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课⽂原⽂ 惠⼦谓庄⼦⽈:“魏王贻我⼤瓠之种,我树之成⽽实五⽯。

以盛⽔浆,其坚不能⾃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所容。

⾮不呺然⼤也,吾为其⽆⽤⽽掊之。

”庄⼦⽈:“夫⼦固拙于⽤⼤矣。

宋⼈有善为不龟⼿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百⾦。

聚族⽽谋⽈:‘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今⼀朝⽽鬻技百⾦,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战,⼤败越⼈,裂地⽽封之。

能不龟⼿⼀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之异也。

今⼦有五⽯之瓠,何不虑以为⼤樽⽽浮于江湖,⽽忧其瓠落⽆所容?则夫⼦犹有蓬之⼼也夫!”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主研读《五⽯之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庄⼦ 1.作者介绍 庄⼦(约前369—前286),名周,字⼦休(⼀说⼦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

相传,庄周⾃幼聪明好学,⼀⽣率性,崇尚⾃然,⾮毁礼法,傲视王侯。

他⽣活贫困,以编草鞋为⽣,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不仕。

庄周的⽂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寓⾔和⽐喻,⽂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给⼈超凡脱俗与崇⾼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些积极意义。

《五石之瓠》原文及译文

《五石之瓠》原文及译文

《五石之瓠》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这个故事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话,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即事物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而不是其大小或形态。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有五石那么大。

我想用它来装水,但它太脆弱了,提不起来。

我想把它剖开做成瓢,但因为太大,没有东西可以装进去。

虽然它很大,但我觉得它没有用处,就把它砸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擅长使用大东西啊。

宋国有个擅长制作防止手裂的药的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生。

有个客人听说了,愿意出百金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卖药方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

’客人得到药方后,去说服吴王。

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去打仗。

冬天,他和越人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就划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同样是防止手裂的药,有的人用它得到了封赏,有的人却仍然在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式的不同。

现在你有一个可以装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做成大瓢,让它在江湖上漂浮,却担心它太大没有地方放呢?看来你的心还是像蓬草一样,弯弯曲曲,不通道理。

”《五石之瓠》通过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展示了庄子对于事物价值的独到见解。

庄子认为,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大小,而在于如何被使用。

《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
➢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 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 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 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 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课前预习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 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 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 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精神自由) ➢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 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 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庄子·列御寇》(天 人合一)
初读文本
➢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
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 ➢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
芦。 ➢ 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
道理。
初读文本
初读第一层: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谓:对……说。 贻:赠送。
瓠:葫芦。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 我 大 瓠 hù 之 种 zhǒng , 我 树 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举也。
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 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 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 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 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 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
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
击破了。”
初读文本
初读第二层:“所用之异”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 人 有 善 为 不 龟 jūn 手 之 药 者 , 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 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 数金。

五石之瓠赏析

五石之瓠赏析

五石之瓠赏析摘要:一、五石之瓠的背景介绍二、五石之瓠的形态特点三、五石之瓠的文学价值四、五石之瓠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五、五石之瓠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五石之瓠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中的一篇。

这篇作品以奇特的想象和独特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展示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的信仰。

五石之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石之瓠的形态特点在于它的奇特与庞大。

据《离骚》记载,五石之瓠“惟长八尺,而腹径倍之”。

这种巨大的葫芦形态各异,有的上部狭窄,有的中部浑圆,有的底部扁平。

其外表色泽鲜艳,内部空腔,可容纳五石之重。

这种独特的形态不仅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也使得五石之瓠成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物品。

在古代文化中,五石之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坚韧不屈的品质。

五石之瓠虽巨大且沉重,但却能承受压力,不折不挠。

这种品质与屈原的遭遇和品格相契合,体现了他在面对压迫和困境时,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精神。

其次,五石之瓠还象征着清正廉洁。

古代官员常常用五石之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提醒自己为民做事,清正廉洁。

五石之瓠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应该学习五石之瓠的坚韧不屈和清正廉洁的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努力奋斗。

同时,五石之瓠的形态特点也启示人们,要学会包容和尊重多样性,正视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五石之瓠作为屈原《离骚》中的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它以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原文文秀少年毫不糊涂。

