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道行为

合集下载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车道变换行为是驾驶过程中常见且重要的行为之一,它涉及驾驶员的观察、判断、决策和操作等多种认知和技能。

随着交通工具和交通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变化,车道变换行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者们对车道变换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认知心理学、人因工程学、交通工程学和交通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车道变换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车道变换行为的影响因素1. 驾驶员个体因素驾驶员的个体因素对车道变换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年龄、性别、驾龄、驾驶经验、健康状况等都会对车道变换行为产生影响。

年龄较大的驾驶员车道变换的频率较低,而年轻驾驶员则更容易进行频繁的车道变换。

性别也会对车道变换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男性驾驶员在车道变换时更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而女性驾驶员更加谨慎。

驾驶员的驾驶经验越丰富,对道路交通的认知和情境感知也越敏锐,因此其在车道变换时会更加稳健。

2. 道路环境因素道路环境对车道变换行为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路宽窄、路况情况、交通流量情况、交通标志设施等都会影响驾驶员的车道变换行为。

在拥挤的交通流量中,驾驶员更难进行车道变换,因而可能减少车道变换的频率。

而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驾驶员则更容易进行车道变换。

3. 交通工具因素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对车道变换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不同交通工具在车道变换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摩托车在车道变换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因为其车宽较窄,易受其他车辆的影响,容易发生侧倾或失控的情况。

4. 交通管理因素交通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也会对车道变换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交通规则和标志的设置对驾驶员的车道变换行为起着引导和限制的作用。

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了变道箭头和标线,就能有效地引导驾驶员进行安全、合理的车道变换。

5. 社会心理因素驾驶员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车道变换行为的重要因素。

驾驶员的心理状态、情绪、个性等都会对其车道变换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十章 换车道模型

第十章 换车道模型

河南理工大学
驾驶行为模式
Volition
进行相应驾驶操作
Evaluation
下一步行为的评价和判断
Intellection
进一步逻辑加工
Perception全部的观察活动和结果记录
跟驰时间

反应时间
跟驰时间
驾驶员从感受 刺激、判断到
操作之间的 时间长度
协调时间
第十章 换车道模型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
LOGO
❖ 车辆在路网中行驶时诱发其产生变换车道意图的 原因各式各样.但总体上可将车辆的车道变换行 为分为两类。
❖1 强制性车道变换行为
❖ 强制性车道变换是指车辆为了完成其正常行驶目 的而必须采取的车道变换行为
❖ 交叉口的进口道上行驶且已看到前方的车道导向 标线时则要准备向左变换车道。车辆已接近当前 车道的尾部,因而也将准备向左变换车道。另外 ,公交车在接近前方停靠站时从里侧车道转至外 侧的公交停靠车道的变道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强 制性变道行为.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Add Your Title Text
•Text 1 •Text 2 •Text 3 •Text 4 •Text 5
Company name
Table

Concept
concept
河南理工大学
信号交叉口延误模型
河南理工大学
信号交叉口延误模型
河南理工大学
无信号交叉口延误模型
无信
河南理工大学
无信号交叉口延误模型
河南理工大学
临界间隙的计算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事件反应模型
河南理工大学

变道加塞处罚

变道加塞处罚

变道加塞处罚如下:
实线内变道:根据规定,实线不可越过。

如果违反此禁令标志、标线指示,将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除3分。

换道不打灯:这种行为非常影响交通安全,可能随时导致急刹车甚至撞车追尾的事故。

对于这种情况,将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除3分。

连续变更两个车道以上: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高速与匝道相连的路口,会大大提升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直接影响人身安全。

将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除3分。

强行变道加塞:如果一辆车强行变道加塞,会导致约7辆车的通行延误,一次绿灯的车辆通行量减少30%至40%。

这种行为会被处以200元的罚款,并扣除2分。

如果加塞行为导致交通事故,那么加塞的司机需要负全责。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明确规定,机动车在遇到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应当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不得进入路口。

在遇到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应当依次排队,不得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或者超越行驶,也不得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

因此,驾驶时应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变道加塞等危险行为,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车道变换是指驾驶者在道路行驶中改变车辆行驶的车道位置,如从一条车道变换到另一条车道。

这是驾驶行为中的常见行为之一,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车道变换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驾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车道变换行为对驾驶安全的影响车道变换行为对驾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车道变换时,驾驶者需要注意周围的车辆和交通信号等,控制车速,避免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等危险。

如果驾驶者在车道变换时操作不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给驾驶者和其他道路参与者带来安全隐患。

影响车道变换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驾驶者自身因素、道路因素、交通情况因素等。

其中,驾驶者自身因素是影响车道变换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驾驶者的注意力、反应速度、驾驶经验等都会对车道变换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道路因素如车道宽度、车道线、弯道路段等也会影响驾驶者进行车道变换的难度和安全性。

车道变换行为的机制主要涉及到驾驶者的认知、决策和行动三个过程。

首先,驾驶者需要认知前方的交通状况,包括道路宽窄、车速、车距、其他车辆的位置及速度等。

然后,驾驶者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选择最合适的车道变换时间、位置及方式。

最后,驾驶者需要进行车道变换行动,并控制车速和方向,完成变道过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行车记录仪等技术的发展,基于驾驶行为的车道变换行为研究也逐渐兴起。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采集驾驶者的行车数据和模拟技术,对驾驶者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预测,以提高驾驶者的安全性和行车效率。

5. 研究展望虽然车道变换行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驾驶者行为和机制,结合交通流理论等方法,提高车道变换行为的预测和优化水平,从而实现交通安全和效率的提高。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车道变换行为是指驾驶员将车辆从一个车道移动到另一个车道的动作。

它是驾驶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具有很高的风险。

研究车道变换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驾驶员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能力,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性。

本文将综述车道变换行为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安全问题等。

一、研究方法研究车道变换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实地观察两种。

1.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通常通过驾驶模拟器或驾驶行为评估设备进行。

实验参与者在模拟环境或真实车辆中执行车道变换任务,研究者可以记录驾驶员的行为和反应时间等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驾驶员的主观评价。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指研究者在真实道路上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者可以通过使用摄像机、GPS定位系统等工具来记录驾驶员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变道行为和驾驶决策。

二、影响因素车道变换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驾驶员特征、道路条件和交通情况等。

1. 驾驶员特征驾驶员的年龄、性别、驾驶经验和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车道变换行为。

