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2.1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2.1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重难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有哪些人口问题?解决这些人口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二、学习新课(一)人口迁移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阅读P14“知识窗”,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阅读P 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或 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我国的“民工流”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 ,不利影响是。

.【巩固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自然条件B .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D .河流变迁 2.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B .国家政策C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D .文化背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 .欧洲B .拉丁美洲C .北美D .非洲 4.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战争的影响C .自然灾害的影响D .开发国外资源 5.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 A .三峡库区移民 B .“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流” D .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非洲迁往西亚C.从亚洲迁往拉美D.从欧洲迁往非洲 7.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8.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 )(双选) A .“旧大陆”向“新大陆” B .“新大陆”向“旧大陆” C .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D .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二、综合题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图一),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必修2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地理必修2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考点梳理与拓展】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 的两种基本形式。

(2)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发生居住地的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经典例题1】(2010年天津文综卷)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1题。

1.图1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A .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 .老龄人口增多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 .人口密度变小2、人口迁移的原因(1)人类社会早期, 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农业社会, 、 逃避灾荒、 、宗教迫害等式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请用简要图表形式归纳总结(如图2所示),现代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因素。

【经典例题2】(2011年上海卷)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合材料,完成第1-2题。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图1 某城市人口增长状况分布图图2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 .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经典例题3】(2011年重庆文综卷)图3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3完成1-2题。

1. 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A. 收入水平高B. 远离东部C. 人口数量少D. 经济落后 2.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3、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1)世界的人口迁移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2)我国的民工流动我国的“民工流”指 涌向沿海各大城市的现象。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学目的: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学习过程:一、人口迁移1、主干知识(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主要表现为1————————————————————————;2——————————————————————————————————。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2—1、1—2—2,思考并填写下表:3、例题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真确的是()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000千米以上(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2)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二、人口流动1、主干知识(1)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1.能够对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做出分析。

2.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讨论问题:请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3)三峡工程大移民;(4)近年文登市服装业兴起,吸引入大量外地工人来打工;二、世界人口迁移的路线与特点探究问题:根据“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探究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路线,特点。

2人类社会早期也有人口迁移,影响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图”;“闯关东”和“雁南飞”材料。

1、人口移动的动因。

探究问题:说明人口移动的动因。

2、人口移动的效应探究问题: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深刻的影响课堂巩固:一、选择题图为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

活动3:要求学生掌握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发展中国家(三)板块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何人口迁移)。

活动5: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课本活动中的内容,完成问题。

(1)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雁南飞”现象?(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案例分析:“闯关东”与“雁南飞”。

“闯关东”:a.山东人口激增,人口压力大。

(社会经济因素)b.中原地区灾害频繁。

(自然因素)c.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

(政策因素)d.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自然因素)e.东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社会经济因素)“雁南飞”:a.山东成为经济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经济因素)b.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个人情感因素)c.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

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式,知道了造成人口移动的因素有很多,哪些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图1-2-5中的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可以分为哪几类?推进新课课件展示: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生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板书: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一)人口移动的动因师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倾向于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迁往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是主要的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这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反之则为人口迁出区。

迁移量的大小,取决于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区人口相对过剩状况。

如世界各国所普遍存在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现象,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北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的状况,均为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典型例证。

又如: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少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原因,可到了1985年,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增长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解读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运用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我国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世界人口迁移和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培养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漫画和问题导入新课。

1.上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8~1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13~1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例1]讲解知识“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新形式”。

→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2图1-2-5的解读,讲解知识“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分类: 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①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②近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2.人口流动(1)含义⎩⎪⎨⎪⎧原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时间:临时或短期实质:离开原居住地,但不变更户籍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导学活动单【学习目标】(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所有同学(2)学生行为:1.能说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基本类型。

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分析实例的能力。

(3)行为条件:①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②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人口移动,加深对我国相关人口政策的理解。