他喜欢学问,也持有可贵的公道和诚恳的品德,原以为这些是引起人们好评的唯一条件。

但他的梦想又同时离不开家族的支持,因此,即使在平凡的事情上,他也必须谨小慎微。

有一天,文秀少年逐个数算父亲的众多宝石,不料五石之瓠被打碎了。

众人都认为这一定是他干的,于是不偏不倚地跟着严加问责。

然而,在一众人的迫问下,文秀少年不仅没有退却,反而理直气壮地装起了一定的样子,澄清了自己的清白。

这些举止让人惊喜,连五石之瓠的真凶都露出了马脚。

文秀少年可能不是开疆拓土者,但他一生都用国士无双的才华和不屈不挠的个性强烈地表达了他的观念和理念,同时,通过他的事实行动,希望给另外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的公道和真理感是永恒的,而且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勇气和自信,这样就能在困境中辨正事实,找出真相。

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秀少年的性格特点3.学会正确应对不公4.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反思文秀少年的行为。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文秀少年的性格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教学内容及安排1.通过课文原文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的了解(10分钟)2.分析文秀少年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文秀少年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20分钟)3.了解和讨论不公现象,学习如何正确应对不公,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30分钟)4.总结课程内容,思考文秀少年的行为如何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10分钟)教学手段1.朗读课文原文2.分组讨论3.课堂展示4.思维导图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表现和口头答辩,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分析学生的反应和表现,评估教学效果三、知识点词语解释1.糊涂:不清楚;头脑迷糊。

2.持有:拥有;保有。

3.底下:指某个集合体中较低的层次、较底层的人或物。

4.谨小慎微:指做任何事都非常小心谨慎,以免出现疏漏。

《五石 之瓠》的主要概念

《五石 之瓠》的主要概念

《五石之瓠》的主要概念
《五石之瓠》是庄子所写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概念是“无用之用”。

故事讲述了惠子向庄子抱怨说,魏王送给他的大葫芦太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大葫芦可以用来做腰舟,解决人们过河的问题。

庄子借此说明,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种特定用途,而忽略了其潜在的其他用途,即“无用之用”。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事物功利价值的狭隘认识,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发掘事物的潜在价值,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称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强调了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以超越功利的心态去发现和利用事物的多种可能性。

因此,《五石之瓠》的主要概念是“无用之用”,它表达了庄子对事物价值多样性的认识和对功利主义的反思,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五石之瓠》

庄子《五石之瓠》

22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 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 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 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2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 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 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 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
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
情 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境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导 入 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内篇·齐物论》
庄周 梦蝶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
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
《秋水》节选·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 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5、本文的启示:
文本探究
物有所宜,事有所适。决定事物有用无用的关键在于 ( )。葫芦内空外圆,轻、浮是其所长,薄、脆是其所 短。置于地面尽显其短,浮于江湖尽显其长。
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手里,它发挥的作用大小明显不同。 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 )。善于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 根据每个具体事物的性能特点,发挥作用,做到物尽其用。
故止也。”
三读:查缺补漏
五石之瓠
“石”,计算容量的单 位,十斗为一石。“五

《五石之瓠》课件优秀ppt

《五石之瓠》课件优秀ppt

翻译课文
• 【原文】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 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 地而封之。
• 【译文】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 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 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 地封赏他。
翻译
• 【原文】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 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 “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 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 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
• 例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们的心自中, 这似乎已成定理。人生而有用,一无所用的人总 被人无情地唤作"废人”,毫无余地让人怀疑其作 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勋、 成就一番伟业,才算得上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 他人,不枉此生。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谓的"有用” 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 殚精竭力,机关算尽、或心胸狭窄,排挤诽谤、 或阿谀奉承,委曲求全、甚至作奸犯科、无恶不 做些。
(四)、难句翻译
•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 統,则所用之异也。
• (这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 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棉絮, 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那么先生还是有浅陋的、遭蒙蔽的见识啊!
(五)句式判断
1、请买其方百金。 • 状语后置:请(以)百金买其方 •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 省略句:能不龟手(是)一也,或以(之)封,非(
•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 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 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 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 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 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 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 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 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 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 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 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 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 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 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 产生于车中空地方的“无”。 和泥(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陶器中空地方的“无”。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 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 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 正是“无”起了作用。
相互依存 对立转化 周而复始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思想
■ 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针对统治者。 ■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 谦退——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 虚无——虚,是形容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发挥着无穷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 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 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 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 圣人顺其自然,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 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 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 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
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
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第5课 五石之瓠

