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披星戴月衣
我国32个省区市的特产
我国32个省区市的特产1、北京市:北京稻香村糕点,北京鸭梨、京白梨、白鸡、烧鸭、油鸡、果脯、北京蜂王精、北京秋梨膏、茯苓夹饼、二锅头、北京酥糖、六必居酱菜、北京织毯、北京雕漆、景泰蓝、北京玉器、内画壶、北京葡萄酒、北京白凤龙、安宫牛黄丸、虎骨酒、京绣、桃补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大磨盘柿、密云金丝小枣、妙峰山玫瑰花、门头沟大核桃。
2、上海市:南汇水蜜桃、三林糖酱瓜、佘山兰笋、松江回鳃鲈、枫泾西蹄、城隍庙五香豆、崇明金瓜、南桥乳腐、高桥松饼、嘉定大白蒜、嘉定竹刻、崇明水仙花、硕绣、兰印花布、张江腰菱、南翔小笼馒头、鼎日有福建肉松、新长发糖炒栗子、稻香村鸭肫肝,浦东三黄鸡,崇明大闸蟹,青浦茭白,马桥豆豆腐干。
3、天津市:天津小枣、天津木雕、天津风筝、天津对虾、天津地毯、天津红果、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板栗、天津砖刻、天津核桃、天津鸭梨、天津剪纸、天津漆器、牙雕和玉雕、耳朵眼炸糕、红小豆、沙窝萝卜、杨柳青年画、“狗不理”包子、茶汤、桂发祥麻花、桂顺斋糕点、银鱼、盘山柿子、紫蟹、锅巴菜、葡萄啤酒、王朝牌半干葡萄酒、长城牌玫瑰肠、迎宾牌火腿肠。
4、重庆市:九园包子、三江牌合川桃片、山城夜食、山城牌金钩豆瓣、天府可乐、木洞桔饼、双鸭牌永川松花皮蛋、永川牌豆豉、东原铁锅、白市驿板鸭、吴抄手、玫瑰牌油酥米花糖、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陶器、柑桔橙柚、重庆火锅、重庆曲酒、涂山香肚、茶花牌玻璃器皿、峨眉牌重庆沱茶、菊花牌冰糖麻饼、静观牌麸醋、蝶花牌怪味胡豆。
5、辽宁省:辽宁苹果、辽西秋白梨、榛子、山楂、辽阳香水梨、北镇鸭梨、大连黄桃、孤山香梅、香蕉李、软枣、狲猴桃、板栗、对虾、海参、海带、文蛤、鲍鱼、扇贝、贻贝、大连湾魁蚶、香螺、梭子蟹、紫海胆、蛤蜊岛沙岘、裙带菜、大骨鸡、昌图豁鹅、水貂、紫貂、柞蚕、柞蚕丝绸、关外米仁、酸枣仁、什锦小菜、塔城精制陈醋、烟草、天女木兰、丹东杜鹃、五味子、人参、鹿茸、细辛、抚顺琥珀工艺品、抚顺煤精雕刻、岫岩玉、沈阳羽毛画、锦州玛瑙雕刻、大连贝雕画、辽砚、绢花、昌图大饼子、亮灯桥干豆腐、中固脆管糖、营口虾爬子、营口玻璃牛、营口烧烤、营口咸泥溜、营口大酱、营口大米、营口水果、营口海鲜、营口烧夹子。
云南特产
云南特产昆明:云南白、云南山茶花、云南围棋子、牙雕制品、民族服装服饰、过桥米线、羽毛画、杨林肥酒、玫瑰卤酒、卷烟、烧风度、烧火腿、烧豆腐、斑铜制品、蜡染制品。
大理:大理草帽、大理雪梨、大理石工艺品、扎染布、白族服饰、苍山杜鹃花。
丽江:云木香、天麻酒、竹荪、窨酒。
其他:象牙芒果、无眼菠萝、宝珠梨、梅子、八角、猴头攻、蜂蜜、黑木耳、松茸、鸡赍、三七、虫草、砂仁、云归、宣威火腿、玫瑰大头菜、傣族烧鱼、香芋草烤鸡、滇八件点心、创川木雕、锡制工艺品、腾冲玉器、版纳地毯、纳西披星戴月衣、傣族竹编、傣族筒帕。
昆明鲜花饼官渡粑粑猫多里(酸角糕)葫芦丝玉石曲靖韭菜花蒸饵丝鸡枞菌丽江纳西族饰品大理乳扇果脯泡梨蜡染陆良麻依馓子鸡汤米线石林乳饼卤腐蒙自过桥米线石榴石屏豆腐宣威火腿普洱红茶绿茶咖啡腾冲红花油茶油文山三七云南特产:昆明,玉溪,曲靖云烟(有茶花,红山茶,红塔山,阿诗玛,大重九,恭贺新禧等名烟),昆明,大理,思茅等地云南特产云茶(镇红,镇绿,思茅,西双版纳勐海普洱茶,大理沱茶,苍山雪绿等),昆明等地云药(云南白药,田七,天麻,德钦冬虫夏草等),西双版纳云南特产:香蕉,芒果,昆明呈贡宝珠梨,昆明干鸡棕蕈,勐海天然樟脑;大理云南特产:石雕工艺品,剑州木雕,个旧,昆明锡制工艺品,东川,昆明斑铜工艺品,昭通版纳地毯,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织锦刺绣品,丽江纳西族披星戴月衣,路南民圞族绣衣绣品及小盆景,通海花桩园艺饰品,建水紫砂陶器,西双版纳孔雀屏羽等;云南特产名食有宣威火腿,路南腐乳,昆明风味佳肴红烧象鼻,茨焖熊掌,生煎麂子肉,汽锅鸡,小吃过桥米线.云南特产:象牙芒果、无眼菠萝、宝珠梨、梅子、八角、猴头攻、蜂蜜、黑木耳、松茸、鸡赍、三七、虫草、砂仁、云归、宣威火腿、玫瑰大头菜、傣族烧鱼、香芋草烤鸡、滇八件点心、创川木雕、锡制工艺品、腾冲玉器、版纳地毯、纳西披星戴月衣、傣族竹编、傣族筒帕等。
中国城市著名特产
中国有哪些著名特产?具体一些,有地名的1、北京市北京鸭梨、京白梨、白鸡、烧鸭、油鸡、果脯、北京蜂王精、北京秋梨膏、茯苓夹饼、北京酥糖、六必居酱菜、北京织毯、北京雕漆、景泰蓝、北京玉器、内画壶、北京葡萄酒、北京白凤龙、安宫牛黄丸、虎骨酒、京绣、桃补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大磨盘柿、密云金丝小枣、少峰山玫瑰花、门头沟大核桃。
2、上海市南汇水蜜桃、三林糖酱瓜、佘山兰笋、松江回鳃鲈、枫泾西蹄、城隍庙五香豆、崇明金瓜、南桥乳腐、高桥松饼、嘉定大白蒜、嘉定竹刻、崇明水仙花、硕绣、兰印花布、张江腰菱、南翔小笼馒头、鼎日有福建肉松、新长发糖炒栗子、稻香村鸭肫肝,浦东三黄鸡。
3、天津市天津小枣、天津木雕、天津风筝、天津对虾、天津地毯、天津红果、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板栗、天津砖刻、天津核桃、天津鸭梨、天津剪纸、天津漆器、牙雕和玉雕、耳朵眼炸糕、红小豆、沙窝萝卜、杨柳青年画、“狗不理”包子、茶汤、桂发祥麻花、桂顺斋糕点、银鱼、盘山柿子、紫蟹、锅巴菜、葡萄啤酒、王朝牌半干葡萄酒、长城牌玫瑰肠、迎宾牌火腿肠。
4、重庆市九园包子、三江牌合川桃片、山城夜食、山城牌金钩豆瓣、天府可乐、木洞桔饼、双鸭牌永川松花皮蛋、永川牌豆豉、东原铁锅、白市驿板鸭、吴抄手、玫瑰牌油酥米花糖、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陶器、柑桔橙柚、重庆火锅、重庆曲酒、涂山香肚、茶花牌玻璃器皿、峨眉牌重庆沱茶、菊花牌冰糖麻饼、静观牌麸醋、蝶花牌怪味胡豆。
