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合集下载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导言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

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

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

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

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

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

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邓晓芒*摘要什么是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 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 是专门谈意识的。

在这里, 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这里的经验 ( Er fahrung ) 有经历之意, 也就是说, 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 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 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

相反,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 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 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

90 年代初, 当我写 辨的张力时, 就已经接触到对 神现象学 一些段落的分析, 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 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

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 预告中的 神现象学 究还没有问世。

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 我都只好愧对, 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

的确, 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 手伸得太长, 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

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 完成了康德 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 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 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 础的逐句讲解)。

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 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 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 对黑格尔的 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 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 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 读)。

当然, 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 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

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 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 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

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

我主张, 在今天, 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

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快把我精神整疯了,但值得一读(一)

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快把我精神整疯了,但值得一读(一)

读⿊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快把我精神整疯了,但值得⼀读(⼀)前段时间看完康德的相关著作,我觉得我对哲学家有些了解了,感觉他们的思想有⾮常⼤的魅⼒,虽然难读,但是读完会让你收获很多,当你懂的那⼀刻,会有⼀种顿悟的感觉。

最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是了解⿊格尔思想最为重要的著作读的不多,才读了前⾯的⼀点序⾔,读起来很绕,他的思想很深邃,描写的语⾔也很严谨,⾃我感觉⽐康德的要容易点,读完后脑袋有点痛的感觉,不过还是明⽩了⼀点点的。

我觉得他的思想好像就是我们⾼中政治哲学⾥所讲的⽭盾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辩证法,其中有关于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好像就是他的思想,还有什么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要经历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还有序⾔中叙述较多的关于真理的问题。

这都是⿊格尔的创造发明啊,突然感觉他是位天才,有点⼩钦佩。

我引⽤⼀些他在序⾔⾥的原⽂,如“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静⽌不动,⽽是永远伴随着历史进程之流前进。

但是犹如出⽣前的婴⼉在经过长期怀胎中的沉默,持续不断的体积的增加,质量的增长变化,降⽣时的第⼀次呼吸才把过去的渐变突然打破,婴⼉的降⽣就是这个进程的中断,就是质变。

”还有这样⼀段,“在意识中产⽣的⾃我和构成⾃我之对象的实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它们的内在的区别,是⼀般的否定性因素。

我们可以把这种否定性因素视为这两个对⽴双⽅的共同缺陷,但是这种否定性因素是它们的特有灵魂,是它们运动着的精神。

”是不是感觉很拗⼝,读不懂的样⼦,嗯嗯,这就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反复读⼏遍看看,你会慢慢领会他所说的意思。

读《精神现象学》的序⾔,给我留下了⼀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作为⿊格尔来说,他⾮常反对以前的形⽽上学所谓的形式性,他认为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不是这样形式的,⽽是需要经过⼀个过程的,其中是需要介⼊主体的精神性的,这个过程应当是充满活⼒的,⽽不是死⽓沉沉的形式主义,他写了这样的⼀段话,“我们现在⾯临的任务在于通过打破和扬弃那些僵化的和确定性的思想,从⽽是普遍性现实化并赋予其精神的⽣机与活⼒。

《贺麟全集 精神现象学 上 下卷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贺麟全集 精神现象学 上 下卷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贺麟全集 精神现象学 上 下卷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精神现象学 上卷
03 注释
02 精神现象学 下卷
《精神现象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阐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认 此书为其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誉《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尔哲学的圣 经”。黑格尔通过此书提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 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中译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上、下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1979年再版时曾修订译文,以与下卷译名统一,本次整理出版“贺麟全集”版,对勘再 版所作修改,择其重要者,以编注形式留存上卷初版原貌。
精神现象学 上卷
0 1
《贺麟全 集》出版 说明
0 2
题记
0 4
序言:论 科学认识
0 3
译者导言: 关于黑格 尔的《精 神现象学》
0 5
导论
0 6
甲、意识
乙、自我意识 丙(一)、理性
译后记 再版后记
精神现象学 下卷
题记 丙(二)、精神
丙(三)、宗教丙(四)来自绝对 知识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页码对照表 译后记
注释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专业: 所有哲学二级学科及跨学科
适用层次: 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春季
总学时/讲授学时:54/54
学分:3
先修课程要求: 本科阶段的西方哲学史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 称
专 业
年 龄
学术专长
邓晓芒
教授
西方哲学
62
西方哲学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一.绪论(3源自时)1.《精神现象学》的读法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
主要参考书: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英汉对照全译本),英译者J.B.Baillie;汉译者王诚、曾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2.《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3.《精神现象学》的目的
4.阅读《精神现象学》的态度
二.序言:“当代科学的任务”(10学时)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2.当代的文化
3.真理之为原则及其展开
二.序言: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14学时)
1.绝对即主体的概念
2.知识的生成过程
3.个体的教养
三.序言:哲学的认识(15学时)
一绪论3学时1精神现象学的读法2精神现象学的结构3精神现象学的目的4阅读精神现象学的态度二序言

