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毒理学概念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整理

毒理学基础整理
1.胃肠道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
(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
特点:
(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17、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18、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
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5.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
6.其他途径:
(1)脑脊液
(2)乳汁排出
(3)汗液和唾液
(4)毛发和指甲
(6)生物转化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意义:一、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
二、外缘化学物溶解度的变化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学 的
2006年的“SK-Ⅱ”的揭密,暴露出铬、钕等违禁重金 属。 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的有关

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 因为铬

是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源 ,可引起过敏性皮 炎 或 湿 疹 , 病程 长 ,久 而 不 愈 ;而 钕 对 眼睛和黏膜有很强的

刺激性,对皮肤 有 中 度 刺 激 性 ,吸入 还 可 导 致
的量。
2020/12/3
.
10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
毒 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
理 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 学 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基 青霉素和先锋霉素等,可杀灭细菌而对人体细胞相对

无损害。 磺胺类药物对细菌有选择毒性,对人体却没有。
(4)科研放射性
2020/12/3
.
9
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
毒 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理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 学 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的 基 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 本 毒性。 概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 念 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
学 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
的 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

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 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等;
本 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
概 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
念 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021/4/21
H
21
毒作用及其分类
❖ 过敏性反应: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变态反应(a11ergic reaction),是机体对 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 特异体质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 遗传性异常反应。
朱令铊中毒事件
朱令的尿液,脑脊液,血液,指甲和头发进行检验。认为朱令为 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
开始服用对症药普鲁士蓝,服用当天,血液中的铊离子浓度开始 下降,一个月后,体内的铊被排出。但是,由于铊离子在体内滞 留的时间太长,朱令的神经系统遭到严重损害,视觉几乎完全丧 失,肌体功能也受到严重损伤,且仍处在昏迷中。
2021/4/21
H
18
毒作用及其分类
❖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 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 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2021/4/21
在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的过程中,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 这使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生物食 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甲基汞被人的肠胃吸收,侵害脑部 和身体其他器官。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 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H
16
2021/4/21
痛痛病
痛痛病是首先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一种 奇病,因为病人患病后全身非常疼痛,终日喊痛不
2021/4/21
H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酶、载体、离子通道) *糖(少量) 功能: *隔离功能 *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二)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2.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动转运(cytosis)
双功能诱导剂 单功能诱导剂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毒物代谢酶的主要诱导剂 巴比妥类
以PB为代表,可诱导CYP2B1/2、2C、3A1/2、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H、UDPGT和GST; 多环芳烃类 以3-MC为代表可诱,导CYP1A1/2、EH 和ST; 醇 / 酮类 如乙醇、异烟肼可诱导CYP2E1; 甾类 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可诱导CYP3A1/2; 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可诱导CYP4A1/2和NAT。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 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Disposition
Summary
absorption
Bio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Biotranformation
excretion
Elimination
(metabolism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研究外源化学物ADEM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前言 毒物的如何进入机体内的? 在体内发生了什么? 如何排出体外?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毒理学,这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为您详细总结毒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理学中的“毒”并非单纯指有毒物质,而是泛指各种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因素。

毒物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剂量是毒理学中一个关键概念。

剂量反应关系描述了生物体接触不同剂量的毒物后产生的反应程度变化。

阈值则是指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最低剂量。

二、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分类方式多样。

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毒物和人工合成毒物;根据作用靶器官,有肝脏毒物、肾脏毒物等;依据化学性质,又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等。

例如,一些天然存在的毒素,如蛇毒、河豚毒素等,具有强烈的毒性。

而人工合成的毒物,如农药、工业化学品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若不注意防护,也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毒物的毒性作用毒物的毒性作用表现形式丰富。

急性毒性通常在短时间内接触高剂量毒物时发生,症状明显且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接触低剂量毒物引起的,往往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可能会引发慢性疾病。

