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中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其中,肝毒性是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在中医药的应用中,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然而,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肝毒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许多常用的中药和复方制剂都被报道具有肝毒性,如雷公藤、黄药子、何首乌等。
这些药物引起的肝毒性症状多样,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
例如,雷公藤是一种常用的祛风湿药,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会引起肝损伤甚至肝衰竭。
黄药子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也会引起肝损伤。
何首乌是一种补益肝肾的中药,但不当使用也会引起肝损伤。
分析这些药物产生肝毒性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一些中药成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等,这些物质会损害肝脏组织。
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中药的肝毒性。
一些人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甚至会引起严重肝损伤。
中药的剂量、剂型、使用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肝毒性的发生。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虽然一些肝毒性事件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合理用药和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肝毒性发生的风险。
医生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适应症和剂量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过度用药。
患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使用假冒伪劣药品。
加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和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肝毒性事件。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合理用药和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肝毒性事件的发生率。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肝毒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安全合理地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近年来,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备受。
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陈晨;王蓓;余黎;蒋宝平;许立;方泰惠【期刊名称】《药学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2(20)2【摘要】As liver is the main site of drug metabolism, drugs and their metabolites easily cause liverrndamag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epatotoxic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raditionalrn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and repor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afety in clinicalrnapplication.%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药肝毒性成分的研究报道,对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成分作一概述.【总页数】4页(P148-151)【作者】陈晨;王蓓;余黎;蒋宝平;许立;方泰惠【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6.3【相关文献】1.雷公藤肝毒性化学成分、毒性机制及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J], 贾歌刘畅;庞晶瑶;马致洁;赵奎君2.基于柴胡皂苷类成分的保肝作用与肝毒性研究进展 [J], 黄伟;赵燕;孙蓉3.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J], 宋秉智;施怀生4.吴茱萸化学成分、药效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J], 魏舒婷;刘元乾;黄坚;盛云华;唐黎明5.基于高内涵细胞影像分析系统的多种中药成分肝毒性筛选与评价 [J], 余璇;马喆;王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首乌相关肝毒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何首乌相关肝毒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李妍怡;张玉杰;汪祺;马双成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22(19)6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何首乌肝毒性作用机制及肝毒性物质基础。
方法通过查阅何首乌文献对肝毒性机制和争议成分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结果何首乌的肝毒性具体表现在影响肝脏代谢酶的功能与表达、使胆汁代谢循环及转运蛋白的功能受阻、以及免疫应激与线粒体功能紊乱等,文献报道其可能的毒性成分为脂溶性蒽醌类、特征性二苯乙烯苷类、鞣质类和二蒽酮类化合物,推测上述物质对机体的单独或协同作用可能与肝毒性发生有关。
结论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可能众多,相关研究可为何首乌现代研发和安全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总页数】5页(P605-609)
【作者】李妍怡;张玉杰;汪祺;马双成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1;R969.3
【相关文献】
1.中药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毒性机制研究
2.何首乌毒性物质基础及肝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3.何首乌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与防控策略
4.基于二相代谢酶