课程名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
英文名称:Commentaryof Hegel’sPhenomenology of Spirit(1)
课程类型:□√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
1.真实与虚假
2.历史的认识与数学的认识
3.概念的认识

解读《〈精神现象学〉序言》中的哲学概念

解读《〈精神现象学〉序言》中的哲学概念
[I ] I$ 反驳它因此也 就很 容易。 ” 孤 立的 原理 或 原则 是不 完 全
的、 有缺陷的, 不可 能是正 确的 和现实 的。真理 作为 科学 的 体系应当清楚明了, 条理分明, 应是公开 的和可理解 的, 是后 人经过学习可以理 解和掌 握的。 真理作 为科 学体系 应当 是 必然命题的体系, 是 外在必 然性与 内在 必然 性的统 一。 “科 学的认识所要求的, 毋宁是把自己完 全交付给 认识对象的 生 命, 或者换句话说, 毋宁 是去 观察 和陈述 对象 的内在 的必 然
期 五 第 年 六 " " 二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GHIJB %H! ! ! ! 文献标识码: K! ! ! ! 文章编号: I##L?I"ML ( "##J ) #H?#JMI?#%
! ! 黑格尔的 《 精神现象 学》 可以说 是其庞 大的哲 学体系 的 诞生地, 而其 “ 序言” 部分 不仅概 括了这 部著作 的意义、 内容 和基本观点, 还包含了黑格尔未来哲 学体系所依 据的基本 观 点, 拟订了他 整个 哲 学系 统的 粗 略轮 廓。可 以说, 这篇 “序 言” 不仅是 《精神现象学》 一书 的序言, 也是 黑格尔 全部哲 学 体系的一个序言。 《 精神现象学》 的 “ 序言” 是黑格 尔在全 书 完成后于 IM#N 年初写成 的。 《 序言 》 有 一个总 的标题 是 “论 科学的认识” , 这里所谓 “ 科学 ” 其 实就是 指哲学。 黑格尔 写 《 精神现象学 》 一 书的 目的 , 正 是要 促使 哲 学接 近科 学的 形 式。在 《 序言》 中, 黑格 尔批 评了 当时 哲 学中 流行 的浪 漫 主 义、 直觉 主义、 形式 主义等 倾向, 阐明了 自己对 哲学的 性质、 任务、 哲学认识和哲 学思 维的特 点、 哲学 研究 的要求 等问 题 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可 以说在黑 格尔头 脑中的 “ 哲 学” 这 一概念的基本 内涵, 已 经在 这篇 《 序 言》 中 得到 了充 分的 表 述。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 系也就是 其 “ 哲学” 概念的 具体 实 现, 认识和理解黑格尔 的 “ 哲学” 概念, 对于把 握黑格 尔整 个 哲学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于科学的形式, 哲学 如果 达到 了这个 目标, 就 能不再 叫做 对

黑格尔主体性思想评析

黑格尔主体性思想评析

黑格尔主体性思想评析柳祥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一 实体即主体作为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基础的主导原则是实体即主体原则,它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提出来的,其表述如下:“[1、绝对即主体的概念]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①黑格尔为建立他的这一原则,首先批评了“斯宾诺莎的普遍实体违背了主体的自由的观念”,“缺少人格的原则”,因此,斯宾诺莎的实体,被看作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僵硬的和死寂的深渊;一切都只是被淹没在这个无限的黑暗之中,但是没有任何东西产生出来。

②之后,黑格尔又批评了费希特的主体只是单纯的行动而无实体,于是,他认为应把主体和实体结合起来,从而使真理既是实体又是主体。

黑格尔之所以使用“主体”这一概念,就是为了强调实体自身的能动性和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展开性。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写道:“活的实体,只有当它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③黑格尔认为,“实体”要变成真正的“现实存在”,必须像人的生命的展现一样,展开并完成自身。

只有通过自我展现,才能把自己确证为主体,确证过程也就是使实体现实存在的过程。

黑格尔在此强调了“中介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客体的对立和否定作用以及主体对此种对立的克服或对此种否定作用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精神的主体为主导的主客统一,即绝对主体。