5、辽宁省辽宁苹果、辽西秋白梨、榛子、山楂、辽阳香水梨、北镇鸭梨、大连黄桃、孤山香梅、香蕉李、软枣、狲猴桃、板栗、对虾、海参、海带、文蛤、鲍鱼、扇贝、贻贝、大连湾魁蚶、香螺、梭子蟹、紫海胆、蛤蜊岛沙岘、裙带菜、大骨鸡、昌图豁鹅、水貂、紫貂、柞蚕、柞蚕丝绸、关外米仁、酸枣仁、什锦小菜、塔城精制陈醋、烟草、天女木兰、丹东杜鹃、五味子、人参、鹿茸、细辛、抚顺琥珀工艺品、抚顺煤精雕刻、岫岩玉、沈阳羽毛画、锦州玛瑙雕刻、大连贝雕画、辽砚、绢花。
丽江纳西族介绍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这在中国建筑史中是罕见的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天光云影
自然丽江
云南丽江风光秀丽
长江第一湾
27
和谐丽江 我们的柔软时光
在丽江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居住着纳西族 傈僳族 彝族 傣族 白族 普米族 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披星戴月”的纳西人: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 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 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 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 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 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柔软时光
相约丽江
恋在丽江
丽江纳西族介绍
纳西族简介
人口:324679; 文字:东巴文、哥巴文; 信仰:东罢教、藏传佛 教; 地域:云南、四川和西 藏的交界地区,主要聚 居于云南省丽江市,迪 庆州.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 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 的一个支系。他们先向南迁 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 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 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 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 后被吐蕃和南诏所统治。唐 初曾建立越析诏,为六诏之 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 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 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 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 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 中。
天雨流芳
天雨流芳
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纳西族文明程度较高,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 分的少数民族之一。 纳西族教育程度较高,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 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五个民族之一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一、彝族: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
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
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
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
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
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
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
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
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
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
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全中国少数民族美女最多的地方!没有之一!
