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泰国)Cavivat Puntarigvivat
前言
本文的目的是将泰国比丘隆波田(Luangpor Teean)的一生以及他所教导的“动中禅”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隆波田(1911-1988)是本世纪泰国佛教界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因为他将一种与传统的“静态禅坐”(Static Meditation)方式所不同的“动中禅”(Dynamic Meditation)做为禅修方法。他以一种非常生动鲜明的方式阐明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在当代的佛教界里,他教导的“动中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修行法门。
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是透过规律的肢体动作来培养“觉性”(Sati),让觉性去直接面对我们的念头或心理意识活动——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源。隆波田的教法指出了培养觉性的方法,让觉性来切断如溪流般的念头。一旦觉性变得强大有力,便可超越念头及心理意识活动,从而灭除由念头引生的贪、瞋、痴。
隆波田的生平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他还是一个在家人时就已体证了法,这在泰国这个一向以出家到寺院学习佛法为重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不寻常的(甚至有点难以置信)的事。他对佛法的体验是一种顿悟的方式,这在中国与日本的禅宗史上是很常见的。若以现代的南传佛教来看,隆波田可视为南传佛法中特殊“顿悟”法门的指导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生平事迹与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颇为相近,他也是以在家人的身份顿悟的。
隆波田的一生
隆波田于1911年9月5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洛伊省(Loei)的偏僻的布宏Buhom镇,是清(Chin)及姗(Som)的第五个小孩,名字叫做“潘‧印塔佩悟”,他有四个兄弟、一个姐妹。由于父亲早逝,童年的隆波田必须花很多时间帮忙母亲辛苦的照顾农田。
由于当地没有学校,潘‧印塔佩悟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十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院剃度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寺院里,潘‧印塔佩悟很努力的学习经典,精进修行,十八个月后,他还俗回家。二十岁时,根据传统他受戒成为比丘,再次跟着叔叔学习经典与禅修,由于佛陀的教导有了坚定的信心,因此他对禅修的兴趣不断增长而持续修行。六个月之后他再度还俗。
在恢复在家生活二年之后,潘‧印塔佩悟(22岁)结了婚,他和妻子虹(Hom)有三个小孩:南姆(Niam)、田(Teean)、特立安(Triam)。长子在五岁时过逝,由于当地传统都以家中健在的最大的小孩来称呼家长,于是大家从此都改称他为“波田(Por Teean)”,意即“田的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波田辛勤地耕作农场及果园,并在村里做小生意。在村子里,波田经常是举办一些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并提供给僧侣食物、袈裟和医药以及筹建当地寺院的工程项目等。他深受当地人民的景仰,并且三度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内的一个较大的江翰(Chiangkhan)镇,并成为一位成功的贸易商,他经常驾驶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Mekhong River)往来于泰国与老挝间做买卖。在这段时间内,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的禅修老师,也修行他们教给他的方法,更增强了他对探究真理的决心。在四十几岁时,他发觉到他多年努力的积善去恶以及用着不同的方式打坐,并没有消除他的嗔心,所以他认为全心全意的去寻求真理的时机到了。在他四十六岁这一年,波田安顿好妻子的经济生活及生意之后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他就不回家。
