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可暂用,不宜久服,忌用
于虚脱证;
6.了解石菖蒲的混淆品
种问题;
讲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 补气、补血、补阴、补
授阳四类药物性味、功
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 实 配伍方法;

2.掌握药物 19 味,熟悉 药物 12 味,了解药物 10
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
应用的异同点;
菟丝子
熟悉:巴戟天补骨脂紫
河车附脐带
了解:肉苁蓉沙苑子冬
虫夏草蛤蚧
参考:锁阳仙茅海狗肾
附狗肾海马韭子胡桃肉
胡芦巴阳起石
3.补血药
掌握:当归熟地黄柯首
乌白芍阿胶
参考:龙眼肉
4.补阴药
掌握:北沙参麦门冬龟
板鳖甲
熟悉:天门冬玉竹石斛
百合枸杞
了解:南沙参黄精墨旱
莲女贞子
参考:黑芝麻桑椹
实验:补虚药的识别与鉴赏
第 1.固表止汗药
2
了解:麻黄根浮小麦
白茅根侧柏叶 一 了解:苎麻根

参考:羊蹄 2.化瘀止血药
掌握:三七、茜草
熟悉:蒲黄
参考:降真香花蕊石
3.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了解:仙 Nhomakorabea草棕榈炭
参考:藕节紫珠刺猬皮
血余炭
4.温经止血药
掌握:艾叶
了解:炮姜
参考:灶心土
实验: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
止血药的识别与鉴赏
第 1.活血止痛药
4
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
第 1.祛风湿散寒药
2
掌握:独活木瓜蕲蛇附
四 金钱白花蛇
熟悉:川乌附:草乌威 章 灵仙
了解:雷公藤
参考:蚕沙老鹳草松节
乌梢蛇附:蛇蜕寻骨风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中药学》大纲(中医学专业针推七年制)

《中药学》大纲(中医学专业针推七年制)

《中药学》(含实验)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 " (includingexperimental) Syllabus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中药学》Course: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课程编号:04110Course Number:04110适用学生: 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方向)七年制学生Designed for: Students of seven-year program of Traditional Chines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direction) Major学分:5 总学时: 85Credit: Class hour: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Preparatory Courses: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1 )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2 ) 属于掌握的中药,主要掌握该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 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 ) 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 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 累 教 教学目标 学时 计 学 理 实 学 方 论践时 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2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 总授 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论用药的需要。

第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 一般采收原则 .章第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1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二 授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章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 中药的炮制。

11讲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三授 法等常用炮制方法章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22讲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四毒性五节。

授 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章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举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意义。

例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 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 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 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 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 中药的配伍22讲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 五授 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章第 用药禁忌。

22讲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六授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章第 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七章各 1. 发散风寒药论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 第 紫苏梗 ) 防风 荆芥 羌活白芷一熟悉:香薷 细辛苍耳子 (附章苍耳草 ) 生姜 (附生姜皮生姜汁 ) 藁本 辛夷 参考:葱白 胡荽 柽柳 (注: 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 花 葛根(附葛花) 柴胡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了解:淡豆豉 (附大豆黄卷 )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参考:浮萍木贼实验: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22 讲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授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最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最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情况1、实验总学时数:92、实验项目数:4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5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

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给药前平均痛阈值(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5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四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5030课程名称:中药学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学分:2.0学分适用专业:药学等专业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建议教材:中药学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包括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性能、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其它药等的性味、功效与应用等。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野外实习等,培养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常用中药基本特性的认识及兴趣,做到认识常规中药材,运用所学知识施行辩证论治,以达到本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一)目的要求:熟悉各历史朝代主要的本草著作;掌握中药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掌握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唐本草、药典在我国中药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各自的特点。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中药、中药学、草药。

2、主要教学内容:中药及中药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介绍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以及当代的本草成就。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一)目的要求:熟悉典型中药材的产地及采收时间;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掌握中药材采集的一般规律。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道地药材。

2、主要教学内容:(1)研究中药产地与采集的必要性。

(2024年)《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2024年)《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版•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药基本理论与知识•各类中药详细介绍及应用举例•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禁忌•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操作规范及安全防范措施•课程总结与复习指导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药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课程性质涵盖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药性理论、功效应用、配伍禁忌以及中药的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方面。

课程地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参考书目中药基本理论与知识中药起源与发展历程中药的起源自古以来,人们发现并使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治疗疾病,逐渐形成了中药的雏形。

