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笔记知识点大全134页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力学部分
运动学:
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运动规律
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复杂运动
动力学:
牛顿三定律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动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静力学:
平衡条件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
简单机械
流体力学:
流体压强
伯努利方程
流体阻力
热学部分
分子动理论:
分子运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热力学过程
热机效率
物态变化: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相图
电磁学部分
静电场: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电势
电容
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
串并联电路
电阻定律
磁场:
磁感应强度
磁场力
电磁感应
电磁波: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电磁波谱
光学部分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折射
光的干涉、衍射波动光学:
光波的干涉、衍射
光的偏振
现代物理部分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态
实验部分
常见实验仪器
实验操作规范
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误差分析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理解概念
多做练习
考试技巧
熟悉考试题型
合理分配时间
注意审题
规范答题
学习资源
教材
辅导书
网络资源
教师指导
学习建议
制定学习计划
勤奋学习
善于思考
不断进步。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G=mg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F=k×Δx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F合2=F12+F22+ 2F1F2cosQ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F y合力=0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

分析正、负力矩。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笔记(人教版){最新-最全}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笔记(人教版){最新-最全}

高中物理第一节力,重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质性)2.要产生力至少要两个物体。

3.力是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

4.研究支持力时:桌面为施力物体,木块为受力物体研究压力时:木块为施力物体,而桌面为受力物体二.力的三要素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问题:①作用点是否一定在物体上?不一定②作用在物体上不同的点效果是否一样?也不一定)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N)3.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图示法要求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具备,另外还有标度。

示意图只要求两个要素(方向和作用点,高中作图多是这种)三.力的分类1.按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按效果命名:如推力,拉力,向心力等。

记忆技巧:按性质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产生原因,按效果命名的力由名称可知其作用结果。

四.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区别于地球的吸引力)2.重力的方向:正确说法有①竖直向下②垂直于该处水平面向下3.重力的大小:①计算公式:G = mg②重力的大小与位置有关:在地球表面随纬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增大; 在地球上同一地方随高度的升高重力的大小逐渐减小。

(根据万有引力来推导)注意:重力的大小变化实质上是由g的大小变化引起的。

(质量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所以g 的大小变化规律和重力的大小变化规律一样。

4.重力的作用点(即为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②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

例3:铁环,篮球等③悬挂法(只)可以测薄板形物体的重心。

悬挂法是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测物体的重心。

但注意悬挂法并非任何时候都可适用,有条件成立,强调薄板,物体厚度可忽略,其他条件不需要。

第二节弹力一.弹力的产生过程(弹力的定义)内容: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受力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称为弹力。

主谓宾:物体(施力物体)对物体(受力物体)的作用二.弹力的产生条件:相互接触且挤压例6:物体A沿墙壁自由下滑,它和墙壁之间有没有弹力?V(接触但不挤压,所以无弹力。

高中物理学习笔记(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学习笔记(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学习笔记(史上最全)1. 物理学基础知识-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包括质量、体积、密度、力、功、能量等。

2. 运动学-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运动学中常见的运动类型。

3. 动力学-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受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动力学的重要定律。

4. 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科,研究物体的运动、力和能量等。

- 弹性力、重力、摩擦力、浮力是力学中常见的力类型。

5. 能量与功- 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具有的能力。

- 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等于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6. 光学-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 光的传播速度是一定的,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 电学- 电学研究电荷、电场、电流和电阻等电学现象。

-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相同电荷相斥,不同电荷相吸。

8. 磁学- 磁学研究磁场、磁力和磁性物质等。

- 磁场可以由电流产生,磁极之间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

9. 波动与声学- 波动研究波的传播、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 声学研究声音的传播、频率和音量等。

