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4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探究与思考
1.材料一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
臣衣着的场合性。 2.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 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了 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
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3.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 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反映了皇权的独 尊。
明宣宗
明英宗
地位更加重要
地位更重要 地位更突出
明神宗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 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探究与思考
课堂讨论
? 明代的内阁制=西方近 内阁首辅 = 宰 代的内阁制

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咨询机构,
• 性质:历史上宰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
请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的西方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是如何评 价中国的专制制度的?
1、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 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 僚主义、贪污腐化。
2、东西方拉开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时 期 明太祖 明成祖 名 称 职 权 设殿阁大 仅备皇帝顾问 兼协理章奏 学士 参与军国大事 设内阁 的商讨 可以“票拟”对 奏疏的处理意见 “票拟”制度 化 大权尽归内阁 特 点 级别较低,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有 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是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机构的发展脉络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军国机要)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设南书房 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雍正
叫批红。
难点突破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二、内阁的出现
难点突破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 责 从、顾问为主 直接由皇帝决定
在拟旨过程中, 军机处完全按照皇 帝的旨意,等于皇 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始终是临时 机构,也没有专职, 军机大臣只是承旨 办事。“军机处虽 为政府,其权属于 君”。军机处是清 代 君 主 集 权 的 最 佳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工具。
军机处的内容 阅读教材P18上面材料回答 原因:办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


机密

从 顾
事务 决策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奠基 正式确立 票拟权 全盛
二、内阁的出现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
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 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
➢消极作用:
(1)决策独断、随意,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 贪腐之风盛行

课件: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英国的内阁在国家中有何地位和权力?
英国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决策机构。有最 高行政权。
明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 明: 是内侍机构,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西方: 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资产阶级的民主 政治的产物。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明朝内阁是专制皇权的辅政机关,权力很 小,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
材料二: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 权力的工具。英国政府由首相、阁员大臣、和 非阁员大臣组成。……内阁是在首相的领导下 根据惯例行使职能的,1918年政府机构委员的 会的报告列举的内阁的主要职能有:1.对提交 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2.按照议会通过的 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权;3.随时协调和 划定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 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 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职能是跪受笔录。
评价:
(1) 积 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极大地妨碍着社会进步, 从此落后于西方
比较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
中国
欧洲
政治 君主专制加强 民主制度建立
经济 重农抑商
重商主义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文化专制 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后果: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 设置军机处等史实。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1、背景 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 阶级矛盾尖锐 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废行省
设“三司”
行中书省 地方权力 过大 军政
行政
监察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 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 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 序》
问题二 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何区别?
宰相 权力来源 职责 宰相制度赋予 辅助决策者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对皇权影 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康 熙
设立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内阁
扩大皇权
想一想:你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
设内阁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时期
明太祖时期
名称
设立殿阁大学士
职权
仅备皇帝顾问 兼协理章奏
特点
品秩较低,不 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地位逐渐上升, 参与军国大事 有专门的衙署 的商讨 和属官 首辅权压群臣, 地位变得更加 六部几乎变成 重要 内阁的下属机 构了。

课件2: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2: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 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 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 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 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 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君主专制的加强
请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 化,说明了什么?
温故知新: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隋唐
北宋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朱 元 璋 容 貌 之 谜 猜猜看:哪个是真正的明太祖?
消极作用:
① 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② 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阻碍 了科学的发展。 ③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时下,古装电视剧充斥荧屏, “正说”,“戏说”大行其道,历 史在编剧笔下随意安排。比如《康 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 重臣明珠、索额图就分别被称为 “明相”“索相”。
议政王大臣会议
权臣鳌拜
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 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 形式。它决定的事,连皇帝 也难以更改。
设立军机处——清代中枢机构重大变革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雍正七年(1729),对西北蒙古用兵,军报频繁, 在雍正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房”, 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更名“军机处”。
商议
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努尔哈赤

第4课 (简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简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雍 正
a.特点:简、精、速、密
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地处内廷
军机处
办事效率高
b.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P18 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于皇帝之手,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 军机处
皇权到达顶峰
雍正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军机 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完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顶峰及衰落


