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禅修行问题汇总答疑

合集下载

《法谈问答》(一)

《法谈问答》(一)

《法谈问答》(一)《法谈问答》(一)《法谈问答》(一)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2月11日B隆波:住寺庙的人,先做禅修报告,时间非常紧。

居士1:顶礼隆波!我平时非常散乱,可是一开始打坐,心就完全落入不活跃的状态。

(不活跃的心,如同熟睡无梦的状态,经典称之为“有分心”。

)隆波:这很正常,散乱到了极点,就会想睡觉。

因此,心非常散乱的人,一旦打坐就会睡着。

如果想要让心有力量,让心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不出现那种状况,就要在日常生活里频繁而努力地保持觉性,那么在打坐的时候才不会轻易睡着。

你的情况像是心已经累到了极点,需要休息,无法阻止它发生。

有些人甚至会形成惯性——每一次打坐都会睡着,觉知非常微弱,直到心完全粘着于这个状态。

一旦从中退出来,又会比常人更加散乱。

因为太散乱了,心就干脆跑去睡觉,睡得过多而后从中退出之后,心又会极度散乱。

所以,要多多努力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性。

努力地觉知,努力地觉知。

到了打坐的时间,心才不会睡着。

假如我们在睡觉之前的打坐总是习惯性地睡着,那我们就要改变打坐的时间,因为那时候打坐已经嗜“睡”成性了。

比如:我们可以清晨稍早点起床来打坐,慢慢地改变习惯,否则就会一直止步不前——十分散乱又极度昏沉。

“散乱”与“萎靡不振”是相对的情形。

佛陀教导说:诸位修行者,心有贪,知道有贪;心无贪,知道无贪。

这是一对。

第二对:心有嗔与心无嗔;第三对:心有痴与心无痴;第四对:诸位修行者,心散乱,要知道散乱;心萎靡,要知道萎靡。

你的情况是,正好与这一对相符。

这是非常特别的——心散乱是痴;萎靡不振,无法接收所缘,也是痴。

因此,你需要“刺激”自己,在日常生活多多地觉知,如此才能够切断恶性循环,否则,不是散乱就是萎靡昏沉。

好,下一位。

居士2:顶礼隆波,我是第一次住在寺庙。

感觉自己观心的时候就像在做固定形式的练习,只不过觉得好像练习一直在持续。

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见念头,好像它们是自己冒出来的,有时会跟随念头跑而想入非非,也有时能够及时地知道,就可以放下,就是这样交替进行。

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2

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2

宣隆內觀禪修法問答-2(摘錄自《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六章宣隆大師,多謝作者傑克‧康菲爾德的公佈及翻譯批准。

譯者:梁國雄居士)問1在深呼吸禪修時,為什麼在最初的數分鐘內,我們會覺得非常疲累,若繼續呼吸下去,不多久就會減少這種疲累的感覺呢?(譯者註:深呼吸是指進行禪修第一階段時,為了方便專注鼻孔末端的觸覺而進行的強烈、平均而又有節奏感的深呼吸。

)答1當呼與吸不平均時,我們是會覺得疲累的;因為我們通常是呼比吸較強一些。

所以吸氣時要稍為加強或加長時間一點,一旦建立起平均和有節奏感的呼吸時,我們就不會感到疲累。

事實上,我們是可以持續地深呼吸一段長時間的。

問2為什麼(在進入禪修的第二階段時)我們要以吸一口氣後停止呼吸呢?答2好讓我們把力量凝聚起來,與(最明顯或強烈的)「感覺」角力和搏鬥。

如果以呼氣來停止呼吸,我們會較易鬆弛和懈怠,這對建立和維持專注並不好。

問3當我們以某些坐姿禪修時,會有強烈的感覺―─例如抽筋,我們是否要坐到這些感覺消失?而這種感覺又會持續多久?答3是的,我們要維持坐姿,直到所有感覺消退為止。

時間的長短會因人而異,有些人祇需花很短的時間,而有些人卻要花上數個小時。

要知道:任何生起的感覺都是自然的,我們不必害怕,祇需繼續專注和忍耐即可。

我們應堅持不動地坐著,並保持對感覺的專注,直至它們完全消失為止。

問4有時在最明顯、強烈的感覺減退後,仍殘留著一些麻木的感覺,舉例說在腳上,我們是否要持續禪坐至這些感覺也消失為止呢?答4是的,你們應持續禪坐至所有感覺也消失掉。

也許你們仍要坐上一段頗長的時間,才可以令所有感覺消失;但是,這是必須的。

當然,若你們能建立起嚴格且強勁的專注力時,就可不必花那麼長的時間。

專心致志是重要的。

問5但是,假如我們沒有時間坐這麼久,是否可以在這些麻木的感覺尚未完全消失之前停止?答5可以的,雖然這樣做並不好,因為你們的身體仍會感到粗重,你們的心仍未完全淨化。

如果沒有充足時間,開始時可不必呼吸太久,這樣感覺就不會太顯著,而你們亦可不用坐很久就可令那些感覺消失。

动中禅第五日法谈

动中禅第五日法谈

动中禅第五日法谈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觉性来听讲。

经过不断地练习,有的学员开始有了不同的体验,不管是觉得身心沉重、或觉得身心轻盈,所有的这些现象都不用在意。

只要平稳地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你将超越种种感受,而往上提升。

只有强而有力的觉性,才不会被苦受、乐受所拉跑,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

2. 在平稳而强大的觉性中,自然具足种种好的心性品质:慈悲、智慧、正定、平等心、喜悦等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另外去找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

