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高中化学非常详细的知识点的总结
最新完整版超详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原电池中负极为活泼金属,正极为不活泼金属
将金属氧化成高价的为非金属性强的单质,氧化成低价的为 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电解时,在阴极先析出的为不活泼金属
电解时,在阳极先产生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14.氧化性 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金属
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
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
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 越强。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2S>S>SO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 PH3>P4>PO33−;铁及其 盐的还原性:Fe>Fe2+等。
16.挥发性 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具有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 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目的原子组成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例如氧、氢、铜等。
元素的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分类。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氨(NH3)、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需要掌握常见的离子和分子式。
2.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单质燃烧反应、置换反应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反应,需要了解其特点和示例,并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内容。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和解读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互相吸引而形成的强力联系,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
(2)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方式,需要掌握分子的几何构型和键角度等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对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稳定状态,反应速率相等。
化学平衡常用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5. 酸碱理论和溶液平衡(1)酸碱理论:酸碱理论包括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等,用于描述和解释酸碱反应的性质和规律。
了解酸碱指示剂、pH值等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溶液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平衡:溶液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状态,包括饱和溶解度、离子平衡等内容。
高中化学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总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与化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 原子、分子和离子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反应类型:合成、分解、置换、还原、氧化还原- 化学方程式-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3. 化学计量学- 摩尔概念-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溶液的浓度表示:摩尔浓度、质量浓度4. 化学能量- 能量的形式与转换-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与中和热- 电化学:伏打电堆、电解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元素的分布与周期性- 族与周期的特性2. 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与卤素-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碳族元素- 硼族元素3. 过渡金属与内过渡金属- 过渡金属的一般性质- 配位化学基础- 重要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4. 无机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 沉淀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配位反应三、有机化学1.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 碳的杂化与分子结构- 同分异构体与立体化学2. 烃类化合物- 烷烃、烯烃与炔烃- 芳香烃- 环烷烃与环烯烃3. 官能团化学- 醇、酚、醚- 醛、酮、醌- 羧酸、酸酐、酯- 胺、酰胺、硝酸酯4. 聚合反应与高分子化学- 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四、物理化学1. 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化学势与化学平衡2. 动力学- 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 反应机理-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3. 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电池- 电化学系列- 电化学平衡4. 分析化学- 定量分析基础- 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 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常用仪器使用-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2. 化学实验安全-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储存与处理- 事故处理与急救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实验目的与设计- 数据记录与处理- 结果分析与报告撰写以上总结了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复杂反应的各个方面。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2. 物质的量-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代表6.022×10^23个基本单位。