全中国少数民族美⼥最多的地⽅!没有之⼀!在云南,有⼀个美丽的地⽅叫昆明,这⾥四季如春,鲜花盛开,世居26个民族和谐共处,⽂化相互融合⼜保持着各⾃鲜明的特点。
在昆明的⼤街⼩巷,随处可见⾝着不同民族服装的美⼥,她们⽤⽕⼀样的热情和娇美的容颜,构成了春城最亮丽的风景线,使⼈⼤开眼界,流连忘返。
昆明也成为了中国少数民族美⼥最多的省会城市。
1、⽩族:⽩族⼈崇尚⽩⾊,以⽩⾊为美,以⽩为贵,也是受中国传统⽂化熏陶最多的民族之⼀。
⽩族姑娘个个都是⼗分⽔灵,聪明贤惠,知书达理,他们相貌美丽、⾝材窈窕、能歌善舞、热情善良,甜美的笑容、动听的歌声、优雅的舞姿、漂亮的服饰,令⼈们如痴如醉。
2、哈尼族:哈尼族是⼀个与⾳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精打细算,特别擅长腌制⾷品,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制成别具风味的⽕熏腊⾁和⼲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以⿊⾊为美、将⿊⾊视为吉祥⾊。
“⼭涧沟渠如⽟带、层层梯⽥似天梯” 是最能代表哈尼族⽂化的标志性景观。
3、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个古⽼的民族,历史⽂化源远流长,纳西⼥⼈是最勤劳、最通情达理的,从他们的服装“披星戴⽉”就可以看出她们的吃苦耐劳精神。
纳西⼥⼈认为,⼀⽣七件事,油盐柴⽶酱醋茶。
这样的美⼥难道你不喜欢吗?4、拉祜族:在历史上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性感丰满,以男⼈为中⼼,⼗分勤劳,她信奉⼀⽣只爱⼀个⼈。
喜欢裹⼀尺多长的头⼱,穿开叉很⾼的长袍,⾐领周围和岔⼦两边都镶有彩⾊⼏何纹布块。
沿⾐领⾄开襟嵌有很多银泡。
5、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景颇族⼈民风纯朴、直爽。
景颇⼥⼈⼗分善良,吃苦耐劳。
她们承担了家中所有的事物,把男⼈尊为上宾。
她们善于编织,能够织出数百种彩⾊图案花纹,精美艳丽。
喜欢戴银⾸饰,⾸饰越多表⽰越富有、幸福。
6、佤族:佤族姑娘们⼤多是漂亮标致的,她们肤⾊黝⿊、眼睛⼤⽽明亮、双眼⽪、长睫⽑,典型的南⽅美⼈。
她们能歌善舞,酒量⾮常好,总是给⼈充满快乐和幸福。
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火把节习俗
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火把节习俗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火把节习俗纳西族的火把节依照古规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到农历六月二十七日结束。
纳西族的家家户户每天门前都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长的大火把。
每天晚上寨子里的青年们都拿着又细又长的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
习俗纳西族的家家户户每天门前都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长的大火把。
每天晚上寨子里的青年们都拿着又细又长的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
民间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
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
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
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玉皇大帝把人间看了个够,又转身看看天宫,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怎么我的天宫竟然比不上凡间了,这还得了?”边说便下旨,叫红面天神把人间统统烧光。
掌火的红面天神领旨后,腾云驾雾来到凡间。
他并没有马上放火,先巡视一番,看到凡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天宫的生活没法比。
掌火天神爱上了凡间,他不忍心烧毁这美丽的人间,不忍心摧残善良的百姓。
虽然,他知道违反玉皇大帝的旨意定有杀身之祸,但他要避恶行善,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执行玉皇大帝的旨意。
主意一定,他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撒谎道:“人间已经烧成灰烬。
”玉皇大帝听了非常高兴:“哈哈,现在我的天宫远胜人间了。
”隔了好久,玉皇大帝又觉得厌烦起来,他想看看被烧毁的人间。
他又在仙姬们的陪伴下来到天门前,可是一看,他几乎要发疯了。
人间不但没有被烧毁,反而更加繁荣昌盛,幸福美满了。
他知道红面天神违背了旨意,一怒之下,叫左右诸神把掌火天神捆了起来,推出去处死他。
掌火天神被杀时,一滴血溅出天门,落到大地上,滴在雪山脚下村寨旁边的一座庙里。
有个和尚看见了这滴血,就小心地用红布把它包了起来,搁在殿里。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傍晚,人们刚从田里收工回来,突然从庙里跑出一个小娃娃,拦住人们哭诉道:“专横残暴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今晚要派天兵天将下来烧毁凡间。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气息。
纳西族也不例外。
今天,我浅谈一下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是一个文化深远的民族,关于它的族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
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
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
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
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
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
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
到丽江后又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
三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纳西族的族源到底是什么,还等待考究。
纳西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
“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
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
同时,纳西族的文化此滥觞。
发展时机。
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分13世纪初,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沿着当年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翻山越岭,跋涉2000余里,跨囊渡江,突然出现在丽江境内,这就是历史上的“元跨革囊”。
纳西族披肩的民俗文化与艺术特征
纳西族披肩的民俗文化与艺术特征作者:把红梅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披星戴月”是纳西族特有的美誉,源于纳西族妇女服饰的披肩。
披肩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勇敢的象征,是纳西族最有代表性的刺绣工艺装饰图形,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完美设计的范例,它凝结了纳西妇女的智慧和才干。
