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内容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
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 的《 土地利用规 划学》 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 , 并在实践 中检验其效果 , 具有 重要 意 义 , 资环 专业 的高效 持 续发 展 做
《 土地利用规划学》 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 以培养 具 有 科 学创 新 意 识 和 实 践 动 手 能 力 的 复合 型 规 划 人
④
21 第 5 0 2年 期
技 经 济市 场
具体 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 第 一 章 导论 : 土地 、 土地 利用 土 地利 用 规 划 、 地 土 评价、 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 、 内涵等 课 堂讨 论 : 地 与土地 利 用 概念 ? 目前 我 国主 要 土 存 在 的土地 利用 问题 ?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土地评价程序 ; 我国5 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 堂讨 论 : 合 生活 实例 讨论 土地 评价 的程序 ? 结 第 三 章 土地规 划 的数 学 基础 : 坐标 系 、 影 、 准 投 标 分幅等 内容 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 : 请将 H 4 —4 (5 旧编码按《 一 9 8一 4 ) 国家 基本 比例尺地形图分 幅和编号 G /19 8— 2 新标 BT 3 9 9 } 准 进行 转化 后 的编码 , 写 出过程 。 并 第 四章 土地利 用 规划 理 论 与原 则 : 部 分 内容 安 本 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 , 准备课件 ; 然后每个小组负 责 一个 理论 的课 堂讲 授 。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概念、性质、 目 标 、 务、 任 编制程 序 布 置 作业 , 备 下 次 课讨 论 : 国土 地 利 用 总 体 准 我 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编的必要性 、 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 要解 决 的 问题 ?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 : 从 宏 观 层 次 概 述 第 三 轮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修 编 (0 6 22 年 ) 20 — 00 的背景 、 理念 、 成果等 课堂讨论 :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与 土地 利用 总体 规划 的关 系 ? 讲座 : 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 门的一个专 家给 学生 做一个 次 讲座 。 第 七 章 土 地 利用 供 需 预 测 : 础 数据 预测 , 地 基 土 利用现状 、 潜力分析 , 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 ; 耕地 、 基 本 农 田、 建设 用 地需 求 量预 测 ; 地供 给 平衡 分 析 、 土 土 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 布置 作业并 讨论 : 以武 汉 市或 所 在 家 乡城 市 为对 象, 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以 可 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粮食安 全法 进行 耕地 需求 量 预测 的程序 ?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概 念、 土地 利 用结 构 空 间分 析方 法 、 土地 利 用 结构 、 拟定 方 法结 构 与 布局 调 整 地 要 求 、 步骤 , 地 利 用分 区模 土 式、 方法 及 案例等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修 编专 题及大 纲等讲解 、 展 示: 实施评价、 适宜 陛评价 、 耕地与基本农 田保护等专 题, 潜江 、 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 : 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 , 以家 乡所 在县( 、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 市 区) 研究对象 , 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 民点用地规划 :居 民点和居 民点用地 , 城镇化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 , 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 , 居 民点 布局 , 镇 用地 规划 村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 田保护 区规划 : 耕地规 划 的基本理论方法 、基本农 田保护规划编制 的方法 、 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主要结合基本农 田 土地整理规划编制 的要求讲解 ( 整体框架 、 水资源平 衡分析 、 耕作 田块规划、 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 、 田间 道 路 配置 、 灌 工 程 的设 计 与 布 局 、 排 规划 设 计 预 算 编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管理
⼀、学习⽬的与要求:了解各种⼟地利⽤规划⽅法在规划中的应⽤,掌握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地利⽤规划的相互关系。
⼆、课程内容:(⼀) GIS在⼟地利⽤规划中的应⽤(⼆)⼟地利⽤规划设计⽅法(⾯积量算、技术设计、现场铺图)(三)⼟地利⽤规划可⾏性研究和费效分析1、⼟地利⽤规划可⾏性研究(原理、内容、财务评价指标、国民经济评价参数)2、⼟地利⽤规划费效分析(基本原理、效益评价、费⽤评价、费⽤效益分析)3、⼟地利⽤规划⽅案的综合评价:(1)⼟地利⽤规划⽅案的综合评价(1)⼟地利⽤规划⽅案的综合评价的⽬的和内容综合评价⼟地利⽤规划⽅案,⽬的在于对⼟地利⽤规划⽅案加以全⾯审查和论证,判别⽅案的综合效果优劣,并在多⽅案中选择综合效果的⽅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地利⽤规划内容涉及⾯⼴,⼟地利⽤规划⽅案⼀经实施必然会对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和资源等⽅⾯发⽣影响,因此对⼟地利⽤规划⽅案的评价必需综合评价。
⼀般来讲,⼟地利⽤规划⽅案综合评价应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的评价。
⼟地利⽤规划⽅案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个多⽬标的决策问题,即F(x)=[f1(x).f2(x).f3(x)---fn(x)]T,多⽬化是在⽅案的选择和论证取决上述诸⽅⾯的若⼲指标时的决策⽅法。
(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地利⽤规划⽅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社会、经济和⽣态三⽅⾯指标组成。
( 3)综合评价的⽅法:依据有关指标对某⼀规划⽅案进⾏综合评价的⽅法有多种,本⼤纲只要求掌握评价系数法,应⽤评价系数法时,⾸先对不同的规划⽅案的有关指标依次计算,后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量纲的系数,在等权条件下即可将各项指标确定权系数,再乘以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得到综合评价系数,以此为依据进⾏⽐较⽅案的优劣。
指标权系数的确定可以应⽤定性⽅法和定量⽅法。
常⽤的⽅法有特尔菲法、回归分析法、模糊统计法和灰⾊系统法等。
