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图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附答案解析
【中图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
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1.D 2.D 3.C[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第2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由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第3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
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 (2019·山西名校第三次联考)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
据此完成4~5题。
4.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①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③吸收声波,消除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A.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D.增加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4.C 5.A[第4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能吸收声波,也不能消除噪声。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一)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参考答案】A(二)[2019·武汉考试]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解析:第1题,CO2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温室气体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云雾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
答案:B D(三)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如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2.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晴天D.冬季阴天解析:1.B 2.A第1题,大湖和湖岸存在着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选择B。
第2题,近地面为偏西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为偏东风,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四个选项中最可能是夏季白天,选择A。
(四)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选择题模拟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
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
结论:两只烧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差值可达4℃。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A.温室效应B.酸雨污染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2.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C.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以下两题。
3.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4. 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5.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6.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选项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以下两题。
图甲图乙7.图甲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气压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8. “此时放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造成“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图乙中的( )A.A增强B.b 增强C.c 增强D.d增强读下表和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及城郊间高空图1)山东烟台模拟]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 [2019 2题。
2),回答1~等压面示意图(图) 0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B.E→F→H→G→E .G→E→F→H→GA .G→E→H→F→GC D.G→H→F→E→G) 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02 .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郊区气温较E>G1第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答案:1.D 2.C 解析:流向E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近地面空气从低,气压较高,;垂直方H流向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G;F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流向EG向,城市受热,空气由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项错误;城A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G→H→F→E→G。
第项错误;由B市和郊区相比,昼夜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高空为低压,所以甲2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地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图项正确;乙、丙距离等压面远近相当,故两者之间气流不会沿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 项错误。
等压面流动,D 题。
5~3读图,回答]湖南师大附中检测[2019.) 地( 0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 .地势较高 BA.纬度较低.气候干旱.白昼较长DC) ( 地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04N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 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与05M 太阳辐射强A.较高距离太阳近B.较高大气保温作用弱C.较低冰雪融化吸热D.较低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M3题,根据海陆轮廓,推断解析:答案:3.C 4.A 5.C 第地位于MA项错误;拉沙漠区,气候干旱,晴天较N地多,C项正确。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
D.②④
③乙——市区
④乙——郊区
解析:第 14 题,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知识 迁移能力。由于市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产生大量人为热,所以市区较郊区的温度要 高,读图可知,图中甲气温在任何时段都较乙高,所以甲为市区,乙为郊区,故选 B 项。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15 该市可能位于( )
返回层目录 返回目录
08 纳木错湖区湖陆风环流的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 ) A.1 000 米左右 B.2 000 米左右 C.3 000 米左右 D.4 000 米左右
解析:第 8 题,本题考查风向的变化。读图可知,纳木错湖区的低空风是从陆地吹 向湖泊(90°~180°),高空风是从湖泊吹向陆地(270°~360°),因此,高、低空风过渡地带 大致位于相对高度 2 000 米左右(180°~270°),B 项正确。
考点❽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返回总目录
夯基础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刷应用
第9题
第10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第25题 第26题 第27题 第28题 第29题 第30题 第31题 第32题 第33题 第34题
解析:第 9 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 温、无风(或微风)等条件。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这是靠 近湖区的巢湖市大雾频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故 A 项正确;风力作用小有利于雾的形 成,B 项错误;湖区水汽浓度较高,C 项错误;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风由四 周吹向湖区,D 项错误。故选 A 项。
新课标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据此完成1~3题。
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D解析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D项正确。
2.[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2017年11月25日下午5时30分,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答案 A解析火山喷发形成大量的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即①增强,A项正确;②减弱,④增强,⑤减弱,B、C、D三项错误。
