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一轮新高考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知识点复习 专题12 第25讲 课题1 宋明理学 70PPT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理学的发展
1.概况
代表
主张
影响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
思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
陆九渊(南宋) “ 发明本心 ”,作为自己安身立 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
欲”“意见”
(1)致良知;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守仁(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理;
(3)强调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知道,自己要知 道自己人生当中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去行动;第二层意思是良知, 首先你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己内心当中的良知(符合儒家的伦理 道德规范)。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 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 析心与理为二。阳明(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 力。阳明(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 理及孝亲之心。
二、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 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 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 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5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题一 宋明理学
01
必备知识·温故知新
厘清主干知识·把握教材要点 弥补欠缺知识·拓展深化认知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了儒学复兴运 动。
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 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 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2.理学体系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 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 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 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大师朱熹还对 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 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 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 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 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 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思维激活] 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 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 新的阶段。
Fra Baidu bibliotek
02
学科素养·融会贯通
运用史料实证·明确历史解释 关注唯物史观·渗透家国情怀
►探究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 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 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天理 ”的高度,形 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 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 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 辟了道路。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 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 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 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 规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 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材料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 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守仁强调内心反省。
1.儒学的复兴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 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 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 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 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
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 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 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 并”。“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 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 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 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 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 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 逆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