简答题1.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
答案:(1)双重性。
地方政府职能的双重性是指:地方政府既有义务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决议和决定,又有依法自主决定并处理仅仅关系到本地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
(2分)(2)差异性。
地方政府职能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国家的地方政府,同一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政府,它们的职能都不完全相同。
地方政府职能的差异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职能内容、行使职能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和实现职能的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
(2分)(3)局部性。
地方政府职能的局限性是指:地方政府不可能承担地方全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而仅仅是对其中的一部分提供管理和服务。
(2分)(4)服务性。
地方政府职能的服务性是指:地方政府的全部活动都是为辖域居民提供服务。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使得社会组织在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在理论上给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官僚制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中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公共治理体制的深刻变化,有些国家通过治理变革对其进行容纳和引导,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的良性力量,也有的国家社会组织成为颜色革命中不容忽视的主要政治对抗力量,引起政治生活的动荡。
我们认为,面对社会利益多元格局逐步凸显、公民需求日益分化的新形势,社会组织与政府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稳定的政治互信和良性合作关系,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带来的治理缺失,努力实现合作善治,提高社会整合水平,满足公民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1,问题的缘起:为何社会组织与政府需要合作首先是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出现了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同时失灵的现象。
市场机制下的私营部门以逐利为天职,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和个人单纯的自利倾向并不能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由政府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监管私营部门的社会成本也是很大的,政府组织也有自身利益和道德风险,加上官僚制不可避免的整齐划一、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公民日益多元、殊异的服务需求无法从这两种机制中得到完全的满足,客观上呼唤一种新的机制的出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常常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新机制姿态出现的。
其次是社会组织有其自身优势。
社会组织一般采取扁平化结构,运作机制灵活,常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提供社会服务,避免了政府组织惯有的森严官僚层级导致的效率低下和对社会需求的不敏感,它的民间性、草根性使其具有联系基层的天然优势,能够贴身、即时满足公民的多样化需求。
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公共生活,具有良好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也就是说,相比私营部门的天然逐利倾向和政府组织的官僚病,社会组织更容易获得社会信任,更容易积累起雄厚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是进行有效社会动员、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性条件,大大降低了通过合作获得善治的管理和服务成本。
论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论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陈思【摘要】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民社会也不断成长并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机构改革与公民社会存在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壮大公民社会的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民,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19-22,38)【关键词】公民社会;政府机构改革;互动关系【作者】陈思【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府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而公民社会的发展则代表了社会力量的崛起。
政府机构改革和公民社会的崛起顺应了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前进脚步。
二者之间的合作符合客观规律,顺应时代要求,能够形成互利互补的形势,从而促成二者的和谐共进。
对于公民社会的界定,不同学科领域侧重不同。
例如,政治学侧重其“公民性”,强调公民权利和政治参与;而社会学侧重其“中间性”,指出国家、公民社会和一般社会的关系。
我们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①我们可以通过治理理论分析公民社会对政府治理重要作用。
机构改革要想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公民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机构改革也应该为公民社会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根据研究治理理论的著名学者格里·斯托克对于治理理论的梳理,我们看到治理包含五个重要内容:(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这代表,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在特定的领域中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中国政府与政治050005》课程大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30%)参考答案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中国政府与政治050005》课程大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30%)参考答案作业题课程大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30%)满分:100∙0开始时间:2023-10-15结束时间2023-12-10作业要在学习完本教材后,做一次自我学习检验。
一、单选题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1.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
A正确B错误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2.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形式,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具有最高决策地位。
A错误B正确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直接受命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A错误B正确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4.国务院行使的职权可以归纳为:行政立法权、行政提案权、行政领导与管理权、行政监督权,以及人事行政权。
A正确B错误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5.党的十八大论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A正确B错误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较难6.从当前来看,行政权过强、立法权较弱、司法审查权受限是我国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A正确B错误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7.任何政府公共职能的实现,离不开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的物质支持。
因此,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是构成政府发展的首要环节。
A错误B正确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8.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由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A错误B正确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9.()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了“政治发展”的概念。
A十四大B十七大C十六大D十五大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10.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体制化途径来吸纳公民的政治参与需求,这属于() A精英吸纳B公推直选C民主咨询D组织吸纳二、多选题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一般1.村民自治的内容有()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较难2.非诉讼程序包括OA复议程序B调解程序C公证程序D仲裁程序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一般3.诉讼程序包括()A刑事诉讼程序B法律诉讼程序C行政诉讼程序D民事诉讼程序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较难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上下级关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A指定管辖关系B审级关系C指导关系D审判监督关系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中等5.地方人民法院按行政区划设置分为()A中级人民法院B高级人民法院C基层人民法院D乡镇人民法院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简单6.村民委员会由()组成A副主任B村民小组长C主任D委员题型:多选题客观题难度:较难分值4分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形式有()A“组织吸纳”与有序参政B经营吸纳C公推直选D“决策吸纳”与民主咨询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中等8.下列属于研究“政治发展”议题的著作有()A《政治发展面面观》B《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C《政治现代化》D《发展中的地区政治》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简单9.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机构是()A村民小组B村民会议C村民代表会议D村民委员会三、简答题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简单1.在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政府应具备哪些能力?对内职能:(1)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doc 7页)