探讨何首乌肝毒性风险及其发生机制5.何首乌对于肾虚模型大鼠肝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进展研究探析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进展研究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肝疾病中草药副作用综述文献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及中药在临床治疗和保健中的广泛应用,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liverdisease,DILD)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谓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无肝病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物性肝病。
据美国统计,被批准进入市场的药物从市场撤出的最常见原因是药物的肝毒性作用,同时,一半以上的急性肝衰竭由于用药不当引起。
据国外统计,每年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发生率为9.5%[1],既往国内报道占1%左右(统计1994—1998年的病例),而宋建华[2]在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1998—2003年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发生率为4.17%,已经接近国外的发病率。
杜升东[3]在总结我国1915—1990年中药不良反应中,中药品种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39.5%。
陈一凡等[4]在总结近年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例共427例,结果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病例占所有药物性肝病的32.6%。
这说明中药在药物性肝病中所占比例不小,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此,对中药的药物性肝病的研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现对中药药物性肝病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常见药物吴乾生[5]回顾性分析80例中药制剂引起的肝损害,认为抗肿瘤药物、治疗皮肤病药物、解热止痛类中药易发生肝损害。
陆玮婷等[6]选取2000—2005年诊断为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72例,均为口服用药,中药中具体成分多数不详,但多为多味药物的合用,已知成分比较集中的有:蜈蚣、全蝎、白花蛇、水蛭、雷公藤等。
吴苑珊等[7]检索1990—200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中药药源性肝损害102例,占总药源性肝损害例数的20.04%。
款冬花毒性、活性部位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款冬花毒性、活性部位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款冬花具有止咳祛痰、止泻、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本文综述了款冬花的肝脏毒性、活性部位、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其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款冬花;肝脏毒性;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款冬花(Flos Farfarae)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 的干燥花蕾[1],为止咳方剂中的常用中药。
但其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2],安全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本文对款冬花的毒性、活性部位、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毒性款冬花含有肝毒性生物碱,如千里光宁、肾形千里光碱。
张燕等[3]探讨了款冬花提取物、总生物碱、非生物碱和克氏千里光碱对小鼠肝脏的毒性作用。
发现水提取无肝脏毒性,用药安全;款冬花90%乙醇提取物除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数值较空白组有所升高外,其他各指标均与水提取物无差异,未出现明显肝脏器质性病变;总生物碱存在一定的肝脏毒性,克氏千里光碱具有明显的肝脏毒性。
回连强等[4]报道,款冬花在体内体外试验均显示出一定的肝脏毒性。
2 活性部位、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凌珊等[5]研究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不同溶媒提取物的镇咳、祛痰作用。
发现生品与蜜炙款冬花醇提物镇咳效果显著,两者水提物也有部分镇咳作用。
蜜炙款冬花水提物、生品与蜜炙款冬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痰量明显增多。
研究表明款冬花镇咳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和乙醇;祛痰成分极性较小,脂溶性较大。
张巧真等[6]研究发现,款冬花水提物的止咳效果优于乙醇提取物,水提物中90%醇沉部位效果最好,为止咳的有效部位。
汪玲等[7]研究发现,灌胃给予大鼠款冬花有效部位时发现血浆中能且仅能检测到绿原酸,故选择绿原酸作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绿原酸在大鼠血浆中的变化。
药理研究表明,异绿原酸类化合物,如二咖啡酰基奎尼酸,可以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喘息症[8]。
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汪明金;陈雯清;袁伟博;杜婧璇;左文明;李锦萍;刘力宽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58)3
【摘要】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肝毒性3个方面综述何首乌的研究进展。
何首乌含有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磷脂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延缓衰老、抗癌、抗疲劳、抗炎镇痛、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
目前,何首乌引起肝毒性的化学成分探讨主要集中于3类,即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及鞣质类。
加大何首乌肝毒性成分、肝毒性机制研究的力度,加强中药安全用药知识宣教,规范其炮制及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何首乌肝毒性。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汪明金;陈雯清;袁伟博;杜婧璇;左文明;李锦萍;刘力宽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何首乌及夜交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何首乌毒性物质基础及肝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5.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用中药的肝毒概况性研究
1 前言随着中药的大量医用,其引起的毒副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尤其是肝肾毒性。
