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合集下载

犯罪构成要件习题

犯罪构成要件习题

1. (单选题)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综合,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

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的主观方面D. 犯罪的客观方面【答案】C【解析】【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任何犯罪都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

故选C。

2. (单选题)犯罪的构成要件中的核心要件是()。

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的主观方面D. 犯罪的客观方面【答案】D【解析】【答案】D。

解析: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主体,其中核心要件是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它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故本题答案选D。

3. (判断题)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正确错误【答案】Y【解析】【答案】A。

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确定某人应否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4. (多选题)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A. 犯罪人与被害人是朋友关系B. 实施抢劫的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C. 实施犯罪的方法必须是以暴力、胁迫等其他手段截取财物D. 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犯罪,并且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意识【答案】BCD【解析】【参考答案】BCD【解析】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1)客体要件:侵犯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刑法总论-犯罪概说

刑法总论-犯罪概说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与其他成立条件,原本成立犯罪, 却直接根据但书宣告无罪。
如将实施积极安乐死的行为宣告无罪,将具有抽象危险 的醉酒驾驶行为宣告无罪。
(2)对构成要件作形式主义的理解,使构成要件行为包 含了不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
如将邮政工作人员私拆一封没有重要内容的信件并未造 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解释为符合刑法第253条规定的构成要件 的行为,进而主张直接引用第13条的但书宣告无罪。
(一) 社会危害性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只有在可以就客观不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时,才能将这种行为规定为 (认定为)犯罪。即只有当能够将客观不法行为及其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 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这既是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决定的,也是刑罚的性质与目 的决定的。
国民的自由以其具有预测可能性为前提。只有当国民在具有实施其他行为 的可能性的同时,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了法益侵害(危险)结果,才能以犯罪论处。 这一要求保障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进而保障了国民的自由。
不法是责任的前提,责任是对不法的责任,是针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事实的非难可能性。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法上的实质违法性,是指社会危害性或者法益侵犯性,包括对法益的侵害 性与威胁性(危险性)。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只有在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才具有社会危害性。换言之,社会危害性是由客观危害+主观恶性构成的。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1. 犯罪的含义 (1)一般来说,犯罪是指具备了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的行为。 (2)但是,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只要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侵犯了法益,就 具备了犯罪的本质。即“犯罪”或“罪”是指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的行为。 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是否侵犯了法益,只需进行客观的判断。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4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高教社2023马工程刑法学(上册总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4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批判大陆法系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
础上形成的,主张将主客观相结合的犯罪构成理论作为认定刑事责
(二)犯罪构成理论的主 要模式及评析
任的唯一根据。 苏联犯罪构成理论把犯罪构成要件奠基于社会危害性的概念之
上,认为所谓犯罪构成,就是社会危害的构成,是犯罪客体、犯罪
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这四个要件的总和。
简评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与模式
苏联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充分反映出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本 质,揭示犯罪行为内部构成要素的有机统一性质,总体上避免或至 少减少了许多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而作的烦琐的重复评价。
这一理论所确立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构模式,使犯罪构成理论 与犯罪构成的法律规定较为完满地达到了和谐与协调。
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因素: 1. 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2. 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3. 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
第四章
刑法学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触犯刑事法律的刑事违法行 为,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触犯刑事法律是构成犯罪的前提。
(二)犯罪是具有刑事 违法性的行为
第四章
刑法学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行为人虽然主观上有危害社会的企图,但客观上没有实施危 害社会的行为的,不会产生刑事违法性问题。
(二)犯罪是具有刑事 违法性的行为
行为虽然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但行为人主 观上不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也不会产生刑事违法性的问题。
第四章
刑法学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刑法学
一、犯罪概念的界定模式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犯罪的实质概念,也称实质意义的犯罪概念,是指不涉及犯 罪的法律特征而从犯罪现象的本质上给犯罪下定义,借此揭示 一种行为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内在原因。

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

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

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西平县城镇职业高中王凡举二O一三年三月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摘要:本文从犯罪的概念引出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刑罚处罚性,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总结出犯罪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

关键词: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据此,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现就其浅析如下: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认定的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该行为构成犯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处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因此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都是犯罪的,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

那么,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决定于行为的方式、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是否使用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危害性。

例如,抢劫公私财物,就比抢夺公私财物的危害性严重,杀人后碎尸就比一般故意杀人更为恶劣。

危害后果是决定社会危害程度的重要情况。

刑法试题单项选择题

刑法试题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刑法B.犯罪C.刑罚D.犯罪与刑罚2.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生效时间是()。

A.1980年1月1日B.1997年3月14日C.1997年10月1日D.1998年1月1日3.下列刑法解释中属于有权解释的是()。

A.学理解释B.司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4.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

A.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B.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维护社会秩序5.罪刑法定原则最早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的是()。

A.1215年英王签署的《大宪章》B.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C.美国的《独立宣言》D.1810年《法国刑法典》6.累犯从重、自首从宽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用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7.重刑主义违背了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用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8.我国刑法有空间效力上,主要采取的是()。