一些研究发现,年轻驾驶员更倾向于进行较大幅度的车道变换,而老年驾驶员更倾向于进行较小幅度的车道变换。

有些研究发现女性驾驶员比男性驾驶员更倾向于进行频繁的车道变换。

2. 道路条件道路条件对车道变换行为也有影响。

研究发现,道路的宽度、曲率和交通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驾驶员进行车道变换的决策和执行。

道路宽度较窄的情况下,驾驶员更倾向于选择进行较小幅度的车道变换。

三、安全问题车道变换行为往往涉及到其他车辆的运动和位置,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研究发现,驾驶员在进行车道变换时会引起其他车辆的刹车行为,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车道变换也容易导致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增加驾驶误差和失控的可能性。

为了改善车道变换行为的安全性,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意识,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提供更好的交通规划和管理等。

一些技术手段,如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

车辆变道规则范文

车辆变道规则范文

车辆变道规则范文
车辆变道是指车辆按照规定从一条车道变到另一条车道上行驶的行为。

它属于道路安全驾驶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五大交通违规行为
(超速行驶、违反信号灯规定、闯红灯行驶、违反禁令标志、违反变道规定)之一、下面介绍车辆变道的规则。

一、遵守车道标线。

在变道前,驾驶人应首先遵守车道标线,在有标示的情况下,按照标
示的信息变更车道,不得擅自变更车道。

二、观察周围车辆及情况。

在变道前,驾驶人应观察车道内外路况,如车道内外有无跟车、对向
车辆等,避免车辆变道过程中发生碰撞。

三、变道灯信号和手势示意。

在变道前,驾驶人应操作变道灯,并作出手势示意,以便前车后车及
其他路口司机对变道行为有所了解,并避免发生碰撞等问题。

四、灯光调节功能使用。

在变道前,驾驶人应正确操作灯光调节功能,使变道行为的安全性更高,以免给其他路口司机造成误解。

五、确定方向后变道。

在变道前,驾驶人应首先确定变道后的方向,并确保行车安全,确定
无误后再变道,以免出现擅自变道或横穿其他车道现象的情况。

六、安全转弯过程中变道。

在变道前,驾驶人应在安全转弯过程中。

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换道行为特性研究分析

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换道行为特性研究分析
2.2 交织区换道特性 由于交织车流要在交织区长度范围内完 成车道变换,由各自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驶车道变换到期望 的运行方向车道上去行驶,所以交织区内的 车流运行具有很强的紊动性。汇入或汇出匝 道的车辆为影响城市快速路匝道分合流区主 线交通流运行状态的主要因素。在这个区域,
Key words:urban expressway, weaving area, traffic lane change, traffic flow, traffic density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的 加速,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城市快速路的建设。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保有量在逐渐增加,致使 城市内的交通日益拥堵。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 堵,提高城市内部运输效率,充分发挥城市快 速路作用,对快速路交织区的交通特性进行研 究,掌握其运行规律,对提高交织区交通运行 效率有深远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交织区进行了 多方面的研究。臧晓冬等 [1] 研究在快速路互通 立交交织区的不足,提出车道变换次数的预测 方法,建立了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交织区交织 速度和非交织速度预测模型。郑弘等 [2] 建立了 基于需求产生的判断性换道模型与常规强制性 换道结合,形成完整的交织区换道模型。柳雪 丽等 [3] 基于感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快速路与 常规道路衔接区域的协调控制方法进行优化, 使快速路系统的运行效率最优。车辆换道是交 织区的最基本运行特性之一,本文以实测数据 为基础,分析交通换道特性,建立了换道次数
与交通流量及交通密度模型。研究成果可以为 城市快速路交织区交通换道行为特性研究提供 参考,为城市快速路交通运行效率提供理论研 究借鉴。
车道的变换分类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Eeik[4] 按照驾驶员意图,将车道变换分为强 制车道变换和自由车道变换两类。Dangazo[5] 认为换道会在交通流中形成可插入间隙,影 响 其 他 车 辆 的 运 行, 最 终 导 致 流 量 下 降; Tanaka 等 [6] 发现道路上的车辆换道行为可能 导致交通流出现高流量和低流量两种情况。 王荣本 [7] 分析换道时车辆的运动关系研究了 车辆碰撞的条件,给出了换道最小安全距离。 通过研究学者们的研究,目前换道模型的研 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 限性;并且模型过于复杂,提取数据较为困难, 对于研究定量的换道模型较少。

机动车变道规定

机动车变道规定

机动车变道规定机动车变道是指车辆在道路行驶过程中,从一个车道转移到另一个车道的行为。

机动车变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以确保行车安全和交通顺畅。

首先,机动车变道要提前打转向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机动车变更车道时,应提前开启转向灯,并在变更车道之前保持3秒以上的信号时间。

这样可以提醒其他车辆和行人,减少变道带来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其次,在变道前需要观察周围交通状况和道路标志、标线。

在变道前应先观察后方的交通状况,确保后车车距足够,然后再向前观察前车和左右两侧的车流情况。

同时,要注意观察道路上的标志、标线。

根据道路标志和标线的指示,合理选择变道的时机和位置,避免影响他人的正常行驶。

另外,在变道时要注意交替使用外侧后视镜和内侧后视镜。

外侧后视镜主要用来观察自身后方和外侧的车辆情况,而内侧后视镜主要用来观察自身前方和内侧的车辆情况。

通过交替使用后视镜,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周围交通情况,确保变道的安全。

还要注意礼让其他道路使用者。

在变道时,要根据道路交通情况和标志、标线的指示,合理判断,确保变道安全的前提下,礼让其他车辆和行人。

特别是在复杂的路段,如交叉路口、人行横道等,要更加谨慎,确保行车安全。

最后,要注意变道的平稳与快速。

在变道时,应保持稳定的速度和方向,尽量减少变道所产生的横向位移,避免对其他道路使用者造成干扰和危险。

同时,变道应迅速完成,不过分拖延,以保证交通流畅。

综上所述,机动车变道规定主要包括提前打转向灯、观察周围交通状况和道路标志、标线、交替使用后视镜、礼让其他道路使用者以及平稳快速完成变道。

遵守这些规定,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行车安全和交通秩序。

因此,每位驾驶人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在每次变道时保持高度警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变更车道的正确方法