(4)学习程度:能够利用图表和材料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人口迁移1:何为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2:(1)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该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举例说明: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特点:举例说明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体现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概念,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2:每年“背井离乡”到各大城市打工的人数达5000~6000万之多,形成所谓“民工流”;同时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内地的一些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也向东迁移,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思考上述人口流动现象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口迁移还受哪些因素影响?2:人口迁移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影响表现在:对迁入地影响表现在:(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二、互动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以下问题。

探究活动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标要求】标准:举例说明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学习过程】阅读P8第一段和P11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看书完成下表。

一、人口迁移阅读课本P8—10页的内容,结合图1-2-1和图1-2-2了解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完成下面表格。

【合作探究1】(1)阅读P10知识窗列举近现代典型的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

(2)P10活动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和。

2.案例分析1——“民工流”阅读P11课文,填写下表:3.案例分析2——“外籍劳工”阅读P11知识窗“外籍劳工”完成表格: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教材P12文字及图1-2-5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填写以下内容1. 人口移动的动因: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⑴推力⑵拉力总结:人口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其中是最强、最持久的动因。

【合作探究2】P12-13活动,答案写在课本上。

3.人口移动的效应:阅读P13-15文字及图,填写:(1)人口移动的效应具有具有双重性。

对迁出地的影响:对于地区,缓解了当地的,并对、提高、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

对迁入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效应举例建立起一批,明显地改变了。

促进了迁出地、迁入地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与促进了的交流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最常见的是根据地理范围和迁移方向进行的划分。

分类标准人口迁移类型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包括省际迁移、县际迁移)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我国近代人口迁移比较时间特点流向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的志愿性迁移比较少,以行政调动为主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60年代有组织的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组织性比重下降,自发性迁移比重上升从中部向东部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东部和中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2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2鲁教版必修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

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

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高一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鲁教版必修2

高一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课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二)【明确考点】掌握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认识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1.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因素 B.战争因素 C.气候因素 D.土地因素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改变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迁出地的影响B、人口迁移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迁出地的影响C、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一般都会加剧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破坏D、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会推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能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主要原因是()A.当地人口政策影响的结果 B.当地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C.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结果 D.当地农业发达,粮食产量大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回答5~6题。

5.阶段③处于()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6.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战争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

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B.土壤盐渍化 C.文化教育发达D.老龄化8.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的是A.交通不便B.国家政策C.气候干旱D.地形崎岖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在国内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据1992年统计,三峡按正常蓄水位方案,库区淹没涉及21个县,需要移民84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4.探究如何合理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和特点;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

教学难点:1.如何合理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手册;3.随堂小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这个话题的PPT,并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2.简单带领学生回顾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知识讲解(20分钟)2.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职业选择、社会福利等因素。

同时,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趋势,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国内迁移与国际移民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和讨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并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老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讨论,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观点,形成较完整和准确的分析和观点。

四、合作学习与展示(15分钟)1.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且展示他们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原因和趋势的思考和见解。

2.同学们进行互动提问和评价,扩大思维,拓宽观点,并加深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老师对学生们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提出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管理的建议和观点。

2.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合理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包括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加强劳动力培训等。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思考自己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见解和观点有没有改变,以及在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方面自己有什么可以做的。

鲁教版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鲁教版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步骤进行授课,将会显得枯燥无味。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削减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作为探究活动,辅助知识点的落实,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培养探究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课堂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清楚后,设计了由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完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落实,中间设置了大量的思考活动和探究活动。

课堂延伸部分通过对本地人口资料的探究,有效利用了乡土资源进行教学,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而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鲁教版地理必修2高一年级第1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必修2高一年级第1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养成对地理现象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勇于面对现实的态度,人地协调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案例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新课:人口迁移
2.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提问学生,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王艳从某市一中转到三中读书;
(3)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定居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难民;
(5)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7)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3.四个镜头
镜头一:闯关东,引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镜头二:雁南飞,让学生讨论回山东的好处;
镜头三:移民热,让学生选择是否移民并说明理由,进一步讨论移民的好处与和坏处
镜头四:移民设想,设想未来地球人的去处。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

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提问: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列表对比。

点拨:
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


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

③人口迁移的原因:
15~19世纪。

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

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

提示: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二、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动的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思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
(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

(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

(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课堂总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动的效应,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