局部毒性作用局限于接触部位,如皮肤刺激、呼吸道炎症等。

而全身性毒性作用则会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导致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四、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

吸收后的毒物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体内,毒物会经历代谢过程,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

代谢可能会使毒物的毒性增强(称为活化)或减弱(称为解毒)。

最终,毒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

排泄速度和效率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程度和毒性作用的持续时间。

五、毒作用机制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有的毒物直接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强酸强碱对细胞的腐蚀。

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

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

a.要求:①4 个剂量组,且各剂量组呈等比排列,组距为 2.15 倍或 3.16 倍 。 ②每组动物数相等,为 4-5 只,根据动物死亡情况查表求 LD50 值及其 95%可信区间。 b.优点:简便,使用动物数少。 c.缺点:求得的 95%可信限范围大,不够精确。 (2)改进寇氏法: a. 要求:①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排列,设 6~8 组;②各组动物数相等;③最低剂量
的现象。 5、蓄积(accumulation):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排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 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其蓄积的部位均可认为是储存 库。 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 circulation):一部分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为肠道菌群水 解,脂溶性增强,被肠道重吸收,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 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7、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 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8、血气分配系数:气压差为零,吸收不在进行时,某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 (mg/L)与在肺泡中的浓度(mg/L)之比。 9、穿透阶段:化学毒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角质层的过程。 10、吸收阶段:化学毒物通过表皮深层(颗粒层,棘层和生发层)和真皮层并经毛细 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多的过程。 11、酶的诱导:许多化学毒物可以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的现象。
26、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 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7、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 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 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 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28、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 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 值大,说明 Limac 与 Limch 之间的剂量范围 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暴露剂量: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
暴露途径:吸入、皮肤接触、 食入等
暴露频率:每天、每周、每 月等
暴露人群:成人、儿童、孕 妇等
暴露环境:室内、室外、工 作场所等
05
毒理学研究方法
体内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注射或喂食有毒物质,观察其反应和症状
细胞培养:将细胞置于有毒环境中,观察其变化和反应 基因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生物的基因,使其对有毒物质产生抗 性 生物信息学:通过分析生物信息,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体外研究方法
细胞培养:将细 胞在体外培养, 观察其对毒物的 反应
动物实验:在动 物身上进行实验, 观察毒物对动物 的影响
生物化学分析: 分析毒物在生物 体内的代谢和作 用机制
毒理学模型:建 立数学模型,模 拟毒物在生物体 内的分布和作用
计算毒理学方法
计算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描 述毒理学过程
模拟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实 验来预测毒性
毒理学是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对于推动科学 研究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02
毒物的分类与毒性
毒物的分类
按照毒性作用方式分类:神 经毒物、血液毒物、呼吸毒 物等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有机毒 物、无机毒物、金属毒物等
按照来源分类:天然毒物、 人工合成毒物等
按照毒性大小分类:剧毒、 高毒、中等毒、低毒等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分 析毒理学数据
机器学习:使用机器学习算法 预测毒性和毒理学机制
06
毒理学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 域的应用
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评估:评估各种环 境污染物的毒性, 为制定环境保护政 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污染治理:利 用毒理学原理和方 法,研究和开发环 境污染治理技术, 如废水处理、废气 净化等。

环境毒理学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三章
定义:
是外来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 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 细胞的过程。 吸收后的毒物随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在血液 中呈物理溶解状态,或结合红细胞或结合其他血 浆物质,通过不同途径分布于各器官. 毒物由于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和与组织的亲和 力不同,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蓄积有很大差异

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定义: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
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 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区别: 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 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胞饮作 用存在于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 细胞和植物细胞。 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 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 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④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基本 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则可影响转运的进行; ⑤如果两种化合物基本结构相似,在生物转运过程中又需 要同一转运系统,两种化合物之间可出现竞争,并产生 竞争抑制。 影响因素: 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 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肾、肝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等,其细胞膜均具 有主动转运功能。
层,