引起中药肝肾毒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中药自身含有的化学成分能引起毒性,如植物药中含有的萜类、生物碱类、蒽醌类、挥发油类等[1];部分动物类中药含有的组织胺、毒素例如蜈蚣、鱼胆的大量使用也会导致肝损伤;部分矿物类中药含有重金属铅、砷、汞等成分,大量使用会导致药源性重金属中毒 [2]。
中药炮制、贮藏、用量、剂型等的设计不当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肝毒性。
并且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是毒性损伤的敏感靶器官。
因此,正确认识常见的中药肝毒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常见中药的肝毒性2.1 常见的植物类中药的肝毒性2.1.1 雷公藤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f.是卫矛科一年生藤本植物,别名断肠草、莽草、黄藤木等[3],是我国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中药,味苦、辛,性凉,大毒。
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杀虫、舒筋活血等功效,临床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反应及其他疾病 [4]的诊治,疗效显著。
但雷公藤的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常有发生,其导致的肝损害在相关文章报道中居单味肝损伤中药的第一位 [5]。
雷公藤化学成分十分多, 1936年首次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到萜类色素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到目前已从雷公藤发现了100多種成分[6],主要是生物碱类、萜类、多糖类等。
雷公藤主要成分为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对心肝肾均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慢性肝损伤或中毒性肝炎[7]。
雷公藤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像急性病毒性肝炎,有乏力、恶心、尿黄等表现,肝脏肿大、血清转氨酶升高、肝汁瘀积明显。
临床有死亡事件报道,主要死因是肝功能的损害,同时并有粒细胞减[8]少等情况。
韦登明等[9]对雷公藤及其单体的毒理和病理的研究发现,雷公藤急性中毒对肝细胞有轻度毒性作用,有时可见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偶有灶性坏死。
中药的肝毒性机制较为复杂,其毒理学基础也不完全研究清楚,目前认为中药致肝损害主要归为两大原因: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和患者的特异性体质。
黄药子肝毒性及减毒配伍研究进展
I)O I:10. 13193/j.issn. 1673-7717.2020. 12.027黄药子肝毒性及减毒配伍研究进展李俊',2,肖瑶\晏蔚田\柏力萄、魏军平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〇〇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病中疗效显著,但其肝毒性使得黄药子的临床运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关于黄药子肝毒性的毒理学和减毒配伍研究较多,从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对黄药子的肝毒性机制作总结,归纳了当归、甘草、黄芩等药物减轻黄药子肝毒性机制,以期为后来的基础研究和黄药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黄药子;肝脏;毒性;减毒;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3-7717(2020)丨24)H X M)4Research Development of Liver Toxicity and Toxicity Alleviation ofHuangyaozi( Dioscorea bulbifera)LI J u n1'2,X I A O Y a o1 ,Y A N Weitian' ,BA I Litao1 ,W E I Junping1(1.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 China;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 u lbifera)h a s a long histor\r of u s e in C h i n a a n d i 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icull diseases s u c h as thyroid diseases a n d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B u t its hepatotoxicity m a k e 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H u a n g^aozi(Dioscorea b u lb ifera)extr e m e l y limited.In recent y e a r s,there are m a n y studies o n the toxicology a n d toxicity alleviation of hepatotoxicity of H u a n g y a o z i(b u lbifera).T h i s article s u m m a r i z e d the hepatotoxic m e c h a n i s m of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 u lb ifera)f r o m m etabolic activation,oxidative stress,mitochondrial d a m a g e a n d apoptosis.I t alsos u m m a r i z e d the m e c h a n i s m s of D a n g g u i(A ngelica sin en sis),G a n c a o(Glycyrrhiza uralensis),Huang,q i n( Scutellaria ba-ica len sis)a n d other d r u g s to r e d u c e the hepatotoxicity of 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u lb ifer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for the later basic research a n 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ulbifera).K e y w o r d s:H u a n g y a o z i(/)/V>.sT〇r m;liver;toxicity;attenuation;m e c h a n i s m;research d e v e l o p m e n t黄药子是磐蘭科薯茜属植物黄独L.的干燥块茎,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均有述及,宋代《开 宝本草》即谓:“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 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述其功效为:“凉血降火,消 瘿解毒”,以其具有凉血消瘿,解i f消肿,化痰散结等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多种癌症及疮痈肿毒等,疗效 良好:但本草中对黄药子的毒性未明确,现代医家逐渐意 识到其长期使用的毒性,《全国中草药汇编》言其:“苦、辛, 热,有小毒”。