当你的觉性增强,智慧自然呈现出来,心中的烦躁就日渐减少,不需要再从心外去寻求智慧了。

3. 有的禅修方法,强调爱心与慈悲﹔动中禅并不忽视爱心与慈悲。

我们培养强的觉性。

在强的觉性里自然含有种种好的品质。

智慧、爱心、慈悲、喜悦、安详全在觉性里面。

此中,又以智慧为前导。

爱心与慈悲若没有智慧作前导,会产生痛苦,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譬如,作功德、放生等行为,这些是世俗上的做善事。

但是如果我们仍有痛苦存在,仍在生死之中轮回,那就有所不足。

我们必须培养出觉性与智慧。

在做这些善事的同时,要以觉性与智慧来做,才不会有问题。

4. 经由动中禅的不断练习,使觉性不断地提升,禅修者体验到名色、看到心性后,仍要一直培养自己的觉性,使七觉支圆满。

七觉支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等七个菩提分法。

此中,以觉性为开头,时时保持正念,便是念觉支。

以觉性来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便是择法觉支。

不断培养觉性以出离痛苦,这是精进觉支。

接着会生起内心的喜悦以及身心的轻安,这二种是喜觉支及轻安觉支。

将觉性持续如环链,没有散乱,这是定觉支。

最后,在强大的觉性下,对顺逆境能够心住于平等,这是舍觉支。

在七觉支下,禅修者将初次体验到涅盘境界,拔除了身见、戒禁取及怀疑等三个烦恼,而成为圣人。

将觉性不断地培养,会有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的出现。

这就像将树的种子不断地灌溉,就会长出根、茎、叶、花及果一样,这是自然的道理。

18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肆、生死轮回与涅盘

18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肆、生死轮回与涅盘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肆、生死轮回与涅槃肆、生死轮回与涅槃问:学习“动中禅”跟我们的生、死有什么关联?答:会让你了解生跟死。

如果有觉性,就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死”是怎么回事。

“身”的生和死是怎么回事,“心”的生和死是怎么回事。

就会知道,知道到完全没有疑惑的地步。

这个世间充满了无明,如果我们知道了、明白了,要依照所知道的、明白了的来说,有时候是不行的,所以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好好地练动中禅,所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就会知道、明白,会看到真实的、不真实的;看到假的、还有不是假的。

我们现常常把假的东西当真的,被迷惑住了,在心里把不真的东西当真的。

要好好地认真练习!问: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涅槃?答:涅槃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死,还有再生就不是涅槃。

涅槃是没地方可去,也没地方可来。

打个比喻,像这手紧握,好像里面有东西,可是一打开里面却什么都没有。

涅槃是没办法说的,如果要说,只好用名相来解释,但是,不亲自学习,不但没办法了解名相,还会执着名相,在名相里迷失了,被名相覆盖住。

超越名相,破名相而出,就不会执着,不会迷失。

自在了,不会沉重,不再黑暗,心会非常的轻,非常舒服。

生而为人,能够超越出来,生命是非常自在的,像被关住的动物放出来一样,很自在。

生而为人,有这个身,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让生命成为自由的。

色身是父母生的,自己不知道,是父母告诉我们哪一天生的。

这身体也不知哪一天会死。

觉性圆满时,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色身会死。

问:什么状况之下会生?答:无明让我们生,明就不生,没办法对治无明就会再生。

来练习就要对治无明,要来培养觉性,否则就会再生。

假如这手背是无明,会带着我们再生,培养觉性以后,就可把它翻过来变成明,不会再生。

问: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不再受生?答:像这样在动中培养觉性直至圆满,你将不会再生。

问:我们死后会去哪里?答:我们从未存在,要去哪里?问:隆波提到看见自心清净平稳时,就是涅槃的境界,请问这样的涅槃与练习后的涅槃有何不同?答:现在我们体会到的是短暂的涅槃,至少知道这是短暂涅槃的滋味。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贰、正确方法四、心中不默念,不标记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贰、正确方法四、心中不默念,不标记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1 / 1 12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四、心中不默念,不标记.txt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绝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四、心中不默念,不标记
四、心中不默念,不标记
问:心里如果有一个节奏跟着动,这样可以吗?
答:只要觉知手的动作,不要管那个节奏。

问;念佛或持咒时可以同时练习手部动作吗?
答:如果一定要念佛或持咒,先念完佛或持完咒后再练习手部动作。

问:初学的人常常正念不强,觉性不足,所以在走路或做事情的时候都妄念纷飞,隆波是否赞成在开始的这个过渡阶段,用默念的方式来辅助,或强化这个觉念?比如说:手举起时默念“举起”,脚跨出时,心里面默念“跨出”,跨左脚就念“左脚”,跨右脚就念“右脚”,可以这样辅助或强化觉念,渡过刚开始的那个阶段吗? 答:行、住、坐、卧的时候,知道自己在行、住、坐、卧就好了,不需要去想现在在做什么。

这个方法不要默念或标记。

这个方法是要“知道”,有“觉性”(sati )。

只要知道、有觉性就好了,不用默念。

在行、住、坐、卧之中,知道自己在行、住、坐、卧,不需要去默念“我现在在睡觉”,知道就好了。

你要说是单纯的内观也可以,没有别的东西,就是单纯地知道。

要培养的是这个觉性,如果去默念或标记,那就表示给它加上东西了。

动中禅不要这些,全部把它去掉。

问:隆波强调的就只是单纯的知道。

动中禅的特色就是单纯的知道?
答:是的!就只是单纯的知道。

就是这么简单。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

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

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

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

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五盖也指财色名食睡!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

