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2章_水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是一门研究食品(包括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营养与安全性以及它们在食品贮藏加工运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应用或控制这些变化的科学。
第2章水1 结合水:指食品中那些与非水组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
2 自由水:又称“体相水”除开束缚水外,剩余的那部分水都称为自由水,是与非水组分相距很远的水。
3 毛细管水:食品中的组织含有天然的毛细管,其内部保留的水称为毛细管水,实际上主要存在于细胞间隙中。
4 水分活度:指溶液(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
5 “滞后”现象:对于食品体系,采用向干燥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水分吸着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现象。
6 食品的吸湿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MSI,在恒定的温度下,将食品的Aw值作横坐标,此时达到平衡的食品含水量为纵坐标所描绘的曲线就称为吸湿等温线。
8 单分子层水:指与强极性基团(如-COOH、-NH2等)直接以氢键结合的第一个水分子层的水称单分子层水,亦称“邻近水”。
~第3章碳水化合物1吸湿性;指糖在空气湿度较高时吸收环境中水分的性质。
2保湿性;指糖在较低空气湿度环境下保持水分的性质。
3转化糖;指蔗糖的水解产物。
4糖化:是利用葡萄糖淀粉酶进一步将液化产物水解成葡萄糖。
5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一般60-80℃)的水中,吸水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变化过程称为糊化。
6液化:是指利用酸或淀粉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等,由于在此过程中淀粉黏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加,所以工业上称为液化。
7β-淀粉;未糊化的淀粉称为β-淀粉(20%直+80%支的结晶态),或生淀粉8α-淀粉;糊化后的淀粉又称α-化淀粉{9 DE:表示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的程度,也称淀粉糖化值、葡萄糖当量(Dextrose Equivalency),定义为还原糖(以葡萄糖计)在淀粉糖浆中所占的百分数(按干物质计)。
食品化学:水分

第二节 水和冰的性质和结构
一、水和冰的物理性质
部分氢化物的物理性质 氢化物 CH4 NH3 H2S H2O HF 熔点(℃) -184 -78 -86 0 -92 沸点(℃) -161 -33 -61 100 19 蒸发热( J/mol) 9210960 23027400 18673128 40821300 30144960
92
90 87 87
香蕉
鸡 肉 面包
75
70 65 35
奶油
稻米、面 粉 奶粉 酥油
16
12 4 0
表1 食 奶油 乳酪 鲜奶油 乳粉 液体乳制品 冰淇淋和冰糕 鳄梨 豆(青刀豆) 浆果 柑橘 黄瓜 干水果 新鲜水果(可食部分) 豆类(干) 马铃薯 红薯 芹菜、萝卜 品 水分含量 (%) 15 40~75 60~70 4 87~91 65 65 67 81~90 86~89 96 ≤ 25 90 10~12 78 69 79
在大多数新鲜食品中,水是最重要的成分,若希望 长期贮藏这类食品,只要采取有效的贮藏方法控制 水分就能够延长保藏期。 无论采用普通方法脱水或是低温冷冻干燥脱水,食 品和生物材料的固有特性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都无法使脱水食品恢复到它原来状态(复水或解 冻)。 因此研究水和食品的关系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对食品的储藏有重要的意义。
三、水的缔合作用
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电负性大, O—H键的 电子对强烈的偏向氧原子一边,使氢原子 带有部分正电荷。 氢原子无内层电子,几乎是一个裸露的质 子,极易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孤 对电子通过静电引力形成氢键。
温 0℃ 0.99984 1.793×10-3 75.64×10-3 0.6113 4.2176 0.5610 1.3×10-7 87.90
食品化学(谢明勇)2-第2章 水