10. 热学- 热学研究温度、热量和热传导等热学现象。

-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能量的直接体现,不同物体的温度可以相互传递。

以上是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基础知识概要,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重点中学高考资源整理高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全部知识点共82页)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精编文档).doc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x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单位是m/s 2.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1)公式v =Δx Δt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 (2)公式a =Δv Δt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 2. 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0=-2gh.(4)上升的最大高度:h=v2 0 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v 0 g.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v0+at、位移时间公式x=v0t+12at2、位移速度公式v2-v20=2ax,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v t2=v+v t2,②Δx=aT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0与v t、Δx与a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v·t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考点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1)对称性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 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 CA相等,同理t AB=t BA.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0向上,加速度g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v-gt,h=v0t-12gt2(向上为正)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落若h>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4).相同的图线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图象中含义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做一全面比较(见下表).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 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t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0与末速度v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t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xt=v+v2=vt2.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二、逐差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x n+1-x n=aT2,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六、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5.12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一、数据处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x3、x4、…,若Δx=x2-x1=x3-x2=x4-x3=…则说明物体在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aT2.(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若v-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即根据x 4-x 1=x 5-x 2=x 6-x 3=3aT 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2,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a =a 1+a 2+a 33=13×⎝ ⎛⎭⎪⎪⎫x 4-x 13T2+x 5-x 23T 2+x 6-x 33T 2 =x 4+x 5+x 6-x 1+x 2+x 39T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v n =x n +x n +12T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v -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误差分析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3.用作图法作出的v -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6.在坐标纸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第二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柔软,只能发生既可伸长,也可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 (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1、F2、F3…,求合力F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轴、y轴分解.x轴上的合力:F x=F x1+F x2+F x3+…y轴上的合力:F y=F y1+F y2+F y3+…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方向:与x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yF x.一般情况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时,应尽量使所求量(或未知量)“落”在坐标轴上,这样解方程较简单,但在本题中,由于两个未知量F AC和F BC与竖直方向夹角已知,所以坐标轴选取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对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断、分力最小值的计算以及合力与分力夹角最大值的计算,当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通常采取作图法,优点是直观、简捷.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一、受力分析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备全部知识点总结.docx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备全部知识点总结.docx

让“无理”变得有理物理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 F 大+F 小 F 合 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的角120 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理力学的一种方法、手段。

4F1F2F3(拉密定理)。

.三力共点且平衡,2 sin 3sin 1sin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tan。

6.两个一起运的物体“ 好脱离” :貌合神离,力零。

此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不可伸,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上各点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被忽略,其拉力可以生突,“没有力” 。

8.簧两端力大小相等,簧的力不能生突。

9 .杆能承受向拉力、力,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生突,“没有力” 。

10、杆一端,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学:1.在描述运,在运学中,可以任意取参照物;在理力学,只能以地参照物。

2.匀速直运:用平均速度思考匀速直运,是来方便:V1V2S1 S2V V t22T23 .匀速直运:等分,S n Sn 1aT 2,位移中点的即速度V12V 22, V S V tV S2222点痕求速度、加速度:V t S1 S2,a S22S1,a S n S1 2T T n221 T 4 .匀速直运,v0= 0:等分点:各刻速度比: 1 : 2 : 3 : 4 : 5各刻位移比: 1 : 4 : 9 : 16 :25各段内位移比: 1 : 3 :5 : 7 :9位移等分点:各刻速度比: 1 ∶ 2 ∶ 3 ∶⋯⋯到达各分点比 1 ∶ 2 ∶ 3 ∶⋯⋯通各段比 1 ∶ 2 1∶( 32 )∶⋯⋯5 .自由落体:(g取 10m/s 2 )n 秒末速度(m/s):10 , 20 ,30 , 40 , 50n秒末下落高度 (m) : 5 、 20 、45 、 80 、 125第n 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6 .上抛运:称性:t上=t下,v上v02 v下, h m2g7.相运:共同的分运不生相位移。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课堂听课笔记大全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课堂听课笔记大全

T 2
f1 T
Hz
质点在 1s 内完成 圆周运动的次数
f1 T
转速 n 与频率相 当
表 18、万有引力在天体中的运用
运动规律
应用
重要规律
特点
天体质 量计算
M 42r 3 GT 2
与卫星的质量无关;注意列 方程分析
G Mm m v2
r2
r
地球表面上: mg G M R2
人造卫 星
同步卫 星
三种宇 宙速度
关系
位移
物体由起点指向 表示位置的变 终点的有向线段 化
矢量
平均速 度
路程
物体运动的实际 轨迹的长度
表示物体运动 的实际路径
标量
速率 A
只有在同向
B 直线运动 中,位移的
大小才等于
路程
表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速度
定义
定义式
特例
对应量
瞬时 质点在某一时刻或 速度 某一位置的速度
v lim s t0 t

