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合集下载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23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但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

这种思路用在价值评价论上,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之源就是客体及其属性。

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知识讲解共34页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知识讲解共34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知识讲解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课件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课件
一、社会现象 二、社会认知 三、社会评价
目录
1
一、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 外部形态。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
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与具 有客观性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 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价值和事实统一起来。
真理和谬误是互相对立的统一体。
7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 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客观性乃是真理的 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 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第二,检验真理的 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都是 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9
价值
价值就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 系范畴(肯定与否定关系)。
主体需要
客体属性
10
价值来源于客体
客体也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世界或 客观条件,具有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的属性。
人利用外部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产生价值关系。
客体既包括事物、现象,也包括人。
11
社会认知不只是关于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和 “描述性”把握,还包括“批判性”研究和“规 范性”把握。
“批判”是思维和观念领域的分析、解构和重构。 “规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衡量对
象。
22
(二)社会观察与社会调查
社会科学正是通过其批判性和规范性实现其影响 人的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功能。
社会科学的方法有许多,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 社会实验都是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目 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 加任何外来成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学视野下姓名:李文强学号:30引言对于社会认知的认识我们首先从其定义出发,社会认知通俗的讲就是对他人的认识。

认知的内容广泛,包括对他人表情认知、性格认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金老师的课给予我们一个明晰的关于社会认知的认识视角,对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的解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由于我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社会认知方面与我们的一些专业知识颇有相通之处,借此我也表达对于社会认知的一些感悟。

社会认知与社会学当听到社会认知时,我脑海中显现出的第一印象就是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该理论用一句简短的话解释就是“我看别人看我”,通过别人队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的认知,而与本节的社会认知有什么关联呢?我认为在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认识评价他人的过程。

个体作为被评论者,从别人(镜子)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问题就在这里,整个互动过程是完全自由开放的,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条文规定互动过程中谁是天生的被评论者或者评论者。

评论是一个互相的过程,因此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可以从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以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方式,更好的适应群体,同时个体也会对他人的各个方面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定位和评价标准,这就涉及了我们这节课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看法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认知的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或群体中的,也就是说个人首先是社会人,《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情景在现实社会中是基本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世间万物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因此有互动就有认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的主要基本对象中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相对更感兴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种种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关于这一章的讲解,有两个建议:
第一,希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 现实的价值取向的关系来讲,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灵魂所 在;
第二,希望联系现代性价值观以及各种价值观的 差异和冲突问题,客观地说明利益问题的突出和各种 价值观只能在“社会生产力”与“人民利益”这两个 根本点上实现和解与统一。
这里说的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 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 事求是。
Page 10
2.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 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 准,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根本标准。 但是,需要指出,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力量, 而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概念,不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还包 括人们的分工与合作;并关联着人性的丰富和文明的不断提 升。所以,社会生产力标准不等于GDP,具体到各个领域和 行业,社会生产力标准还必须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 起的。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深刻正确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认 知和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只能 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统一,一种 通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Page 7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认知与自然认知的共性,更要 把握社会认识的特点和方法。
1.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对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 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 们给予体会和理解。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认知过程。

而评价方法则是对这些社会认知进行判断和评价的
方式和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等来获取社会认知和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细心、耐心和洞察力,要能够理智分析和准确判断所观
察到的现象,从而获得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评价。

二、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它可以广泛地收集社会
现象、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比对和统计分析,对社会
现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评估。

三、访谈法
访谈法与问卷法相似,但它更加重视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反应。


过与被访者的交流,访谈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对于某种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等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四、实验法
实验法通常是通过构建特定的社会情境和条件,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从而获得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操纵实验条件,在控
制变量的同时,探究多种因素对社会事物产生的影响,获取更为准确
和可靠的认知和评价结果。

五、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的研究和考察,获取
对于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构和解读,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社会现象的进程和变化。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
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题目的不同,来选择和运用
合适的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1)社会认知的界定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2)社会评价的界定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借助于主、客间的双向过程,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社会评价的困境其一,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既无法度量,也无法判别。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内容提要:
一、真理与价值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要重视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把握人类 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解答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进步, 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真理与价值
★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 内在要求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 一是发现或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真理首先 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的联系客观事实,价值则首先是 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区别于 自然界的运动,人的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实现一定价值的活动。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把握 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社会 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类社会 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要依据客观的可能,符合客观规 律;又要凭借人类的理性、意志和情感,体现人有目的的能动 的创造性。
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既有重视事实认知的,如统计、 调查、考据等;也有重视价值和意义的解释和阐发的,如伦理 学、美学、解释学、文艺评论;还有关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 态的研究。而经济学研究则要求同时运用着两种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价值的客观性
如经济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事实1 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 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 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 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 及其情况) 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一一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 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 --- 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 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 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 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 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1) 社会认知的界定叮叮小文库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 价值属性和社会 运动方向的把握。