3.[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A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总量大,即与①有关,故A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4~6题。
4.[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5.[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10°~10° B.40°~60°C.70°~90° D.70°~90°答案 B解析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高,故B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使大气混浊并造成视程障碍的叫霾。
刚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
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图。
完成下面小题。
1.雾霾笼罩时,图中()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③将减弱 D.④将增强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①B.③C.⑤D.②【答案】1.B2.C【解析】1.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雾霾笼罩时,图中①基本不变,A错误;雾霾笼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图中②将减弱,B正确;雾霾笼罩时,图中③大气逆辐射将增强,C错误;雾霾笼罩时,图中④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将减弱,D错误。
故选B。
2.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故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⑤地面辐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D错误,C正确。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有一定补偿作用,但不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B错误。
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④-② C.②-③-④ D.①--④--②4.“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②B.①C.③D.④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4.A5.C【解析】3.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获得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①--④--②,D正确,ABC错误。
2020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
2020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详解及真题解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较难理解的考点之一,下面做了整理分享给大家:第一:热力环流知识详解1.基本知识〖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成因〗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特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图示〗(1)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图中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高面)(2)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如图1)(3)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如图2)。
2.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热力环流原理相同的大气环流,如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等。
(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白天山坡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入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若在这些地区布局有废气、粉尘排放的工业,常容易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3)、城市风:由于城市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当大的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这样就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3.应用(1)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2)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新高中地理高考考点08 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考点08 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基础点1】热力环流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
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下图,回答1~2题。
1.冬季白天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原理是()A.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B.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C.室内空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D.不同物体的比热容差异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B.乙气流为下降气流C.甲气流为冷气流,流出空气隔层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答案】1.B2.B【解析】1.冬季白天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是利用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原理,室内地面的直接热源不是太阳辐射,而是集热墙的热辐射;室内空气的直接热源也是集热墙的热辐射。
所以选B。
2.白色吸热效果最差,黑色吸热效果好,所以集热墙可能为黑色;乙气流为下降气流;甲气流为冷气流,流入空气隔层;丙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所以选B。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3~5题。
3.读图可知()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4.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则()A.热力环流的方向整日不变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5.下列图中与15:00水库东西两侧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是()【答案】3.B4.C5.C【解析】3.根据气温分布曲线可知,3:00 东西两侧气温较低,水库中心区的气温较高;15:00水库中心区的气温较低,东西两侧气温较高,所以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4.白天,水库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较周边地区低,形成下沉气流;周边地区升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水库流向四周。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后练习含解析1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选择题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读图回答1~2题。
1.图乙中(D)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解析: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时其能量小部分被大气所吸收,A选项错误;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但不是根本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昼夜都起作用,C选项错误;④是散失掉的大气辐射,D选项正确。
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解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份有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但蒸发旺盛,故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选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量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不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B)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B.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C.河谷盆地夜雨多D.山顶昼雨多解析:图中没有显示出山腰地区降水量的数值.4.产生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A.地形B.太阳辐射C.风向D.坡向解析:地形的不同位置热力性质不同,导致气流在昼夜运动的方向不同,是造成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5.与河谷盆地相比,山顶白天多雨主要是因为(B)A.气温低 B.气压低C.山风D.谷风解析:山顶白天多雨是因为白天山顶气温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