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

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

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

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

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

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

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

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

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

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

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

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

茶与禅的修行想一想辨一解问题回答

茶与禅的修行想一想辨一解问题回答

茶与禅的修行想一想辨一解问题回答1、禅修有两个要点,一是专注,一是觉察。

现代人多半都在散乱中,东想西想,心猿意马,根本管不住自己。

这就使得我们很累,却无法休息。

专注,就是为心定一个锚,安住于此,不再四处飘荡。

2、从茶会来说,茶就是我们的锚,是安心的所缘。

我们除了领会茶的精神、境界、生活美学,还要学会专注地泡一杯茶,专注地喝一杯茶。

3、本次茶会介绍了实操方面的技术,如泡茶七事、营造环境七件事等。

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帮助我们摄心,不是为了泡茶而泡茶,也不是为了布置场地而布置场地,而是通过种种手段收摄六根,把向外追逐的心拉回身处的空间,拉回当下的茶席,拉回手中的茶,最后拉回内心。

现在人的心太野了,没有相应的善巧,心是难以安顿并专注的。

4、仅仅专注还不够,进一步还要训练觉察,唤起内心清明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清净心,这个心永远都在。

修行所做的就是认识它,熟悉它,启用它,所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5、当然,我们现在很难直接体会本心,但可以从意识层面,体会心清明时产生的觉察力。

当心因为专注而静下来,我们就能觉察泡茶、喝茶的整个过程。

从注水到出汤,从举杯到闻香,再到喝下茶汤,感受茶的冷暖,以及进入身体的过程,始终保持觉察,但不作评判,没有贪著。

6、当我们学会专注和觉察,就能摆脱对形式的执著,将喝茶与正念禅修相结合。

在做茶会的过程中,既注重茶的品质,注重器具和环境营造,又不陷入执著。

7、茶道之所以备受推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难以触及的禅院修行带给了民众,为世间和出世间建立一个连接。

让人们可以在茶汤中体会禅味,在尘世中感受清凉。

动中禅第二日法谈

动中禅第二日法谈

动中禅第二日法谈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觉性来听讲。

经过不断地练习,在觉知肢体动作的同时,你已经或多或少地经历到五盖:贪欲、瞋恨、昏沉、掉举以及怀疑,这五种心理的呈现与消失。

你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的觉性就逐渐增强。

当你觉性强的时候,五盖就不会生起,当下你的内心就非常平稳,如同大石头,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受风雨的影响。

泰文所说的戒律,就是用不动如石作譬喻。

因此,只要我们有强的觉性在,自然就有戒律而不会受贪心、瞋心的影响,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佛法上的戒条非常多,在家众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出家众中,沙弥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250多条戒等等。

戒条有这么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表面守戒,而内心却正生起贪心、瞋心,那么就不算是守戒清净了。

因此,动中禅对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内心能时时具足觉性,使内心稳如泰山,那么不用勉强、不用造作,戒律就自然守住了。

例如,在动中禅的禅修期间,你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念念分明,当下没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杀生。

当下,没有贪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偷盗、邪淫。

当下,没有愚痴的生起,自然不会去讲妄语、自然不会去饮酒。

这样,五戒自然就守住了。

如果天天都能维持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天天就能守戒清净,天天内心就安稳如大石。

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非常努力地培养觉性,使之持续如环链。

能够努力地培养觉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四种正确的努力、正确的精进。

第一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恶法”断除掉。

例如有人沉迷于赌博,就要努力断除,不再赌博。

第二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恶法”不生起。

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力保持永不喝酒。

第三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

例如你尚未培养觉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

第四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善法”不忘失。

例如你已经培养出觉性,要使它一直持续增长,使自己每一个当下都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3.当你努力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你就在实践四正勤。

僧伽鼎然在线解答禅修疑惑系列(一)

僧伽鼎然在线解答禅修疑惑系列(一)

僧伽鼎然在线解答禅修疑惑系列(一)问:怎样持久坐禅心不妄动?僧伽鼎然答:不求身相持久不动、不求心念持久无想,不求身心持久安乐,就是好坐禅。

若求身相持久不动,身相无常,虚妄之身有何可求?岂不愚痴!若求心念持久无想,心念生灭犹如幻影皆为虚诳,虚诳之心有何可求?岂不愚蠢!若求身心悉皆安宁无有动摇具足愉悦,身心假合因缘聚集皆为不真,不真身心有何可求?岂不幼稚!但求坐禅唯心无住,无住之心不生虚想,不生虚想则无幻境,无有幻境心识寂凝就是好禅,倘若如此坐禅就是持久。