变更车道的正确方法

变更车道的正确方法
1、换车道前先打转向灯。

变道前的第一个动作是“一灯”,很多司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

在因变道引起的交通事故中,无转向灯的车辆突然变道是主要原因。

驾驶员在变道前及时向其他车辆发出转向灯信号,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优质的行为。

记住:每当车辆的行驶车道发生变化时,就要打开转向灯。

2、观察前后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打开转向灯后,可以进行第二步——“两镜”,即观察后视镜,判断周围路况是否适合变道。

除了观察后视镜外,我们还需要快速观察车辆两侧盲区是否有其他车辆靠近。

在确认周边环境安全后,可以准备变道。

3、减速并快速变换车道。

接下来是第三个操作——“三个方向”,即转动方向盘改变车辆行驶轨迹和变道。

对于很多新手来说,变道时犹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这样做只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驾驶节奏,反而会更危险。

因此,在保证安全后,变道时要果断、快速。

在变道过程中,车速不应降低,而应保持不变或略有加快。

4、换车道时,切勿交叉车道。

一次只能换一条车道。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汽车从最外面的车道变道,然后穿过中间车道,最后倾斜进入最里面的快速车道,这种一次跨越2-3车道的变道最容易出现问题。

驾驶员驾驶车辆变道行为原因综述

驾驶员驾驶车辆变道行为原因综述

交通科技与管理215理论研究0 引言 在实际生活中,驾驶员驾驶车辆在车道行驶并进行换道行为是一种基本操作[1],换道是人-车-路-环境对驾驶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换道行为十分影响行车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重要方面。

驾驶员在换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比车道保持时多很多,环境更为复杂,不能准确判断何时换道和可行性就可能造成拥堵甚至交通事故。

近年来,随着居民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因为变道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逐年上升,在交通事故中,有6%的事故是由于换道不当所致;且换道交通事故所致延误时间占全类型交通事故所致延误时间的10%,在换道所致交通事故事件中有75%是由于驾驶员对换道条件判断失误所致,对于驾驶员换道行为原因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 驾驶员驾驶风格影响1.1 驾驶风格定义 驾驶风格是指驾驶员驾驶车辆时通常的驾驶习惯,所倾向的驾驶方式等。

它是驾驶人对自身驾驶水平的认可程度、对车辆所处交通环境认知的综合体现,在行车过程中则表现为驾驶人对车辆行驶速度、跟车时距的选择、是否容易被其他环境激怒造成路怒症等;驾驶风格是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驾驶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等均会对其驾驶风格的形成造成影响。

作为驾驶行为的一个新的表征指标,驾驶风格可用来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进行评价。

近年来,由于恶性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从驾驶人驾驶风格的角度探究事故的致因与驾驶行为渐渐成为了交通安全研究的新的视角,这也逐渐成为交通安全及交通心理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1.2 驾驶风格分类 影响驾驶风格的因素很多,因此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较好的拟合驾驶员的驾驶风格[2-3]。

模糊综合评判在对具有多重属性的事物,或是整体优劣受多项指标影响的事物的评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驾驶风格评价指标赋以权重,最终可将驾驶人分为三类:保守型、适中型以及激进型。

1.3 驾驶风格影响 有实验对不同风格驾驶人的换道次数进行统计,激进型驾驶人平均换道次数和方差值明显高于保守型驾驶人和适中型驾驶人,可见,激进型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换道次数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车道变换行为是指车辆在道路上从一条车道变换到另一条车道的行为,它是驾驶员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对车道变换行为研究进行综述,梳理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探究车道变换行为的特征、驾驶员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等方面。

一、车道变换行为的特征车道变换行为是驾驶员在道路上的重要行为之一,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车道变换的频率较高。

研究表明,车辆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道路上频繁进行车道变换,其中以城市街道车道变换的频率最高。

2. 车道变换具有一定风险性。

因为车辆在车道变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行驶方向和速度等参数,一旦操作不当,就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3. 车道变换的目的多种多样。

有些车辆是为了超车或避让前方障碍物而进行车道变换,有些车辆则是为了换取更好的行驶路线或更合适的车道行驶状态等,车辆变换车道的目的因人而异。

二、驾驶员行为特点驾驶员在进行车道变换时的行为特点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注意力转移、速度调整和跟车策略:1. 注意力转移。

因为车道变换的需要,驾驶员需要将注意力从当前车道转移到要进入的车道上,这对驾驶员的视线、反应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速度调整。

在进行车道变换时,驾驶员还需要根据要进入的车道情况、前方车辆的速度和位置等因素,调整车辆的车速和变换过程所需的时间,这就要求驾驶员有一定的驾驶技巧和经验。

3. 跟车策略。

在进行车道变换时,驾驶员还需要考虑前方车辆的状态和速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跟车策略,以使车辆能够平稳地进入目标车道。

三、影响因素车道变换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驾驶员个体差异、交通环境和车辆属性等,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阐述:1. 驾驶员个体差异。

驾驶员的年龄、性别、驾驶经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对车道变换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年轻的驾驶员往往更加勇敢和冒险,所以他们更容易决定进行危险的车道变换。