滤过
定义:化学物质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大
量的水可借助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通过孔道进入 细胞。外来化合物可以水作为载体,随之而被动转运。
毛细血管的细胞膜有较大的膜孔(40埃),允许分子 量 < 69000(白蛋白)的分子通过。因此,分子量较大的 外源性化学物也可通过毛细血管,在血浆和细胞外液之 间达到浓度平衡。
如任何损坏表皮屏障的因素都可使皮肤的吸收增加,如 擦伤,温热和酸碱的化学灼伤均会增加皮肤的通透性; 脂水皆溶的毒物比溶于脂而微溶于水的毒物被皮肤吸收 迅速; 毒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面积、时间、皮肤温度、溶剂 性质): 如出汗有助于皮肤的吸收,因其使气态毒物处于溶液状 态而易被吸收.

毒理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毒理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
(1)肌肉松弛剂丁二酰胆碱能迅速被血清胆碱酯酶分
解。但有些病人缺乏这种酶,当接受一个标准治疗剂 量的丁二酰胆碱后,可出现较长时间的肌肉松弛甚至 呼吸暂停。 (2)对亚硝酸盐和其它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外源 化学物异常敏感的人,其体内则缺乏NADH高铁血红 蛋白还原酶。

剂量-质反应关系 (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剂量与引起的生 物学作用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两种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 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35
剂量-反应曲线
对称S形曲线
S形曲线
非对称S形曲线
直线 双曲线
36
28
生物学标志的重要作用
接触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 效应标志可将人体暴露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
系,可用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和有助于在高剂 量暴露下获得的动物实验资料外推人群低剂量暴 露的危险度;
易感性标志可鉴定易感个体和易感人群,
应在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 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主要见于过敏性体质及过敏性疾病 过敏反应是由化学物质的突然释放导致的,包括
血液和组织细胞中的组胺。
特异性过敏性体质人群的血清里IgE免疫球蛋白
含量高出正常人几倍到几十倍,是患者发生急性 荨麻疹的内在致病因子。
22
特异体质反应 (idiosyncratic reaction)
23
四、生物学标记
分类


暴露标记(biomarker of exposure)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篇: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一、术语:1、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T oxicology=T oxikon(毒物)+Logols(描述)2、食品毒理学:从毒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外源性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作用机理,检验评价食品、畜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人类安全动物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与动物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毒物poisonor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损害或者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①毒物是个相对概念马杜霉素5mg/kg6 mg/kg10 mg/kgF是必须微量元素,过多抑制骨磷酸化酶,在骨骼中形成CaF2导致低钙血症,氟斑牙。

②毒物分类:世界登记的化学物有500万种,人类接触的有6~7万种。

工业化学品:生产原料中间,副产品,废弃物。

食品中有毒物质:添加剂,防腐剂,着色(苏丹红)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汞,砷)(水侯病)日用化学品:化妆品,杀虫剂,洗涤剂(含磷的洗衣粉→赤潮)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保鲜剂军事毒物:芥子气(伊拉克战争起源)4、毒素(toxin)是一类特殊毒物,由活机体产生,其化学结构不清楚。

5、中毒(tocication)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官性病变,根据病变发生快慢分为急性,亚慢性,慢性中毒。

二、毒理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国1、最早记录毒物学知识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诗经》。

2、汉朝,刘安撰写《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3、汉末《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植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4、明朝《本草纲目》收载多种毒物,如:砒霜,乌头,蓖麻,涉及毒物吸收及人体中毒症状。

(二)国外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瑞士药理学家、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提出毒物剂量概念,指出所有物质都有毒,提出环境毒理学,职业中毒。

毒理学概念

毒理学概念

绪论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基础学科、和生命大科学同步发展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替代法:3Rs 优化、减少、替代(4R 责任)第二章外源性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毒理学研究内/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而非有益作用(治疗和营养作用)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损害的能力。