持久坐禅不持久心,若心正直何须坐禅?心若不正方便禅坐方便求正,一切禅坐悉皆虚妄。

能够了知一切禅坐悉皆虚妄而后再坐则无所取就是正心。

又问:既然一切禅坐悉皆虚妄何必再坐有何意义?僧伽鼎然答:一切禅坐悉皆虚妄不虚妄心,心不虚妄就是坐禅。

如此之心本真之性何来虚妄?若言风雨雷电悉皆虚妄不虚妄空,虚空有何虚妄可言?有何不虚妄可说?有何说与不说虚妄不虚妄?因此,心不幻化则不虚妄,不虚妄心即是坐禅。

所以才说能够了知一切禅坐悉皆虚妄而后再坐则无所取。

心若有取不名坐禅,坐禅心不取不取也不取。

问:打坐为什么老是妄想纷飞呢?怎样才能不妄想纷飞?僧伽鼎然答:妄想纷飞的是不真的心即还没有被彻底降伏的意识心在作祟才会导致你在打坐时总是妄想纷飞。

这就像你身处嘈杂的闹市感觉十分焦躁和烦躁,外界固然有影响但还是你定力不够容易被外界所滋扰。

这说明当你面对外界环境时内心总是有所浮动的,若处于好的环境则人安乐若处于坏的环境则人郁闷,这说明外在环境的好坏是由你用何种心态来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修心。

修心就要静坐善思或禅思,於内先安抚不起太多的妄动,於外就会逐渐平稳下来。

这就像自己先学会走路就不会摔跤然后再教他人走路岂不更好!倘若你认为在静坐中心非常安宁可是一下坐面对外界就烦乱了。

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彻底安抚内在所以才会导致外在的烦乱。

这就像你认为你学会了走路就想去帮助他人结果自己跌的更惨。

禅修中遇到的十二个问题

禅修中遇到的十二个问题

问题一:身体上的疼痛没有人会喜欢痛,但人人总会在某些时候有一些,这是人生普遍体验之一,而且,在禅修之中,痛一定会以某种形态出现的。

处理痛的过程可分两步:第一,如果可能的话,把痛完全消除,或把它减至最低;第二,假使仍有痛残留不散,就把它作为禅修的对象来处理。

第一步是从身体上着手,痛也许来自某种疾病,例如:头痛、发烧、损伤、或是别的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在你开始禅坐之前,最好先采用常规的医疗,例如:吃药、涂点药膏、或使用惯常的方法。

此外,有些疼痛是与特定的坐姿有关的,如果你从未试过长时间在地上盘腿而坐,那就需要一段适应期了。

少许不舒服是会有的,那几乎是无法避免。

针对身体不同地方的疼痛,可有不同的特别缓解方法,例如:若痛在小腿,可检查一下你的裤子,如果它是太紧或太厚,那可能是问题所在,试换一条裤子看看;坐垫也要检查一下,它应在压扁后有三吋高左右;如果疼痛在腰部周围,就要解松你的腰带;疼痛若在后腰下部,你的坐姿可能有些不对,如懒散地坐着一定不会舒服的,要挺直身子来坐,不宜太紧张或太僵硬,但要保持脊椎正直;颈部或后背的疼痛有几个来源,首先是不正当的手部姿势,你的双手应舒适地放在你大腿区域的上部,不可把它们拉近到你的腰部,放松你的手臂和颈部肌肉,头部不可向前垂下,要保持头部平正,且与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线。

如上述般调整之后,你也许还有些疼痛残留未散,那么,就要试行第二步了,即把疼痛作为你的禅修对象。

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动,只须专心地观察着它。

当疼痛变得剧烈时,你会发觉,你的注意力已被它从气息(原本的禅修对象)拉到它那里去了,不可还击,只须让注意力轻易地滑动至那简单感觉之上,然后全然地进入那疼痛之中,不可阻挠那时的体验,要探索那个时候的感受,要超越你的逃避反应,还要进入那感受之中,体验着那感受里面的单纯感觉。

你会发现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单纯的感觉──疼痛本身,第二样是你对那感觉的抵抗。

抵抗反应有部分属心理、有部分属生理,例如:围绕疼痛区域的肌肉紧张属生理那部分,放松那里的肌肉,将它们逐一地彻底放松,也许此步骤本身已把疼痛大大减轻。

11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三、轻松觉知动作

11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三、轻松觉知动作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三、轻松觉知动作
三、轻松觉知动作
问:我很专注地在听师父说话,这样有没有觉知?
答:如果拳头是轻轻握着没有用力,这样就表示有觉知,是没有用力,轻松地觉知。如果是紧紧地握着,就表示是专注。如果刚刚听的时候,不是非常地用力,不是非常专注,而只是轻松地听,那就是觉知。这个要领用说的不容易了解,一定要自己来练习,有了体验,才有办法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如果继续练习有了觉性,不用问别人,自己就会知道,可以回答自己的问题。
问:练的时候,怎么分辨当下自己是不是带着觉性?
答:练手部动作的时候,知不知道手正在动?做事情的时候,知不知道正在做的事?如果知道,就是带着觉性,不知道不是。
问:动中禅主要是要培养我们的觉性,但是又不能太专注,就好象一只鸟抓在手上,抓太紧了,它不能呼吸,但是太松了,它又会跑掉,所以觉性和专注之间应该怎么拿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佛陀说要中道,在中间,正行道,中道行,要刚刚好,但不要太紧。要专心,要适度的专心,不要过度的专心;要平常,要舒适的,太过认真也不好。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就是很紧绷,做什么事都太紧、太认真;如果做什么事都能轻松、舒适,用平常心去做,这样就是有觉性的人。

动中禅生活觉知精要

动中禅生活觉知精要

动中禅生活觉知精要让我们清楚的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自觉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苦的生起源自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我们不将生活与禅修分开。

