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何必在深山

合集下载

修行人容易走的误区,若不注意一切“修行”皆成空

修行人容易走的误区,若不注意一切“修行”皆成空

修行人容易走的误区,若不注意一切“修行”皆成空修行不见得一要会有宗教信仰,面对生老病死的折磨、人生高低潮的考验,甚至夜深人静时,您也会时不时地拷问一下灵魂,不管是主动思考还是被动成长,只要对生命有着更高的追求,修行就不可避免。

修行不是脱离红尘,住进道观、寺院或山洞里去。

在寺院或者偏僻山洞里住上一段日子那还真是不错,但脱离红尘,试问有几个能够真正做到的?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考验在生活,生活即道场,生活还没搞定,跑再远都没戏。

与其说修行是“打坐念经”,还不如“吃喝拉撒”来的真切。

修行的最后可以得道成仙,鸡犬升天,修成圣人的很多,但这离普通人也太远了。

现代人的修行观,其实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问题面前不断地修正自己错误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去除妄念,从而获得身心的清明和生活的平安喜乐。

修行是一种纯精神化的活动,吃饭、走路、睡觉、待人、接物等都是修行。

修行不只存在于纯精神领域,它可以从身体修,从生活修,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来修。

且修行目的还是通过精神改造服务于生活本身,让它变得更加简单清明,富于质感,让当下更富有内涵,让内在变得自在从容。

01. 修行会让一切变得更好?修行不是为了让一切变得更好,而是允许事情变得更坏,接纳事物的正反两面,发现好的可能,也容忍坏的存在,真正的修行是一个扩大心量、如实生活的过程。

修行之人慢慢地能够看到并堪破真相,无所谓好坏,事情来了,就接受它,事情走了,也不眷念,所谓随缘散化。

修行就是与人为善、不发脾气,拥有更多美好的德性。

每个人都免不了在背后偷偷评论:“都修行人了,怎么还那样”。

修行人,说白了就是“成长中的人”,成长中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修行也不是不断地增加那些我们本不具有的美好德性。

恰恰相反,修行是一个减法,是不断地减掉那些虚伪和虚幻的过程,这过程也包括对自己的情绪觉察、释放和穿越。

穿过之后,那些好的东西就像副产品一样,都来了。

而如果为了“美好德行”而伪装好脾气,那你非生病不可。

悟真篇全卷译文

悟真篇全卷译文

《悟真篇》&*183; 全卷(译文)《悟真篇》【北宋】伯端著自序(白话文)人身难得,光阴美景却又易变,然而人生却又不能预测长短,由此人又怎能逃脱因果之报、莫漓之灾"人如果不能及早省悟自身,那就只有逐日撞钟,以候终生,若在由生转死之际,一念有差,至使堕落于三恶道,则时空中难有重新再世之可能。

到了那个时候,本性有念,存无限中,虽悔恨彻天又有何用"故老子和释迎牟尼以性命双修之学大开方便之门,教人修悟善恶之因,成炼无极之正果,以达到避死脱亡,进入无生之境地。

佛家以空寂为宗,若能顿悟圆通,则能直接到达彼岸,了却生死。

但是如果魔识复荫,习漏末尽,则仍然难逃于有生之忧。

道家以炼命养性以还其真,如果得到真传法诀,则立刻就能证就圣位,位列仙班,但是如果其本性未能明彻,真识难固,终究不免耗成败就,使真位立于幻形。

《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的说法,而《论语》则有“不随便动意念,必定会固本还源”此言渗透了孔氏性命养德以求好的奥妙,然而其言非常简赂而不详细言明,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儒家重品德、言仁义,主论唯序人伦之理,施仁义礼乐之教,所以在无为修道成真的方面不能统统加以主论。

但是儒家也将修命之术藏诸于易象之,修性之法则混合于轻描谈写之中。

至于说到庄子推演穷究物累、人作、鬼责之说道迢本性之论,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之说,尽皆切实就本之言,还有汉代伯阳,引用《周易》阴阳之理论体系,创作《周易参同契》以明宇宙大丹之作用,唐人高僧慧忠在他的语录作品中首先谈到的却是老子和庄子的论点,此点更显明了用道是要讲究归根复本,所以世上教派虽分为佛道儒三家,道却归为其母。

