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年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桃花源记

2019年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基础闯关全练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岸(jiá) 阡陌(mò) 豁然开朗(huò)B.舍船(shě) 平旷(kuàng) 黄发垂髫(táo)C.间隔(jiān) 语云(yǔ) 怡然自乐(yí)D.叹惋(wǎn) 俨然(yǎn) 男女衣着(zhuó)2.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具答之(详细) 阡陌交通(交通要道)C.诣太守(拜访) 欣然规往(打算,计划)D.寻病终(随即,不久) 及郡下(到)3.下列加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B.便扶向路C.处处志之D.渔人甚异之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5.填空。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期)诗人。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全练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

”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参考译文】 南阳人刘之,性情高洁率直,擅长写史传,在阳岐隐居。当时,苻坚(南 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征召刘之担任长 史一职,派人用船前去迎接他,赐予的礼物很丰厚。刘之听命后,就登上船, 全部接受了桓冲赐予的东西,沿着道路赠送给穷困的人,等走到上明时,东西 也送完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洒脱地辞去职务。(他) 在阳岐隐居了很多年,(他的)衣物、食物常常和村里人分享。碰到(他)自己缺 衣少食时,村里人也会像这样(对待他)。(他)得到乡民们的厚待。
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率:率直。②尽谟(xū mò)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贶 (kuànɡ):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翛(xiāo)然:洒 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1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D )
A.村中闻有此人 •
B.悉如外人 •
16.同为魏晋隐士,【乙】文中的刘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异同? 两__人__都__洁__身__自__好__,__不__趋__炎__附__势__(_或__不__与__黑__暗__社__会__同__流__合__污__)_,__但__【__乙__】__文__中 的__刘____之__还__表__现__出__心__系__百__姓__的__济__世__情__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用“者”“也”“者也”等表示判断。
(2)用“乃”“是”“为”“则”“悉”“皆”“本”等表示判断。
2(.3被)没动有句明。显的标志性词语。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3)用“于”表示被动。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B卷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B卷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

②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③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观众和影评纷纷点赞。

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

⑤可以说,这部电影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A.③①④②⑤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⑤③④D.③⑤①④②2 . 下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D.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出类拔萃佛印绝类弥勒B.心领神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C.易如反掌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患得患失故患有所不辟也4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位高官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C.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对我有私心,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D.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试卷5套(2019最新编辑)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试卷5套(2019最新编辑)

9 《桃花源记》巩固训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下列词语:(1)鲜美:;(2)异:;(3)穷:(4)豁然:;(5)交通:;(6)要:;(7)无论:;(8)惋:;(9)规:;(10)津:二、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三、简答题1.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2)2.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3.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9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9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 [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 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 古:今:[绝境] 古:今:[如此] 古:今:[不足] 古:今:[无论] 古:今:【通假字】通“ ”,意思。

三、翻译1 复前行,欲穷其林。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所闻:、(与世隔绝之久)所历:、(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拓展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黄发垂髫.()豁.然()平旷.()怡.然自乐()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缘.溪行(沿着,顺着)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具.答之(详细)阡陌交通..(交通要道)C.诣.太守(拜访)欣然规.往(打算,计划)D.寻.病终(随即,不久)及.郡下(到)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具答之C.闻之,欣然规往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果,寻病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的幸运。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中考练习(2019最新编辑)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中考练习(2019最新编辑)

9 桃花源记中考练习一、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 24-27 题(10 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烂;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忧如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这样,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善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 ( 节选自《晋书》)[ 注] 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讲解以下句子加点的词( 2 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5.请从[ 乙] 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 1 分)答:26.从[ 乙] 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自己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响了他怎样的性格?( 3 分)答:27.翻译以下句子。

(4 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二、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向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

2019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和课堂练习班级姓名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读导航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散文家。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三种。

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阅读指导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阅读时,应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进而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特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2.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说说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这篇文章寄托了陶渊明希望没有战争,没有苛政,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和谐生活的社会理想。

课堂实践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垂髫.(tiáo)衣着.(zháo)缤纷豁然开朗B.屋舍.(shè) 间.隔(jiān) 武陵鸡犬相闻C.俨.然(yǎn) 阡.陌(qiān) 惋惜无人问津D.仿佛.(fú) 遣.送(qiǎn) 绝境佁然自乐【解析】A项,衣着.(zhuó);B项,间.隔(jiàn);D项,怡然自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第 1 页 共 12 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第 2 页 共 12 页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测练新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测练新人教版(含答案)