每当有空闲的时间,就练习正式而规律的手部动作或来回经行。

工作时就觉知自己肢体中一个部位的动作,例如,在洗盘子时,就觉知擦拭盘子的那一只手的动作。

走路时,就觉知往前移动的那一只脚;等候公车时,就觉知手掌指头的动作。

◎正念动申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及任何活动中练习。

每一众生都有清净自然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佛性。

这个方法,要我们时时活在当下,把我们的觉性唤醒。

我们将看清自己当下的身与心,看清自己的念头。

而念头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人们由于念头而哭或笑。

他们只知道有念头生起了,却看不清念头。

如果只「知道念头」,就会给念头拉着跑,而不知道如何摆脱,结果就哭哭笑笑。

◎如果我们有强的觉性,我们就能「看清念头」。

能看念头,念头就会停止。

因而,可以摆脱妄念,达到灭苦的目标。

正念动中禅的目的是培养出一颗稳定而健全的心,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对生死不再有疑惑。

这颗健全的心,不只利益自已,也利益周遭的人。

动中禅很简单,没有任何典礼、仪式,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

我们慢慢地做下去过去的疑惑会慢慢消除。

这个保证,可是要练,如果不练,不能了解啊!如果练了,保证一定会知道的,不用拿那些经典来读、来钻研,一样可以了解,因为它从实践当中升起,从修行中升起。

智慧有三种。

第一种来自听闻,闻慧;第二种来自阅读思考,思慧;第三种来自实修,实际的修持。

[VIP专享]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

[VIP专享]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

觉性是所有疑惑的解答Luangpor Thong即使你听了别人说法,或者是你看经典,但还是不能真正的解除心中的疑惑。

如果要真正解除疑惑的话,要自己实修、自己练习,你才有办法真正解除疑惑,所以为什么一直告诉你要好好用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无惑,现在你的疑惑还是有的,因为你的觉性还不是很强。

隆波甘恬问答摘要1、问:为何要睁开眼睛练习?答:动中禅强调自然。

日常生活中眼睛是睁开的。

睁开眼睛练习是为了便于在日常生活中仍能保持觉性。

此外就是可以避免昏沉。

闭眼练习容易贪图舒服,开眼较精进。

当然,这是对初学者而言,如果,觉性强到某种程度,睁眼闭眼已无分别。

2、问:坐禅时手是否必须到达固定位置?答:因人而异。

手移动的速度、幅度、位置均不必刻意固定,重要的是觉性的点要清楚,不要快到模糊不清,同时要注意动作不要流于机械式或韵律化。

昏沉来时,可以稍稍加快速度以对治;昏沉消失,则回到原来速度。

3、问:经行时觉性放在身上哪一点最好?答:初学者放在腿的某一个部位上,例如脚或者小腿,待觉性强了以后就能觉知到整个腿。

4、问:坐禅时身体会痒,如何处置?答:此法讲求自然,不必刻意忍耐身受,带着觉性去抓痒也可以。

5、问:动中禅的练习,觉性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答:是连续的14次觉知。

如同项链一般,由分开的珠子串成,而非成线状的连续。

如果是像串线般连续觉知下去,会很耗神。

6、问:要练习到何时才有觉性?如何使之生活化?答:老实做下去就对。

刚开始的觉性是想出来的,不够明显,只要踏实练习,自然就会转强。

以行禅而言,平均每小时可以走四千步,意即可以达到每小时四千次的觉念;如此功夫日深,如吃饭、穿衣、脱鞋均是。

并不是只有从动中禅的动作中得来的觉性才能拿到生活中去用。

这套动作是为了让觉性萌芽茁壮。

觉性未开发前,生活中只有“痴”,随着觉性渐增,痴心会渐减。

7、问:觉性是否先于动作出现?答:初练习时不要去分别,于动作前提起也好,于动作之后才发生作用也没关系。

岩松老师:动中禅修行指南(一)

岩松老师:动中禅修行指南(一)

岩松⽼师:动中禅修⾏指南(⼀)记得隆波⽥长⽼的话,永远回到动作上来,那是安全岛。

感觉是靠不住的,⽤感觉所知道的是虚妄的。

觉知就是直接去知道,不是⽤第三者(感觉)去知道。

⽤觉性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觉性去看⽅可切断轮回。

觉知与感知⼀字之差,差之毫厘失之千⾥。

为什么岩松⽼师⼀直强调两个动作间的那个停很重要。

以前不明⽩,后来明⽩了,因为觉性慢慢增长后,那个停顿可以把我们从妄念中拉出来,然后回到⼿部动作,也就是回到当下。

那些不教导利⽤肢体的动作培养觉性(⾝念住),只是⼀味地教导观⼼和看念头的⼈,对于当代⼈来讲,⽆疑是在教导⼀个瞎⼦如何去看东西。

那些没有培养出强⼤觉性的⼈,如果直接去观⼼和看念头,⽆疑是在拔苗助长。

动中禅开始是觉性,中间是觉性,最后还是觉性。

有⼈认为动中禅太简单,修法上缺少观⼼和观念头,不够圆满,那是因为他并不真正了解动中禅。

所有真正了解动中禅的⼈会知道,动中禅是⼀个简单、直接、圆满的修⾏体系,不需要添加任何内容。

四念住中的“⾝念住”是最粗重和明显的,也最容易被观察。

由于当代⼈烦恼深重,⼼变得迟钝,所以从⾝念住⼊⼿是最容易的。

由于⾝根和触尘的“接触”是明显且平淡的,⼼对此不会产⽣喜欢和排斥,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因此修习⾝念处不容易引⽣出新的贪嗔痴。

