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asccvd预防指南 ppt课件

asccvd预防指南 ppt课件

一级预防
三、血脂异常
对TG水平升高(≥2.3 mmol/L)和/或 HDL-C降低 (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的患者 ,强化生活方式治疗和优化血糖控制。对空腹 TG≥5.7 mmol/L 的患者,评估继发性原因并首先 考虑贝特类药物治疗以减少胰腺炎的风险。(C)
他汀与非他汀联合治疗(他汀/贝特和他汀/烟酸) 未能提供除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之外的额外的心血 管益处,因此一般不予推荐;但是足量他汀和/或 LDL-C达标后TG>2.3mmol/L者可考虑联用非诺贝特 。(A)
对于饮酒者,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0g/d,女性 不超过10g/d(酒精含量的计算:饮酒量ml×度数 ×0.8)可能是合理的。(E)
建议所有患者减少静坐时间,尤其是避免长时间的 静坐(>90 分钟)。(B)
建议每周进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0 min的中等强度的活动。(A)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如二者结合更好。
目标LDL-C<1.4mmol/L,如不能达到该目标则至少 降低≥50%;或可考虑辛伐他汀40mg加衣折麦布。 (A)
其余同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四、抗血小板治疗
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75~150mg/d)。(A)
对阿司匹林禁忌或不耐受者建议使用氯吡格雷( 75mg/d)替代治疗。(B)
在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会增高出血风险, 除非特殊情况[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缺血性 卒中/TIA发病初期],否则不推荐常规联合使用。 (A)
30岁以下或80岁以上人群缺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获 益的证据,须个体化评估。(E)
一级预防
六、体重管理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体重,维持体质指数(BMI)在 18.5~23Kg/㎡。超重及肥胖患者适当减重且长期 维持,初级目标至少减重3%-5%。(E)

糖尿病课件ppt(共125张PPT)可编辑全文

糖尿病课件ppt(共125张PPT)可编辑全文
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
四、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和糖化血 浆
白蛋白测定
GHbA1c 3%~6% GHbA1 8%~10% 果糖胺 ~
五、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胰岛素 空腹5~20mu/L
30~60分钟达高峰,为基础的5~10倍,3~4小
时恢复到基础水平
C 肽 空腹
高峰达基础的5~6倍
2型 肥胖或超重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 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一) 制订总热量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休息时 25~30kcal/kg/日 轻体力劳动 30~35 kcal/kg/日
中度体力劳动 35~40kcal/kg/日 重体力劳动 40kcal/kg/日以上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 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1)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2)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2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基因异常)
3 胰腺外分泌疾病 4 内分泌疾病
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6 感染 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8 其他 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
一、尿糖测定 肾糖阈
二、血葡萄糖(血糖)测定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血糖是反应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 指标 葡萄糖氧化酶法
静脉血 血浆、血清
毛细血管 全血
三、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IVGTT)
OGTT 75g 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 中,5分钟内饮完,2小时后再测血糖。
起病方式

缓慢而隐匿
起病时体重
正常或消瘦
超重或肥胖
“三多一少”症群
典型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护理PPT课件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护理PPT课件
检查等
02
治疗原则:控制危 险因素、改善生活 方式、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
03
04
药物治疗:抗血小 板药物、降脂药物、
降压药物等
手术治疗:血管成 形术、支架植入术、
旁路移植术等
生活方式指导
01
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
02
醇食物摄入
03
增加运动量,保持适当体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 的病情,了解疾病相关知 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社会支持:与家人、 朋友、医生保持良好的沟 通,寻求支持和帮助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身心, 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
跨学科合作
团队成员:医生、护 士、营养师、康复师 等
自我管理技巧
01
饮食控制: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02
运动锻炼:坚持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பைடு நூலகம்
03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饮酒量
04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风险
心理支持与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保持积极 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和 抑郁
操作等
04
培训对象: 护理团队全
体成员
05
培训效果评 估:通过考 核、反馈等 方式评估培
训效果
患者随访与评估
1 随访目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护理效果 2 随访内容:患者症状、体征、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等 3 评估方法: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血管健康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 4 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制定合适的随访计划 5 评估结果反馈: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理团队,以便调整护理方案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PPT课件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PPT课件