2.4.2 水分吸附等温线
图8:广泛范围水分含量的吸附等温线
2.4.2 水分吸附等温线
图9:低水分含量范围食品的水分吸附等温线
2.4.2 水分吸附等温线
图10:食品和生物材料的 回吸等温线
注1: 1.糖果(主要成分为粉末状蔗
糖); 2.喷雾干燥菊苣根提取物; 3.焙烤后的咖啡; 4.猪胰脏提取物粉末; 5.天然稻米淀粉 注2: 曲线1表示40℃时的曲线, 其余均为20℃。
第2章 水
参考书目
1. 谢明勇主编. 食品化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 王璋, 许时婴, 汤坚.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 1999. 3. 汪东风. 食品化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4. 汪东风. 高级食品化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5. 谢笔钧. 食品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6. 阚建全.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7. 夏延斌.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8. 刘邻渭.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9. Fennema O R. Food Chemistry (3rd ed.) [M]. New York: Marcel
回目录
2.3 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
思考题:
1.水分存在的状态有哪些?有何特点? 2.水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可能有哪些?
2.3 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
自由水 体相水
截留水 毛细管水 水
化合水 结合水
邻近水
多层水
回目录
2.4 水分活度与水分吸附等温线
食品化学 2水分

食 品 中 水 分 的 存 在 形 式
1、结合水
化合水,又称组成水
是指与非水物质结合得最牢固并构成非水 物质整体的那些水。
在-40℃下不结冰 无溶解溶质的能力 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为0
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食 品 中 水 分 的 存 在 形 式
邻近水(单分子层水) 是指处在非水组分亲水性最强的基团周围的 第一层位置,与离子或离子基团缔合的水。
这些离子大多为负离子和大的正离子 如:K+, Rb+, Cs+, NH4+, Cl-, Br-I-,NO3-,BrO3,IO3-,ClO4-等。 结果:粘度变小,流动性增加
离子对水的净结构的影响
水 与 离 子 基 团 的 相 互 作 用
②净结构形成效应:溶液比纯水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一些离子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这些离子大多是电场强度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 如:Li+, Na+, Ca2+, Ba2+,Mg2+, Al3+,F,OH-
结晶大分子的亲水基团间的距离是与纯水中最邻近两 个氧原子间的距离相等。
如果在水合大分子中这种间隔占优势,这将会促进第一 层水和第二层水之间相互形成氢键。
在生物大分子的 两个部位或两个大 分子之间可形成由 几个水分子所构成 的“水桥”。
木瓜蛋白酶中的三分子水桥
水 与 非 极 性 物 质 的 相 互 作 用
结果: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小
水与具有形成氢键能力的中性基团(亲水性溶 质)的相互作用 水能与某些基团, 例如羟基、氨基、 羰基、酰氨基和亚 氨基等极性基团, 发生氢键键合。
共价键 H2O-离子 H2O-H2O H2O-亲水性溶质 键的强度
食品化学02第二章 水

第二章 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水和溶质的相互作用
一 宏观水平
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 由分子(通常是以低浓度存在的大分子)构
成的基体通过物理方式截留大量水而阻止水渗出 的能力。
第二节 水和溶质的相互作用
一 宏观水平 二 分子水平
溶质和水的混合同时改变了溶质和水的性质 亲水溶质会改变邻近水分子的结构和流动性。 水会改变亲水溶质的反应性,甚至改变其结构。
二 分子水平
① 化合水 是与非水物质结合的最牢固的水,这些水是构成非水物
质结构的一部分。 ② 邻近水
处于非水组分亲水性最强的基团周围的第一层位置。是 水与离子或偶极缔合的这部分水。 ③ 多层水
占据邻近水剩余的位置和邻近水外层的几个水层,少量 水在-40℃可结冰,可溶解极少量的溶质。
二 分子水平
1 结合水: 2 体相水:具有类似纯水的性质,易结冰,能作
(P0-P)/ P0=n2/(n1+n2) P: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水的蒸汽压 P0: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n1:溶剂的摩尔数 n2:溶质的摩尔数 上式仅适用理想溶液,电解质溶液误差很大。
第三节 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一 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 二 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键,形成四面体结构些不寻常的 性质?例如,高沸点.
由于每个水分子具有相同数目的氢 键供体和受体部位,它们可以形成
三维氢键,因此,每个水分子最多
2 水密度在4℃左右变化的原因?
能与其它4个水分子形成氢键,形成 四面体结构。
3 一些溶质溶于水后,为何水 的流动性会发生变化?
4 在中等至高水分含量食品中反 应速度随Aw提高而下降的原因 可能是?
食品化学 梁文珍主编-适合高职高专教育-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章水分第三节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

