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与黑格尔概念(范畴)体系的建立

合集下载

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贡献

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贡献

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贡献政法系0602班14号唐培燕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黑格尔又不承认发展有个终点,并积极的去追求这个终点。

为了建立一个永恒不变、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体系,他不得不创造一个纯粹的、完善的绝对的东西,它既是体系的起点,又是体系的终点。

即用哲学的语言就是“绝对精神”。

一、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作为统一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1)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

(2)逻辑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运动的。

(3)应用逻辑学,它又包括两个部分: 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1、黑格尔关于体系的思想前后变化比较大。

在《精神现象学》中,他把哲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现象学,第二部分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也被他称之为应用逻辑学)。

1817年《哲学全书》出版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基本定型为逻辑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则构成了哲学体系的“导言”。

黑格尔生前出版了四部著作,实际上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都是纲要。

不仅如此,实际上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精神现象学是“历史”,逻辑学是“逻辑”。

“逻辑”以“历史”为前提,“历史”以“逻辑”为本质,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绝对精神的“史前史”--在精神现象学之前,绝对是绝对,但还不是绝对精神(还不是现实的绝对)。

精神现象学的结果是人类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逻辑学就是从此出发,讨论纯粹知识-纯思想规定-范畴。

换言之,精神现象学是从历史的角度描述绝对精神,逻辑学则是从逻辑的角度,从本质的角度描述绝对精神。

2、存在或有可以界说为“我即是我”,为绝对无差别性或同一性。

这涉及到康德、费希特和谢林。

康德的先验演绎(客观演绎)的前提就是“我是我”--A=A,即分析的统一,费希特:自我设定自我本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院:政治经济学院班级:思政101 学号:1009011029 姓名:周佳妮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通过批判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集中反映在形成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而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提法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区分开来,同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一.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黑格尔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他把人类理性客观唯心主义化当作世界的本体。

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根本性质,简要的说它是精神异化论。

在他看来,发展或发生异化的本体,是以这种非人的,超人的客观精神,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甚至也不是人的思维因而它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神秘化了。

【1】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

”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

”【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各个领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邓晓芒*摘要什么是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 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 是专门谈意识的。

在这里, 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这里的经验 ( Er fahrung ) 有经历之意, 也就是说, 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 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 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

相反,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 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 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

90 年代初, 当我写 辨的张力时, 就已经接触到对 神现象学 一些段落的分析, 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 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

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 预告中的 神现象学 究还没有问世。

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 我都只好愧对, 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

的确, 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 手伸得太长, 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

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 完成了康德 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 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 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 础的逐句讲解)。

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 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 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 对黑格尔的 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 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 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 读)。

当然, 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 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

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 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 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

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

我主张, 在今天, 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

绝对知识与纯粹哲学--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关系

绝对知识与纯粹哲学--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关系

绝对知识与纯粹哲学--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关系薛刚【期刊名称】《晋阳学刊》【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如何看待《精神现象学》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不仅是黑格尔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在黑格尔本人的思想发展中,对于两者关系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时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与哲学体系是否需要一个“入门”或“导言”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从耶拿时期就开始思考并寻求这个答案,在经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合之后,他确定了《精神现象学》作为是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但在最终出版时把原初的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科学”改为“精神现象学的科学”又表明了黑格尔对于这个“入门”或“导言”采取了部分否定的态度。

本文通过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来探讨《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

【总页数】6页(P77-82)【作者】薛刚【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北京 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05【相关文献】1.论绝对哲学、西方近代科学r和哲学的差异r——对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导论的三点解读 [J], 薛刚2.“纯粹理性批判”与“纯粹理性体系”——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关系的一种解读 [J], 杨宝富3.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r——读邓晓芒先生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J], 代福平4.从"科学体系"到"绝对知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总体理解 [J],姜昊良5.建立感性活动史的哲学努力——从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改造看马克思的哲学思考 [J], 刘怀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范畴的概念有什么用

精神范畴的概念有什么用

精神范畴的概念有什么用
林云柯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24()6
【摘要】“精神”“意志”“灵魂”这样的“虚设”概念曾经在思想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如今却开始遭遇人文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主义视角的持续冲击,比如,最近频繁出现的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灵魂”的讨论。