反之,在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够强的平等⼼(觉性)之前,如果过早地去观感受的话,当遇到乐受时,⼼就会不由⾃主地喜欢上它,从⽽引⽣出新的贪爱;当遇到苦受时,⼼就会不由⾃主地排斥它,从⽽引⽣出新的嗔恨。

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如果越过⾝念住,直接观察受念住,很容易被感受卷⼊其中⽽不知。

如果越过⾝念住,直接修⼼念住,也是很容易被贪⼼和嗔⼼卷⼊其中⽽不知,从⽽引⽣出新的贪爱和嗔恨。

⾄于观法,也就是观念头,隆波⽥说过,念头快过闪电,绝⼤多数⼈是没有能⼒和资格去直接观念头的,因为我们的觉性还不够⾼,⼼还不够敏锐。

那为什么很多⼈没有以⾝念住作为基础,⽽直接去观感受、观⼼,甚⾄去观法呢?那些没有以⾝念住作为基础培养出强⼤觉性的⼈,并不是⽤觉知的⼼(觉性)去观察,⽽是像杂技演员那样⽤意识(注意⼒)去知道感受以及情绪的。

岩松老师在12月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小参问答(二)

岩松老师在12月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小参问答(二)

岩松⽼师在12⽉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参问答(⼆)岩松⽼师在12⽉份动中禅课程上的⼩参问答(⼆)25 问:我今天差不多做了⼀天的“原地经⾏”。

我也感觉腰⽐较疲惫,就躺着放松休息了⼀下,感觉好很多。

在这个过程当中,感觉⾝体不舒服,是坚持那个不舒服,还是可以休息⼀下,让⾃⼰更舒服⼀些?答:这个问题问的⾮常好。

修⾏就像挖⽔井⼀样。

刚开始⽯头⼟块⼀⼤堆。

只有把这些⼟块⽯头都挖⼲净了以后,⽔才可以喝。

刚开始的时候,⽔是不能喝的。

挖井,就是把这些脏的东西从井⾥边提上来。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块⼟块,就好⽐我们的疲劳、悲伤的情绪、烦躁⽆聊。

⼤家试想⼀下:我们挖井,把这些⼤的⽯块⼟块提到中间,提到⼀半的时候,能不能松⼿啊?如果⼀松⼿的话,是不是⼜掉下去了?掉下去怎么办?还得从头再来吧?就是这样的道理!当你出现了疲劳、疼痛的时候,不要改变姿势,继续去做⼿部动作。

⼀放松,⼀做其它动作,那个疲劳感、疼痛感就消失了。

就等于挖井时提篮⼦的绳⼦,⼀松⼿,“啪”⼀声,⼜掉下去了,⼜得从零开始。

如果你⼀⼝⽓把它提上来,这就叫做“连根拔除”。

26 问:请教⽼师,⾝体上的反应。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有个时刻,视⼒突然变得⾮常清晰然后,过了⼀会⼉,⼜消失了。

答:这和练习有关系。

随着觉性的提⾼,不但是眼睛可以看的清楚,⽿朵还能听的清楚。

这是⼼变敏锐的缘故。

⾝⼼是合⼀的。

当⼼得到调整后,⾝也会跟着作调整,眼睛、⽿朵会变得敏锐。

27 问:我来的时候,在飞机上,地铁上,觉得很⽆聊,就⼀直在做翻⼿掌的动作。

有周围的⼈经过,我也看着他们,知道翻⼿掌的动作。

⾝体的反应⼀直都很好,我靠这个来判断练习的效果。

但是精神上的感觉感觉不出来?我判断不了⾃⼰练习的对不对,因为在家⾥练习的时候,也没有念头,⼜总是害怕⾛错⽅向,不是⾛的“毗婆奢那”这条路。

所以我通常是通过我晚间⾝⼼的反应来判断⼀天的练习效果。

答:修⾏的⽬的是为了灭苦,是为了拔除烦恼。

检验⾃⼰修⾏的是否进步,检验的指标就是看你的烦恼习⽓是不是在减少,并不是看你的状态怎么样。

正念动中禅法谈

正念动中禅法谈

五盖、四念住、五蕴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

此时,不用作手部的动作,要以觉性来听讲。

2. 在这儿,先把动中禅的要点提醒一下,它的要点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一直保持觉性,动作要轻柔,身心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链子,愈长愈好。

当我们翻掌时,知道在翻掌。

当我们的手往上移时,知道手往上移。

当我们的手往下移时,知道手往下移。

手移动时,知道手在移动。

手停的时候,知道手停。

一次一个部位在动,要清楚的知道。

同样的,走路时知道左脚或右脚正在移动,走时自然而轻松。

白天任何时候,眼睛要自然的张开,让眼耳都自然的运作。

一直觉知身上一个部位的动作。

举手、投足、眨眼、吞口水、摇头、点头等等,都觉知到那一部位在移动。

移动时,我们的觉性就在里面,因此,把这个觉知持续成炼,我们的觉性就愈来愈高。

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

动中禅就是利用这个自然的原理来培养我们的觉性。

3. 经过不断的练习,你也许已经发现到了五个心理现象,会在禅修中出现,阻碍我们的修行,佛法上称作「五盖」。

五盖就是五个障碍,像盖子一样盖住我们的心。

第一个盖就是贪欲。

贪欲是指对所想要的东西生起贪求的心理。

例如,贪求成果的出现,就是一个贪欲盖。

第二个盖是瞋恚。

瞋恚就是别人触犯了你,你生起了生气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气。

第三个盖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觉身心沉重、昏昧、提不起劲,想睡觉,觉得很累。

第四个盖是掉举恶作。

掉举是想到过去所经历的欢乐事情,内心浮动而胡思乱想,生起种种杂念。

恶作是指后悔的心理,例如,想到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我何必来这儿禅修,这种后悔的心理,就称作恶作。

