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它有两个主要特点,是一次性调查,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2.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统计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
3.标志变异指标:离散趋势表示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程度的大小、分布均匀性;
4.相关关系:指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
5.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6.流量:是指某一时间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算出来的数量,具有时间量纲;
7.原始资料:也称初级资料是指直接向总体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需要由个体过渡到总体的统计资料;
8.分配数列: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9.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10.时间序列:指将某一系列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数列;
11.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12.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且代表该总体的那部分单位所构成的全体;
13.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
1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15.典型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
16.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统计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17.相对指标:也称相对数,就是将两个有联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的结果;
18.时期数列:是由时期指标形成的,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都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19.随机原则: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时,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个总体单位都以相同的机会被抽中;
20.单相关:也称为一元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21.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一个纵横交错、极其复杂的网络般经济活动的有机
整体;
22.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
在同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23.一次性调查:是指间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事物的变化进行一次调查,用以了解事物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
24.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组的统计整理方法;
25.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指标的对比,用来反映事物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
26.时点数列:是由时点指标形成的,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都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间点上所达到的状态或水平;
27.定基指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按照某一固定的基期所编制的指数;
28.代表性误差:是指由于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不一致而使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从而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所产生的误差;
29.简单随机抽样:这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N个单位中直接抽取n个单位做样本,使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可能性被抽中;
30.简单相关表:是资料未经分组的相关表,它是相关因素的标志值按照大小顺序并配合结果标志值一一对应而平行排列起来的统计表;
31.常住单位:是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32.报告法:就是报告单位利用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作基础,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
33.单项式分组:就是在变量数值不多,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用一个变量值来代表一个组的分组方法;
34.相对数时间序列:是将一系列同类相对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35.季节变动:是指某些社会经济现象受到季节交替、生产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每年重复出现的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
36.环比指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各期指数都以它前一期作为基期所编制的指数;
37.随机误差:是指在遵守了随机原则的前提下,由于变量的随机波动而使样本结构异于总体结构而产生的估计误差;
38.平均指标:是指将总体单位某一变量值的具体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39.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
40.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41.货币单位:就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物质财富或劳动成果的一种价值计量单位;
42.平均数时间序列:是将一系列平均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43.平均指数:是
计算总指数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的;
44.资本形成
: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产的行为;
45.因素分析法:它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46.资本转移:是指在无对应回报情况下,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了一笔资产(现金或实物)或取消了另一个机构单位的负债而形成的转移活动。
47.调和平均数:又称“倒数平均数”,是先计算变量值的倒数,然后求倒数的算术平均数,最后对这个倒数平均数求倒数所得的数。
48.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按相等的距离抽取样本单位。
49.移动平均法:是采用逐项移动,边移动边平均的方法计算一系列移动的序列平时数,形成一个新的序时平均数时间序列,在这个新的时间数列中,原数列中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波动被消弱,从而反映出现象的总趋势的一种方法。
50.简单相关系数: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分析指标。
51.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
52.区间估计: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一个随机区间,使该区间以一个给定的概率包含被估计的指标。
53.相关图:又称散点图,它是用直角坐标系的水平轴代表变量X,纵轴代表变量Y,将两变量相对应的成对数据用坐标点的形式描绘出来,用以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图形。
54 .统计指数:简称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特定的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后者指因不同度量而不能直接加总的多种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的综合相对数。
55.综合指标法: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56.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只涉及一个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表示为Y=a+Bx+ε。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Y是X的线性函数加上随机误差。a+Bx反映了由于X的变化引起的Y的线性变化;随机误差项ε反映了除X外其它影响Y的随即因素。
57.定基发展速度:是指以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计算的发展速度,它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已经发展到了固定时期水平的百分之几,表明这种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
58.存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表示现象在某一点的状态,不具有时间量纲。
59.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60.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
是统计所研究的属性和特征的原始、直接、具体的承担者。
61.统计标志:简称为标志,它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62.统计指标:简称为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
63.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名称,其标志表现一般用文字来描述。数量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
64.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规模大小、数量多少的总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65.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质量的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66.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综合反映总体现象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过程,反映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依存关系和平衡关系等。