仅就这个问题来说,它具有非常典型的维特根斯坦式的“nonsense”哲学问题风格。

因为在相关研究中,既没有人以此为基础,更没有人以此为目标。

【总页数】1页(P52-52)
【作者】林云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精神现象学》与黑格尔概念(范畴)体系的建立
2.日本人为什么用汉字来翻译西方概念在日语新词传入之前中国如何造新词
3.娴以养心静能生慧——结合哲学简史范畴谈“精神修养法”的概念
4.“精神生产”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从语音数据到音法范畴——类型和演化观中的基本概念和认知范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现象学》.doc

《精神现象学》.doc

《精神现象学》(方刚)——马克思黑格尔(1770~1831)1770年生于德国斯徒加特。

少年时代的他为人循规蹈矩,他最爱读的一本小说是《索菲游记,从默尔到萨克森》,当时许多德国文学名著他都未曾涉猎,但谁曾想当然,黑格尔对古典作品终生都很喜爱,特别是对古希腊和罗马的作品常能熟背。

中学毕业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期间,黑格尔和他同学中最伟大的两位荷尔德林、谢林结下了深厚1801年,黑格尔在耶拿大学谢林执掌的哲学系任无俸讲师,听他课的学生很少。

1807年,就在普法战争前夕,他完成了《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写作,这本书后来成为德国唯心论极重要的作品。

后在纽伦堡文科中学任校长期间他又出版了代表作《大逻辑》,创立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范畴体系。

1816年,他被海德堡大学聘为教授,声名日盛。

两年后,普鲁士国王签署任命他为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的敕令,他在这里撰写了《法哲学原理》、《美学》、《哲学史讲演录》等大量著作。

这时他的课堂已坐不下来听课的学生,他已是德国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精神偶像。

1831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复杂、庞大而又充满矛盾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美学、哲学史,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黑格尔都力图找出贯穿其中的逻辑线索。

当然,这样就会给其“体系”哲学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强制性结构,使人很难理今天研究黑格尔的学者很多,但分歧很大,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去阅读其哲学原著。

马克思曾黑格尔研究专家阿尔森·古留加说,可以把《精神现象学》和歌德的《浮士德》相比,歌德用艺术语言,形象化地描写了浮士德所追寻的生活意义和黑格尔用哲学语言、非直观的概念化地叙述的现象学中的世界精神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精神世界的漫游或探险《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第一部独出心裁的巨著,也是其系统阐述自己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后来功成名就,回忆起自己是在普法战争这一场大战前夜完成此书颇感自豪。

对于黑格尔来说,拿破仑就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在此书中所力图表述的就是世界精神的自我发展黑格尔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是历史的产物,从个体出发就可以再现人类的历史。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他者”理论——基于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他者”理论——基于对“自我意识”的理解

010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他者”理论“他者”的基本含义与思想渊源 “他者”的基本含义“他者”一概念,可以在西方思想史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诸多人文社科中发现其踪影,如哲学、伦理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存在主义及女性主义中等等,“他者”的基本意义为差异。

“他者”这一概念的形成,意在指“自我之外的所有人和事物”,对“他者”含义的理解直接揭示了人们对于自我理解的深度。

相对于自我的外在事物,无论是人或物,不管它的出现以何种方式,是否可以被看见、是否可以被感知,皆可以被称为“他者”。

[1]对“他者”的诠释实际上是直接揭示了自我的或群体的主体身份认知问题。

“他者”对自我概念形成,建构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在此,因两者固有的差异性,他人只是途径,是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的对象性存在。

这种相互抵消、排斥或相反的关系,才产生出与我不同的他者,自我内涵的建立取决于对方的否定。

本文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部著作中,主奴关系的辩证阐释,构建了一个与自我共生的他者,也即是把奴隶视作另一方(他者),为了叙述“他者”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

黑格尔之前“他者”的思想渊源西方哲学的起源,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巴门尼德篇》中,把一视为一个相,可以用来代表任何的相。