无奈的是住世的道士与和尚们,很多都是各自固守门户,互相排斥,相互指责,造成了佛道儒三家皆被邪心所歪曲而没有人再去理会,很难得再有人将其求证于大道,殊途而同归。

况且今世之人以道门之修行只重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有两种结果在等待:一种是容易学道(到)却很难修成;另一种是非常难有此机遇获得法门,但是—旦得到了,却又相当容易修成功。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修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首偈子说的是:所有的道场都不在别的地方,觉悟不在别的地方,佛不在别的地方,和平安乐不在别的地方,解放和自由也不可能从别的地方别的世界获得;你所追求的幸福、快乐、安全、平和、宁静,都不可能从别人或者别的地方获得。

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你只能从自己那里获得。

因为那个觉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里。

佛,就是觉悟心,就是佛修,就是修行,依教(佛陀的教诲)奉行也。

通俗来说,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见解等。

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不要向外弛求,应该反观自心。

自心觉悟就是佛。

佛与道的究竟区别。

佛是究竟脱离六道轮回,道教究竟是上天享福(未脱六道)。

天眼是神通之一。

法眼等都是方便说,要打开天眼,首先要修禅定,而修定,必须要严持戒律。

所谓:戒定慧三学也。

不可以信仰两种教意。

六首禅意诗词的背后,是豁达和觉醒王国维曾说过人生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佛家也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两种说法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古往今来,有很多禅意的诗词,仔细体会,其背后都是豁达和觉醒,是对人生认知的进一步提升。

青山绿水,禅意人生王国维先生说的三个境界,是指青年人设立远大目标,努力奋斗去实现目标,最终完成人生目标三个阶段的境界。

仔细想想,这和佛家所说的三个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人生于凡尘,岂能无俗事扰心?但历经万般繁华千般苦难,最后才明白,只有心静,世间的一切皆是美好。

正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颂平常心是道》一诗所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石屋清珙诗集

石屋清珙诗集

石屋清珙诗集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湖州妙西霞幕山修行长达40余年,他的诗恬淡朴素,蕴含佛家的隐居理想。

