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以传“道”为己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者,以传“道”为己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今的教学,总把“授业”和“解惑”作为教学的常规准则,且视为有效的评判标准,但却疏忽了“传道”二字。殊不知,这两个字恰恰才是教育之“初”。“道”放之古代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道”,衍生至今,可以理解为“真、善、美”三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字,这三个字又是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究竟以什么为“立足点”呢?在情感越发缺失、道德日益沦丧的年代,单单掌握“技”的学生,能力超群却缺少精神的内核,这一点值得我们教学者反思。尤其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应该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立足点,也就是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适时地穿插“真、善、美”。
将“善”作为引导。人以“善”为始初,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学生愈发“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媒体报道的学生犯罪事件已屡见不鲜,除开家长本身的教育之外,是否也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反思?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启发学生的“善”心。这里的“善”可以是宽泛的,我们现今所讲的“爱心”“同理心”……皆具备“善”的内核。比如知识点中涉及到的“古诗文鉴赏”这一块,就可以启发学生去讨论那些仁人志士被载入史册的原因,探究这些古人的精神在当代是否“适用”这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可以参悟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善”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
合作精神、同理之心。
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的意思是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把“真”作为一个目标。
竞争压力驱使下的人们总讲究“返璞归真”,在长期功利化教育的摧残下,学生们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更失去了探求“真”的兴趣和动力。语文教师应该以“真诚”为自己的准则,且在教学中努力唤起学生的“真”。面对社会的各种侵蚀,怎样保持自己的本真,写就自己的思想,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探求“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别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更能练就判别“真假”的慧眼。语文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作文练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着可以结合社会上的热点新闻锻炼学生的评判能力——去伪存真。只有感受到“真”,才能有追寻“美”的条件。
将“美”升级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态度。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切对“美”的鉴赏始终围绕“知识点”展开,而所有的文学作品,其实某种意义上允许合理的“误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不应该将知识点引导下的“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鉴赏,比如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读古诗写感想就很好地体
现了这一趋势;另外语文教师也应该善于培养学生发现“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枯肠”就是缺少了发现“美”的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每天将看到的寻常的小事记录下来,总结出其中蕴含的“美”,久而久之,定能练就学生们一双识“美”的慧眼。
未来国家需要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思想、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而不是空有知识却无灵魂的“机器”。长期的功利化教育让广大教师在“知识点”传授的重压下“裹足不前”,忘记了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传道”精神;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应该将“真、善、美”之道作为纲领,贯穿到教学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