同等剂量,损害能力越强的其毒性越高;相对同一损害,剂量越小毒性越大;毒作用: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者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不良效应、损害效应毒物:较低剂量进入生命体能够引起疾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物质损害作用: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化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引起机体的多种变化。

表现: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作用分类: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二、局部或全身作用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四、超敏反应五、特异质反应暴露特征: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首过消除:经口染毒时,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转化,再进入体循环,其代谢产物的毒性直接影响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曲线四个:毒物兴奋效应的基本形式:U形选择性毒性:一定条件下,毒物对机体毒作用具有一定选择性,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他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3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PPT课件

3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PPT课件
的 ❖特异体质反应:
基 特异体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 本 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概 念
2020/12/26
16
靶器官
毒 ➢ 靶器官 (target organ):
理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学 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的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
基 些则作用于几个靶器官。
3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PPT课件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第二节 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和


剂量-质反应关系


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

第四节 安全限值
2020/12/26
2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毒物及其分类


毒性及其分级


毒作用及其分类

靶器官



2020/12/26
3
毒物及其分类
的 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
基 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
本 概
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等; 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 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
念 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2020/12/26
5
毒 按毒物的理化性质:气、液、固
理 学
2020/12/26
21
剂量-量反应关系和 剂量-质反应关系
毒 剂量-量反应关系
理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 学 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的 剂量-质反应关系
基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 本 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概 念

毒理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物动力学

毒理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物动力学

(三)经皮吸收
部位:表皮及附属器官(毛囊、汗腺、皮脂腺)。 过程:
♪穿透相:过角质层 ♪吸收相:进表皮较深层(颗粒层、棘层、生发层)→
真皮(真皮内静脉、毛细淋巴管)入血 影响因素:
♪脂/水分配系数 ♪种属 ♪皮肤不同部位 ♪皮肤完整性 ♪温湿度
(四)其它途径吸收 腹腔(enterocoelia) 皮下(皮内)(subcutaneous/intracutaneous)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 阐明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 探明化学物种属差异存在的原因 预测人类暴露化学物后的处置及在毒性中的作用
◆有助于阐明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机制 ◆通过改变外源化学物的ADME过程来预防和治疗化学
中毒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biomembrane) (一)生物膜的结构 细胞膜(质膜)(cell membrane) 细胞器膜: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等 组成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 膜蛋白(结构pro、受体、
(三) 毒物代谢酶的抑制与激活 1. 酶抑制
竞争性抑制
因为毒物代谢酶的底物特异性相对较低,活性 有限,如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 为一种酶代谢,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这种抑制 并不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而是一种毒物占据 了酶的活性中心,导致其它毒物的代谢受阻。
♪利于排泄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活性中间产物(reactive intermediate)
▫亲电子剂(electrophilic)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剂(nucleophilic)(少见) ▫氧化还原剂(reductant-oxidant, redox)(少见)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03
毒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选择
动物种类
选择与人类生理机制相近的动物种类,如大鼠、小 鼠、兔子等。
年龄与性别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动物。
健康状况
确保动物处于良好健康状态,无感染或疾病。
实验设计原则
80%
随机化
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随机分 配。
100%
对照原则
设置对照组以比较实验组的变化 。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监 测、诊断和治疗,以及化学治 疗药物的剂量调整和个体化治 疗。
临床毒理学为临床医生和药师 提供指导,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有效。
05
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毒理学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推动毒理学研究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转化毒理学
80%
重复原则
确保实验结果可重复性,通常至 少进行3次重复实验。
实验方法
给药途径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 、注射等。
给药剂量
设置不同剂量的药物处理,以 观察剂量反应关系。
观察指标
确定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的指 标,如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 。
实验数据处理
01
02
03
04
数据收集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 组和对照组的数据。
暴露科学的发展
暴露科学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暴露程度 和方式,如何准确测量和评估暴露水平是毒理学研 究的难点。
跨物种毒性比较
不同物种对同一物质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如何进行跨物种的毒性比较和外推是毒理学 研究的难题。
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课件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课件