黑格尔接着说道:“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极其对立的否定。

”[同上]在此,黑格尔认为,“实体”只有作为“主体”,才能实现自我分裂,从而推动自身的展开和完成,进而最终完成“现实的存在”,获得绝对真理。

精神形象学的哲学概念

精神形象学的哲学概念

究的要求等问 题 的 深 刻 而 独 到 的 见 解 ’ 可 以 说 在 黑 格 尔 真理本身只有作为科学的 概 念 体 系 才 是 现 实 的’$知 识 只
头脑中的$哲学%这一概念 的 基 本 内 涵#已 经 在 这 篇!序 言" 有作为科学或 体 系 才 是 现 实 的 #才 可 以 被 陈 述 出 来*而 且
接近于科学的 形 式#哲 学 如 果 达 到 了 这 个 目 标#就 能 不 再 叫 做 对 知 识 的 爱 #而 就 是 真 实 的 知 识 ’%(G)$这 里 所 谓 $对 知
内容和基本观点 #还包含了黑 格 尔 未 来 哲 学 体 系 所 依 据 的 识的爱%是$哲学%一词的希 腊 文 词 源 的 本 来 意 义#所 谓$真
基本观点#拟 订 了 他 整 个 哲 学 系 统 的 粗 略 轮 廓’ 可 以 说# 实的知识%则是黑格尔对$哲 学%的 新 的 理 解 和 他 所 要 追 求
这篇$序言%不仅是!精神现 象 学"一 书 的 序 言#也 是 黑 格 尔 的知识的目标所在’他认为哲 学 不 应 当 只 是 对 知 识 的 爱#
学’黑格尔写!精神现象学"一 书 的 目 的#正 是 要 促 使 哲 学 谓$直接知识%#而 是 必 须 要 借 助 于 概 念#通 过 科 学 的 概 念
接近科学的形式 ’在!序言"中#黑 格 尔 批 评 了 当 时 哲 学 中 体系来展示真理’黑格尔反对 谢 林 的 直 观 哲 学#他 将 自 己
主义*具体内容本身就是向形 式 主 义 的 过 渡 #不 过 这 里#形 生活着的东西 #在 概 念 中 实 际 存 在 着 的 东 西’%(G)$" 黑 格 尔
式主义不再是那种外在的形 式 主 义 了#因 为 形 式 就 是 具 体 认为#真理与虚 妄 并 不 是 $两 种 一 定 不 移 的 各 具 有 自 己 的

黑格尔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影响

黑格尔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影响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借用了大量的黑格尔《逻辑学》的方法和思维。

然而,笔者认为马克思早年对《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也影响着晚年其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内在哲学思想的一致性中。

一、《序言》与《导言》的处理方式及其原因我们知道,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于1807年3月出版的。

然而,最初的书稿中并不包含《序言》部分,也就是说《序言》部分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主体内容,即从“导言”到“绝对知识”章创作完成后才写成的。

马克思是在1857到1858年写下了未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而《导言》创作于1857年8月底,这部手稿的主体部分即我们俗称的“大纲”写作则始于1857年10月。

《导言》先于《大纲》而创作,然而这篇《导言》并没有完成。

这并非由于客观因素导致,而是由于马克思自己把这篇《导言》的写作压了下来。

訾阳黑格尔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影响[作者简介]訾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有着极大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待两篇前言性质著作的谨慎态度上,而且体现在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科学的认识、认识的演进过程、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思想中。

而通过挖掘这种一致性,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受到黑格尔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逻辑学》同时也来自《精神现象学》。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精神现象学〈序言〉》;科学;辩证法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8)11-0021-07———论《精神现象学〈序言〉》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一致性ghts Reserved.那么为什么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对其论著的前言部分的写作如此谨慎呢?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原因,这两个层次是递进关系。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大家可能对黑格尔都有所了解。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大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各位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中有一个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便是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哲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意味着他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属于西方传统哲学,从他之后,一直到现在,就属于西方现当代哲学。 哲学是讲什么的?恩格斯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就是讲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比如,人是思维者,是一个主体,所有外界的事物都是客体,都是对象,都是存在。哲学就是讲主体怎么去认识客体的规律,把握客体总的概念,最后去征服客体。打个比方说,我去认识自然,我对自然的某个东西得到一个总的概念,得到一个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可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客体)为我( 主体)所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的主体认识过程去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上面的这套思维方式,就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但在2 000多年前 的古希腊,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古希腊。早期哲学还没有把人和自然分成为主体和客体,那时二者是混为一谈的。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就有了一个转变,即转变成为主、客体分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经过1 000多年的酝酿和发展,到西方文艺复 兴 时期,就演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文艺复兴后,以笛卡尔的哲学为标志,形成了“主体客体,思维存在”这种思维方式。 把人作为主体,把外界作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欧洲是经过中世纪觉醒,宗教神学思想统治结束以后才确立起来的。从笛卡尔开始,经过康德、谢林,到18世纪末、19