(四)⼟地利⽤规划成果资料的编制和⽅案的实施:1、⼟地利⽤成果资料的编制(内容、规划图、)2、⼟地利⽤规划⽅案的实施⼟地利⽤规划⽅案经过审批后,规划贵在实施,即可逐步付诸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一章导论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的特征: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划规划,国土规划之间的联系:(1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5、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6、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7、交通运输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三界四区:行政边界,扩展边界,规模边界,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现状与规划构成允许建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下达顺序:1、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2、当地重点项目3、当极城镇发展4、下一级指标分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1.准备工作阶段:①组织准备②制定工作计划③制定技术方案④收集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③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④编制供选方案⑤方案择优⑥编制规划成果资料3.规划审批阶段: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城市化或都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用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3、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4、土地利用的效果5、土地利用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其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化分为若干想对等级或类别,已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3、土地经济评价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两区累加法:两区包括生活区用地面积和生产区用地面积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A=2N/dp 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d——汽车运输天数(d)P——每辆汽车载重量(t)解放牌为4t,跃进牌为2.5t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1、土宜法2、综合法3、模型法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1、土地利用分区模式2、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居民点分类:城市,城镇,乡村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大小城市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加简述我国城镇化过程:1949年以后我国步入城镇化过程,20世纪150年代末,随着“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第一个高峰期,1960——196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断,跌入低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居民点布局形式——自由式,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最广泛的布局形式,居民点布局呈“满天星”式,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农村中,可称“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主人家”这种想象是生产水平低下的小农村经济的产物,是我国平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生活方便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耕地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计划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土地是交通的基础设施的载体,土地转化为交通的直接生产力转化为基本资料,还必须在土地的自然力的基础上追加劳动力的技术生产力已形成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结构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的组成和比例交通运输方式:一铁路运输优点: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输一般不受气候影响,连续性强。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2011年12月前言 (1)第一章导论 (1)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6)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8)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11)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15)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7)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20)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25)第九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27)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 (31)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34)第十二章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6)第十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 (41)第十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43)前言一、课程设置及学习的重要性1.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是土地管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土地管理及其开发经营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的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各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1.教学目的土地规划是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的学科,使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到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本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土地管理中正确地利用,发挥其管理手段的作用。
2.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部门规划和专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等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编制等内容。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同时, 战略研究还要强化土地用 途管制, 加快《土地利用规划法》 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 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使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与区域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镇( 村) 规划 等相关规划能有效地协
偏重耕地保护研究忽略城镇建设发展探讨城镇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城镇的发展能带动整个地区发展但一直以来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仍偏重于农村就耕地本身来谈保护城镇发展研究重视不够因而造成一些地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和耕地补充指标脱离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探讨不够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十分注重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强调图数一致
政策建议: 强化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功能, 为规划制定提供 战略指引 引导土地利用空间分区,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 布局
变刚性指标为弹性指标, 促进相关规划的有机协调;用 地指标控制和用途分区管制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核心, 也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 在国家宏观调 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必须与市场 经济相结合, 尽量减少计划体制下指令性指标分配下达 模式的影响, 而更多地考虑市场经济下土地利用不确定 性的特点, 使规划指标由刚性向弹性转变 。更进一步来 说, 应该将规划控制指标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类。指 令性指标, 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基本农田保 护率指标是强制性的, 必须自上而下下达; 而指导性指 标, 如规划建设用地总指标等, 应该上下结合, 充分论 证, 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平衡。在实际操作中, 要考 虑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在省和全国规划指标的分配上, 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现状差异, 不能搞一 刀切。同时, 要改变每年下达年度计划指标的方式, 用 规划中的规划指标和建设用地总量来控制基层用地行为。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_课件