浅谈地方治理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治理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及欧美发达国家及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性现象,“它是在民族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社会形态和国家权力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政府组织为有效回应环境变化和危机挑战而选择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而我国在此时也正努力探寻着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行政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央放权、地方分权化改革、农村村民自治改革等正轰轰烈烈进行着。
在未来的10-15年,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地方治理将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手段,今后将有可能走向一种地方管制的新时代。
在新时期,地方治理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及其功能,建立健全公民组织、公民社会,促进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完善与增强市场的机制和功能;重点发展完善政府、市场与公民之间的健康关系,达成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方法是政府善治、
市场调节和公民参与结合起来,建立公平、公正、高效、合理合法的地方治理模式。
为此,地方治理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
地方治理的主体包括除地方政府外的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等,强调多主体的合作对地方公共事务的治理。
应该看到,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治理的目标也应该是有限的。
构建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制度是民主行政发展的总趋势,民主行政治理与公民参与公共行政是一致的,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的实践考察中发现:具有民主治理的公民参与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国家,或者终结政府,但是它却改变了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以及治理的模式。
在公共行政中公民至少扮演两个角色,一是公共管理的参与者,一是公共管理的对象。
需要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寻找一个满意的平衡,需要通过建立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来实现。
公民参与是建立在公民自愿基础之上的,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表现主要是公民对公共利益达成适度的共识。
为了锻炼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国家和政府要积极设置和培育公民社会和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组织,强化公民的美德和公民意识,构建适度而且均衡的公民参与制。
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可采用政府主导一合作型模式,即在治理模式中保留政府主导的因素,增强双方的合作因素。
在此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重视与其他组织的广泛合作,重视治理目标
的多元化和整合性,同时要加强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制度规范。
二、要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率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治理应该更多地放在社会公平上面,创造一个较好的、公平的外部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人居环境。
地方政府首先仍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目标,有利于解决公共性和公共利益问题。
我国的政府管理是以有效增进与公平的分配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为目标的。
地方政府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公共安全和秩序,公共卫生和环境,义务教育和培训,公共福利和救济,公共设施和便利等公共利益。
其次,地方政府以规制治理为重要手段,便于提高政府行为的质量和有效性。
规制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政府能力丰富管理手段。
因此将规制理念融入地方政府发展目标,可以弥补竞争性市场缺陷,便于保护消费者和环境。
公正和效率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我们要改变效率优先的传统思路,把社会公正确立为政府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
因为效率本应该是市场要解决的,是市场经济的范畴。
长时期来政府取代并履行了市场的职能,把效率作为政府的唯一目标,把规制作为一种制度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效率的前提。
三、要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高效的、合理的分级管理制度
对于中央政策与地区治理之间的统一,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作为统一的中央政策,如何能够在不同地区中获得贯彻执行,需要地方治理者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执行。
第二,地方治理者在统一的政策背景下,根据本地实际更能创造出体现特色的发展模式,对中央的政策能够给予补充。
第三,当中央政策和地方实际发生矛盾的时候,中央治理者和地方治理者能够坐在一起探讨、协调,找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对抗、对立、摩擦,贻误发展的时机。
因此,说它是达到某种默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实际上是一种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就是中央能够给予地方一定的发展,自主运用政策的空间。
而地方能够更有创造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经验,成为已有政策修订的基础,为弥补政策不完善创造发展道路。
新的历史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尽量避免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
我国现阶段地方治理的目标
目前,我国地方治理的目标选择主要表现为:逐步消除地方贫困、实现小康社会,保护环境、保持地方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地方治理模式和完善地方文化教育建设及公民思想教育工作等。
逐步消除地方贫困、实现小康社会。
消除贫困是中国人一直
的愿望和期盼。
因此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促进地方发展就成了地方治理的首要目标。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的贫困问题,其他目标也就很难实现,地方治理也将失去意义。
所以消除地方贫困、实现小康社会不仅是地方治理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目标。
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应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权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逐渐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保护环境、保持地方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治理的目的在于寻找平衡各种价值、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保持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地方治理实践的重要目标,关系到地方治理行动的定位和导向。
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人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成部分,又是地方发展的决策实施主体,要求地方发展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二者之间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实践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地方的发展常常和自然资源浪费与自然环境破坏相关联。
因此,保护环境、保持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治理目标要求地方发展既要重视经济的增长,又要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持续利用。
地方治理需要在地方发展和国家整体目标之间寻找自己的道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改变建立合理的地方治理模式。
我国地方治理建设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是要求地方政府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和政府职能,提供高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同时应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与利益关系,目前
国家正在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塑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通过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多样化等方面的努力,为建立合理地方治理模式打下基础。
完善地方文化教育建设及公民思想教育工作。
文化教育事业的贫困和不平等是地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真正制约地方发展的根源。
文化教育被边缘化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与扶助,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薄弱。
对地方公民的思想素质提升,也不同程度的处于空缺的状态,缺少具体可行的群众思想教育活动。
地方治理的最困难的目标正是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地方治理既是一种体制的设计,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行政理念。
它更多地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应该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的前提条件下,建立一种多元化、分散化、网络化和多样化的区域治理制度。
而在如果某些政治体制方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有效的治理的情况下,也应该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