黑格尔对“数学真理”的批判

黑格尔对“数学真理”的批判

黑格尔对“数学真理”的批判摘要:在西方,因数学的确定性、清楚明白,而将其当做真理的化身。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把数学当做万物的本源。

近代笛卡尔、莱布尼茨乃至康德都把数学当做是哲学的样版。

但是,黑格尔对数学真理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黑格尔对数学真理的批评集中体现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中。

在序言中,黑格尔对号称自明的数学真理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数学真理具有其自身严重的缺陷,因此不能把数学方法应用到追求绝对真理的哲学中来。

从实体即主体的真理观来看,黑格尔认为数学的目的是数量而非本质,亦非概念。

其认识方式是外在而缺乏反思的,其思维方式是形式推理,其所依據的材料是非现实的空间和一,因此数学命题是僵死、无生命的,非现实的真理。

因此数学方法不能应用到追求绝对的真理的哲学上来,只能停留在日常闲谈之中。

关键词:实体即主体真理观;数学方法;非哲学方法一、序言实体即主体是黑格尔真理观的重要表述。

黑格尔认为认识的活动是绝对精神对其自身的认识,实体在自己建立自身的运动,自己转化为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实现真正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主体的过程形成体系即科学体系,“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而其运动的过程就是概念的表征运动过程,它不以任何东西作为前提又可以从任何东西做起点,在概念的辩证运动中否定它,而形成环节,最后认识到其自身的本质即实现真正的主体。

据此黑格尔考察所谓数学真理的时候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重要缺陷:(1)证明几何定理的过程受外在目的支配;(2)对定理审查考核的活动外在于事实而空洞虚假;(3)数学的目的或概念是数量而非概念的把握;(4)纯数学真理所依据的材料是空间与一,导致概念的差别僵死而不动;(5)应用数学对于时空关系的研究只是聊以自慰;(6)数学式的科学体制不能做表达真理的方式;(7)作为数学方法中的形式推理漂浮于事物之上。

二、证明几何定理的过程受外在目的支配为了说明证明几何定理的过程未经审查而接受某些规定的公认的规定,黑格尔举了作图来进行几何定理证明的例子来论证。

《精神现象学》之理性

《精神现象学》之理性

《精神现象学》之理性摘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讲述了个体意识发展的种种阶段,而关于“理性”的论述尤为精彩,尽管不及摘下整本书的桂冠,其中所体现的智力成果,却是当代大学生或高等教育所急需填充的,关于理性这一阶段中个体意识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概念理解将详尽的介绍黑格尔关于“理性”的认知。

关键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个体意识发展引言:在黑格尔众多的著作中,《精神现象学》一书被许多人认为是黑格尔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

该书所描述的是人的意识从最初的感性阶段发展到绝对知识之间所经历的过程。

黑格尔将这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一、理性关于“理性”的定义,黑格尔是这样描述的“他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即到了理性阶段,自我开始正视它的对立面,并对之改变了否定的态度而采取肯定的态度,因为它已经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而正是它自己,它自己的思维就直接是实在。

”①,“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观念论的态度,当自我才去了这种态度后,世界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世界”②从“自我意识”到“理性”这个思维发展过程中,自我发现了否定世界的实在也即否定了自身,因此,它开始对世界的持续存在感兴趣,它认识到世界的持续存在乃是它自己的真理性恩惠现实性。