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顺序是(A)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丙、甲、乙解析: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故图中三个等温面按气温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c、b、a。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2.下列能源类型属于太阳辐射能且最为清洁的是( )A.天然气B.地热能C.风能D.潮汐能答案 1.B 2.C(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
据此完成第3题。
3.中纬度地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下界时,其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升高答案 D4.(2018·金华市十校期末联考)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夜晚风力微弱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较强D.太阳辐射较强答案 B下图是某手机软件呈现的“2015年南京1月28日~2月2日天气状况截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日期中,气温日较差相差最大的一组是( )A.1月29日和2月1日B.1月29日和1月31日C.1月28日和1月30日D.1月28日和2月2日6.据图分析南京1月29日气温日较差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白天云层反射了太阳辐射B.夜晚地面辐射较强C.白天地面辐射较强D.夜晚的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 5.B 6.A下面甲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乙图为宁波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
读图,回答7~8题。
7.甲图中( )A.①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B.②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③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D.④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8.照片拍摄季节,宁波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 )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B.7~8月,削弱③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11~12月,增强②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D.12月~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答案7.A 8.B下图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图”。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 中图版必修1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点拨(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第1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二)教材第35页“思考”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教材第35页“读图”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空气密度下降,气压下降,反之气压上升。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1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学业达标]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
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答案:1.B 2.B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3~4题。
甲乙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第3题,甲、乙两箱内空气都获得了同样的太阳辐射,但箱内气温不同,说明太阳辐射不是箱内空气的直接热源。
甲箱内放土,其比热容比空气小得多,因而升温更快,辐射传递给空气的热量也更多,因而箱内温度也更高,这说明了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受热过程》高考考点训练(解析版)
微专题五大气运动微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和荒漠的性质差异,引起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1.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灌溉,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2.在大气较稳定且风速中等的晴朗白天,绿洲往往形成稳定的逆温,时间约始于北京时间()A.8:00B.12:00C.17:00D.20:00 3.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造成温度的变化外,还能造成()A.绿洲上部增湿B.绿洲下部增湿C.荒漠下部减湿D.荒漠下部增湿【答案】1.A 2.C 3.D【解析】1.根据图例以及所学知识,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变大,升温慢,白天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来自地面的热量减少,故气温下降,B、D项错误;土壤增温变慢,地面辐射最强也比原来之后,故最高气温峰值也会滞后,C错误,A正确。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逆温现象是随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的现象,读图分析绿洲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北京时间17点起开始大致上距地面5m的气温低于距地面10m的气温,出现稳定的逆温现象。
故本题AB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3.绿洲与荒漠之间进行局地热力环流,由图可知,绿洲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
荒漠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绿洲的水汽被携带至荒漠部分,水分下渗造成荒漠下部增湿,D项正确,ABC项错误,本题选D。
(2022·浙江·模拟预测)雾容易形成在高湿、微风、晴朗、低温的天气。
读吉林省地形图及吉林省各区域1961年-2000年平均雾日数月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基础巩固】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数码的组合,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2题,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答案:1.B 2.D3.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①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④⑤⑥D.①④⑤⑥解析: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使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使地面损失热量多,故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C4.下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解析: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那么根据气流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温度:b>a>c>d;气压:a>b>c>d;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答案:C5.下图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数码为具体内容,下列组合最恰当的是( )①城区和郊区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垂直运动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④空气水平运动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热力环流》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热力环流》真题练习含答案(2023·广东)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A.①B.①C.①D.①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水循环B.大气受热过程C.热力环流D.大气垂直分层【答案】1.A 2.C【解析】1.图中右侧冰块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左侧热水附近气温高,气流上升。
故A 正确,B、C、D错误。
2.该实验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即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方向冷的地方气温低、气压高,热的地方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环流。
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故C正确。
实验中没有降水、径流,不能模拟水循环现象,故A错误;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无太阳光照,故B错误;按大气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一般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图中不能体现上述现象,故D错误。
