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国“住”的变迁概述

近代以来中国“住”的变迁概述

鸦片战争到

甲午战争
五四运动到 抗日战争爆


(1840~1895)

(1919~1937)






筑 主
居住建筑




独户型住 宅
联户型、 多户型住

2章

PART ONE
现代中国“住”的变





草房
瓦房
楼房







石板
平顶









房屋由草土结构向砖瓦改革开放后城市居住的变迁
当时城市职工全部是住公房。最大的愿望是能在本单位分一套公有 住房,能住得下一家老少几口就心满意足了。很多家庭几代人同居一室, 拥挤的房间里堆满了诸如纸箱,旧衣服、煤球等杂物,居室成为吃饭、 学习、堆放杂物的多功能房间。在城市拥有个人产权的住房,是想也不 敢想的事。
近代以来中国“住”的变迁概述
C目 录
ONTENTS
0 1 近代中国“住”的变迁 0 2 现代中国“住”的变迁
1章

PART ONE
近代中国“住”的变


国 近 代 建 筑
甲午战争到 五四运动
(1895~1919)
抗战爆发到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 (1937~1949)


01
02
03

04

分 为

低矮阴暗的平房向高大明亮
屋 居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在技术、设计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师们开始研究引进外国建筑理念,从而演变出了许多特别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技术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制作建筑框架结构,还开始广泛地应用电力,大大推动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设计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建筑师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建筑物的外观,还重视人们的实际需求,把审美融入建筑的功能。

例如,风格多样的建筑,如国际式、古典式、中式建筑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得以发展。

另外,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风格,到如今更加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其中,国际式、古典式、中式和混合式等各类建筑风格在中国的近代建筑发展史中都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近代以来,中国建筑领域在技术、设计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建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 1 -。

中国近现代住房变迁[整理版]

中国近现代住房变迁[整理版]

中山民居演绎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的出现,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从我国考古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物中可以看到,远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有了打制石器,发明了用火和产生了早期的语言,这些现象表明,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的劳动创造活动,猿人已进化到新人(又称真人或晚期智人)阶段。

在这段漫长的年代中,从发掘的人类化石可以得到证明,原始人从原始的劳动创造活动期间,在活动范围和居住环境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改变了猿人的栖息习惯,具有更大的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力。

人类的不断进化,带来了文化上的不断进步。

旧石器到了中晚期,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大大超出了原始穴居的局限,同时出现如雕刻器、小石钻、石镞、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锤、石锄等细石器工具,表明了原始的渔猎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与此同时,原始人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树皮等衣服,也开始制作经磨制穿孔的贝壳、兽骨、鱼骨、兽牙等装饰品,表明了原始人类已产生了爱美的观念。

这些原始文化的前进,体现了人类进入血缘群婚、群居的阶段,母系血缘纽带亦大大加强。

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期到了晚期,原始农业的产生,对原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确立之后,大大改变了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经济生活不稳定性,也改变了居住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村落和民居,从母氏社会发展到父氏社会,尤其是村落和民居的出现,带来了人口的较集中和稳定,人口的生育和繁衍也相对的较母氏社会时发展了。

因为较为固定的村落和民居的出现,也导致了古代氏族和部落的出现,以及相对的文明兴盛。

从新石器晚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人从地穴或半地穴式、树栖等村居生活方式,逐渐向地面建筑的房居过渡,习惯上称这些村居为窝棚。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亦不断向前发展。

中山古代称为香山,属于古代的南越国,其民居等古建筑同属于岭南古建筑的型制,同时由于中山的特殊地理环境与古代人类发展史等历史背景有所区别,因此中山的古代民居有其自己的地方特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影响和演变。

在近代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代表性建筑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结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例如,西式的方形和拱券在中国传统的屋顶和梁柱上得到了运用。

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十分常见。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珍贵的艺术品而享有盛誉。

此外,近代中国建筑还受到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革命,这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创建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体现了当时革命浪潮和社会变革的精神。

同样,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一些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成为近代中国建筑的标志。

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都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步伐。

近代中国建筑不仅在本国产生了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展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此外,一些传统中国建筑元素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运用,为现代建筑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西结合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的兴起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为近代中国建筑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色彩。

工业化进程下的近代中国建筑设计

工业化进程下的近代中国建筑设计

工业化进程下的近代中国建筑设计近代中国建筑设计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开始发生快速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建筑风格逐渐被欧洲和美国的建筑理念所影响,使得中国的建筑设计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走向现代化。