的合成
①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②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③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还是匀速直线运动 ④一个匀速运动和一个加速运 动合运动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 曲线
6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表 16、各种抛体运动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抛体运动
特点
条件
研究方法 运用规律
自由落体 竖直上抛 平抛 斜上抛 斜下抛
表 1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研究方法 运用规律
范例分析
说明
运动的 合成
运动的 分解
①符合平行四边 船匀速渡河是两个匀速直线运
形定则
动的合成
②合运动与分运 竖直上抛运动是向上匀速运动 动具有等时性 和向下自由落运动的合成

(超详细)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超详细)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A B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

(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有18条定律、2条定理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弹力:F= Kx 3滑动摩擦力:F 滑= μN4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断)5浮力: F 浮= ρgV 排 6压力: F= PS = ρghs 7万有引力: F 引=G221r m m8库仑力: F=K221r q q (真空中、点电荷)9电场力: F 电=q E =qdu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F= BIL (B ⊥I) 方向:左手定则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13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5种基本运动模型1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态问题);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以下均为非平衡态问题); 3类平抛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 5振动。

1万有引力定律B 2胡克定律B 3滑动摩擦定律B 4牛顿第一定律B5牛顿第二定律B 力学 6牛顿第三定律B 7动量守恒定律B 8机械能守恒定律B9能的转化守恒定律. 10电荷守恒定律 11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12欧姆定律13电阻定律B 电学 1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B 1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6楞次定律B 17反射定律 18折射定律B 定理: ①动量定理B②动能定理B 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静力学1. 胡克定律: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 重力: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 .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4. 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 <F 合w 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 i—F2 F F I + F(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6 .两个平衡条件:(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 合=0 或:F x合=0 F y合=0 推论:[1] 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1[2] 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 (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 a仁F2/sin a 2=F3/sin a 3 (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7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 a8、摩擦力的公式:(1)滑动摩擦力:f= F N说明:①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Of静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 物理 知识点力 学.1 第一章 力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注意]:①受力物和施力物同时存在,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②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例如:重力等. 2.[注意]: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而是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②物体的受力(不)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合力改变,运动状态才跟随改变,如一运动物体只摩擦力至静止]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叫做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注意]: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能相同.4.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受到力叫做重力.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简称物重.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9.8N/kg.含义:质量每千克受到重力9.8N.[注意]:①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物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②重力不一定严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近似相等. ③重力大小:称量法(条件: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 ④重力不一定过地心.5.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注意]:①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形规则的重心,在它们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 ②采用二次悬挂法可以确定任意薄板的重心.③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质心也是一样).④物体的重心和质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物体远离地球而不受重力作用时,重心这个概念就失去意义,但质心依然存在,对于地球上体积不大的物体,重心与质心的位置是重合的.⑤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改变.6.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注意]:①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两物体必须接触,与重力不同)②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力的作用效果力积③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④两物之间一定有弹力,若无弹力,绝无摩擦力.若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⑤杆对球的弹力方向:方向不沿杆的方向方向与杆同方向图B方向与杆反方向⑥胡克定律F=kx ,负号表示回复力的方向跟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⑦弹簧的弹力总是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应在弹性限度内]7.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接触面上是粗糙的;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压力);接触面上的两物体之间要有滑动或滑动的趋势.F =μ(动摩擦因数)F N (压力大小)[注意]:①摩擦力方向始终接触面切线,与压力正交,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运动)②相对运动趋势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互为参照物时所具有的一种运动趋势. ③动摩擦因数是反映接触面的物理性质,它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接触面上的受力无关.此外,动摩擦因数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④增大/减小有益/有害摩擦的方法:增大/减小压力;用滑动/滚动代替滚动/滑动;增大/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⑤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但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⑥皮带传动原理:主动轮受到皮带的摩擦力是阻力,但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8. 静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间的滑动产生.[注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 ②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例:匀速圆周运动)③运动物体所受摩擦力也可能是静摩擦力.(例:相对运动的物体) ④一般说来,F MAX 静>F 滑.⑤当静摩擦力未达到最大值时,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9.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合成要遵守平形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10. 物体的平衡的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状态;匀速转动状态.1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一是合外力为零;二是所受外力是共点力. [注意]:①几个共点力在某一条直线的同一侧合外力不可能为零,物体受这样几个力的作用不可能平衡. ②三个等大而互成120°的合力为0.③两个共点力F 1 和F 2的合力计算公式:F 1 和F 2F = F 和F 1的夹角α=arctan)sin arcsin(cos sin 2211θθθFFF F F =+;θθαθαcos sin tan ;)180sin(sin 2122F F F AC OA BCOC BC F F +=+==-=θcos 221222F F F F ++C④在F 1、F 2大小一定时,合力F 随θ角的增大而减小,随θ角的减小而增大.(θ= 0,F Max = F 1+F 2;θ= 180,F =F F F ∆=-21; F 的范围F ∆≤F ≤F 1+F 2⇒力的矢量三角形)合力F 一定,随夹角θ减小而减小;随夹角θ增大而增大.若分力F 1一定,则F 2随夹角θ减小(增大)而减小(增大),合力F 随θ角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⑤F 有可能大于任一个合力,也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还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的大小(共点力最小合力为零,最大合力同向,即所有力之和).12. 一个力有确定的两个分力的条件:两个分力的方向一定(两个分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一定(两个分力一定要互成一定角度,即两个分力不能共线).