-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4.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5.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给予者,碱是质子的接受者。
-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二、元素化学1. 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族至第12族的元素。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通常不导电。
- 半金属: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如硅和锗。
3.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氢、碳、氮、硫、磷、氯、钠、钾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
-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几何形状的理论。
3. 晶体结构-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固定熔点的固体。
- 晶格: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高中化学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1. 原子结构
- 元素、原子、分子的概念
- 电子结构:电子云模型、能级概念、电子排布规则
2. 化学键
-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概念
- 杂化轨道和化学键的形成
- 分子轨道理论
3. 物质的量和化学反应
- 摩尔概念和摩尔质量
- 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
-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4. 酸碱和盐
- 酸碱理论:Arrhenius理论、Brønsted-Lowry理论- 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
- 强酸强碱的性质
5.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的概念和电子转移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别
- 电化学和电池的原理
6. 化学平衡
- 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 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
- 溶液的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7. 溶液和溶解性
-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 溶解度和溶解过程
-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
8. 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 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9. 高能化合物
- 化学能和反应热
- 燃烧反应和燃烧热
- 异常热效应和热力学定律
这些是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电子排布:电子按能量级排布在原子核外,遵循奥布云规则,即最低能量原则。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原子序数(质子数)递增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排列。
4.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分子的几何结构: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几何形状,如甲烷的四面体结构。
3. 分子间力: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2.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3. 化学平衡: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4. 酸碱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将酸定义为质子(H+)的供体,碱定义为质子的受体。
四、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量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3.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 pH值:pH值是溶液酸碱性的度量,pH=-log[H+],其中[H+]表示氢离子浓度。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反应中涉及电子的转移,表现为氧化数的变化。
2. 氧化剂和还原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是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是氧化剂。
3. 电池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产生电能,构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电化学设备的基础。
六、化学热力学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环境、状态、过程、平衡等。
超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超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壳层-元素与同位素-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表示方法2.物质的稳定性和反应性-元素的稳定性与反应性-化合物的稳定性与反应性-物质的能量状况与稳定性3.原子间的键和离子间的力-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的形成与性质- 分子间的力(Van der Waals力、氢键等)4.物质的排列与结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种类及晶体结构二、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速率与反应能垒-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3.化学平衡的移动-影响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Le Chatelier原理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与价电子情况-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征与性质三、化学物质的变化1.化学物质变化的能量变化-热能与热化学反应-反应焓变与热动力学2.化学物质变化的速度变化-反应速率与反应速率常数的概念-反应机理与速率方程-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反应的平衡变化-化学平衡的实质-平衡均相反应和异相反应的平衡条件-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的判定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主要元素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使用-主要元素的分类和特点2.