17.10%
脑血管病
12.60%
高血压
0%
34.20%
10%
20%
30%
40%
50% 患病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 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 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 24: 447-51.
8
糖尿病人群伴发高血压相当常见,我国糖尿病患高血 压占28~40%,国外达40~80%。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 控制血糖 控制高血压 改善血脂异常 抗血小板治疗
应严格控制所有可治疗的危险因素,以最大限度 地降低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而不能只关注血糖!
14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
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发病前5~10年就已存在,大约50%的2型糖尿 病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存在大血管并发症,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 次诊断时就应该筛查有无大血管并发症。
77%
正常血糖
糖尿病前期
新诊断的糖尿病 (OGTT) 新诊断的糖尿病 (空腹血糖) 已知的糖尿病
Da-Yi Hu.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 2573–2579.
7
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的现象在中国更为显著!
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
下肢血管病
5.20%
心血管病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 指出,既往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 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西方国家普通人群中冠心 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 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却日益增加。

(2024年)糖尿病PPT演示课件

(2024年)糖尿病PPT演示课件
3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3/26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糖尿病治疗将更加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基 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型药物的研发,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智能化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智能化管理,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综合防治策略
未来糖尿病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措施,以降低发病率和并发症风险。
36
THANKS
2024/3/26
37
24
运动方式选择与推荐
力量训练
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8-10个动作,每个动作3组,每组8-12次
2024/3/26
25
运动方式选择与推荐
柔韧性训练
瑜伽、太极等
2024/3/26
建议每周进行1-2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26
运动过程中安全防护
运动前准备
充分热身,避免运动损伤
糖尿病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表现 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 状。
11
03
糖尿病治疗方法及药物选 择
2024/3/26
12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01
磺脲类药物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02
双胍类药物
抑制肝糖原异生,促进周围组 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0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 低餐后高血糖。
并发症危害严重
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 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 响患者生活质量。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控制血糖和血脂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 ,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减少对 血管的损害。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 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的 炎症反应。
降压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2023-11-11
目录
•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管疾病
0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Chapter
定义和分类
治疗
血运重建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等)、抗血小板 治疗等。
06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
Chapter
脑梗死
定义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 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细胞 死亡的疾病。
症状
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 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等。
01 02 03 04
原因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 化,其他原因包括血栓形成、栓 塞等。
07
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管疾病
Chapter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 2
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后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 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症状。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A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
3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内膜剥脱术、搭桥手术等 。
肾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PPT课件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PPT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糖尿病的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自我监测等,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血管病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可以降低心血 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心血管病的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以控制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联合治疗的策略
综合评估
对患者的糖尿病和心血管 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协同治疗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长期管理
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定 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Part
05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的营养与运 动管理
糖尿病的营养管理
血糖波动
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血糖的稳定 性,导致血糖波动,增加糖尿病 并发症的风险。
心血管病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
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影 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影响 血糖控制。
胰岛素分泌异常
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加重糖 尿病病情。
心血管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01
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高糖、高淀粉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
以控制血糖水平。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02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糖尿病患者应多
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降糖药物应用护理课件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降糖药物应用护理课件
监测运动强度与效果
根据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和运动过程中 的感受,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频率。
其他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总结词
遵循医生建议,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及时就医
如有不适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等, 应及时就医诊治。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查 ,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相关心血管方 面的检查。
病理生理
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动脉血管内皮损伤、脂质 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引起心肌缺血、脑缺血 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乏 力等,严重时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 死等症状。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其中,心 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是重要的 诊断手段。
控制盐分摄入
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高血压 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运动锻炼与体重管理
总结词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 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有 助于降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定期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 骑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 等强度有氧运动。
05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与控制
总结词
合理饮食是控制血糖和预防心 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控制总热量摄入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 、年龄和活动量等因素,计算 每日所需热量,保持摄入与消 耗平衡。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和脂肪,控制饱和脂肪和反式 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 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课件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课件
分类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病变。
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加速血管病变的发展。
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参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病率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但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
公共卫生政策
THANKS
感谢观看
视网膜微血管扩张导致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等病变,影响视力;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功能不全症状。
总结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损伤,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
总结词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等方式。
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等有益营养素的摄入。运动主要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水平,降低血糖。戒烟限酒则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01
02
03