( 2) 社会评价的界定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 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 , 借助于主、 客间的双向过程 , 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 ,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 社会评价的困境其一 ,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 ,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 一种解释 ,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 其二,社会现实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自我相关 相互补充、相互顺应或相互制约、相互避讳的“自适应”现象 感因素的渗入 ,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 有的“社会测不准”现象。

其三 ,社会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不是宿命的而是选择的 ,受着知识增长 的强烈影 响;而有限的理性无法对知识的增长作出准确的预测 ,因此对社会未来的预, 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 为历史便成为后,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 , 既无法度量 , 也无法判别。

, 互为主客体 , 由此必然产生出,再加上利害关系和情 ,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测是不可能的。

、社会评价的客观性1 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但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

这种思路用在价值评价论上,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之源就是客体及其属性。

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

它强调在价值评价中包含了价值主体的需要,而且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实际上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进行臧否褒贬价值关系的。

对于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的确立,必须要把以往脱离了经验的客观性重新归回到经验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上。

社会评价活动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客观性的活动,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

作为社会评价的客观性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之上的。

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这两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在理解、解释和评价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生活时,不能仅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还要用理解、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唯有通过理解、评价,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才 展现给我们,成 为我们人类进行自我发现的过程,成为人关于自己的知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的客观性是追求“外在于我”的客观性,而社 则是“我在”的客观性社会评价中的“偏见”、“先见”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先见” 一种是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先见” ,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联结每一代人与历史的存在上的关系。

因此,它是“合法” 的先见另一种“先见”伽达默尔称之为“盲目”的先见。

它是指个人在现实人生中不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保持社会评价内部不同的评价向度之间的开放、协调。

通过向不同的社会评价体系开放来获取和保证一定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第三层含义是指自然科学客观性和人文科学客观性 之间相互开放、 对话,使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在新的生长点上生成,同时也使自然科 学客观性增长新的基因。

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我们坚持强调,只要从传统的、极端绝对的客观性标准或模式中解脱出来,社 会评价的客观性 就能得到说明。

人对社会价值的评价认同主要是靠理性的说服,但这并不排除人们通过情感感会评价的客观性断接触吸收的见染达到某种价值认同的可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把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看作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而言)一种弱客观性。

三、社会评价的合理性1 社会评价合理性的基础休漠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

这个变化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

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须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是如何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围绕“休漠区分”的争辩以艾耶尔为代表,坚决否认由“是”推出“应当”,进而坚决否认价值判断的合理性;以马斯洛为代表则肯定由“是”能推出“应当”,进而主张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约翰?塞尔认为从有些事实陈述中可以推出价值判断。

塞尔把事实陈述分为自然的事实与惯例的事实,其中自然的事实不能推出价值判断,但惯例的事实是可以推出价值判断的。

对于社会评价来说,它涉及的对象就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事实”、包含着“价值”,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之基础上的。

社会评价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以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事实判断为前提的,社会评价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价值判断中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来的在社会评价中,事实判断“命令”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规范”事实判断。

简言之,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完全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证明, 根本用不着反对“休 漠区分”而企图武断地从事实判断中推论出价值判断来。

2、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相对合理性”主要有两层含义 : 一是指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其它类型的合理性 二是指不同的社会评价之间的合理性是相对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合理性理论(1) 不同参与者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真诚地、自愿地、平等地 交往行动 ;(2) 不同参与者“解释性地讨论”、论证性地表达、反思性地批判 ; (3)在普遍的交往行动、学习行动、讨论批判行动中,达到比较一致的合理性的确立。

合理性总是体现在具有充分论据的行动方式中。

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 社会评价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理性活动。

社会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活动被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其历史的内在逻辑性便 清晰可见了。

任 何一种社会评价实际上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标 准对社会的评价社会评价从价值目标的选取到评价标准的建构,从对社会问题的发现到对社会 或隐或显地有一个逻辑次序,总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 致性和逻辑次序就是社会评价主体追求社会价值的理性轨迹。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方法( 如科学的合理性 ) 而言的;价值的肯否,都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济学哲学手稿》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谈社会评价的科学性?历史评价,着眼于历史的事实及其联系和发展,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 尺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进行评价。

价值评价以社会主体( 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需要和利益等价值追求为尺度对社会进程进行评价。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 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 《德意志意识形态》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1844 年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