主要化合物及其性质-酸、碱、盐的特性及性质-衍生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3.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和命名规则-烃类、醇类、醛酮类、羧酸类的反应与性质五、化学变化的实验方法1.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常用的实验室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2.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技术和探究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别化学物质的方法-学习化学现象和规律的探究方法以上是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拓展更深入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建议多做化学实验和练习题,结合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高中化学非常详细的知识点的总结化学中琐碎的知识点1.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
如:稀有气体。
3.不是所有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键角为109。
28,如:白磷。
5.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抛光,等都是化学变化。
6.常见气体溶解度大小:NH3.>HCL>SO2>H2S>CL2>CO27.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且等电子数,分子的极性越强,熔点沸点越高。
如:CO>N2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如:氧气与臭氧的转化。
9.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10.HCL ,SO3,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11.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使离子化合物。
如:NH4CL。
12.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化不能导电。
13.常见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失去电子顺序:F-<PO43-<SO42-<NO3-<CO32-<OH-<CL-<Br-<I-<SO3-<S2-14.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这个单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
如:Fe+CuSO4=, Fe+KHSO4=15.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锰的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NO等16.CL2 ,SO2,NA2O2都有漂白作用,但与石蕊反应现象不同:SO2使溶液变红,CL2则先红后褪色,Na2O2则先蓝后褪色。
17.氮气分子的键能是所有双原子分子键能中最大的。
18.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的“发烟”原理是不相同的。
发烟硝酸发出的"烟"是HNO3与水蒸气形成的酸雾发烟硫酸的"烟"是SO319.镁和强酸的铵盐溶液反应得到氨气和氢气。
20.在金属铝的冶炼中,冰晶石起溶剂作用,要不断补充碳块和氯化铝。
21.液氨,乙二醇,丙三醇可作制冷剂。
光纤的主要原料为SiO2。
22.常温下,将铁,铝,铬等金属投入浓硝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钝化。
23.钻石不是最坚硬的物质,C3N4的硬度比钻石还大。
24.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弱电解质,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溶液中离子浓度未必增大,溶液的导电性未必增大。
25.浓稀的硝酸都具有氧化性,但NO3-不一定有氧化性。
如:Fe(过量)+ Fe(NO3)3 26.纯白磷是无色透明晶体,遇光逐渐变为黄色。
白磷也叫黄磷。
27.一般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但在常温下,铁遇浓硝酸会钝化,反应不如稀硝酸快。
28.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酐。
如:NO229.能和碱反应生成盐的不一定为酸酐。
如:CO+NaOH (=HCOONa)(高温,高压)30.少数的盐是弱电解质。
如:Pb(AC)2,HgCL231.弱酸可以制备强酸。
如:H2S+Cu(NO4)232.铅的稳定价态是+2价,其他碳族元素为+4价,铅的金属活动性比锡弱。
(反常)33.无机物也具有同分异构现象。
如:一些配合物。
34.Na3ALF6不是复盐。
35.判断酸碱性强弱的经验公式:(好象符合有氧的情况)m=A(主族)+x(化合价)-n(周期数)m越大,酸性越强;m越小,碱性越强。
m>7强酸,m=7中强酸,m=4~6弱酸m=2~3两性,m=1弱酸,m=0中强碱,m<0强碱36.条件相同时,物质的沸点不一定高于熔点。
如:乙炔。
37.有机物不一定能燃烧。
如:聚四氟乙烯。
38.有机物可以是难溶解于有机物,而易溶解于水。
如:苯磺酸。
39. 量筒没有零刻度线40. 硅烷(SiH4)中的H是-1价,CH4中的H显+1价. Si的电负性比H小.41.有机物里叫"酸"的不一定是有机酸,如:石炭酸.42.分子中有双键的有机物不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如:乙酸.43.羧酸和碱不一定发生中和反应.如:HCOOH+Cu(OH)2 == (加热)44.离子晶体的熔点不一定低于原子晶体.如:MgO >SiO245.歧化反应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发生歧化反应,生成非金属的负价的元素化合物和最低稳定正化合价的化合物.46.实验中胶头滴管要伸入液面下的有制取Fe(OH)2,温度计要伸入液面下的有乙醇的催化氧化.还有一个是以乙醇制取乙烯.不能伸到液面下的有石油的分馏.47.C7H8O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3种酚,1种醇,1种醚。
(记住这个结论对做选择题有帮助)48.一般情况下,酸与酸,碱与碱之间不发生反应,但也有例外如: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HNO4+H2S)等;AgOH+NH4.OH等49.一般情况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后面的元素不能和酸反应发出氢气;但也有例外如:Cu+H2S==CuS(沉淀)+H2(气体)等~50.相同条件下通常碳酸盐的溶解度小于相应的碳酸氢盐溶解度;但也有例外如:Na2CO3>NaHCO3,另外,Na2CO3+HCl为放热反应;NaHCO3+HCL为吸热反应51. 弱酸能制强酸在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中,一般只能由强酸制弱酸。
但向溶液中滴加氢硫酸可制盐酸:,此反应为弱酸制强酸的反常规情况。
其原因为难溶于强酸中。
同理用与反应可制,因为常温下难与反应。