第5课  五石之瓠
我 大瓠 之种, 我树 惠子对庄子说:“魏惠王赠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种
之成
而实 五石。
以盛水浆,
上它,长成了瓠子,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掏空它用来盛水,
其 坚 不能自举也。
剖之 以为瓢,
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把这个大瓠子剖开做成两个瓢,
则 瓠 落 无所容。
贻:给予,赠送。瓠hù:
解析:D 项,“作者以哲学观点代替寓言故事,在逻辑推理中 巧妙运用比喻、象征手法”错误,作者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学观 点,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 答案:D
三、经典语句翻译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译文: 参考答案:(掏空它)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
2.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
《逍遥游》——古代散文的一道“异观”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 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 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 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 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 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二、理解分析综合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子之所以砸烂了大葫芦,是因为用它盛水,可是它 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
B.以外地人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不皲手药物的药方这一故 事,例证“夫子固拙于用大”的观点。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 同 皲 ,皮肤冻裂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 纩 ,丝绵絮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义: 用绳结缀

《五石之瓠》(优秀课件)

《五石之瓠》(优秀课件)

问题三: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 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 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 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实例, 意在证明自己的学 说大而有用, 说明使用方法不同, 结果也会不 同。 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只看到无用, 看不到 无用之用。 讽刺惠子的做法与宋人一致, 从利的角度看待 有用无用, 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
过: 超过
鬻: 卖
译文: 庄子说: “这是你本来就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善于
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当作职业。有一个客
人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聚合家人商量说: ‘我
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得到
百金,还是卖给他吧。’。
瓠落无所容: 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掊: 击破。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 “魏惠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 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 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这个 葫芦内中不是不够空虚而宽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背景探寻
庄子所处的年代, 一方面, 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 战 争频发, 生灵涂炭;另一方面, 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 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彼时 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 齐国“稷下之学” 也正当鼎盛, 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 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 庄子对昏君 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 面对苦难中的平民寄予了无限 的同情。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 但他并非仅仅对 老子思想进行发挥, 而是有其独自见解, 形成了其个性鲜明 的哲学、艺术特色。

五石之瓠的译文

五石之瓠的译文

五石之瓠的译文
五石之瓠的译文如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
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

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
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绵为职业。

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

他召集全家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绵,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客人得之,以此药方游说吴
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国人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绵,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现在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纳?看来先
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五石之瓠翻译

五石之瓠翻译

五石之瓠翻译【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

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

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
——《庄子·秋水》
注:巾笥:谓以巾包裹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 丘民权 ,一说为山东东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 国地方的漆园吏,一生不谋求功名利禄,而是强调个 人内在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 致辞说:“文学和科学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乔布斯 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 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庄子也说,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许多看 似“无用”之事、之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
五石之瓠
问题探究
1.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么使用“大瓠”的?
庄子 惠子
盛水:其坚不能自举 为瓢:瓠落无所容 为其无用而掊之
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五石之瓠
问题探究 2.宋人和客分别怎么使用“不龟手之药?
人物 宋人

用途 护手霜 用于军队打仗
结果 世为洴澼絖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五石之瓠
问题探究
5.“客”和庄子有何不同点?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 客:本质处于功利的心机 庄子:将五石之瓠用于“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完全脱离功利心,隐含着精神的大自由。
五石之瓠
问题探究
6.如何理解庄子惠子“大瓠之争”?
二人对于“大瓠”之用的不同观点隐含着对于“有用” 和“无用”的认识。惠子基于现实认识,局限于惯性理 解认为大瓠“无用”,庄子则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大 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

五石之瓠贻的意思

五石之瓠贻的意思

五石之瓠贻的意思
五石之瓠贻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个典故,寓意着人们对于利益的争夺和自私行为的批评。