针对于这个抽象概念,我想我们可以举例来做具体的说明。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思考过死亡,当一个人发现世界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将归于消灭,他会当然意识到任何的所作所为都将归于消灭,所说的寿命抑或疾病等等,都将是殊途同归的,因此,不免开始怀疑自己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思考阶段,意识本身尚处在“自我意识’阶段,当自我意识到否定世界的意义即使在否定自己时,它也不得不在为自己谋求一种出路,因为生命之归于消灭是既定的客观事实,无法通过主观意识甚至客观条件来改变,它的选择只有接受这种既定事实,并为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生命归于消灭,那么世界是如何持续的?以及人们所运用的与以后未发现的真理是怎样传承的,由此,自我开始认识到,世界就是这样的,无论发生什么特殊的情况,自我也只意识到,这就是世界的样子,自身是确实无误的寓于世界之中,换种说法,可以说是自身在确切的认识世界,发现真理,相区别于以往道听途说来的世界认识及真理。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黑格尔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黑格尔
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3个小阶段,讲意识对它的外物的认识。从" 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 态。 • ②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精神。 • ③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 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 黑格尔:在我的《精神现象学》一书里,我是采取这样的进程,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 识开始,进而从直接意识的辩证进展逐点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完全从意识辩证进展的过程去指出 达到哲学科学的必然性。
•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 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
报2008年第4期,[J] • 4、李福岩,《绝对自由与恐怖——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理性批判》,吉首大一、真实的精神;伦理
第六章:精神 一、真实的精神;伦理 (a)伦理世界;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男人和女人 (b)伦理行为;人的知识和神的知识;罪过与命运 (c)法权状态 二、自身异化了的精神;教化 a.异化了的精神的世界 b.启蒙 c.绝对自由 与恐怖 三、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a)道德世界观 (b)倒置 (c)良心,优美灵魂,恶及其宽恕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黑格尔
姓名 学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感性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或物与错觉 第三章 力与知性,现象和超感性世界 第四章 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第五章 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 第六章 精神 第七章 宗教 第八章 绝对知识

《精神现象学 上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精神现象学 上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 第一部独立巨作,黑格尔思想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及其辩证方法都渊源于此。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 本)出版说明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 神现象学》
(一) 《精神现 象学》一书的写
作经过和作...
(二) 《现象学》 的来源和意义
;主人
与奴隶
二、自我意 识的自由; 斯多葛主义、 怀疑主义...
丙(甲)、理性
丙(甲)、理性
二、理性的自我 意识通过其自身 的活动而实现
一、观察的理性
三、自在自为地 实在的个体性
译后记
再版后记
感谢观看




(三) 现象学作 为逻辑学的导言
(四) 精神现象 学作为意识发展 史
(六) 精神现 象学作为“黑格 尔哲学的真正...
(五) 精神现 象学作为意识形
态学
(七) 评新黑 格尔主义者及某 些黑格尔研究...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 学任务〕
〔二、从意识到 科学的发展过程〕
〔三、哲学的认 识〕
〔四、哲学研究 中的要求〕
导论
甲、意识
第二章 知觉; 事物和幻觉
第一章 感性确 定性;这一个和
意谓
第三章 力和知 性;现象和超感
官世界
〔二、事物的矛 盾概念〕
〔一、事物的简 单概念〕
〔三、朝向无条 件的普遍性和知 性领域的发展...
〔二、力的内在 本质〕
〔一、力与力的 交互作用〕
〔三、无限性〕
《精神现象学 上卷 汉 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谈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嘿,今天咱来聊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这可真是个有点深奥但又超级有趣的玩意儿啊!你知道吗,就说那次我去图书馆吧,我在书架间闲逛,突然就看到了一本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书。

那本书安静地躺在那里,好像在等着我去发现它的秘密。

我就好奇啊,心想这到底讲的是啥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它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

就好比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小孩,慢慢成长,经历各种事情,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它研究的就是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变化。

比如说吧,我们一开始可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就像小时候只能看到糖果的甜蜜,却不懂背后制作的复杂。

但随着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经历,我们开始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像是一层一层地剥开洋葱,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随处找到精神现象学的影子呢。

比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

就像我最开始觉得榴莲好臭啊,打死都不吃,后来有一次尝试了一下,哎呀,居然发现它很好吃!这就是我的意识发生了变化呀。

再看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体验,也是精神现象学的体现。

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起作用呢。

总之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认识的大门。

它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更全面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这不,我又想起了自己在图书馆看到那本书的那一刻,真没想到它后来会让我懂得这么多关于精神现象学的东西呀。

以后说不定我还会继续在这条奇妙的探索之路上走下去呢!这就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问题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问题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问题对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言,《精神现象学》是其哲学导言,《逻辑学》是其哲学基础;同时,严格讲来,《精神现象学》侧重的是哲学思维形式,《逻辑学》侧重的是哲学思维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潜在与形式”的关系。

一、精神与自然的分裂与统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是精神的探险之旅又是精神的归乡之途。

他在序言中说:“照我看来,——我的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949年,商务印书馆,P10)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实质上是从“实体即主体”这个哲学的最高、最基本的原则出发,描述了人类精神经过艰苦漫长的思辨运动过程,最终达致“绝对”自身认识自身、自身完成自身的过程。