【点睛】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023·湖南)山谷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下图为山谷风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表示谷风的是()A.①B.①C.①D.①4.图中与“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夜雨”形成关系最直接的是()A.①B.①C.①D.①5.山谷风效应强弱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差越大,山谷风越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晴朗的白天,谷风较强B.多云的白天,谷风较强C.多云的夜晚,山风较强D.晴朗的夜晚,山风较弱【答案】3.A 4.D 5.A【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风是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由此可知,①符合该特征,A 正确;①是由于山谷气温低,使高空气流下沉,B错误;①由山坡吹进山谷,为山风,C错误;①是由于山谷气温高,使地面气流上升,D错误。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难点)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削弱作用的成因或特性①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②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
高纬度地区相反。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能量来源: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地面辐射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3)影响①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提高夜间温度,缩小了气温日较差。
②为生命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
()(4)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5)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提示](1)√(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4)√(5)B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问题1(综合思维)根据材料分析,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提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散射最强。
问题2(综合思维)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提示]云层能反射太阳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问题3(综合思维)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提示]因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部分和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对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答案】B【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C【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答案】C【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2.(2011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C【解析】读图发现有经线0°、90°、180°,结合陆地形状可以判定此图从北极上空俯视、中心为北极点,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再读出①地气压为1020hpa,①地风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地转偏向力向右(向南),合力方向为东南,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读图完成3—4题。
3.(2011,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答案】D【解析】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所以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从垂直方向看甲地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空气最不稳定,而丙处则最稳定,D项正确。
新高中地理高考【讲练一通二轮】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学生版)
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某时段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A.4时~6时B.10时~12时C.16时~18时D.20时~22时2.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逆温()A.出现早,时间短B.出现晚,时间短C.出现早,时间长D.出现晚,时间长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某日气温和相对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城市最可能位于()A.杭州B.北京C.成都D.长春4.气温升高时相对湿度减小的原因是()A.实际水汽压增大,饱和水汽压减小B.实际水汽压增大,饱和水汽压增大得更多C.实际水汽压减小,饱和水汽压增大D.实际水汽压减小,饱和水汽压减小得更多5.下列现象中,可用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解释的是()A.华北地区春季多扬沙B.华南夏季午后多阵雨C.四川盆地秋季多夜雨D.江南地区冬季多晨雾按照气象统计标准,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高于22℃为夏,10—22℃为春秋,立秋之后连续5天均温稳定在22℃以下,即为入秋。
秋季高温俗称“秋老虎”。
2021年包括合肥市(31°52′N,117°17′E)在内的江淮地区“秋老虎”天气持续时间超长。
下图为2021年国庆前后14天合肥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资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按照气象统计标准,图示期间合肥处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2021年国庆前一周内,9月27日、29日气温变化反映这两天合肥市()A.阴天有雨B.太阳高度小C.日出时间晚D.大气透明度高8.推测2021年江滩地区“秋老虎”天气持续时间超长的主要原因是()A.亚洲高压势力强大B.印度低压势力强大C.阿留申低压势力强大D.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强大下图为地球大气上界辐射收支量的年平均值随纬度变化图(纵轴表示辐射量,单位为kW/㎡),其中实线为大气-地表系统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虚线是大气上界向宇宙释放的辐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❽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2019山东烟台模拟]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回答1~2题。
0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E→F→H→G→E B.G→E→F→H→GC.G→E→H→F→G D.G→H→F→E→G02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项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昼夜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项错误;由图2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地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项正确;乙、丙距离等压面远近相当,故两者之间气流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项错误。
[2019湖南师大附中检测]读图,回答3~5题。
0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地( )A.纬度较低B.地势较高C.气候干旱D.白昼较长04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地( )A.地势高,大气稀薄B.海拔高,多冰雪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D.气候干旱,光照强05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 )A.较高太阳辐射强B.较高距离太阳近C.较低大气保温作用弱D.较低冰雪融化吸热答案:3.C 4.A 5.C 解析:第3题,根据海陆轮廓,推断M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区,气候干旱,晴天较N地多,C项正确。
两地纬度相差不大,A项错误;M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区,地势不高,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昼长相当,D项错误。
第4题,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是因为N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A项正确;多冰雪不是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当,C项错误;与M地相比,N地气候并不干旱,D项错误。
第5题,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较低,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C项正确。