多种纹样的结合与运用、民族个性化的色彩表现以及丰富多彩的刺绣装饰效果等,是纳西族披肩的主要艺术特征。
【关键词】纳西族披肩民俗文化艺术特征纳西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畜牧民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滇、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山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平均海拔2600米,属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山川壮丽秀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
纳西族聚居的中甸县2002年被重新命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意为“一个美丽、神秘、富足的地方”。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披肩则是纳西族人民披在背上的民俗。
“披星戴月”是纳西族人文生态环境中特有的精神风貌,披肩作为纳西族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纳西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纳西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满足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为适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政治信仰、道德伦理而不断改进和变化的纳西族披肩,其特有的外部形象符号被明确,被寄寓了一个民族意识中深层哲学和美学的内涵。
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外在符号,反映了纳西族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
一、披肩的概述披风是游牧民族必不可少的装束,是北方民族相传的服饰和装饰,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地区还广泛流传。
纳西族在漫长的民族变迁过程中从古羌民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既有原来民族的游牧风貌,又有区别于藏族的文化特征,披肩就是纳西族从北方游牧民族与当地土著和农耕民族结合后的一种文化产物。
披肩又叫背披,以前无论男女,每个纳西族人都有一件披肩,现在成为大多数妇女的装饰,也叫“披星戴月”衣(图1)。
云南民族文化——纳西族
东 巴 舞
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东巴
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 即《蹉姆 》舞谱 ,人们公认它是世界 上用古文字系统地记录下来的最早舞 谱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民居民俗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类型: “三坊一照壁”(庭中的花园)
“四合五天井” “两坊房”
典型民居
三朵节
“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
“三朵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二 月初八日,原为纳西族祭祀自 己民族保护神。节日期间,除 祭祀外,人们还要进行聚餐、 对歌等游乐活动。
七月会
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
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 右,因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 又称“七月骡马会”。
8世纪以后集居在丽江一带。
人口与分布
2000年,纳西族人口为 30.8万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
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 木里县和西藏的芒康县。 丽江一直是纳西族生存繁衍的家园,是纳 西文化孕育发展的温床。
二、东巴文化
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
“披星戴月”
是纳西族妇女的七星羊皮披肩,
是丽江纳西族
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披肩用绵羊皮做成
,其上绣 “七星”,每颗 星中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 七星,故又称“七星羊皮”,象征纳西族妇 女早出晚归,辛勤勤劳之意。
女式:妇女上穿大面襟 宽袖上衣和坎肩,着长 裤,下身腰系黑、白蓝 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 上打百折,下边镶上天 蓝色宽边,两边各系着 两条白色或天蓝色布飘 带。形如一把折扇,美 丽而大方。背披羊皮披 肩,上刺绣精美的七星, 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象征她们“披星戴月”, 辛勤劳动。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
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
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习俗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臵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纳西族
摩 梭 人 服 饰
纳西族服饰历史
古代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维西一带,男子裤 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妇女束花布腰带,外披羊毛披肩。 清代以前,纳西族衣服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老年 人穿黑色。现纳西族男子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 女服装,除个别地方,已改穿长裤。
纳西族服饰纹样
• 自然物象的表现
•
银饰
纳西族普遍喜戴 银制品,式样极 多,题材以花、 鸟、蝶为主。同 是花,但造型大 不相同。有的发 簪纤巧细腻,灵 秀生动,有的古 拙朴实,浑厚凝 重。
• 背部装饰
羊皮披肩是纳西服饰 的重要标志。整块纯 黑色羊皮剪裁为上方 下圆,上部缝着6厘 米宽的黑边,下面钉 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 绣的圆形布盘,圆心 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 飘带,俗称“披星戴 月”。
“披星戴月”的民族
——纳西族
目录
纳西族服饰简介 纳西族服饰历史 纳西族服饰纹样
自然物象的表现 情感意念的表现
纳西族配饰
头饰 银饰 背部装饰
不同地区的纳西服饰
丽江古城的纳西族 中甸白地的纳西族 泸沽湖纳西人——摩梭人
纳西族服饰简介
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以女性服饰最具 特色,“披星戴月”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其服装变迁主要 有环境与气候、生产力水平、宗教文化、社会变革等原因。 服饰颜色选择融进了宗教文化的审美因素代表色有黑色、 白色和黄色等。