第五个盖是疑,就是怀疑老师、怀疑方法,怀疑这个方法能不能达到灭苦的目标等等。

4. 要时时警惕自己,贪心、生气、昏沉、杂念以及怀疑这五个盖是禅修的大障碍。

如何处理这五盖呢?这要懂得善巧。

特别是,昏沉睡眠将要生起之时,你就要立刻逃开,不要给它们抓到。

也就是说,当你坐着觉知手部动作时,觉得有一点点的昏沉,就立刻要改变手的姿势,或者起来走路、经行、洗脸。

甘膨老师的禅修问答(一)

甘膨老师的禅修问答(一)

甘膨老师的禅修问答(一)甘膨老师的禅修问答(一)原文地址:甘膨老师的禅修问答(一)作者:隆波田动中禅甘膨老师的禅修问答(一)按:本文摘录于甘膨老师的《身残心明亮》一书。

由吴师兄翻译,岩松订正。

甘膨老师是隆波甘恬的在家弟子,现在曼谷领导着一个宗教团体弘扬动中禅,他在《身残心明亮》写道:“Nowadays... I am fully resigned from suffering.”(现在我已经完全脱离痛苦了)。

由于没有意译,文中有个别地方不是很通顺,请谅解。

此文如能为您带来一点的受益,我们也会感到欣慰。

1我想知道如果那个令人终身残疾的故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想?在事故后一开始,我在曼谷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我认为这是一个梦,一个噩梦。

我迷惑且无法清晰思考。

当我知道将要终生残疾之后,我的担忧与日俱增。

我从早到晚的思考,遭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身体的痛苦,内心的失望以及那个坐在变成残疾人的轮椅上、躺在床上、卧床不起的影像,经常潜入脑海,使我感到难过。

如果从出生开始就残疾,我可能不会那么难过。

我也许会从出生起适应那个情况,而不必花很长时间来调整自己。

但是,我已习惯于身体正常工作了24年,因此当身体失灵和残后,我非常难过,我感到愤怒,担忧再也无法做什么事情了。

我的生命就此毁了。

我的自信崩溃了,就像是陷到苦的漩涡中而没有未来。

2你想过自杀吗?自杀的念头从未进入过我的脑海,但是我常常对活在世上感到厌倦。

我感到这个世界很无聊且充满痛苦。

有些人同情地说,如果他们是我的话,他们也许早就自杀了。

这就像给小偷指出一条逃跑的路。

但是我依靠耐性。

我尽力忍受并耐心地坚持到底。

我周围的人和亲戚在帮助我应对这个状况时起了很大作用。

我的家庭从不给我压力让我感到想要自杀。

他们只会鼓励。

我想我的自杀只会给父母带来痛苦。

他们因为我已经很苦了,我的自杀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

这也是我没有想过自杀的原因之一。

但是,从法的角度来说,杀死自己是好的。

对话马老师:关于禅修的二三事!

对话马老师:关于禅修的二三事!

对话马老师:关于禅修的二三事!为此,在《自在禅修》课程开始之前,我们专程拜访了进行此次授课的老师,拥有多年禅修教学经验的心理学专家——马爱珍老师。

请马老师就大家关心的问题集中答疑解惑。

01对禅修的误解青松国学:您好,马老师!有人认为,禅修看上去比较静,比较佛系,担心会让人安于现状,在工作中缺乏竞争力,甚至失去上进的动力。

您怎么看这个问题?马爱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禅修并不是要你消极面对人生,相反,是通过静静的思虑,让人更好的面对生活,更好的工作。

禅的概念在儒释道是通的,佛家说要解脱自己,然后帮助别人,觉行圆满,这是入世的;儒家说,在明明德,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要把事情干成,这也不是消极的。

有些人不了解禅修,看着禅修的人静静地在那儿,好像很闲的样子,以为他没事干。

其实禅修过程中人的意志力在增强,心的定力增强,这样去面对竞争也会更有优势。

禅修能够让人情绪稳定,不容易焦躁。

当你焦虑的时候,能够有所觉知,焦虑就不会被放大了。

我们之前有的学员参加禅修课,一段时间后来复训分享:之前人很容易发脾气的,禅修后脾气就变好了。

还有学员是企业家,因为禅修带来的改变,干脆给自己企业里的中高管办了次禅修课的专场。

不论是一家人,还是一个团队,都往内掉转头看自己的内心,哪怕一点点,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处理。