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五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一)综合性 (二)长期性 (三)战略性 (四)协调性 (五)层次性 (六)动态性 (七)权威性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方针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针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1)我国是一个国土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 小国 2)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显着,土地物产种类丰富多样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种类繁多,具有众 多名优特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4)土地的开发历史悠久,以较少的土地养活众多的人口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构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 问题 2)经济发展快,建设占地多,构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中的突出矛盾 3)土地的垦殖系数低,耕地质量差,粮食生产压力大 4)森林覆盖率低,林地面积少,森林空间分布不平衡 5)土地退化严重,制约土地的有效利用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所搜集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时要搜集以下内容的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文字、图件及表格;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最新资料; 3)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资料; 4)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5)区域内农业发展区划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6)上一级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3)土地利用程度的分析 (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三、土地利用的特征与优势 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土地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7.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根据近年来该市各类农产品自给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 到该地区的耕地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定规划目 标年粮食自给率为60%,油料作物自给率为100%,蔬菜自给 率为150%,瓜果类自给率为120%,其他农作物不考虑自给 率。根据以上对各类作物需求预测及其自给率的确定,按下 式: 耕地需求量=∑(各类作物种植面积需求量×各类作物自 给率+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 计算可以得出该市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粮食单产的预测直接决定着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的多少, 所以粮食单产的预测在慎重的基础上力求准确。FAO有一种 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的理论方法。即利用辐射数据,计算某 种标准作物可能的潜在产量;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作物潜在产 量,是在理想条件仅受光温和作物品种影响的理论潜力,它是 裸露于自然气温下作物生产力的上限。该计算结果,即作物潜 在产量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不同时期作物单产水 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根据以往的粮食作物单产资料,应用农业生态区域法 (AEZ)计算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通过产潜比增长公式 法计算各年粮食单产。
第四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土地现状态势土地开发潜力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规划方案优选协调供需平衡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增加进而带来耕地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在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追求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应该保证不会威胁粮食安全及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受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制约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一、总规模预测① 拉动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一个 因素,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 发,可以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来分析。经济 发展、人口增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目标驱动力。在该驱动力 作用下,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响应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建 设用地存量的基础上,使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展。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新建、扩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改建和拆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
新建、扩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未利用地改变为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的面积
一、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④步:规划期内各类土地面积计算
Bt=B0+C-D
比如: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 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 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1、土宜法
适宜类别 宜农 宜牧 宜林
宜建筑
适宜上限面积 62159.3 27723.1 6151.2 5031.1
例:表为某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 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
小计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城镇工矿 用地
农村居民 点
小计
未利用土 地
小计
土地总面积
2005年 面积
公顷 2859012 273435
… 14190111
183468
… 906211 828968 1593112 16689434
适宜下限面积 33521.3 21341.6 2206.9 2451.0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2、综合法 原理: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 上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的综合平衡,即土地 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之和。公式如下:
《土地利用规划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编制方法。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使学生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使规划符合实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3、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龙头”,如何在市场经济、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动态平衡等新形势要求情况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应该研究的问题。
4、使学生应用现代新技术(如计算机、GIS和RS等),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完测量学、土地管理学等课程的原理和方法后,能对土地利用规划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实习课程,将土地规划理论积极应用于之后的土地调查等实践中,学以致用。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1.基本要求(1)理解有关的基本概念;(2)认识土地特性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3)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意义及基本程序。
2.重点、难点重点: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难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3.说明:本章在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综合了有关学者的观点,阐明了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含义,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最后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阐明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了解土地利用的一般工作程序。
4.重点考核内容(1)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内容及规划体系;(2);(3)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分析;(4)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的编制和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二、土地需求的决定因素
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 利用土地的知识 土地质量
人们生活水平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用地部门中 的用地大户,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农副产品用地等。 一、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的内容 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2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2、回归预测法
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
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 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条件:同时需要两组或多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
密切的时间序列。
ˆ = f (x1, x2,.......,xn) Y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地需求概念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一、土地需求的概念
土地需求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的活
动以维持其生存。人们对土地需求属引申需求或次生 需求,因为土地能生产人类所需的粮食、衣物、原料 和房屋和拥有土地所获得的满足感。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 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 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
土地现状态势 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总供给量 土地总需求量
各产业、各部门发 展态势
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学_王万茂_导论
(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质量是土地的客观属性。地球上没有两块质量相 同的土地,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 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人类祖先使用过的土地至今仍在周而复始地使用 着。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 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定义矩阵
项目
土 地 平 面
狭义土地
广义土地
土 地 资 源
观
土 地 立 体 土 地 平 面
地球上陆地表面(含内陆水 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 域)1.49×108平方公里,占 洋)5.1×108平方公里,其中 29.2% 海洋的面积3.62 ×108,占70.8% 地球上陆地表面上下组成立 体垂直剖面(国土、环境一 部分) 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 直剖面(地球表层、国土、环 境) 陆地、海洋资产价格 陆地、海洋使用权价格 陆地、海洋所有权价格 陆地、海洋立体价格 陆地、海洋空间权价格 陆地、海洋地下权价格
观
土 地 资 产
观
土 地 立 体 观
陆地资产价格 陆地所有权价格 陆地使用权价格 地役权价格
不动产(房、地)价格 陆地空间价格 陆地地下权价格
二、土地的功能
马克思历来把土地看作广义的劳动手段,从这个意 义上讲,任何产业都不能离开土地。 土地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1 养育功能 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直接参与农 产品的形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 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 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 2 承载功能 土地是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等的地基、场所和操 作基础,是一切建筑物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 休息、娱乐和第二、三产业的场所。居民点用地、 交通和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 3 仓储功能 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1、耕地需求量预测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 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 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 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二、土地需求的决定因素
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 利用土地的知识 土地质量
人们生活水平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用地部门中 的用地大户,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农副产品用地等。 一、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的内容 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N—蔬菜轮作田总数;n—蔬菜所占田区数。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7)确定蔬菜轮作地毛面积(S3) S3=S2(1+K1+K2)
式中K1—蔬菜轮作地上林带、道路、沟渠用地占蔬菜轮作地净
面积的比重, K1=5%~7%;K2—温床、温室占地面积占蔬菜轮 作地净面积的比重,K2=2%~3% 2、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 3、人工饲料用地需求量预测
书上具体预测实例(P84)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预测实例(上机操作)第七周。
要求:
预测实例1中年份、X年次、Y耕地面积输入Excel 表格; 预测实例2中年份、Y耕地面积、X基建投资输入 Excel表格;