67.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68.分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69.顺序数据: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70.数值型数据:是按照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计量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72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根据研究的目的或任务,采用适当的、科学的调查方法,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各项资料的过程。
73统计资料:是反映研究对象特征,以数字、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数据资料。统计资料一般分为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74.重点调查:是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75.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76.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特点:统一,时效,全面,可靠。
77.统计报表制度:是基层单位和主管机关按照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和报送程序,定期向上级机关和国家报告自身基本情况、计划执行情况和重要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状况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78.重点单位:是指在全部总体中虽然数目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却在总量中占很大的比重的那些单位。
79.经常调查:是随着调查对象的变化,连续不断的进行调查登记,以了解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的调查
方式。
80.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
81.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
82.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
一一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
83.时期指标:是反映了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累计的总数量的总量指标。
84.时点指标:是反映了某一时刻瞬间的总量的总量指标。
85.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讲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组的统计整理方法。
86.简单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
87.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88.组中值:指本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值。它代表组内所有单位的标准值的平均水平。
89.次数分布:是指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90.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就形成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91.统计表就是用来表现统计资料汇总整理结果的汇总表。
92.累计次数:是指数列中高于或低于某一变量值的次数总和。
93.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指标的对比,用来反映事物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
94.众数:是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95.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又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86.逐期增长量: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它表明本期比上一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87.定期发展速度:是指以报告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之比。
88.长期趋势:是指某种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变动趋势。
89.指数:广义地讲,是指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特定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狭义地讲,指数是值因不同度量而不能直接加总的多种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的综合相对数。
90.综合指数:是指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
91.同度量因素: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相加的指标的因素。
92.指数体系:广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93.因素分析法:就是利用
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94.抽样推断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两部分.抽样调查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观察获
得各项数据.而抽样推断则是进一步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根据抽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研究对象即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判断,达到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认识。
95.抽样分布:就是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它是对总体参数作区间估计的前提条件。
96.抽样平均误差:是样本统计量或样本指标的标准差,表示抽样估计的平均误差。
97.区间估计:就是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一个随机区间,使该地区以一个给定的概率包含被估计总体参数或总体指标。
98.置信度或概率保证度:是调研者给定的,以样本指标为中心,TU为宽度的随机区间包含总体指标的概率。
99.概率度表示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以1-A的概率的对称取值区间的宽度,与置信度意义对应.
100.抽样极限误差是在一定的估计可靠性下,区间估计的最大误差。
101.复相关:也称多元相关,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102.偏相关:在多元相关中,当研究因变量与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相关时,如果把其余的自变量看做不变,只研究其中某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103.相关系数:即简单相关系数,是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分析指标。
104.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把有关联的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按等级次序排列,形成X和Y这两个序列数列,再测定这两个序列数列之间的相关程度,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相关指标。
105.回归系数:在数学上称为斜率,它代表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平均变动的单位数。
106.判定系数:又称可决系数,是对估计的回归直线拟合优度进行度量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因变量Y的方差可由自变量X的方差所解释的程度,或表明Y的方差中由X原因所引起的程度。
107.估计标准误差:是指因变量的实际值Y与估计值YC的平均离差。
108.常住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109.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110.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持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111.生产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与此价值对应的收入
形态。
11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113.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
114.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
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与程度和贡献程度,对生产成果——增加值所进行的直接分配。
115.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116.统计报表:是指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117.中位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或者一定顺序进行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就是中位数。
118.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各个不同时期的统计指标数值以反映现象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达到的水平,它是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
119.大数定律:表明随机事件在大量的重复取值或重复试验中能呈现某种统计规律性。
120.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表明若总体分布未知,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大,则样本平均数或样本比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121.点估计:就是以样本统计量直接估计总体参数。
122.区间估计:就是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一个随机区间,使该区间以一个给定的概率包含被估计的总体参数或总体指标。
123.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具体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数量变化的一般关系进行测定,确定一个合适的数字表达式,以便于对因变量进行估计或预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124.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一个纵横交错,极其复杂的网络般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
125.投入产出核算: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和各种比例关系。
126.资金流量核算:是指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
127.资金负债核算: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产与负债为对象的核算。
128.国际收支核算:又称对外交易核算,它是从国外的角度来反映常住单位与所有非常住单位之间一切经济交往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