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 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 银纽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 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 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 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 男子:戴自制青布瓜瓣式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挨服饰,藏 式的呢帽。穿藏靴,佩铜、银制作的大耳环。老年男子喜戴贩 瓣式小帽或包青布头帕,穿黑、白色右在短衣和长裤,束素色 腰带,穿草鞋或布鞋。
纳西族
纳西族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建筑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
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
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纳西族——纳西族的服饰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衣、食、住古代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
近几十年来,由于有汉、藏等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日益密切。
到解放前夕,纳西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
丽江地区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袄,腰系百褶围腰,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羊皮披肩。
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早时钉肩带处有两个大圆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对。
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
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纱帕“左井”,未婚女子则结发辫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
妇女们喜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等饰物。
衣服多为蓝、白、青色,稍绣花边,朴素大方,男子也有带手镯的习惯。
但是因等级和经济条件不同,穷人只能披一张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贵族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毛呢和氆氇等贵重衣服。
纳西族服饰.doc
纳西族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的关系纳西族服饰的变迁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杨政内容摘要:纳西族居住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境内山川壮丽,景色秀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身厚,纳西族的服饰在保留传承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与相邻民族融合,成为纳西族独特文化艺术结晶。
每个民族服饰外在的变化,都是与其政治经济发展,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等息息相关。
本文以纳西族服饰变化为主线,浅述服饰与承载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服饰,可以感受纳西族社会的发展,艺术审美,以及深刻的精神文化。
关键字:纳西族,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一、纳西族服饰的历史沿革古代纳西人,男着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大都不穿鞋。
秦代,纳西族以游牧,征战为主,皮买制品为主要服饰。
汉代之前,纳西族人“皆曲头木耳,铁环裹结”开始添加装饰品。
秦汉时期纳西先民衣服为“编发”,“左妊”。
到了唐宋时期《云南。
》,纳西男女“皆披羊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工业更先进。
丽江一带,男子留短发,戴帽,女子高髻或戴黑色尖帽,都披羊皮。
由于长期的军事活动,服饰的样式有条带捆绑特点,头发也由编头发改成束发。
元代,随着内地移民大量的迁入,带来了发达的轻纺工业,纳西族人们积极的吸收先进的文明和技术,经济繁荣。
纳西男子开始附加珠宝饰品,女子耳坠大环,装饰锦绣金珠。
这是受到当时明朝内地的影响。
清代以前,纳西族衣服颜色以黑白为主,黑色表示尊敬。
但是在清代初期,受藏族的影响,男子头戴毡帽,外披毛毡,身着青色或是蓝色的衣服。
女子发挽总髻于前,束以布勒,头戴尖帽。
,身穿褐色短衣,膝下裹布缠足。
清代中期,皮毛染织业发达,纺织手工业发展,但是“改土入流”政策却被当地官员夸大为否定一切,因而强制性将短衣上袖变为前短后长,宽大的袄子。
长裙也只保留一片围腰。
这种服饰便于劳作,但失去了飘逸之风。
辛亥革命后,纳西男子服饰彻底被汉化,文革时,将民族服饰列为四旧,人们一律穿汉装。
云南少数民族
独龙族文化
• 独龙族过去相信万物有灵, 崇拜自然物,信鬼。认为 风、雨、电、雷、高山、 大水、巨石、怪树皆有鬼。 鬼会降祸于人,因此人们 为了祈福免灾,便不惜花 费大量牲畜粮食来祭鬼。 独龙族祭鬼由巫师进行, 巫师有两种,一种称为 “纳木萨”,主持祭祀、 打卦,另一种称为“夺木 萨”,专门从事驱鬼, “纳木萨”的地位较高。 •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 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 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 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该 节日名称为“开昌哇”节
彝族服饰
•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 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 征。 妇女着裙,戴头帕, 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 银、珊瑚、玉、贝等耳饰, 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 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 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 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 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 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 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 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 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 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 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 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 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 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 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 乍、所底三个样式。