首先,在近代中国建筑设计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日益显现。

例如,在19世纪末的上海,西式建筑在沿江地区逐渐兴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滩风貌”。

这些西式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技术,如拱门、壁柱和钟楼等,展现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风格的建筑设计不仅满足了当时现代化城市的需求,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工业化进程也催生了近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技术革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并且能够实现更大空间的跨度,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电梯和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备的引入,也为建筑设计增添了便利和舒适性。

此外,近代中国建筑设计在工业化进程中还注重了功能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的是装饰和象征意义,而近代建筑设计更加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师开始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利用,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使得建筑设计更具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总的来说,工业化进程下的近代中国建筑设计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融合了功能性和实用性,走向了现代化和多样化发展。

这种变革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未来的中国建筑设计能够继续创新和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总体发展缓慢.但也有些建筑格调质朴清新,在吸收古今中外建筑长处的基 础上,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
改革开放后建筑:
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多元化,中国建筑已经 迈上现代化、国际化.
影响因素:战争侵略,国家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水平
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 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
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 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 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求.从而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 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 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广州白天鹅宾馆
上海龙柏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北京长城饭店
南京金陵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中山温泉宾馆
西安渭水园温泉度假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地深入,中国建筑在现代化水平 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页.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
殖民地式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建筑
现代化、国际化
中国近代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 进程.
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大举侵入,以及封 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西 方建筑开始成批传入中国.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延续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始于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建筑领域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建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精美的装饰和雕刻。

在这个时期,一些富有的家庭和朝廷官员开始建造规模更大、更华丽的建筑,比如颐和园、故宫等。

二、西式建筑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有着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经济,不再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上海的“四大建筑”等。

四、近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有许多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
坛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此外,西式建筑也对近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广州的白云楼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是从近代以后建筑界发生的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无缝衔接,以及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如今,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继续流传发展,将“简约、雅致、大气、和谐”这一传统文化取向,融入在现代建筑中,使我们现代的建筑更加抽象、更加高雅、更加现代。

2、注重建筑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注重的是建筑技术的提升,例如有关现代建筑材料、结构设计、给排水技术、建筑环境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3、注重实用性与节能性。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注重实用性,从普通住宅到大型公共建筑,都需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节能性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建筑材料到设计细节,都需要进行把控和设计。

4、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从一些现代公共建筑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这可以激发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灵感,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和改善国内建筑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实用性及节能性,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都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文档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性闻名于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建筑古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的商朝时期,当时的建筑以巨大的祭祀建筑和墓葬为主要特征。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土木结构,以实现更大的稳定性。

随着周朝的兴起,宫殿建筑成为了主流。

周朝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周公旦在今天的西安市修建的周城,由土台、旅园、宫城和墙垣组成。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汉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汉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洛阳白马寺和成都杜甫草堂。

洛阳白马寺以其壮丽的佛塔和雕塑而闻名,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典范。

成都杜甫草堂则是中国文人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二、唐宋时期的建筑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建筑师和工匠在这个时期出现。

唐代的建筑以大规模的宫殿和寺庙为主,如大明宫和法门寺。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

宋代的建筑风格相对保守,更注重建筑的精细和细节。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北宋的净慈寺和南宋的灵隐寺。

净慈寺以其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而闻名,灵隐寺则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和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而受到推崇。

三、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但也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

明代的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故宫,这座宫殿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清代的代表性建筑是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被世人所称赞。

四、现代建筑近代以来,中国建筑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西方建筑风格和现代技术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的建筑师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建筑作品。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一、建筑风格:1.建筑风格多样: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包括中西合璧的中式建筑和引进外来建筑风格的西式建筑。

中式建筑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如传统的木结构、拱券和抬梁等,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西式建筑则受到了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如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

2.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还吸取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特点,如日本和印度的建筑风格。

通过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二、建筑结构:1.简洁而稳重:中国近现代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简洁和稳重,以达到功能和美学的统一、建筑结构采用了现代工业化的方法和技术,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以提供更好的力学性能和空间利用效率。

2.强调平衡和对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在结构布局上注重平衡和对称。

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追求建筑整体的平衡感,使建筑外貌更加和谐统一三、建筑装饰:1.借鉴传统造型: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往往从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取材,如琉璃、瓷砖和彩绘等。

这些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得到重新诠释和运用,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个性。

2.强调细节雕琢:中国近现代建筑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雕琢和装饰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细致的装饰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使建筑更加精致而美观。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建筑美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它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文化积淀,又吸收了西方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元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结构上注重简洁和稳重,并强调平衡和对称。

