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原则等。
2、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提问、演示等方法。
3、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变革。
4、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估。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等。
2、教育学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代教育的特点等。
3、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4、教育与科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应用等。
5、教育学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3、演示:通过实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实践应用。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期末报告:学生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实践的报告,展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安排1、学期时长:本课程为期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2、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00032 开课学期:3-秋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师范方向学时:28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育学》是师范方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学的价值和机制,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探索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
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学的价值,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性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落实培养目标、体现教学原则,可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1、讨论学习;2、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3、实例分析;4、研究性学习;5、讲授法。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相互必然性的联系。
第一节教育的一般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关于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为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和目标2.教育的历史与发展3.教育的理论体系4.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范畴3.2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主义理论–习得论理论–操纵论理论2.认知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全人教育理论3.3 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定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分析法2.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3.教育研究的伦理与可信性3.4 教育实践与创新1.教育实践的基本要素2.教育实践的方法与策略3.教育实践的评估与改进4.教育创新的意义与方式3.5 教育学的热点问题1.教育公平与社会不平等2.教育与科技的关系3.教育改革与发展4.教育管理与领导四、教学方法1.面授讲授2.小组讨论3.课堂案例分析4.学生报告与展示5.实践观摩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2.作业与论文3.期中考试4.期末考试5.课程项目成果六、参考书目1.张维中. 教育学导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王铸梅. 教育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3.陈毅等. 教育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4.Smith, M.K. (2016). What is education? A definition and discussion.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七、课程附则1.本大纲内容如有变动,以教师课堂公告为准。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导言教育学课程作为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基础培训之一,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大纲将详细介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本课程的名称为《教育学》。
1.2 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设30个学时,每周上课2个学时,持续15周。
1.3 先修要求学生在选修本课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理解教育的本质及其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熟悉各类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 了解各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
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运用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设计和实施教育改革方案;-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三、教学内容3.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3.2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育的本质与目标-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3.3 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 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 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实践3.4 教育方法与教育教学理论- 传统教育方法的演变-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教育问题,并进行解决方案的探讨。
4.4 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观摩和实地实习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育场景中。
五、教学评估5.1 期中考试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进行一次笔试,测试学生对于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
5.2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外文名称:educationscience课程编码:1410102C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全院教师教育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在于帮助未来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院各教学系师范类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其一,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其二,着重在知识、理论、观念上训练师范生,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其三,特别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层次,了解教育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理解层次,深入理解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
第三,掌握层次,在理解教育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把心理学、教育学、所学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作好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公共教育学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先修课程:心理学基础后续课程: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开课教学单位:适用专业:学前教育执笔者:审阅者:修订日期: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则及方法,要能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背后的原理,灵活的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教育的两大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2.学生能够了解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每种因素对人发展起的作用又如何。
3.学生能够了解教学的各种原则和方法,德育的各种原则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各种教育现象的能力。
2.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具备灵活的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各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从而养成正确的教育观。
2.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四、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单元一】: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教育的概念及本质,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学时: 6 其中理论: 6 实践:0(三)教学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历史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发展简史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单元二】: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二)学时: 6 其中理论: 6 实践:0(三)教学内容: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制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及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与遗传、环境、教育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教育学(高教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
《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二、课程性质:《教育学》是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认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及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
2、掌握关于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4、掌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学制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趋势。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课程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教育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必须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自觉地坚持教育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原则,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教育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好这些课程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育学理论,也有助于公共必修课教育学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2、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去获得新知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安排好教学实践环节,可适时组织学员开展自讲、教育实习和教育考察活动,撰写教育实习报告、交流教案、观摩评论教育实习效果。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总教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教学大纲Pedagogy一、说明部分(一)《教育学》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林永惠,路玉才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师范类本科专业学生(三)《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学》课程是我校师范专业本专科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它对实现我校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心理学》、《学科教育学》、《中小学学科教材教法》等共同构成了我校师范类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对教育功能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技能,明确教师的责任,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教育规律,学习并尝试运用教育规律分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
(四)《教育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考核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70%);具体的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二、教学大纲正文:开篇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介绍,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理解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是为了促进人性的最优化发展,也是师范生未来职业倾向的首要选择。
结合学习本门课程意义的介绍,为师范生进一步树立坚强而科学的教育观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教师职业选择的理由探讨,难点是《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阐述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一、当代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介绍;二、课堂讨论与分享——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三、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注: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授课教师课根据自己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领域的教师进行介绍。
教学小结:教师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中外教育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式的教育家,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社会赋予师范生的光荣使命。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表述,理解教育和教育学的性质、体系、任务、历史发展,理解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教学重点在于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阐述,教育及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基础;教学难点在于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析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二、教育的要素分析三、学校教育的演进四、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研究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第二节教育的发展一、古代教育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三、近现代教育四、二十世纪后期教育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状况教学小结: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环境,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远古、古代、近现代、当代几个历史时期。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问。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教育学的价值是通过对教育习俗的比较中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以及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上。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能说明教育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教学重点在于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难点在于教育作用发挥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第四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与学校文化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学小结: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制约,反过来,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政治民主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当代语境下,学校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致力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促进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人的发展的概念,认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理解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能分析如何根据个体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本章教学重点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影响个体发展的内外因素;教学难点在于理解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条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教育的个人意义一、教育将个体“沉睡”的潜能激活,并进行潜能的充分开发二、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教育基于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四、教育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显个体核心素质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教学小结:教育要以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为基础,教育活动要建立在认识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准确掌握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层次结构,正确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正确领会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尝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标实现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结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学难点在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和精神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第三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二、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教学小结:教育目的是社会把握教育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核心和根本依据,对教育功能的取舍有重大决定作用。
对实际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定向、调控和评价功能。
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追求或实现某种价值的倾向性。
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各级各类人才,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精神实质。
第五章课程论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课程的内涵和类型,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认识课程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课程设计结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般性要求,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课程的内涵、类型及其表现形式;教学难点在于“泰勒原理”的解析,新课改的研究。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类型第二节课程设计一、课程计划二、课程标准三、教科书第三节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第四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三、发展性课程评价第五节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定义二、课程资源的特点三、课程资源的类型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小结: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类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当前,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课程不断改革,而课程改革又势必会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理解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劳动特点,理解合格教师基本素养的构成,理解师生关系的作用、意义、类型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当代学生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师生关系的理解与构建;教学难点在于当代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三、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认识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三、教师专业发展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二、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教学小结: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整体人,具有主体性的明显和发展特征。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合格教师不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还应当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专业化发展应当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尊师爱生、共同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第七章教学(上)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懂得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基础教育阶段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的概念、地位及其一般性任务;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及其运用;教学难点在于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地位三、教学的一般任务第二节教学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原则二、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小结:教学是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
教学也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直接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要求。
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八章教学(下)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理解并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中小学常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了解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