根据食品中水与非水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 以把食品中的水分作不同的类型(如下页图)。
构成水 定义:与非水物质呈紧密结合状态的水
特点:非水物质必要的组分, -40度部结冰, 无溶剂能力,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定义:处于非水物质外围,与非水物质 邻近水 呈缔合状态的水; 特点:-40度不结冰,无溶剂能力,不 能被微生物利用; 定义:处于邻近水外围的,与邻近水以氢 键或偶极力结合的水; 多层水 特点:有一定厚度 (多层 ), -40度基本不结 冰,溶剂能力下降,可被蒸发; 单分子层 水, 0.5%
c.结合水不易结冰,由于这种性质使得植物的种子 和微生物的孢子得以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其生命力; 而多汁的组织在冰冻后细胞结构往往被体相水的冰 晶所破坏,解冻后组织不同程度的崩溃; d.结合水不能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溶剂,也就是说丧 失了溶剂能力; e.体相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四、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结合水
食品 中水 的存 在形 式
自由水
5%
滞化水
定义 被组织中的显微结构或亚显微结构或膜滞留的水 特点 不能自由流动,与非水物质没关系
毛细管水
定义 由细胞间隙等形成的毛细管力所系留的水 特点 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滞化水相同
自由流动水
定义 以游离态存在的水 特点 可正常结冰,具有溶剂能力,微生物可利用
三、结合水和自由水二者的比较
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 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 间可形成由几个水分 子所构成的“水桥”。
3、水与疏水基团的相互作用
1、疏水相互作用 疏水水合(Hydrophobic hydration):向水中添加 疏水物质时,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 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 使得熵减小,此过程成为疏水水合。
食品化学 第二章 水分

18种同位素变体 量极少
水分子的缔合作用
一个水分子可以和周围四个水分子缔合, 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
2015年10月25日
第二章 水分
水分子缔合的原因:
H-O键间电荷的非对称分布使H-O键具
有极性,这种极性使分子之间产生引力. 由于每个水分子具有数目相等的氢键 供体和受体,因此可以在三维空间形成 多重氢键. 静电效应.
R(水合的)+R(水合的)→R2(水合 偶极-疏水性物质 疏水相互作用ΔG<0 的)+水
2015年10月25日
疏水水合ΔG>0
第二章 水分
1、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
类 型 实 例 作用强度 (与水-水氢键比)
偶极-离子
水-游离离子 较大 水-有机分子上的带电基团 (离子水合作用)
水-蛋白质NH 水-蛋白质CO 水-侧链OH 水+R→R(水合的) R(水合的)+R(水合的)→R2 (水合的)+水
水分含量不是一个腐败性的可靠指标
水分活度Aw 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上的差别 比水分含量更可靠,也并非完全可靠
与微生物生长和许多降解反应具有相关性
第二章 水分
2015年10月25日
第四节
f Aw f0 f p f 0 po
差别1%
2015年10月25日
水分活度
f ——溶剂(水)的逸度 f0——纯溶剂(水)的逸度 逸度:溶剂从溶液逃脱的趋势
p Aw po
严格
p Aw po
第二章 水分
仅适合理想溶液
RVP,相对蒸汽
第四节
水分活度
一、定义: 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和该温度下纯水 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Aw=P/P0
食品化学习题与答案解析