柏拉图的“他者”是相针对一这个概念而言,“他者”与一是有差异性的,可以理解为“他者”是不同于任何的相,也即是指具体的个别事物。

[2]“他者”在文中被释为非存在,意在指超出了具体个别事物的范围。

自古希腊时代直至后来的发展历程中,“他者”皆包含着一和存在的含义,在西方思想渊源中被看做起始意义。

[3]柏拉图提到同者,他认为同者是被“他者”定义,“他者”的不同也暗指同者的存在,这里的同者也即是自我的意思。

笛卡尔的物质精神二元论,完成了对人本和理性的一个普遍性论证。

首次在理性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的重要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去认识对象,把握客体。

让人们普遍认为,通李佳蓓(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省桂林市 541000)摘 要:现象学中,“他者”以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来辨别其他的人类,是一个自我形象中累积性的构成因素,同时是作为自我认知的一种真实的确认。

西方文论模拟试卷二

西方文论模拟试卷二

西方文论模拟试卷二《西方文论》模拟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1、“对立产生和谐”是谁对美学和文论的主要贡献(赫拉克利特)。

2、“理念论”是哪位文论家提出来的(柏拉图)。

3、《诗的艺术》,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其作者是(布瓦洛)。

4、“美在关系”的命题是谁提出来的(狄德罗)。

5、“摹仿”是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概念,认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上帝式的自由创造”的文论家是(奥古斯丁)。

6、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标志是(鲍姆加登《美学》)。

7、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与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的是(黑格尔)8、将诗人定义为“人类的精神器官”的文论家是(施莱格尔兄弟)。

9、泰纳在他的哪篇文论作品中阐述了著名的“文学发展三要素”的学说(《英国文学史?序言》)。

10、“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的命题是谁提出来的(雅克布森)。

二、【多项选择题】11、以下选项中构成苏格拉底三个乐观主义公式的是(知识即道德、无知即罪恶、道德即幸福)。

1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新古典主义的文论家及作品的是(布瓦洛《诗的艺术》、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德莱顿《论戏剧诗》)。

14、(莱辛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奥孔》、《汉堡剧评》)。

15、以下观点中,哪几项是托马斯·阿奎那关于“艺术家的观念”(艺术家的观念来自他的理性。

艺术是由艺术家凭他心中的观念从无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的观念不须依存于现实事物。

艺术家的观念就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原因。

)。

16、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质、量、(形式、关系)四组范畴来进行的。

17、黑格尔与康德的美学理论,其立场的不同表现在(康德的出发点是“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

黑格尔认为人们应完全专注于作品中艺术家所表达的特定的历史意识。

)。

18、依据“社会制度”,斯塔尔夫人将喜剧分为(社会喜剧、性格喜剧)类型。

19、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最主要文论著作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言

第八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读:《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 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 年10 月13 日那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

这书的序文是1807 年 1 月写成的。

在1807 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

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一、精神现象学是意识形态学。

“Ideologie ”:“意识形态”或译作“思想体系”、“观念体系” 、“唯心主义” 。

这个字不见于黑格尔的著作中。

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形态” (或“意识诸形态” ),每一个精神的现象就是一个意识形态。

从意识发展阶段来说,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说是一个意识形态。

因此精神现象学也就是意识形态学,它以意识发展的各个形态、各个阶段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用辩证方法从发展观点来研究意识形态,这样就把意识形态学与意识发展史结合起来了。

脱离了辩证法和发展史当然也可以用现象罗列的方式,根据心理的事实来研究意识形态,但这就不成其为“现象学” 。

因此,“意识形态学”所研究的意识现象既是独特的、个别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体现了许多个人意识的共性。

因此每一意识形态(gestalt)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个类型(typus)的意识形态。

或者象恩格斯所指出那样,意识形态“可视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

“缩影” 二字生动地表明了每个意识形态的典型性。

这种对于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发展阶段的辩证的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就是历史与逻辑(辩证法)相结合、相一致的研究,使得精神现象学不同于单纯研究意识形态和意识现象的心理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灵生活的历史研究。

叙述这条发展道路的科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 。

这就是说,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 ,而意识经验学的任务就是叙述精神的各个环节或者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开展的道路。