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

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

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邓建华;冯焕焕【摘要】为探索不同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在分析机动车驾驶换道决策机理与换道决策属性的基础上,改进双车道元胞自动机(STCA)的换道规则模型,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属性换道决策模型.在同向3车道上设置不同车道分隔方式,运行模型以获得每种分隔方式在不同空间占有率情况下的换道动机概率、换道成功概率分布规律.分析发现:平均换道动机概率直接与交通流内部状态属性有关,平均换道成功概率则由交通流内部状态属性与车道隔离方式共同决定;通过对不同分隔方式下的换道规律分析,表明模型能较好诠释不同车道分隔方式的交通管理法规涵义.该换道决策模型构造方法上具有同时处理多个外部决策属性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期刊名称】《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年(卷),期】2019(019)002【总页数】7页(P153-159)【关键词】智能交通;元胞自动机;多属性换道决策;层次分析法;车道分隔方式【作者】邓建华;冯焕焕【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0 引言换道决策模型是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核心模型之一,自上世纪末Rickert等[1]提出具有换道功能的STCA(Symmetric Two-lane Cellular Automata)模型,许多学者一直在努力开发多车道换道模型,并获得许多成果.基于大量实测数据,Peter Hidas等[2]把机动车驾驶换道行为划分为自由换道、强制换道和协作换道3类,现有的元胞自动机多车道换道模型也可依此归类:如改进内部换道机制的自由换道类模型[3-5],考虑外部换道影响因素的协作换道模型[6-7]与强制换道模型[8-9].邓建华等[10]在分析了影响驾驶员换道行为的交通流内外部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换道决策机理的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本文拟在此模型中引入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完善其对外部决策属性的处理能力.选取目前很少被涉及的车道分隔方式作为描述对象,运行改进后的模型,分析其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规律,阐述AHP 引入多车道换道决策模型的合理性,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1 多车道元胞空间中车辆运行状态定义如图1 所示,t时刻,当前车辆CA[i,j]处于元胞单元[i,j](车头所处元胞单元),对应道路实际纵向位置为xi,横向位置(车道)yj,其紧邻前后车辆的纵向位置表示为xn(n=la,sa,ra,lb,rb).图1 CA[i,j]与紧邻前后车辆位置关系Fig.1 Position relations of the CA[i,j]and adjacent vehicles“紧邻前车间距”表示当前车辆CA[i,j]车头与相应侧紧邻车道的紧邻前车车尾间的距离,“紧邻后车间距”表示当前车辆CA[i,j]车尾与相应侧紧邻车道的紧邻后车车头间的距离,分别表示为紧邻前车间距紧邻后车间距式中:ln、li分别表示紧邻前车、当前CA[i,j]的车身长度.假设t时刻,CA[i,j]速度为vi,紧邻车辆速度为vn,则:紧邻前车相对速度为紧邻后车相对速度为上述的车身长度、间隔距离与速度的单位为元胞个数,以下同.2 引入AHP的多属性换道决策模型2.1 决策模型要素具有换道动机的车辆需根据自身及紧邻车辆当前的运行状态、车流外部其他相关因子来共同决策具体换道目标,是一个典型多属性决策问题,该决策模型的4个基本要素构成如下:(1)决策单元.系统内任意车辆运行状态更新,就可能产生1次换道决策过程,即可看作一个基本决策单元.根据多车道换道决策机理[10],基本决策单元决策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换道决策单元Fig.2 Lane-change decision making unit(2)决策方案.产生换道动机的车辆在更进一步决策时,具有明确的3个可选决策方案,如图2所示.(3)决策结构.多车道换道决策结构表达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便于论述,本文拟采用单层准则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图3 换道决策层次结构Fig.3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ane-changing decision(4)准则体系.准则体系是评价、排序备选方案的基础,为使决策单元尽可能多地处理交通流内外部决策属性,构建一个多属性换道准则体系是合适的.2.2 决策属性换道决策属于既有定性也有定量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其中定量属性多数由车流内部状态属性构成,可称为交通流内部决策属性.2.2.1 交通流内部决策属性由Rickert等[1]提出的换道规则,结合多车道换道决策机理[10],对多车道换道决策所涉及的决策属性进行分析.(1)换道动机.模拟人脑感知过程,换道动机是指没有具体换道决策目标的一种换道意愿.CA[i,j]产生换道动机还应与前后邻车的相对速度有关,STCA换道动机规则改进为式中:vi,hope为期望车速,为减少车流平均速度较高时的随意变道行为,取vi,hope=0.85vi,max以模拟实际交通饱和度较小时,车辆仍能在稍低于vmax的期望速度车道保持的现象;dn,i、Δvn,i 中n ≠sa.(2)安全条件.驾驶员换道决策时,还会考虑与前后邻车的相对速度,对STCA的安全条件改进为可知,模型所涉及的交通流内部最基本的决策属性有:式中:Dn,i、Di,n、ΔVn,i及ΔV i,n表示相应车间距与相对车速的决策属性值,即交通流内部决策属性为X={Dn,i,Di,n,ΔVn,i,ΔVi,n}.对于同向车道数大于2 的情况,处于中间车道,具有换道动机的车辆,在左侧、右侧车道换道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存在需根据决策属性确定具体往哪侧换道的问题,现有多车道换道模型常利用换道规则中的算法语句执行顺序,或设置换道概率的方法来处理,存在不能获得最佳换道决策方案的可能.基于此,建立多属性换道决策模型,从机制上解决上述问题为较好思路.2.2.2 交通流外部决策属性及车道分界标线属性赋值除交通流内部决策属性,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还会感知一些影响换道决策的外部因素,即交通流外部决策属性,如道路线形、路面结构、驾驶习惯、超车规则及交通标线类型等.这类属性通常多为无法直接量化的定性属性.AHP 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 于20 世纪7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能同时处理多种来源信息的综合决策方法,并以实用、简洁和鲁棒性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11].AHP 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构造层次结构和权重分析,可以将各属性上决策者定性的判断与定量的分析结合起来,整个过程合乎人的决策思维活动特征,特别适合用于处理换道决策这种既含定量又有定性决策属性的混合决策问题.为便于阐述AHP引入多车道换道决策模型的合理性,分析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在不损害模型结构完整性前提下,选择以同向3车道间设置的车道分隔方式作为建模与描述对象.车道分隔方式的5种设置情景如图4所示,图中最外侧实线表示道路边界线.按照AHP 中的主观赋权法对各情景下的换道约束涵义进行量化,如表1所示.图4 车道分隔方式Fig.4 Lane demarcation patterns2.3 基于AHP的多属性换道决策模型构建方法2.3.1 构建换道决策层次结构根据STCA换道规则的构建思想,取换道安全作为换道决策目标.因各准则的换道安全重要性评价方法复杂,这里假设模型中的五项准则安全重要程度相同.结合前面对决策模型要素的分析,构建换道决策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表1 车道分隔方式属性值Table 1 Attribute values of the lane demarcation patterns序号12 3 45属性无标线虚线虚实线实线护栏换道约束涵义无约束弱约束虚线侧较弱约束实线侧较强约束强约束极强约束属性值1.0 0.8 0.6 0.4 0.2 0.0 2.3.2 构造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元素由每条准则所对应属性值构成:决策单元的内部属性值,在元胞自动机模型运行时,跟随车辆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更新;外部属性值由设置的车道分隔方式确定(表1).速度与间隔距离的单位都统一为元胞个数,在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时,可先对内部属性矩阵归一化,然后叠加外部属性. 显然,X={Dn,i,Di,n,ΔVn,i,ΔVi,n}属性值越大换道愈安全,愈容易换道成功,与车道分隔方式属性值大小所表达对换道约束的强弱,具有涵义上的一致性.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权重可以通过专家赋权或驾驶员问卷调查获得,不影响模型结构,缺省设置为Wc={外部Wext=0.4,内部Wint=0.6}.2.3.3 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模型中设置不同权重来表达驾驶员采取对称换道或非对称换道的偏好,在实施实际项目时,可通过专家赋权或驾驶员问卷调查获得该值.不影响模型结构,缺省设置为Wp={左换道Wleft=0.3,车道保持Wstraight=0.4,右换道Wrigth=0.3},其含义可理解为:当判断矩阵中各方案决策排序值相等时,驾驶员更愿意车道保持而选择直行;当判断矩阵中各方案决策排序值不相等,而需要换道时,驾驶员左换道与右换道的决策偏好相同,即采用对称换道规则.3 模型仿真与分析3.1 仿真参数设置把上述方法构建的换道决策模型引入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使其具有基于AHP 的决策机制.