在建筑装饰上借鉴传统造型,并强调细节的雕琢。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近现代建筑在功能和美学上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代。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在国内推广现代建筑风格,如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轨道,建筑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政权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如广场、公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采用了现代化建筑风格,如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的红楼、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师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建筑师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建设,如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建筑师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大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了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一些标志性建筑如北京鸟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塔等,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总之,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逐步向现代化进化的过程。

建筑师们在拓宽视野、提高技术、强化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整体思考和总体布局,涉及到土地利用、道路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物的形式、风格和艺术表达。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发展和特点。

一、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

在城市规划方面,传统的城市结构逐渐被改变,出现了更加开放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

同时,建筑风格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西方建筑的影响,也保留了一定的中国传统元素。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化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规划注重工业布局和功能区划,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建筑风格方面,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设,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代感,具有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方面,除了继续注重经济发展和功能布局外,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建筑风格方面,国际化的设计理念逐渐在中国得到应用,建筑形态更加多样化,兼具现代感和文化传承。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从传统到现代、从功能到生态,中国的城市规划不断演进,关注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风格也融汇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演进,相信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会继续推陈出新,为城市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惊喜。

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

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

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摘要自近代以来,西方多元的建筑文化汹涌而来,中国的民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收到强烈的冲击,并从此开始变化,本文通过概述中国近代至今的各个典型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阐述中国民居建筑风格的转变及发展。

关键词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人们的民居建筑风格是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建筑风格和特色,赋予时代和生活的印记。

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环境的的剧烈变化下,中国居住建筑风格演变大致能分为四个阶段。

一、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打开,传教士带来的宗教文化被逐渐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清末民初,在西方列强不断的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效仿西方成为当时的普遍选择。

民居建筑中多以西方建筑为时髦,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建筑风格殖入租界和其势力范围,如山东青岛多德式建筑,哈尔滨多俄式建筑,而上海,天津等大的口岸城市则是多国建筑风格的汇聚之地。

19世纪末大量外国房产商在中国开发住宅项目,从最初英国商人经营的木板简屋到以后建造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在维持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单体建筑格局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联排式住宅的整体组合式。

20世纪初,“花园洋房”即独立式的私人住宅开始出现,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这些“花园洋房”一般多为对英,发,德,意等西方国家花园式住宅的模仿,常有露天晒台、壁炉烟囱、地板等。

特点是大面积、大尺度、豪华、气派。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式里弄开始出现在上海租界,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

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

其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至此,西方各个时期的风格与流派,在中国建筑中杂陈并列逐渐呈现出一种交汇与融合的趋势,旨在探索出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
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
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
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
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
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
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
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
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
返回目录
马尾船政学堂,中国第一所鸦近代片海战军学争校,到虞在氏甲船旧政午宅大是战臣中沈国争葆近(代1建84筑0中~西合18璧9的5成)功
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 州设立。
范例。其中西合璧的布局结构与建筑风格,
汇(号1文 )8书88院年钟今楼中山路19阶方6 段面这。是是主帝西要国典在出方有主型建当近两义形筑时代方者象审生地美活建在面表心时筑中的现态尚开国新了上、近的思始通建代嬗想传商筑中变观入口活国过念上程的中岸动层,历国租。资同史的界一产时缩阶反影层映。
筑风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反映出来。在
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租借地的城市,建筑风格较为单一;
典在格型几纷的个然殖帝杂民国陈式主的建义局筑国 面家。共同占领租借地的城市,则出现建筑风

从建筑风格的演变来看,近代中国首先传播的外来形式
是西方各国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纪下半叶建造的
外国使领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以及20世纪初外
度 和、技复术杂设的备工上程已接达近到当很时高国的外施的工先质(1进量92水。9年平一今。部孝分陵卫建大旧南筑华址京大在体戏育设院学计院上)
• 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1。935年
今中山南路
•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 67号)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近代化的影响,中国的建筑风格逐渐发生变化。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出现“洋房”,即采用西方建筑风格的住宅。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对称性、几何形状和简洁的装饰,例如上海的“洋房别墅”。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建筑风格也开始逐渐转变,以适应不同的功能和需求。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出现了“新式建筑”运动,强调建筑必须适应国情和民族特色,例如北京的中山公园和天津的马家花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经历较大的转变。

在毛泽东时代,建筑风格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念,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上海的人民广场。