A.保护原则B.属人原则C.属地原则D.普遍原则9.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犯罪()。

A.危害国家安全的,中国刑法才予以适用B.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适用中国刑法C.犯罪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才适用中国刑法D.无条件一般适用中国刑法10.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用的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11.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驶于某国境内时,该国公民甲与另一国公民乙产生矛盾,甲用刀将乙砍成重伤。

对甲的犯罪行为()。

A.不能适用我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C.可以适用我国刑法D.选择适用我国或外国刑法12.王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将一名乘客杀死,其行为()。

A.适用我国刑法B.不适用我国刑法C.不构成犯罪D.适用我国刑法,但应从轻处罚13.N系甲国公民,他劫持了A国飞机试图飞往B国,但在飞行中油料耗尽而被迫降落于我国,如果依据我国刑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则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
B.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刑事违法性,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

其中,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表现为对国家法律所保护的某一种利益关系的侵犯。

社会危害性具体包括:(1)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利益;(2)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特征,我国刑法根据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在刑法分则中将犯罪分为十类。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选项D“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范畴。

补充资料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分子违反刑法并构成犯罪的行为。

它是犯罪构成的基础,也是行为者的刑事责任的基础。

犯罪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犯罪行为进行研究:(1)将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例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等。

(二)
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找出规律和特点,为制定犯罪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3)研究罪犯的犯罪行为,为罪犯的康复提供帮助。

概念
对社会有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受到处罚的行为,称为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符合犯罪四个要素的行为。

其中,“行为”是犯罪主体的客观组成部分,是指行为人根据其意志自由实施的具有合法利益侵权行为的身体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王东飞教学目标:1、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3、教学难点、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过程:(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

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苏某在工厂浴室洗完澡后,忘记把自己的进口名牌手表带走。

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表已经不见了。

经向当时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证实手表被本厂朱某拾获。

苏某要求朱某归还拾到的手表,朱某却说:“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经本单位领导调解夫效,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经过调查,认为朱某拾获手表据为己有的情况属实,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提问: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刑法学(1)章节重难点问题解答2(第4-7章)

刑法学(1)章节重难点问题解答2(第4-7章)

刑法学(1)章节重难点问题解答2(第4-7章)1.怎样认识犯罪的基本特征?答: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就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严重社会危害性,即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这样或那样严重损害的特性。

犯罪的本质就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违法行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是民事、经济违法行为,有的是行政违法行为。

犯罪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即触犯刑律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

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当受刑罚处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

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而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

因此,这三个基本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备的。

这三个基本特征把犯罪与不犯罪、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区别开来。

2.怎样理解犯罪概念的意义?答:犯罪概念的意义表现在它是统一认定犯罪和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一个行为究竟是犯罪或者不是犯罪,是犯罪还是其他违法行为,是犯罪还是错误,从总体上说,就看这个行为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并且是否达到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如果一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那么这个行为就是犯罪,反之,则不属于犯罪。

3.什么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怎样?答:犯罪构成,就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哪3个基本特征如下: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3、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而其他两个特征是由社会危害性派生出来的。

正由于三者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所以它们都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二、构成犯罪的四个要件有哪些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

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

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3、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4、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三、违法犯罪的危害有哪些犯罪由于侵害了公民重要的权益,因此我国《刑法》严厉打击犯罪。

根据《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发生,既会对被害人造成经济的、健康的或生命的损害,还会对被害人的家庭造成间接伤害。

同时违法犯罪的行为会对社会的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有利于打击危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是保护公民正当合法的人身财产权益的具体体现之一。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3)研究某一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

我国刑法规定有四百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

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主体性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它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这里理解行为概念的基本前提。

行为的主体性将行为主体界定为人,从而排除了人以外之物成为犯罪主体的可能性。

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在我国刑法学界经常争论,从“特征”的含义、定义的目的,以及定义与基本特征的关系的来解析,犯罪的基本特征只有社会危害性、刑罚惩罚性和刑事违法性。

从“本质”的含义和罪刑法定原则对犯罪基本特征的影响来解析,社会危害性仍然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犯罪构成的分类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

标准的犯罪构成,又称独立的犯罪构成,是指符合刑法分则条文对具有标准的社会危害程度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刑法第234条第1款规定的故意伤害罪,就是故意伤害罪的标准犯罪构成。

标准的犯罪构成是相对于派生的犯罪构成而言的,它是犯罪构成的基本形式。

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在标准犯罪构成的基础上,根据刑法分则条文在标准犯罪构成个别方面的特别规定而形成的犯罪构成。

派生的犯罪构成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两种。

根据犯罪行为在社会危害程度方面的特点将犯罪构成分为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有助于我们掌握与说明法律有特别规定情况下的犯罪构成的特点,学习和研究对犯罪从重或从轻处罚的条件。

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根据犯罪构成的内部对构成要件状况的不同要求,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