为便于专注分析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换道行为的影响,选取一种轻型车输入元胞空间:车身长5.5 m,等于10个元胞单位长(设单位元胞长0.55 m);最大行驶车速为道路设计车速60 km/h=16.67 m/s,相当于1次(1 s)最大能更新30元胞长,即vmax=30.设元胞空间L=10 000个元胞长,横向3个元胞宽表示3个车道.设空间占有率用D(D ∈(0,1))表示为式中:lk为第k辆车的长度;m为元胞空间内的车辆数.设安全间距dn,safe=1,随机慢化概率0.05,运行模型100 000 s(设系统更新1次的真实时间为1 s),分别记录5 种不同车道分隔方式在不同D值情景下,系统内产生换道动机事件、换道成功的次数.为过滤初始输入参数对输出数据稳定性的影响,取尾端3 600 s 输出数据进行统计,获得系统中各种情景下每辆车、每秒可能产生的平均换道动机概率与平均换道成功概率(单位为次数),同时获得,分车道的交通流平均速度与流率.3.2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3.2.1 平均换道动机概率如前述,产生换道动机是指驾驶员具有换道意愿但尚未做出换道操作的决策状态.不同参数设置情景下的平均换道动机概率如图5所示.图5 平均换道动机概率Fig.5 Average lane-changing motivation probability 从图5可以看出:(1)当D值很小时,每种车道分隔方式下的换道意愿都较小,随着D值进一步增加使得车辆平均间距不断缩短,平均换道动机概率也将显著增加,D=(0.2,0.4)时,换道意愿较强烈;当D >0.4 且D →1.0时,进一步缩短的车辆平均间距使换道机会迅速减少,也导致驾驶员对行驶速度的期望不断降低,每种车道分隔方式下的换道意愿将逐渐趋向于零.(2)从换道机理角度分析,车道分隔方式并不直接影响换道动机的产生,而图5 中所示不同车道分隔方式下,同一D值所对应的平均换道动机概率都不同,说明车道分隔方式对车辆换道最终决策产生了相应的约束作用,且影响着车辆下一步的运行状态,从而引起平均换道动机概率的不同变化.3.2.2 平均换道成功概率分析换道成功是指当产生换道动机时,驾驶员做出最终换道决策,并实施换道驾驶操作的结果.平均换道成功概率如图6 所示,图7 为无标线、虚线两种情景下的平均换道动机与平均换道成功概率的对比情况.(1)从图6 看出,无标线与虚线分隔方式对具有换道动机驾驶员的换道约束比其他分隔方式弱,分别在D=(0.4,0.8)与D=(0.5,0.8)时,具有较大的平均换道成功概率.对比这两种情景,发现对应D值区间,无标线情景下的平均换道成功概率更大些,与所表达的换道约束涵义一致.图6 平均换道成功概率Fig.6 Average lane-changing success probability (2)从图7 看出,出现较大平均换道成功概率与平均换道动机概率的D值区间并不一致,对照图8 可以看出:0.20 <D <0.35(无标线)或0.45(虚线)时,部分具有换道动机的车辆因能保持接近于自由流速度运行,而没有采取换道策略,这与实际交通流中,驾驶员在车速较大时更愿意采取车道保持的安全驾驶策略情况类似.图7 平均换道动机(成功)概率Fig.7 Comparison of lane-changing motivation probability and success probability3.2.3 所有车道车流平均速度分析所有车道车流平均速度与空间占有率D的关系,如图8所示.图8 所有车道车流平均速度Fig.8 Average flow speed of all lanes(1)无标线分隔方式对换道决策约束最弱,导致车辆最易进入换道成功的D值区间,而换道干扰也使得车流易于进入平均车速下降区间;虚线分隔方式对早期换道动机事件作了适当约束,使得车流保持自由流速度状态的D值区间延展到约D=(0.00,0.45).(2) 在平均车速下降区间,虚线、无标线分隔方式下,频繁换道驾驶行为干扰了车流运行,车速下降梯度大,车速波动大;其他3 条曲线在速度下降区间值的大小关系说明合适的分隔方式有利于优化平均车速.(3)D=(0.8,1.0)时,随着换道动机趋于零,各种分隔方式都逐渐失去从外部约束车辆换道的作用.3.2.4 虚实线分隔方式下单车道平均速度与流率分析因对左右侧车道上的车辆换道约束不一致,虚实线设置情景会对标线两侧的交通流状态也产生不同影响.分别统计虚实标线两侧车道的平均速度、平均流率,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 单车道平均速度Fig.9 Average flow speed of one lane图10 单车道平均流率Fig.10 Average flow rate of one lane(1)从图9 看出,虚线侧单车道车流平均速度始终大于实线侧车道.(2)相对应的由图10看出,因虚线侧车辆被允许换道,当实线侧D值较小时,虚线侧车道有部分车辆换道实线侧行驶,使得实线侧D=(0.0,0.4)时的流率始终大于虚线侧的值,而当进入阻塞区以后,则虚线侧车道上流率比较大.上述分析的现象与现实中在高速立交或高架入口合流处设置虚实线时的实际交通运行状态相类似.4 结论基于换道决策机理,将STCA模型换道规则按照换道动机产生与多属性换道决策两个阶段进行改进,并详细论述了基于AHP 的多属性换道决策模型构造方法的合理性.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同向3车道交通流为仿真对象,选取车道分隔方式作为交通流外部换道决策属性,模拟运行模型,分别获得5种车道分隔方式、不同空间占有率条件下的输出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解释换道动机与多属性换道决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该换道模型能响应不同车道分隔方式对驾驶员换道行为的影响,且影响规律反映与分隔方式要表达的管理法规意义具有一致性.模拟运行时虽仅考虑了单个交通流外部换道决策属性,但该模型结构完整且具有较好的扩展性.【相关文献】[1]RICKERT M, NAGEL K, SCHRECKENBERG M, et al.Two lane traffic simulations using celluar automata[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 Its Application,1996,231(4):534-550.[2]HIDAS P. Modelling vehicle interactions in microscopic simulation of merging and weav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2005,13(1):37-62.[3]LI X G, JIA B, GAO Z Y, et al. A realistic two-lane cellular automata traffic model considering aggressive lane-changing behavior of fast vehicle[J]. Physica A,2006(367):479-486.[4]王艳娜,周子力,王新伟.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模糊控制换道模型[J]. 计算机应用, 2007, 27(5): 1197-1200.[WANG Y N, ZHOU Z L, WANG X W. Lane changing model with fuzzy control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J].Computer Applications,2007,27(5):1197-1200.][5]王永明,周磊山,吕永波.基于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车辆换道规则[J]. 中国公路学报, 2008,21(1): 89-93. [WANG Y M, ZHOU L S, LU Y B. Lane changing rule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on traffic flow model[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08, 21(1):89-93.][6]JIA B,JIANG R,WU Q S,et al.Honk effect in the twolane cellular automation model for traffic flow[J].Physica A,2005(348):544-552.[7]刘小明,王秀英.基于信息交互的元胞自动机换道行为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0):3826-3828. [LIU X M, WANG X Y. Study of vehicle lanechanging behavior model of cellular automata based o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J]. Application Research ofComputers,2010,27(10):3826-3828.][8]LV W,SONG W G,FANG Z M,et al.Modeling of lanechanging behaviour integrating with merging effect before a city road bottleneck[J]. Physica A, 2013, 392(20):5143-5153. [9]赵韩涛,毛宏燕.有应急车辆影响的多车道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J]. 物理学报, 2013, 62(6): 53-60.[ZHAO H T, MAO H Y. Cellular automaton simulation of muti-lane traffic flow including emergency vehicle[J].Acta Phys.Sin,2013,62(6):53-60.][10]邓建华,冯焕焕.基于换道决策机理的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18(3): 68-73. [DENG J H, FENG H H. Multilane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based on the lane-changing mechanism[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8, 18(3):68-73.][11]PAULSON D, ZAHIR S. Consequences of uncertainty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 simulation approa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5,87(1):45-56.。

