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植物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植物病原微生物概述
植物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导致植物发病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
原生生物等。
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分泌毒素或感染细胞引起植物生理代谢紊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因此,研究植物病原微生物对于防控农作物疾病、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通常通过分裂来繁殖。
植物病原细菌包括革兰氏阳
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们通常侵入植物组织,繁殖并分泌毒素,导致植物发生病变。
真菌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子囊菌等。
植物
病原真菌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寄生或侵染,引起植物的病害。
例如,白粉病和锈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病毒
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病原体,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
植物病原病毒
可以通过昆虫传播、接种或接种传播等方式传播,导致植物病变,如花叶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等。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是一类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原生虫和细菌体。
植物病原原生
生物侵入植物组织,通过摄食组织细胞或繁殖,导致植物发病。
例如,霉变和根结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由原生生物引起的。
综上所述,植物病原微生物是引发植物疾病的关键因素,科学防控和管理植物
病害对于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护植物健康生长。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
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4.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5.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6.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8.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9.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
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11.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12.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13.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14.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15.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16.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17.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18.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19.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20.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21.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
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疾病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传染途径如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源传播等进入宿主体内,侵入组织或器官,繁殖并释放毒素,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特性和病理学行为,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治疗。
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疫苗研发、抗生素开发以及疾病预防和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模式微生物名词解释
模式微生物名词解释模式微生物是一类微观生物,也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
它们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
模式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最常见的模式微生物之一。
它们是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包括许多病原菌,如鼠疫杆菌、沙门氏菌和炭疽杆菌。
这些细菌能够感染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包括肺炎、腹泻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通过释放毒素或直接破坏细胞来引起疾病。
病毒是另一类常见的模式微生物。
它们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无法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引起感冒、肝炎、艾滋病以及其他许多感染性疾病。
真菌是另一类模式微生物,它们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真菌分为两种类型:条件性致病真菌和真菌病原菌。
前者在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引起感染。
后者是真正的病原微生物,如白色杨霉菌和念珠菌。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等处,引起皮肤炎症、阴道炎和肺部感染等疾病。
寄生虫是最复杂的一类模式微生物。
它们是一种长期依赖宿主生活的生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一些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疟原虫和血吸虫。
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接触、食物或水传播,引起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会导致重度贫血、肠道疾病和肝脏损伤等疾病。
总之,模式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染人体,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
对这些模式微生物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与其相关的疾病。
病原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名词解释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或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在人体内繁殖并释放出毒素或通过直接侵袭组织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导致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通常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空气、水、土壤和人体等。
许多细菌在人体内生活,其中一部分对人体有益,如帮助消化和合成必需的维生素,但也有些细菌可以引起疾病。
细菌通常通过空气、食物或水等途径进入人体,进入体内后,其细胞壁、毒素或鞭毛等结构会对宿主组织造成损害,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不能自主繁殖,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病毒能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生命活动来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进而破坏或改变宿主细胞的功能。
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包括对宿主细胞的直接破坏、通过释放毒素来损害组织、激活免疫系统引起炎症等。
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感冒、流感、肺炎、流行性感冒等。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生长于潮湿暗淡的环境中,如土壤、水域和人体黏膜等。
它们可以通过直接侵袭人体的皮肤、黏膜或通过呼吸系统侵入人体内部,并引起各种真菌感染疾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霉菌感染等。
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依赖于寄生在宿主体内生活,从而获取营养和繁殖。
寄生虫可分为原虫、线虫和扁虫等。
寄生虫通常通过食物、水源、蚊虫叮咬等途径进入人体,它们会破坏宿主的组织和外分泌物,引发宿主的炎症和过敏反应。
一些寄生虫还能释放出毒素,导致器官功能损害。
一些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有疟疾、血吸虫病、疥疮等。
总之,病原生物是能够引起疾病或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侵袭宿主并引发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病原生物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基础。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
未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免疫与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正常菌群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这种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这些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3.L型细菌许多细菌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壁肽聚糖受损或合成受抑制,可形成细胞壁缺陷菌,称为L型细菌。
4.外毒素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
5.内毒素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脂多糖,是细胞壁的最外层成分,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
6.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7.抗毒素能中和某种毒素的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血清。
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9.菌血症致病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0.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11.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2.内毒素血症格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脏内大量格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13.溶源性细菌带有整合在细菌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的细菌。
1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的方法。
1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6.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品的操作技术。
17.巴氏消毒法是一种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不影响被消毒物品中的营养成分的消毒方法。
18.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03.4kPa蒸汽压力下,灭菌器内温度打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大题名词解释微生物1.比较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细胞壁G+ G-构型、强度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二维平面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厚,多层,50层薄,层少,1-2层糖脂含量糖多脂少糖少脂多磷壁酸+ -外膜- +2.比较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与部分G- G-释放方式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被破坏160℃,2-4小时被破坏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无中和内毒素作用,甲醛液处理不形成内毒素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反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发发热、微循环障碍,休克及DIC3.试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指标及应用检测指标:两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IgM,IgG)①辅助诊断疾病:判断预后HBsAg、HBeAg、抗HBc任何一个阳性都表明病毒感染——为病毒感染指标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则表明疾病的慢性转化HBeAg(+),表明血清传染性强,易发生垂直传播HBsAg(+):抗HBc,IgM(+)——表明近期感染抗HBc,IgG(+)——常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②免疫指标抗HBs,抗Pre S1, Pre S2——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抗HBe——中和抗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③筛选输血员HBs、HBeAg和抗HBc三个感染指标必须全为阴性④流行病学调查仅HBsAg(+)——无症状HBV携带者检测抗HBs——调查人群对HBV的免疫力抗HBc IgG(+)——人群HBV的感染率4.简述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基本结构:核心+衣壳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病毒感染,增殖,遗传的物质基础。