04
总结词: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详细描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是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总结词: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机制涉及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详细描述:高血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增殖,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肾脏缺血缺氧,促进肾脏纤维化过程;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自由基,对肾脏组织产生毒性作用。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进展PPT课件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进展PPT课件
冠脉造影发现糖尿病患者弥漫性或多支性冠脉 病变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狭窄程度较重。
2019/11/1
7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
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CAN,CAN 可引起糖尿病无痛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其临床特点有:休息时心动过速,心率常大于 90 次 /分.常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影响; 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不典型,可无痛,仅有恶心 呕吐、心律不齐、充血性心衰或仅表现疲乏等;体位 性低血压;在低血糖、服用ß-受体阻滞剂、补液等 因素诱发下,易发生心力衰竭。
干果等 饮酒 :如果酒瘾较大,只可饮少量红酒
2019/11/1
50
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
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减肥饮食
指一天中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低于35克或小于2030%
对脂肪没有特殊限制
减少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高蛋白饮食可能是减少心 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危险的最合适的饮食
高碳水化和物饮食为获得相同的益处,必须增加富含粗 纤维食物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019/11/1
51
规律运动
运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糖尿病患者运动 达到一定负荷时,能增加胰岛索敏感性,降低血糖。并发轻 中度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坚持长期、适量、有规律的有氧 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心肺功能,调解脂肪及糖代谢,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还能产生降压和稳压的 效果,对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9/11/1
33
微量元素:铬缺乏时可造成糖和脂肪代谢异 常,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含铬丰富的食物 有酵母、牛肉、肝、粗粮、蘑菇等。锌缺乏时 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动物性食品是锌的可靠 来源.特别是精瘦肉。硒能保护心血管和心肌 的健康,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海味及海产 品中含硒量较高。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护理 ppt课件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26
(四)自我监测血糖护理
(1)监测时间

四点法——三餐前 + 睡前 七点法——四点法加三餐后2小时 必要时——测清晨3时
PPT课件
27
(2)监测频率

初治、病情不稳定——每日测

病情稳定——1-2周监测1天;2~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每年1~2次全面复查1次。
PPT课件
3.高渗性昏迷护理
* 与酮症酸中毒护理相似。因多为老年人,有多脏器损害,要及时识别,
综合护理。
4.糖尿病足护理
勤检查:每日至少检查双足一次。
促清洁:保持足部清洁卫生。 善保养:避免足部受压、损伤、继发感染。 治外伤:及时到医院处理足部疾患。 促循环:运动、保暖、按摩、戒烟。
PPT课件 33

5.糖尿病眼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随病情发展均有眼部并发症,这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 好,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导致病变。因此要:1.积极监测血 糖,提供调整降糖药的依据;2.减少活动,避免血压升高,引起眼底出 血;3.经常检查眼底,并加强眼部保健,避免用眼过度;4.保持大便通 畅;5.适当使用眼药膏涂眼,戴眼罩,并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 安全护理,防止意外。
PPT课件
35
(六)心理护理 此病虽不能根治,但治疗护理得当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 调动病人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
(七)健康指导
请制定1份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包括 讲解糖尿病基本知识;合理饮食及运 动;防治并发症;自我监测;防治低 血糖;定期复查等内容。
PPT课件 36
课堂小结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三多一少”为主 要表现,血糖升高为特色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有心、 脑、肾、眼、足、神经病变及感染。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03
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
联合用药方案推荐
01
02
03
04
05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 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ACEI)/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适用于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等患者。
利尿剂+ACEI/ARB:适 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后、糖尿 病等患者。
共识总结了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 展,包括新型降糖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 小板药物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精准医学在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中的…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 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精准 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方案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糖尿 病心血管…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的智能预测、诊断和治疗。
关键成果回顾
强调全面风险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
共识强调了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性,包括 血糖、血脂、血压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患者的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共 识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旨在降低心 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进展
共识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和管理2型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包 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
03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患者血糖管理
血糖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HbA1c控制在7.0%以下,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PPT课件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PPT课件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
7/2/2020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非外伤性远端截肢 的首要原因
大血管病变
心脏:冠心病等,表现为胸闷、胸痛、 头晕、心慌、呼吸困难
大脑:缺血性脑病、出血性脑病、脑卒 中:表现为头痛、恶心、昏迷、 四肢活动障碍
下肢:周围血管病变:表现为下肢疼痛 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
7/2/2020
4.高糖使纤维蛋白糖基化,导致血栓结构改变,不 易溶解
7/2/2020
(三)氧化应激
1.高糖时,细胞内的葡萄糖氧化增加,炒股呼吸链 的处理能力时就会发生单电子传递,线粒体内活 性氧化簇(ROS)产生增加
2.ROS可导致细胞凋亡、组织损伤、加重胰岛素抵 抗、慢性炎症和血栓前状态,从而加重氧化应激, 形成恶性循环,引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3.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要按 照指南达标
7/2/2020
7/2/2020
血脂、家族史
7/2/2020
(二)器械检查:
1.动态心电图可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运动试验、负荷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心肌显像可
诱发心肌缺血:如发现左室室壁运动异常,可提 示糖尿病性心肌病
7/2/2020
(三)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如:1.休息时心率(坐位)高于100次/分 2.握拳时舒张压过度反应 3.体位性低血压 4. 心率变异性减小
心梗、心绞痛、外周动脉病、缺血性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年龄:男>50,女>60

·年龄:男<50,女<60,但合并下列≥1项因素:
使用阿司匹林
①高脂血症②吸烟③心血管疾病家族史④蛋白尿
总结
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是 糖尿病的主要死因