交通规则解读变道篇

交通规则解读变道篇

交通规则解读变道篇交通规则解读——变道篇在日常开车过程中,变道是司机们经常需要进行的行为之一。

然而,正确、安全地变道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解读交通规则中关于变道的相关规定,帮助驾驶员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畅通和安全。

一、变道的定义与原则根据交通法规,变道是指驾驶员将车辆从一条车道转移到相邻车道的行为。

变道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原则:变道时应考虑周边交通状况,确保自身安全以及不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

2. 信号原则:在变道前,应提前使用转向灯向其他驾驶员指示自己的意图。

3. 规则性原则:变道行为应符合道路交通规则,不得超速、违反信号灯规定或违反其他交通标志标线。

二、常见变道操作的规定1. 变更车道前的观察与准备:变道前,驾驶员应提前观察左右后方交通情况,利用后视镜、侧视镜等设备进行观察,并确保距离后方车辆足够安全。

2. 变道信号的使用:在执行变道行为之前,应提前至少提前15米打开转向灯,并持续闪烁3次以上,向其他车辆明示自己的行驶意图。

3. 变道的操作方式:变道时,需要平稳操作方向盘,保持车辆的稳定,确保不会对其他车辆构成安全威胁。

4. 变道时速度的控制:变道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适时减速或加速,确保变道时与周围车辆保持安全距离,使变道过程平稳顺畅。

三、禁止变道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交通法规明确禁止变道,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与顺畅。

例如:1. 在交叉路口附近,特别是在标有禁止变道标识或标线的地方,不得进行变道。

2. 在双实线、虚实线或道路中央隔离带附近,禁止变道。

3. 当交通指示灯为黄灯或红灯时,不得变道,应保持原车道行驶。

4. 当正在向右转弯或进入右转专用车道时,禁止变道。

四、常见变道的错误行为在实际驾驶过程中,一些驾驶员可能存在错误的变道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交通事故或其他危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变道错误行为的示例:1. 不使用转向灯进行变道,导致其他车辆无法预测驾驶意图。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车辆换道行为及模型研究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车辆换道行为及模型研究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车辆换道行为及模型研究2023-10-27CATALOGUE目录•引言•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概述•车辆换道行为分析•车辆换道模型构建•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是保证道路安全和交通顺畅的重要区域,但车辆换道行为在养护作业区中具有较高的风险,可能导致交通事故。

研究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车辆换道行为对于提高道路安全性和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车辆换道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换道模型。

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实际交通数据,对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的车辆换道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合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换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建立换道模型,模拟车辆在养护作业区的换道行为,评估交通安全性和交通效率。

02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概述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Maintenance Work Zone,MWZ)是指高速公路上进行养护维修作业的区域,一般由作业控制区、作业区和缓冲区组成。

定义根据养护作业类型的不同,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可分为普通公路养护作业区、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和应急救援养护作业区。

分类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定义及分类高速公路车流量大,车速快,交通压力大。

车流量大道路条件变化交通控制措施养护作业区道路条件会发生变化,如路面坑洼、施工标志等。

需要采取交通控制措施,如标志、标线和警力疏导等。

03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交通特点0201通过媒体、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等途径提前发布养护作业预警信息。

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在养护作业区附近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警力,进行交通疏导。

交通疏导在养护作业区及其前后设置限速标志,提醒驾驶员降低车速行驶。

限速行驶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管理策略03车辆换道行为分析当驾驶员发现前方道路出现问题或拥堵时,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换道避免堵塞或降低安全风险。

车辆换道动机分析安全通过驾驶员可能因为行驶效率的考虑而进行换道,例如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或避免延误。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