“纯粹理性批判”与“纯粹理性体系”——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关系的一种解读

“纯粹理性批判”与“纯粹理性体系”——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关系的一种解读

3 3・
云南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第 十二 卷 ・ 第五期
想 与著 作 的 实 情 , 就 不 难 发 现 ,他 们 对 精 神 现 象 学 与 逻 辑 学 之 关 系 的解 释 尽 管 存 在 重 大 差 异 , 但 是 都 不 尽 符 合 实 际 。就 海 德 格 尔 的论 断 来 说 , 我 们 只 需 注 意 到 如 下 事 实 就 能 看 出 他 的 说 法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 首 先 ,他 的 视 域 是 基 于 存 在 论 差 异 的存 在 问 题 , 以 及 作 为 形 而 上 学 史 的 存 在 史 学 说 ,在 其 中 ,黑 格 尔 体 系 的 实 质 被 诠 释 为 意 识 之 主体性 问题 ( 存 在 者之 存 在 根据 在 于 意识 主体 中 ) ,从 而 逻 辑 学 被 归 入 现 象 学 。 但 这 个 视 域 本 身 对 于 西 方 哲 学 史 、 特 别 地 对 于 黑 格 尔 是
称 《 全 书 》) 中 ,提 出 了 另 外 的 体 系 构 想 。 …在
性 之 中 ,那 么 在 ‘ 逻 辑 学 ’ 中 ,无 条 件 的 主 体
性 的 自身 显 现 首 先 成 为 无 条 件 的 。 ” [ 2 ] ( 哪’ 显然 , 他用 现 象 学 来 统 摄 逻 辑 学 。而 伽 达 默 尔 则 谓 :
作 为 一 位 体 系 哲 学 家 ,黑 格 尔 为 建 立 严 格 的哲 学体 系作 了多 种 尝 试 ,到 《 精神 现象学》 发 表 时 ,他 对 哲 学 体 系 的 结 构 有 了 比 较 成 熟 的 看 法 , 随 后 又 发 表 了 《逻 辑 学 》 ( 《大 逻
在 者 本 身 的存 在 ,黑 格 尔 的 ‘ 逻 辑 学 ’应 该放

黑格尔_现实性_范畴的多种意义和中心意义_赵敦华

黑格尔_现实性_范畴的多种意义和中心意义_赵敦华

“现实性(die Wirklichkeit )”或“实在性(die Realität )”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张世英主编的《黑格尔辞典》总结了“逻辑学存在论中从分析‘定在’发展出来的”现实性的意义:“①‘现实性’是按照其存在或肯定性去理解的‘定在’”、“②现实性是存在着的质”、“③上帝是一切现实性的总和”、“④较高意义的现实性”、“⑤现实性的多义性”。

①英伍德撰写的英文版《黑格尔词典》列举了“现实性”的四种意义:“(1)本体论意义:按照逻辑思想(因果秩序的,现实的,等等)结构而存在的事物;(2)神学意义:实现了神圣计划的事物;(3)认识论意义:完全被理解和认识的事物;(4)价值意义:合理的、合乎理性标准的事物。

”②德文版《哲学历史词典》的“现实性”词条第7款以“理性与现实性”为标题摘录了黑格尔著作中的29个观点,但未加概括。

③如何在黑格尔众多著述中比较全面地概括“现实性”范畴的多种意义是一个难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能否以及如何在“现实性”的多种意义中找出一个中心意义。

作者简介:赵敦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宗教改革和西方近代政治哲学”(13JJD720001)阶段性成果。