中药体外肝肾细胞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Ke y wo r ds: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He p a t o c y t e s ; Ne p h r o t o c y t e s ; T o x i c i t y
为 了提 倡 “ 3 R” 原则 , 即减 少 ( R e d u c t i o n ) 、 替代 ( R e p l a c e — 细胞有 明显 的抑制作用 , 其2 4 h的半抑制浓度 I c 分别为 3 . 5 0,
Z H O U Q i a n,Y A 0 G u a n g - t a o ,J I N R u o — mi n
(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C M, 2 0 1 2 0 3, C h i n a )
中药体 外肝 肾细 胞 毒 性评 价 的研 究进 展
周 倩 , 姚 广涛 , 金 若敏
2 0 1 2 0 3 ) ( 上海 中医药 大学 药 物安全评 价研 究 中心
摘 要 :就近几年一些中药通过肝肾细胞模型在体外评价其毒性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 并对中药体外肝肾毒性评价
方 法 的应 用前 景 进 行 展 望 。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1 3年第 2 4卷第 3期
L I S H I Z H E N M E D I C I N E A N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V O L . 2 4 N O . 3
细胞周 期 、 细 胞 代 谢 功 能 和 细 胞 的转 运 功 能 等 多 个 方 面 进 标谷 草转 氨酶 ( G O T ) 、 谷丙转氨酶 ( G P T ) 和乳酸脱氢酶( L D H) 的 行 J 。中药所致 的肝肾损 害在 近年来受到广泛 的重视 , 采 用 释放 率 , 且片剂 的肝 细胞 毒性 大于 纳米乳 片 J 。对薄 荷 中的挥 体外细胞模型评价 中药 肝 肾细胞毒 性方 面 的研究 也逐渐 成形 。 发成分薄荷油和其 含药血清 的研究表 明, 薄荷油 0 . 5 1 . m l ~、 5 本文就通过肝 肾细胞模型在体外 评价 中药 毒性方 面的应用情 况 I . m l ‘ ‘ 和1 O%薄荷油含药血清均可导致肝细胞上清液 中天冬 进行 了概述 , 并对体外 中药肝 肾毒性评 价方法 的应用 前景进 行 氨酸转氨酶( A S T ) 、 碱性磷酸 酶 ( A L P ) 、 乳 酸脱氢 酶 ( L D H) 水平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
究 [] 中国 中药杂 志 ,06 3 (4 : 16 —16 . J. 2 0, 1 1) 1 3 15 [6 1]许汉 林, 熊利荣 , 陈军, H00大孔 树脂分 离纯化 大黄蒽 醌的研 究 [] 等. 12 J 中 国医 院药 学杂 志, 07 2 () 1 -62 20 , 75 :6 9 2. [7 1]王平 , 成飞, 陈 戴春 伟, HD6 0 孔吸 附树 脂分 离茶 多酚的研 究 [] 等.P- 0 大 J 中成 药, 00 3 () 8 -6 6 2 1。 29 :6 3 8 .
1 2 4 马兜铃 酸类 最 具有代表 性的药物 是关木通, . . 其含 有
的马兜铃 酸能在人 体 内蓄积 , 损伤 肾小管及 肾间质, 使近端 肾 小管刷状缘 脱落 、坏 死, 患者 出现 肾性糖尿和 低分子 蛋 白尿, 且伴随远端 肾小管酸 中毒及低 渗尿 , 初期呈现 急性 肾功 能衰竭, 继而转变成慢性肾小管间质性 。病 。 肾
2 1 肝 功 能 .
113 毒蛋 白类 ..
如蓖麻子、 望江南 子、 相思豆等, 思豆 蛋 2 检测指标 相
2 1 1 血清 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 转移酶 (L ) . . A T 是存在 于肝 细
胞 的一类酶, 其主 要存 在于肝细胞浆 中, 当肝细胞受到损害后, 细 胞变 性、坏死, 细胞膜破碎或细胞膜 的通透性增加, L A T就会 被释放 到血液中, 使血 中 A T活性增加 , L 在急性肝损伤 时 A T L 显 著升 高。 由于只要有 1 的肝细胞损害就可使血 中 A T明显 % L 升 高, 以, 所 对肝 损害反应灵敏, 临床普遍应用 的指标 。 是
中药中蒽醌类的肝毒性及其分离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综述•中药中蔥醞类的肝毒性及其分离分析技术研究进展韩继丽,胡倩倩,崔霞,王格格,傅强*(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西安710061%摘要:目的概述含有蔥酉昆类化合物的中药肝毒性研究现状,总结中药中蔥酉昆类化合物现有的分离分析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为该类物质的质量控制方法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蔥酉昆类化合物肝毒性及分离分析方法的文献并加以总结。
结果蔥酉昆类化合物是大黄、何首乌等多种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有一定的肝毒性,现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也存在着选择性差、灵敏度低和操作时间长等问题。
结论新型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蔥酉昆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不断完善,有望实现对含有蔥酉昆类化合物的药品全面准确地质量控喘']o关键词:蔥酉昆类化合物;肝毒性;药物分离;药物分析DOI:10.3969/j.issn.10042407.2021.01.033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407(2021)01-0153-07Research progress on hepatotoxicity,separation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of anthraquino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 Jili,HU Qianqian,CUI Xia,WANG Gege,FU Qiang*(School of Pharmacy,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Abstract: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es of liver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hraquinones,review the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anthraquino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problems of them,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 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for such substances.