“人类精神”实际上是潜在自在的“绝对”借助觉醒的人类自我意识获得“现实性”的必然性中介或环节。

借助人类精神的探险之旅,“绝对”也就现实化为“绝对精神”了。

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评价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论争时说:“……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内进行的论争。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

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

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009年,人民出版社,P341-342)马克思的这个综合性的评论有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领会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体性架构和历史逻辑。

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和精神的相互脱离,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本人所说的人类与自然的源初谐和或统一状态的脱离,即人类脱离了与自然的最初天真无邪和谐与一致状态,从而陷入“人类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分裂状态”。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_精神现象学_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_精神现象学_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精神现象学》〔美〕T1平卡德/文 朱进东/译[译者言]今年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许多国家学界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译者将Terry Pinkard的“Hegel Finds H is Voice:The Pheno m e2 nology of Spirit”译成中文以作纪念。

原著作者T1平卡德教授,是当代英语世界研究黑格尔名家,现任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主任,主要著作有Hegelπs Pheno m enology:The S ociality of R eason(Ca mbridge,1994),Hegel:A B iography(Ca mbridge,2000)and Ger m an Philosophy1760—1860:The L egacy of Idealis m(Ca mbridge UP,2002),现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翻译黑格尔的Pha¨no m enologie des Geistes。

提 要:《精神现象学》作为后康德计划,证明不存在“给定的”对象,意识已涉及自我意识,而理性的现代性权威导致精神危机;生命过去的那些表现方式削弱了它们关于价值和忠诚的主张;碎片化世界表明“优美的灵魂”成了“道德世界观”的沉默的代言人。

因此藉着新发现的哲学见解,黑格尔赋予他最早关注的应认作现代宗教的东西完美的声音。

“绝对知识”在于历史化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体现在《精神现象学》将现代性看作人类自己历史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现象学;精神;优美的灵魂;绝对知识中图分类号:B516135 文献标识码:A《精神现象学》计划当黑格尔创作《精神现象学》的时候,不管他的处境可能是多么绝望,在写完《精神现象学》时,他由于自己的独创的方式而在学界产生的影响终可与荷尔德林、谢林一比高下。

身为黑格尔晚年柏林岁月一名弟子,卡尔·路德维希·米歇莱特观察到,黑格尔“习惯上将1807年问世的《精神现象学》这部作品称作他的发现的航行,因为在该作品里,那对他来说唯一适合于哲学史的思辨的方法实际上贯穿在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

读书摘录:《世界之夜》其中一段。

读书摘录:《世界之夜》其中一段。

读书摘录:《世界之夜》其中一段。

在《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著名段落里,黑格尔在赞扬知性(理解)力量的时候准确地说出了这点:将一个表象分解为它的原始因素就是把它还原为它的环节,这些环节至少不具有当前这个表象的形式,而构成着自我的直接财产。

这种分析诚然只能分析出思想来,即,只能分析出已知的固定的和静止的规定来。

但这样分解出来的、非现实的东西,是一个本质性的环节;因为只有由于具体的东西把自己分解开来成为非现实的东西,它才是自身运动着的东西。

分解活动就是知性[理解]的力量和工作,知性是一切势力中最惊人的和最伟大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势力。

圆圈既然是自身封闭的、自身依据的东西并且作为实体而保持其环节于自身内,它就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因而是没有什么可惊奇的关系。

但是,偶然的事物本身,它离开它自己的周围而与别的东西联结着并且只在它与别的东西关联着时才是现实的事物,——这样的东西之能够获得一个独有的存在和独特的自由,乃表示否定物的一种无比巨大的势力,这是思维、纯粹自我的能力。

死亡,如果我们愿意这样称呼那种非现实的话,它是最可怕的东西,而要保持住死亡了的东西,则需要极大的力量。

柔弱无力的美之所以憎恨知性,就因为知性硬要它做它所不能做的事情。

但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

精神只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其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

精神是这样的力量,不是因为它作为肯定的东西对否定的东西根本不加理睬,犹如我们平常对某种否定的东西只说这是虚无的或虚假的就算了事而随即转身他也不再闻问的那样,相反,精神之所以是这种力量,乃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

精神在否定的东西那里停留,这就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把否定的东西转化为存在。

而这种魔力也就是上面称之为主体的那种东西......在这里,黑格尔没有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他把知性,而不是思辨理性,赞扬为世上最伟大的力量[势力],“虚假”的无限力量,把自然地属于一起的东西撕裂开来并把它们视为相互分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序言:论科学认识[一、当代的科学任务][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

因为,在一篇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和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作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作一种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毕竟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

而且,由于在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所以在哲学里比在其他科学里更容易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

