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七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二十九

最新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七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二十九

最新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十七桃花源记习题精选二十九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捕鱼为业: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 ③才通人:______ ④屋舍俨然: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 ⑧欣然规往:______⑨寻病终: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落英缤纷缤纷:______复前行,欲穷其林复:______穷:______ 初极狭,才通人初:______才: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读课文《桃花源记》,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桃花源记》复习3一、基础部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二、阅读(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2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2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2《桃花源记》复习2一、课外拓展“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

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诣太守()此中人语云()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今义()闻:古义()今义()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具答之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课内阅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补足原文。

2.用原文填空: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qiānmòtiáoyāohuánsuìjiànwèiyìyù三、①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②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等方面古义:听见;今义:新闻;嗅四、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五、①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快乐悠闲,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同步达纲练习】一、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1.屋舍俨然()2.欲穷其林()A.完全B.穷尽,尽C.没有钱,与富相对3.芳草鲜美()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妻子一人;没有前途的地址B.妻子一人:与世隔间的地址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间的地址5.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述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述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3.写出本文中显现的三个成语。

A. B. C.三、选择以下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类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A.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此刻是什么社会,于是不明白有汉代,不管是魏仍是晋了。

C.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不管如何也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D.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四、阅读《桃花源记》选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

头号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不管魏晋。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①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②表现“村人”都来关切渔人的句子有;③“村人”来桃花源的缘故是;④“村人”“不知不汉,不管魏晋”的缘故是。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互动目标: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试卷内容:第一部分:自主探究一.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请你大胆地谈出第一遍听读后对作者描述的境域的最大感受吧:二.以默读为主,探讨以下第1、2段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2. 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看起来假设有光〔〕7.豁然爽朗〔〕 8.屋舍俨然〔〕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阡陌交通〔〕 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三.反复诵读。

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域。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如何样的感受?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四.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2.具答之〔〕3.便要还家〔〕4.咸来咨询讯〔〕5.妻子邑人〔〕6.来此绝境〔〕7.不复出焉〔〕 8.不管魏晋〔〕 9.具言所闻〔〕〔〕10.延至其家〔〕 11.不足为外人道也〔〕12.既出〔〕13.便扶向路〔〕 14.处处志之〔〕 15.及郡下〔〕16.诣太守〔〕 17.讲如此〔〕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 20.未果〔〕 21.寻病终〔〕22.后遂无咨询津者〔〕五.反复诵读,补充以下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咨询〔〕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4.作者什么缘故又写后人无法查找到世外桃源?第二部分:综合探究一.指出以下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二.指出以下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不讲明。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摘要:)皆叹惋,) 《桃花记》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渔人 B 5 二、()6桃花以外世人老人孩7交通交错相通《桃花记》复习3 、基础部分下面加音正确组是( ) 便舍船屋舍俨然ěB外人道捕鱼业男女衣着z 便要还与外人隔人语云ǔ下面句加副词不能用皆代替项是( )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B村闻有人咸问讯问所从,具答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请括里填入省略成分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下面句子翻译正确项是( ) 林尽水桃林没有了溪水头却发现了B诣太守说如(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情况寻病终没有结因寻病死了遂无问津者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人了5下面说法不正确项是( ) 《桃花记》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B以渔人进出桃线以先序平铺直叙作者虚构了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美境界寄托了己政治理想反映了广人民愿但这样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病终是了暗示桃是虚构二、()下列语段完成6~题林尽水便得山山有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乐见渔人乃惊问所从具答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村闻有人咸问讯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科] 6外人指____________黄发垂髫指________和________7.释下列词语古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8填出段省句子9便要还通假是_______通_______思是___________0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面说法有误项是( )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人热情客风尚B村人要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情况是因他们不愿让外人打破桃宁静安乐生活村人叹惋是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才到他们而叹惋己住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村人发现渔人非常吃惊是因以前从没有外人三、试试写出出三成语请再写出三你能说出故成语参考答案、B 3村人村人渔人渔人 B 5 二、()6桃花以外世人老人孩7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总称妻子妻子和儿女;男子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地方;没有出路境地无论不要说;表条件关系连词8遂与外人隔不足外人道也 9要邀邀请0(桃人)问(渔人)现是什么朝代(桃人)竟然连汉朝也不知道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了、世外桃怡然乐豁然开朗孟母三迁掩耳盗铃纸上谈兵。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 )(4)咸.来问讯( )(5)便扶向.路( )(6)诣.太守( )(7)欣然规.往(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

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 ?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意即。

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六、课外阅读题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练习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练习 苏教版

十七桃花源记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缤.纷()俨.然()豁.然()平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咸.()阡陌..()()郡.()诣.()问津.()邑.人()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3)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5)未果.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便要还家B.将军身被坚执锐C.为天下唱D.及郡下,诣太守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寻.向所志寻.病终B.处处志.之寻向所志.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D.见渔人,乃.大惊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根据《桃花源记》一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却“”。

6.翻译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_,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自号________,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

(2)《桃花源记》中,渔人忽逢桃花林,见到这样一番奇异的景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桃花源人的淳朴、好客。