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hepatotoxicity and separation methods of anthraquinone compounds both at domestic and abroad were consulted and summarized.As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of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uch as Rhubarb and3olygonum multi f irrum,anthraquinone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The commonly used separation analysis methods also have problems such as poor selectivity,low sensitivity and long operation tim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techniques,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anthraquinone compounds are constantly improved,which is expected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quality control of drugs containing anthraquinone compounds.Key words:anthraquinones;hepatotoxicity;pharmaceutical separation;pharmaceutical analysis蔥醞类化合物是何首乌(Polygonum multi f irrum)、番泻叶(Folium sennae%、决明子(Catsia trra L.%、大黄(Rheum palmatum L.%、芦荟(Aloecera(Haw.)Berg)等多种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用于抗肿瘤、泻下、抗菌、抗氧化、利尿和止血等工。
40例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分析与探讨
40例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分析与探讨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并与西药致药物性肝伤进行比较,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
方法:对我院12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统计。
结果:12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68例(研究组),占56.67%,西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2例(对照组),占43.33%。
研究组2例(1.67%)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对照组13例(10.83%)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P<0.05)。
研究组肝细胞损伤型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混合型肝损伤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
结论: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表现、性别、疾病分型上均与西药有所差异,其发生率较高不容忽视。
【关键词】中药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324-0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情况也日益增多,医药界已对中药的肝毒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
目前,许多资料对西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已有较多的认知,但中药致肝损伤的相关机制仍有待探索[2]。
损肝药物的应用与药物性肝损伤存在着因果关系,针对不同损肝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进行分析,对完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院对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西药致药物性肝损伤进行比较,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20例,其中男40例,女80例;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49.8±3.7岁。
上述患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3],并结合临床病程变化,排除阻塞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疾病、酒精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其他肝病后,即可考虑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1.2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与统计。
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
加 , 肝细胞 损伤[ 致 9 1 。
T F 仅和 I一 N 一 L 6是 一种 炎 性介 质 .参 与炎 症 反
应过程 。T F 的含 量与组 织 损 伤呈 正相 关 , 一 N一 I 6 L 活性 的升 高 , 映 了肝组 织 中发生 了炎症 反 应【。 反 O l 13 黄药子 中的 二萜 内酯 .
柴胡 挥 发油 义 可 致大 鼠血 清 和肝 组 织 中 i O N S
( 导型一氧化 氮合酶 )活性 升高 , O ( 氧化氮 ) 诱 N 一 、 T F ( N — 肿瘤坏 死 因子 )I一 ( 、 6 白介 素 6 、 一 0含 L )I 1 L 量 均增加圈 N S分 布于枯 氏细胞 、 细胞 等处 , 。i O 肝 多 种 细胞 因子 可使 其 活化 ,可催 化 产生 大 量 的 NO6 I  ̄ 。 N O是 一 种活 性 氮氧 自由基 .ii 等 【 Bla 6 l r 实验 表 明 ,
中药肝毒性成分研究进展
陈 晨 王 蓓 佘 , , 黎 , 一 蒋宝平 , 一许 立 方泰 惠 1 , 2
南京 中医药 大学 , 南京 2 0 9 江 苏省 中药药效 与安全 性评 价重 点 实验 室 , l 2; 0 南京 2 0 9 l 2 0 摘 要 肝脏 是 药物代 谢 的主要 器 官 ,药物及 其代 谢 产物 可能 对肝脏 造 成直接 或 间接 的损
MD A可 间 接反 映 脂质 过 氧化 反 应 和细 胞 损伤 的程
黄药 子为薯 蓣科植 物黄 独 ( i c ra b li r D o oe ub ea s f
L) .的块茎 。近年 来 。 于黄药 子 的不 良反 应多有 报 关 道, 尤其是 它 的肝毒性 。有研究 表 明 , 黄药 子 的肝 毒 性 成 分 主 要是 以单 体 化 合 物 黄 毒 索 B( n tooi Xa t n h x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黄药子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
黄药子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
卓实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1(4)3
【摘要】黄药子原名黄独,又名零余薯、黄狗头、土芋、狗嗽、土首乌.它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黄药子首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月令〉载"万州黄药子,用以疗瘿疾.药性苦、辛、凉,具有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的作用,用于瘿疾瘤肿、喉痹、吐血、衄血、咯血等[1,2].