车道变换行为研究综述车道变换行为是指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从一个车道切换到另一个车道的行为。

车道变换在交通流中是一种常见的驾驶行为,也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车道变换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和决策过程,并对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车道变换的定义和分类车道变换是指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将自己的车辆从一个车道切换到另一个车道的行为。

根据驾驶人的意图和目的,车道变换可以分为主动变换和被动变换两种。

主动变换是指驾驶人根据自己的驾驶意图,主动选择切换车道的行为。

主动变换车道通常是为了超车、驶入或驶离出口、通行速度不足等目的。

被动变换是指驾驶人由于交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迫切换车道的行为。

被动变换车道通常是由于前方车辆减速、障碍物等因素造成的。

二、影响车道变换行为的因素1.驾驶人特性:驾驶人的性别、年龄、驾龄、驾驶经验等个体特性对车道变换行为有一定影响。

年轻的驾驶人和男性驾驶人更倾向于进行主动变换车道。

2.交通环境:交通环境是指车辆密度、速度、道路宽度等因素。

交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驾驶人的车道变换行为。

3.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对驾驶人的车道变换行为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合理的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可以引导驾驶人正确进行车道变换。

4.驾驶任务:驾驶任务是指驾驶人当前的行驶目标,如超车、驶入或驶离出口等。

不同的驾驶任务会影响驾驶人的车道变换行为。

车道变换行为的研究可以基于驾驶人的行为模型进行。

常用的车道变换行为模型有合并模型和分割模型。

合并模型是指驾驶人在变换车道时主动寻求与目标车道上的车辆合并的行为模式。

合并模型考虑了驾驶人在车道变换过程中的目标选择、车速调整和加速度控制等因素。

车道变换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搞车风险、死角视线盲区、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车道变换行为中的事故和冲突。

为了减少车道变换行为中的危险因素,需要通过交通管理、驾驶教育和技术手段等综合措施来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

短跑比赛中的换道技巧和策略

短跑比赛中的换道技巧和策略

短跑比赛中的换道技巧和策略短跑是田径项目中的一项重要比赛项目,不仅对选手的速度和爆发力要求高,还对选手的技术和战术提出了挑战。

在短跑比赛中,换道技巧和策略的运用对于选手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短跑比赛中的换道技巧和策略,从而帮助选手在比赛中取得优势。

一、换道技巧换道是短跑比赛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在长短跑比赛中。

换道技巧包括了正确的换道姿势、合适的步伐调整以及减小换道过程中速度损失的方法。

1. 正确的换道姿势换道姿势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选手的速度和节奏。

在换道时,选手需要保持身体稳定,双腿间距合适,双脚着地点位于自己的正常跑道上。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踩踏其他选手或者踩踏到分界线的情况,同时也能减少换道时的能量损失。

2. 步伐调整在换道过程中,选手需要根据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来进行步伐调整。

如果换道时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丢失平衡或者无法保持稳定的步伐。

相反,速度过慢则会导致失去对手,并且浪费宝贵的时间。

因此,选手需要通过适当调整步伐来确保在换道过程中保持稳定和高效。

3. 减小速度损失换道过程中,选手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速度损失。

为了减小这种速度损失,选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换道前加速,以增加速度的惯性;选择适当的缺口,尽量减少角度的改变;利用手臂摆动的力量来维持速度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选手在换道后尽快恢复速度,并保持整个比赛的稳定性。

二、换道策略除了换道技巧外,选手还需要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换道策略。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换道策略。

1. 提前换道提前换道是一种常见的策略,特别适用于长短跑比赛中。

选手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提前寻找机会跑入内线,从而在比赛中占据有利位置。

提前换道需要选手对比赛情况有较准确的判断,以免在换道过程中失去平衡或者造成其他选手的干扰。

2. 贴边换道贴边换道常用于短距离比赛中,特别是100米短跑。

选手可以利用起跑和加速阶段,尽量贴着自己的跑道线跑,从而减少换道时的速度损失。

高速公路施工区车队被动换道行为建模与仿真

高速公路施工区车队被动换道行为建模与仿真

高速公路施工区车队被动换道行为建模与仿真
张俊杰;马永锋;陈淑燕;邢冠仰;张子煜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年(卷),期】2024(58)2
【摘要】针对高速公路施工区域车速波动大,通行效率低的问题,从网联环境车队行为协同优化角度出发,构建车队被动换道行为模型.利用Plexe-SUMO搭建仿真平台,设计相应车队生成及换道选择算法,实现车队行为的生成与仿真.考虑不同的流量状态,通过调整车队规模,探究不同车队规模对施工区通行效率提升的影响,寻求较理想的车队组织形式.结果表明,在中、低流量(小于900辆/h)状态下,车辆以较小规模(小于4辆)的车队形式行驶较合适.随着路段流量的增多,尤其在高流量状态下,车辆组成规模较大的车队(大于6辆)更能够提升通行效率.在实验场景下,当单车道流量小于1100辆/h时,理想的车队规模为2辆.当流量较大时,理想车队规模为6~8辆.这表明在不同流量状态下的施工区域,存在某一合理车队规模,使得路段通行能力达到最优.
【总页数】7页(P381-387)
【作者】张俊杰;马永锋;陈淑燕;邢冠仰;张子煜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基于Simulink的换道防碰撞预警建模与仿真分析
2.高速公路施工区车辆强制换道耗时生存模型
3.微观仿真中车辆换道的行为分析和建模
4.基于换道意图识别的高速公路换道驾驶行为预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续变道的判定标准

连续变道的判定标准

连续变道的判定标准概述连续变道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进行多次变道动作,通常用于超车、避让等行驶操作。

对于司机来说,正确判断何时可以进行连续变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正确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探讨连续变道的判定标准,以指导驾驶员在实际驾驶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什么是连续变道连续变道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进行多次切换车道的行为。

一般来说,连续变道至少需要进行两次车道变更。

连续变道的必要条件要进行连续变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所有变道动作都必须是合法的,符合交通规则和道路标志。

2. 在变道过程中,不得妨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

3. 变道过程中,不能造成危险或违反交通规则。

连续变道的判定标准为了正确判断何时可以进行连续变道,驾驶员可以参考以下标准:1. 安全距离在进行连续变道之前,驾驶员应与前方车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这样可以确保在变道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整个过程,而不会妨碍其他车辆的行驶。