所以练习禅修后,人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都会变得更好。

禅修一定是积极正向的,那些禅修之后工作也不要,老婆孩子也不管的,修错了。

禅修能帮助我们祛除内心的障碍,更好的到达目标。

禅修后连目标都没有了,那叫做逃避,但是却没有看到自己逃避的念头。

青松国学:有些寺庙也开禅修班,禅修是否需要一定的宗教基础?如果没有宗教信仰,是不是就学不好禅修了?马爱珍:这又是一个人们常见的对禅修的误解。

禅修本身与宗教无关。

在国外叫做冥想、正念。

通过禅修你培养的是觉知的能力,提升心的力量,和信不信儒释道无关。

禅修让人在自怨自叹的时候可以按下暂停键,不跟着自己的胡思乱想,它培养一个人的定力,不再把问题抛给别人,“外不随境牵,内不随心转”,这是一种自我负责的历练。

修行人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修行人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修行人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一、单选题1. 修行人的基本态度是什么?A. 追求名利B. 追求物质享受C. 追求内心平静D. 追求权力地位答案:C2. 修行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A. 逃避现实B. 积极应对C. 抱怨他人D. 放弃修行答案:B3. 修行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A. 冷漠无情B. 热情友好C. 利用他人D. 轻视他人答案:B4. 修行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A. 否认错误B. 逃避责任C. 勇于承认并改正D. 推卸给他人答案:C5. 修行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如何做?A. 轻易屈服B. 坚决抵制C. 视而不见D. 半推半就答案:B二、多选题6. 修行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 诚实守信B. 慈悲为怀C. 贪婪自私D. 忍耐宽容答案:A、B、D7. 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A. 饮食有节B. 睡眠充足C. 过度娱乐D. 适度运动答案:A、B、D8. 修行人如何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A. 坚持每日冥想B. 阅读经典C. 参与社交活动D. 定期反思答案:A、B、D9. 修行人在面对他人误解时应该如何做?A. 激烈辩解B. 保持冷静C. 寻求理解D. 报复他人答案:B、C10. 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A. 内心的动摇B. 外界的诱惑C. 身体的疲惫D. 精神的满足答案:A、B、C三、判断题11. 修行人应该完全摒弃世俗生活。

(对/错)答案:错12. 修行人可以偶尔放纵自己的欲望。

(对/错)答案:错13. 修行人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

(对/错)答案:对14. 修行人不需要关注社会问题。

(对/错)答案:错15. 修行人应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6. 请简述修行人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如何调整心态?答案:修行人在面对挫折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认识到挫折是修行路上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和学习来提升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17. 描述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慈悲为怀?答案: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为怀,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关心弱者、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等方式,将慈悲之心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中禅问题回答
---- 岩松
1. 在练习手部动作时,需要觉知手臂的整个移动过程吗?
答:不需要。

不需要从每个动作的起始位置连续地觉知到结束位置为止。

那样会很累的,也是不符合原则的。

只要在肢体的每个移动过程中知道肢体有在“动”就可以了。

要一次一次动,一次一次地觉知。

2. 练习时情绪一会平静。

一会变得很焦躁。

这些正常吗?
答: 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现象。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不要认同它,不要和它在一起。

用觉知肢体的动和停来离开这些身心现象。

慢慢地,那些现象就会自己消失。

3. 不在8-12步来回的经行,沿着马路一直散步可以吗?
答:如果妄念不多的话,是可以的。

但是无论如何不如在8-12步间来回的经行效果好。

在8-12步间来回经行的目的,是为了在转弯处打断妄念的链条。

这样禅修的效率才会提高。

很多人认为在8-12步间来回经行容易招人耳目,怕周围的人说三道四。

其实如果你自己坦坦荡荡地如此经行,别人也就认为没什么。

反之,你自己认为不正常,别人也一定会如此看。

我本人在家的附近,都是在8-12步间来回经行,自己坦坦荡荡的走,从不觉得自己异样,周围的人也从没有投来异样的眼光。

请各位大胆地试试看。

4. 问:我练习了二十来天的动中禅,现在有一些觉性的感觉---也就是站着能知道自己站着,坐着能知道自己坐着的那种感觉。

但是,在做动作时(行经或者手部动作),觉性的感觉就
不太明显。

我的疑惑是1:我现在应该努力在做动作时去体会(或者说寻找)觉性的感觉呢,还是,只管去感知动作,不要太介意觉性是否明显?
答: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觉性,而不是为了找觉性。

培养觉性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肢体移动时知道动,停止时,知道停止。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5. 请问,在禅修中会不断“冒”出一些法理,明白很多道理,是否在修行中要中断这种念头,回到动作上,还是继续明白下去呢?
答:“冒”出的这些法理,实际上是一些妄念。

“继续明白下去”意味着继续跟随妄念。

6. 南传佛教有没有六道之说?
答:佛法上所说的六道是指心的六种状态。

例如:当我们愤怒时,那就是处在地狱中。

因此,涅槃在心中,六道也在心中。

7. 一个人修动中禅,如果在今世没觉悟,那下一世还会继续修吗?
答:动中禅只谈当下,不谈来生。

如果能活在当下,一定有一个好的来生。

8. 看到名色的标志是什么?
答:看到名色后自然就会知道名色的标志是什么。

如果事前知道,那将会变成修行的障碍的。

9. 练习时,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出现,如何把它去掉?
答:不要试图去掉它。

带着这种声音去练习,不要干涉它的存在,不久它就会自动消失的。

10. 练习时的用心和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答:同样是作手部动作,第一种心法是每个动作都从起始位置连续地觉知到结束为止,第二种心法是动一次,知道一次;一次一次的动,一次一次地知道。

第一种心法的结果是修舍摩它。

第二种心法的结果是修毗婆舍那。

修毗婆舍那能灭苦并生起智慧。

而修舍摩它只能带来不究竟的宁静。

因此,心法不同,结果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