习题集及答案卢金珍生物工程学院第二章水分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2.自由水3.毛细管水4.水分活度5.滞后现象6.吸湿等温线7.单分子层水8.疏水相互作用二、填空题1. 食品中的水是以自由水、单分子层水、多分子层水、化合水等状态存在的。
2.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
3. 水分子之间是通过氢键相互缔合的。
4. 食品中的结合水不能为微生物利用。
5. 食品中水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的比值称之为水分活度,即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浓度。
6. 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空间有相等数目的氢键给体和受体。
7. 由化学键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结合水,以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自由水。
8.在一定温度下,使食品吸湿或干燥,得到的食品水分活度与食品水分含量的关系曲线称为水分等温吸湿线。
9. 温度在冰点以上,食品的组分和温度影响其Aw;温度在冰点以下,温度影响食品的Aw。
10. 回吸和解吸等温线不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11、在一定A W12。
13、单个水分子的键角为__104°5′_______,接近正四面体的角度_109°28′_____,O-H 核间距_0.96_____,氢和氧的德华半径分别为1.2A0和1.4A0。
14、单分子层水是指__与非水物质或强极性基团结合的第一分子层水___,其意义在于可准确预测干制品最大稳定性时最大水分含量___。
15、结合水主要性质为:①零下40°不冻结②不能为微生物利用③不能作为溶剂④与纯水相比分子运动为零。
三、选择题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BCD。
A具有流动性 B在-40℃下不结冰C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 D具有滞后现象2、结合水的作用力有( ABCA配位键 B氢键 C部分离子键 D毛细管力3、属于自由水的有( BCD。
A单分子层水 B毛细管水 C自由流动水 D滞化水4、可与水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有( ABCDA羟基 B氨基 C羰基 D羧基5、高于冰点时,影响水分活度A w的因素有( CD)。
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

制的等温线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现象。 7. 无定形态:指物质的所处的一种非平衡、非结晶状态,当饱和条件占优势并且通知保持非结晶时,
此时形成的固体就是无定形态。 玻璃态:指既像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又像液体一样分子间排列只是近似有序,因此它是非
晶态或无定形态。 橡胶态:指大分子聚合物转变成柔软而具有弹性的固体时的状态,分子具有相当的形变。 黏流态:指大分子聚合物链能自由运动,出现类似一般液体的黏性流动的状态。 8. 玻璃化转变温度:指非晶态的食品体系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时的温度。是特殊的,指食品体系在 冰形成时具有最大冷冻浓缩效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9. 饱和湿度差:空气的饱和湿度与同一温度下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之差。 10. 蒸汽凝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食品表面凝结成液体水的现象。 11. 分子移动性(Mm):也称分子流动性,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动移动的总度量。
15. 辐解:辐照导致油脂降解的反应称为辐解。 16. 过氧化值(POV):指 1kg 油脂中所含氢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AV):指中和 1g 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皂化价(SV):1g 油脂完全皂化时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二烯值(DV):100g 油脂中所需顺丁烯二酸酐换算成碘的克数。 18. 油脂的精炼中 脱胶:应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方法将粗油中的胶溶性杂志脱除的工艺过程。 脱酸:游离脂肪酸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可采用加碱中和的方法除去游离脂肪酸,又称为碱炼。 脱色:用吸附剂除去粗油中影响油脂稳定性的色素的过程。 脱臭: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除去油脂中的一些非需宜的异味物质的过程。 19. 油脂的分提:在一定温度下,利用油脂中各种三酰基甘油的熔点差异及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 分步结晶,使不同的三酰基甘油因分相而分离的加工方法。 干法分提:指在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将熔化的油脂缓慢冷却,直至较高熔点的三酰基甘油选择性
食品化学--水分课件