山居诗余山林多暇。

瞌睡之余。

偶成偈语自娱。

纸墨少便不欲纪之。

云衲禅人请书。

盖。

欲知我山中趣向。

于是。

静思随意走笔。

不觉盈帙。

故掩而归之。

复嘱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

当须参意。

则有激焉。

吾家住在霅溪西。

水满天湖月满溪。

未到尽惊山险峻。

曾来方识路高低。

蜗涎素壁粘枯壳。

虎过新蹄印雨泥。

闲闭柴门春昼永。

青桐花发画胡啼。

柴门虽设未尝关。

闲看幽禽自往还。

尺壁易求千丈石。

黄金难买一生闲。

雪消晓嶂闻寒瀑。

叶落秋林见远山。

古柏烟消清昼永。

是非不到白云间。

荒冢累累没野蒿。

昔人未葬尽金腰。

有求莫若无求好。

进步何如退步高。

贪饵金鳞终落釜。

出笼灵翮便冲霄。

山翁不管红尘事。

自种青麻织布袍。

纸窗竹屋槿篱笆。

客到蒿汤便当茶。

多见清贫长快乐。

少闻浊富不骄奢。

看经移案就明月。

供佛簪瓶折野花。

尽说上方兜率好。

如何及得老僧家。

道在人弘孰可凭。

发言须与行相应。

贪心似海何时足。

妄念如苗逐日增。

几树梅花清处士。

一园芋子乐间僧。

而今随例庵居者。

见道忘山似不曾。

动则乖真静则差。

非思量处更誵讹。

无心未合祖师意。

有念尽为烦恼魔。

矮屋朝阳寒气少。

疏篱种菊晚香多。

白云曳曳方拖练。

又被风吹过绿萝。

松下双扉冷不扃。

一龛金像照青灯。

眠云野鹿惊回梦。

落涧猕猴坠折藤。

得意看山山转好。

无心合道道相应。

多时不向门前去。

藓叶苔花积几层。

三十余年住崦西。

镢头边事不吾欺。

一园春色熟茶笋。

数树秋风老栗梨。

山顶月明长啸夜。

水边云暖独行时。

旧交多在名场里。

竹户长开待阿谁。

翠窦丹崖列四傍。

茅庵恰好在中央。

一身布衲衣裳暖。

百念消融岁月忘。

石瘦种来蒲叶细。

土深迸出笋芽长。

有时夜半闻钟磬。

知有招提在下方。

莫谓山居便自由。

年无一日不怀忧。

竹边婆子长偷笋。

麦里儿童故放牛。

栗蟥地蚕伤菜甲。

野猪山鼠食禾头。

施为便有不如意。

只得消归自己休。

庵住霞峰最上头。

岩崖巇险少人游。

张伯端《悟真篇》以及译解

张伯端《悟真篇》以及译解

张伯端《悟真篇》以及译解张伯端《悟真篇》序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

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

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

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

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

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

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

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徒之法。

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成象,太乙归真。

人情世故100条

人情世故100条

人情世故100条1. 心性厚重的人,无往不胜,永远有机会。

心性不足的人,一次拒绝,一次嘲笑,一次跌落,就彻底散架。

2. 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人太聪明了,反而搞不好关系。

你想啊,谁喜欢一个一眼就能看穿自己的人,谁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对于小的利益,不妨糊涂一点,让别人也占占便宜。

别人在你身上能占便宜,自然就向你靠拢了。

3. 行走江湖几十年,我发现受人喜欢的,都是有点「傻」的人。

因为他傻,别人感觉安全,因为他傻,别人能占便宜。

但他自己明白,自己不是傻,只是不喜欢计较小钱、面子而已。

4. 口袋捏的紧紧的,生怕花一分钱,结果外面的钱也进不了口袋。

口袋松一松,把钱放出去,它才会把外面的钱带回来。

5. 人不是机器。

机器只要需要输入规则,它就会老老实实按照规则运行。

人有感情,有欲望,如果你一板一眼和别人打交道,就是把别人当成了机器,难怪别人不喜欢你。

社会上混出点模样的,都是那些多少不讲规则的人,死死遵守各种规则的人,只配在最底层做螺丝钉。

6. 年纪越大,记性越差。

以前别人告诉我一个秘密,我恨不得到处显摆。

现在谁告诉我秘密,我都懒得听了,听完后就忘记了。

7. 乌鸦喜欢高谈阔论,结果肉让狐狸叼走了。

太多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夸夸其谈,瞧不上不讲武德的现实主义者,结果终其一生都碌碌无为。

8. 人要多多感恩,多多分钱,多多送礼,多多载花,这样即使没有赚到大钱,也能躲过各种明枪暗箭。

9. 年轻人总在乎喜不喜欢,等年纪大了才知道,那里有什么喜不喜欢?这种主观的东西,就是妄念,是镜花水月。

只有现实利益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喜不喜欢不重要,有没有价值才只要。

10. 提高心性后,不会被虚伪的尊严和面子所束缚,你会发现进入了蓝海,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抛弃尊严和面子。

你会发现以前的自己太傻了,一直在红海中挣扎。

红海即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11. 什么才是人的本来面目?名!利!权!色!这些才能让你体会到生命的真实。

12. 以前和人交往,习惯性看喜好,现在和人交往,习惯性看价值。

《镜花缘》第一回合的原文及翻译

《镜花缘》第一回合的原文及翻译

《镜花缘》第一回合的原文及翻译一、作品简介《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也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妇女问题。

二、作者介绍李汝珍,清代小说家.少年时师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

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

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

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

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镜花缘》一书。

三、作品赏析《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这些国家,或是以人们形体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特有的才学技能,或是以地方风土的特点,或是以地方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古人的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

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具有魅力的部分。

通过对于《镜花缘》中几十个国家的叙述,包括了正面的议论和侧面的讽刺,不难看出,它所主张的和反对的,主要有这样一些:第一,它主张男女平等。

它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

它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

仙宗要义讲记(第一卷)

仙宗要义讲记(第一卷)