彝 族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 口较多的民族, 主要分布 于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等省(区)内。云南彝 族 ,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 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州、 江城彝族自治县、宁蒗彝 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 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 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元 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漾 濞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 彝族苗族自治县、宁洱哈 尼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 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 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 拉祜族自治县、峨山彝族 自治县等。
纳西族文化
•
三朵节”是纳西族 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 神--“三朵神”的盛大节 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 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 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 西语叫“三朵颂”,就 是“祭三朵”。 “三朵” 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 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 白马、穿白甲、戴白盔、 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 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 全,唐代建祠祭祀,深 受纳西人信奉。人们也 认为“三朵”就是玉龙
浅析纳西族服饰之七星披肩
浅析纳西族服饰之七星披肩作者:王圣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造型艺术、功能范畴以及文化内涵等角度对七星披肩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不仅能够加深对纳西族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民族服饰的设计再创新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纳西族;七星披肩;形制;实用功能;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76-02七星披肩,当地称作“披背”,纳西语叫做“优扼”,是纳西族妇女披戴于肩背上的一种独特的服饰。
它是纳西族有别与其他民族的一种象征,是纳西族最富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符号。
七星披肩的艺术形式至今仍保留着纳西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纳西妇女勤劳勇敢美德的象征。
一、七星披肩的形制与加工七星披肩是由羊皮和加厚布缝制而成,因此也称七星羊皮披肩。
从造型上看,它上半部分呈长四方形,缀以长方形的粗毛呢衬布,盖住约三分之一的羊皮光面,纳西语称为“优扼简”,即羊皮颈。
七星披肩的下半部分的底部近似大括号,一面为羊毛,另一面为羊皮。
在羊皮颈的上部边沿两边,对称缀有两条长长的洁白布带,带尾用十字绣针法绣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灯笼、蜜蜂、蝴蝶、携手跳舞的人群像等图案,这两条布带称为背带,纳西语称“优扼货”。
穿戴时,将羊皮披在背上,然后将两条长长的背带在胸前交叉,然后再绕回背后下端把羊皮系紧。
在纳西人较早的七星披肩上,羊皮颈的上部左右两边还分别对称缀有一个直径约5 厘米的圆盘。
圆盘上用色彩斑斓的锦线绣有非常精美的图案,即“羊皮眼”,纳西语称为“优辘谬”,但这两个圆盘在现在的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上已逐渐消失。
在羊皮颈下方依次平行缀有7 枚直径约3 厘米、绣有彩色图案的小圆盘装饰物。
这7 枚圆盘以大圆套小圆的造型出现,每圈圆盘用彩线锁绣缘边,整个外形呈齿状或牙瓣的形状,故名“七星”,七星披肩的名称也是由这7 枚圆盘的造型特征而来。
云南作文之云南旅游的调查报告
云南旅游的调查报告【篇一:2016-2022年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分析及市场深度调查报告】2016-2022年中国云南旅游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
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依据2016-2022年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分析及市场深度调查报告【出版日期】2016年【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网址】/b/lvyou/o79847hfyf.html报告目录: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云南省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民俗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2014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5亿人次,同比增长16.3%,其中海外旅游者525万人次,同比下降1.6%;国内旅游者2.8亿人次,同比增长17%。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50亿元,同比增长26%。
(云南纳西民族服饰考察报告)与身相随的它
与身相随的它——纳西民族服饰考察写在前面的话1,它是什么?基于思维的逻辑顺序和哲学的认识方法,认识一个事物,我们的首要问题是:它是什么?一个民族的服饰,是从出生到离世与身相随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静默的物化了的有着这个民族温度的语言。
从物质范畴来看,它是御寒遮羞、维持身体生存的最外层皮肤,与物质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尤其是这个民族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而封闭、民族迁徙范围小、聚居程度高,服饰的民族特色越是明显,因为环境特定、稳定,民族服饰是对这个环境下各要素的的积极适应与灵活运用,比如自然环境中的气候适应、动物皮毛与植物资源使用等;从精神范畴来看,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与情感寄托,比如在重大节日或祭祀仪式上穿戴民族服饰、某些花纹的设计都有特殊的含义(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色彩的尊卑)等。