相反,譬如在解剖学是什么(解剖学是就身体各部分之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识)这样的一般观念里,我们则深信我们尚未占有事实本身,尚未占有这门科学的内容,而必须进一步去探讨特殊。

——再者,在这样一种不配被称之为科学的知识堆积里,谈论目的之类普遍性的东西时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叙述内容本身如神经、肌肉等等时所使用的那种历史性的无概念的方式,两者没有什么不同。

但在哲学里,如果也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先作说明,而哲学本身随后又证明这种方式不能把握真理,那就很不一致了。

同样,由于对某一哲学著作与讨论同一对象的其他论著所持有的关系进行规定,这就引进来一种外来的兴趣,使真理认识的关键所在为之模糊。

人的见解愈是把真理与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愈习惯于以为对某一现有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愈习惯于只在其中寻找赞成或反对。

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

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

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

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但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矛盾,人们并不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同时那把握这种矛盾的意识通常也不知道把这种矛盾从其片面性中解放出来或保持其无片面性,并且不知道在看起来冲突矛盾着的形态里去认识其中相辅相成的环节。

对这一类说明的要求以及为满足这种要求所作的努力,往往会被人们当成了哲学的主要任务。

试问在什么地方一本哲学著作的内在含义可以比在该著作的目的和结果里表达得更清楚呢?试问用什么办法可以比就其与当代其他同类创作2间的差别来认识该著作还更确切些呢?但是,如果这样的行动不被视为仅仅是认识的开始,如果它被视为就是实际的认识,那它事实上就成了躲避事情自身的一种巧计,它外表上装出一副认真致力于事情自身的样子,而实际上却完全不作这样认真的努力。

——因为事情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现实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目的本身是僵死的共相,正如倾向是一种还缺少现实性的空洞的冲动一样;而赤裸的结果则是丢开了倾向的那具死尸。

——同样,差别毋宁说是事情的界限;界限就是事情终止的地方,或者说,界限就是那种不复是这个事情的东西。

因此,象这样地去说明目的或结果以及对此一体系或彼一体系进行区别和判断等等工作,其所花费的气力,要比这类工作乍看起来轻易得多。

因为,象这样的行动,不是在掌握事情,而永远是脱离事情;象这样的知识,不是停留在事情里并忘身于事情里,而永远是在把握另外的事情,并且不是寄身于事情,献身于事情,而勿宁是停留于其自身中。

——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工作是进行判断,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最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

在文化的开端,即当人们刚开始争取摆脱实质生活的直接性的时候,永远必须这样入手:获得关于普遍原理和观点的知识,争取第一步达到对事情的一般的思想,同时根据理由以支持或反对它,按照它的规定性去理解它的具体和丰富的内容,并能够对它作出有条理的陈述和严肃的判断。

但是,文化教养的这个开端工作,马上就得让位给现实生活的严肃性,因为这种严肃性使人直接经验到事情自身;而如果另一方面,概念的严肃性再同时深入于事情的深处,那么这样的一种知识和判断,就会在日常谈话里保有它们应有的位置。

只有真理存在于其中的那种真正的形态才是真理的科学体系。

我在本书里所怀抱的目的,正就是要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哲学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

知识必然是科学,这种内在的必然性出于知识的本性,要对这一点提供令人满意的说明,只有依靠对哲学自身的陈述。

但是,外在的必然性,如果我们抛开了个人的和个别情况的偶然性,而以一种一般的形式来理解,那么它和内在的必然性就是同一个东西,即是说,外在的必然性就在于时间呈现它自己的发展环节时所表现的那种形态里。

因此,如果能揭露出哲学如何在时间里升高为科学体系,这将是怀有使哲学达到科学体系这一目的的那些试图的唯一真实的辩护,因为时间会指明这个目的的必然性,甚至于同时也就把它实现出来。

[2.当代的文化]当我肯定真理的真实形态就是它的这种科学性时,或者换句话说也一样,当我断言真理的存在要素只在概念之中时,我知道这看起来是与某一种观念及其一切结论互相矛盾的,这种观念自命不凡,并且已经广泛取得我们时代的信任。

因此,就这种矛盾作一个说明,似乎不是多余的;即使这个说明在这里也只不过是与它自己所反对的那种观念同样是一个直接的断言而已。

这就是说,如果说真理只存在于有时称之为直观有时称之为关于绝对、宗教、存在(不是居于神圣的爱的中心的存在,而就是这爱的中心自身的存在)的直接知识的那种东西中,或者甚至于说真理就是作为直观或直接知识这样的东西而存在着的,那么按照这种观念就等于说,为了给哲学作系统的陈述我们所要求的就不是概念的形式而勿宁是它的反面。