仙宗要义讲记第一卷修真养性有何难,全凭神定意勿乱,呼吸取得天地气,守玄能参天外天,明指透出玄中玄,则成逍遥紫金仙。

人命无常呼吸间,眼观红日落西山,阳间一遭空回首,一失人身万劫难。

巍巍不动一孤舟,大道分明何用修,自己原是金仙体,那须苦苦问根由。

玄中之妙妙中玄,奥法倒海於移山,若无救法乾坤手,妙合得过末劫年。

大道真口诀玄妙全由内外合,别看天地渺如梦,只在元神手中托,但愿各自心求静,同试奇遁笑哈哈。

道在保守用在玄,修者由身妙在天,那论地灵与法奥,只在虔诚性可参,目下风云紧又高,但凭天机末劫消,那怕浩劫从天降,至时善人得逍遥,须得勤功加修炼,借来天地灵与妙,安心静养三真气,崑崙门下祸不招,佛讲空法道讲玄,三教门户各有天,出家在家分内外,入世出世皆自然,道德伦理与信义,须当辨明判断言,诚心坚决参大道,苦心方求妙真言,访师拜师明师意,非是以道用金钱,敬师不可以外表,须当细心参机玄。

神仙与人有别分,内中暗存乾与坤,阴阳乃是天地理,全在呼吸并转轮。

大道虽玄理有评,妙功全在日常中,但能跳出色相外,即是金仙不老翁。

崑崙大道言玄虚,六通冲开性可出,玄功奥妙呼吸找,电冲灵台分仙俗。

修道秘诀偈道通天地有玄门,初步之法不离身,固精炼气养神性,天地借取长生存,三宝即是日月星,不可错悟佛法僧,水火急济风為引,三真会合气作缝,五行生剋找变化,能将三方一气通,洞中金仙几千世,皆是三才合一成。

参透玄机长生路,乾坤奥妙在内中,天地人中皆有窍,别把关窍当等閒,以针引线电引电,明师皆指玄妙关,科学哲学物合物,全在五行万物间,金鐘罩是玄气功,达摩禪师一觔经,练成武功气伤气,英雄难过七十冬,自古英雄皆早丧,可以从古细详情,气功乃是长生路,但在修者善用中,凡间绝无百年客,洞中现有千年翁,练气炼气不一样,只在参悟莫言明,非圣非凡亦非仙,不爱虚荣不爱钱,但凭先天一口气,夜居深山对月眠,虽是苦心坚耐守,炼成不老紫金仙,参明寿生一切事,不离阴阳五行间。

精选七个字的人生哲理名言

精选七个字的人生哲理名言

1、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2、贫居闹市无人间,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3、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

4、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官梦也闲。

5、人人有好唱的曲,家家有难念的经。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6、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7、毁身每是作恶日,成名皆在行善时。

8、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得系铃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鬼也不上门。

9、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10、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1、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2、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但愿有头生白发,何忧无地觅黄金。

13、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恩养儿女为防老,可怜天下父母心。

14、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

15、世物珠宝不为奇,访师学法悟玄机;口中吃的清净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弃尘淡世观自在,心离人间是非居!16、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17、知恩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

18、佳人有意郎君俏,红粉无情子弟村。

甜不过少年夫妻,苦不过鳏寡老人。

19、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20、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2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22、世事静观知曲折,人心甘苦见交情。

阅尽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23、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24、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25、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

26、如假设非常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

27、不做温室里花朵,要学风雨中雄鹰。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2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9、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万年。

30、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仓央嘉措名言名句(经典)

仓央嘉措名言名句(经典)

仓央嘉措名言名句(经典)仓央嘉措经典语录篇一1、我独坐在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2、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颠倒。

3、含情私询意中人,莫要空门证法身,卿果出家吾亦逝,入山和汝断红尘。

4、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5、新月才看一线明,气吞碧落便横行,初三自诩清光满,十五何来皓魄盈?6、死不瞑目的人就该睁着眼睛客观,过得不像话的人就该竖起耳朵听话。

7、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8、彻悟后,便去水中捞月,沿途花事轻浮,谎话香艳,我在起点与终点之间两全其美,却无法禅定一夜琴声,直至悠悠的琴声被暗香淹没,我才刚刚赶到到岸边,片刻之间,已被一缕清风绣在水面。

9、至诚皈命喇嘛前,大道明明为我宣,无奈此心狂未歇,归来仍到那人边。

10、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11、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