血糖波动指标SDBG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演示课件

血糖波动指标SDBG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演示课件
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控制血糖波动,可能有助于 降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 化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局限性
1
本研究仅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对于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患者,SDBG与下肢动脉粥样 硬化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2
本研究未能深入探讨SDBG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其 作用机制。
实验室检测
抽取静脉血液样本进行血 糖检测,结果更为准确, 但操作较为繁琐。
SDBG的计算方法
计算血糖标准差
通过收集一定时间段的血糖值,计算其标准差 ,反映血糖波动程度。
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通过计算相邻血糖值之间的差值,再求平均值 ,反映血糖波动幅度。
计算血糖变异系数
通过标准差与平均血糖的比值,反映血糖波动的相对幅度。
通过监测SDBG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异常,进而采 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 风险。
03 血糖波动指标SDBG的 检测方法
血糖监测方法
01
02
03
动态血糖监测
通过连续血糖监测系统, 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提 供24小时血糖波动曲线。
指尖血糖监测
通过快速血糖仪测量指尖 的血糖值,用于日常血糖 监测和评估。
评估SDBG作为预测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 指标的价值。
分析SDBG在不同下 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患者中的差异。
02 SDBG与2型糖尿病下肢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的关系
SDBG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
SDBG(血糖波动指标)是指血糖水平 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程度,是评估血糖
控制质量的重要参数。
3
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G
CE (CETP) TG
Apo A-1
Kidney
LDL
SD LDL
(lipoprotein or hepatic lipase)
Dyslipidemia in Diabetes
Increased
Triglycerides
VLDL
LDL and small dense LDL
Apo B
Decreased HDL
12% 21%
Increased triglycerides 9% 19%
WOMEN
Normal DM 21% 24%
16% 15%
10% 25%
8% 17%
Garg A et al. Diabetes Care 1990;13:153-169.
Mean Plasma Lipid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 UKPDS
43*
55
159*
95
* P<0.001, ** P<0.02 comparing type 2 vs. controll UKPDS Group. Diabetes Care 1997;20:1683-1687.
Plasma TG (mg/dL)
Relation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tnisms Relat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yslipidemia
Fat Cells
Liver
FFA
IR X
Insulin
Mechanisms Relat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yslipidemia
Fat Cells
TG Apo A-1
Insulin
Kidney
Mechanisms Relat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yslipidemia
Fat Cells
Liver
FFA
CE
IR X
Insulin
TG Apo B
VLDL (CETP)
HDL
(hepatic lipase)
VLDL
625 r = 0.73 P < 0.0001
500
400
300
200
1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Insulin Response to Oral Glucose*
* Total area under 3-hour response curve (mean of 2 tests). Olefsky JM et al. Am J Med. 1974;57:551-560.
Number of Pts TC (mg/dl) LDL-C (mg/dl) HDL-C (mg/dl) TG (mg/dl)
MEN
Type 2 Control
2139
52
213
205
139
132
39** 43
159*
103
WOMEN
Type 2 Control
1574
143
224
217
151* 135
Reduced HDL-C
Small, dense LDL-C
Dyslipidemias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Framingham Heart Study
Increased cholesterol
MEN
Normal DM
14% 13%
Increased LDL
11% 9%
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insulinemia and Low HDL-C
60
P<0.005 50
Hyperinsulinemic Normoinsulinemic P<0.005
40
HDL-C (mg/dL)
30
20 Nonobese
Reaven GM. In: LeRoith D et al., eds. Diabetes Mellitus.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1996:509-519.
Hyperinsulinemia Diabetes
Hypertriglyceridemia Small, dense LDL Low HDL Hypercoagulability
Atherosclerosi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insulinemia: Clinical Clues
Diabetic Dyslipid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Henry Ginsberg, MD
Interrelation Between Atherosclerosi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Resistance
Hypertension Obesity
Decreased
HDL Apo A-I
LDL Subclass Phenotypes in Diabetes Mellitus
Men* Diabetic Nondiabetic
Women** Diabetic Nondiabetic
LDL Subclass
n
A
Int
B
Percent
29
28
21
Liver
FFA
IR X
TG Apo B VLDL
VLDL
Insulin
Mechanisms Relat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yslipidemia
Fat Cells
Liver
FFA
CE
IR X
TG Apo B VLDL
VLDL (CETP)
HDL
(hepatic lipase)
Abdominal obesity TG + HDL-C Glucose intolerance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Ethnicity
Dyslipidemia in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Elevated total TG
51
87
47
29
24
54
34
30
36
543
85
9
6
* Feingold KR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1992; 12:1496-1502. ** Selby JV et al. Circulation 1993; 88:381-3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