[2019河南安阳二模]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区北偏西200多千米处,是西藏第二大湖泊。
2007年8月,某科研小组在纳木错进行了为期12天的湖陆风观测(观测点位置如图a),但仅在12日、13日获得连续观测资料。
图b为13日某时统计的风向随高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6~8题。
a b06影响该科研小组进行湖陆风观测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不便B.地质灾害多发C.天气多变D.牧业活动干扰07统计图风向随高度变化情况的大致时间可能是( )A.2:00 B.8:00C.14:00 D.17:0008纳木错湖区湖陆风环流的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 )A.1 000米左右B.2 000米左右C.3 000米左右D.4 000米左右答案:6.C 7.A 8.B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湖陆风观测的影响因素。
如果是交通不便的原因,那么就不会有此次观测,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明确指出此地地质灾害多发,并且此处并非山区或者地质灾害多发区,B项错误;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升温、降温较快,尤其在湖陆交界地区,湖泊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升温和降温幅度不同,因此天气多变可能导致缺乏风向资料,C项正确;没有明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牧业活动干扰,D项错误。
第7题,本题考查湖陆风中风向的变化。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观测研究站观测到的近地面(海拔50~100米)风向为180°左右,对应图a可以看出180°左右风向对应的是偏南风,即该地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两地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为夜晚,选A项。
第8题,本题考查风向的变化。
读图可知,纳木错湖区的低空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90°~180°),高空风是从湖泊吹向陆地(270°~360°),因此,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2 000米左右(180°~270°),B项正确。
[2019吉林延边二中月考二]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下图是巢湖流域各县(市)大雾频率和水系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09巢湖市大雾频率明显小于周边县(市)的原因是( )A.夜间湖面温度高,水汽不易凝结B.湖面风力作用小,雾不容易形成C.湖区水汽浓度低,雾不容易形成D.湖陆风使湖区水汽扩散到周边地区10近年来,巢湖地区的大雾频率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暖B.植被覆盖率下降C.湖泊面积减小D.大气污染加重答案:9.A 10.D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
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无风(或微风)等条件。
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这是靠近湖区的巢湖市大雾频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风力作用小有利于雾的形成,B项错误;湖区水汽浓度较高,C项错误;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湖区,D项错误。
故选A项。
第10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
气候变暖不利于水汽凝结,不易增加大雾频率,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下降,则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大雾频率减少,B项错误;湖泊面积缩小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会降低大雾频率,C项错误;由于大气污染加重,空气的粉尘颗粒增多,粉尘成为雾形成的凝结核,可能导致大雾频率增加,D项正确。
故选D项。
[2019四川双流中学月考]“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给当地种植的柑橘带来冻害。
下图a为江南某地地形图,图b为2017年1月图a中山谷在微风晴夜条件下,一次超强寒潮过境时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11~13题。
ab1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中的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是( )A.坡底部B.坡中部C.阴坡底部D.阳坡顶部12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
图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A.42米B.25米C.8米D.80米13深秋的清晨图中A地雾比B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迎风坡,降水多,水汽足B.气温较低,降雪丰富,水汽足C.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D.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汽足答案:11.B 12.B 13.C 解析:第11题,由图b可知,坡中部气温相对其他部位高,因此是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
第12题,由图可知,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是-11 ℃,而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根据逆温垂直递减率1 ℃/10米来计算,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要超过20米,但不会超过30米。
第13题,图中A 地所处的山谷比较狭窄,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2019山东济南模拟二]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将城乡间地面气温的差值定义为城市热岛强度。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市区和郊区年平均小时气温日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14~16题。
14根据图文材料判断( )①甲——市区②甲——郊区③乙——市区④乙——郊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该市可能位于( )A.黑龙江B.台湾C.云南D.新疆16关于该市热岛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天较夜晚市区气流上升旺盛B.夜晚较白天近地面的风力减弱C.市区加强绿化利于热岛强度降低D.郊区发展工业促使热岛强度增强答案:14.B 15.D 16.C 解析: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
由于市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产生大量人为热,所以市区较郊区的温度要高,读图可知,图中甲气温在任何时段都较乙高,所以甲为市区,乙为郊区,故选B项。
第15题,读图可知,该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一般情况某地的最高温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4时,所以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说明该地位于北京西面,大约在90°E附近,结合选项,应为新疆,故选D项。
第16题,白天与夜晚上升气流的强弱与气温及地形等多重因素有关,图中反映的为该地气温日变化,不能代表白天与夜晚的上升气流强弱,A项错误。
由于夜晚的城郊温差大,所以近地面风力强,B项错误。
市区加强绿化有利于缩小城郊之间的温差,降低热岛强度,C项正确。
郊区发展工业会使得城郊热量差异减小,使热岛强度降低,D项错误。
故选C项。
17[2019湖南长沙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圣安娜风”——南加州“焚风”的通称,是指秋冬季节来自美国内陆高原(内华达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大盆地的荒漠地带,并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山谷中的季风,具有风速强劲、干燥、炎热的特征,被当地人称作“魔鬼风”。
2016年冬季,南加州经历了“最湿润的冬天”,2017年夏季又经历了“最炎热的夏天”。
2017年9~12月,南加州爆发多场山火,造成多人伤亡,几千处建筑物被毁,多条道路中断。
(1)分析“圣安娜风”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
(2)用热力作用分析“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
(3)分析地形对“圣安娜风”的影响。
(4)从气候角度分析2017年秋季南加州地区山火凶猛的原因。
答案:(1)使沿海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增加干燥度;风速加快。
(2)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内陆高原的大盆地较沿海地区气温下降快,形成高气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的影响,干燥的大陆气团吹向沿海地区。
(3)受内华达山脉的影响,“圣安娜风”翻越山脉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受谷地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
(4)2016年冬季较常年降水多,导致2017年春季植被生长旺盛,植被覆盖率提高;2017年夏季较常年炎热干燥,大量植被枯萎甚至死亡,地表枯枝落叶较多;秋季,“圣安娜风”加剧了空气及可燃物的干燥程度,同时强风使火势蔓延快。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圣安娜风”具有干燥、风速大的特点,加上地形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的气温、湿度、风速影响较大。
第(2)题,从热力作用、地形对温度、湿度(焚风)和风速(狭管效应)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