【总页数】3页(P150-152)
【关键词】黄药子;肝毒性;配伍减毒
【作者】卓实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中药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J], 陈莹蓉
2.黄药子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 [J], 邓礼荷
3.黄药子黄独素B活性、毒性及配伍减毒 [J], 李军; 刘晨; 王君明; 陈荣幸; 蔡泓; 崔瑛
4.常用肝毒性中药及其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J], 黄诗雄; 张莹; 杨兰兰
5.常用肝毒性中药及其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J], 黄诗雄; 张莹; 杨兰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草药致肝损害研究进展
作者 单位 : 1 0 0 0 3 9北京市 解放军第 3 0 2医院肝 衰竭诊 疗 与研
究 中 心
第 一作 者 : 李晨 男, 3 0岁 , 医学 硕 士 , 主 治 医 师 。主 要 从 事 肝 病 的 基 础 临 床研 究
[ 2 8 ]B a c k h e d F , Ma n c h e s t e r J K, S e m e n k o v i c h C F, e t a 1 .Me c h a n i s ms
u n d e r l y i n g t h e r e s i s t a nc e t o d i e t - i n d u c e d o b e s i t y i n g e r m- le f e
一
、
导 致肝 损 害 的 中 草药 分 类
件特别是药 物性肝损害 的报道越来越多 , 让人们对 中草药有
了更 全 面 的认 识 。 国外 大 量 研 究 表 明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 抗 生 素 等 是 引起 药 物 性 肝 损 害 的 主 要 原 【 大 j , 与欧美国家不 同, 众 多
・
2 78 ・
实用肝脏病杂志2 0 1 3年 6月第 1 6卷第 3期
J C l i n H e m r t o l , J u n . 2 0 1 3 . V o 1 . 1 6 N 0 . 3
・
综述 ・
中革 药致肝 手 员客 研 究 进 展
李 晨 综 述 辛绍杰 游绍莉 审 校
h u n l a n h e p a t i c s t e l l a t e( : e l l s .He p a t o l o g y, 2 0 0 3, 3 7 : 1 0 4 3 —1 0 5 5 .
雷公藤多苷药理作用及肝毒性机制研究
雷公藤多苷药理作用及肝毒性机制研究雷公藤多苷是一种从雷公藤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已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雷公藤多苷具有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雷公藤多苷也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导致人们对其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的疑虑。
对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及其肝毒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应用和开发这一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1. 镇痛作用雷公藤多苷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脊髓的痛觉传导,减少炎症局部疼痛介质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能够显著降低动物在炎症性疼痛模型下的疼痛感受性,说明其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 抗炎作用雷公藤多苷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方式来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对实验动物体内的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减轻炎症相关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雷公藤多苷还具有一定的抗风湿作用,可以有效调节免疫功能,降低风湿性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可以降低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关节肿胀、关节炎指标、炎症介质水平等,具有抗风湿的显著效果。
雷公藤多苷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效果。
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对多种肿瘤细胞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某些肿瘤类型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
二、雷公藤多苷的肝毒性机制尽管雷公藤多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肝毒性也不可忽视。
大量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可以导致肝细胞损伤、肝功能异常甚至肝功能衰竭。
其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诱发肝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
1. 诱发肝细胞凋亡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如线粒体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等,诱导肝细胞凋亡。
这种凋亡现象可能是雷公藤多苷导致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基于中药特点的肝毒性研究与思考
通过对中药配伍的原理和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合理的配伍可以降低中药的毒 性并提高疗效。研究者还总结出一些配伍规律和禁忌,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 了指导。
结论
中药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有 待进一步解决。未来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深入开展中药毒性机 制的研究;2)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和鉴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3)优化中药 炮制工艺及其质量控制体系;4)深入研究个体差异对中药毒性的影响;5)综合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水平。
4、中药配伍对中药毒性的影响
中药配伍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减毒增 效的目的。然而,不合理的配伍可能导致中药毒性的增加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因 此,对中药配伍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中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 者对中药配伍的原理、作用及对毒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探讨,为优化中药配伍提 供了科学依据。
3、毒性的机理
研究中药毒性的机理是提高中药安全性的关键。目前,研究者通过细胞生物 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探讨中药毒性对机体 各系统的生物学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防范和治疗中药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成果
1、中药材来源的鉴定
通过对中药材来源进行严格的质控和鉴定,研究者成功鉴别出多种中药材的 基原植物或动物,并发现不同来源的中药材在成分和毒性方面存在差异。这些成 果为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中药特点的肝毒性研究与 思考
目录
01 一、中药肝毒性研究
02
二、中药特点与肝毒 性