下面是该典故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瓠贻的人,他家里有五块珍贵的石头。

这五块石头都是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宝石,价值连城。

瓠贻原本打算把这些石头交给国君,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是,他旁边的人们都劝他把这些石头留下来,自己卖掉换取财富。

于是,瓠贻开始考虑这个建议。

他想象着如果他把这些石头卖掉,可以得到很多的财富,过上富裕的生活。

他开始变得贪婪和自私,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但是,就在瓠贻决定出售这些石头时,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

这些石头是国家的财富,如果他私自留下并卖掉,就是对国家的贪婪和背叛。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将这些石头交给国君。

瓠贻带着五块石头来到国君的面前,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挣扎。

国君深感瓠贻的忠诚和正直,非常感动。

他表扬了瓠贻的品德和为国家考虑的行为,并宣布奖励瓠贻一笔巨大的财富。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看到瓠贻最初的想法是为国家做贡献,但在他面临个人利益时,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最终,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保持了自己的正直和忠诚。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想清楚自
己的初衷,不要被个人利益所迷惑,要保持正直和忠诚。

五石之瓠故事概括

五石之瓠故事概括

《五石之瓠的故事》
从前呀,有个人叫惠子。

惠子对庄子说,他有一个大葫芦,能装五石的东西。

可是用它来装水吧,葫芦太脆,举不起来;把它剖成瓢吧,又太大了,没有啥地方能用得上。

惠子觉得这大葫芦没啥用处,可愁坏啦。

庄子就笑着说,你呀,真是不会用这好东西。

你为啥不把这大葫芦绑在身上,当成船,去漂游江湖呢?这样不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啦。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东西有没有用,得看我们会不会用哟。

《再讲五石之瓠》
有一天,惠子气呼呼地跟庄子抱怨。

他说:“我有个超级大的葫芦,能装下五石的东西呢。


“那很好呀!”庄子说。

惠子皱着眉头接着说:“可是这葫芦装水不行,做瓢也不行,真是没用。


庄子笑着摇摇头说:“你错啦,你可以把它当成小船,在水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多有意思。


所以呀,小朋友们,有些东西看起来没用,其实换个想法就能有用啦。

《五石之瓠的奇妙事儿》
惠子碰到庄子,一脸苦恼。

“庄子,我有个大麻烦。


“啥麻烦呀?”庄子问。

惠子说:“我有个能装五石东西的大葫芦。


“这多好呀!”
“好啥呀,装水举不起来,做瓢又太大。


庄子哈哈笑:“你可以把它做成船呀,在水上漂着,多好玩。


小朋友们,这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别轻易说东西没用,多想想办法哟。

五石之瓠两个故事的用意

五石之瓠两个故事的用意

五石之瓠两个故事的用意
《五石之瓠》的寓言故事中包含两个故事,各有其用意。

第一个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如何处理一个能容下五石物体的葫芦。

因为葫芦太大,无法作为盛水的容器或水瓢,惠子索性将其打破。

这个故事暗指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

庄子借此向惠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待事物,要善于发现其最大的价值,完美地利用它。

第二个故事是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说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寓意是:同样的东西(大葫芦或“不龟手之药”)在不同人的手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去发现和发掘。

这一寓意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和价值。

五石之瓠赏析

五石之瓠赏析

五石之瓠赏析摘要:一、引言二、五石之瓠的定义和特点三、五石之瓠的历史渊源四、五石之瓠的审美价值五、五石之瓠的实用价值六、五石之瓠的鉴赏方法七、结论正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石之瓠是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技艺。

它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智慧,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五石之瓠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具有实用性。

本文将从五石之瓠的定义、历史渊源、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五石之瓠,指的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石头制作而成的葫芦。

这五种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白、黑,象征着五行、五福、五贵。

制作五石之瓠的过程颇为讲究,首先要挑选质地坚硬、色彩鲜艳的石头,然后根据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切割、打磨和拼接。

每个环节都需要艺人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五石之瓠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头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五石之瓠逐渐从实用器皿发展成为寓意丰富的艺术品。