按照这种说法,绝对不是应该用概念去把握,而是应该予以感受和直观;应该用语言表达和应该得到表述的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

对于这样的一种要求,如果我们从它的较为一般的关联上来理解它的出现,并且就自觉的精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予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自觉的精神已经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所过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超出了它的信仰的这种直接性,超出了它因在意识上确信本质与本质的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呈现已经得到了和解而产生的那种满足和安全。

自觉的精神不仅超出了实质的生活进入于另一极端:无实质的自身反映,而且也超出了这种无实质的自身反映。

它不仅仅丧失了它的本质性的生活而已,它并且意识到了它这种损失和它的内容的有限性。

由于它拒绝这些空壳,由于它承认并抱怨它的恶劣处境,自觉的精神现在不是那么着重地要求从哲学那里得到关于它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主要是要求再度通过哲学把存在所已丧失了的实体性和充实性恢复起来。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据说哲学不必那么着重地展开实体的重封密锁,并将实体提高到自我意识的水平上,不必那么着重地去把混乱的意识引回到思想的整齐和概念的单纯,而倒反主要地在于把思想所分解开来的东西搅拌到一起去,压制有区别作用的概念而建立关于本质的感觉体会。

据说哲学不必那么着重于提供洞见而主要在于给予启发或启示。

美、神圣、永恒、宗教与爱情都是诱饵,所以需要它们,乃是为了引起吞饵的欲望;保持并开拓实体的财富所依靠的力量,据说不是概念而是喜悦,不是事实自身冷静地循序前进的必然性而是我们对待它的那种激扬狂放的热情。

适应这种要求,就有一种非常紧张而几乎带有焦急和急躁情绪的努力,要想将人类从其沉溺于感激的、庸俗的、个别的事物中解救出来,使其目光远瞻星辰;仿佛人类已完全忘记了神圣的东西而正在象蠕虫一样以泥土和水来自足自娱似的。

从前有一个时期,人们的上天是充满了思想和图景的无穷财富的。

在那个时候,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意义都在于光线,光线把万物与上天联结起来;在光线里,人们的目光并不停滞在此岸的现实存在里,而是越出于它之外,瞥向神圣的东西,瞥向一个,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彼岸的现实存在。

那时候精神的目光必须以强制力量才能指向世俗的东西而停留于此尘世;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上天独具的那种光明清彻引进来照亮尘世之见的昏暗混乱,费了很长时间才使人相信被称之为经验的那种对现世事物的注意研究是有益和有效的。

——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却似乎恰恰相反,人的目光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须花费同样大的气力来使它高举于尘世之上。

人的精神已显示出它的极端贫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获得一口饮水那样在急切盼望能对一般的神圣事物获得一点点感受。

从精神之如此易于满足,我们就可以估量它的损失是如何巨大了。

然而这种感受上的易于满足或给予上的如此悭吝,并不合于科学的性质。

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生活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一些地方去寻找;他将很容易找到一种借以大吹大擂从而自命不凡的工具。

但哲学必须竭力避免想成为有启示性的东西。

这种放弃科学而自足自乐的态度,更不可提出要求,主张这样的一种蒙昧的热情是什么比科学更高超一些的东西。

这种先知式的言论,自认为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蔑视规定和确切,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正如它回避那据说只居于有限世界之中的反思一样。

但是,既然有一种空的广阔,同样也就有一种空的深邃;既然有一种实体的广延,它扩散到有限世界的纷纭万象里去而没有力量把它们团聚在一起,同样也就有一种无内容的深度,它表现为单纯的力量而没有广延,这种无实体的深度其实与肤浅是同一回事。

精神的力量只能象它的外在表现那样强大,它的深度也只能象它在它自行展开中敢于扩展和敢于丧失其自身时所达到的那样深邃。

而且,如果这种无概念的实体性的知识佯言已经把自身的特性沉浸于本质之中,并佯言是在进行真正的神圣的哲学思辩,那么这种知识自身就隐瞒着这样的事实:它不仅没皈依于上帝,反而由于它蔑视尺度和规定,就时而自己听任内容的偶然性,时而以自己的任意武断加之于上帝。

——由于这样的精神完全委身于实质的毫无节制的热情,他们就以为只要蒙蔽了自我意识并放弃了知性,自己就是属于上帝的了,上帝就在他们睡觉中给予他们智慧了;但正因为这样,事实上他们在睡眠中所接受和产生出来的,也不外是些梦而已。

[3.真理之为原则及其展开]此外,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