情郎。

12、鸟对垂杨似有情,垂杨亦爱鸟轻盈,若叫树鸟长如此,伺隙苍鹰那得撄?13、你是金铜佛身,我是泥塑神像。

虽在一个佛堂,我俩却不一样。

14、小印圆匀黛色深,私钳纸尾意沉吟,烦君刻画相思去,印入伊人一寸心。

15、思量昔日天真处,只有依稀一梦中。

16、纵使龙魔逐我来,张牙舞爪欲为灾,眼前苹果终须吃,大胆将他摘一枚。

17、深怜密爱誓终身,忽抱琵琶向别人。

自理愁肠磨病骨,为卿憔悴欲成尘。

18、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只为今生与你邂逅。

19、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20、想了想,一个好人,怎么活都活不好。

好了好了好了,见好就收。

21、密意难为父母陈,暗中私说与情人,情人更向情人说,直到仇家听得真。

22、羽毛零乱不成衣,深悔苍鹰一怒非,我为忧思自憔悴,那能无损旧腰围。

23、盗过佳人便失踪,求神问卜冀重逢,思量昔日天真处,只有依稀一梦中。

24、我被世俗隐瞒,转身又被自己撞倒。

从莫须有的罪名起步,行色简单,心术复杂。

修行不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去修的语句

修行不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去修的语句

修行不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去修的语句文章一:《修行,就在生活中》咱们常常觉得,修行就得找个深山老林,与世隔绝。

其实啊,这想法不太对!就说我认识的李大哥,他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事。

可他从来都心态平和,对人友善。

别人在堵车的时候发脾气,他却能安静地听听音乐,还说这是难得的放松时刻。

在家里,他也主动帮忙做家务,对家人充满耐心和爱。

李大哥这不是在修行吗?他没去深山老林,就在日常的生活里,修炼自己的心性,变得越来越豁达、越来越快乐。

所以说,修行不一定非要跑到深山里,咱身边的点点滴滴,都是修行的好机会。

文章二:《修行无需远遁山林》你是不是也以为,修行就得躲到深山老林里去?别这么想啦!王奶奶没去深山,可她的心却无比宁静和善良。

她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修得了宽容和慈悲。

其实,咱们也能像王奶奶一样,在生活的琐碎中找到修行的路,让自己变得更好。

文章三:《生活即修行》好多人觉得,修行得找个安静的深山,才能静下心来。

但真不是这样!就像卖菜的张大姐,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得很。

但她从不抱怨,对每个顾客都笑脸相迎,还总是给人多搭几根葱。

有人说她傻,她却说:“能给人方便,自己心里也舒坦。

”张大姐这就是在修行啊!她在忙碌的生活里,保持着善良和乐观。

文章四:《修行,近在咫尺》总有人觉得,修行得去深山老林,远离人群。

其实呀,大错特错!我有个朋友,叫小林。

他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但他总会抽时间看看书,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

遇到困难,他不抱怨,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

他没有躲起来修行,却在忙碌的工作中,不断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强和成熟。

这就告诉我们,修行就在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经历里。

文章五:《修行,就在当下》一说起修行,好多人脑海里就出现深山老林的画面。

但真没必要!咱小区的赵爷爷,退休后每天坚持锻炼,还主动打扫小区卫生。

有人问他为啥,他说:“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美!”赵爷爷没去深山,可他用自己的行动,让生活充满了意义,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滋养。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作文字优美,自然清新,意境恬淡,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以下是王维的山水诗,欢送阅读。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看淡官场。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和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时期,王维沉浸于隐居山林的宁静自在心境中,将其诗、画、乐、禅等方面造诣相融合,写下不少山水诗传世佳作。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寂静无人的山里,刚刚下过一场雨,初秋的黄昏,空气清新凉爽。

明月高挂天心,照进茂密的松林,洒落一地斑驳的树影。

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岩石上叮咚流淌,水波映着月色,闪动着银亮的微光。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几个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

亭亭玉立的荷花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荷塘月色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菲消逝吧,此时的秋色如此美妙,令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将秋日黄昏雨后山中的美景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美景,安乐于山林生活的禅意思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句强调了诗人的心意,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全诗不事雕凿,天然入妙,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宋诗举要》〕《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古琴,间或长声吼叫。

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恰有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洒下银白的月光,与诗人作伴。

修行何必去深山,红尘处处是道场!

修行何必去深山,红尘处处是道场!