• 单分子层水 3、多层水——处于第一层的剩余位置的水和在邻近水
的外层形成的几个水层,主要结合力是水-水、水溶质氢键
24
自由水
1、滞化水——被组织中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与膜所 阻留住的水
12
三、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 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1、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 2、水与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 3、水与非极性物质
13
1、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
邻近NaCl的水分子的可能排列方式
离子水合作用
O O
Na+
O O
O O
ClO
O
14
离子对水结构的影响
• 极化力——电荷除以半径 • 1、极化力小的离子增加水的流动性,
• 为什么3.98 ℃时水的密度最大?
9
冰晶的基本结构
• 低密度的刚性 结构,基本结 构为晶胞(右 图)
• O—O核间最近的距 离为0.276nm
• O—O—O键约为
109°
10
冰晶的六方形结构
四面体亚结构
0.452nm
11
冰晶的形成
• 纯水在0 ℃时一定会结冰吗? • 晶核的形成,过冷温度 • 冷冻食品时为什么要速冻?
22
three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
1、 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 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 力结合的那部分水,分为化合水、邻近水 和多层水
2、自由水——指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 的水,又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 动水
23
结合水
食品化学思考题—第二章水

一、选择题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BCD )。
A、具有流动性B、在-40℃下不结冰C、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D、具有滞后现象解析:通常来说,结合水是食品中的与与大分子结合的水,是不会轻易流动的,滞后现象就是脱水时,结合水部分被脱掉,而回吸水,吸入的水无法成为结合水,所以水分活度就高,产生滞后现象。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C )。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解析:冰是六方晶型结构,有多种结构,六方形是其中一种,一共11种。
3 下述阳离子的稀溶液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A )。
A、Rb+B、Na+C、Mg+D、Al3+解析:BCD与水结合后,形成的水-离子流动性比水差,会与多个水分子同时作用,不会影响。
A与水结合后,形成的水-离子流动性比水好,会破会水的网状结构。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D ),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3 –C、ClO4 –D、F-解析:如上。
5 食品中有机成分上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用也有所区别。
在下面这些有机分子的基团中,(D )与水形成的氢键比较牢固。
A、蛋白质中的酰胺基B、淀粉中的羟基C、果胶中的羟基D、果胶中未酯化的羧基解析:单分子层水结合氨基、羧基等,多分子层结合酰胺基、羟基、巯基。
6、结合水的作用力有(ABC )。
A、配位键B、氢键C、部分离子键D、毛细管力7、属于自由水的有(BCD )。
A、单分子层水B、毛细管水C、自由流动水8、可与水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有(ABD )。
A、羟基B、氨基C、羰基D、酰基9、高于冰点时,影响水分活度aW的因素有(CD )。
A、食品的重量B、颜色C、食品组成D、温度解析:冰点以下:只与温度有关。
10、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内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B )。
食品化学 第二章___水

#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1. 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
作用力: 极性基团、偶极—离子相互作用 特点: 阻碍水分子流动的能力大于其它溶质 水—离子键>水—水氢键 破坏水的正常结构,阻碍冰的形成
产生水合离子作用的离子分类
结构破坏离子:
能阻碍水形成网状结构,这类盐的溶液比纯水的流动性大 特点:离子半径大,电场强度较弱。如K+、Cl-、Rb+、NH4+、Br-、 I-等 结构促进离子: 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这类盐的溶液比纯水的流动性小 特点:离子半径小,电场强度较强。如Li+、Na+、H3O+、Ca2+、Mg2+、 Al3+等
Aw与温度的关系
P、P。和ERH与T有关 故 Aw = P/P。= ERH/100也与T有关
aw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克劳休斯公式:
dlnaw/d(1/T) = -ΔH/R
当含水量相等时,温度越高,aw越大
温度变化对水活性产生的效应影响密封袋装或罐 装食品的稳定性 aw还与食品组成有关
较大温度范围,lnaw对1/T并非为直线
Aw > 0.8
Aw↑ V ↓ (稀释浓度)
Aw与非酶反应的关系
3. Aw与水溶性色素分解、维生素分解 Aw ↑ V分解 ↑
* *
结冰对食品稳定性影响
结冰时食品发生变化
1.非冻结相中,溶质变浓、产生浓缩效应 未冻结的pH、粘度、离子强度、氧化还原电位、胶体性质等发生
变化,加速一些化学反应。例如:
能与蛋白质分子产生疏水相互作用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
* * 水分活度的意义 问题: 含水18%的果脯与含水18%的小麦比较,哪种耐储藏? 定义: 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
第二章 食品中的水分