衣壳:①维持病毒型态,保护病毒核酸②决定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介导病毒进入细胞,与致病有关。
③具有免疫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抗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
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
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4.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5.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6.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8.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9.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
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11.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12.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13.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14.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15.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16.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17.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18.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19.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20.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21.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
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特征
鉴定技术
1 2 3
形态学鉴定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染色反应等特征 ,结合已知资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生化鉴定
通过测定病原微生物对各种生化底物的代谢产物 ,利用生化试验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 。
血清学鉴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检测病原微生 物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
繁殖方式
病原微生物通常通过二分 裂的方式快速繁殖,病毒 则通过复制的方式繁殖。
抵抗力
某些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有 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不 利的环境中存活或繁殖。
生态特征
寄主范围
01
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例如某些病原菌只感染
特定的植物或动物。
传播方式
02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如空气、水、土壤、昆虫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品种的选育
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具有抗病性状的品种。
研究寄主植物抗病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手 段提高抗病性。
抗病信号途径的研究
抗病性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揭示寄主植物抗病信号传导途径,为抗病 性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等其他性状的关 系,实现多性状协同改良。
微生物农药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如细菌、真菌等。
生物拮抗剂
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抗病诱导剂
通过诱导植物自身的抗病性,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基因测序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了解其基因组成和特点,为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提供 依据。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不同类别。
以下是它们的分类及特点:
1.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和大小各异。
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细菌的特点是繁殖速度快,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毒素,导致人体中毒。
2. 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病毒的特点是很小,需要宿主细胞提供营养和生长环境,病毒感染后会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3. 真菌
真菌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壁含有壳聚糖。
真菌可以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类。
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毛霉菌等。
真菌的特点是繁殖速度较慢,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真菌感染后会导致皮肤瘙痒、脱屑等症状。
4. 寄生虫
寄生虫是生活在宿主体内或体表的生物,它们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和节肢动物等不同类别。
常见的寄生虫有疟原虫、钩虫、血吸虫等。
寄生虫的特点是依靠宿主体内的营养和生长环境,寄生虫感染后
会导致不同的病症,如发热、腹泻等。
总之,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有着不同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它们的特点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
3.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并具有一定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4.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5.质粒(plasmid):指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闭合环状双链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6.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7.鞭毛(flagellum):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8.菌毛(pilus):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9.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1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
12.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兽医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适应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细菌:个体微笑,形态结构简单,靠二分裂繁殖,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类单细胞生物。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株,边界清楚的粘液样物质。
鞭毛: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有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
成分是Pro,具有收缩性,引起细菌运动是其运动器官。
菌毛:大多数G-菌和少数G+菌的菌体上生长有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丝状细丝。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芽孢:某些G-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
质粒:细菌细胞质中游离在染色体外的一段双股环状NDA分子,可通过结合转到作用传给另一细菌。
细菌L型: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呈多形态,且能通过细菌滤器,能繁殖。
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定期取样检查活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得出一条生长曲线。
菌落:细菌在适宜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独立的群体。
纯培养:对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接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对其他不做要求。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飞病原微生物。
防腐:组织或抑制物品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不一定死亡。
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无菌操作: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或技术。
细菌总数:在1g或1ml的样品中所含有的细菌的总数。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的或潜在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杀菌作用:能够杀灭或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抑菌作用:能够抑制或阻止物体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
未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
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其他生物某种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传播途径,如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等进入宿主体内,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可以以自由生活的方式存在,也可以通过寄生在宿主体内生活。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霍乱弧菌会产生霍乱毒素,从而引起霍乱。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复制自身,从而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
病毒可以引起很多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风疹和麻疹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扁虫等。
寄生虫通常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和生存所需。
某些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等。
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与细菌不同,真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
真菌可以以酵母菌或菌丝体的形式存在,常见的真菌病包括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等方式传播到其他部位,引起全
身性感染。
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常见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加强,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和戴口罩等;环境卫生的改善,如清洁卫生设施、消毒污染物和病媒虫的控制等;以及疫苗接种、抗生素使用和寄生虫治疗等药物干预措施。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