两汉时期
宋朝时期
明清时期
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 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 说明了 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义极 萌大 芽妨 的碍 成 中 落长 国 后, 社 于中 会 西国 的 方发 进 。展 步 开和 始资 大本 大主
2、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晚期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路
明清时期的中西对比(17-19世纪中期) 中 政 治 国 西 方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确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 道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 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 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促使人们追 求财富和幸福生活 在全球范围抢夺殖民地
康 熙 帝
设立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扩大皇权 内阁
中枢权力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二、内阁的出现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张居正,明代政 治家,改革家。中国 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 辅之一,明代伟大的 政治家。
地方权力 过大 军政
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行政 监察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宰相权力膨胀 矛 盾 皇权日益强化
废除宰相制度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具体原因: 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 导 火 线: 胡惟庸案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 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皇 帝
宰相
内阁
三 司
厂卫
吏、户、礼、兵、刑、工
行中书省
八股取士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制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 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
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 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 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2、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 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 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 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 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 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 ,办公场所只 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 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又有 “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 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 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 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 出。
2、中央: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创立
二,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 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 大限制
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 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 最高权力机关。
2、过程
康 熙
(1)设立南书房 三足 鼎立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内阁
扩大皇权
雍 正
(2)设立军机处
左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左图:军机处的位置
材料一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 在太和门外,直(连日 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处的原因是什么?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直(值)缮写。后名军 ——为用兵西北,防 机处,地近宫廷,便于 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 宣召。 置
• 积极:有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 消极:皇权缺少制约,有利于君主的 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 身心疲惫。
2、设内阁
a.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b.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 明成祖 设殿阁大学士 正式设立内阁 授予内阁票拟权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单元小结
归纳: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西周:分封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票 拟 权
侍 从 顾 问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探究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 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2、评价: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都由皇帝决定,
胡惟庸案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 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 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 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直接原因: 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 (2)历史原因: 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 乱屡生 (3)根本原因: 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 会动荡
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
康熙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
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 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康熙时: 设立南书房,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Hale Waihona Puke 太 极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
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
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 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
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
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
到很大限制。
雍 正 帝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课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课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 措施: 地方: 废行省,三司分权
◎废除宰相制度
中央: ◎创立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司
(行政) (监察)
三司
(军政)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 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 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探究: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形成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 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 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 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 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皇帝 军机处
限 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 制 内阁
南书房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原因:由于当时的军事需 要,为了保密,便于皇帝 与重臣商议军国大事。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只是课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只是课件
地方:郡县制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2006·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
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是( )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
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 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 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 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 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三、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① 违背了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 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 大落后于西方。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统治 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一)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出现。 1、废丞相的原因
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区别 权力来源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 直接由皇帝意愿
商议
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
结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对皇 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集 两汉(巩固) 中 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秦朝(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 地方: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地方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①利:它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抵御 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兴修各类工程,加强 民族交流,促进融合……. ②弊:导致政治上的腐败与残暴,经济上的苛捐 杂税,思想上的禁锢与迫害……
•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 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 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 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达到顶峰。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发展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达到顶峰
明清(顶峰)
3、清朝军机处的设臵,加强了皇权, 其表现有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 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C. ①② B ①②④ D. ①③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 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 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 僚主义、贪污腐化。
东西方拉开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㈠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请结合教材 P16本课引言、第一段正文、历史纵横思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考归纳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 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元相权过重 (历史) ——明太祖
明初相权扩大
妨碍皇权 高度集中
(根本)
胡惟庸恣意妄为(直接)
2)内容:废丞相,权分六部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 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 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至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 度宣告废除。 这样就彻底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3)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 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 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 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 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 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 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 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 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 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探究一: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有哪些 具体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4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要求】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背景:(1)根本原因: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清王朝政权。

(2)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2.设立:清朝雍正年间设立。

3.性质: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特点:(1)“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2)“速”,迅速处理全国各地呈送的文书,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行政效率高。

(3)“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4)“传”,上情下传、下情上报,无决策权,相当于秘书班子。

5.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同时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图示反映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1)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

(2)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有利于地区间、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4)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从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主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反封建民主思想遭受压制和打击。

(2)经济上,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上,专制统治摧残了思想自由,限制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压制。

【难点探究】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与明朝内阁制度(1)古代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

(丞相权力来自丞相制度)(2)明朝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不会对君权构成制约,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2.梳理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1)秦汉时期:秦统一后正式建立丞相制度,丞相作为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

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内外朝制度,丞相权力受到一定的削弱。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也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同时,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分工体现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3)宋元时期:宋朝在丞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三司”机构,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用意是分割相权,以抬高君权。

元朝中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枢密使是最高军事机构,御使台是最高监察机构。

(4)明清时期:明太祖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废除丞相,政务归六部,六部尚书直属皇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宰相的朝代。

【课堂检测】1.与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僚体制运作方式的出现相关的帝王是A.汉武帝 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行使军权 B.审核政令 C.协理奏章 D.跪受笔录3.关于明成祖攻陷南京后建文帝的下落,官修史书记载亦不相同。

《明太祖实录》记载,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没了踪影。

《明太宗实录》记载,成祖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建文帝尸于火中。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4.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

”下列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A.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C.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D.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5.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6.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7.《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

(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

材料体现了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8.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9.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10.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军国大计,罔不总览。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而内阁从此“名存而已”。

又说,入直军机处者皆“重臣”,遴选范围自侍郎、尚书、大学士以至亲王。

这说明A.军机大臣品级在不断提高 B.军机处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内阁职权全面移交军机处 D.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11.“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12.“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3.“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

即朕勤政以来,……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嘉庆皇帝“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的具体表现是A.起用六部,替皇帝起草谕旨 B.借助内阁票拟,起草批答大臣的奏章C.依仗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国事D.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快速处理政务14.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15.《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16.清代军机大臣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撰拟谕旨下达。

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或“密谕”,不经过内阁,直送某省某官开拆。

由此推断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C.确保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D.增强保密性并提高行政效率17.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原因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并就军国要务提供机密性建议。

军机大臣在禁宫之内办公,充当皇帝处理事务的心腹顾问。

材料表明A.军机处设在宫内直接领导六部 B.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拔满人担任C.军机处是皇帝控制的辅政机构D.军机大臣是有参决政事的权力18.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0.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