修行何必去深山,红尘处处是道场!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串。

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

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我们能如此对待家庭,对待生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事?还有什么地方不是道场呢?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

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

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

《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

”所以家庭是道场,也是佛法的应有之义。

家是前生因缘的相遇与相续,是产生苦的源头,应该远离才能“修成正果”。

家,还是我原形毕露,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的地方。

我从未体悟到——家,亦是考验自己的试金石。

直到一周前,被儿子“收拾”后才明白,家人是修行的助伴和镜子,家庭亦是修行最好的下手处。

家庭是我每一次演讲必须涉及到的话题。

因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长远、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

在所有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道场,或者战场。

有德的人对家庭存在的问题,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好,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承担。

认为只要自己做好了,家庭就没事了,不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如果把责任推给家人,就会加大矛盾,最后就成为“公讲公有理,婆讲婆有理,讲来讲去没道理”。

有道不用说,有德不用讲。

张三丰《参禅歌》新注 张三丰参禅歌

张三丰《参禅歌》新注 张三丰参禅歌

张三丰《参禅歌》新注张三丰参禅歌《参禅歌》又名《打坐歌》,言性命双修之宗旨,在道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其文出自《玄要篇》,被《道藏辑要・毕集》所辑录。

今不揣冒昧,以龙门派一家之言作注此歌,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注:文中黑体字为《参禅歌》之原文。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玄关,又名中宫、黄庭,为性命之根,在人身天地之正中。

秘秘绵绵调呼吸。

丹家呼吸用自然呼吸,断非拨弄口鼻。

呼吸在丹书中称为“息”,正如张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云:“但安神息任自然。

”学士初打坐,只要不使呼吸过粗,匀细深长即可,此即为“调”。

一阴一阳鼎内煎。

一阴,指离中之阴,此为真阴,又名真汞或后天之�;一阳,指坎中之阳,此阳为真阳,又名真铅或先天之�;鼎,为心位、离宫;煎,须用炉火。

故丹家立鼎于心位,安炉于肾位,一阴一阳在鼎内相互煎熬,结成一粒紫金丹。

性要悟,命要传。

学士要悟自性本空,原来无一物,不要妄起执著,如执著自我,则不能超脱。

混沌之时,何曾分出你我?命功必要明师心传口授。

无真诀,难以修命长年。

休将火候当等闲。

火,为离火,喻后天之罴;候,指采药之候,分一二三候。

一候,活子时至,用无孔双吹之法收得元精;二候,正子时至,用采药下手法得此先天甘露;三候,药老,元精化为后天有形之精液,顺阳关而排出体外,可生人,不行作丹。

《悟真篇》云:“见(音“现”)之不行用,用之不行见。

”此火候必需明师耳提面命,才能得其真旨。

火候之妙,虽愚昧小人,行之立跻圣地。

学士须广修德,以得明师之青睐。

闭目观心守本命。

双目微闭,观心位南海。

“守”之一字,为双目之神光紧盯中宫。

本命,为元精,学士应勿纵欲,以保此真精。

清净无为是根源。

平常清净无为,平常心即为道,知足常乐,此为炼己之功。

炼己不纯,于活子时�动时无把握,必以清净之心待之,炼得见色不动,方为纯熟。

己,为离中真阴,为性,为己土。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坎中一点,为坎卦之阳爻,为真阳;往上翻,为取坎填离。

历代得道高僧及名家谈禅论道诗赏析

历代得道高僧及名家谈禅论道诗赏析

历代得道高僧及名家谈禅论道诗赏析历代得道高僧及名家谈禅论道诗赏析佛在世时我沈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古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憨山-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鸟巢-未曾生我我是谁,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朦胧又是谁。

石火电光时几何,总因恩爱受折磨;若人识得真假性,罪灭心忘出网罗。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

-憨山-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

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朱元章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黄檗-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云盖-一条官路坦然平,无限游人取次行;莫谓地平无险处,须知平地有深坑。

-慈怀-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归心;直绕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

-梵琦-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憨山-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古德-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憨山-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君闲看几十年。

-跋陀罗--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导读: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道观里拜神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修行书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

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总不免是在逃避问题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静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

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与欲望、无常与情绪苦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

简而言之,只要你专注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所以,只要如实、认真、带着觉察去生活,试着时时刻刻检查自我,丢弃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以一颗清净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师。