桃花源记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 语.云(yù) 诣.太守(y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欲穷.其林穷:尽(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5)才.通人才:仅仅,只(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8)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9)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0)悉.如外人悉:全,都(11)具.答之具:详细(12)咸.来问讯咸:全,都(13)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4)皆叹惋..叹惋:感叹(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6)此中人语.云语:告诉(17)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18)及.郡下及:到(19)诣.太守诣:拜访(20)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数目)不满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019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2019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精选文档 .2019 八年级语文下册9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9.桃花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便舍船()便要还家()男女穿着()阡陌()落英绚丽()黄发垂髫()豁然爽朗()2.以下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样的一组是( )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 B .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闻有这人3.以下加点字古今意义发生了改变,请你解说古义。

(1) 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运输事业(2) 率老婆邑人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 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窘境(3)不论魏晋古义: 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4)芳草鲜美古义: 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菜肴、瓜果等 ) 新鲜美味(5)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够4.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 (2) 初极狭,才通人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及郡下,诣太守 ( ) (6) 便要还家 ( )5.解说以下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寻病终 ()(2)便舍船 () 屋舍俨然 ()(3)遂迷,不复得路 ( ) 遂与外人间隔 ( )(4)到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5)忘路之远近 ( ) 闻之,欣然规往 ( )渔人甚异之( )到处志之( )6.在言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广泛,请在以下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 ) 忧如如有光。

(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协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精品-新人教版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

精品-新人教版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试题

9 桃花源记追溯背景《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写于永初二年(421),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此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创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章主旨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图示重难解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你怎样评价作者的社会理想?桃花源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和谐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抗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间 隔 叹 惋缤 纷问 津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率妻子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

最新新编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新人教

最新新编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新人教

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都,全)C.才.通人(刚刚)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

5.按要求填空。

(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记叙桃花源人来到此处的原因的语句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追溯背景《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写于永初二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此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创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章主旨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图示重难解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你怎样评价作者的社会理想?桃花源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和谐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抗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间 隔 叹 惋缤 纷问 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渔人甚异之()悉如外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诣太守()率妻子邑人()欣然规往.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

()文中表明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文中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①,;②,。

.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课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作者描写桃花源中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中人非常谨慎,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每组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缘溪行便扶向路.欣然规往豁然开朗.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陶潜之略传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 ①融然:和悦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分)()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或载酒肴而往()雅咏不辍()但识琴中趣.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无论是在穷困之时,还是在醉酒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

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分).综合性学习。

儒家主张“济世安民”,道家崇尚“自然平和”。

陶渊明是“儒”,还是“道”?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参考名家点评,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儒家情怀] “陶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

”“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

正是:……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梁衡[道家风骨] “(陶)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

”“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鲁迅教师详解详析.略。

.()对……感到惊异。

()全,都。

()邀请。

()拜访。

()妻子儿女。

()打算,计划。

.[解析]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解析] 项,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项,省略了主语“他”;项,省略了宾语“桃花源中人”。

..[解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豁然”是开阔明亮的样子。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示例:桃花源中有人们理想的最佳风景,它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被理想的光环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或: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曾经。

()有时。

()停止。

()只,只要。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解答时,弄清特殊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做到逐一落实。

本句中有“萧然”“穿结”“箪”“宴如”四个关键词。

[答案] 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依然安然自若。

.大适融然。

(或:未尝有喜愠之色。

)[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又叫陶潜。

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看重。

曾写过《五柳先生传》来说明自己的情况:“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的,(但)依然安然自若。

”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

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

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要遇到酒就喝。

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

(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示例:陶渊明是一位融合了“儒家情怀”和“道家风骨”的文人。

起初,他心怀大济苍生之愿,后因社会现实逐渐走向平和宁静(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的田园生活。

梁衡提到他想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

这表现了陶渊明心怀天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儒家济世情怀。

后来,他终因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而坚决辞官,回归田园。

从田园生活中体味到快乐,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平衡。

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穷到衣服破烂不堪还在悠然地采菊;也如《归园田居(其三)》所写,他在南山下耕作,虽然辛苦,仍陶醉于田园生活。

总之,他从满怀儒家的济世情怀走向看似洒脱的道家风骨,这也是中国很多文人的人生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