[注意]:①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没能唯一解(立体).②已知合力F 和分力F 1的大小及F 2的方向,设F 2与F 的交角为θ,则当F 1<F sin θ时无解;当F 1=F sin θ时有一组解;当F sin θ<F 1<F 时有二组解;当F 1≥F 时有一组解.13.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正弦定理: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三力首尾顺次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的三角形,且每个力与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即:332211sin sin sin θθθF F F ==即:332211sin sin sin αααF F F ==113[注意]: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即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2 第二章 直线运动1. 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注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 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3.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4. 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标量).如果质点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如果是曲线,就叫做曲线运动.[注意]:①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平行时,物体作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的条件:加速度与初速度的方向共线.5. 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位移(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注意]:①在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路程就等于位移大小.(×)[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大小] ②物体的位移可能为正值,可能为负值,且可以描述任何运动轨迹.6. 速度的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公式:tsv[注意]:①平均速度用v 表示.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之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值.(速率定义:物体的运动路程(轨迹长度)与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值)对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瞬时速度与时刻(位置)对应;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对应. ②速率是标量.③速度方向是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是位移方向.④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通过某位置或者某时刻物体运动的快慢.7.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与改变方向的物理量.加速度公式:tv a ∆∆=,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或速度的变化方向),加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注意]:①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运动在变化,无论速度的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大、小或零,物体的加速度大. ②速度的变化就是指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③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方向一致,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物体做加速度运动;方向相反,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物体做减速度运动;加速度等于零时,速度随时间增大不变化,物体做匀速运动. ④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各点斜率 ,表示物体在这一时刻的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应为倾斜直线]).⑤速度为负方向时位移也为负.(×)[竖直上抛运动] 8. 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0+at[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①连续相等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之差相等.△s =at 2②初速度为零,从运动开始的连续相等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或平均速度)之比为1:3:5…..tvk ∆∆=③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为s ,那么 2t v )2(0tv v +<2s v )2(220t v v +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 1:v2=t1:t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⑤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 1:s 2=t12:t2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经历连续相同位移所需时间之比1:)12(-:)23(-…)1(--n n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⑦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连续相等时间内末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3211:2:3…(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⑧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12nN S S n N -=(N S 表示第N 秒位移,n S 表示前n 秒位移)⑵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20)(21t t v v v t s v =+==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 0t+1/2at 2 [注意]:v t 2 -v 02=2as9.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匀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用g 表示.在地球两极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大,赤道附近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小.[注意]: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不同轻重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10. 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注意]:①运动到最高点v= 0,a = -g(取竖直向下方向为正方向)②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max=v02 /2g,所需时间t =v0/g.③质点在通过同一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物体在通过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t =2v0/g).§.3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力不是产生物体速度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或者方向的原因.③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只要其中一种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方向在变,有加速度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 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注意]: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②惯性不是力,而是一种性质.因此“惯性力”或“惯性作用”的提法是不妥的.③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④物体越重,物体的惯性越大.(×)[同一物体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其重力是不同的,而质量是不变的,且物体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受力、速度大小等因素无关]⑤物体的惯性大小是描述物体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弱,物体的惯性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物体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反之,亦然.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注意]: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②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 N.(kg·m/s2=N;kg·m/s2·m=J;1 N=105达因,1达因=1g·cm/s2)③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即只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④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4.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合=[注意]:①a与F同向;且a与F有瞬时对应关系,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②当F=0时,a=0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③若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倾角为θ的斜角滑下,那加速度a=g(sinθ-μcosθ).(斜面光滑,a=g sinθ)④一个水平恒力使质量m1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产生a1的加速度,也能使质量为m2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产生a2的加速度,则此力能使m1 + m2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产生加速度a等于a1a2 / a1+a2或m1a1/(m1+m2)、m2a2/(m1+m2).⑤惯性参考系:以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为参考物.非惯性参考系:以具有加速度的物体为参考物.5.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注意]: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之处: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同大小,同性质;不同之处:方向相反,作用的物体不同.②二力平衡两个力的性质可相同,可不同;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直观区别:看它们是否因相互作用而产生.