这些建筑强调大规模、集中式、实用主义和简约化的设计。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建筑风格再次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例如广州的“小蛮腰”和上海的陆家嘴。

近年来,中国的地域建筑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城市开始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

例如杭州的西湖、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总之,中国近现代地域建筑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相信未来中国的建
筑风格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

中国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

中国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演变摘要自近代以来,西方多元的建筑文化汹涌而来,中国的民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收到强烈的冲击,并从此开始变化,本文通过概述中国近代至今的各个典型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阐述中国民居建筑风格的转变及发展。

关键词近现代居住区建筑风格人们的民居建筑风格是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建筑风格和特色,赋予时代和生活的印记。

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环境的的剧烈变化下,中国居住建筑风格演变大致能分为四个阶段。

一、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打开,传教士带来的宗教文化被逐渐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清末民初,在西方列强不断的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效仿西方成为当时的普遍选择。

民居建筑中多以西方建筑为时髦,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建筑风格殖入租界和其势力范围,如山东青岛多德式建筑,哈尔滨多俄式建筑,而上海,天津等大的口岸城市则是多国建筑风格的汇聚之地。

19世纪末大量外国房产商在中国开发住宅项目,从最初英国商人经营的木板简屋到以后建造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在维持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单体建筑格局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联排式住宅的整体组合式。

20世纪初,“花园洋房”即独立式的私人住宅开始出现,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这些“花园洋房”一般多为对英,发,德,意等西方国家花园式住宅的模仿,常有露天晒台、壁炉烟囱、地板等。

特点是大面积、大尺度、豪华、气派。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式里弄开始出现在上海租界,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

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

其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至此,西方各个时期的风格与流派,在中国建筑中杂陈并列逐渐呈现出一种交汇与融合的趋势,旨在探索出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首先,表现在建筑材料方面,特定历史条件下,很多建材,家具,装饰,除了通过进口外,在中国无法找到,在当地寻找近似的替代品也成为了一种办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少量建筑活动
广州白云宾馆
广州友谊剧院
同时,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 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 要转折。
北京国际俱乐部
杭州机场候机楼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建筑事 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内搞活经济,对 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 引进外资、引进外来材料设备、引进国外设计、广 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进一步活跃了建筑学术思 想和建筑创作活动。
影响因素:战争侵略,国家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水平
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革命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国庆10周年代表建筑
中国美术馆
北京火车站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60年代前期,中国处在经济调整时期,非生 产性建设基本停止,建筑创作活动冷落。从60年 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进入“设计革命”和“文 化大革命”时期,建筑设计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北京香山饭店
国家大剧院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后代表建筑
上海东方明珠
上海陆家嘴建筑群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后代表建筑
北京鸟巢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后代表建筑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会议中心
改革开放后的建筑特征:
总结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体现在: 中国近代建建筑
1953年,在全盘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建筑界 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理论,把“民族的形 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 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
北京电报大楼
复古主义
这些建筑基本上沿袭着20~30年代的古典式手 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
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 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
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 融合的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进西方近代 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 的普遍需求。从而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 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 事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了。
中国近代建筑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 建筑体系已经形成。从1927年到1937 年的10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
繁盛期。
在通商口岸,一些租界和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这些 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散布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 动的主要构成。他们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 “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中国建筑呈现欧洲古典式的“殖 民地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总体发展缓慢。但也有一些建筑格调质朴清新,在吸收古今中外建筑长处 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
改革开放后建筑:
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多元化,中国建 筑已经迈上现代化、国际化。
北京友谊宾馆
重庆大会堂
杭州屏风山疗养院(上) 南京农学院教学楼(左)
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
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北京和平宾馆
北京天文馆
国庆工程正是这种新风格探寻的重大实践。
建筑界在批判复古主义之后,曾一度过分强调节约, 几乎完全忽略了建筑艺术问题,建筑创作思想沉闷, 国庆工程设计激起了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 新探寻。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
殖民地式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建筑
现代化、国际化
中国近代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 代化的进程。
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大举侵入,以及 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西方建筑开始成批传入中国。近代建筑类型和近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广州白天鹅宾馆
上海龙柏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北京长城饭店
南京金陵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中山温泉宾馆
西安渭水园温泉度假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地深入,中国建筑在现代化水平 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一页。
扬州道台吴引孙宅第中专门用来接待外国客人的欧式小楼
中国近代建筑
停滞期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 的战争状态,建筑业极为萧条。这是近代中国建筑活 动的一段停滞期。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