①张世英主编:《黑格尔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8~370页。

②Michael Inwood,A Hegel Dictionary,Blackwell,Oxford,1992,pp.34~35.③Historisches Wörterbach der Philosophie,Band 12,Schwabe AG Verlag,Basel,2004,SS.834~835.黑格尔“现实性”范畴的多种意义和中心意义赵敦华摘要:本文联系西方哲学中关于概念的多种意义和中心意义的讨论,针对当代中外研究者对黑格尔哲学重要范畴“现实性”意义的多种概括,重新梳理了这一范畴的多种意义,尤其是在统一西方哲学传统“存在”与“本质”的意义,以及在统一经验与理性的逻辑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把“现实性”范畴的中心意义归结为社会政治意义,尤其是《法哲学原理》中规定的“伦理生活”的现代性意义,并对该书中关于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关系的讨论加以述评,最后引用马克思的批判,从“现实性”范畴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分歧。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张世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评析
大家可能对黑格尔都有所了解。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大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各位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其中有一个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便是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哲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意味着他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属于西方传统哲学,从他之后,一直到现在,就属于西方现当代哲学。 哲学是讲什么的?恩格斯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就是讲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比如,人是思维者,是一个主体,所有外界的事物都是客体,都是对象,都是存在。哲学就是讲主体怎么去认识客体的规律,把握客体总的概念,最后去征服客体。打个比方说,我去认识自然,我对自然的某个东西得到一个总的概念,得到一个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可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客体)为我( 主体)所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的主体认识过程去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上面的这套思维方式,就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但在2 000多年前 的古希腊,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古希腊。早期哲学还没有把人和自然分成为主体和客体,那时二者是混为一谈的。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就有了一个转变,即转变成为主、客体分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经过1 000多年的酝酿和发展,到西方文艺复 兴 时期,就演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文艺复兴后,以笛卡尔的哲学为标志,形成了“主体客体,思维存在”这种思维方式。 把人作为主体,把外界作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欧洲是经过中世纪觉醒,宗教神学思想统治结束以后才确立起来的。从笛卡尔开始,经过康德、谢林,到18世纪末、19

海德格尔的_精神现象学_解读_三个简论_柯小刚

海德格尔的_精神现象学_解读_三个简论_柯小刚

三个文本: 海德格尔解读 《 精神现象学》 的经验
海德格尔的黑格尔解读文献, 拙著 《 海德格 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 曾经历数 , 此 不赘述。其中涉及 《 精神现象学》 解读的主要有 三个文本, 在此结合我们眼下的考察略为陈说如 下: 1. 1930 / 31 年 冬 季 学 期 弗 莱 堡 大 学 讲 稿 《 黑格尔的精神现 象学》 , 由 Ingtraud G rland 编 为 《 海德格尔全集》 第 32 卷② 于 1980 年出 版, 1988 年出英文译 本③。尚无中 译本。此次讲 座, 在作了一个长达 40 多页导言, 由 《 精神现象学》 书名变化而来探讨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 系 中的地位和任务之后 ,
海德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 解读: 三个简论
柯小刚
*
(同济大学哲学系 , 上海 200092)
【 摘要 】 该文是对海德格尔之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解读工作的一个简述。 文章首先简 述了海德格尔解读 《 精神现象学 》 的三次尝试及其相关文献情况; 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之 《 精神现象学》 解读中所致力考察过的三个要点 , 这三个要点都是从 《 精神现象学 》 一书标 题之变更出发而引伸出的重大问题 ; 最后, 文章提示了进一步解读的三个可能方向 。 【 关键词】 黑格尔 ; 海德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经验; 道路 Abstract : T h is is an in troduct ion to H eidegger ' s readin g of H egel ' s Phenom enology of Sp irit. H e id eggers ' three efforts and the re lated texts o f in terpret ing Phenom enology of Sp irit have been dis cussed at firs. t T hen com es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m ain po in ts of H e id egger s ' readin g wo rk , w hich beg ins w ith the investiga tio n o f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title of P henom enology of Sp irit. A t las, t 作者简介: 柯小刚, 哲学博士 ,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哲学导论》题集

《哲学导论》题集

《哲学导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柏拉图B. 康德C. 萨特D. 尼采2.“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笛卡尔B. 黑格尔C. 马克思D. 孔子3.下列哪项不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A. 《纯粹理性批判》B. 《实践理性批判》C. 《判断力批判》D.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4.“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培根B. 洛克C. 休谟D. 笛卡尔5.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论断?A. 尼采B. 海德格尔C. 萨特D. 祁克果6.“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属于哪个哲学流派?A. 唯理论B. 经验论C. 智者派D. 斯多葛学派7.下列哪项不是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贡献?A. 提出了实体论B. 创立了逻辑学C. 提出了形式与质料的学说D. 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8.“存在即被感知”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 贝克莱B. 休谟C. 康德D. 黑格尔9.以下哪位哲学家是逻辑原子论的代表人物?A. 罗素B. 怀特海C. 摩尔D. 以上都是10.“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叔本华B. 尼采C. 海德格尔D. 萨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2.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______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考察。