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问题是道场。

*一、奉献是修行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

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

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

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

宣化上人的100条修行开示

宣化上人的100条修行开示

宣化上人的100条修行开示1.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

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2.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3.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4.我们修行,群居防口,独坐防心。

5.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

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7.有所执著,就是人心。

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8.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9.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10.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11.修道人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

12.修行更不要争权夺利,争做领袖,支配别人,在师父前求表现。

13.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讲话……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因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

14.凡有所求,即是污染。

15.“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睹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可是我们一到考验的时候,往往就考不上,就落选了。

16.修行人,主要能忍骂、忍打、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

17.修道人无论用什么功,念佛,念咒……都不要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种贪心,有了贪心,就障碍智慧、灵感与自性光明。

18.舌有说法的功德,也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说是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19.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2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21.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修行何必在深山的成语

修行何必在深山的成语

修行何必在深山的成语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禁中》。

和“修行何必在深山”意思相近的成语是“大隐隐于市”,即隐于市井。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在喧嚣的城市中,也可以修行、提升自己,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老林中去。

修行何必在深山的同义词或类似表达有以下几个:
深藏不露:比喻人有深藏不露的才华或者品质,不轻易表露。

卧虎藏龙:形容人才济济,高手隐匿的地方。

隐于市井:指隐藏在市井之中,不被人知,形容低调而不张扬。

静修于心:指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在的修行和提升。

这些成语或表达方式都与“修行何必在深山”有相似的含义,即强调内在的修行和提升,不必过于依赖外部环境。

除了这些词,还有这些词语都与隐居、避世、修行等概念相关,表达了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
避世绝俗:指脱离现实生活,不与世人交往,过着隐居生活。

长林丰草:形容深山老林中草木茂盛,环境清幽。

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或者形容隐居在山林之中。

杜门晦迹:指隐藏行踪,不让人知道。

杜门绝迹:指隐居不出,与世隔绝。

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或者形容隐居在山林之间。

总的来说,这些词语都是描述隐居、避世、修行的生活方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道观里拜神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修行书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

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总不免是在逃避问题……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静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

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与欲望、无常与情绪苦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

简而言之,只要你专注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所以,只要如实、认真、带着觉察去生活,试着时时刻刻检查自我,丢弃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以一颗清净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师。

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问题是道场。

一、奉献是修行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

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

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

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

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二、家庭是净土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

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

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淡,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三、修行要修心道教历来重视修心,认为「修心」乃是明道的枢纽。

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守静」才是「归根复命」的宗本,正是点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奥。

萧天石先生曾说:「虚极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

」关于「修心以明道」的具体行持,南华真人在《庄子•人间世》中对「心斋」的修道方法进行了阐述。

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由南华真人「心斋」所揭示的「修心在明道」的功夫,不仅成为道门修心澄心以体道明道的理论基础,更为后来的修道者所奉行与阐扬。

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

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你才能够自在。

你真正有了慈悲心、修道心,不但天尊会加持你,就连山神土地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

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四、修行在心方能解脱其实,修行和生活、工作并不矛盾,觉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走寻求,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

神就在心中,真正的神就是自己的心。

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认真学,坚持修,好好学,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够解脱。

修道在修什么,修道首先就是在修心。

修道首先要有一个修道的心,有了道心什么都能得到。

修道其实就是在修心。

比如,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好人。

不是一时就能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道者,一创而终。

「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好比大海的水一样,什么事情进(到心里)来能容得下,这样的话,道、身体等各方便就都提高了。

若是什么都容不下,怎么能修道呢?「真心清静道为宗」,将道这个宗旨装在心里,根扎的稳稳地,逐渐就提高了,自然也就容下了。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若是心里不平静,怎么和谐呢?自己都不能和谐,怎么能与别人和谐呢,怎么能容得下呢?只要一心一意的修道,「恭敬一切」,不愁衣食,自然就达到(和谐)了。

道家修行的水之三性清虚子:《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这千古圣言,老子淡然地说:上善若水。

两千多年过去了,轻轻一句上善若水,至今仍然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法则。

老子堪称“水哲学之父”,他将水融合于道,把深奥的宇宙人生真相通过水这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阐述。