要点二
监测受试者的生理变 化
毒理学研究可以监测受试者在试验过 程中的生理变化,包括血液生化指标 、心电图、体重、呼吸、体温等指标 ,以确保受试者的安全。
要点三
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 性
通过临床试验中的毒理学研究,可以 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包括对器官 和组织的损害,以及对人体生理功能 的影响。
05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THANK YOU
药物致癌的毒理学研究是对药物导致癌 症的机制和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该研究通过对动物和人类进行实验,评估 药物的致癌性。实验中,动物被给予不同 剂量的药物,观察其是否出现肿瘤。同时 ,还需要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蓄积等进 行研究,以评估其对人体的风险。
案例二:药物安全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结词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药品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系, 可分为已知、可疑、未知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
重点监测法
对特定人群、特定药物、特 定疾病进行监测,以发现药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随 血流分布于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03
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临床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价 ,包括对药物的急性毒性、长 期毒性、生殖毒性、致畸作用 、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等方 面的评价。
案例四: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实例
要点一

兽医毒理学-03第三章 毒物的毒性作用及评价

兽医毒理学-03第三章 毒物的毒性作用及评价
了误差均方,使处理组间的 F 值更容易出现显著性。随机 区组设计多用于实验室研究或动物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
⑤ 禁食
经口染毒时,为避免胃内容物干扰化学物的吸收和毒 性,染毒前必须禁食,但饮水不限。大动物一般在每日上 午喂食前给与受试化学物。大鼠和小鼠主要在夜间采食, 应隔夜禁食,或停食 6-8h 。染毒后 2-4h 复食。禁食时间不 宜过长,因动物饥饿也影响试验结果。
为1号,左侧腹部记为2号,左后腿为3号,头顶部记为4号,
腰背部为5号,尾基部为6号,右前腿为7号,右侧腰部为8 号,右后腿计为 9 号。若动物编号超过 10 或更大数字时,
可使用上述两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把一种颜色作为个倍
数,另一种颜色作为十位数,这种交互使用可编到99号。
一、急性毒性试验
毒物试验中,常用完 全随机法或随机区组法将 实验动物随机分组。
一、急性毒性试验
(一)基本概念及试验目的
1、基本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人或动物一次或于24h之
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
包括致死效应。
一次或于 24h之内:因染毒途径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
灌胃、注射或注入时,“一次”均指在瞬间将外源化学
物给与试验动物;其他途径时,“一次”指在一个特定 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学物的过程。
20±3℃ ,相对湿度 30%~ 70% 。饲养密度适当,兔 1只 至少1m³ ,小鼠10只1.0~1.5m³ ,大鼠10只2~3m³ 。
一、急性毒性试验
1、半数致死量测定的试验设计 (3)实验动物的染毒途径:
试验时应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人
和动物实际接触的途径和方式,选择恰当的染毒途径。 外源化学物的染毒途径主要有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 3种。急性毒性实验需要 2种以上途径,其中应包括推进 实际应用的途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外给药如注射、皮下或舌下给药可 避免首过作用。
外源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 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此即在胃肠道黏膜、肝 和肺的首过效应。
➢ 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 外源化学物数量;
➢ 减轻毒性效应;
➢ 与吸收部位的损伤有关。
一、经胃肠道吸收
毒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 主要是在小肠。肠绒毛可增加200-300m2 的小肠吸收面积
2. 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概念: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水溶性 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 对象: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 核苷酸等
3. 滤过(filtration)
滤过是水溶性物质随同水分子经生物膜 的孔状结构而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除水分子可以通过外,有些无机离子和 有机离子等外源化学物,亦可滤过。
某些外源化学物可以通过相同的特殊 转运系统吸收。氟尿嘧啶通过嘧啶转运系 统吸收,铊、钴和锰通过铁转运系统吸收, 铅通过钙转运体吸收。
胃肠道至少有一个主动转运系统可减少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多药耐受转运体(mdr) 定位于肠细胞,当mdr的底物进入肠细胞时, 可被排回到肠腔,不易从胃肠道吸收。
一些颗粒物质和液滴可通过吞噬或胞饮 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奇妙科学——细胞的一 天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过程是通过由生物膜构成的屏障结构 的过程。