(例:重力和支持力,由于重力不是由支持力产生,因此这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同性质.7. ⑴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即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即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即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 g时称物体完全失重,处于完全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例:处于完全失重的液体不产生压强,也不产生浮力.对P=ρgh 和F 浮=ρ液V 排g 只有在液体无加速度时才成立.若当液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g 的取值是9.8+a 当液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g 的取值是9.8-a 当液体处于完全失重,g 等于9.8-9.8=0)[注意]:①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②匀减速下降、匀加速上升⇒F N -G =ma F N =m (g +a );匀加速下降、匀减速上升⇒G -F N =ma F N =m (g-a )③一只有孔且装满水的水桶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水由于完全失重而不会从桶中流出.§. 4 第五章 曲线运动1. ⑴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⑵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所受合外力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⑷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质点的路程总大于位移大小;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受到合外力和相应的速度一定不为零,并总指向曲线内侧. [注意]:①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是变化的.(×)[此力不一定变化] ②两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③已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互成一定角度,不共线)则合运动是:1合合与v a 共线是匀加直线运动;2合合与v a 不共线是匀变曲线运动.④一个分运动是匀速,另一个是匀加(初速度为零),则合运动:1合合与v a 共线⎪⎩⎪⎨⎧-=+=atv v at v v 00合合反向,同向, 2合合与v a 不共线:匀变速曲线运动.2.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注意]:平抛运动性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结论一:y x tan tan 2= 结论二:B 点坐标)0,21(x .3.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的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①匀速圆周运动(性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是瞬时加速度、速度矢量方向不断改变的变速运动.(“匀速”指速率不变)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 (v 为线速度大小,s 为弧长)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该点的切线方向(不断变化).③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角速度来描述.(国际制单位:弧度每秒,符号是rad/s )tϕω=(ω为角速度符号,ϕ为半径转过角度)④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周期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符号:T (Nt T =,t 为时间,N 为圈数).周期长说明物体运动的慢,周期短说明物体运动的快.周期的倒数是频率,符号f .频率高说明物体运动的快,频率低说明物体运动的慢.v =s t⑤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转速来描述.转速是指每秒转过的圈数,用符号n 表示.单位转每秒,符号..r/s ...(n 换成这个单位才等于f ). ⑥Tf1= n f T πππω222=== r rf Tr v ωππ===22⑦固定在同一根转轴上的转动物体,其角速度大小、周期、转速相等.............(共轴转动);用皮带传动、铰链转动、齿轮咬合都满足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 ⑧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周期、转速不变的运动,物体满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有向心力、初速度不为零.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方向,不改变大小(向心加速度的作用: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 4. 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合外力.[注意]:①向心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的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③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F 向心= 5. 向心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圆心.r n r Tr f r v r m F a 22222)2()2()2(πππω======[注意]:①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②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但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加速度. ③作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是轨迹的切线方向,加速度方向是合外力方向) 6. 匀速圆周运动实例分析:rn m r f m r Tm r v m r m 22222)2()2()2(πππω====⑴火车转弯情况: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以减少火车轮缘对外轨的压力.①当火车行使速率v 等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压力. ②当火车行使速率v 大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外轨道对轮缘都有侧压力. ③当火车行使速率v 小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内轨道对轮缘都有侧压力. ⑵没有支承物的物体(如水流星)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①当2Rv m mg =,即Rg v =,水恰能过最高点不洒出,这就是水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②当2Rv m mg ,即Rgv,水不能过最高点而洒出;③当2Rv m mg ,即Rgv,水能过最高点不洒出,这时水的重力和杯对水的压力提供向心力.⑶有支承物的物体(如汽车过拱桥)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①当v =0时,02=Rv m ,支承物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mg ,这就是物体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②当Rgv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产生支持力,且支持力随v 的减小而增大,范围(0~mg )③当Rg v =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既没有拉力,也没有支持力.④当Rg v 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产生拉力,且拉力随v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支承物对物体无拉力,物体将脱离支承物)7. 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离心运动.反之,为向心运动.§.5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1.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要互相吸引,引力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注意]:①万有引力定律公式:221rm m G F =(G 为引力常数,其值为6.67×10-11N ·m 2/kg 2)②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的测出了引力常量. ③天体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④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一质点的万有引力合力为零. ⑤天体球体积:V =334R π;天体密度:3233r GT R πρ=(由R m RGMm 22ω= Tπω2= ρπ234r M =,r 指球体半径,R指轨道半径,当R =r 时,23GTπρ=)⑥从牛顿做的“月—地”实验得出: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的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2. 重力和万有引力:物体重力是地球引力的一个分力.如图,万有引力F 的另一个分力F 1是使物体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越靠近赤道(纬度越低),物体绕地轴运动的向心力F 1就越大,重力就越小;反之,纬度越高(靠近地球两极),物体绕地轴随地球一起运动的向心力F 1就越小,重力就越大.在两极,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在赤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加上向心力. ⑴物体的重力随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 物体的重力近似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即近似等于2)(h R Mm G +,可见物体的重力随h 的增大而减小,由G=mg 得g 随h 的增大而减小.⑵在地球表面(忽略地球自转影响):22gr GM rMm G mg =⇒= (g 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r 为地球半径)⑶当物体位于地面以下时,所受重力也比地面要小,物体越接近地心,重力越小,物体在地心时,其重力为零.3.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宇宙第一速度.(7.9km/s )⑴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 时,卫星或脱离地球引力,不绕地球运行,称这个速度为宇宙第二速度.宇宙第三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 ⑵卫星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关系:r GM v r v m rMm G ==,22;322,rGM r m rMm G ==ωω;GMr T r Tm rMm G 32224,)2(ππ==;开普勒第三定律:32/r T =k=⇒24π中心天体GM k 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⑶地球的同步卫星轨道只有一条,它到地球的高度是一定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速度rgR v /20=(R 0为地球半径,r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m in 85,km /s 9.7min max ==T v ⇒即轨地r R =时);人造卫星周期GMr T 32π=(M 为中心天体,r质量无关,只和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圆周轨道半径有关向心力等于重力,重力加速度等于向心加速度,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因此,凡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都不能正常使用,比如水银气压计、天平、密度计、电子称、摆钟等. ⑷“双星”问题:角速度相等.2221ωR Gm r =、22121ωR Gm r =;212211Rm Gm r m =ω…①;212222R m Gm r m =ω…②;R r r =+21…③;由①②③解得.m 2。