简单的犯罪构成,又称单纯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均属于单一的犯罪构成。

复杂的犯罪构成,又称混合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并非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叙述的犯罪构成和空白的犯罪构成根据犯罪构成成立依据的不同法律根据,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叙述的犯罪构成和空白的犯罪构成。

叙述的犯罪构成,是指犯罪构成的成立直接依据刑法分则条文对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叙述。

对于犯罪性质比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定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的叙述可以是比较概括和简略。

为了准确认定一种难以认定的犯罪,或者为了防止将一种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混淆,刑法分则可以比较详细地叙述对该罪的构成要求。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如下: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3、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而其他两个特征是由社会危害性派生出来的。

犯罪的构成条件:
1、决定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事实特征,这些事实特征是立法者对具体犯罪现象抽象概括后作为认定犯罪的一般标准,任何一个具体犯罪,都可以有大量的事实特征来表现,正是这些事实特征,决定了此犯罪区别于其他一切犯罪;
2、构成犯罪所必需的诸要件,由刑法加以规定的,由立法者选择,通过刑法加以规定的,只有通过刑法的明确规定,犯罪的事实特征才能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3、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刑法学7-21章练习题

刑法学7-21章练习题

练习题(7-12章)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该题后的括号内)1.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A.刑事违法性B.一定的社会危害性C.应受惩罚性D.行为人具有可惩罚性2.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

3.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D.社会主义社会全部社会关系4.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的某一部分5.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D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玩忽职守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6.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7、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本案中,某甲的行为()A.构成故意杀人罪B. 构成故意致人死亡罪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8.甲带邻居家5岁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小孩,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

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是()A. 法律的直接规定B. 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9.犯罪客观方面是()A.仅指危害行为B.仅指危害结果C.仅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指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10、保卫科长干部李某与张某开玩笑,拿起桌上的自己事先卸过子弹的手枪向张某开了一枪,不料枪中尚有一颗子弹,当场将张某打死。

青少年犯罪特点有哪些

青少年犯罪特点有哪些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有哪些当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一)纠合性当前青少年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

在纠合过程中,为了争强好胜而在团伙中争当霸主,常常象滚雪球一样结合成更大的团伙,以壮大势力。

这样,可以互相壮胆,在“人多势众”的心理支配下,犯罪过程中反映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理智无法控制行为,其犯罪一旦得逞,便紧接着再干。

为何会出现这种纠合性呢?主要是由于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喜欢交际,乐于结群,一旦受坏人和外界不良因素引诱,在人多势众、互相壮胆的情况下,作起案来胆大妄为。

(二)偶发性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示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

他们的犯罪,一般来说,较少预谋、策划,常常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犯罪的偶发性还表现在有的青少年平时表现还比较好,会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犯罪。

青少年这种偶发性犯罪现象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青少年发育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但是,他们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大冲动性,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三)野蛮性野蛮性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表现特征。

青少年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一切的去行动。

如果这种特点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则是一种上进的动力,但如果用在违法犯罪上,则又成为一种破坏力。

有一些青少年年龄虽小,但作恶犯罪却肆无忌惮,气焰嚣张,动不动就以“是不是给你放放血”,“不要喊,否则就要你一只耳朵”等相恐吓,以拳打脚踢、刀戳、捆绑等手段,侵犯人权,抢劫钱财。

(四)反复性由于青少年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经过帮助教育,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表现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反复性,有些青少年改了又犯,犯了又改,成了多次“进宫”的老手。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
B.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
【答案】B
【解析】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刑事违法性,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

其中,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表现为对国家法律所保护的某一种利益关系的侵犯。

社会危害性具体包括:(1)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利益;(2)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特征,我国刑法根据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在刑法分则中将犯罪分为十类。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选项D“行为人具有主观恶性”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范畴。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3)研究某一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法硕教材考点解析》
本文摘自《法硕教材考点解析》法律出版社。

根据《刑法》第13条犯罪的定义,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重要利益的侵害。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

第一,犯罪必须是人的具体行为。

不能把人的道德、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作为犯罪。

一切犯罪在道德上都是邪恶的,但是并非一切道德上邪恶的东西都是犯罪。

第二,犯罪必须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某种行为即使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
(1)行为侵犯的客体,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首要因素;
(2)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
(3)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
(4)行为人的个人情况;
(5)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了解】{多2003.26}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在罪刑法定原则制约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必然要求。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应受刑罚惩罚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

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则不能认定为犯罪。

应当不应当受刑罚惩罚是解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需要不需要进行刑罚惩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事惩罚为前提,是否实际给予刑罚惩罚的问题。

免予处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罚惩罚为前提的。

如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等。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1.三者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不可分割。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刑罚惩罚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2)刑事违法性揭示了犯罪与刑法的关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

(3)应受刑罚惩罚性反映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

2.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则反过来说明和体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一个行为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而受到刑罚惩罚。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使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果不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也不应当以犯罪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