预测实例3中年份、x1人口、x2粮食总产、Y耕地 面积输入Excel表格。
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2、水库工程用地
V—库容 H—近坝处水库蓄水深度B— 近坝处水面宽度 L—近坝内水面长度 K—系数,6、4
第四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
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 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 d—汽车运输天数(d) p—每辆汽车载重量(t)
的趋势线方程;
用选定的趋势线方程进行预测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直线方程
若耕地面积或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减 大致相同,可配合直线方程:Y=a+bX
二次曲线方程
若耕地面积或建设用地时间序列中的 逐期增长量中期大,前期和后期小,可配 合二次曲线方程Y=a+bX+cX2
指数方程
若耕地面积或建设用地面积的逐期增 减率大致相同,可配合方程Y=abX
①确定各类蔬菜作物的种植结构(F)
Y地区 ②确定各类蔬菜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即根据地区平均单产( )
Y单位 和高产单位的平均单产( )相加取半,即
Y地区 + Y单位 Y = 2
③根据各类蔬菜平均先进单产Y 和各类蔬菜所占比重,求蔬菜
加权平均单产
YF =
(Y • F ) ∑ 100
耕地复种率:是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其所占 耕地面积之比,反映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程需求量预测
某地预测到202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 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 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 平达到6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 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 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3,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 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 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第三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预测程序 1.蔬菜地面积需求量预测:
(1)确定蔬菜内部需要量(v)
(2)确定蔬菜的商品率(p) (3)确定蔬菜作物总产量(w) v w= 1 p (4)确定蔬菜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Y_ ) F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图4 银川市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时间变化趋势图
粮食单位播面积产量(kg/公 顷)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时间(年限) y = 1358.3Ln(x) + 2046.1 R = 0.8983
图2 银川市1980~2003年总人口时序变化图
140 120
总人口(万人)
100 80 60 40 20 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年份 2005
根据1980-2003年各年总人口数,以总人口数为纵坐标,对应年份为横 坐标做散点图,根据图上点分布趋势可以认为1980年以来,银川市总人 口变化相对于其所在年份近似于直线关系(图2)。其方程为: Y=2.1587X-4192.4 (R2=0.9913,极显著相关) 式中,Y-规划年预测人口数,A-回归系数,X-预测年份,B-常数。 依据上述方程,将 2010年时X=2010,2020年时X=2020, 可预测出规划目标年份总人口数分别为146.59万人、168.17万人。
3、两区累加法 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然后两区占 地面积累加即可得到居民点用地面积 Pi—各种生产建筑物面积
K—系数,K=1.2~1.3 S—系数,S=10~15
第三节
1、渠道工程用地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Q—渠道设计流量(m3/s) ω—过水断面(m2)C—糙 率系数 R—水力半径 i—渠道比降
全 年 农 作 物 播 种 面 积 耕 地 复 种 率 = 总 耕 地 面 积
× 100%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5)确定蔬菜作物种植面积(S1)
W S1 = YF • A 式中A—蔬菜复种指数(%) (6)确定蔬菜轮作地净面积(S2) S1 N S2 = n
式中S2—蔬菜轮作地面积(公顷);S1—蔬菜种植面积(公顷
2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2、回归预测法
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
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 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条件:同时需要两组或多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
密切的时间序列。
ˆ = f (x1, x2,.......,xn) Y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一、预测方法
1、趋势预测法
若假定变量的过去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到预测期的变量 数值。
ˆ = f (t ) Y 趋势预测法步骤: t
绘制散点图将序列描绘在横轴为时间X,纵轴为指标时序值Y的
直角坐标上,绘成一张散点图;
选择趋势线方程然后根据序列的散点图形状,结合对其发展的具 体分析,依据决定系数R方值判定趋势线的拟合优度,确定最优
练习题3、耕地与居民点需求预测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 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 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 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 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 和9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 多少?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地需求概念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一、土地需求的概念
土地需求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的活
动以维持其生存。人们对土地需求属引申需求或次生 需求,因为土地能生产人类所需的粮食、衣物、原料 和房屋和拥有土地所获得的满足感。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 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 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
土地现状态势 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总供给量 土地总需求量
各产业、各部门发 展态势
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协调供需平衡 规划方案优选
第二节
二、果园用地需求量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1、确定果品内部需求量(V) 2、确定果品的商品率(P) 3、确定果品总产量(W) W=V/1-P 4、确定果品加权平均单产( YF) 5、确定成年果树栽植面积 6、确定果园面积 S2=S1/1-(K1+K2) 三、其他农用地面积 1、副业用地需求量 2、渔业用地需求量 3、林地需求量
第三节
2、需求推算法 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H—规划期农村 个人建房需占用 土地面积 N—规划目标年 人口数 P—户均人口数 F0—规划基期农 村总户数 n—规划年限 d—建房户比例 e—宅基地定额
农村居民点新增占地面积
Z—规划期新增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 K—公路、道路和乡村企业生产占地系数, 一般取0.3-0.6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 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土地供给
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2、土地供给总 量 3、土地需求
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 的数量之和
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4、土地供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