高中物理 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 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 各章节重要知识点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对质点、参考系、位移的理解 1.对质点的三点说明(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来判断。

(3)质点不同于几何“点”,是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有质量的点,而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

2.对参考系“两性”的认识(1)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通常选地面为参考系。

(2)同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同一参考系。

3.对位移和路程的辨析比较项目 位移x路程l决定因素 由始、末位置决定由实际的运动轨迹长度决定 运算规则 矢量的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的代数运算 大小关系x ≤l (路程是位移被无限分割后,所分的各小段位移的绝对值的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实际应用定义 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在实验中通过光电门测速把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视为瞬时速度定义式v =ΔxΔt(Δx 为位移) v =ΔxΔt(Δt 趋于零) 矢量性矢量,平均速度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矢量,瞬时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沿其运动轨迹切线方向方法技巧(1)当已知物体在微小时间Δt 内发生的微小位移Δx 时,可由v =ΔxΔt 粗略地求出物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度。

(2)计算平均速度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求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②v -=ΔxΔt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v -=1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理解1、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比较比较项目 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状态量定义式 v =Δx ΔtΔv =v -v 0 a =Δv Δt =v -v 0Δt单位 m/sm/sm/s 2方向与位移Δx 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由Δv =v -v 0或a 的方向决定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F 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2.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的大小和加速度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