(3)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儿童。

现在常说的“豆蔻年华”中的“豆蔻”在古代的年龄范围是________到________岁。

8.你班学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后,开展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之一,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隐世桃源、人间仙境的美好景象,给人们带来了诗意和遐想。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练习题一: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人间仙境?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4. 为什么主人公要来到桃花源?5. 故事结尾有什么寓意?答案一:1.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静美丽,山水环绕,四季花开,苍鹰翱翔。

2. 桃花源被形容为人间仙境,因为它完全与外界世界隔绝,充满了宁静、自然和美好的景色,没有烦恼和矛盾,宛如人间仙境。

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渔夫。

4. 主人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隐秘的地方,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也渴望过上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5. 故事结尾表达了人们渴望与世隔绝、追求真实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对人间乐土的想象和向往。

练习题二: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是怎样的?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有什么特点?3. 为什么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如何?5. 桃花源记中有哪些描写具体细节的句子?答案二:1. 桃花源中的桃花盛开美丽,四季常青,花香扑鼻,形成一片粉红色的海洋。

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呈现出陡峭悬崖、飞流直下的瀑布和溪流,形成秀丽的自然景观。

3. 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是因为它由水流环绕,陆地与水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与外界没有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以生态种植和狩猎为生。

5. 例如:“余按箕踞而啸,所以自娱;寻常行步,不离时节。

” 这句话描写了主人公在桃花源中的自在舒适生活,表达了其与世隔绝、悠闲自得的状态。

练习题三:1. 桃花源记中的寓意是什么?2. 故事中作者对人间的观点是什么?3. 桃花源与现实世界有什么不同之处?4.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5. 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桃花源的认知有什么变化?答案三:1. 桃花源记寓意着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和避世境地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和对世界的理想化心态。

2019-2020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十七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十四

2019-2020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十七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十四
【答案】:
【解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即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读《桃花源记》,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答案】:
【解析】: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髫( ) ②甫行数里( )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 ) ②悉如外人(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
【答案】:
【解析】: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_。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7.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7《桃花源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7《桃花源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7《桃花源记》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俨.然(yǎn)豁.然(huò)B.垂髫.(tiáo)绚丽..(bīng)C.阡陌.(mò) 诣.太守(yì) D.距离..(jiàn) 平旷.(kuànɡ)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2)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率妻子..邑人______________(6)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下句子朗诵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逐一/为具言所闻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

(1)文中说明渔人〝欲穷其林〞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讲述了一个岳南郡渔夫与数百年前已经隐于世外的桃花源村人相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们生活安乐,没有纷争和争斗,成为后来人们追求乡村理想生活的典范。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李白答案:C2. 文中“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荒凉贫瘠B. 繁华热闹C. 平静宁谧D. 火山喷发答案:C3. 桃花源记中,渔夫如何才能找到桃花源?A. 遵循高山流水的方向B. 向村民询问C. 偶然发现D. 靠绕山而行答案:C4. 桃花源村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A. 富有、奢侈B. 贫穷、艰苦C. 安逸、宁静D. 紧张、忙碌答案:C5. 渔夫回来后,为什么他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A. 天气变化B. 忘记了路线C. 受到了外界干扰D. 桃花源已经消失答案:C二、判断题1.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答案:正确2. 桃花源里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答案:正确3. 渔夫在桃花源村呆了几天就开始想念外面的世界。

答案:错误4.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村就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乡村生活。

答案:正确5. 渔夫回来后,告诉了政府桃花源的位置。

答案:错误三、问答题1. 描述一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

答案:桃花源位于岳南郡的深山之中,四周环绕着高山,由于地势险峻,外界很少有人能找到这个地方。

2. 桃花源村的人们是如何过上安逸宁静的生活的?答案:桃花源村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争斗。

他们耕种、捕鱼,互相帮助,在和睦的氛围中共同生活。

3. 渔夫为什么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答案:渔夫回来后,受到了外界的干扰,他忘记了桃花源的具体位置,也无法再次找到入口。

四、综合题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心得体会。

答案:桃花源是我经历过最令人难忘的地方。

那里的环境美得令人窒息,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1《桃花源记》专题复习资料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

《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

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向13、遂14、规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新版)苏教版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答案:D解析:分析:“既”是已经的意思;“向路”指“原来的路”;“志”是“做标记”。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答案:B解析:分析:A项“舍”前边应读三声,后边应读四声;C、“要”后边应读一声;D语,后边应读四声。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答案:B解析:分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翻译。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
答案
内容预览: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NO.7
课题:桃花源记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注音。

1.垂髫( ) 2.豁然( )3.俨然( ) 4.诣( )5.骥(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2.悉如外人()
3.欣然规往()4.诣太守()
5.缘溪行( ) 6.无问津者(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古义:今义:2.无论古义:今义:
3.交通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 ”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

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 ”,意即。

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
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六、课外阅读题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tiáo huòyǎn qiān mò yì jì
二、1.沿、顺着2.全3.计划4.拜见5.沿6.渡

三、1.妻子和儿女丈夫的配偶。

2,不用说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3.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略
五、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豁然开朗” 频繁的战乱
3.黑暗社会没有战乱、压迫和剥削, 和平劳动,自给自足,和平恬静。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①渔人在桃花源人家里作客。

②辞去的经过。

6、乌托邦没有的地方
7、为了寄托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8、C
六、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