3.“______”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______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5.哲学家______提出了“精神现象学”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世界精神的发展过程。

6.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______,强调感官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7.尼采在其著作《______》中,提出了“超人”的理念和“上帝已死”的论断。

8.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强调了______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问题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问题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问题对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言,《精神现象学》是其哲学导言,《逻辑学》是其哲学基础;同时,严格讲来,《精神现象学》侧重的是哲学思维形式,《逻辑学》侧重的是哲学思维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潜在与形式”的关系。

一、精神与自然的分裂与统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是精神的探险之旅又是精神的归乡之途。

他在序言中说:“照我看来,——我的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949年,商务印书馆,P10)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实质上是从“实体即主体”这个哲学的最高、最基本的原则出发,描述了人类精神经过艰苦漫长的思辨运动过程,最终达致“绝对”自身认识自身、自身完成自身的过程。

“人类精神”实际上是潜在自在的“绝对”借助觉醒的人类自我意识获得“现实性”的必然性中介或环节。

借助人类精神的探险之旅,“绝对”也就现实化为“绝对精神”了。

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评价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论争时说:“……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内进行的论争。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

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

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009年,人民出版社,P341-342)马克思的这个综合性的评论有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领会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体性架构和历史逻辑。

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和精神的相互脱离,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本人所说的人类与自然的源初谐和或统一状态的脱离,即人类脱离了与自然的最初天真无邪和谐与一致状态,从而陷入“人类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分裂状态”。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特别注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

马克思这些意味深长的断语应该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秘密”与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意思基本上相同。

所谓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意思是说,精神现象学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打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奥的钥匙。

什么是这种关键和秘密呢?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这也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

所谓“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在贯穿着“精神现象学”的“异化”或“自我意识的异化”这一概念上。

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就是“按照实际人的存在、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去加以研究”,因而“掌握这种知识的科学”。

换句话说,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的科学。

马克思也洞见到精神现象学作为研究意识形态的科学,也就是以研究人或自我意识异化的各种不同形态为对象。

他写道:“人的异化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也就只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的形态”。

由于马克思抓住了精神现象学中所表述的“异化”——“否定性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关键和合理内核,他还进一步肯定“精种现象学里面包含有‘批判的成分’”。

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潜伏着黑格尔后来的著作中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无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萌芽”,尽管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是潜蕴着的、自身还不明白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是他却独具只眼地发现了里面的批判成分说道:“但是,只要精神现象学坚持人的异化,纵使人只表现为精神的形态——则在它里面便潜伏着批判一切的成分,并且常常就会准备着并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这就是说,“异化”的概念,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包含有批判成分的,加以吸收、改造、颠倒、剥掉其神秘化的外壳,就可以“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念的发展阶段《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

黑格尔在这部书中第一次阐发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可以看作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

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

)、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

)。

黑格尔的“现象学”“现象学”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由现象去寻求本质。

当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由外以求知其内,由表现在外的现象以求把握其内在本质,这就是现象学的研究。

黑格尔在规定现象学的性质时,强调意识在其自我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意识使其自身的现象和它的本质相同一。

他说:“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它的本质同一”。

又说:“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按即由意识的现象趋向于它的本质的意思],它将“摆脱”它的异化或外化的形式,它“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地点上,现象即是本质”。

这就是说,意识经过矛盾发展过程,达到它的现象和本质的同一。

而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的同一的过程,亦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

“现象学”另一个说法就是从事物在时间内的表现去认识本质。

黑格尔说:“精神必然表现在时间内,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

很明显黑格尔所了解的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表现在时间内的精神现象的科学,亦即研究精神在时间内力图掌握自己的本质,但尚未达到对自己的概念理解的过程的科学。

这也就规定了精神现象学具有研究精神或意识在时间中的发展史的性质。

《精神现象学》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