52. 还原性弱的物质可制还原性强的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的基本规律如下:氧化性强弱为: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强弱为:还原剂>还原产物但工业制硅反应中:还原性弱的碳能制还原性强的硅,原因是上述规则只适用于溶液中,而此反应为高温下的气相反应。
又如钾的还原性比钠强,但工业上可用制K:,原因是K的沸点比Na低,有利于K的分离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53. 氢后面的金属也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一般只有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或水中的氢。
但Cu和Ag能发生如下反应:原因是和溶解度极小,有利于化学反应向正方向移动。
54. 锡铅活动性反常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可知: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从上至下逐渐增强,即。
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原因是比较的条件不同,前者指气态原子失电子时铅比锡容易,而后者则是指在溶液中单质锡比单质铅失电子容易。
55. 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不能置换不活泼金属一般情况下,在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能置换不活泼金属。
但Na、K等非常活泼的金属却不能把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K和CuSO4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Cu,原因为:65. 原子活泼,其单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为原子越活泼,其单质也越活泼。
但对于少数非金属原子及其单质活泼性则表现出不匹配的关系。
如非金属性,但分子比分子稳定,N的非金属性比P强,但N2比磷单质稳定得多,N2甚至可代替稀有气体作用,原因是单质分子中化学键结合程度影响分子的性质。
57. Hg、Ag与O2、S反应反常一般为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应越强烈,条件越容易。
例如:O2、S分别与金属反应时,一般O2更容易些。
但它们与Hg、Ag反应时出现反常,且硫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如下反应:58. 卤素及其化合物有关特性卤素单质与水反应通式为:,而F2与水的反应放出O2,难溶于水且有感光性,而AgF溶于水无感光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水,F没有正价而不能形成含氧酸。
59. 硅的反常性质硅在常温下很稳定,但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而只有化合态,原因是硅以化合态存在更稳定。
一般只有氢前面活泼金属才能置换酸或水中的氢。
而非金属硅却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
原因是硅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在碱作用下还原水电离的H+而生成H2。
60. 铁、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常温下,铁、铝分别与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而浓硫酸或浓硝酸却能使铁铝钝化,原因是浓硫酸、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它们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61. 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一般情况下,酸性氧化物不与酸反应,但下面反应却反常:前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者是生成气体,有利于反应进行。
62. 酸可与酸反应一般情况下,酸不与酸反应,但氧化性酸与还原性酸能反应。
例如:硝酸、浓硫酸可与氢碘酸、氢溴酸及氢硫酸等反应。
13. 碱可与碱反应一般情况下,碱与碱不反应,但络合能力较强的一些难溶性碱却可能溶解在弱碱氨水中。
如溶于氨水生成溶于氨水生成。
64. 改变气体压强平衡不移动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移动应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例如对于气体系数不相等的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在恒温恒容下,充入稀有气体时,压强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为稀有气体不参与反应,的平衡浓度并没有改变。
65. 强碱弱酸盐溶液显酸性盐类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方法为: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碱弱酸盐水解后一般显碱性。
但和溶液却显酸性,原因是和的电离程度大于它们的水解程度。
66. 原电池电极反常原电池中,一般负极为相对活泼金属。
但Mg、Al电极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应为Al而不是Mg,因为Mg与NaOH不反应。
其负极电极反应为:67. 有机物中不饱和键难加成有机物中若含有不饱和键,如时,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但酯类或羧酸中,一般很稳定而难加成。
68. 稀有气体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性质极不活泼,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目前世界上已合成多种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
如、等。
69. 物质的物理性质反常(1)物质熔点反常VA主族的元素中,从上至下,单质的熔点有升高的趋势,但铋的熔点比锑低;IVA主族的元素中,锡铅的熔点反常;过渡元素金属单质通常熔点较高,而Hg在常温下是液态,是所有金属中熔点最低的。
(2)沸点反常常见的沸点反常有如下两种情况:①IVA主族元素中,硅、锗沸点反常;VA主族元素中,锑、铋沸点反常。
②氢化物沸点反常,对于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但在同系列氢化物中HF、H2O、NH3沸点反常,原因是它们易形成氢键。
(3)密度反常碱金属单质从上至下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但钠钾反常;碳族元素单质中,金刚石和晶体硅密度反常。
(4)导电性反常一般非金属导电性差,但石墨是良导体,C60可做超导材料。
(5)物质溶解度有反常相同温度下,一般正盐的溶解度小于其对应的酸式盐。
但溶解度大于。
如向饱和的溶液中通入,其离子方程式应为:若温度改变时,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70. 化学实验中反常规情况使用指示剂时,应将指示剂配成溶液,但使用pH试纸则不能用水润湿,因为润湿过程会稀释溶液,影响溶液pH值的测定。
胶头滴管操作应将它垂直于试管口上方1~2cm处,否则容易弄脏滴管而污染试剂。
但向溶液中滴加溶液时,应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带入而使生成的氧化成。
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一般应插入液面以下,但蒸馏时,温度计不插入液面下而应在支管口附近,以便测量馏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