03 三、思考与展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肝毒性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介绍 基于中药特点的肝毒性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药药效成分对肝脏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效成分对肝脏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潘海琳;潘伟健;陈楚裕;邓卓航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0(13)27
【摘要】近年来,中药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其药效成分以及用药安全性的研究也趋向深入,并且随着中药毒性研究的进行,一些传统的无毒中药也被挖掘出存在潜在的毒性成分,而这些毒性作用,尤其是肝毒性作用限制了其临床用药,也对机体产生了较大的毒副作用。
为此,本文简述了中药成分中常见的萜类、蒽醌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等化合物的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资料参考,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总页数】3页(P179-181)
【作者】潘海琳;潘伟健;陈楚裕;邓卓航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中药有效成分对心肌细胞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自噬调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中药有效成分对肝脏自噬的作用分析
3.中药成分对顺铂肾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4.2009年中药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对肝脏影响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5.中药药物成分对肝脏毒性作用的研究概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摘要: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中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
本文在查阅近年发表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多篇文献基础上,列举出报道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并对目前取得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产生原因、药物分类、有毒成分、病理特点、诊断指标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性味归经有毒成分诊断预防治疗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1]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
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进入人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肝脏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
[2]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70多种,加强对中药致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十分迫切。
[3]列举近年来文献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植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
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
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胆矾、砒霜、铅丹、密陀僧等。
[1]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成因:1.部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详见下文) 。
2.加工炮制过程不当。
炮制工艺不科学,或以生代制,如川楝子的成熟果实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内服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为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所以入药川楝子多用炮制品。
[4]3.配伍不当。
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增毒或减毒效应。
例如,生姜可减弱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当归可明显减轻黄药子对肝组织的损伤程度。
[5]4.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产地不同,质量优劣不一。
故药效和毒性不尽相同,而采集收购药材常无科学的客观标准。
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辨品种相互混用的现象。
如药典规定使用的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而不是豆科植物猪尿豆的种子,后者含有野百合碱,对肝脏有破坏作用。
[4]5.超剂量和长期服用。
中药的有毒和无毒是相对的,每味中药都有其药典规定的安全剂量范围。
服用剂量包括单次剂量与总剂量。
单次剂量过大,或者因疗程过长而使总剂量过大,都可能引起肝损害。
6. 在医疗中,常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组合不当可能产生肝损害。
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与具有潜在肝毒性的中药合用,可使后者的肝毒性增加。
[4]7.患者的个体差异。
患者本人可因病理生理状况及特异性体质而易于遭受肝损害。
肝毒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传统的中药学理论主要是由诸如四气、五味、归经等各种学说组成的。
因此,研究中药的毒性也应当与这些相关的学说联系起来,或者说应当从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入手去观察和发现其与毒性的关系。
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五味理论中,具有苦、甘、辛、咸四种气味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唯独“酸”味属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入肝的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6]中药的肝毒性亦与其四气与归经有关。
资料显示, 寒性、热性药物的肝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性及无药性记载的药物;归肝、脾、肾经的药物的肝毒性,亦明显高于其他类药物。
[6]中药的肝毒性成分分析:1.生物碱类。
关于此类结构药物的肝毒性报道较多,最典型的是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包括山冈橐吾碱、野百合碱、千里光碱等,其主要分布于紫草科、菊科、豆科和兰科的植物中,在体内通过CYP450代谢活化后产生毒性,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肝巨红细胞症、静脉闭塞症等。
[7]2.皂苷类。
如三七、商陆、黄药子等,但毒性机制各有不同,其中黄药子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皂苷类肝毒性药物,它含有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及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排泄,动物实验显示其可致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
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且病变呈剂量、时间相关性。
[7]3.毒蛋白类。
如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等,它们的毒蛋白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或蛋白质的合成。
[7]4.萜与内酯类。
此类药物的肝脏毒性在临床上也有较多报道,比如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的雷公藤和主要活性成分是呋喃三萜类物质的川楝子,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等。