2. 路况判断在判断是否可以进行连续变道时,驾驶员应综合考虑当前的路况。

如果道路上有拥堵或交通事故,那么进行连续变道可能会增加风险。

因此,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下,驾驶员应尽量避免连续变道。

3. 信号灯的使用在进行连续变道时,驾驶员应正确使用信号灯。

在变道前,应提前打开合适的方向指示灯,以提醒其他车辆自己的行驶意图。

在完成变道后,应及时关闭信号灯。

4. 观察周围环境在进行连续变道之前,驾驶员应充分观察周围的交通环境。

这包括观察前后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以及侧方的车辆是否有变道的意图。

只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连续变道。

5. 加速度和油门控制在进行连续变道时,驾驶员需要合理控制车辆的加速度和油门。

如果车辆加速过快,可能导致变道过程中失控或与其他车辆相撞。

因此,驾驶员应保持适当的加速度,并谨慎调整油门。

6. 道路宽度和车辆长度在判断是否可以进行连续变道时,驾驶员还应考虑道路的宽度和自己车辆的长度。

如果道路太窄,或者自己的车辆太长,那么进行连续变道可能会变得困难甚至不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基本路段行驶规则
2 基本路段车辆换道和超车规则
2.1 车道变换的概念
车道变换行为描述的是驾驶员由自身驾驶特性,针对周围车辆的车速、间隙等周边环境信息的刺激调整并完成自身驾驶目标策略的综合过程。

根据追求利益动机的不同,车道变换行为可分为强制性换道和任意性换道。

强制性换道指具有确定的目标车道,在一定区间内必须实施换道的行为,如匝道的分流、合流车辆,交织区车辆等,此类行为的关键是存在一个最迟换道点。

任意性换道指车辆在遇到前方较慢的车辆时,为了追求更快的车速,更自由的驾驶空间而发生的变换车道行为。

2.2 车道变换的条件
分析车道变换行为产生的条件是分析车道变换行为特性的基础。

一般来说,车道变换行为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决策通过车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因此,分析车道变换的行为特性首先需要了解驾驶员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车道变换的需求,即车道变换的决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产生车道变换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行驶车道本身特性的要求,比如车辆在合流、分流和交织路段上行驶;二是由于驾驶员主观意愿的要求,即驾驶员在主观上对车辆运行现态不满意,为了寻求更加自由、更加理想的运行条件而产生的车道变换的需求。

车道变换时空条件的保证。

首先,目标车道应具备足够的行驶空间使车辆完成车道变换行为,它主要取决于目标车道前后车的速度以及驾驶员对行驶空间的预测能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驾驶员完成车道变换行为,这主要取决于驾驶员的预测能力,而驾驶员预测的完成车道变换行为所需时间还要能够得到行车环境的支持与驾驶员自身能力的许可,从而在时间上保证驾驶员的感知、决策和操作控制车辆等行为都能够顺利的实现最终达到换道的目的。

良好的车辆状况的保证。

车辆应具有良好的完成车道变换行为的动力支持和转向能力,也就是说车辆状况要与驾驶员完成车道变换的时空条件相匹配,以便从机械上保证在预期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顺利安全地完成车道变换行为。

1)基于动态重复博弈的换道模型
把车辆的换道行为比做一个动态的重复博弈的过程,比较需要换道的车辆和目标车道上的后车,他们之间为寻求高速度和满意的行驶空间而进行博弈。

考虑速度因素和安全因素,通过分析影响车辆期望速度的各种因素,得出车辆换道的模型。

2)基于效用选择需求的换车道模型
驾驶员在不同车道行驶时,对不同车道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可以用效用来表示,并服从效用最大化假设,即车辆所在车道一定是满意程度最高的,一旦在其他车道行驶的满意程度更高,则换道需求产生。

3)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换道模型
考虑换道本身是一种思维决策过程,而模糊逻辑方法釆用的是语言变量进行近似的推理,十分适合刻画换道这一基于驾驶员本身的主观判断过程。

综合考虑目标车与临近车之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因素,建立基于模糊逻辑的车道变化算法。

从而建立换道模型。

3规则的制定
交通流在宏观层面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其微观根源在于车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多车道交
通流中换道是基本的一类行为。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换道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只有满足在当前车的换道视距内,与目标车道车队列前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安全换道;当前车受到本道前方低速车队的阻碍或需在最迟换道位置之前换入下一车道;在当前车的换道视距内目标车道前方有足够的空间的条件,换道才能安全高效的进行。

4.1换道频率与交通流密度间的关系
对于强制换道来说,道路本身的性质可以积极避免换道带来的交通流扰动,但是如果最迟换道位置选择不当就不能使交通流得到很好的分流;对于自由换道来说,车辆通过换道改善自身交通环境,但对系统整体而言并非换道频率越高越能提高道路运行效率。

一般来说,低密度时因为车辆间距较大,慢车对快车的影响较明显,换道后车辆能加速前进,填补空当,增大交通密度;交通流密度增加时车辆间距较小,车辆速度也较小,不容易产生换道动机,并且安全条件也较难满足,换道次数降低,即使强行换道,也会影响目标车道后车的速度,整体看来并没有提高交通流量。

交叉口和距道等基础交通设施对车道变换行为的时空分布特性影响较大。

交叉口附近的车辆为避免发生交通冲突或者遵守信号控制,需要改变其运行速度甚至停车或者启动。

有出入胆道的路段上的车辆进出路段时需要通过车道变换进入II道,无出入口匣道的车辆为改善行驶环境有时也会采取换道行为。

本文通过调查北京几条主要快速路路段的换道行为,得出了不同交通流密度条件下有无出入口的换道频率并对其进行分析。

为获得较平顺的密度值,以5min为区间统计交通流密度
2005 年西南交通大学的陈斌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车道变换行为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车道变换是否发生依赖的 4 个条件:第一,空间条件:目标车道是否提供了车道变换的行驶空间;第二,时间条件:预测的车道变换时间是否能够得到环境的支持与驾驶员能力的许可,是否从时间上保证驾驶员的感知、决策和操作控制能够顺利实现以达到目标;第三,车辆状态:车辆是否具有车道变换的动力支持和转向能力许可,以便从机械上保证在预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变换车道;第四,主观意愿:即在满足以上3个条件时驾驶员是否具有变换车道的主观愿望。

但论文并未对各项因素对车道变换行为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