本次考察的纳西民族服饰符合上述对“它是什么”的定义与解析。
2,为什么选择考察纳西民族服饰?从衣食住行、温饱这些字眼来看,它们是构成人的基本生存活动,是为了生存摄入能量、保存能量、消耗能量的过程。
衣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紧密关联。
因此,考察一个民族的服饰不仅仅是局限于服饰本身,还可以由这个关键点洞察出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比如上文解析中所提到的,这个民族的物质范畴状态和精神范畴状态。
也就是说,我关注的是民族与服饰这两个点,从一个民族的相关状态考察其服饰,从服饰洞察这个民族的状况。
衣与人的关联如此密切,以至于提起它,一个最平凡、普通的人也会有不少的认识。
而衣食住行里的“住”,也即建筑,大部分人对此是认识缺乏的,当然,这是相对而言。
选择服饰这个点,话题易于展开,便于考察到有用的信息,谁会对自己每天都要穿戴的服饰漠不关心呢?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而纳西民族在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的迪庆等分布集中,且这两个点停留时间比较长,便于集中、深入展开考察,还有老师的指导。
因此,基于考察可行性、可操作性、信息有效性的综合评估,我把考察的目标锁定为纳西民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文化与服饰形制特点研究
4隶体屈枚2021年第2期服装服饰纳西族服饰文化与服饰形制特点研究商楚啥,王翮(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34)摘要:文章以纳西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传统纳西族服饰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及形制特点,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纳西族服饰;文化;服饰形制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民族的文化凝聚着本民族人们的智慧且具有一定的民族识别性.纳西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探索纳西族文化与服饰形制特点,对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纳西族现状纳西族定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交界处的金沙江流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与周边的藏族、彝族等有一定往来,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交融.古代的纳西族人,多以畜牧业为主,故有“牦牛夷”、“磨西蛮”等称谓.现纳西族人口三十余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自治县,其他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中甸、宁蒗、三坝、维西、永胜和四川省的盐源、延边、木里以及西藏自治区的芒康等地区[1].2纳西族服饰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纳西服饰主要可分为两类:丽江型和永宁型,其中丽江型里又可分为丽江型和三坝型[2].服饰的大体型制是内穿衬衣,外着衫,衫长及至腹部或小腿,下着阔腿收脚裤或白色百褶裙.2.1丽江型收稿日期:2020-11-02第一作者简介:商楚晗(1994—),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王翮,副教授,****************.文章编号:1009-3028(2021)02-0040-03丽江型纳西服饰上衣为白色无领对襟衫,衫的领口及袖边绣有花纹,衫外面是后半部长及膝,前半部长及腹的右衽大袖长袄[2],袄外套紫红、藏青或黑色坎肩,腰系黑、蓝、白色百褶围腰或围裙,纳西语里称作“卡达”.“卡达”常为白色或深蓝色,其中以白色为底,上下各镶十厘米宽的蓝色布条作为装饰;以深蓝色或黑色为底则镶粉蓝色边作为装饰.纳西妇女的“卡达”绣工精致,平日不穿围腰时都将其按照折痕保存,使其保持挺括,“卡达”体现出纳西人的智慧.下衣为阔腿收脚裤,常用彩色布条系扎.背披山羊皮披肩,脚穿绣花鞋,并且在绣花鞋的后面有一小片精美的绣片,便于提鞋.青年妇女头饰为蓝色布帽或解放帽,中老年妇女则戴形似锅状的“土锅帽”,里面有布壳内衬并垫棉花,外罩黑纱,再缠上黑纱帕,额前还戴一蓝布帕用来遮阳[3](如图1所示).图1丽江型纳西族女服・40・2021年第2期服装服饰2.2 三坝型三坝型纳西服饰与丽江型大体相似,穿百褶裙,裙腰有黑红色花边.由于当地温差变化较大, 人们在披肩上缝有帽子以适应温度变化,着裤时喜用黑色的绑腿,脚穿云头纹长靴,梳辫盘髻,头 戴银质圆形饰物(如图2所示)图2三坝型纳西族女服2.3 永宁型永宁型纳西服饰使用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宁 蒗永宁及四川盐源、木里等,与丽江型具有一定差别,此地区的纳西男女在13岁之前均穿长衫,13 岁时要举行隆重的穿裤礼(男)和穿裙礼(女)以示 成人.成年服饰最具特点的是上衣为“金边衣”,即在领口和袖口绣金边,后来逐渐演化为刺绣鲜艳的花纹;下着白色百褶裙,裙下摆处有一条红色 的丝线,腰间系彩色围腰带,宽约半尺,有穗从左边垂下.青年妇女在梳头时要掺入三倍于本人发 量的牦牛尾毛,一起编成辫子,再戴上串珠,佩戴绢花圆形头饰,或用黑布毛线围巾缠头,在左耳侧 垂下30厘米的真丝流苏,身披简单加工过的羊皮披肩(如图3所示). 2.4七星披肩最具纳西民族识别性的“七星羊皮披肩”又称 作“披星戴月”(如图4所示),寓意着纳西人辛勤劳作的淳朴民风.披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 由黑色粗毛呢覆盖,称为羊皮颈,其型制为倒梯形状,上宽下窄,两边缀有两个直径约15厘米的圆 形绣花图案,称为羊皮眼,在羊皮眼上订有两条带子,从背部经肩膀绕回后腰节处,在后腰节处简单 系扎起来,带子的尾部以锥形收边且自然垂下,在边缘位置绣有几何花纹,最下面是沿锥形绣的蝴 蝶几何纹样,向上是横向且有序排列的动植物抽象花纹,粗毛呢的下边并排钉7个小的直径约7厘米圆盘,称为七星,这些小圆盘上又各自牵出两 条柔韧的细绳,称为羊皮须,作为飘带,十分美观. 有关七星披肩的传说很多,有一种认为是因纳西族人视青蛙为智慧象征,因此披肩是一个蛙身造型,蛙头向下,两个大圆盘似蛙眼;另一种认为两个大圆盘象征日月,七个小圆盘代表星辰,而垂下 的白线则是散发的光芒,因而被称为“披星戴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产至:中国云南丽江。
是纳西族的名族服装。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
宽腰大袖。
腰系百褶围腰。
下着长裤。
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而后缝制而成的。
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
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
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
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中文名,纳西披星戴月衣。
披星戴月产地,中国云南丽江。
名族,纳西族。
特点,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制作工艺。
先将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缝成披肩。
然后在披肩背上刺绣上精美的七颗星星。
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披肩的两角钉上两条白布袋。