生物膜(biomembrane)是细 胞膜(cell membrane,也称质膜) 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膜蛋白有的镶在 膜表面,有的则 嵌入或横跨脂质 双分子层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组成,表面 也含有少量的糖。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连 续排列的脂质双分子层,膜蛋白可以是结 构蛋白、受体、酶、载体和离子通道等。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 转运与转化
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
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
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
➢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 biotransprotation );
➢生物转化:化学物代谢变化的过程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膜的主要功能
➢ 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 ➢ 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生物膜也是一些毒物的毒作用靶。
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 被动转运 ✓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 滤过(filtration)
➢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膜动转运 (cytosis)
✓ 胞吞 (endocytosis):吞噬、胞饮; ✓ 胞吐 (exocytosis)
一、被动转运 1.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 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三、膜动转运(cytosis)
膜动转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一些大 分子物质的过程。
特点: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结构发生变 化,转运过程具有特异性,生物膜呈现 主动选择性并消耗一定的能量。
方式:胞吞、胞吐
在胞吞过程中如果被摄入的物质为固体则为 吞噬,如为液体则为胞饮。
胞吞(endocytosis)
对象:一般说来, 气体分子(如O2、CO2、N2)、小的 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如尿素、乙醇)、脂溶性的分子 等易通过质膜,大的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如葡萄糖) 和各种带电的极性分子都难以通过质膜。
简单扩散的特点
➢ 不需要载体; ➢ 不消耗能量; ➢ 无饱和现象。 ➢不同物质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 抑制现象。
某些外源化学物受胃肠道中的消化 酶或菌群的作用后,可形成新的外源化 学物而影响其吸收或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的内容物减少、胃排空时 间和肠蠕动减缓均有助于增加外源化 学物的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机体 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 至血循环的过程
➢ 呼吸道;
➢ 消化道; ➢ 皮肤;
主要方式
➢ 腹腔、肌肉、皮下、静脉注射;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所有口服药物的吸收须透过胃肠壁,然 后进入门静脉。有些药物几乎无代谢作 用发生,有些则在胃肠壁或肝脏内被广 泛代谢、消除,发生首过作用。首过作 用使代谢增强,吸收减少,治疗效应下 降。
绪论 毒理学基本概念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食品中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致畸作用 食品中化学毒物的化学致癌作用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食品中毒及其预防 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毒性及其检测 实验实训
外源化学物经胃肠道被动扩散主要取决于
➢ 被动扩散; 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常数pKa、胃 ➢ 膜孔过滤; 肠道腔内pH。 ➢ 载体中介; ➢ 吞噬或胞饮
有机酸在胃内主要呈非解离状态,脂 溶性大,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吸收,而 有机碱在胃内呈解离状态难以吸收,主要 在小肠吸收。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外源化 学物可经膜孔滤过。通过膜孔的水流可能 携带小分子外源化学物通过膜。
是与胞吞作用相反的物质运输方式。有关细 胞合成的粘蛋白、血浆蛋白等以转运囊泡的 形式从内质网出发,经高尔基体最后与细胞 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此外经细胞内消化后 的残质体也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这些出胞 过程均称为“胞吐作用”。
胞吐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吸收 (absorption)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不依赖两侧浓度差的 转运,可以由生物膜的浓度低的一侧向 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形成物质在特殊部 位的高浓度聚积,因而又称为逆浓度梯 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消耗能量 ②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③需有载体参加 ④饱和现象 ⑤竞争性抑制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