历代本草著作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撰写了大量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研究,推动了中药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性能特点及分类方法中药的性能特点中药的分类方法常用中药功效与主治范围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主治湿浊中阻、脾胃气滞等。

祛风湿药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渗湿利尿,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主治蛔虫病、蛲虫病等。

止血药收敛止血、凉血止血等,主治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等。

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主治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疼痛如胸痹心痛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1 2 3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各类中药详细介绍及应用举例麻黄01桂枝02紫苏03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茯苓薏苡仁苍术人参黄芪白术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禁忌方剂组成原则及结构特点君臣佐使原则结构特点方剂通常由多味药物组成,药物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结构,以发挥整体治疗作用。

药物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经典名方解析如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通过对经典名方的解析,学习其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

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

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
1. 中医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学生将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中药学基础,学生将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归经、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会学习中药的基本加工制备方法。

3. 中药鉴定学,学生将学习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对中药材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质、显微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4. 药理学基础,学生将学习药物的基本药理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基本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等内容。

5. 中药制药学,学生将学习中药的制剂学知识,包括中药的制剂类型、制备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6. 中药药理学,学生将学习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包括中药对疾
病的治疗作用机制、药效评价等内容。

以上是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的一般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供中药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使用)〖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学时〗:144(72/72)一、前言《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及中药制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桥梁与纽带。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学习并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学习常用剂型的辅料和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制备剂型、研制新药和解决药剂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中药人才。

教学大纲内容修订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讲授部分,包括药剂理论、剂型概念、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等内容,为22章;第二部分实验指导,为1章,共21章。

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及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图表、实物、幻灯、录象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

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正规化、标准化。

教学过程中要阐述中药药剂学的基本规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应有功贡献。

本门课程总学学时为144,其中课堂讲授学时为72;实验学时为72。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药学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第六章用药禁忌(1学时)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重点:配伍禁忌的内容,如何对待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的分类,妊娠禁忌的使用原则。

第七章用药剂量与用法(1学时)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掌握确定用药剂量大小的依据;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

了解服药时间与方法。

重点:影响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中药的特殊煎法。

附编:中药的命名与分类(仅供学生自学,不作要求)各论第八章解表药(8学时)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中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下同)、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发散风热药中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淡豆鼓(附大豆黄卷)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九章清热药(10学时)掌握清热药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清热泻火药中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清热燥湿药中掌握黄芩、黄连、黄柏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龙胆草、苦参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秦皮、白鲜皮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解毒药中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熊胆(附引流熊胆粉)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大血藤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凉血药中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清虚热药中掌握青蒿、地骨皮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银柴胡、胡黄连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白薇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章泻下药(3学时)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攻下药中掌握大黄、芒硝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番泻叶、芦荟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润下药中了解火麻仁、郁李仁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峻下逐水药中熟悉甘遂、巴豆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牵牛子、京大戟(附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4学时)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了解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的不同品种。

祛风湿散寒药中掌握独活、木瓜、蕲蛇(附金钱白花蛇)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雷公藤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祛风湿清热药中掌握秦艽、防己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络石藤、豨莶草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祛风湿强筋骨药中掌握桑寄生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五加皮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狗脊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二章化湿药(2学时)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苍术、厚朴(附厚朴花)、藿香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砂仁(附砂仁壳)、白豆蔻(附豆蔻壳)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佩兰、草果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3学时)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了解木通与通草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利水消肿药中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猪苓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香加皮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利尿通淋药中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木通、滑石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萆薢、海金沙(附海金沙藤)、瞿麦、地肤子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利湿退黄药中掌握茵陈、金钱草、虎杖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四章温里药(3学时)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花椒(附椒目)、丁香(附母丁香)、小茴香(附八角茴香)、高良姜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荜茇、荜澄茄、胡椒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五章理气药(3学时)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青皮、川楝子、沉香、薤白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乌药、佛手、、檀香、柿蒂、荔枝核、青木香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六章消食药(2学时)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莱菔子、鸡内金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谷芽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七章驱虫药(1学时)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榧子、鹤虱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重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第十八章止血药(4学时)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凉血止血药中掌握小蓟、地榆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大蓟、槐花(附槐角)、白茅根、侧柏叶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苎麻根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化瘀止血药中掌握三七、茜草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蒲黄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