在人生的旅程里,当我们疑惑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水知道答案!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无欲,不争,柔弱。

正是这简简单单的水之三性,却如指月之手,为我们道出了修行人最为关注的安心的大法门,我们称为“老子安心六字诀”,即“无欲,不争,柔弱”。

人的一生,从单纯到纷乱,是自然获得;而从复杂回归简单,却是修行的结果。

生活这口大炼炉,在外锻炼我们的身,在内淬炼我们的心。

我们或被动或者主动地修正自己,去顺应生活,去获益于生活,去掌控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找寻并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让自己获得足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力量,获得生命的喜悦。

我们修行的初心是离苦得乐。

活在喜悦中不仅仅是生命彼岸的果实,更使我们在修行途中能够欣赏到感受到的路边盛开的鲜花,它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呼唤,本能的渴求。

活在喜悦中有个前提,那就是心安。

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厦的基石,心定则静,静而后能安,安则喜悦生。

心若不安,则精神涣散,种种烦恼苦闷,不召自来。

宋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对于幸福的理解最有现实意义,他在《无门关》中说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幸福不远,心若无事,幸福就在眼前。

我们之所以在烦恼苦海中不停地翻滚,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挂碍,有挂碍故。

我们知道,儒释道虽学术内涵不同,但关于人生的终极智慧,却万源同宗,在最高层面上惊人地一致。

心安是什么?心安就是《心经》上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要心安,就要去心头之挂碍。

智慧的老子觉察到,对于凡人来说,外若有事,内要无事,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最根本的方法是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做到外无事,倘若外无事,自然而然,内无闲事上心头。

我们内心的烦恼,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欲望。

有求则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开悟的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无烦恼,无欲是根本。

无欲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贪念是无始以来人身上最强烈的习气,多得为乐,爱占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贪念与不知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

去贪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反观自己,无为而无不为。

知足知止是老子留给我们在人生旅程中行走的指南针,“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雄,守其雌”,“知足者富”,他再三告诫我们要少欲无为,如此身心方能得定,由定而得安乐。

老子进一步指出“无欲”是一种“虚”。

老子认为,人心原本是清静圆满的,是“虚静”的,受后天种种欲望的干扰而变得浮躁不安、相互争斗,因而人们需要排除贪念,舍弃内在的私欲,抛开外界的干扰,回归到本初的清静空明,达到人之本性而“观复”。

“‘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

”“复”即是复归、返还,回到最初的状态。

要“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观复”,才能“无欲”,所以,“无欲”不是形式上表现的没有欲望,而是心境的清静空明的“虚”态,一种身心真正自在的状态。

无欲必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和行动上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不争。

老子敏锐地觉察到,如果说贪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那么争就是贪念落实的过程,它如一股狂风吹向我们的心湖,争不止,心不宁。

老子反复劝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不争而自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世间无常,不争名,不争利,则不为名利所累。

心无欲,行不争。

内心喜悦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

无欲,不争,如捆绑在我们身上的两道绳索,面对人生险境,它能让我们止步不前。

身不涉险,内亦相安无事。

然而,真正要达到外无闲事上心头,还需要一个护身符:柔弱。

再有力气的壮汉,伸手到水缸里抓一把水,抓得越紧,越一无所有,再锋利的宝剑,挥刀断流,亦不能如愿。

柔弱胜刚强不仅仅是水的特性,更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智慧。

可以说,贵柔尚弱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吕氏春秋。

不二》中载“老聃贵柔”,老子认为,万物盛极必衰,刚强是败亡的象征,壮盛是衰落的征兆,柔弱则是新生的标志,是生命力的体现,换言之,万物刚强意味着灭亡,万物柔弱则意味着长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把“柔弱胜刚强”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普遍有效的方法,告诉人们应该使自己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和状态,凡事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能延缓乃至避免向刚强的转化,从而维持相对的长久,避免“自遗其咎”福生无量天尊“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是道家自我心仪的境界。

深知“无为”固然难为,“清静”其实也难真静。

平生性子急,对清静倍感仰祟,常常为一时的躁动而懊恼不已,备感‘静’之难能和可贵。

说起清静,不由让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幅万籁俱寂,空旷虚灵,清幽恬静的诗情绝景,令人感受到,至清至静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无念则静,静则通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