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3、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小学语文8种常考修辞手法(分类详解+练习)

分类详解:小学语文8种常考修辞手法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三、夸张1.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句:她的眼睛像一泓清泉,透出了智慧和温柔。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生动。
例句:花儿欢快地摇摆着身姿,迎风嬉戏。
3.夸张:为了加强描述效果,对事物进行放大描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句:她一笑,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美丽。
4.人称借代: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使表达更加客观冷静,加强说服力。
例句: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反问:用疑问句的语气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思考。
例句:你以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6.排比:用同样的结构和句式来连续表达几个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亮点。
例句: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花开芬芳,鸟语鸣唱。
7.对仗:通过对称排列的句子或词语,使文章更加平衡,增强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例句: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8.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借助相似的形象和特点,加深描述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句:她的歌声如同飞翔的鸟儿,轻盈而美好。
9.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或句型等,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句:他努力、他拼搏、他从不放弃。
10.头韵:在句子开头使用相同的辅音或辅音组合,使句子更加鲜明和有吸引力。
例句:腾飞的燕子,远去的背影。
11.倒装: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突出或具有强调作用。
例句:高高的大山,直插云霄。
12.排比句:将相同或类似的句式排列在一起,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表达的感染力。
例句:我千方百计努力奋斗,只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为了争取更大的进步。
13.比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描述效果。
例句: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详解▣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典型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排比▣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典型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运用了对比、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语文中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重点训练的内容。
要求掌握常用修辞格。
一、对比1。
正衬:作者写小山没有荷花美,不仅写出了“莲”的高贵,更写出了“小山”的贫贱。
正衬与反衬相比较,突出了“莲”的不屈不挠、高洁脱俗。
2。
反衬:夏日的骄阳似火,热气逼人,写出了小山被晒得滚烫的感觉,而莲花却“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以“热”衬“冷”的方法,让读者看到小山虽然被炙烤着,但它的生命力极强。
3。
前后照应:荷花在石缝中,显得娇小可爱,随风飘动,好像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荷花给人以清新自然、优雅宁静之感。
二、拟人1。
本体(花朵)拟人:用比喻、比拟、象征、夸张等手法,使描绘对象具有人一样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一些典型特征、行为去打扮和装饰自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例句:小草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吮吸着甜美的乳汁,它们在微风里摇头晃脑,互相说着悄悄话。
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慢慢地长出嫩绿的叶子。
草坪上,小草宝宝伸展着四肢,欢快地跳起了“舞蹈”。
她的眼睛亮得吓人,闪闪发光,像两颗小星星。
一位老师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教室,同学们都用关切的目光望着他。
那里摆着一把大火钳和几个大碗,里面盛满了水。
同学们围坐在那儿,埋怨火钳太小。
我不怕同桌,也不怕老师,就怕不文明的人。
爸爸回家时,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那风里夹着一股烟草味儿,闻到这味道,我就觉得舒服。
2。
人格化拟人:赋予某一物品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其人格化。
例句:青蛙的皮鼓鼓的,肚子圆圆的,可爱极了!第三单元,我背诵了很多诗歌,像静夜思、小池、早发白帝城、回乡偶书、山行等等。
我还读了《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贪心,而想占有尽可能多的东西,结果适得其反,吃亏的总是自己。
三、排比1。
抒情的需要:在文章中适当加入排比段,既可增强气势,又可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哪个不是我的兄弟姐妹?……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用最美的语言,写出心中的激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一、比喻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多重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常见的比喻方法有: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二、用比喻描写景色、景物或事物的作用:三、用比喻描写物体的外形作用:四、夸张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比喻夸张。
用水把物体一分为二,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比喻。
作用:五、夸张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比喻夸张。
夸张:对原有事物加以提炼或引申,突出其本质特征。
作用:六、对偶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对偶比喻,使文字简练,节奏和谐,结构严谨,有音乐美。
作用:七、排比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
排比: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意思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
作用:八、对比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作用:九、设问的定义和作用,掌握设问。
作用:十、反复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反复。
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十一、对比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对比。
对比: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成两个方面并列出来。
作用:十二、借代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借代。
作用:十三、比喻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比喻。
“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具有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它的感情。
“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突出事物本质。
十四、反问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反问。
作用:十五、排比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排比。
作用:十六、反复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反复。
作用:十七、顶真的定义和作用,掌握顶真。
作用:十八、对比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对比。
作用:十九、引用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引用。
作用:二十、呼告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呼告。
作用:二十一、分类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分类。
作用:二十二、双关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双关。
作用:二十三、反语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反语。
作用:二十四、对偶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对偶。