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多层水
处于邻近水外围,与邻近水通过氢键缔合在一起的水 特点:有一定厚度(多层),-40℃基本结冰,
弱溶剂能力,可被蒸发
结合水与体相水之间难以作定量的划分,但可定性的区别:
➢ 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所含极性物质的量估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100g蛋白质大约可结合50g 的水, 100g淀粉的持水能力在30~40g;
➢ 结合水不能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溶剂,即丧失了溶剂能力; ➢ 结合水对食品品质和风味有较大的影响,当结合水被强行与食品分离时,食品质量、风味就会改变; ➢ 体相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水对于生命是必需的。
战争之源 “下一场世界大战将是对水资源的争夺”
一、 水在食品中的作用
➢ 溶剂 ➢ 反应物或反应介质 ➢ 浸涨剂 ➢ 传热介质 ➢ 去除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有害物质 ➢ 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构象的稳定剂
水对食品的结构、外观、质地、 风味、新鲜度以及腐败变质的敏 感性都有极大的影响,从而也深 刻影响着食品的运销和商品价值。
(3)水分子的缔合
在水分子中,由于两种原子电负性的差别,氢、氧之间的共用电子 对强烈偏向氧原子,使氢原子成为带有部分正电荷,表现出裸质子 的特征;而氧原子则带有部分负电荷,具有吸引质子的能力。
这个半径很小并带有部分正电荷的质子,能与另外一个水分子中带有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之间产生的 静电引力,这种作用力比共价键弱,比纯水之间的作用力强,称之为“氢键”。
补充知识点4: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溶剂对两个带相反电荷离子间引力的抗力的度量,是溶剂一个重要的性质。
0℃水与0℃冰的物理性质与食品质量关系
➢ 冰的密度比水小,表现出异常的膨胀行为
结果:含水食品在冻结过程中组织结构遭到破坏损伤
食品化学答案整理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分1、名词解释:(1)水分活度:指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2)水分的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MSI)。
(3)等温线的滞后现象: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吸附等温线。
一条是水分回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吸湿时的吸附等温线;一条是水分解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干燥时的吸附等温线;往往这两条曲线并不完全重叠,在中低水分含量部分张开了一细长的眼孔,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问答题(1)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①食品a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一般说来:细菌为Aw>0.9;酵母为Aw>0.87;霉菌为Aw>0.8。
②食品aw与酶促反应的关系:一方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
食品体系中大多数的酶类物质在Aw<0.85 时,活性大幅度降低,如淀粉酶、酚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等。
但也有一些酶例外,如酯酶在Aw为0.3甚至0.1时也能引起甘油三酯或甘油二酯的水解。
③食品aw与非酶化学反应的关系:降低食品的Aw ,可以延缓酶促反应和非酶反应的进行,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但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还能引起非酶褐变。
④食品aw与质地的关系:当水分活度从0.2~0.3增加到0.65时,大多数半干或干燥食品的硬度及黏着性增加。
水分活度为0.4~0.5时,肉干的硬度及耐嚼性最大。
(2)水分的吸附等温线的定义,以及3个区段的水分特性。
①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②I区:为化合水和临近水区。
这部分水是食品中与非水物质结合最为紧密的水,为化合水和构成水,吸湿时最先吸入,干燥时最后排除;这部分水不能使干物质膨润,不能作为溶剂,在- 40℃不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