在古代,五石之瓠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富贵、吉祥、平安。

同时,它也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只有贵族和官员才有资格享用。

五石之瓠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搭配。

五石之瓠的形状通常为葫芦形,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色彩方面,五石之瓠巧妙地运用了五种颜色的石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和和谐统一。

这种色彩搭配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还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除了审美价值,五石之瓠还具有实用性。

在古代,它主要用于盛放酒、茶、香料等物品。

由于五石之瓠的密封性较好,能够保持物品的新鲜和品质。

此外,五石之瓠还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摆放在家中,增添室内的文化氛围。

鉴赏五石之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看材质,优质的五石之瓠应选用五种颜色鲜艳、质地坚硬的石头;二看造型,五石之瓠的形状应为葫芦形,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三看色彩,五石之瓠的色彩搭配应和谐统一,具有视觉冲击力;四看工艺,五石之瓠的制作工艺精细,打磨光滑,无瑕疵。

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
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
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 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 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 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 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 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层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 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用“五十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思考2】研读第二层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 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 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 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 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 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 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 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 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 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 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有时候看似无用也 是用。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 物,各有不同,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 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 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鼓盆而 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对的,我 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 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 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 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 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 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 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 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 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 以洴澼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 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 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 “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大樽系在身上,用 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
解析:D 项,“作者以哲学观点代替寓言故事,在逻辑推理中 巧妙运用比喻、象征手法”错误,作者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学观 点,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 答案:D
三、经典语句翻译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译文: 参考答案:(掏空它)用来盛水,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
2.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 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 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 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 他们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 “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 “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 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 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 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 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 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 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 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 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第三部分 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 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 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 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 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 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 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那么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 葫芦。树:种植。实:容
纳,填塞。石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 非
不 呺然
斗为一石。瓠huò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不是这葫芦不够内中空虚
一、人物简介与写作背景 (一)人物简介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 人 南商丘)。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 物 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据传 生 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他最早提出的“内圣 平 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 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5.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
参考答案:这药物能够防止手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以 分封土地,有的人拥有它却不能免除艰苦的漂洗丝絮的劳 动,那么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6.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参考答案:那么先生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应用片段 1]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客闻之, 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 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三、名人轶事与知人感怀 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 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 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 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 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 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 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 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 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人生在世,各有各
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 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 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 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 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 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 象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 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 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 段。除了想象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
二、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汉 代以后,人们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反映了庄子的 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分 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 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 详尽的论述。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坚: 形容词用作名词,硬度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 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省略句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以”后省略代词“之”) 翻译: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在腰间充当大樽,而在江湖之 上漂浮。 2.状语后置句 请买其方百金。(状语“百金”后置,正常语序为“请百金买 其方”) 翻译: 请求用百金来买他制药的方子。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 贻 我 大瓠 之种, 我树 惠子对庄子说:“魏惠王赠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种
之成
而实 五石。
以盛水浆,
上它,长成了瓠子,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掏空它用来盛水,
其 坚 不能自举也。
剖之 以为瓢,
它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把这个大瓠子剖开做成两个瓢,
则 瓠 落 无所容。
贻:给予,赠送。瓠hù:
(二)文化常识 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容量单位也各成系统。齐、鲁 等诸侯国用的是升、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 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另一系统以周、秦等为主,在 秦统一中国后被推广到全国,汉代将其完善称为五权,即龠、 合(ɡě)、升、斗、斛。一龠容千二百黍,二龠等于一合,十合 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也叫 一石。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 同 皲 ,皮肤冻裂
2.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 纩 ,丝绵絮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义: 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发愁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其坚.不能自举也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与越人水.战 5.大败.越人
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 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 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
《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 “异观”。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五石之瓠.(hù) 3.以盛.水浆.(chéng )( jiāng ) 5.瓠.落无所容( huò ) 7.掊.之( pǒu )
参考答案:不是这葫芦不够内中空虚宽大,我因为它没有 用处把它击破了。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 译文:
参考答案: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4.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译文: 参考答案: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让我们 卖给他吧。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二、理解分析综合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子之所以砸烂了大葫芦,是因为用它盛水,可是它 的硬度太小不能胜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