劳动时拉到胸前交叉系紧。
看上去。
犹如光亮闪闪的七颗星星绕着一轮明月。
人们称之为披星戴月衣。
思想内涵。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
古时。
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
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
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
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
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
白天黑夜干活忙了。
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
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名称由来。
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
外套紫色坎肩。
下着阔腿长裤。
船型绣花鞋。
系深色多褶围裙。
披一块羊皮披肩。
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
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穿着时。
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
再系于腰后。
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
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
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
相关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
披星戴月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
过着宁静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
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
轮番烤灼大地。
人间没有黑夜。
大地处处焦黄。
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
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
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
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
英姑到了东海边。
恰巧遇上龙三太子。
两人相爱。
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
可恶的旱魔施计将龙三太子陷入深潭。
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
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
终因气衰力竭。
倒在了地上。
从此。
这地方就叫英姑墩。
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
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
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
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
一连吞下了七个太阳。
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
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
三多神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闪光的星星。
镶在英姑的顶阳衫。
以资表彰。
为了纪念英姑。
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
象征勤劳勇敢。
世代相传。
沿袭至今。
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
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
纳西披星戴月衣,产至:中国云南丽江。
是纳西族的名族服装。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
下着长裤,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制作工艺先将羊皮去毛、洗净、硝白、缝成披肩,然后在披肩背上刺绣上精美的七颗星星,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披肩的两角钉上两条白布袋,劳动时拉到胸前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光亮闪闪的七颗星星绕着一轮明月,人们称之为披星戴月衣。
思想内涵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
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
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
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名称由来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紫色坎肩,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披一块羊皮披肩,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穿着时,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
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
相关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轮番烤灼大地,人间没有黑夜,大地处处焦黄。
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
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
英姑到了东海边,恰巧遇上龙三太子,两人相爱。
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
可恶的旱魔施计将龙三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终因气衰力竭,倒在了地上,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
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
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一连吞下了七个太阳,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
三多神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闪光的星星,镶在英姑的顶阳衫,以资表彰。
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
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因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1]。