[7]中药致肝损害的病理特点:中药所致的肝损害可表现为急性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血管损害、慢性肝炎伴纤维化、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或肝脏肿瘤等各种病理变化。
例如:黄药子对肝脏的损害属于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肝细胞代谢的结果,肝细胞脂肪变性常见,可呈现为巨泡性或微泡性脂肪变性,严重者可向肝硬化发展;消核片(含浙贝母、夏枯草、丹参、郁金、昆布、白花蛇舌草、金果榄等)可造成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不能将胆汁排出胞外(小叶内淤胆),或者小叶间胆管进行性的破坏和减少,胆汁在小叶间聚集(小叶间淤胆);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中药可引起终末肝小静脉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内膜肿胀、内膜增生增厚和纤维化,形成非血栓性闭塞,造成肝小静脉闭塞病。
[3]急性肝损害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纳差、厌食、腹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少数患者可有皮疹、发热; 黄疸的出现代表肝细胞损害明显或出现了肝内胆汁淤积;严重者出现肝昏迷、消化道出血或伴有肾功能衰竭。
慢性患者常有纳差、乏力;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消瘦、腹泻、腹水、脾大、消化道出血等。
体征上可有巩膜皮肤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等。
一般来说,急性肝损害与药物剂量过大、肌肉或静脉给药有关;慢性肝损害则多为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毒性蓄积所致。
[8]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是可逆的。
[3]肝损害的诊断: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诊断常被延误。
[5]因此在患者服用可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时,应注意观察其肝功能的各项指标。
1.血清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存在于肝细胞的一类酶,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到损害后,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破碎或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ALT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中ALT活性增加,在急性肝损伤时ALT显著升高。
由于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害就可使血中ALT明显升高,所以,对肝损害反应灵敏,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指标。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类似于ALT的另一种肝脏细胞的酶类,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在急性肝损伤时升高。
但也存在于红细胞、心脏和骨骼肌,所以并不是肝脏细胞的专属性酶。
另外,AST/ALT常常用来区分肝损伤的程度,因为ALT位于肝细胞浆内,而AST位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正常人AST/ALT比值为1.15左右。
当肝细胞轻度病变时,仅有肝细胞浆内的酶释出,ALT上升幅度较AST为大;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胞浆、线粒体中的酶释放血,以致血清AST升高幅度较ALT为大。
总之,肝病时,AST/ALT比值<1,常提示肝脏损害较轻;AST/ALT比值>l,则提高肝脏损害较重。
但是,酒精对线粒体有特殊损害,90%患有急性酒精性肝炎的患者,AST/儿T比值>1,这属于例外。
虽然肝脏酶的升高往往代表了肝脏的损伤,但这也可能表示其他疾病或情况,且血清转氨酶活力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时并不平行。
所以,目前血清转氨酶虽然是诊断肝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需与其他肝功能检查互补,才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实际功能情况。
2.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连接在肝脏与胆管的细胞中存在的酶。
胆总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或肝脏的渗透性疾病都将会使血清中ALP升高。
ALP也存在于骨骼和胎盘组织,所以它在发育期的儿童(骨骼生长)和患有佩吉特病的老年患者中也会有较高的含量。
3.总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
肝脏具有清除血中胆红素的作用,其机制是血中的胆红素被肝细胞吸收,通过结合某些物质使胆红素具有水溶性而进入胆汁,最后排泄入肠道。
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可造成肝细胞吸收能力减弱、胆红素结合的受损从而引起肝脏对胆红素代谢不足,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
肝脏或胆管阻塞可导致胆道阻塞、胆红素排泄不畅而使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4.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即结合的胆红素。
若TBIL增加,而直接胆红素表现正常,即是未结合胆红素过剩或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溶血、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方面的疾病;若表现过高的水平,而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是正常的,即为排泄不畅,如胆结石的阻塞或癌症。
5.胆汁酸胆汁酸(TBA)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TBA与肝病有密切联系,如急性肝炎时,血清TBA浓度急剧升高:而对于传统上通过组织学检测来分析的慢性肝炎,血清TBA水平可作为检测慢性肝炎中肝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肝硬化患者由于TBA贮存量减少,使得血清中TBA浓度升高,尿中硫酸化胆汁酸的排出量也随之升高。
6.γ-谷氨酰转肽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虽然GGT是检测胆汁淤积非常灵敏的指标,但它可能在不严重或亚临床的肝功能异常时也会升高。
GGT在诊断引起ALP单独升高的原因上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GGT在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时也会升高,所以,在特殊要求的情况下,GGT不作为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7. 5’-核苷酸酶5’-核苷酸酶(5’-NTD)是测试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系统损伤的另一个指标,在一些生化检验中被用于替代GGT,检测ALP的升高是起源于胆内还是胆外。
8.凝固试验肝脏有生成凝血因子的功能。
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来检测凝血特殊途径的速度,再和正常的进行对比。
如果INR升高,意味着机体要花比平时更长的时间凝结血液;如果肝脏损伤,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受损,凝血速度减慢,INR升高。
9.血糖肝脏生成葡萄糖的能力通常是肝脏在一系列急性衰竭中最后失去的能力,若肝病患者血糖升高,则有可能被怀疑是肝脏衰竭,但一些其他因素也会使血糖有升高现象。
10.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氧酶(LDH)存在于身体许多组织中。
LDH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了肝脏的损伤,但血清中的LDH也会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血液疾病等因素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