作用:二十五、排比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排比。
作用:二十六、反复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反复。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下面介绍15种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类比,以增加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如,用“他是个守护百姓的狮子”来形容一个勇敢的警察,使形象更加丰富。
2.拟人拟人是给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大树伸出长臂,欢快地和风儿玩耍”,使树显得有情有义。
3.夸张夸张是指对描述对象进行放大、夸大,以增添文章的幽默感或戏剧效果。
如“他跑得飞快,比闪电还快”,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4.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中的差异和特点更加鲜明。
如“他面庞白皙如雪,她则黑白分明,宛如黑炭”,用对比描写了两个人的肤色。
5.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将同一类事物进行列举,使句子结构平衡,起到强调和增加气势的作用。
比如“我想要勇气,我想要坚强,我想要自信”,用排比的方式表达了三种愿望。
6.音律音律是指通过语言的音韵、声调等特点的组合运用,使文章更加动听、抑扬顿挫。
如“扑哧一声,蝉落在了泥土上”,通过“哧”和“落”两个字的音律,突出了落蝉的声音。
7.反问反问是指提出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并不希望对方回答,而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肯定、否定或嘲讽等情绪。
如“这是我们的责任吗?”,用反问表达了责任的重要性。
8.景物状语景物状语是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来给读者传递感情和思想。
如“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点缀着幽暗的天空”,通过描写星星的出现,使文章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
9.感叹10.推理推理是通过对现象、事实等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推测,从而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如“他成绩这么好,肯定用了很多时间和努力”,通过推理引出人成绩的原因。
11.对联对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由两句平行的诗句组成,形式上对应,义上互补。
在写作中,对联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点题等作用。
如“春色满园花自笑,夏天美食让人垂涎”,用对仗的对联形式,增添了文章的韵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在小学语文学习与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修辞在句中的作用,对这类题目,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应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言语表达作用的方法或方法,使言语表达得精确、鲜亮而生动有力。
1.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比照、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2.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似、假设、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好像、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推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推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推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3.典型例句
〔1〕X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媚,倒映水中。
《X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漂亮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庞大的宝库。
《漂亮的小兴安岭》
拟人
4.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言语、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5.推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6.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言语生动形象将事物给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感情。
7.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5〕太阳的酡颜起来了。
《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成心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肯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似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衬托气氛,给人启发,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典型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排比
▣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推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典型例句
〔1〕晏子答复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X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排列,形态万千。
对偶/对仗
▣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推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对偶的作用
齐整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代
▣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替代本体。
▣推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替代要表达的事物。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反问
▣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用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四大句类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慨句、祈使句〕。
▣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决,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疑心的余地,进而到达加强语气、加强感情的作用。
▣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
▣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答复所提出的问题,直白地说就是自问自答。
▣推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设问的作用
提示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总算抽出了一根。
比照
▣什么是比照?
比照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拟的一种辞格。
▣推断要点
运用比照,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矛盾有深刻的认识。
比照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相互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比照的。
▣典型例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练习
指出以下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打算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似一个松散的球儿。
〔〕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松灵敏,好像田沟里的水蛇。
〔〕
13.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5.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
16.葛洲坝好似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17.是谁制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
1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抖,都在唱歌,都在演奏。
( )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26.黄昏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
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养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
5.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