波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旅程。他先来到泰国东北部农蓋(Nongkhai)省的摩尼光寺(Wat Rangsi mukdaram),决定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雨安居禅修。在这那,他遇到了一位来自老挝的禅师——阿姜潘(Achan Pan)。阿姜潘教他一种觉知肢体移动的禅修方法。一次觉知肢体的一个动作,动作之后稍停,同时心里默念“动”、“停止”。后来阿姜潘要回老挝去雨安居。寺院请另一位师父指导。这位师父教导静坐默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波田发现刚开始还可以专注练习,但是练习一阵子后就没有了兴趣。
波田在此之前早已练习过各种禅法超过三十五年(10-46岁),而且所有这些禅法也都包含有专注呼吸并且大都还有默念,他发现自己只能获得暂时的平静。因此,他决定舍弃所有这些专注呼吸的方法,而一门深入练习他最近跟阿姜潘学到的”觉知肢体移动」的这个方法,不过——他舍弃了默念“动”和“停”。在接下来一天的禅修中,他一直使用这个方法,自然而轻松地练习着。
在禅修会的第三天,大约清晨五点左右,当他正在练习着手部动作时,有一只母蝎身上载着好几只小蝎子,突然掉到他的腿上,这些蝎子立即散爬在他腿上或地上。而奇怪的是,隆波田并没有感到惊慌或害怕,就在这一刻,突然智慧在心中生起:取代他原本应有的反应,他看到了身心(Rupa-Nama),看到了身的变化、心的变化,他看到身体的疾病和心的疾病。而且在那时,他清楚的了解了身心的苦、无常和无我,通过这种洞察,他看清了实相和假名的区别。由于看到了身心,他对宗教、佛教、罪业和功德的看法也完全地改变了。过了一会儿,那些小蝎子回到他们母亲的背上,波田就用一根树枝把他们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此时他心绪激动,感慨万千。但是终究又恢复到了他的练习。一旦觉知到自己身心的变化,他的心很快恢复了正常。一直到了傍晚,隆波田的觉性仍然持续且敏锐透彻,他不仅“知道”,且能“看到”念头。当他看到念头,念头就停止了。这样练习没多久,他就看到了念头的根源而生起智慧,他的心发生了彻底改变,此时的波田不再需要依靠经典和老师了。
那一天,他一直练习“动中禅”,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改变。在往后数年中,他的许多教导都是与心在灭苦的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节相关。
在晚上洗完澡后,隆波田继续练习经行,走在一条林间的小径上,有一阵子后,他觉得像是被什么人推了一下,四处看看,并没有什么人。这时一个念头生起,他立即“看见”这个念头,而且清楚的看见这些念头及其他念头的起伏。这时他的内心有了第二次的改变。第二天清早,当他经行走着,他的觉知又更深入了一层。这时他的内心有了第三次的改变。而后很快的又达到了知“生——灭”的境界。借由这个体证,隆波田的人性根本束缚和执着已全部消除,原味尽失:即身心归回本来面目。
几天以后,阿姜潘从老挝回来检查禅修者的进展,隆波田最后一个去小参。
阿姜潘问:“你知道了什么?”
隆波田说:“我知道自己。”
阿姜潘又问:“你是怎样知道自己?”
他说:“我在行、住、坐、卧时知道自己的。”
阿姜潘说:“只有死人才不知道自己。”
波田回答:“我已经死过并重新活了过来。”
阿姜潘说:“怎么说呢?”
接着他解释说:““我已经由污秽,邪恶,痛苦,黑暗,昏昧中死去,而又重新活了过来。”
师父又问他:“盐咸不咸?”
“不咸。”波田答。
“为什么?”
“盐不在我舌头上,怎么会咸呢?”
师父又问他:“辣椒辣不辣,糖甜不甜?”隆波田都有着类似的回答。
师父又问他:“在黑的颜色中,哪一个黑色比较黑?”
“黑色就是黑色,没有哪一个黑色比其他黑色比较黑;白色就是白色,没有哪一样白色比其他白色较白;其他的东西没有哪一个是会超过它自己的。”
听到了这些答复,潘师父沉默了好一段时间又说道:“假如这里有一片森林,有一个人来看我,又返回家去。在返家的途中,他拿了一支枪,看到了一只老虎并举枪射中老虎。老虎中枪受了伤,变成非常野蛮。我要求那位朋友回去后告诉你到我这里来,你会来吗?”师父用着故事的比喻,问着这么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会的。我会来的。因为是你要请我来的,我当然会来。如果我不来,是对你极不尊敬的。”
“但是如果你来的话,那只老虎会咬你的。”
“嗯!我并没有看见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